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二维喷雾场测量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533984.5

文献号 : CN11167884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仝毅恒姜传金谢远李修乾苏凌宇林伟朱杨柱楚威任永杰赵家丰

申请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二维喷雾场测量方法,包括步骤1,喷雾场划分:将喷雾场沿径向划分为j个等距的圆环,相邻两个圆环之间的距离为D。步骤2,喷雾场粒径分布假设;步骤3,二维喷雾场粒径分布检测装置安装;步骤4,支撑架每次设定转动角度计算;步骤5,第1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步骤6,第2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步骤7,第i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步骤8,重复步骤7,直至完成第j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步骤9,测得不同设定角度下的喷雾场内粒径分布情况;步骤10,对位于不同喷雾高程的喷雾场中的粒径分布进行测量。本发明通过转动激光粒度仪,实现对喷雾场中所有液滴的粒径分布均进行测量。

权利要求 :

1.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二维喷雾场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喷雾场划分:将喷雾场沿径向划分为j个等距的圆环,相邻两个圆环之间的距离为D;其中,D=d,d为激光束宽度;将j个等距的圆环从外到内依次编号为1、2……j;圆环的数量j需满足如下计算公式:其中,R为待测的喷雾场半径;

步骤2,喷雾场粒径分布假设:整个喷雾场内,假设每个圆环内的液滴分布均匀且分布律相同,均为二维轴对称喷雾场;

步骤3,第1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1,将激光束对应第一个圆环;

步骤32,发射激光束:激光发生端发射激光束,激光束的外侧射线与第1个圆环相切,激光束的内侧射线与第2个圆环相切;此时,激光束经过喷雾场的总面积等于激光束在第1个圆环内的光路面积S11;

步骤33,粒度数据记录:激光接收端分析得到此次的微粒总个数记为N1,微粒个数分布律记为步骤34,第1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假设第1个圆环内微粒个数分布律为 则且N11=N1;其中,N11为光路面积为S11内的微粒总个数;

步骤4,第2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1,将激光束对应第二个圆环;

步骤42,发射激光束:激光发生端发射激光束,激光束的外侧射线与第2个圆环相切,激光束的内侧射线与第3个圆环相切,激光束经过喷雾场的总面积为S21+S22;其中,S21为激光束经过第1个圆环的光路面积,S22为激光束经过第2个圆环内的光路面积;

步骤43,粒度数据记录:激光接收端分析得到此次的微粒总个数记为N2,微粒个数分布律记为步骤44,第2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假设第2个圆环内微粒个数分布律为 则 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得出:其中,

N22=N2‑N21     (3)

步骤5,第i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1≤i≤j,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51,将激光束对应第i个圆环;

步骤52,发射激光束:激光发生端发射激光束,激光束的外侧射线与第i个圆环相切,激光束的内侧射线与第i+1个圆环相切,激光束经过喷雾场的总面积为Si1+Si2+…+Sii;其中,Si1为激光束经过第1个圆环的光路面积,Si2为激光束经过第2个圆环内的光路面积,Sii为激光束经过第i个圆环内的光路面积;

步骤53,粒度数据记录:激光接收端分析得到此次的微粒总个数记为Ni,微粒个数分布律记为步骤54,第i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假设第i个圆环内微粒个数分布律为 则 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得出:其中,

Nii=Ni‑Ni1‑Ni2‑…‑Ni(i‑1)     (8)步骤6,重复步骤5,直至完成第j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二维喷雾场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1、步骤41和步骤51中,均采用二维喷雾场粒径分布检测装置实现激光束与圆环的对齐;其中,二维喷雾场粒径分布检测装置包括支撑架、转动机构和激光粒度仪;支撑架包括立柱和水平横杆,激光粒度仪安装在支撑架上,激光粒度仪中的激光发生端和激光接收端分别位于喷嘴的两侧,转动机构驱动支撑架及激光粒度仪绕立柱同步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二维喷雾场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1中,将激光束对应第一个圆环的方法为:步骤31A、激光束初始位置调整:转动支撑架,使得激光束处于初始轴向位置;其中,初始轴向位置为:水平横杆位于喷嘴的正上方,激光发生端、喷嘴和激光接收端位于同一轴线上,此时,激光发生端到喷嘴中心的轴向距离为L;

步骤31B、激光束对应第一个圆环:支撑架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jθ角度,其中,θ为支撑架每次设定转动角度,满足如下计算公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二维喷雾场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1中,激光束对应第二个圆环的方法为:支撑架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θ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二维喷雾场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1中,将激光束对应第i个圆环的方法为:支撑架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iθ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二维喷雾场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7,通过改变D或者L值,从而调整设定角度θ,重复步骤1至步骤

6,从而测得不同设定角度θ下的喷雾场内粒径分布情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二维喷雾场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8,立柱升降至不同高度,重复步骤1至步骤9,从而对位于不同喷雾高程的喷雾场中的粒径分布进行测量。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二维喷雾场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转动机构包括底座、步进电机、旋转轴和转盘;旋转轴的底端与内置在底座中的步进电机相连接,旋转轴的顶端与转盘相连接。

说明书 :

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二维喷雾场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燃料雾化领域中喷雾粒径分布检测问题,特别是一种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二维喷雾场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人类探索太空活动逐年增加,航天推进系统技术的重要性愈发明显。液体火箭发动机由于比冲高、能反复启动、多次使用、推力可调节等优点而在人类空间技术的发展中备受关注,而燃料雾化则成为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一个重要内容。液体火箭发动机喷嘴的功能在于将推进剂以一定的流量引入燃烧室,将其雾化并以一定的比例相混合,形成均匀的燃料和氧化剂的混合物,以便于气化和燃烧。离心式喷嘴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喷嘴,它的原理是液体通过切向孔进入旋流室,由于剧烈的离心运动在喷嘴轴线上生成一个空气核,在喷嘴出口生成一个旋转的锥形液膜,之后锥形液膜经过一次破碎和二次雾化最终生成液滴。在液体火箭发动机以及许多燃烧装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俄罗斯的NK‑33、RD‑58、RD‑120、RD‑170、 RD‑180、我国新一代大推力常温无毒推进剂液体火箭发动机YF‑100、YF‑115。因此获取气体中心离心式喷嘴雾化特性影响规律,可为离心式喷嘴设计提供理论指导。研究获得增强气体中心离心式喷嘴雾化特性的方法,通过喷嘴的合理优化设计,实现有助于高效、稳定燃烧的喷雾场分布,改善发动机性能。
[0003] 喷雾的粒径大小是衡量喷嘴雾化性能的重要指标,激光粒度仪是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研究出的一种新型粒度测试仪器,已经在多种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它的特点是测试速度快、测试范围宽、重复性和真实性好、操作简便等等。
[0004] 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的各种微粒(比如烟、尘埃、小水滴等)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散射光强几乎与频率无关,如观察白云对阳光的散射,各频率的光都大致均等地被散射,所以晴空的云是白色的。
[0005] 夫琅禾费衍射:波动衍射的一种,在场波通过圆孔或狭缝时发生,导致观测到的成像大小有所改变,成因是观测点的远场位置,及通过圆孔向外的衍射波有渐趋平面波的性质。
[0006] 如图2所示,激光粒度仪由激光发生端31和激光接收端32两部分组成,激光发生端里主要装有激光发生器、显微镜、准直镜等,作用是产生一束平行的激光束34,激光接收端主要包括傅里叶透镜321和光电传感器322和数据处理器323,激光束通过待测粒子群40后,由于液雾中液滴对激光的衍射和散射作用,导致激光的能量分布发生改变,散射光经过傅里叶透镜后,照射到光电传感器上,因为光电传感器阵列由一系列同心环带组成,每一个环带都是一个独立的传感器,能够将投射到上面的散射光能线性地转换成电压,然后送给数据处理装置,经过信号放大、A/D转换、计算机算法处理就可以得到粒子的平均直径及分布等信息。
[0007] 激光粒度仪测量的是激光光路上所有粒子的平均信息,如图3所示,传统的方法是将激光粒度仪置于喷雾场的中心轴线处,以此处的喷雾的粒径分布作为整个喷雾场的平均数据。但是实际喷嘴雾化过程远比理想状况复杂,液滴的产生有多种途径,比如强烈的气液相互作用可以使液滴直接从液膜上剥离、液膜内部巨大的湍动能可以使液滴脱落、液膜破碎形成液丝的同时也会生成伴随液滴等。然而,由于不同的位置喷雾具有不同的粒径分布,比如在锥形液膜内部,往往液滴较少,而在外部,液滴数量较多,并且这些部位液滴粒径大小也有明显的区别,使用平均数据进行描述是不准确的,导致对后续研究工作造成较大影响,例如,无法更为精确的预测燃烧区域,难以更好优化喷注器的设计等等。因此,仅仅通过中心轴线处的粒径分布情况是难以来衡量整个喷雾场的粒径分布,目前急需一种能够获取喷雾场中所有液滴的粒径的测量方法。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二维喷雾场测量方法,该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二维喷雾场测量方法通过转动激光粒度仪,实现对喷雾场中所有液滴的粒径分布均进行测量,从而能够更加精确的预测燃烧区域,有助于喷注器设计,由于好的喷注器设计有助于提高燃烧效率,提高燃烧稳定性,降低发动机尺寸,减少发动机质量,因此本发明意义重大。
[0009]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0] 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二维喷雾场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1] 步骤1,喷雾场划分:将喷雾场沿径向划分为j个等距的圆环,相邻两个圆环之间的距离为D。其中,D=d,d为激光束宽度。将j个等距的圆环从外到内依次编号为1、2……j。
[0012] 步骤2,喷雾场粒径分布假设:整个喷雾场内,假设每个圆环内的液滴分布均匀且分布律相同,均为二维轴对称喷雾场。
[0013] 步骤3,第1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14] 步骤31,将激光束对应第一个圆环。
[0015] 步骤32,发射激光束:激光发生端发射激光束,激光束的外侧射线与第1个圆环相切,激光束的内侧射线与第2个圆环相切。此时,激光束经过喷雾场的总面积等于激光束在第1 个圆环内的光路面积S11。
[0016] 步骤33,粒度数据记录:激光接收端分析得到此次的微粒总个数记为N1,微粒个数分布律记为
[0017] 步骤34,第1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假设第1个圆环内微粒个数分布律为 则且N11=N1。其中,N11为光路面积为S11内的微粒总个数。
[0018] 步骤4,第2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19] 步骤41,将激光束对应第二个圆环。
[0020] 步骤42,发射激光束:激光发生端发射激光束,激光束的外侧射线与第2个圆环相切,激光束的内侧射线与第3个圆环相切,激光束经过喷雾场的总面积为S21+S22。其中,S21为激光束经过第1个圆环的光路面积,S22为激光束经过第2个圆环内的光路面积。
[0021] 步骤43,粒度数据记录:激光接收端分析得到此次的微粒总个数记为N2,微粒个数分布律记为
[0022] 步骤44,第2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假设第2个圆环内微粒个数分布律为 则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得出:
[0023]
[0024] 其中,
[0025] N22=N2‑N21   (3)
[0026] 步骤5,第i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1≤i≤j,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27] 步骤51,将激光束对应第i个圆环。
[0028] 步骤52,发射激光束:激光发生端发射激光束,激光束的外侧射线与第i个圆环相切,激光束的内侧射线与第i+1个圆环相切,激光束经过喷雾场的总面积为Si1+Si2+…+Sii。其中,Si1为激光束经过第1个圆环的光路面积,Si2为激光束经过第2个圆环内的光路面积,Sii为激光束经过第i个圆环内的光路面积。
[0029] 步骤53,粒度数据记录:激光接收端分析得到此次的微粒总个数记为Ni,微粒个数分布律记为
[0030] 步骤54,第i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假设第i个圆环内微粒个数分布律为 则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得出:
[0031]
[0032] 其中,
[0033]
[0034] …
[0035]
[0036] Nii=Ni‑Ni1‑Ni2‑…‑Ni(i‑1)   (8)
[0037] 步骤6,重复步骤5,直至完成第j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
[0038] 步骤1,喷雾场划分时,圆环的数量j需满足如下计算公式:
[0039]
[0040] 其中,R为待测的喷雾场半径。
[0041] 在步骤31、步骤41和步骤51中,均采用二维喷雾场粒径分布检测装置实现激光束与圆环的对齐;其中,二维喷雾场粒径分布检测装置包括支撑架、转动机构和激光粒度仪;支撑架包括立柱和水平横杆,激光粒度仪安装在支撑架上,激光粒度仪中的激光发生端和激光接收端分别位于喷嘴的两侧,转动机构驱动支撑架及激光粒度仪绕立柱同步旋转。
[0042] 步骤31中,将激光束对应第一个圆环的方法为:
[0043] 步骤31A、激光束初始位置调整:转动支撑架,使得激光束处于初始轴向位置;其中,初始轴向位置为:水平横杆位于喷嘴的正上方,激光发生端、喷嘴和激光接收端位于同一轴线上,此时,激光发生端到喷嘴中心的轴向距离为L;
[0044] 步骤31B、激光束对应第一个圆环:支撑架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jθ角度,其中,θ为支撑架每次设定转动角度,满足如下计算公式:
[0045]
[0046] 步骤41中,激光束对应第二个圆环的方法为:支撑架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θ角度。
[0047] 步骤51中,激光束对应第二个圆环的方法为:支撑架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iθ角度。
[0048] 还包括步骤7,通过改变D或者L值,从而调整设定角度θ,重复步骤1至步骤6,从而测得不同设定角度θ下的喷雾场内粒径分布情况。
[0049] 还包括步骤8,立柱升降至不同高度,重复步骤1至步骤9,从而对位于不同喷雾高程的喷雾场中的粒径分布进行测量。
[0050] 转动机构包括底座、步进电机、旋转轴和转盘;旋转轴的底端与内置在底座中的步进电机相连接,旋转轴的顶端与转盘相连接。
[0051]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52] 1、能够全面地反映二维喷雾场内粒径分布情况,解决现有技术只对喷雾场部分区域进行检测而难以表述喷雾在空间中整体的雾化特性。
[0053] 2、锥形喷雾二维检测,因为采用了高度可调的立柱和长度可调的横杆,采用了自动化控制转动角度,只需要保证两个支撑平台上的激光粒度仪能够校准即可,达到了操作简单的目的,而现有技术大多采用多个电机控制喷嘴进行横向移动,需要使用者严格控制几台电机,并且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喷嘴安装复杂,难以安装到移动横梁上。在严格控制电机和保证各种安装精度的前提下,误差测量结果可靠,满足实验需求。
[0054] 3、通过减小喷嘴喷射时喷雾场的径向圆环划分宽度D,并使得D=d,将能使得本发明测试数据的精度越来越高。

附图说明

[0055] 图1显示了本发明一种二维喷雾场粒径分布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56] 图2显示了现有技术中激光粒度仪的测量示意图。
[0057] 图3显示了现有技术中二维喷雾场内粒径分布的测量示意图。
[0058] 图4显示了激光束按照设定角度θ旋转后的示意图。
[0059] 图5显示了激光束对第1个圆环的测量示意图。
[0060] 图6显示了激光束对第2个圆环的测量示意图。
[0061] 其中有:
[0062] 10.支撑架;11.立柱;12.水平横杆;13.支撑平台;131.悬挂杆;
[0063] 20.转动机构;21.底座;22.旋转轴;23.转盘;24.角度控制器;
[0064] 31.激光发生端;32.激光接收端;321.傅里叶透镜;322.光电传感器;323.数据处理器; 33.计算机;34.激光束;
[0065] 40.待测粒子群;
[0066] 50.喷嘴;51.喷雾场;52.圆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67]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68]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侧”、“右侧”、“上部”、“下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第一”、“第二”等并不表示零部件的重要程度,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具体尺寸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技术方案,并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69] 基于米氏散射理论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二维喷雾场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70] 步骤1,喷雾场划分:将喷雾场沿径向划分为j个等距的圆环,相邻两个圆环之间的距离为D。其中,D=d,d为激光束宽度。将j个等距的圆环从外到内依次编号为1、2……j。其中,圆环的数量j需满足如下计算公式:
[0071]
[0072] 其中,R为待测的喷雾场半径。
[0073] 步骤2,喷雾场粒径分布假设:因为喷嘴喷射的液体经过集液腔、收缩段、较长的等直段之后,液膜(包括旋转的锥形液膜)近似于轴对称模型,又因测试区域位置较下,以及步骤1中圆环间距的设置,所以在整个喷雾场内,假设每个圆环内的液滴分布均匀且分布律相同,均为二维轴对称喷雾场。
[0074] 步骤3,第1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75] 步骤31,将激光束对应第一个圆环。
[0076] 在本发明中,优选采用二维喷雾场粒径分布检测装置实现激光束与圆环的对齐,但也可以现有技术中其他已知的方法,如平移的方法等。
[0077] 如图1所示,一种二维喷雾场粒径分布检测装置,包括支撑架10、转动机构20和激光粒度仪。
[0078] 激光粒度仪包括激光发生端31和激光接收端32。激光接收端中的数据处理器优选与计算机33相连接。
[0079] 支撑架包括立柱11和水平横杆12。
[0080] 立柱竖直设置在转动机构的顶端,并在转动机构的驱动下,沿自身轴线旋转。
[0081] 转动机构优选包括底座21、步进电机、旋转轴22和转盘23。旋转轴的底端优选通过联轴器与内置在底座中的步进电机相连接,旋转轴的顶端与转盘相连接。步进电机驱动转盘转动。步进电机优选与角度控制器24相连接。
[0082] 水平横杆水平设置在喷嘴50的正上方,水平横杆的一端与立柱固定连接,并随立柱同步旋转。喷嘴优选为离心式喷嘴,喷嘴喷射的喷雾优选为旋转的锥形液膜。
[0083] 位于喷嘴两侧的水平横杆底部均通过悬挂杆131悬挂有一个支撑平台13。激光发生端和激光接收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支撑平台上。
[0084] 进一步,立柱高度优选能够升降,水平横杆能够伸缩。在测量前,通过升降立柱或伸缩水平横杆,从而能够适应按照在不同高度或水平位置的喷嘴。在测量时,通过升降立柱,则能够对位于不同喷雾高程的喷雾场51中的粒径分布进行检测。通过伸缩水平横杆,则能调整激光发生端到喷嘴中心的轴向距离L。
[0085] 采用上述二维喷雾场粒径分布检测装置,将激光束对应第一个圆环的方法优选为:
[0086] 步骤31A、激光束初始位置调整:转动支撑架,使得激光束处于初始轴向位置;其中,初始轴向位置为:水平横杆位于喷嘴的正上方,激光发生端、喷嘴和激光接收端位于同一轴线上,此时,激光发生端到喷嘴中心的轴向距离为L;
[0087] 步骤31B、激光束对应第一个圆环:支撑架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jθ角度,其中,θ为支撑架每次设定转动角度,满足如下计算公式:
[0088]
[0089] 激光束从初始位置旋转一个θ角度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
[0090] 步骤32,发射激光束:激光发生端发射激光束,激光束的外侧射线与第1个圆环相切,激光束的内侧射线与第2个圆环相切,如图5所示。此时,激光束经过喷雾场的总面积等于激光束在第1个圆环内的光路面积S11。
[0091] 步骤33,粒度数据记录:激光接收端分析得到此次的微粒总个数记为N1,微粒个数分布律记为
[0092] 步骤34,第1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假设第1个圆环内微粒个数分布律为 则且N11=N1。其中,N11为光路面积为S11内的微粒总个数。
[0093] 步骤4,第2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94] 步骤41,将激光束对应第二个圆环,优选方法为:支撑架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θ角度。
[0095] 步骤42,发射激光束:激光发生端发射激光束,激光束的外侧射线与第2个圆环相切,激光束的内侧射线与第3个圆环相切,激光束经过喷雾场的总面积为S21+S22,如图6所示。其中,S21为激光束经过第1个圆环的光路面积,S22为激光束经过第2个圆环内的光路面积。
[0096] 步骤43,粒度数据记录:激光接收端分析得到此次的微粒总个数记为N2,微粒个数分布律记为
[0097] 步骤44,第2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假设第2个圆环内微粒个数分布律为 则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得出:
[0098]
[0099] 其中,
[0100] N22=N2‑N21   (3)
[0101] 步骤5,第i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1≤i≤j,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102] 步骤51,将激光束对应第i个圆环,优选方法为:支撑架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iθ角度。
[0103] 步骤52,发射激光束:激光发生端发射激光束,激光束的外侧射线与第i个圆环相切,激光束的内侧射线与第i+1个圆环相切,激光束经过喷雾场的总面积为Si1+Si2+…+Sii。其中,Si1为激光束经过第1个圆环的光路面积,Si2为激光束经过第2个圆环内的光路面积,Sii为激光束经过第i个圆环内的光路面积。
[0104] 步骤53,粒度数据记录:激光接收端分析得到此次的微粒总个数记为Ni,微粒个数分布律记为
[0105] 步骤54,第i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假设第i个圆环内微粒个数分布律为 则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得出:
[0106]
[0107] 其中,
[0108]
[0109] …
[0110]
[0111] Nii=Ni‑Ni1‑Ni2‑…‑Ni(i‑1)   (8)
[0112] 步骤6,重复步骤5,直至完成第j个圆环内粒径分布测量。
[0113] 步骤7,通过改变D或者L值,从而调整设定角度θ,重复步骤1至步骤6,从而测得不同设定角度θ下的喷雾场内粒径分布情况。
[0114] 步骤8,立柱升降至不同高度,重复步骤1至步骤9,从而对位于不同喷雾高程的喷雾场中的粒径分布进行测量。
[0115]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等同变换,这些等同变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