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杉和无花果树混交林的营造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406489.8

文献号 : CN11149288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春英赵春建付玉杰苏伟然李玉正关佳晶

申请人 : 东北林业大学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红豆杉和无花果树混交林的营造方法,涉及红豆杉造林技术领域。本发明根据红豆杉和无花果树的特性,将红豆杉、无花果树进行混交,在平地采用苗床方式栽植,在山地采用梯田方式栽植,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生态位互补优势。本发明充分利用了立地的地上和地下空间,无花果树生长速度快、叶型较大,为红豆杉遮蔽了部分日光,节约了为红豆杉搭建遮荫棚的生产成本。本发明所述混交林的营造方法,建成的混交林不但生物量提高,而且红豆杉中紫杉醇含量也比纯林要高。

权利要求 :

1.一种红豆杉和无花果树混交林的营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方案,在山地或平原地带混种红豆杉和无花果树;所述混种的方式包括在山地或平原地带进行带状混交,或在平原地带进行株间混交;

所述带状混交时,在平原地带行向为东西向,每相邻的两行无花果树带内种植2行红豆杉带;在山地,行向与等高线平行;

所述株间混交时,采用长方形配置;所述长方形配置包括每相邻两株无花果树之间种植一株红豆杉,相邻的红豆杉和无花果树之间的株距为150~250cm;行距200~300cm;

在山地混种红豆杉和无花果树时,将山地修整为梯田,梯田走向与等高线平行,每一级梯田的宽度为200~450cm;

所述红豆杉为高度大于20cm的一年生红豆杉;所述无花果树为高度大于40cm的一年生无花果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营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级梯田上种植一行无花果树带,一行红豆杉带,且相邻的两级梯田上,临近的两行种植的树种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营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混交时,每行无花果树带内的株距为150~200cm,每行红豆杉带内的株距为60~100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营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在山地上进行所述带状混交时,同一级梯田上,相邻的无花果树带与红豆杉带的行间距为150~200cm;一级梯田上的无花果树带与相邻梯田上的红豆杉带的行间距为200~25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营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平原地带带状混交时,相邻的无花果树带和红豆杉带之间的行距为150~200cm,每行红豆杉带内的株距为60~100cm;相邻的两行红豆杉带的行距为150~200cm;每行无花果树带内的株距为150~200cm。

6.利用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营造方法营造的混交林在提高红豆杉和无花果树生物量中的应用。

7.利用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营造方法营造的混交林在提高红豆杉紫杉醇含量中的应用。

说明书 :

红豆杉和无花果树混交林的营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红豆杉造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红豆杉和无花果树混交林的营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红豆杉属(Taxus)植物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植物,生长缓慢,喜阴性环境,一般种植在山坡阴面,若阳光充足生长前期(1~3年)还需要进行适度的遮阴处理,其枝叶中含有高
效抗癌活性成分紫杉醇等药用成分,因受自身繁育特性、生境条件及人为因素等作用,其野
生种群更新状况较差,现处于濒危状态。因为无花果树(Ficus carica L.)是桑科榕属药食
同源植物,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生长迅速,喜阳性环境,枝叶阔大,目前主要繁殖方式
是扦插,可实现年内出芽、分化、落果,果实营养丰富且开发技术不断完善日趋成熟。
[0003] 提取自红豆杉的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理,是继阿霉素、顺铂以后,近年来被认为对多种癌症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抗癌药物。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紫杉醇是人类同癌症
做斗争的最有利的武器之一。我国的红豆杉资源和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虽占一半以上,但
从世界上的紫杉醇的需求量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采用适当方法进行红豆杉人工林
培育,建立红豆杉药用原料林培育基地就迫在眉睫。由于红豆杉幼树不耐强光,易被灼伤甚
至晒死,因此培育红豆杉幼苗时大都需要搭建遮荫棚,以降低光照强度。但人工搭建遮荫棚
存在成本高的缺点,且目前也没有关于无花果树和红豆杉混交造林的记载。

发明内容

[0004]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豆杉和无花果树混交林的营造方法,红豆杉和无花果树的种间关系稳定,不仅可显著促进红豆杉的生长速度,而且还能提高枝叶
中紫杉醇的含量,同时降低红豆杉培育成本。
[0005]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6]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豆杉和无花果树混交林的营造方法,包括以下方案,在山地或平原地带混种红豆杉和无花果树;所述混种的方式包括在山地或平原地带进行带状混
交,或在平原地带进行株间混交;
[0007] 所述带状混交时,在平原地带行向为东西向,相邻的两行无花果树带内种植2行红豆杉带;在山地,行向与等高线平行。
[0008] 所述株间混交时,采用长方形配置。
[0009] 优选的,在山地混种红豆杉和无花果树时,将山地修整为梯田,梯田走向与等高线平行,每一级梯田的宽度为200~450cm。
[0010] 优选的,每一级梯田上种植一行无花果树带,一行红豆杉带,且相邻的两级梯田上,临近的两行种植的树种不同。
[0011] 优选的,所述带状混交时,每行无花果树带内的株距为150~200cm,每行红豆杉带内的株距为60~100cm。
[0012] 优选的,当在山地上进行所述带状混交时,同一级梯田上,相邻的无花果树带与红豆杉带的行间距为150~200cm;一级梯田上的无花果树带与相邻梯田上的红豆杉带的行间
距为200~250cm。
[0013] 优选的,在平原地带带状混交时,相邻的无花果树带和红豆杉带之间的行距为150~200cm,每行红豆杉带内的株距为60~100cm;相邻的两行红豆杉带的行距为150~200cm;
每行无花果树带内的株距为150~200cm。
[0014] 优选的,所述长方形配置包括每相邻两株无花果树之间种植一株红豆杉,相邻的红豆杉和无花果树之间的株距为150~250cm;行距200~300cm。
[0015] 本发明还提供了利用上述营造方法营造的混交林在提高红豆杉和无花果树生物量中的应用。
[0016] 本发明还提供了利用上述营造方法营造的混交林在提高红豆杉紫杉醇含量中的应用。
[0017] 本发明根据红豆杉非速生、阴性、中深根系,无花果树速生、阳性、浅根系的特性,将红豆杉、无花果树进行混交,在平地采用苗床方式栽植,在山地采用梯田方式栽植,以提
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生态位互补优势。本发明充分利用了立地的地上和地下空间,无花
果树生长速度快、叶型较大,为红豆杉遮蔽了部分日光,节约了为红豆杉搭建遮荫棚的生产
成本。本发明所述混交林的营造方法,根据红豆杉和无花果树种间关系合理(具有种间增益
作用)这一特点,建成的混交林不但生物量提高,而且红豆杉中紫杉醇含量也比纯林要高。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豆杉和无花果树混交林的营造方法,包括以下方案,在山地或平原地带混种红豆杉和无花果树;所述混种的方式包括在山地或平原地带进行带状混
交,或在平原地带进行株间混交;所述带状混交时,在平原地带行向为东西向,相邻的两行
无花果树带内种植2行红豆杉带;在山地,行向与等高线平行;所述株间混交时,采用长方形
配置。
[0019] 本发明在山地或平原地带混种红豆杉和无花果树,所述红豆杉的品种优选包括南方红豆杉、东北红豆杉或曼地亚红豆杉。本发明优选在所述山地或平原地带种植高度大于
20cm的一年生红豆杉,本发明对所述红豆杉的来源并没有特殊限定,利用本领域的常规市
售幼苗即可。本发明所述无花果树优选为高度大于40cm的一年生无花果树,本发明对所述
无花果树的来源并没有特殊限定,利用本领域的常规市售幼苗即可。
[0020] 本发明所述混交林可在山地营造,也可在平原地带(平地)营造,当在山地营造所述混交林时,只能利用带状混交,优选的包括将山地修整为梯田,梯田走向与等高线平行,
每一级梯田的宽度为200~450cm,更优选的宽度为400cm。本发明在所述梯田上营造混交
林,优选的在每一级梯田上种植一行无花果树带和一行红豆杉带,且相邻的两级梯田上,临
近的两行种植的树种不同。本发明在梯田上营造所述混交林时,优选的将无花果树种植每
一级梯田的外边缘,红豆杉种植在每一级梯田的内侧,在阳光照射时,红豆杉大部分位于无
花果树的枝叶所形成的阴影内,避免被阳光直射,有助于红豆杉的生长,且减少了红豆杉种
植时的遮阴设施,节约了成本。本发明每行无花果树带内的株距优选为150~200cm,每行红
豆杉带内的株距优选为60~100cm。在本发明中,当在山地上进行所述带状混交时,同一级
梯田上,相邻的无花果树带与红豆杉带的行间距优选为150~200cm,更优选为180cm;一级
梯田上的无花果树带与相邻梯田上的红豆杉带的行间距优选为200~250cm,更优选为
220cm。
[0021] 本发明在平原地带营造所述混交林时,即可利用带状混交,也可利用株间混交,当利用带状混交时,相邻的两行无花果树带之间种植两行红豆杉带,每行无花果树带内的株
距优选为150~200cm,更优选为180cm;每行红豆杉带内的株距优选为60~100cm,更优选为
80cm。在本发明中,相邻的无花果树带和红豆杉带之间的行距优选为150~200cm,更优选为
180cm;相邻的两行红豆杉带的行距优选为150~200cm,更优选为180cm。
[0022] 在本发明中,当利用株间混交在平原地带营造所述混交林时,采用长方形配置,优选包括每相邻两株无花果树之间种植一株红豆杉,相邻的红豆杉和无花果树之间的株距优
选为150~250cm;行距优选为200~300cm。本发明所述长方形配置优选的为第一行依次种
植无花果树‑红豆杉‑无花果树‑红豆杉......,第二行时依次种植红豆杉‑无花果树‑红豆
杉‑无花果树......,第三行时依次种植无花果树‑红豆杉‑无花果树‑红豆杉......,以此
类推。
[0023] 利用本发明所述营造方法营造的混交林,可显著提高红豆杉和无花果树的生物量以及红豆杉中的紫杉醇含量。
[0024] 本发明还提供了利用上述营造方法营造的混交林在提高红豆杉和无花果树生物量中的应用。本发明所述应用优选与上述营造混交林的方法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25] 本发明还提供了利用上述营造方法营造的混交林在提高红豆杉紫杉醇含量中的应用。本发明所述应用优选与上述营造混交林的方法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26]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红豆杉和无花果树混交林的营造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0027] 实施例1
[0028] 将原为玉米田的平地分为2个立地条件近似的地块:即处理地块和对照地块,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处理地块营造红豆杉和无花果带状混交林;对照地块营造红豆杉纯林。
[0029] 处理地块的处理过程如下:相邻的两行无花果树带之间种植两行红豆杉带,每行无花果树带内无花果株距150cm,每行红豆杉带内的株距优选为60cm。相邻的无花果树带和
红豆杉带之间的行距为180cm;相邻的两行红豆杉带的行距优选为180cm。所用红豆杉为南
方红豆杉一年生扦插苗,苗木高度20~30cm,无花果一年生扦插苗,苗木高度40~50cm。
[0030] 对照地块种植单一种植物南方红豆杉,采用苗床方式栽植,苗床宽度200cm,南方红豆杉按照株行距60×60cm进行种植,所用红豆杉为南方红豆杉一年生扦插苗,苗木高度
20~30cm。
[0031] 在处理地块,2年后测得南方红豆杉平均树高为118cm,叶中紫杉醇含量为十万分之二点一;无花果平均高度282cm。对照地块,南方红豆杉平均树高89cm,经高效液相色谱检
测叶中紫杉醇含量为十万分之一点八;无花果平均高度286cm。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
地块相比,处理地块南方红豆杉树高是前者的1.32倍,叶中紫杉醇含量增加16.7%;两种处
理无花果产量无显著差异。
[0032] 实施例2
[0033] 利用山坡地修建梯田,每级梯田宽400cm,梯田走向与等高线平行;每一级梯田分别种植一行无花果树带,一行红豆杉带栽植,其中靠近山体的一侧栽植无花果;同一级梯田
上,相邻的无花果树带与红豆杉带的行间距为180cm;一级梯田上的无花果树带与相邻梯田
上的红豆杉带的行间距为220cm;每行红豆杉带内的株距为80cm;每行无花果树带内的株距
为180cm。所用红豆杉为南方红豆杉一年生扦插苗,苗木高度20~30cm,无花果一年生扦插
苗,苗木高度40~50cm。
[0034] 造林2年后,南方红豆杉平均高生长20cm,平均根系深度33cm,无花果平均高生长220cm,平均根系深度70cm,混交林区南方红豆杉叶中紫杉醇含量为十万分之二点二,比南
方红豆杉单一种植区提高了18.8%,林内的各项环境指标与单一种植区相比得到极大改
善,紫杉醇的含量也明显高于南方红豆杉单一种植区。
[0035] 实施例3
[0036] 将原为小麦田的平地分为2个立地条件近似的地块:即处理地块和对照地块,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处理地块采用长方形配置进行红豆杉和无花果株间混交造林;对照地块
营造红豆杉纯林。
[0037] 处理地块的处理过程如下:每相邻两株无花果树之间种植一株红豆杉,相邻的红豆杉和无花果树之间的株距为180cm;行距250cm。所用红豆杉为东北红豆杉四年生实生苗,
苗木高度25~35cm,无花果一年生扦插苗,苗木高度40~50cm。
[0038] 对照地块种植单一种植物东北红豆杉,东北红豆杉按照株行距180cm×250cm进行种植,所用红豆杉为东北红豆杉四年生扦插苗,苗木高度25~35cm。
[0039] 在处理地块,2年后测得东北红豆杉平均树高为106cm,叶中紫杉醇含量为十万分之二点一;无花果平均高度329cm。对照地块,东北红豆杉平均树高85cm,经高效液相色谱方
法测定叶中紫杉醇含量为十万分之一点二;无花果平均高度326cm。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
对照地块相比,处理地块东北红豆杉树高是前者的1.28倍,叶中紫杉醇含量增加13.2%。
[0040]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
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