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膜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80008569.3

文献号 : CN111602073A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金京春杉山靖典渡部洋一

申请人 : 株式会社木本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性优异、且不易产生刺眼、并可应对高精细化的防眩膜。通过下述防眩膜可解决上述课题:一种防眩膜,其特征在于,其为在基材膜(10)的至少一个面具有防眩层(11)的防眩膜(1),防眩层(11)含有基础树脂(12)、与基础树脂(12)的折射率差为0.02以上且密度超过该基础树脂(12)的密度的0.90倍的粒子A、和密度为基础树脂(12)的密度的0.90倍以下的粒子B。作为粒子B,通过使用密度小的聚烯烃粒子等,能够防止粒子B的沉淀,容易解决上述课题。

权利要求 :

1.一种防眩膜,其特征在于,其为在基材膜的至少一个面具有防眩层的防眩膜,该防眩层含有基础树脂、与该基础树脂的折射率差为0.02以上且密度超过该基础树脂的密度的

0.90倍的粒子A、和密度为该基础树脂的密度的0.90倍以下的粒子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基础树脂含有活性射线固化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活性射线固化树脂为有机无机混合树脂。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基础树脂含有热塑性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粒子B为聚烯烃粒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粒子B为不定形的粒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粒子B的平均粒径为所述防眩层的平均层厚的0.1倍以上且1倍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粒子A为氨基树脂的粒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粒子B偏重存在于所述防眩层的表面附近。

说明书 :

防眩膜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眩膜,更详细而言,涉及通过使用特定的2种粒子从而可大幅地改善刺眼(ギラツキ)及防眩性的防眩膜。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对于液晶显示器、CRT显示器、EL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等显示装置,为了防止荧光灯、外部光线等的背景反射(映り込み),在表面具备凹凸结构的防眩膜被设置于显示器的表面。
[0003] 作为这种防眩膜,已知有各种通过在透明的基础树脂中分散微粒,从而在表面形成凹凸结构而得者(例如专利文献1~3)。
[0004] 作为基础树脂,通过使用紫外线固化树脂等,从而防眩膜发挥硬涂性,可作为偏振板的保护膜等使用。
[0005] 近年来,为了使画质变好,开发出像素尺寸小的高精细显示装置。对于这种高精细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器而言,容易产生防眩膜的表面的凹凸结构成为亮点,而产生画面的“刺眼”(亮度产生不均)的问题。
[0006]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将防眩层的表面雾度值(外部雾度值)与内部雾度值各自设定在特定范围内的防眩膜,虽然专利文献2的实施例中示出若表面雾度值小则会使背景反射大(防眩性差),若内部雾度值小则容易产生表面眩光(刺眼),但未示出用于将雾度值设定在特定范围内的具体准则。
[0007] 并且,在专利文献3中,通过规定防眩性硬涂膜的总雾度值、内部雾度值除以总雾度值的值、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等,可应对本来为相反课题的高对比度化、防眩性的确保、白色模糊的防止、应对高精细这些所有事项。然而,专利文献3中,用于实现期望雾度值、表面形状的具体手段也不明确。
[0008] 为了应对高精细化,要求视觉辨认性优异的显示装置,正迫切期待用于实现该显示装置的高性能防眩膜的开发。
[0009] 现有技术文献
[0010] 专利文献
[001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018706号公报
[001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305010号公报
[0013]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1785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4]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5] 本发明为鉴于上述背景技术而作出,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防眩性优异、且不易产生刺眼、并可应对高精细化的防眩膜。
[0016]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7]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反复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若并用与防眩层的基础树脂具有特定折射率差的内部扩散用的粒子A、和比基础树脂更轻的外部扩散用的粒子B来制作防眩膜,则可个别地设计内部扩散与外部扩散,可使防眩性与防止刺眼均良好,至此完成本发明。
[0018]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膜,其特征在于,其是在基材膜的至少一个面具有防眩层的防眩膜,该防眩层含有基础树脂、与该基础树脂的折射率差为0.02以上且密度超过该基础树脂的密度的0.90倍的粒子A、和密度为该基础树脂的密度的0.90倍以下的粒子B。
[0019] 发明效果
[0020]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防眩性优异、且不易产生刺眼、并可应对高精细化的防眩膜。
[0021] 特别是,包含于本发明的防眩层的粒子B因密度较小,因此即使未使用防沉淀剂等添加剂,也容易浮上于防眩层表面。浮上于防眩层表面的粒子有助于表面的凹凸结构的形成,使防眩性提高。
[0022] 并且,与粒子B不同,包含于本发明的防眩层的粒子A未浮上于表面而均匀地存在于基础树脂中,有助于内部扩散。
[0023] 本发明中,如此地,由于将作用不同的2种粒子使用于防眩层,因此可个别地设计内部扩散与外部扩散,可制成兼具防眩性与抑制刺眼的防眩膜。
[0024] 本发明的防眩膜可抑制刺眼,并且可得到充分硬度,因此适于作为液晶显示器等偏振板的保护膜使用。

附图说明

[0025]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防眩膜的截面结构的示意图。
[0026] 图2为在实验例1中制作的防眩膜的截面SEM照片。
[0027] 图3为在实验例2中制作的防眩膜的截面SEM照片。
[0028] 图4为在实验例3中制作的防眩膜的截面SEM照片。
[0029] 图5为在实验例5中制作的防眩膜的截面SEM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对于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可任意变形而实施。
[0031] 本发明的防眩膜1为在基材膜10的至少一个面具有防眩层11的防眩膜(图1表示仅于一个面具有防眩层11的例子)。
[0032] 防眩层11含有基础树脂12、与基础树脂12的折射率差为0.02以上且密度超过该基础树脂12的密度的0.90倍的粒子A、及密度为基础树脂12的密度的0.90倍以下的粒子B。
[0033] 防眩层的表面11a成为凹凸结构,可通过表面扩散而发挥防眩性(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凹凸结构以夸张方式描绘)。
[0034] 基材膜10为用于在其上支承防眩层11的基体,可适宜使用具有透明性的塑料膜、玻璃板等。
[0035] 作为基材膜10的具体材质,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芳酯、聚乙烯、聚丙烯、环聚烯烃、聚苯乙烯、三乙酰纤维素(TAC)、二乙酰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酯、聚氯乙烯、聚酰亚胺、聚酰胺、降冰片烯化合物、玻璃等。
[0036] 基材膜10的平均厚度并无特别限定,由用于作为防眩膜使用的强度、处理容易度、成本等观点来看,优选25μm~500μm,特别优选50μm~300μm。
[0037] 作为基材膜10,可使用实施了等离子处理、电晕放电处理、远紫外线照射处理、底涂易粘接层的形成等易粘接处理而得的基材膜。
[0038] 防眩层11中,作为必须成分,含有基础树脂12、与基础树脂12的折射率差为0.02以上的粒子A、密度为基础树脂12的密度的0.90倍以下的粒子B。
[0039] 所谓本发明中的“基础树脂12”,是指在形成涂膜(防眩层)的材料中,除后述粒子(粒子A、粒子B、其他粒子)及添加剂以外的成分(树脂)的全部。
[0040] 基础树脂12可单独使用1种树脂,也可并用2种以上的树脂。
[0041] 通过将后述粒子(粒子A、粒子B、其他粒子)、添加剂分散或溶解于基础树脂12中,并使该基础树脂12进行干燥和/或固化,由此形成防眩层11。
[0042] 由对防眩层11赋予耐擦伤性的观点来看,基础树脂12优选含有活性射线固化树脂。由提高粒子的分散性的观点来看,基础树脂12优选含有热塑性树脂。并且,基础树脂12特别优选含有活性射线固化树脂与热塑性树脂二者。
[0043] 本发明的防眩层11的基础树脂12可含有的活性射线固化树脂,是含有未固化的活性射线固化型树脂(预聚物)、光聚合性单体等的活性射线固化树脂原料通过如紫外线(UV)、电子束(EB)那样的活性射线的照射而经由交联反应等使其固化的树脂。
[0044] 其中,由耐擦伤性、成本、作为原料的未固化的活性射线固化型树脂(预聚物)的获得容易性的观点来看,特别优选通过紫外线进行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树脂。
[0045] 作为原料的活性射线固化型树脂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并用2种以上。
[0046] 作为活性射线固化树脂的具体例,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系预聚物等经固化而得的树脂(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表示“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表示“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
[0047] (甲基)丙烯酸系预聚物为通过活性射线的照射可使其进行交联固化的光聚合性预聚物,在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丙烯酰基,通过交联固化而成为3维网络结构。
[0048] (甲基)丙烯酸系预聚物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定,可使用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三聚氰胺(甲基)丙烯酸酯、聚氟烷基(甲基)丙烯酸酯、硅酮(甲基)丙烯酸酯等。
[0049] 这些物质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并用2种以上。
[0050] 活性射线固化树脂原料的主成分为上述(甲基)丙烯酸系预聚物时,在活性射线固化树脂原料中也可以添加光聚合性单体。
[0051] 通过添加光聚合性单体,可提高交联固化性,且可进一步提高防眩层的硬度,故而优选。
[0052] 作为光聚合性单体的例子,可举出(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丁氧基乙酯等单官能(甲基)丙烯酸单体;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羟基新戊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2官能丙烯酸单体;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甲基)丙烯酸单体等。
[0053] 这些物质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并用2种以上。
[0054] 活性射线固化树脂原料中,为了进行固化反应,优选含有光聚合引发剂、光聚合促进剂。
[0055] 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具体例,可举出苯乙酮、二苯甲酮、米氏酮、安息香、苄基甲基缩酮、苯甲酰基苯甲酸酯、a-酰基肟酯、噻吨酮类等。
[0056] 并且,光聚合促进剂可减轻因固化时的氧导致的聚合障碍并加速固化速度,例如可举出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酸异戊酯、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酸乙酯等。
[0057] 并且,在活性射线固化树脂中,特别是优选使用有机无机混合树脂。
[0058] 所谓“有机无机混合树脂”,是指在纳米水平下有机成分与无机成分经复合化而得的树脂。有机无机混合树脂与以玻璃纤维强化塑料(FRP)所代表的以往的复合体不同,有机成分与无机成分的混合方式紧密,分散状态为分子水平或接近分子水平,因此可协同地提高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各自的特性、功能。
[0059] 有机无机混合树脂可以为于固化前有机成分与无机成分进行反应而已经复合化者,也可以为通过活性射线照射而将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进行反应者。
[0060] 有机无机混合树脂中的无机成分的尺寸设定为不会产生光的几何散射的800nm以下,使用粒子时为使用平均粒径为800nm以下的粒子。作为该无机成分,可举出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等金属氧化物,优选二氧化硅。作为二氧化硅,更优选于表面上导入了具有光聚合反应性的感光性基团的反应性二氧化硅。
[006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粒子的“平均粒径”是指可通过激光衍射/散射法而测定的体积平均粒径(D50)的值。粒子形状不是球形时的平均粒径作为等效球直径而算出。
[0062] 在有机无机混合树脂中的无机成分的含有率优选10质量%以上,更优选20质量%以上。并且,优选65质量%以下,更优选40质量%以下。
[0063] 作为有机无机混合树脂中的有机成分,可举出具有可与所述无机成分(优选为反应性二氧化硅)进行聚合的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化合物(例如在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多元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在分子中具有1个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一元不饱和有机化合物等)。
[0064] 防眩层11的基础树脂12含有有机无机混合树脂时,被认为浮上于防眩层11表面并有助于外部扩散的后述粒子B会更容易浮上,因此特别容易达成本发明的效果。
[0065] 本发明的防眩层11的基础树脂12也可含有热塑性树脂。通过含有热塑性树脂,在基础树脂12中的粒子(特别为粒子A)的分散性容易提高。并且,粒子表面成为被树脂成分覆盖的形状,于涂膜表面容易形成凹凸。
[0066] 作为热塑性树脂的具体例,可举出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乙烯醇缩甲醛等聚乙烯醇缩醛树脂;聚酯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树脂等。
[0067] 热塑性树脂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并用2种以上。
[0068] 基础树脂12同时含有活性射线固化树脂与热塑性树脂时,含有比率相对于活性射线固化树脂100质量份而言,热塑性树脂优选1质量份以上,更优选2质量份以上,特别优选3质量份以上。并且,相对于活性射线固化树脂100质量份,热塑性树脂优选3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20质量份以下,特别优选10质量份以下。
[0069] 在上述下限以上时,粒子表面被树脂成分覆盖,容易提高防眩性、防止刺眼效果。在上述上限以下时,基础树脂12会充分地固化,容易得到具有充分硬度的防眩层11。
[0070] 基础树脂12的折射率优选1.40以上,更优选1.45以上,特别优选1.50以上。并且,优选1.8以下,更优选1.75以下,特别优选1.7以下。
[0071]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基础树脂12的折射率”表示形成涂膜(防眩层)后的、在所述防眩层中不存在粒子的仅基础树脂12的部分的折射率。其中,作为“基础树脂12”而使用有机无机混合树脂时的有机无机混合树脂的无机成分包含于“基础树脂12的折射率及密度”中。
[0072] 基础树脂12的密度优选1.1g/cm3以上,更优选1.15g/cm3以上,特别优选1.2g/cm3以上。并且,优选1.7g/cm3以下,更优选1.65g/cm3以下,特别优选1.6g/cm3以下。
[0073]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基础树脂12的密度”表示形成涂膜(防眩层)前的、防眩层形成材料中不存在粒子、溶剂等的仅基础树脂12的部分的密度。进而,作为“基础树脂12”而使用通过热、活性射线等进行反应而固化的树脂时,将固化前的密度设为“基础树脂12的密度”。其中,作为“基础树脂12”而使用有机无机混合树脂时的有机无机混合树脂的无机成分包含于“基础树脂12的密度”中。
[0074] 本发明的防眩层11含有与基础树脂12的折射率差为0.02以上且密度为超过该基础树脂12的密度的0.90倍的粒子A(即,与基础树脂12的折射率差为0.02以上的粒子中除去后述粒子B者)。粒子A由于具有与基础树脂12的特定折射率差,因此有助于内部扩散且对内部雾度值产生影响。
[0075] 粒子A与基础树脂12的折射率差为0.02以上,优选0.03以上,更优选0.05以上,进一步优选0.1以上,特别优选0.15以上,最优选0.2以上。并且,优选0.5以下,更优选0.48以下,进一步优选0.46以下,特别优选0.43以下,最优选0.4以下。
[0076] 在上述范围内时,容易将内部雾度值设定在适当范围,容易提高防眩层11的防眩性。
[0077] 粒子A与基础树脂12的折射率哪一个为较大值都可以。
[0078] 粒子A的密度优选为基础树脂12的密度的0.95倍以上,更优选1.0倍以上。
[0079] 在上述范围内时,于涂膜中容易均匀地分散粒子A,且可更有效率地得到内部雾度。
[0080] 粒子A的种类(作为粒子A的原料而使用的物质)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三聚氰3 3
胺树脂(折射率:1.66、密度:1.50g/cm)、苯并胍胺树脂(折射率:1.66、密度:1.40g/cm)、尿素树脂等氨基树脂的粒子;二氧化硅粒子(折射率:1.46、密度:2.20g/cm3);硅酮粒子(折射率:1.42、密度:1.32g/cm3);滑石(折射率:1.56、密度:2.70g/cm3);丙烯酸-苯乙烯粒子(折射率:1.56、密度:1.20g/cm3)等。
[0081] 将活性射线固化型树脂与热塑性树脂以上述优选比率范围并用时,基础树脂12的折射率容易成为1.4~1.6左右的值。
[0082] 粒子A可为有机粒子也可为无机粒子,但有机粒子与无机粒子相比较与基础树脂的亲和性高,于涂膜中容易均匀地分散粒子,因此优选使用有机粒子。
[0083] 并且,进一步将作为有机粒子而具有高折射率的氨基树脂的粒子作为粒子A使用时,容易将粒子A与基础树脂12的折射率差设定在上述范围,容易得到上述效果。
[0084] 作为粒子A,可单独使用1种粒子,也可并用2种以上。
[0085] 防眩层11中的粒子A的分布并无特别限定,但因粒子A为有助于内部扩散的粒子,因此期望在防眩层11中均匀地分散(如后述,粒子B期望在防眩层11的表面附近偏重存在)。
[0086] 粒子A的平均粒径并无特别限定,优选0.8μm以上,更优选1.0μm以上,特别优选1.2μm以上。并且,优选3μm以下,更优选2.5μm以下,特别优选2μm以下。
[0087] 平均粒径为上述范围内时,粒子A于防眩层11中易于均匀地分散,容易将内部雾度值设定在适度范围,容易提高防眩性。
[0088] 粒子A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粒子A的形状不是球形时,上述平均粒径为等效球直径。
[0089] 本发明的防眩层11含有密度为基础树脂12的密度的0.90倍以下的粒子B。粒子B的密度比基础树脂12小(因为较轻),容易浮上于防眩层11的表面附近。粒子B对防眩层的表面11a的凹凸结构的形状产生影响,被推测为有助于外部扩散。
[0090] 粒子B比基础树脂12轻而容易浮上,因此通常如图1所示,推测会于防眩层的表面11a的附近偏重存在。
[0091] 粒子B的密度为基础树脂12的密度的0.90倍以下,优选0.85倍以下,更优选0.8倍以下,特别优选0.7倍以下。
[0092] 在上述范围内时,粒子B容易浮上,通过表面的凹凸结构的形成,容易提高防眩性。
[0093] 粒子B的种类(作为粒子B的原料使用的物质)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聚乙烯(密度:0.94g/cm3)、聚丙烯(密度:0.91g/cm3)、乙烯-丙烯共聚物、丙烯-丁烯共聚物等聚烯烃粒子;聚苯乙烯(密度:1.05g/cm3)粒子等。
[0094] 对于聚烯烃粒子而言,由密度低而容易浮上、容易提高防眩层的耐刮伤等理由来看,特别优选作为粒子B。
[0095] 粒子B的密度优选0.6g/cm3以上,特别优选0.7g/cm3以上。并且,优选1.2g/cm3以下,特别优选1.0g/cm3以下。
[0096] 作为粒子B,可单独使用1种粒子,也可并用2种以上。
[0097] 粒子B的平均粒径并无特别限定,优选1μm以上,更优选1.5μm以上,特别优选2μm以上。并且,优选7μm以下,更优选5μm以下,特别优选4μm以下。
[0098] 粒子B的平均粒径相对于防眩层11的平均层厚,优选0.1倍以上,更优选0.3倍以上,特别优选0.5倍以上。
[0099] 并且,优选1倍以下,更优选0.95倍以下,特别优选0.9倍以下。
[0100] 平均粒径在上述范围内时,粒子B在防眩层11中容易浮上,容易控制外部扩散。
[0101] 粒子B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粒子B的形状不是球形时(以此为优选),上述平均粒径为等效球直径。
[0102] 粒子B由防眩性的观点来看,期望为不定形的粒子。
[0103] 关于粒子A与粒子B的含有比率,相对于粒子B为1质量份而言,粒子A优选为0.2质量份以上,更优选0.3质量份以上,特别优选0.4质量份以上。并且,相对于粒子B为1质量份而言,粒子A优选为2质量份以下,更优选1.5质量份以下,特别优选1质量份以下。
[0104] 在上述范围内时,粒子B容易浮上于表面。
[0105] 并且,关于防眩层11所含有的粒子A与粒子B的合计比率,相对于防眩层11整体(固体成分)而言,优选1质量%以上,特别优选3质量%以上。
[0106] 并且,优选15质量%以下,特别优选10质量%以下。
[0107] 防眩层11中,在不损害本发明所发挥的效果/性能的范围下,也可含有不属于粒子A也不属于粒子B的其他粒子。相对于全部粒子而言,粒子A与粒子B的合计比率优选70质量%以上,更优选9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100质量%以上(即,不含有不属于粒子A也不属于粒子B的其他粒子)。
[0108] 其中,对于包含于有机无机混合树脂的无机成分,未包含于该“全部粒子”。
[0109] 在以往的技术中,将使微粒进行分散而得的基础树脂经干燥/固化而形成涂膜(防眩层)时,微粒在防眩层的中会沉淀,会有于防眩层表面无法充分形成凹凸结构的情况,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必须添加防沉淀剂。本发明中,通过使用密度小的粒子B,即使未另行添加防沉淀剂,于防眩层表面也可形成能充分有助于外部扩散的凹凸结构。
[0110] 在本发明的防眩层11中,根据需要可含有其他粒子(不是粒子A也不是粒子B的粒子);润滑剂、荧光增白剂、颜料、染料、抗静电剂、阻燃剂、抗菌剂、防霉剂、抗氧化剂、增塑剂、流平剂、流动调节剂、消泡剂、分散剂、交联剂、光稳定剂等添加剂。
[0111] 制造本发明的防眩膜1时,将含有基础树脂、粒子A、粒子B、根据需要的上述其他成分、溶剂等的防眩层形成液涂布于基材膜10上,通过干燥/固化来形成防眩层11。
[0112] 防眩层形成液为将粒子(粒子A及粒子B)等成分经分散/溶解而得的液体。
[0113] 通常,活性射线固化型树脂为液体,但于防眩层形成液中也可含有溶剂(有机溶剂等)。含有热塑性树脂时,优选含有溶剂。
[0114] 作为这种溶剂的例子,可举出甲苯、二甲苯、甲基乙基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基醇、异丙醇、丁基醇等。
[0115] 溶剂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并用2种以上。
[0116] 防眩层形成液可将包含于防眩层11的各成分直接混合并制备,也可预先制备出使各成分经分散/溶解而得的分散液/溶液,再混合这些分散液/溶液而制成防眩层形成液。
[0117] 将防眩层形成液涂布于基材膜10上的方法,可使用以往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使用棒涂机、模涂机、刮刀涂布机、旋涂机、辊涂机、凹版涂布机、流涂机(幕涂机)、喷涂机、丝网印刷等进行涂布。
[0118] 防眩层形成液含有活性射线固化型树脂时,根据需要进行干燥后,通过活性射线的照射使其固化,从而可得到防眩层11。
[0119] 作为照射活性放射线的方法,可举出照射从超高压汞灯、高压汞灯、低压汞灯、碳弧光、金属卤化物灯等发出的100nm~400nm、优选为200nm~400nm的波长区域的紫外线的方法,或照射从扫描型或帘幕型电子束加速器发出的100nm以下的波长区域的电子束的方法。
[0120] 防眩层11的厚度(平均层厚;图1中的H)并无特别限定,优选2μm以上,特别优选3μm以上。并且,优选10μm以下,特别优选7μm以下。
[0121] 为上述下限以上时,能够发挥充分的硬度。并且,为上述上限以下时,不易产生卷曲。
[0122] 实施例
[0123] 以下举出实施例及比较例而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只要未超出本发明的主旨,则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0124] [实验例1]
[0125] 作为基材膜,使用厚度80μm的透明TAC(三乙酰纤维素)膜,于另一个面将下述配方的防眩层形成液1进行涂布,干燥并进行紫外线照射,形成平均厚度4.5μm的防眩层,而制作出防眩膜。
[0126] 需要说明的是,液体组成的材料的密度、折射率分别是指除去溶剂的仅为固体成分的密度、折射率。
[0127] <防眩层形成液1组成>
[0128]
[0129] <雾度的测定>
[0130] 首先,依据JIS K 7136,测定所制作的防眩膜的雾度值,及未形成防眩层的基材膜(透明TAC膜)的雾度值。
[0131] 由所制作的防眩膜的雾度值减去基材膜(透明TAC膜)的雾度值而得的值作为总雾度值。
[0132] 其次,将厚度20μm的透明粘合片贴附于所制作的防眩膜的所制作的防眩层侧,作为内部雾度值算出用试样。将所述透明粘合片的雾度值、及内部雾度值算出用试样的雾度值依据JIS K 7136进行测定。
[0133] 并且,由内部雾度值算出用试样的雾度值减去该透明粘合片的雾度值及基材膜(透明TAC膜)的雾度值而得的值作为内部雾度值。
[0134] 最后,由所述总雾度值减去所述内部雾度值而得的值作为外部雾度值。
[0135]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透明粘合片的雾度值由于在如上所述的计算过程中被减去,因此不会直接影响内部雾度值、外部雾度值、及总雾度值,但从提高测定精度的观点来看,透明粘合片使用具有小于5%的雾度值者。
[0136] <截面SEM照片的观测>
[0137] 将所制作的防眩膜的截面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进行观测。
[0138] <刺眼试验>
[0139] 将高精细显示器的平板型PC(像素数224dpi)的整个画面以绿色显示,于其上载置所制作的防眩膜,将刺眼以目视判定。几乎观察不到刺眼时评价为“○”,观察到刺眼时评价为“×”。
[0140] <防眩性试验>
[0141] 将与所制作的防眩膜的涂布了防眩层的面的相反侧的面,隔着约25μm厚度的透明OCA,贴合于厚度3mm的黑色丙烯酸板。其次,以防眩层侧为上放置该丙烯酸板,将安装于该丙烯酸板正上方(约1m20cm)的荧光灯点灯,对防眩层照射光,判定在防眩层上是否可辨认出荧光灯。模糊而无法辨认出时判定为“○”,可清楚地辨认时判定为“×”。
[0142] [实验例2]
[0143] 将实验例1中的防眩层形成液1变更为下述配方的防眩层形成液2,除此以外,与实验例1同样地制作出防眩膜而进行评估。
[0144] <防眩层形成液2组成>
[0145]
[0146]
[0147]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于防眩层形成液2的UV固化性有机无机混合丙烯酸类树脂为含有反应性纳米二氧化硅,且通过UV照射而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类型的有机无机混合树脂。
[0148] [实验例3]
[0149] 将实验例1中的防眩层形成液1变更为下述配方的防眩层形成液3,除此以外,与实验例1同样地制作出防眩膜并进行评估。
[0150] <防眩层形成液3组成>
[0151]
[0152] [实验例4]
[0153] 将实验例1中的防眩层形成液1变更为下述配方的防眩层形成液4,除此以外,与实验例1同样地制造出防眩膜并进行评估。
[0154] <防眩层形成液4组成>
[0155]
[0156]
[0157] [实验例5]
[0158] 将实验例1中的防眩层形成液1变更为下述配方的防眩层形成液5,除此以外,与实验例1同样地制作出防眩膜并进行评估。
[0159] <防眩层形成液5组成>
[0160]
[0161] [实验例6]
[0162] 对于实验例1,除防眩层的平均厚度设定在6.5μm以外,与实验例1同样地制作出防眩膜并进行评估。
[0163] [实验例7]
[0164] 对于实验例1,除防眩层的平均厚度设定在2.0μm以外,与实验例1同样地制作出防眩膜并进行评估。
[0165] [结果]
[0166] 对于实验例1~7,刺眼试验、防眩性试验、雾度的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0167] 并且,在实验例1~3、5所制作的防眩膜的截面SEM照片如图2~5所示。
[0168] [表1]
[0169]
[0170] 于防眩层中含有本发明的粒子A与粒子B这2种粒子的实验例1及实验例2的防眩膜,因含有粒子B因此可形成充分的表面凹凸,得到防眩性良好的结果。进而,内部雾度值也为所设计的值,因此刺眼也得到良好的结果。
[0171] 相对于此,不含有粒子B的实验例3的防眩膜的防眩性差,不含有粒子A的实验例4的防眩膜产生刺眼现象。
[0172] 并且,即使使用2种粒子,但替代本发明的粒子B而使用密度大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粒子B’)而制作防眩层的实验例5的防眩膜的防眩性差。
[0173] 实施例6的防眩膜的膜厚虽然厚为粒子B的平均粒径的2.4倍,但也得到良好结果。
[0174] 实验例7的防眩膜虽得到良好结果,但成为膜厚比粒子B的平均粒径更薄且粒状感强(明显的大的凹凸较多)的外观。
[0175] 由防眩膜的SEM照片可知,在实验例1、实验例2的防眩膜(图2及图3)中,粒子B浮上于防眩层11的表面附近。
[0176] 相对于此,仅含有粒子A而不含有粒子B的实验例3的防眩膜(图4)、替代粒子B而使用密度大的粒子B’的实验例5的防眩膜(图5)中,于防眩层的表面附近未存在粒子。
[0177] 可推测将密度小的粒子(粒子B)与粒子A并用时,通过于防眩层11的表面附近使粒子B浮上,可使防眩膜的防眩性与刺眼均良好。
[0178]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79] 本发明的防眩膜的防眩性优异、且不易产生刺眼、并可应对高精细化,因此可广泛利用于偏振板等光学构件、液晶面板、液晶显示装置等图像显示装置等。
[0180] 附图标记说明
[0181] 1   防眩膜
[0182] 10  基材膜
[0183] 11  防眩层
[0184] 11a 防眩层表面
[0185] 12  基础树脂
[0186] A   粒子A
[0187] B   粒子B
[0188] B’  粒子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
[0189] H   防眩层平均层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