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80079643.6

文献号 : CN11156688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原口章

申请人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装置具备:第一导电板,在周缘部设有切口;第二导电板,与该第一导电板以不接触的方式相邻;及开关元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板连接的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板连接的第二端子及控制端子,并根据该控制端子的电压而切换为接通或断开,所述电连接装置具备:绝缘体,埋入于所述切口中;及导电路,以与所述第一导电板不接触的方式设于该绝缘体的表面,且与所述控制端子连接。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连接装置,具备:第一导电板,在周缘部设有切口;

第二导电板,与该第一导电板以不接触的方式相邻;及开关元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板连接的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板连接的第二端子及控制端子,并根据该控制端子的电压而切换为接通或断开,所述电连接装置具备:

绝缘体,埋入于所述切口中;及导电路,以与所述第一导电板不接触的方式设于该绝缘体的表面,且与所述控制端子连接,

所述第一导电板及所述第二导电板通过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而一体化,位于所述第一导电板及所述第二导电板之间的所述合成树脂隔着设于该合成树脂的上表面的凹部而与所述开关元件在上下方向上相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中,所述绝缘体含有金属粒子,通过对所述绝缘体照射激光而将所述金属粒子导体化,并进一步进行镀敷来形成所述导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中,所述电连接装置还具备:

第三导电板,与所述第一导电板以不接触的方式相邻;及第二开关元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板连接的第三端子、与所述第三导电板连接的第四端子及与所述导电路连接的第二控制端子,并根据该第二控制端子的电压而切换为接通或断开。

说明书 :

电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装置。
[0002]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7年12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254840号的优先权,并引用所述日本申请所记载的全部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0003] 在车辆中搭载有与电源、头灯或雨刷器等负载连接的电连接箱。电连接箱进行电源及负载的电连接和该连接的切断(参照专利文献1)。
[0004]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连接箱中,在两个汇流条(导电板)连接有FET(开关元件)的源极端子及漏极端子。FET的源极端子经由两个汇流条中的一方与电源(或负载)连接,
FET的漏极端子经由两个汇流条中的另一方与负载(或电源)连接。
[0005] 在两个汇流条载置有安装了控制元件的电路基板。控制元件输出控制信号,从而切换FET的接通/断开。在FET被切换为接通的情况下,两个汇流条彼此电连接,从而在FET中
流动有电流,从电源向负载供给有电力。在FET被切换为断开的情况下,两个汇流条彼此被
电切断,从而在FET中流动的电流被切断,从电源朝向负载的电力供给停止。
[0006]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子元件具备电子元件的主体和设于主体的三个端子。三个端子与三个汇流条连接。主体具有多个外表面,三个端子中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分别设
于不同的外表面。三个端子中的第三端子以与第一端子相邻的方式设于设有第一端子的外
表面。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子元件为FET的情况下,第一端子~第三端子为源极端子、漏
极端子及栅极端子。栅极端子经由汇流条与电路基板的控制元件连接。
[0007] 现有技术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0009]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64040号公报
[0010]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3213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装置具备:第一导电板,在周缘部设有切口;第二导电板,与该第一导电板以不接触的方式相邻;及开关元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板连接的第一
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板连接的第二端子及控制端子,并根据该控制端子的电压而切换为
接通或断开,所述电连接装置具备:绝缘体,埋入所述切口中;及导电路,以与所述第一导电
板不接触的方式设于该绝缘体的表面,且与所述控制端子连接,所述第一导电板及所述第
二导电板通过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而一体化,位于所述第一导电板及所述第二导电板之
间的所述合成树脂与所述开关元件隔着设于所述合成树脂的凹部而相向。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装置的电连接箱的立体图。
[0013] 图2是电连接箱的剖视图。
[0014] 图3是电连接箱的分解立体图。
[0015] 图4是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第三汇流条、绝缘体、导电路及螺栓的立体图。
[0016] 图5是第二汇流条单体的立体图。
[0017] 图6是在第二汇流条设有绝缘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8] 图7是在绝缘体设有导电路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9] 图8是在绝缘体设有导电路的状态的其它立体图。
[0020] 图9是基体的立体图。
[0021] 图10是基体的其它立体图。
[0022] 图11是用于说明开关元件朝向基体的安装的立体图。
[0023] 图12是用于说明连接部件朝向基体的安装的立体图。
[0024] 图13是用于说明电路基板朝向基体的安装的立体图。
[0025] 图14是用于说明散热部件朝向基体的安装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27] 近年来,FET被小型化。通过采用小型的FET,能够实现电连接箱的小型化。
[0028] 伴随着FET的小型化,源极端子与栅极端子的分离距离缩短。然而,若源极端子与栅极端子的分离距离较短,则有时难以将与源极端子连接的汇流条和与栅极端子连接的汇
流条配置为彼此不接触。在该情况下,无法使用小型的FET,无法实现电连接箱的小型化。
[0029]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电连接装置。
[0030] [本公开的效果]
[0031] 根据上述内容,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电连接装置。
[0032] [本实施方式的说明]
[0033] 首先,列举本实施方式并进行说明。另外,也可以任意地组合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的至少一部分。
[0034] (1)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装置具备:第一导电板,在周缘部设有切口;第二导电板,与该第一导电板以不接触的方式相邻;开关元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板连接的第
一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板连接的第二端子及控制端子,并根据该控制端子的电压而切换
为接通或断开,所述电连接装置具备:绝缘体,埋入于所述切口中;及导电路,以与所述第一
导电板不接触的方式设于该绝缘体的表面,且与所述控制端子连接。
[003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导电板的周缘部设有切口,在第一导电板的切口埋入有绝缘体。在绝缘体的表面设有导电路。
[0036] 开关元件的第一端子与第一导电板连接。开关元件的第二端子与第二导电板连接。开关元件的控制端子与导电路连接。
[0037] 防止第一导电板与设于绝缘体的表面的导电路的接触是容易的。因此,即使开关元件的第一端子与控制端子的分离距离较短,也能够使第一导电板与导电路绝缘。
[0038] 因而,作为构成电连接装置的开关元件,能够使用端子彼此接近配置的小型的开关元件。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电连接装置的小型化。
[0039] (2)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装置中,优选为如下结构,所述绝缘体含有金属粒子。
[0040] 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金属粒子的绝缘体被埋入于第一导电板的切口。
[0041] 例如,通过对包含金属粒子的绝缘体照射激光而将金属粒子导体化,通过进行镀敷而能够在绝缘体的表面设置导电路。另外,通过在通常的绝缘体的表面印刷、烧结金属纳
米粒子糊剂而能够设置导电路。
[0042] (3)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装置中,优选为如下结构,所述第一导电板及所述第二导电板通过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而一体化,位于所述第一导电板及所述第二导电
板之间的所述合成树脂与所述开关元件隔开间隔而相向。
[004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导电板及第二导电板之间,在将第一导电板及第二导电板一体化的合成树脂与开关元件之间形成有空隙。因此,例如在开关元件发热的情况下,合
成树脂能够朝向该空隙热膨胀。即,该空隙作为合成树脂的退逃间隙而发挥功能。
[0044] (4)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中,优选为如下结构,所述电连接装置还具备:第三导电板,与所述第一导电板以不接触的方式相邻;及第二开关元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
板连接的第三端子、与所述第三导电板连接的第四端子及与所述导电路连接的第二控制端
子,并根据该第二控制端子的电压而切换为接通或断开。
[0045]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三端子与第一导电板连接。第二开关元件的第四端子与第二导电板连接。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二控制端子与导电路连接。
[0046] 防止第一导电板与设于绝缘体的表面的导电路的接触是容易的。因此,即使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三端子与第二控制端子的分离距离较短,也能够使第一导电板与导电路绝
缘。
[0047] 因而,作为构成电连接装置的开关元件,能够使用端子彼此接近配置的小型的开关元件。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电连接装置的小型化。
[0048] [本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0049]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装置的具体例。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示例,而是通过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
内的所有变更。
[0050] 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装置的电连接箱的立体图。
[0051] 图2是电连接箱的剖视图。
[0052] 图3是电连接箱的分解立体图。
[0053] 图中1是电连接箱,电连接箱1具备电连接装置2、电路基板31、散热部件32及罩4。电连接装置2具备第一汇流条21(第二导电板)、第二汇流条22(第一导电板)、第三汇流条23
(第三导电板)、绝缘体24、八个导电路25(参照图4)及两个螺栓261、262。
[0054] 图4是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第三汇流条23、绝缘体24、导电路25及螺栓261、262各自的立体图。
[0055] 如图2~图4所示,第一汇流条21呈矩形板状。在第一汇流条21的一方的长边部设有贯通孔211。贯通孔211配置在第一汇流条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第一汇流条21具有导
电性,例如为金属制。
[0056] 在第一汇流条21的贯通孔211铆接有螺栓261的轴部。螺栓261的轴部在与第一汇流条21的一面正交的方向上从第一汇流条21的一面突出。螺栓261的头部与第一汇流条21
的另一面接触。
[0057] 第三汇流条23的结构与第一汇流条21的结构相同。螺栓262的轴部铆接于第三汇流条23的贯通孔231。
[0058] 图5是第二汇流条22单体的立体图。
[0059] 如图2、图4及图5所示,第二汇流条22呈矩形板状。在第二汇流条22的各长边部并列设置有三个切口221。第二汇流条22的一方的长边部的三个切口221与第二汇流条22的另
一方的长边部的三个切口221呈交错状配置。各切口221呈矩形状。以下,将图5所示的第二
汇流条22的向下的面及向上的面称为第二汇流条22的下表面22a及上表面22b。
[0060] 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及第三汇流条23各自的厚度互为相同程度。
[0061] 在第二汇流条22一体地设有绝缘体24。
[0062] 图6是在第二汇流条22设有绝缘体24的状态的立体图。
[0063] 绝缘体24在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中分散有多个金属粒子。绝缘体24一体地具有绝缘层241、六个端子承受部242、两个端子承受部243及两个突出片244。
[0064] 绝缘层241层叠于第二汇流条22的下表面22a,覆盖第二汇流条22的六个切口221。
[0065] 端子承受部242被埋入于第二汇流条22的切口221。各端子承受部242与绝缘层241的覆盖切口221的部分相连。端子承受部242具有与第二汇流条22的上表面22b(未层叠有绝
缘层241的面)共面的面。
[0066] 两个端子承受部243配置于第二汇流条22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各端子承受部243与绝缘层241相连。端子承受部243具有与第二汇流条22的上表面22b共面的面。
[0067] 两个突出片244从两个端子承受部243起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突出片244的突出方向是第二汇流条22的长度方向。
[0068] 一体地设有绝缘体24的第二汇流条22能够通过向插入有第二汇流条22的模具注入包含金属粒子的合成树脂的嵌入成型而容易地形成。
[0069] 图7是在绝缘体24设有导电路25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8是在绝缘体24设有导电路25的状态下的其它立体图。图7(及图8)是从第二汇流条22侧(绝缘层241侧)观察层叠有第
二汇流条22和绝缘层241的层叠体的图。
[0070] 各导电路25设于绝缘体24的表面。导电路25具有连接部251、通孔252及布线部253。
[0071] 连接部251在绝缘体24的六个端子承受部242及两个端子承受部243各设有一个(共八个)。
[0072] 设于端子承受部242的连接部251设于端子承受部242的、与第二汇流条22的上表面22b共面的面。连接部251接近第二汇流条22的切口221的周缘而配置,但是连接部251与
第二汇流条22被绝缘体24绝缘。
[0073] 设于端子承受部243的连接部251设于端子承受部243的、与第二汇流条22的上表面22b共面的面。连接部251接近第二汇流条22的短边而配置,但是连接部251与第二汇流条
22被绝缘体24绝缘。
[0074] 八个导电路25的通孔252在绝缘体24的两个突出片244各设有四个。
[0075] 导电路25的连接部251和通孔252经由布线部253电连接。布线部253与设于端子承受部242的连接部251相连,通过端子承受部242、绝缘层241、端子承受部243及突出片244而
与通孔252相连。或者,布线部253与设于端子承受部243的连接部251相连,通过端子承受部
243及突出片244而与通孔252相连。
[0076] 例如,通过对图6所示的绝缘体24照射激光并进一步进行镀敷而如图7及图8所示那样设置导电路25。对于通过激光的照射及镀敷而设置的导电路25,容易进行微细化。
[0077] 设有导电路25的绝缘体24作为与第二汇流条22一体化的印刷布线板发挥功能。
[0078] 如图2及图3所示,固定有螺栓261的第一汇流条21、设有具有导电路25的绝缘体24的第二汇流条22及固定有螺栓262的第三汇流条23通过绝缘部27而以相互不接触的方式一
体化。绝缘部27为合成树脂制。
[0079] 以下,将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第三汇流条23、绝缘体24、导电路25及螺栓261、262一体化而成的物体称为基体20。
[0080] 图9是基体20的立体图。图10是基体20的其它立体图。以下,使用图9及图10所示的上下左右方向来进行说明。
[0081] 即,图9是从上侧观察基体20的立体图,图10是从下侧观察基体20的立体图。第一汇流条21的长边方向为前后方向,第一汇流条21的短边方向为左右方向,与第一汇流条21
正交的方向为上下方向。另外,第一汇流条21的螺栓261的轴部突出的一侧为上侧。贯通孔
211设于第一汇流条21的左边部。
[0082] 在基体20中,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及第三汇流条23以各自的长边方向形成为平行的方式从左向右依次并列设置。第二汇流条22的上表面22b朝上。
[0083] 第一汇流条21的下表面及端面和螺栓261的头部被绝缘部27覆盖。第一汇流条21的上表面及螺栓261的轴部未被绝缘部27覆盖。
[0084] 第二汇流条22的左端面与第一汇流条21的右端面相向。在第一汇流条21的右端面与第二汇流条22的左端面之间存在有绝缘部27。第一汇流条2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与第二
汇流条22的一面(及另一面)处于假想的同一平面状。
[0085] 第二汇流条22、绝缘体24及导电路25以至少第二汇流条22的上表面22b、绝缘体24的各突出片244、各导电路25的连接部251露出的方式被绝缘部27覆盖。
[0086] 第三汇流条23被配置为螺栓262的轴部突出的面朝上,且设有贯通孔231的长边部朝右。
[0087] 第二汇流条22的右端面与第三汇流条23的左端面相向。在第三汇流条23的左端面与第二汇流条22的右端面之间具有绝缘部27。第三汇流条23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与第二汇
流条22的一面(及另一面)处于假想的同一平面状。
[0088] 第三汇流条23的下表面及端面和螺栓262的头部被绝缘部27覆盖。第三汇流条23的上表面及螺栓262的轴部未被绝缘部27覆盖。
[0089] 八个导电路25的连接部251中的四个沿第一汇流条21的右边并排,剩余的四个沿第三汇流条23的左边并排。左侧的连接部251沿第二汇流条22的前边或沿第二汇流条22的
左侧的切口221的后边(参照图7)。右侧的连接部251沿第二汇流条22的后边或沿第二汇流
条22的右侧的切口221的前边(参照图7)。
[0090] 绝缘部27的上表面271与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第三汇流条23及绝缘体24的各端子承受部242各自的上表面共面(参照图2)。在上表面271朝上地突出设置有四个凸
起272。四个凸起272与第二汇流条22的四个角相邻。在各凸起272的内表面设有内螺纹。
[0091] 在绝缘部27以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绝缘部27的方式设有多个螺纹孔273。
[0092] 在绝缘部27设有两个开口274。两个开口274位于第一汇流条21及第三汇流条23的下侧(参照图2)。第一汇流条21及第三汇流条23各自的下表面的较大的范围通过两个开口
274露出。
[0093] 在绝缘部27的上表面271设有八个凹部275。八个凹部275中的四个配置于第一汇流条21与第二汇流条22之间,剩余的四个配置于第二汇流条22与第三汇流条23之间。
[0094] 电连接箱1还具备八个开关元件5(参照图3)。
[0095] 图11是用于说明开关元件5朝向基体20的安装的立体图。
[0096] 各开关元件5是FET,具有元件主体50、源极端子51、漏极端子52及栅极端子53。开关元件5根据栅极端子53的电压而切换为接通或断开。
[0097] 八个开关元件5以沿前后方向各并排有四个元件主体50、沿左右方向各并排有两个元件主体50的方式安装于基体20。
[0098] 左侧(第一汇流条21侧)的各开关元件5的源极端子51、漏极端子52及栅极端子53是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控制端子。
[0099] 右侧(第三汇流条23侧)的各开关元件5是第二开关元件。右侧的各开关元件5的各开关元件5的源极端子51、漏极端子52及栅极端子53是第三端子、第四端子及第二控制端
子。
[0100] 元件主体50呈扁平的长方体状。元件主体50以元件主体50的六个面中的面积最大的两个面朝向上下、该面的长边朝向前后的方式配置于基体20。以下,将元件主体50的面积
最大的两个面称为上表面501及下表面502。另外,将与上表面501的长边相连的两个面称为
侧面503、504,将与上表面501的短边相连的两个面称为侧面505、506。
[0101] 源极端子51设于元件主体50的侧面503。源极端子51具有从侧面503向与侧面503正交的方向突出的多个突出部。源极端子51的下表面与元件主体50的下表面502处于假想
的同一平面状。
[0102] 栅极端子53设于元件主体50的侧面503。栅极端子53从侧面503向与侧面503正交的方向突出。栅极端子53的下表面与元件主体50的下表面502处于假想的同一平面状。
[0103] 源极端子51及栅极端子53在前后方向上相邻。源极端子51位于侧面503的靠近侧面505的一侧。另一方面,栅极端子53位于侧面503的靠近侧面506的一侧。
[0104] 漏极端子52设于元件主体50的下表面502及侧面504。漏极端子52具有:箔部,覆盖下表面502;及延伸部,与箔部相连,且从侧面504向与侧面504正交的方向延伸。由于漏极端
子52的箔部足够薄,因此能够忽略箔部的厚度。
[0105] 八个开关元件5中的四个分别与第一汇流条21连接,剩余的四个分别与第三汇流条23连接。
[0106] 与第一汇流条21连接的开关元件5以使设有源极端子51及栅极端子53的侧面503朝右、接近源极端子51的侧面505朝后的方式与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及导电路25连
接。
[0107] 具体地说,源极端子51通过焊料541而与第二汇流条22的上表面22b中的绝缘体24的后侧的部分连接。另外,漏极端子52通过焊料542而与第一汇流条21的上表面连接。进而,
栅极端子53通过焊料543而与导电路25的连接部251连接。
[0108] 与第一汇流条21连接的开关元件5的元件主体50局部地覆盖第一汇流条21与第二汇流条22之间。绝缘部27的、配置于第一汇流条21与第二汇流条22之间的凹部275位于元件
主体50的下侧。即,位于第一汇流条21及第二汇流条22之间的绝缘部27不与开关元件5接
触。
[0109] 与第三汇流条23连接的开关元件5以使设有源极端子51及栅极端子53的侧面503朝左、接近源极端子51的侧面505朝前的方式与第二汇流条22、第三汇流条23及导电路25连
接。
[0110] 具体地说,源极端子51通过焊料541而与第二汇流条22的上表面22b中的绝缘体24的前侧的部分连接。另外,漏极端子52通过焊料542而与第三汇流条23的上表面连接。进而,
栅极端子53通过焊料543而与导电路25的连接部251连接。
[0111] 与第三汇流条23连接的开关元件5的元件主体50局部地覆盖第三汇流条23与第二汇流条22之间。绝缘部27的、配置于第三汇流条23与第二汇流条22之间的凹部275位于元件
主体50的下侧。即,位于第三汇流条23及第二汇流条22之间的绝缘部27不与开关元件5接
触。
[0112] 电连接装置2还具备两个连接部件28。
[0113] 图12是用于说明连接部件28朝向基体20的安装的立体图。
[0114] 连接部件28具有四个连接销281和保持件282。
[0115] 四个连接销281被配置为相互平行。保持件282将四个连接销281保持为使各连接销281的两端部从保持件282突出。
[0116] 一方(及另一方)的连接部件28的连接销281的一端部以使连接销281的另一端部朝上的方式嵌入设于绝缘体24的前侧(及后侧)的突出片244的导电路25的通孔252。
[0117] 图13是用于说明电路基板31朝向基体20的安装的立体图。
[0118] 电路基板31呈矩形。在电路基板31的一面设有由金属箔构成的导电路。另外,在电路基板31的一面安装有控制元件311、驱动电路312及连接器313。图2中的连接器313的图示
被省略。
[0119] 如图13所示,在电路基板31的各短边部,沿电路基板31的短边方向并排设置有四个通孔314。在电路基板31的四角设有四个插通孔315。
[0120] 控制元件311例如是微处理器。控制元件311和驱动电路312及连接器313分别经由电路基板31的导电路而电连接。驱动电路312与各通孔314经由电路基板31的导电路而电连
接。
[0121] 电路基板31以使控制元件311及连接器313朝上且各导电路25与控制元件311电连接的方式安装于基体20。具体地说,在电路基板31的一方的短边部的通孔314嵌入有前侧的
连接部件28的连接销281。另外,在电路基板31的另一方的短边部的通孔314嵌入有后侧的
连接部件28的连接销281。进而,通过使螺钉316插通于插通孔315并与凸起272螺合而将电
路基板31螺纹固定于基体20。电路基板31和第二汇流条22隔开间隔而相向。电路基板31和
第二汇流条22相互平行。
[0122] 图14是用于说明散热部件32朝向基体20的安装的立体图。
[0123] 散热部件32呈板状。在散热部件32设有多个贯通孔321。贯通孔321与基体20的螺纹孔273相对应。在散热部件32的一面32a,以与基体20的两个开口274相对应的方式设有两
个导热部322(参照图10)。各导热部322具有绝缘性及较高的导热性,例如是涂敷于散热部
件32的一面的导热脂。
[0124] 散热部件32以使导热部322朝上、第一汇流条21及第三汇流条23分别经由导热部322安装于散热部件32的方式安装于基体20。具体地说,两个导热部322填埋基体20的两个
开口274而与第一汇流条21及第三汇流条23接触(参照图2)。另外,通过使螺钉323贯通贯通
孔321并与螺纹孔273螺合而将散热部件32螺纹固定于基体20。
[0125] 如图1~图3所示,罩4呈一面开放的箱状。罩4具有绝缘性,例如为合成树脂制。罩4具有底壁4a及四个侧壁4b~4e。底壁4a呈矩形。侧壁4b~4e从底壁4a的四边向同一方向立
起。侧壁4b、4c相互平行,侧壁4d、4e相互平行。
[0126] 在底壁4a的中央部设有开口41。在沿底壁4a的侧壁4b的一边部的中央设有开口42。开口42遍及底壁4a及侧壁4b。在沿底壁4a的侧壁4c的一边部的中央设有开口43。开口43
遍及底壁4a和侧壁4c。
[0127] 罩4具有两个隔板44、45。分隔板44、45分别分隔罩4的内部。
[0128] 分隔板44、45分别呈半筒状,分隔板44、45各自的轴长方向与底壁4a正交。分隔板44从底壁4a中的开口42的周缘立起,分隔板44的周壁与侧壁4b中的开口42的周缘相连。分
隔板45是与分隔板44大致相同的结构,设于开口43的周缘。
[0129] 罩4以使罩4的底壁4a与电路基板31相互平行且侧壁4b朝左的方式安装于基体20。在罩4的开口41嵌入有电路基板31的连接器313。于是,螺栓261、262各自的轴部、第一汇流
条21的贯通孔211的开口周缘部及第三汇流条23的贯通孔231的开口周缘部通过开口42、43
露出。安装于基体20的罩4覆盖八个开关元件5及电路基板31。
[0130] 图1~图3所示的电连接箱1例如搭载于未图示的车辆。例如,与电源连接的线缆使用螺栓261连接于第一汇流条21。例如,与负载连接的线缆使用螺栓262连接于第三汇流条
23。在连接器313连接有例如与未图示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连接的信号线。
[0131] 电路基板31的控制元件311经由连接器313与ECU通信。另外,控制元件311朝向驱动电路312输出用于切换开关元件5的接通/断开的控制信号。驱动电路312根据从控制元件
311输入的控制信号,向开关元件5的栅极端子53施加用于切换开关元件5的接通/断开的电
压。
[0132] 由于在八个开关元件5被切换为接通的情况下,各开关元件5的源极端子51与漏极端子52电连接,因此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及第三汇流条23相互电连接。此时,电流
在与电源连接的线缆、第一汇流条21、左侧的四个开关元件5、第二汇流条22、右侧的四个开
关元件5、第三汇流条23及与负载连接的线缆中流动,从电源向负载供给电力。
[0133] 由于在开关元件5被切换为断开的情况下,各开关元件5的源极端子51与漏极端子52被电切断,因此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及第三汇流条23相互被电切断。此时,在与
电源连接的线缆、第一汇流条21、左侧的四个开关元件5、第二汇流条22、右侧的四个开关元
件5、第三汇流条23及与负载连接的线缆中流动的电流被切断,从电源朝向负载的电力供给
停止。
[0134] 在开关元件5中流动有电流的情况下,开关元件5发热。开关元件5发出的热依次向第一汇流条21或第三汇流条23、导热部322及散热部件32传导,并朝向电连接箱1的外部释
放。
[0135] 在开关元件5的元件主体50的下侧具有凹部275。因此,例如在开关元件5发热的情况下,开关元件5的周围的绝缘部27能够朝向凹部275热膨胀。即,凹部275作为绝缘部27的
退逃间隙发挥功能。
[0136] 由于在以上那样的电连接装置2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将导电路25微细化,因此即使开关元件5的源极端子51与栅极端子53的分离距离较短,也能够使第二汇流条22与导电
路25充分分离。
[0137] 因而,作为开关元件5,能够使用源极端子51和栅极端子53接近配置的小型的开关元件。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电连接装置2的小型化。
[0138] 由于在第一汇流条21(或第三汇流条23)及第二汇流条22之间存在绝缘部27,因此能够防止第一汇流条21(或第三汇流条23)与第二汇流条22短路。
[0139] 对于通过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及第三汇流条23等的一体化而形成的基体20而言,在组装电连接箱1时的处理是容易的。基体20能够通过向插入有第一汇流条21、第
二汇流条22及第三汇流条23等的模具注入合成树脂的嵌入成型而容易地形成。
[0140] 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不仅是上述意思,而是包含与权利要求等同的意思及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全部变
更。
[0141] 附图标记说明
[0142] 1 电连接箱
[0143] 2 电连接装置
[0144] 20 基体
[0145] 21 第一汇流条(第二导电板)
[0146] 211 贯通孔
[0147] 22 第二汇流条(第一导电板)
[0148] 221 切口
[0149] 22a 下表面
[0150] 22b 上表面
[0151] 23 第三汇流条(第三导电板)
[0152] 231 贯通孔
[0153] 24 绝缘体
[0154] 241 绝缘层
[0155] 242 端子承受部
[0156] 243 端子承受部
[0157] 244 突出片
[0158] 25 导电路
[0159] 251 连接部
[0160] 252 通孔
[0161] 253 布线部
[0162] 261、262 螺栓
[0163] 27 绝缘部(合成树脂)
[0164] 271 上表面
[0165] 272 凸起
[0166] 273 螺纹孔
[0167] 274 开口
[0168] 275 凹部
[0169] 28 连接部件
[0170] 281 连接销
[0171] 282 保持件
[0172] 31 电路基板
[0173] 311 控制元件
[0174] 312 驱动电路
[0175] 313 连接器
[0176] 314 通孔
[0177] 315 插通孔
[0178] 316 螺钉
[0179] 32 散热部件
[0180] 321 贯通孔
[0181] 322 导热部
[0182] 323 螺钉
[0183] 4 罩
[0184] 41~43 开口
[0185] 44、45 分隔板
[0186] 4a 底壁
[0187] 4b~4e 侧壁
[0188] 5 开关元件(第二开关元件)
[0189] 50 元件主体
[0190] 501 上表面
[0191] 502 下表面
[0192] 503、504、505、506 侧面
[0193] 51 源极端子(第一端子、第三端子)
[0194] 52 漏极端子(第二端子、第四端子)
[0195] 53 栅极端子(控制端子、第二控制端子)
[0196] 541、542、543 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