粉红粘帚霉菌和蒂莫内马赛菌复合菌剂及病虫防治的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336121.9

文献号 : CN11147159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杨涛王治业马永贵杨晖谢惠春赵疆马玉兰方彦昊李鑫

申请人 :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青海师范大学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粉红粘帚霉菌和蒂莫内马赛菌复合菌剂及病害防治的应用。所述的粉红粘帚霉菌为红粘帚霉菌(Clonostachysrosea)fhnzm,保藏编号为CGMCC No.17070,所述的蒂莫内马赛菌为蒂莫内马赛菌(Massiliatimonae)BMMSJS‑1,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668。所述的复合菌剂菌液可以固氮,促进幼苗的生长,可以通过无菌无土基质育苗的方式优先与幼苗共生,繁育携带益生菌的优质种苗。所述的复合菌剂菌液对高山荫生植物促生和病虫害防护的作用效果优于益生细菌。所述的复合菌剂菌液可以用于高山荫生植物根腐病、麻口病等的防治,及高山喜氮植物的促生。

权利要求 :

1.一种由粉红粘帚霉菌和蒂莫内马赛菌组成的复合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粉红粘帚霉菌为粉红粘帚霉菌(Clonostachysrosea.)fhnzm,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7070;所述的蒂莫内马赛菌为蒂莫内马赛菌(Massiliatimonae.)BMMSJS-1,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66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菌剂在抑制镰刀菌属病原菌中的应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镰刀菌属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或尖孢镰刀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菌剂在防治镰刀菌属病原菌所致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为药用植物,所述的病害为镰刀菌属病原菌引起的腐烂病、枯萎病、麻口病中的一种或几种。

6.一种防治镰刀菌属病原菌所致植物病害的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农药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红粘帚霉菌和蒂莫内马赛菌组成的复合菌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粉红粘帚霉菌和蒂莫内马赛菌复合菌剂中粉红粘帚霉菌fhnzm的孢子数为106~107/ml。

说明书 :

粉红粘帚霉菌和蒂莫内马赛菌复合菌剂及病虫防治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粉红粘帚霉菌和蒂莫内马赛菌复合菌剂及病虫防治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镰刀菌属(Fusarium Link ex Fr.),又称镰孢霉属,在分类学上,镰刀菌属无性时期原属于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有性时期为子囊菌亚门,有性态常为赤霉属(Gibberella)。镰刀菌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真菌,它不仅可以在土壤中越冬越夏,镰刀菌也能侵染多种经济作物,引起植物的根腐、茎腐、茎基腐、花腐和穗腐等多种病害,主要病害表现为腐烂病、枯萎病及麻口病等,寄主植物种类繁多,包括药用植物、经济作物等,其主要造成作物萎蔫死亡,影响产量和品质,是生产上防治最艰难的重要病害之一。根腐病由镰刀菌属的多种病原菌所致,是一种土传性病害,主要通过土壤内水分、地下昆虫和线虫传播。麻口病由镰刀菌属真菌和虫害混合感染所致,当地下的根结线虫和害虫进行危害时,咬食造成伤口,线虫、地下害虫所携带的病原菌及土壤中的病源菌进而感染伤口,引起发病。目前,植物根腐病和麻口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来实现,例如向植物根部浇灌络氨铜,甲霜灵,多菌灵,乙蒜素和腐植酸铜等化学药以防治根腐病的发生,但是上述药物会引起环境污染,且会造成药物残留。生物防治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并没有研制出有效的生物药用于防治镰刀菌属病原菌引起的根腐病,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旨在发现一种能够有效防治植物根腐病的生物药。
[0003] 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是一种分布广泛的重寄生菌,具有生长快、产孢量大、寄主范围广、寄生能力强、拮抗机制多样等优点。其拮抗机制主要包括重寄生作用、拮抗作用、诱导植物抗性等。其在生长周期内可以产生3种繁殖体,包括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是目前已发现的拮抗微生物中最具潜力的植物病害生防菌之一。马赛菌属(Massilia spp) 属于变形菌门,β变形菌纲,伯克霍尔德氏菌目,草酸杆菌科。其典型特征为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细胞杆状、不产芽孢、好氧、能运动。马赛属细菌分布广泛,存在于冰、水、土壤、岩石表层、空气和植物体内。
[0004] 一般而言,健康种子中种胚是无菌的,种子在无菌基质中萌发后,外源菌有了侵入定植的机会,此时,人工添加益生菌可以优先定植,占据相应的生态位,较“后来者”拥有先入为主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随着中药材有机种植、生态种植的发展,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抑杀菌剂已被禁用,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得到了大力发展。但是微生物源农药应用效果并不稳定,益生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土壤中是否能够有效定殖,与土著微生物的互作关系,农田土壤中残留的化学杀虫杀菌剂对益生微生物的影响等因素,都影响着其实际应用效果。发明专利一株桃儿七的内生真菌及其应用(CN201910282640.9)公开了一株桃儿七内生真菌,粉红粘帚霉fhnzm,保藏号CGMCC No.17070,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该菌株能够提高桃儿七根中鬼臼毒素的含量,抑制桃儿七根的生长,抑制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胚根的伸长,能够作为核心菌株来生产用于促进桃儿七鬼臼毒素积累的菌剂,对于绿色防治桃儿七病虫害和提高人工栽培桃儿七的品质,有效提高桃儿七鬼臼毒素的积累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真菌和细菌存在普遍的跨界拮抗作用,目前并没有针对粉红粘帚霉共生体系细菌的研究,本发明在专利(CN201910282640.9)研究的基础上,意外的得到了一种粉红粘帚霉菌的共生细菌,其具有很高的酶活,且对于粉红粘帚霉菌具有促生作用,且可以帮助粉红粘帚霉菌抑制镰刀菌属病原菌的生长,具有防治镰刀菌属病原菌引起的植物根腐病和麻口病的作用。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由粉红粘帚霉菌和蒂莫内马赛菌组成的复合菌剂。
[0006] 优选地,所述的粉红粘帚霉菌为粉红粘帚霉菌(Clonostachys rosea)fhnzm,于2019 年1月14日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7070,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存活状态为存活,电话:010-64807355,传真: 
010-64807288。
[0007] 优选地,所述的蒂莫内马赛菌为蒂莫内马赛菌(Massilia timonae)BMMSJS-1,于2019 年10月11日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668,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存活状态为存活,电话:010-64807355,传真: 
010-64807288。
[0008] 所述的复合菌剂在抑制镰刀菌属病原菌的应用。
[0009] 优选地,所述的镰刀菌属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或尖孢镰刀菌。
[0010] 所述的复合菌剂在防治镰刀菌属病原菌所致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0011] 优选地,所述的植物为药用植物,所述的病害包括镰刀菌属病原菌引起的腐烂病、枯萎病、麻口病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2] 优选地,所述的病害包括贝母根腐病、当归根腐病和当归麻口病。
[0013] 一种防治镰刀菌属病原菌所致植物病害的农药,所述的农药含有所述的粉红粘帚霉菌及其互生菌蒂莫内马赛菌组成的复合菌剂。
[0014] 优选地,所述的粉红粘帚霉菌和蒂莫内马赛菌复合菌剂的菌数或孢子数为106~107/ml。
[001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请求保护的复合菌剂菌液可以固氮,促进幼苗的生长,可以在设施条件下通过无菌无土基质育苗的方式优先与幼苗共生,繁育携带益生菌的优质种苗。大田栽培阶段可以通过种苗包衣,栽后灌根的手段切断病源真菌传播途径,抑杀病源真菌,抑杀线虫和地下害虫。所述的复合菌剂菌液中的真菌粉红粘帚霉具有抑杀细菌、真菌、线虫、地下害虫的功能,主要作用机理为重寄生作用和分泌拮抗物质,而且可以通过孢子在施用环境中繁殖,对高山荫生植物促生和病虫害防护的作用效果优于益生细菌。所述的复合菌剂菌液可以用于高山荫生植物根腐病、麻口病等病害的防治,及高山喜氮植物的促生。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不同组贝母种球发病率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本发明方法、步骤或条件所作的修改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0018] 以下试验所使用的种苗繁育自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和平中试基地温室(海拔1800 米)。甘肃贝母拟境栽培试验地位于榆中县马坡乡(海拔2600米)、驯化栽培试验地位于华亭市马峡镇(海拔1800米)。当归栽培试验地位于岷县十里镇(海拔2200米)。大田试验均为重茬地。试验中用到的试剂、培养基均为化学纯。
[0019] 实施例一、粉红粘帚霉菌fhnzm和蒂莫内马赛菌BMMSJS-1复合菌剂菌液对盆栽贝母根腐病防治的作用
[0020] 为了评价粉红粘帚霉菌fhnzm和蒂莫内马赛菌BMMSJS-1复合菌剂菌液对镰刀菌属病原菌引起的贝母根腐病的防治作用,本实施例首先以盆栽贝母为实验对象开展评价实验,本实施例分为实验组、对照组1、阳性对照组和空白组,实验组浇灌粉红粘帚霉菌fhnzm和蒂莫内马赛菌BMMSJS-1复合菌剂复合菌液,对照组1浇灌粉红粘帚霉菌fhnzm菌液,阳性对照组浇灌解淀粉芽孢杆菌,空白组浇灌灭菌水,浇灌的菌液为培养后的原始菌液(菌数或6 7
者孢子数为10 -10 /ml),用无菌水稀释10-100倍。通过统计贝母种球的发病症状:表面发黄,有黄色病斑,腐烂。进而得到各菌液对贝母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0021] 粉红粘帚霉主要通过重寄生作用拮抗病原菌,基质栽培条件具有很高的有机碳含量,利于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的生长,而且粉红粘帚霉可以内生于植物,实际应用中效果较好。
[0022] 本实施例栽培使用的无土基质是草炭土、稻壳炭和蛭石按体积比3:1:1混匀所得。
[0023] 1.实验分组
[0024] 实验组:粉红粘帚霉菌与蒂莫内马赛菌组成的共生体系菌液;
[0025] 对照组1:粉红粘帚霉菌菌液;
[0026] 阳性对照组: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液;
[0027] 空白对照组:灭菌水。
[0028] 2.实验过程
[0029] (1)将表面洁白光滑无病害的贝母种球浸泡在0.2%的升汞中表面消毒20分钟,用清水洗净。将洗净后的贝母种球栽培在灭过菌的无土基质中,在相对湿度为60%的条件下室温培养,每处理50个贝母种球,重复3次。
[0030] (2)分别将实验组、对照组1和阳性对照组所得培养液稀释100倍,实验组和对照组1 控制菌液的菌数或孢子数为104~105/ml,阳性对照组控制菌液的菌数为106-107/ml浇入对应的组中;空白对照组中浇入等体积的灭菌水;
[0031] (3)5天后所有分组浇入尖孢镰刀菌菌液(菌数或者孢子数为106-107/ml),10天后再浇灌1次尖孢镰刀菌菌液(菌数或者孢子数为106-107/ml)。30天后统计病害情况,SPSS 22软件统计分析。
[0032] 3.实验结果
[0033] 统计每组发病的贝母种球数,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组的发病率为(10±3.0)%;对照组1发病率为(20±2.6)%,阳性对照组发病率为(40±3.5)%,空白对照组的发病率为(90 ±3.3)%,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1和阳性对照组的发病率均显著降低,说明粉红粘帚霉菌与蒂莫内马赛菌共生体系菌液、粉红粘帚霉菌菌液和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液均可以防治镰刀菌属病原菌引起的根腐病;相较于对照组1和阳性对照组,实验组的发病率显著降低。通过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粉红粘帚霉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均可以防治根腐病的发生,但真菌粉红粘帚霉菌的防治效果强于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防治效果减弱的原因可能是解淀粉芽孢杆菌主要通过分泌抑菌物质来达到拮抗病原菌的目的,抑菌物质在基质中随着浇水被稀释,而且含量少易被降解,减弱了其防治病原菌的效果。而粉红粘帚霉菌与蒂莫内马赛菌的共生体系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粉红粘帚霉菌和使用解淀粉芽孢杆菌的防治效果,说明粉红粘帚霉菌与蒂莫内马赛菌形成了良好的复合菌剂,能够显著的防治贝母根腐病的发生。
[0034] 实施例二、粉红粘帚霉菌fhnzm和蒂莫内马赛菌BMMSJS-1复合菌剂菌液对甘肃贝母根腐病的防治作用
[0035] 为了进一步评价粉红粘帚霉菌fhnzm和蒂莫内马赛菌BMMSJS-1复合菌剂菌液对甘肃贝母根腐病的防治作用,本实施例以大田移栽贝母为实验对象,本实施例分为三组,分别为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和传统方法对照组。实验组通过在贝母的幼苗培育阶段浇灌复合菌剂菌液 3次和移栽前对贝母小种茎进行复合菌剂菌液包衣四个步骤实现;空白对照组的贝母培育方法与实验组相同,但是不浇灌复合菌剂菌液;传统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培育,培育过程中也不浇灌复合菌剂菌液;统计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和传统方法对照组的根腐病发病率和返青率,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0036] 本实施例栽培的基地榆中县马坡乡(海拔2600米)拟境栽培试验基地和华亭市马峡镇(海拔1800米)驯化栽培试验基地的主要区别在于海拔所造成的温度差异,降雨量和降雨期等其他影响贝母病害发生的因素相似。栽培时两个基地分别搭设70%的遮阳网,土地为贝母重茬地。
[0037] 本实施例所使用的复合菌剂菌液,均是指粉红粘帚霉菌fhnzm和蒂莫内马赛菌 BMMSJS-1BMMSJS-1复合菌剂菌液。所述的复合菌剂菌液孢子数为106-107/ml,使用时稀释100倍,孢子数为104-105/ml
[0038] 本实施例栽培所使用的混合基质是育苗草炭土:颗粒蛭石:稻壳炭以体积3:2:1混合所得。发病率:于出苗后4月中下旬统计;
[0039] 返青率:次年4月中下旬(发病率统计下年)统计,由于甘肃雨季主要集中在7~9月,虽然此时贝母已倒苗,但埋藏于土中的贝母也易发生根腐病,导致次年返青率下降,故次年统计返青率。
[0040] 实验组:
[0041] 1.甘肃贝母种子打破休眠
[0042] 第1年6月果实半黄没有完全成熟开裂时采收甘肃贝母种子,16℃14h/8℃10h变温沙藏 3个月至出胚率0.6以上,然后2℃恒温沙藏2个月,出胚率达到0.8以上。
[0043] 2.种子播种
[0044] 完成后熟的种子,0.2%的升汞消毒10min,灭菌水冲洗干净,播种于灭过菌的混合基质中,第2年1月温室条件下培养,控制温室最低温度>0℃。
[0045] 3.接菌培养,低温贮藏
[0046] 种子播种后大约20天左右开始出苗,出苗后浇灌复合菌剂菌液1次,浇灌时稀释100倍至孢子数为104-105/ml,第2年5月倒苗,小鳞茎大小2~3mm。将上述浇灌过复合菌剂菌液的小鳞茎2℃低温贮藏3个月。
[0047] 4.再播种至小种茎收获
[0048] 第2年8月处暑后,将上述低温贮藏后的小鳞茎播种至上述相同的混合基质中,温室条件下培养,控制温室最高温度<30℃,大约20天左右开始出苗,出苗后浇灌所述的复合菌剂菌液,浇灌时稀释100倍至孢子数为104-105/ml,生长至12月,逐步降低温室温度至贝母倒苗。此时,小鳞茎大小3~4mm,可作为小种茎大田移栽。
[0049] 5.小种茎低温贮藏及包衣
[0050] 将步骤4获得的小种茎埋藏于上述浇灌过复合菌剂菌液的混合基质中,2℃低温贮藏3个月。第3年3月取出后,浸泡于含有0.05%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复合菌剂菌液中包衣,浸泡20min后取出,阴干表面水分,用于大田移栽。
[0051] 6.大田移栽
[0052] 将步骤5得到的小种茎移栽至榆中县马坡乡拟境栽培试验基地和华亭市马峡镇驯化栽培试验基地。于第3年(2018年)4月上旬(拟境栽培基地)和3月下旬(驯化栽培基地)移栽,每个基地移栽5000个,移栽的行距为10cm,株距为5cm。出苗后,2018年4~5月上旬统计根腐病发病率,2019年4~5月上旬统计返青率。
[0053] 空白对照组:
[0054] 除了在贝母种子培育的过程中不进行复合菌剂菌液的浇灌(4次均没有)以外,对照组1 的所有培育方法均与实验组相同,观察贝母的生长情况,2018年4~5月上旬统计根腐病发病率,2019年4~5月上旬统计返青率。
[0055] 传统方法对照组:
[0056] 采用大田直播方法育苗(与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的方法不同),第1年(2015年)6月果实半黄没有完全成熟开裂时采收甘肃贝母种子,将采收的种子选择阴坡大田起畦播种,覆盖稻草、松针等保墒,第2年(2016年)3月底出苗,6月底倒苗;第3年(2017年)3月底出苗,6月底倒苗,10月起苗收获2年生贝母小种茎,随即分别移栽于榆中县马坡乡拟境栽培试验基地和华亭市马峡镇驯化栽培试验基地,两个基地分别搭设70%的遮阳网,土地为贝母重茬地,移栽的行距为10cm,株距为5cm,移栽后第4年(2018)3月下旬~4月上旬出苗,4~5月上旬统计根腐病发病率,2019年4~5月上旬统计返青率。
[0057] 表1相同的培育方法下贝母生长情况统计
[0058] 生长情况 实验组 空白对照组第一生长期末 直径2~3mm 直径1~1.5mm
第二生长期末 直径3~4mm 直径2~2.5mm
第二生长期出苗率(%) 70±6.3* 20±3.2
[0059] 注:*表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0060] 表2不同的培育方法和培育基地贝母的生长情况
[0061]
[0062] 注:#表示不同栽培基地之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0063] *表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0064] 相同的培育方法下贝母的生长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得出,实验组贝母种子播种于混合基质中,生长状况良好,没有发生病害;相较于实验组,空白对照组的幼苗直径和出苗率均低于实验组,由此可见复合菌剂为甘肃贝母幼苗提供了氮素营养,促进了生长,充足的营养为心芽的发育提供了保证。
[0065] 不同培育方法和培育基地的贝母生长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得到,相较于传统方法对照组,实验组的发病率更低,返青率更高;相较于华亭驯化栽培基地,榆中拟境栽培基地的发病率更低,返青率更高。
[0066] 综上所述,浇灌复合菌剂菌液的贝母苗相较于不浇灌复合菌剂的贝母苗,根腐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返青率显著提高,说明复合菌剂菌液对贝母根部具有防护作用,能够预防贝母根腐病的发生。
[0067] 实施例三、粉红粘帚霉菌fhnzm和蒂莫内马赛菌BMMSJS-1复合菌剂菌液防治当归根腐病和麻口病的应用
[0068] 为了评价复合菌剂菌液对当归根腐病和麻口病的防治作用,本实施例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在当归的幼苗培育阶段浇灌复合菌剂菌液1次和移栽前对幼苗进行复合菌剂菌液包衣,大田移栽出苗后,复合菌剂菌液灌根1次,三个步骤实现;对照组不浇灌复合菌剂菌液;
[0069] 注:由于当归根腐病集中发生在早春季节,干冷和湿冷的环境条件都容易发病,因此,于6月中旬统计根腐病的发病情况;而麻口病的发生及病情程度不会造成植株死亡,故本实验不进行麻口病病情程度统计,只统计发病情况。
[0070] 本实施例栽培所使用的混合基质是育苗草炭土:颗粒蛭石:稻壳炭以体积比3:2:1混合得到。
[0071] 本实施例所浇灌的复合菌剂菌液的真菌孢子数为106-107/ml,使用时稀时10倍,稀释后介于105-106/ml。
[0072] 实验组:
[0073] 1.种子播种
[0074] 第1年10月底~11月初采收当归种子,0.2%的升汞消毒10min,灭菌水冲洗干净,12 月播种于灭过菌的混合基质中,温室条件下培养,控制温室最低温度>0℃,10天左右开始出苗,出苗后浇灌粉红粘帚霉和蒂莫内马赛菌复合菌剂菌液1次,根据苗的涨势,苗期控制在 3~4个月,第2年3月中下旬通过逐步降温的方法,使叶片发黄,起苗移栽。
[0075] 2.种苗包衣大田栽种
[0076] 第2年3月底起苗,浸泡于含有0.05%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粉红粘帚霉和蒂莫内马赛菌复合菌剂菌液中包衣,浸泡20min后取出,阴干表面水分,用于大田移栽,试验地位于岷县十里镇(海拔2200米),移栽田块为当归重茬地,移栽行距20cm,株距10cm,单苗穴栽,共5000株苗。
[0077] 3.发苗后灌根
[0078] 包衣种苗栽种后10天左右开始发芽,第2年5月初待苗长至3~4片叶时,将粉红粘帚霉和蒂莫内马赛菌复合菌剂菌液稀释10倍灌根,真菌孢子数稀释后介于105-106/ml。
[0079] 4.病害统计
[0080] 第2年6月中旬,统计根腐病发病情况,第2年11月初採挖当归,统计麻口病发病情况,数据统计时不包括抽薹当归。
[0081] 对照组:
[0082] 6月中旬大田直播育苗,苗期控制在3个半月左右,10月起苗,扎把堆垛,次年3月底移栽,移栽地点和方法同实施例3。次年6月中旬,统计根腐病发病情况,次年11月初採挖当归,统计麻口病和根腐病发病情况,数据统计时不包括抽薹当归。
[0083] 表3不同处理的当归根腐病和麻口病的发生情况
[0084] 发病率 实验组 对照组根腐病(%) 0* 30±4.3
麻口病(%) 8±1.8* 20±3.6
[0085] 注:*表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0086] 不同处理的当归根腐病和麻口病的发生情况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实验组浇灌复合菌剂菌液的当归根腐病发病率和麻口病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不浇灌复合菌剂菌液的当归的根腐病和麻口病的发病率。由此可以得出,复合菌剂菌液可以用于防治当归的根腐病和麻口病的发生。
[0087]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请求保护的复合菌剂菌液可以固氮,促进幼苗的生长,可以在设施条件下通过无菌无土基质育苗的方式优先与幼苗共生,繁育携带益生菌的优质种苗。大田栽培阶段可以通过种苗包衣,栽后灌根的手段切断病源真菌传播途径,抑杀病源真菌,抑杀线虫和地下害虫。所述的复合菌剂菌液中的真菌粉红粘帚霉具有抑杀细菌、真菌、线虫、地下害虫的功能,主要作用机理为重寄生作用和分泌拮抗物质,而且可以通过孢子在施用环境中繁殖,对高山荫生植物促生和病虫害防护的作用效果优于益生细菌。所述的复合菌剂菌液可以用于高山荫生植物根腐病、麻口病等病害的防治,及高山喜氮植物的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