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292077.6

文献号 : CN11152548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刘太康田茂飞邹飞申小林邹贵勇李光华申俊尧文敏

申请人 :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包括,套杆组件,包括间距杆、旋转筒和控制杆,所述旋转筒设置于所述间距杆端部,所述控制杆套设于所述间距杆外侧;第一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弯钩和移动块,所述第一弯钩设置于所述间距杆端部,所述移动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弯钩上;第二夹持组件,包括第二弯钩和阻挡件,所述第二弯钩设置于所述间距杆端部,所述阻挡件设置于所述间距杆端部并与所述旋转筒连接;利用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连接两端线路,利用间距杆的长度使两端线路保持一定距离,其中第二夹持组件便于远距离操控。

权利要求 :

1.一种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套杆组件(100),包括间距杆(101)、旋转筒(102)和控制杆(103),所述旋转筒(102)设置于所述间距杆(101)端部,所述控制杆(103)套设于所述间距杆(101)外侧;

第一夹持组件(200),包括第一弯钩(201)和移动块(202),所述第一弯钩(201)设置于所述间距杆(101)端部,所述移动块(202)设置于所述第一弯钩(201)上;

第二夹持组件(300),包括第二弯钩(301)和阻挡件(302),所述第二弯钩(301)设置于所述间距杆(101)另一端部,所述阻挡件(302)设置于所述间距杆(101)端部并与所述旋转筒(102)连接;

所述第一弯钩(201)上设置有螺纹孔(201a)和螺纹杆(201b),所述螺纹杆(201b)设置于所述螺纹孔(201a)中,所述螺纹杆(201b)端部与所述移动块(202)连接;

所述间距杆(101)包括把手端(101a)、第一滑动区(101b)、长槽(101c)和内腔(101d),所述把手端(101a)设置于间距杆(101)端部,所述第一夹持组件(200)设置于所述把手端(101a);

所述第一滑动区(101b)设置于所述把手端(101a)一侧,所述长槽(101c)连通所述第一滑动区(101b)和所述内腔(101d);

所述内腔(101d)中设置有中轴(101e),所述旋转筒(102)设置于所述内腔(101d)中并套设于所述中轴(101e)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103)包括手持端(103a)、长杆(103b)和触发端(103c),所述手持端(103a)套设于所述第一滑动区(101b),所述长杆(103b)嵌于所述长槽(101c)中;

所述触发端(103c)设置于所述内腔(101d)中并套设于所述旋转筒(102)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筒(102)外侧设置有弧形槽(102a)和直槽(102b),所述弧形槽(102a)和直槽(102b)交替设置;

所述直槽(102b)沿所述旋转筒(102)轴向设置,所述弧形槽(102a)将相邻两直槽(102b)首尾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端(103c)上设置有限位孔(103c-1)、抵触弹簧(103c-2)和拨动轴(103c-3),所述抵触弹簧(103c-2)设置于所述限位孔(103c-1)内,所述拨动轴(103c-3)设置于所述限位孔(103c-1)内;

所述拨动轴(103c-3)一端设置于所述直槽(102b)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筒(102)端部设置有第一涡状凸块(102c)和第二涡状凸块(102d),所述第二涡状凸块(102d)设置于所述第一涡状凸块(102c)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302)包括挡板(302a)和触发板(302b),所述触发板(302b)设置于所述挡板(302a)侧面,所述触发板(302b)端部与所述第一涡状凸块(102c)接触;

所述挡板(302a)与所述间距杆(101)轴连接,所述间距杆(101)上还设置有第一弹簧(101f),所述第一弹簧(101f)连接所述挡板(302a)。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302a)端部设置有弧板(302c),所述弧板(302c)一端与所述挡板(302a)轴连接;

所述弧板(302c)端部设置有第一卡钩(302d),所述第二弯钩(301)上设置有第二卡钩(302e),所述第一卡钩(302d)位置与所述第二卡钩(302e)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板(302b)上设置有先导杆(302f)和连杆(302g),所述先导杆(302f)与所述触发板(302b)轴连接,所述连杆(302g)连接所述先导杆(302f)和弧板(302c),所述先导杆(302f)与所述第二涡状凸块(102d)接触;

所述挡板(302a)上还设置有第二弹簧(302h),所述第二弹簧(302h)连接所述弧板(302c)。

说明书 :

一种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配电网维护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

背景技术

[0002] 电力线路交叉跨越在配网线路普遍存在,产生安全隐患严重,尽管电力部门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可能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严格执行规程,规范要求,保持足够的交叉跨越安
全距离,但由于运行线路环境等原因,导致由于交叉跨越距离不足造成线路放电跳闸频繁,
甚至人身伤害等事故,而对线路提升改造投资大,停电施工困难。

发明内容

[0003]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
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04]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0005]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低压配电网中线路之间距离因各种原因导致相距过进,导致线路故障的问题。
[000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包括,套杆组件,包括间距杆、旋转筒和控制杆,所述旋转筒设置于所述间距杆端部,
所述控制杆套设于所述间距杆外侧;
[0007] 第一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弯钩和移动块,所述第一弯钩设置于所述间距杆端部,所述移动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弯钩上;
[0008] 第二夹持组件,包括第二弯钩和阻挡件,所述第二弯钩设置于所述间距杆端部,所述阻挡件设置于所述间距杆端部并与所述旋转筒连接。
[0009] 作为本发明所述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弯钩上设置有螺纹孔和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设置于所述螺纹孔中,所述螺纹杆端部与所述
移动块连接。
[0010] 作为本发明所述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间距杆包括把手端、第一滑动区、长槽和内腔,所述把手端设置于间距杆端部,所述第一夹持组
件设置于所述把手端;
[0011] 所述第一滑动区设置于所述把手端一侧,所述长槽连通所述第一滑动区和所述内腔;
[0012] 所述内腔中设置有中轴,所述旋转筒设置于所述内腔中并套设于所述中轴上。
[0013] 作为本发明所述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控制杆包括手持端、长杆和触发端,所述手持端套设于所述第一滑动区,所述长杆嵌于所述长槽
中;
[0014] 所述触发端设置于所述内腔中并套设于所述旋转筒外侧。
[0015] 作为本发明所述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旋转筒外侧设置有弧形槽和直槽,所述弧形槽和直槽交替设置;
[0016] 所述直槽沿所述旋转筒轴向设置,所述弧形槽将相邻两直槽首尾相连。
[0017] 作为本发明所述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触发端上设置有限位孔、抵触弹簧和拨动轴,所述抵触弹簧设置于所述限位孔内,所述拨动轴设
置于所述限位孔内;
[0018] 所述拨动轴一端设置于所述直槽中。
[0019] 作为本发明所述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旋转筒端部设置有第一涡状凸块和所述第二涡状凸块,所述第二涡状凸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涡状
凸块上方;
[0020] 作为本发明所述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阻挡件包括挡板和触发板,所述触发板设置于所述挡板侧面,所述触发板端部与所述第一涡状
凸块接触;
[0021] 所述挡板与所述间距杆轴连接,所述间距杆上还设置有第一弹簧连接所述挡板。
[0022] 作为本发明所述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挡板端部设置有弧板,所述弧板一端与所述挡板轴连接;
[0023] 所述弧板端部设置有第一卡钩,所述第二弯钩上设置有第二卡钩,所述第一卡钩位置与所述第二卡钩对应。
[0024] 作为本发明所述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触发板上设置有先导杆和连杆,所述先导杆与所述触发板轴连接,所述连杆连接所述先导杆和
弧板,所述先导杆与所述第二涡状凸块接触;
[0025] 所述挡板上还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连接所述弧板。
[002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利用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连接两端线路,利用间距杆的长度使两端线路保持一定距离,其中第二夹持组件便于远距离操控。

附图说明

[002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
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
的附图。其中:
[0028]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中第一夹持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0]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中间距杆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中控制杆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中旋转筒与控制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3]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中第二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中第二夹持组件的动作行程示意图;
[0035]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中第一涡状凸块与第二涡状凸块的边缘形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37]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
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8] 其次,本发明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
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0039] 再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
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0040] 实施例1
[0041] 参照图1~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快速提升电力线路间距的工具,包括,套杆组件100,包括间距杆101、旋转筒102和控制杆103,旋转筒102设置于间距杆101端部,控制杆103
套设于间距杆101外侧;
[0042] 第一夹持组件200,包括第一弯钩201和移动块202,第一弯钩201设置于间距杆101端部,移动块201设置于第一弯钩201上;
[0043] 第二夹持组件300,包括第二弯钩301和阻挡件302,第二弯钩301设置于间距杆101端部,阻挡件302设置于间距杆101端部并与旋转筒102连接。
[0044] 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10KV以下的低压线路中,其作用在于设置于两线缆之间,使两线缆保持一定间距,以避免故障的发生。
[0045] 具体的,间距杆101的长度决定了两线缆相距的距离,第一夹持组件200和第二夹持组件200分别用于与两线缆固定,因线缆原本就相距一端距离,第一夹持组件200用于与
近处的线缆连接,第二夹持组件300用于与相距较远的线缆连接,旋转筒102和控制杆103用
于控制第二夹持组件300。
[0046] 更近一步的,第一弯钩201上设置有螺纹孔201a和螺纹杆201b,螺纹杆201b设置于螺纹孔201中,螺纹杆201b端部与移动块202连接。
[0047] 移动块202侧面设置有卡槽,卡槽为T字型,第一弯钩201内侧壁嵌入卡槽内,移动块202可沿着第一弯钩201上移动;移动块201的移动通过操控螺纹杆201b来控制,应说明的
是移动块202与螺纹杆201b的连接结构使得螺纹杆201b可以相对于移动块202转动。
[0048] 螺纹杆201b一端设置有把手,通过转动把手使螺纹杆201b在螺纹孔201a内传动,移动块202即被螺纹杆201b推动在第一弯钩201上滑动。
[0049] 利用第一夹持组件200就可将近处的线缆放置在第一弯钩201和移动块202之间夹持。
[0050] 间距杆101包括把手端101a、第一滑动区101b、长槽101c和内腔101d,把手端101a设置于间距杆101端部,第一夹持组件200设置于把手端101a;
[0051] 第一滑动区101b设置于把手端101a一侧,长槽101c连通第一滑动区101b和内腔101d;
[0052] 内腔101d中设置有中轴101e,旋转筒102设置于内腔101d中并套设于中轴101e上。
[0053] 内腔101d为设置于间距杆101一端的圆槽,参照图5,旋转筒102设置于其内,并可在其内转动,且被中轴101e限定只可在其内转动,中轴101e与旋转筒102的连接方式参照图
2中螺纹杆201b与移动块202的连接方式。
[0054] 控制杆103包括手持端103a、长杆103b和触发端103c,手持端103a套设于第一滑动区101b,长杆103b嵌于长槽101c中;
[0055] 触发端103c设置于内腔101d中并套设于旋转筒102外侧。
[0056] 第一滑动区101b为设置于把手端101a一侧,外径小于两端的部分,手持端103a设置于第一滑动区101b,被第一滑动区101b限位,体现在控制杆103整体相对于间距杆101的
可滑动距离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该范围的其中一个决定因素为第一滑动区101b的大小。
[0057] 长杆103b形状与长槽101c形状匹配,长杆103b可在长槽101c中滑动,长槽101c对控制杆103起限位作用,使控制杆103只能沿直线方向滑动,而不能相对于间距杆101转动。
[0058] 把手端101a用于为用户提供手持部位,使用时一手握住把手端101a,一手控制手持端103a在第一滑动区101b滑动,同时触发端103c在旋转筒102外侧,相对于旋转筒102移
动,具体为相对于旋转筒102轴向方向移动。
[0059] 旋转筒102外侧设置有弧形槽102a和直槽102b,弧形槽102a和直槽102b交替设置;
[0060] 直槽102b沿旋转筒102轴向设置,弧形槽102a将相邻两直槽102b首尾相连。
[0061] 应说明的是,弧形槽102a与直槽102b的连接处为断崖式结构,是两者连接诶处存在高度差,且高低有序,沿同一方向;参照图5,b处弧形槽102a到直槽102b由高到低,a处从
直槽102b到弧形槽102a由高到低,c处从弧形槽102a到直槽102b由高到低,也即从b到a在到
c的圆周方向过渡处均为由高到低。
[0062] 触发端103c上设置有限位孔103c-1、抵触弹簧103c-2和拨动轴103c-3,抵触弹簧103c-2设置于限位孔103c-1内,拨动轴103c-3设置于限位孔103c-1内;
[0063] 拨动轴103c-3一端设置于直槽102b中。
[0064] 当沿图5所示箭头所指方向1推动控制杆103时,拨动轴103c-3在直槽102b中由b处滑动至a处,此过程中旋转筒102无变化,到a处后将控制杆103沿方向2向回拉,拨动轴103c-
3在a处回来的时候触碰到直槽102b与弧形槽102a交汇处的拐角,进入弧形槽102a中,同时
由于a处弧形槽102a低于直槽102b,故拨动轴103c-3在回程中将一直沿弧形槽102a移动,由
于触发端103c被限位无法转动,故旋转筒102将适应拨动轴103c-3在弧形槽102a中的位置
变化旋转,直至拨动轴103c-3到达c处,c处与a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拨动轴103c-3到
达c处将进入直槽102b一侧;再次沿方向1推动将重复上述动作。
[0065] 也即,推一次控制杆103,旋转筒102无动作,往回拉一次,旋转筒102将产生旋转。
[0066] 在本实施例中,旋转筒102上设置有四对弧形槽102a和直槽102b,也即弧形槽102a在圆周方向占据四分之一圆周,也即每进行一次推拉动作,旋转筒102将旋转90°。
[0067] 应说明的是,在a处存在弧边,使拨动轴103c-3沿方向1运动至a处时由处于直槽102b一侧转移至弧形槽102a一侧,以至于在拨动轴103c-3再次沿方向2回程时进入弧形槽
102a内移动。
[0068] 抵触弹簧103c-2抵住拨动轴103c-3,使拨动轴103c-3适应直槽102b与弧形槽102a之间的高低变化,拨动轴103c-2保持一端在直槽102b或弧形槽102a中,另一端在限位孔
103c-1内。
[0069] 旋转筒102端部设置有第一涡状凸块102c和第二涡状凸块102d,第二涡状凸块102d设置于第一涡状凸块102c上方;
[0070] 第二涡状凸块102d半径比第一涡状凸块102c对应的半径大。
[0071] 旋转筒102旋转时第一涡状凸块102c和第二涡状凸块102d同步旋转,应说明的是,旋转筒102上设置有两对第一涡状凸块102c和第二涡状凸块102d,各占180°,呈中心对称设
置于旋转筒102上。
[0072] 实施例2
[0073] 参照图1~8,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阻挡件302包括挡板302a和触发板302b,触发板302b设置于挡板302a侧面,触发板302b端部与第一涡状凸块102c接触;
[0074] 挡板302a与间距杆101轴连接,间距杆101上还设置有第一弹簧101f连接挡板302a。
[0075] 第一涡状凸块102c侧面呈涡状线,也即第一涡状凸块102c旋转时触发板302b与其接触点位置将远离旋转筒102中心线,也即触发板302b被向外推,进而挡板302a翻转,第一
弹簧101f趋向于使挡板302a闭合。
[0076] 挡板302a端部设置有弧板302c,弧板302c一端与挡板302a轴连接;
[0077] 弧板302c端部设置有第一卡钩302d,第二弯钩301上设置有第二卡钩302e,第一卡钩302d位置与第二卡钩302e对应。
[0078] 触发板302b上设置有先导杆302f和连杆302g,先导杆302f与触发板302b轴连接,连杆302g连接先导杆302f和弧板302c,先导杆302f与第二涡状凸块102d接触;
[0079] 挡板302a上还设置有第二弹簧302h,第二弹簧302h连接弧板302c。
[0080] 第二弹簧302h趋向于在挡板302a处于封闭时使弧板302c保持水平,此时第一卡钩302d与第二卡钩302e卡合。
[0081] 弧板302c用于将线缆封在其与第二弯钩301包围的范围内,
[0082] 第二弹簧302h具有一定的弹性力,足以支撑放置于弧板302c上的线缆重量。
[0083] 应说明的是,第一弹簧101f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二弹簧302h的弹性系数。
[0084] 第二涡状凸块102d半径比第一涡状凸块102c对应的半径大,体现在旋转筒102旋转过程中,与第二涡状凸块102d侧面接触的先导杆302f比与第一涡状凸块102c接触的触发
板302b变化尺度大,也即在转过相同角度,先导杆302f被向外推的变化率大于触发板302b
的变化率。
[0085] 记第二涡状凸块102d和第一涡状凸块102c半径端的一端为起点,半径长的一端为终点,从起点到终点的变化其半径逐渐变大,因旋转筒102转动方向是一定的,如本实施中
转动方向为逆时针,参考图5,在旋转筒102转动过程中,第一涡状凸块102c的形状设置使触
发板302b经历从起点到终点的循环。
[0086] 具体的,旋转筒102转动时触发板302b被向外推,但同时先导杆302f的动作总是先于触发板302b动作,故在挡板302a被第一涡状凸块102c推动翻转之前,先导杆302f先一步
被第二涡状凸块102d推动动作。
[0087] 先导杆302f动作即带动连杆302g以及弧板302c动作,第一卡钩302d脱离第二卡钩302e,随后挡板302a才可被推开。
[0088] 若旋转筒102不转动,则第一卡钩302d与第二卡钩302e卡合,挡板302a无法翻转打开。
[0089] 综上,初始时第一弹簧101f连接挡板302a使其封住第二弯钩301入口,弧板302c在第二弹簧302h作用下使第一卡钩302d与第二卡钩302e卡合,此时拨动轴103c-3处于直槽
102b中,接触板302b与先导杆302f均处于起点1的位置,此时推动控制杆103再回拉,接触板
302b与先导杆302f即从起点1向终点1位置移动,此过程中先导杆302f的动作先于接触板
302b的动作,故先导杆302f动作带动连杆302g使弧板302c转动,第一卡钩302d与第二卡钩
302e脱离,挡板302a翻转开口,再进行一次推拉控制杆103,接触板302b与先导杆302f在此
过程中将经过终点1,并到达起点2,在到达终点1时挡板302a张角最大,在挡板302a张开时
可将线缆放入第二弯钩301内,接着将控制杆103拉回到位,也即接触板302b与先导杆302f
到达起点2,挡板302a再次封闭第二弯钩301入口。
[0090] 不停推拉控制杆103,将使接触板302b与先导杆302f处在起点1、终点1、起点2、终点2到起点1的循环中,此过程中挡板302a不断开合。
[0091] 该结构保证了,只有在操控控制杆103是旋转筒102旋转,进而使第二涡状凸块102d推动先导杆302f,接着第一涡状凸块102c推动接触板302b才可将挡板103打开和关闭,
其余时间第一弹簧101f、第二弹簧101h以及第一卡钩302d与第二卡钩302e的卡合均对挡板
103的动作有限制。
[0092] 本发明的另外有限在于在使用时施加的力是推拉力,控制第二夹持组件300与远处线缆连接,而近处的是利用旋转的力控制第一夹持组件200与近处线缆连接,使不需要有
太大的动作就可连接近处线缆,利用旋转力操控远处的太过费力,采用动作幅度大的推拉
力也更加便捷。
[0093] 应说明的是,本发明除弹簧外所有部件均为绝缘材料制作,以保证使用的安全性。
[0094] 重要的是,应注意,在多个不同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示出的本申请的构造和布置仅是例示性的。尽管在此公开内容中仅详细描述了几个实施方案,但参阅此公开内容的人员
应容易理解,在实质上不偏离该申请中所描述的主题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前提下,许多改
型是可能的(例如,各种元件的尺寸、尺度、结构、形状和比例、以及参数值(例如,温度、压力
等)、安装布置、材料的使用、颜色、定向的变化等)。例如,示出为整体成形的元件可以由多
个部分或元件构成,元件的位置可被倒置或以其它方式改变,并且分立元件的性质或数目
或位置可被更改或改变。因此,所有这样的改型旨在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替
代的实施方案改变或重新排序任何过程或方法步骤的次序或顺序。在权利要求中,任何“装
置加功能”的条款都旨在覆盖在本文中所描述的执行所述功能的结构,且不仅是结构等同
而且还是等同结构。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设计、运行
状况和布置中做出其他替换、改型、改变和省略。因此,本发明不限制于特定的实施方案,而
是扩展至仍落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多种改型。
[0095] 此外,为了提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简练描述,可以不描述实际实施方案的所有特征(即,与当前考虑的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不相关的那些特征,或于实现本发明不相关的
那些特征)。
[0096] 应理解的是,在任何实际实施方式的开发过程中,如在任何工程或设计项目中,可做出大量的具体实施方式决定。这样的开发努力可能是复杂的且耗时的,但对于那些得益
于此公开内容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需要过多实验,所述开发努力将是一个设计、制造和
生产的常规工作。
[0097]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
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
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