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装置以及基板安装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227812.5

文献号 : CN11175592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牧贤太郎铃木孝弘

申请人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摘要 :

一种连接器装置以及基板安装方法,能够使基板安装省力且抑制端子的变形。连接器装置(2)包括与基板(6)上的第一连接器(10)连接的第二连接器(30)。第一连接器包括支承于第一外壳(11)的第一端子(21)以及设置于第一外壳的第一副锁定部和第一主锁定部,第二连接器包括支承于第二外壳(31)的第二端子(41)以及设置于第二外壳的第二副锁定部和第二主锁定部。第二连接器在使第一副锁定部和第二副锁定部卡合的预设位置(P1)与使第一主锁定部和第二主锁定部卡合的设定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二连接器位于预设位置的情况下,端子(21、41)彼此相互分离,在第二连接器位于设定位置的情况下,端子(21、41)彼此以具有弹性力的方式相互接触。

权利要求 :

1.一种连接器装置,所述连接器装置包括与基板连接的第一连接器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的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

第一外壳;

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支承于所述第一外壳;

第一副锁定部,所述第一副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一端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以及

第一主锁定部,所述第一主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一端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

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安装于所述第一外壳;

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支承于所述第二外壳,并且与所述第一端子接触;以及第二锁定部,所述第二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第二端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并且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副锁定部和所述第一主锁定部中的任意一者卡合,所述第二连接器在使所述第一副锁定部和所述第二锁定部卡合的预设位置与使所述第一主锁定部和所述第二锁定部卡合的设定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所述预设位置和所述设定位置处保持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预设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相互分离或者使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的头端彼此相互接触,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设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以具有弹性力的方式相互接触。

2.一种连接器装置,所述连接器装置包括与基板连接的第一连接器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的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

第一外壳;

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支承于所述第一外壳;以及第一锁定部,所述第一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一端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

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安装于所述第一外壳;

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支承于所述第二外壳,并且与所述第一端子接触;

第二副锁定部,所述第二副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第二端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并且与所述第一锁定部卡合;以及第二主锁定部,所述第二主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第二端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并且与所述第一锁定部卡合,所述第二连接器在使所述第一锁定部和所述第二副锁定部卡合的预设位置与使所述第一锁定部和所述第二主锁定部卡合的设定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所述预设位置和所述设定位置处保持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预设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相互分离或者使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的头端彼此相互接触,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设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以具有弹性力的方式相互接触。

3.一种连接器装置,所述连接器装置包括与基板连接的第一连接器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的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

第一外壳;

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支承于所述第一外壳;以及第一副锁定部,所述第一副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一端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以及

第一主锁定部,所述第一主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一端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

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安装于所述第一外壳;

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支承于所述第二外壳,并且与所述第一端子接触;

第二副锁定部,所述第二副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第二端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并且与所述第一副锁定部卡合;以及第二主锁定部,所述第二主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第二端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并且与所述第一主锁定部卡合,所述第二连接器在使所述第一副锁定部和所述第二副锁定部卡合且将所述第一主锁定部和所述第二主锁定部的卡合解除的预设位置与将所述第一副锁定部和所述第二副锁定部的卡合解除且使所述第一主锁定部和所述第二主锁定部卡合的设定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连接器在所述预设位置和所述设定位置处保持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预设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相互分离或者使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的头端彼此相互接触,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设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以具有弹性力的方式相互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锁定部包括:

副锁定槽,所述副锁定槽沿着所述第二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凹陷地设置;以及副锁定凸部,所述副锁定凸部突出地设置于所述副锁定槽的连接方向的上游侧,所述第二副锁定部包括:

副锁定臂,所述副锁定臂从连接方向的上游向下游延伸地设置,并且在与连接方向正交的径向上弹性变形;以及

副锁定爪,所述副锁定爪形成于所述副锁定臂的连接方向的下游侧,并且能够滑动地嵌合于所述副锁定槽,

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预设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副锁定爪从连接方向的下游侧与所述副锁定凸部卡扣,

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设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副锁定爪从所述副锁定凸部向连接方向的下游侧分离。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副锁定部包括:

副锁定槽,所述副锁定槽沿着所述第二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凹陷地设置;以及副锁定凸部,所述副锁定凸部突出地设置于所述副锁定槽的连接方向的下游侧,所述第一副锁定部包括:

副锁定臂,所述副锁定臂从连接方向的下游向上游延伸地设置,并且在与连接方向正交的径向上弹性变形;以及

副锁定爪,所述副锁定爪形成于所述副锁定臂的连接方向的上游侧,并且能够滑动地嵌合于所述副锁定槽,

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预设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副锁定爪从连接方向的上游侧与所述副锁定凸部卡扣,

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设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副锁定爪从所述副锁定凸部向连接方向的上游侧分离。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锁定部包括:

主锁定槽,所述主锁定槽沿着所述第二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凹陷地设置;以及主锁定凸部,所述主锁定凸部突出地设置于所述主锁定槽的连接方向的中间,并且将所述主锁定槽划分成位于连接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锁定槽和位于连接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锁定槽,

所述第二主锁定部包括:

主锁定臂,所述主锁定臂从连接方向的上游向下游延伸地设置,并且在与连接方向正交的径向上弹性变形;以及

主锁定爪,所述主锁定爪形成于所述主锁定臂的连接方向的下游侧,并且能够滑动地嵌合于所述主锁定槽,

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预设位置的状态下,所述主锁定爪嵌合于所述上游锁定槽而从连接方向的上游侧抵接至所述主锁定凸部,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设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主锁定爪嵌合于所述下游锁定槽而从连接方向的下游侧与所述主锁定凸部卡扣。

7.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锁定部包括:

主锁定槽,所述主锁定槽沿着所述第二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凹陷地设置;以及主锁定凸部,所述主锁定凸部突出地设置于所述主锁定槽的连接方向的中间,并且将所述主锁定槽划分成位于连接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锁定槽和位于连接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锁定槽,

所述第一主锁定部包括:

主锁定臂,所述主锁定臂从连接方向的下游向上游延伸地设置,并且在与连接方向正交的径向上弹性变形;以及

主锁定爪,所述主锁定爪形成于所述主锁定臂的连接方向的上游侧,并且能够滑动地嵌合于所述主锁定槽,

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预设位置的状态下,所述主锁定爪嵌合于所述下游锁定槽而从连接方向的下游侧抵接至所述主锁定凸部,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设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主锁定爪嵌合于所述上游锁定槽而从连接方向的上游侧与所述主锁定凸部卡扣。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预设位置的状态下相互抵接的所述主锁定凸部的凸侧抵接面和所述主锁定爪的爪侧抵接面以相同的角度倾斜,以在使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预设位置移动至所述设定位置的过程中使所述主锁定臂向径向的外侧弹性变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预设位置的状态下相互抵接的所述主锁定凸部的凸侧抵接面和所述主锁定爪的爪侧抵接面以相同的角度倾斜,以在使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预设位置移动至所述设定位置的过程中使所述主锁定臂向径向的外侧弹性变形。

10.一种基板安装方法,所述基板安装方法用于将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安装至所述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在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在所述预设位置处保持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连接器装置配置在涂敷有焊糊的所述基板之上的状态下,对所述焊糊进行加热而使该焊糊熔融,将所述第一端子焊接至所述基板;以及第二工序,使保持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预设位置移动至所述设定位置。

说明书 :

连接器装置以及基板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装置以及基板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用于HF信号传送连接的基板对基板用连接器包括用于紧固至第一电路基板的第一连接片、用于紧固至第二电路基板的第二连接片以及连接第一
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的中间片。第一连接片通过焊接紧固至第一电路基板,第二连接片通
过焊接紧固至第二电路基板。在两个连接片紧固至两个电路基板后,中间片与第二连接片
连接。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表2018‑5347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 在上述基板对基板用连接器中,需要分别地实施将第二连接片焊接至第二电路基板的步骤和将中间片与第二连接片连接的步骤,存在下述问题:将第二连接片和中间片安
装至第二电路基板的作业花费劳动力和时间。
[0008] 若假定能够预先将中间片与第二连接片连接并且将该第二连接片焊接至第二电路基板,则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然而,若中间片与第二连接片连接,则相互的金属端子形成
产生弹性变形(受到由于接触而产生的负载)而接触的状态,若在该状态下进行加热以进行
焊接,则金属端子会由于热应力而产生挠曲和翘曲等。由于金属端子的挠曲和翘曲等在加
热后依旧残存,相互的金属端子的接触压力改变,从而形成接触不良的原因。
[0009]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以及基板安装方法,能够使基板安装省力且抑制端子的变形。
[0010]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11]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连接器装置包括与基板连接的第一连接器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的第二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外壳;第
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支承于所述第一外壳;以及第一副锁定部,所述第一副锁定部设置于
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一端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以及第一主锁定部,所述第一主锁定部
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一端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外壳,
所述第二外壳安装于所述第一外壳;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支承于所述第二外壳,并且与
所述第一端子接触;以及第二锁定部,所述第二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第二端
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并且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副锁定部和所述第一主锁定部中的任意一
者卡合,所述第二连接器在使所述第一副锁定部和所述第二锁定部卡合的预设位置与使所
述第一主锁定部和所述第二锁定部卡合的设定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所述预设位置和所述
设定位置处保持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预设位置的状态下,所
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相互分离或者使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的头端彼此相
互接触,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设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
以具有弹性力的方式相互接触。
[0012]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连接器装置包括与基板连接的第一连接器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的第二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外
壳;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支承于所述第一外壳;以及第一锁定部,所述第一锁定部设置
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一端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外壳,所述
第二外壳安装于所述第一外壳;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支承于所述第二外壳,并且与所述
第一端子接触;第二副锁定部,所述第二副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第二端子中
的至少任意一者,并且与所述第一锁定部卡合;以及第二主锁定部,所述第二主锁定部设置
于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第二端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并且与所述第一锁定部卡合,所述第
二连接器在使所述第一锁定部和所述第二副锁定部卡合的预设位置与使所述第一锁定部
和所述第二主锁定部卡合的设定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所述预设位置和所述设定位置处保
持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预设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端子与
所述第二端子相互分离或者使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的头端彼此相互接触,在所述
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设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以具有弹性力的
方式相互接触。
[0013]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连接器装置包括与基板连接的第一连接器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的第二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外
壳;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支承于所述第一外壳;第一副锁定部,所述第一副锁定部设置
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一端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以及第一主锁定部,所述第一主锁定
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一端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外
壳,所述第二外壳安装于所述第一外壳;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支承于所述第二外壳,并
且与所述第一端子接触;第二副锁定部,所述第二副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第
二端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并且与所述第一副锁定部卡合;以及第二主锁定部,所述第二主
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第二端子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并且与所述第一主锁定部
卡合,所述第二连接器在使所述第一副锁定部和所述第二副锁定部卡合且将所述第一主锁
定部和所述第二主锁定部的卡合解除的预设位置与将所述第一副锁定部和所述第二副锁
定部的卡合解除且使所述第一主锁定部和所述第二主锁定部卡合的设定位置之间移动,所
述第二连接器在所述预设位置和所述设定位置处保持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在所述第二连接
器保持在所述预设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相互分离或者使所述第一
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的头端彼此相互接触,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设定位置的状态
下,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以具有弹性力的方式相互接触。
[0014] 在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连接器装置中,第二连接器在预设位置与设定位置之间移动。此外,通过第二连接器保持在预设位置,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不
产生弹性变形(未受到由于接触而产生的负载),通过第二连接器保持在设定位置,第一端
子和第二端子产生弹性变形(受到由于接触而产生的负载)而接触。根据上述结构,例如,能
够将预先使第二连接器保持在预设位置的第一连接器焊接至基板。由此,能够对未受到接
触负载的各端子进行加热。换言之,能够防止对受到接触负载的各端子进行加热,能够对一
边受到负载一边加热的各端子所产生的挠曲和翘曲等进行抑制。此外,能够在对连接器装
置进行焊接后,使第二连接器移动而使第二端子与第一端子以正常的接触压力接触。其结
果是,与分别地实施将第一连接器焊接至基板的工序以及将第二连接器连接至第一连接器
的工序相比,能够减少连接器装置的基板安装所需的劳动力和时间。也就是说,能够使连接
器装置的基板安装省力并且抑制各端子的变形。
[0015] 在上述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连接器装置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连接器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副锁定部包括:副锁定槽,所述副锁定槽沿着所述第二连接器的
连接方向凹陷地设置;以及副锁定凸部,所述副锁定凸部突出地设置于所述副锁定槽的连
接方向的上游侧,所述第二副锁定部包括:副锁定臂,所述副锁定臂从连接方向的上游向下
游延伸地设置,并且在与连接方向正交的径向上弹性变形;以及副锁定爪,所述副锁定爪形
成于所述副锁定臂的连接方向的下游侧,并且能够滑动地嵌合于所述副锁定槽,在所述第
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预设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副锁定爪从连接方向的下游侧与所述副锁定
凸部卡扣,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预设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副锁定爪从所述副锁定
凸部向连接方向的下游侧分离。
[0016] 在上述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连接器装置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连接器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副锁定部包括:副锁定槽,所述副锁定槽沿着所述第二连接器的
连接方向凹陷地设置;以及副锁定凸部,所述副锁定凸部突出地设置于所述副锁定槽的连
接方向的下游侧,所述第一副锁定部包括:副锁定臂,所述副锁定臂从连接方向的下游向上
游延伸地设置,并且在与连接方向正交的径向上弹性变形;以及副锁定爪,所述副锁定爪形
成于所述副锁定臂的连接方向的上游侧,并且能够滑动地嵌合于所述副锁定槽,在所述第
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预设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副锁定爪从连接方向的上游侧与所述副锁定
凸部卡扣,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设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副锁定爪从所述副锁定
凸部向连接方向的上游侧分离。
[0017] 根据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和第五技术方案所述的连接器装置,通过副锁定爪与副锁定凸部卡扣,能够对第二连接器从第一连接器拔出这一情况进行限制。由此,能够对预先
将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连接的状态进行维持。
[0018] 在上述第三技术方案至第五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连接器装置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的连接器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主锁定部包括:主锁定槽,所述
主锁定槽沿着所述第二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凹陷地设置;以及主锁定凸部,所述主锁定凸部
突出地设置于所述主锁定槽的连接方向的中间,并且将所述主锁定槽划分成位于连接方向
的上游侧的上游锁定槽和位于连接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锁定槽,所述第二主锁定部包括:
主锁定臂,所述主锁定臂从连接方向的上游向下游延伸地设置,并且在与连接方向正交的
径向上弹性变形;以及主锁定爪,所述主锁定爪形成于所述主锁定臂的连接方向的下游侧,
并且能够滑动地嵌合于所述主锁定槽,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预设位置的状态下,
所述主锁定爪嵌合于所述上游锁定槽而从连接方向的上游侧抵接至所述主锁定凸部,在所
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设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主锁定爪嵌合于所述下游锁定槽而从连
接方向的下游侧与所述主锁定凸部卡扣。
[0019] 在上述第三技术方案至第五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连接器装置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七技术方案的连接器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主锁定部包括:主锁定槽,所述
主锁定槽沿着所述第二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凹陷地设置;以及主锁定凸部,所述主锁定凸部
突出地设置于所述主锁定槽的连接方向的中间,并且将所述主锁定槽划分成位于连接方向
的上游侧的上游锁定槽和位于连接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锁定槽,所述第一主锁定部包括:
主锁定臂,所述主锁定臂从连接方向的下游向上游延伸地设置,并且在与连接方向正交的
径向上弹性变形;以及主锁定爪,所述主锁定爪形成于所述主锁定臂的连接方向的上游侧,
并且能够滑动地嵌合于所述主锁定槽,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预设位置的状态下,
所述主锁定爪嵌合于所述下游锁定槽而从连接方向的下游侧抵接至所述主锁定凸部,在所
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设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主锁定爪嵌合于所述上游锁定槽而从连
接方向的上游侧与所述主锁定凸部卡扣。
[0020] 根据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和第七技术方案所述的连接器装置,通过主锁定爪抵接至主锁定凸部,能够维持副锁定爪与副锁定凸部卡扣的状态。由此,能够限制第二连接器的
拔出,并且能够维持第二连接器移动至预设位置的状态。此外,通过主锁定爪与主锁定凸部
卡扣,能够对移动至设定位置的第二连接器被拔出而返回至预设位置这一情况进行限制。
[0021] 在上述第六技术方案或第七技术方案所述的连接器装置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八技术方案的连接器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在所述预设位置的状态下相互抵
接的所述主锁定凸部的凸侧抵接面和所述主锁定爪的爪侧抵接面以相同的角度倾斜,以在
使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预设位置移动至所述设定位置的过程中使所述主锁定臂向径向
的外侧弹性变形。
[0022] 根据本发明第八技术方案所述的连接器装置,通过凸侧抵接面与爪侧抵接面抵接,能够对将第二连接器配置于预设位置的状态进行保持。此外,伴随着从预设位置移动至
设定位置的第二连接器,爪侧抵接面在凸侧抵接面上滑动而使主锁定臂向径向的外侧弹性
变形。根据上述结构,主锁定爪能够在越过主锁定凸部后复原而与主锁定凸部卡扣。
[0023]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基板安装方法用于将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八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安装至所述基板,其中,所述基板安装方
法包括:第一工序,在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在所述预设位置处保持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
连接器装置配置在涂敷有焊糊的所述基板之上的状态下,对所述焊糊进行加热而使该焊糊
熔融,将所述第一端子焊接至所述基板;以及第二工序,使保持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
二连接器从所述预设位置移动至所述设定位置。
[0024] 根据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基板安装方法,在第一工序中,能够将预先使第二连接器保持于预设位置的第一连接器(第一端子)焊接至基板。由此,由于未受到接触负
载的各端子受到加热,因此,能够对一边受到负载一边加热的各端子所产生的挠曲和翘曲
等进行抑制。此外,在第二工序中,能够在将第一连接器(第一端子)焊接至基板后,使第二
连接器移动而使第二端子与第一端子以规定的接触压力接触。根据上述基板安装方法,与
分别地实施将第一连接器焊接至基板的工序以及将第二连接器连接至第一连接器的工序
相比,能够减少连接器装置的基板安装所需的劳动力等并且抑制各端子的变形。
[0025] 发明效果
[0026]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连接器装置的基板安装省力且抑制端子的变形。

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8] 图2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0029] 图3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第一连接器的仰视图。
[0030] 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
[0031] 图5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器(或者连接器装置)的平面图。
[0032] 图6是图5示出第二连接器的情况下的Ⅵ‑Ⅵ剖视图。
[0033] 图7是图5示出第二连接器的情况下的Ⅶ‑Ⅶ剖视图。
[0034] 图8是图5示出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的Ⅷ‑Ⅷ剖视图。
[0035] 图9是图5示出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的Ⅸ‑Ⅸ剖视图。
[0036] 图10是图5示出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的Ⅹ‑Ⅹ剖视图。
[0037] 图11是将图8所示的连接器装置设为设定状态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0038] 图12是将图9所示的连接器装置设为设定状态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0039] 图13是将图10所示的连接器装置设为设定状态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0040] 图14是表示从侧面观察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0041] 图15是表示从侧面观察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0042] 图16是表示从正面观察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0043] 图17是表示从侧面观察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0044] 符号说明
[0045] 2、3、4、5 连接器装置;
[0046] 6 基板;
[0047] 10 第一连接器;
[0048] 11 第一外壳;
[0049] 13、71 第一副锁定部;
[0050] 14 副锁定槽;
[0051] 15 副锁定凸部;
[0052] 16、72 第一主锁定部;
[0053] 17 主锁定槽;
[0054] 17U 上游锁定槽;
[0055] 17D 下游锁定槽;
[0056] 18 主锁定凸部;
[0057] 18A 主凸侧抵接面(凸侧抵接面);
[0058] 21 第一端子;
[0059] 30 第二连接器;
[0060] 31 第二外壳;
[0061] 36 第二副锁定部;
[0062] 36A 副锁定臂;
[0063] 36B 副锁定爪;
[0064] 37 第二主锁定部;
[0065] 37A 主锁定臂;
[0066] 37B 主锁定爪;
[0067] 37C 主爪侧抵接面(爪侧抵接面);
[0068] 41 第二端子;
[0069] 70 第二锁定部;
[0070] 80 第一锁定部;
[0071] 81 副突起部(第二副锁定部);
[0072] 82 主突起部(第二主锁定部);
[0073] P1 预设位置;
[0074] P2 设定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75]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各图中所示的“X1”表示“左”,“X2”表示“右”、“Y1”表示“前”,“Y2”表示“后”,“Z1”表示“上”,“Z2”表示“下”。此外,上
下方向是“连接方向”的一例,从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的中心(重心)呈放射状扩展的方向
是“径向”的一例。在本说明中使用了表示方向和位置的用语,不过上述用语是为了便于说
明而采用的,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0076]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概况]
[0077] 将参照图1和图2对实施方式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基板对基板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基板对基板连接器1的分解立体图。
[0078]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1是用于将相互相向配置的基板6与对方侧基板7电连接的连接器。基板6以及对方侧基板7例如形成为在由绝缘体构成的板上形成有印刷配线(电路)。
[0079]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1包括连接器装置2以及对方侧连接器50。连接器2包括与基板6连接的第一连接器10以及与第一连接器10连接的第二连接器30。对方侧连接器50安装(连
接)于对方侧基板7。详细内容将在后文进行说明,对方侧连接器50嵌合于连接器装置2的第
二连接器30,并且通过第二连接器30与第一连接器10电连接。由此,两个基板6、7电连接。
[0080] [第一连接器]
[0081] 参照图2至图4,对第一连接器10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第一连接器10的仰视图。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
[0082] 第一连接器10包括第一外壳11以及四个第一端子21。第一外壳11构成第一连接器10的外包装。四个第一端子21支承于第一外壳11。另外,由于四个第一端子21具有相同的结
构,因此,在以下说明中,主要对一个第一端子21进行说明。
[0083] <第一外壳>
[0084] 第一外壳11例如通过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为近似长方体状。第一外壳11从底面(平面)观察时形成为近似正方形形状(参照图3)。在第一外壳11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
穿的四个第一贯穿孔12。各第一贯穿孔12从底面(平面)观察时为圆形的孔,四个第一贯穿
孔12从底面(平面)观察时配置成格子状。在各第一贯穿孔12的上部形成有直径从上端向下
方缩小的锥形部12A。在第一外壳11的底面处,四个定位突起11A从底面向下方延伸地设置。
各定位突起11A是圆柱状的突起,从底面观察时,四个定位突起11A配置在第一外壳11的四
个角落部分(参照图3)。
[0085] (第一副锁定部)
[0086]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外壳11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面设置有一对第一副锁定部13。各第一副锁定部13包括副锁定槽14以及副锁定凸部15。另外,由于一对第一副锁定部13
形成为左右对称,因此,在下文中,将对一个第一副锁定部13进行说明。
[0087] 副锁定槽14在第一外壳11的侧面沿上下方向凹陷地设置。副锁定槽14在第一外壳11的侧面形成于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副锁定槽14是具有矩形截面的槽,并且形成在从
第一外壳11的下端到上端附近之间。副锁定凸部15突出地设置于副锁定槽14的上部(连接
方向的上游侧)。准确地说,未形成副锁定槽14而留下的第一外壳11的侧面的上端部是副锁
定凸部15。因此,副锁定槽14的上端被副锁定凸部15封闭。另外,副锁定槽14的下端敞开。此
外,在包括副锁定凸部15在内的第一外壳11的上端外周部形成有从径向的内侧向外侧而向
下方倾斜的倒角部15A。
[0088] (第一主锁定部)
[0089] 在第一外壳11的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面设置有一对第一主锁定部16。各第一主锁定部16包括主锁定槽17以及主锁定凸部18。另外,由于一对第一主锁定部16形成为前后对称,
因此,在下文中,将对一个第一主锁定部16进行说明。
[0090] 主锁定槽17在第一外壳11的端面处沿上下方向凹陷地设置。主锁定槽17在第一外壳11的端面处形成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附近。主锁定槽17是具有矩形截面的槽,并且从第
一外壳11的下端形成到上端。因此,副锁定槽14的上下两端敞开。主锁定凸部18突出地设置
于主锁定槽17的上下方向的中间。准确地说,未形成主锁定槽17而留下的第一外壳11的端
面的中间部是主锁定凸部18。此外,主锁定凸部18将主锁定槽17划分成(一分为二成)位于
上侧(连接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锁定槽17U和位于下侧(连接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锁定槽
17D。此外,在主锁定凸部18的上端面形成有从前后方向的内侧向外侧而向下方倾斜的主凸
侧抵接面18A。
[0091] <第一端子>
[0092] 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端子21是所谓的同轴端子,包括第一中心端子22和第一外侧端子23。第一中心端子22和第一外侧端子23例如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制加工的方式成
型。
[0093] 第一中心端子22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地设置,第一中心端子22的上部被一分为二。在第一中心端子22的下部形成有一个第一中心固定部22A。第一外侧端子23形成为在上下
方向上延伸的近似圆筒状,并且通过具有绝缘性的第一支承体24设置于第一中心端子22的
径向外侧。在第一外侧端子23的下部处,四个第一外侧固定部23A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
成。另外,第一中心固定部22A和各第一外侧固定部23A构成焊接至基板6的部分。
[0094] 第一支承体24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第一支承体24与第一外侧端子23一体成型(嵌件成型)。在第一支承体24的轴心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压入孔24A(参
照图4)。第一中心端子22被压入到压入孔24A并且被固定于第一支承体24。第一支承体24设
置在第一中心端子22与第一外侧端子23之间,第一外侧端子23以呈同心状地包围第一中心
端子22的方式被支承。第一支承体24的上部的直径形成得比其下部的直径小,并且该第一
支承体24的上部从第一外侧端子23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远离(参照图4)。另外,第一支承体
24以不从第一外侧端子23的上端开口突出的方式设置于第一外侧端子23的内部。另外,第
一中心端子22以不从第一支承体24的上端开口突出的方式设置于第一支承体24的内部(参
照图4)。
[0095] [第一连接器的组装]
[0096] 如图4所示,第一端子21(第一外侧端子23)被压入第一外壳11的第一贯穿孔12并且被固定于第一外壳11。如此一来,四个第一端子21支承于第一外壳11,从而完成第一连接
器10。另外,第一外侧端子23的上端不突出至第一贯穿孔12的锥形部12A。此外,第一中心固
定部22A和各第一外侧固定部23A从第一外壳11(第一贯穿孔12)向下方延伸地设置(露出)。
[0097] [第二连接器]
[0098] 将参照图2、图5至图7对第二连接器30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第二连接器30的平面图。图6是图5的VI‑VI剖视图。图7是图5的Ⅶ‑Ⅶ剖视图。另外,由于连接器装置2的平面图与
第二连接器30的平面图的表达相同,因此,图5示出了第二连接器30的平面图的同时,也示
出了连接器装置2的平面图。
[0099] 第二连接器30包括第二外壳31以及四个第二端子41。第二外壳31构成第二连接器30的外包装,并且安装于第一外壳11。四个第二端子41支承于第二外壳31并且与四个第一
端子21接触。另外,由于四个第二端子41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一个第二端子41进
行说明。
[0100] <第二外壳>
[0101] 第二外壳31例如通过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近似长方体状(方筒状)。第二外壳31从平面观察时形成为近似正方形形状(参照图5)。如图6和图7所
示,在第二外壳31的上部凹陷地设置有上侧嵌合凹部32,在第二外壳31的下部凹陷地设置
有下侧嵌合凹部33。上侧嵌合凹部32是将上端面敞开的带有底面的方形孔(凹陷),下侧嵌
合凹部33是将下端面敞开的带有顶面的方形孔(凹陷)。第二外壳31的上部(上侧嵌合凹部
32)隔着台阶部31A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形成得比第二外壳31的下部(下侧嵌合凹部
33)大。上侧嵌合凹部32形成为供对方侧连接器50的大致整体隐没的大小,下侧嵌合凹部33
形成为供第一连接器10的大致整体隐没的大小。
[0102]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上侧嵌合凹部32与下侧嵌合凹部33之间形成有构成各凹部32、33的顶面或底面的中间主体部34。在中间主体部34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四个第
二贯穿孔35。各第二贯穿孔35从平面观察时为圆形的孔,四个第二贯穿孔35从平面观察时
配置成格子状(参照图5)。各第二贯穿孔35使上侧嵌合凹部32与下侧嵌合凹部33连通。
[0103] (第二副锁定部)
[0104] 如图2所示,在第二外壳31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面设置有与一对第一副锁定部13卡合的一对第二副锁定部36。各第二副锁定部36包括副锁定臂36A和副锁定爪36B(参照图
6)。另外,由于一对第二副锁定部36形成为左右对称,因此,在下文中,将对一个第二副锁定
部36进行说明。
[0105] 副锁定臂36A在第二外壳31的侧面处从上方向下方(从连接方向的上游向下游)延伸地设置。副锁定臂36A在第二外壳31的侧面处形成于比台阶部31A靠下方且位于前后方向
的中央附近的位置处。详细而言,一对狭缝S1从第二外壳31的侧面的下端平行地切开至台
阶部31A附近,在上述一对狭缝S1之间形成有副锁定臂36A(也参照图1)。副锁定臂36A以上
部(台阶部31A附近)为中心在径向上弹性变形。
[0106] 副锁定爪36B形成于副锁定臂36A的下部(连接方向的下游侧)(参照图6和图8)。准确地说,副锁定爪36B从副锁定臂36A的下部内表面朝向下侧嵌合凹部33内(前后方向的内
侧)突出地设置。在副锁定爪36B的下端面(头端面)形成有从左右方向的外侧向内侧而向上
方倾斜的副爪侧抵接面36C(参照图6和图8)。
[0107] (第二主锁定部)
[0108] 如图2和图7所示,在第二外壳31的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面设置有与一对第一主锁定部16卡合的一对第二主锁定部37。各第二主锁定部37包括主锁定臂37A以及主锁定爪37B。
另外,由于一对第二主锁定部37形成为前后对称,因此,在下文中,将对一个第二主锁定部
37进行说明。
[0109] 主锁定臂37A在第二外壳31的端面处从上方向下方(从连接方向的上游向下游)延伸地设置。主锁定臂37A在第二外壳31的端面处形成于比台阶部31A靠下方且位于左右方向
的中央附近的位置处。主锁定臂37A与副锁定臂36A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并且形成在平行
地切开于第二外壳31的端面的一对狭缝S2之间(也参照图1)。主锁定臂37A以上部(台阶部
31A附近)为中心在径向上弹性变形。
[0110] 如图7所示,主锁定爪37B形成于主锁定臂37A的下部。准确地说,主锁定爪37B从主锁定臂37A的下部内表面朝向下侧嵌合凹部33内突出地设置。在主锁定爪37B的下端面(头
端面)形成有从前后方向的外侧向内侧而向上方倾斜的主爪侧抵接面37C。主爪侧抵接面
37C以与主锁定凸部18的主凸侧抵接面18A的角度相同的角度倾斜。
[0111] <第二端子>
[0112]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第二端子41是所谓的同轴端子,包括第二中心端子42和第二外侧端子43。第二中心端子42和第二外侧端子43例如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制加工的方式
成型。
[0113] 如图6所示,第二中心端子42形成为具有圆形截面且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棒状。第二中心端子42包括连续地设置于第二中心主体部42A的上端部的第二中心上接触部42B以
及连续地设置于第二中心主体部42A的下端部的第二中心下接触部42C。第二中心上接触部
42B和第二中心下接触部42C形成得比第二中心主体部42A略细。
[0114] 如图2和图6所示,第二外侧端子43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近似圆筒状,并且通过具有绝缘性的第二支承体44设置于第二中心端子42的径向外侧。第二外侧端子43包括
连续地设置于第二外侧主体部43A的上端部的第二外侧上接触部43B以及连续地设置于第
二外侧主体部43A的下端部的第二外侧下接触部43C。第二外侧上接触部43B和第二外侧下
接触部43C的直径形成得比第二外侧主体部43A的直径略小。第二外侧上接触部43B的头端
侧和第二外侧下接触部43C的头端侧在周向上分割成多个,并且形成为在径向上弹性变形。
[0115] 第二支承体44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如图6所示,第二支承体44嵌件成型于第二外侧端子43。在第二支承体44的轴心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压入孔44A。第
二中心端子42(第二中心主体部42A)被压入到压入孔44A并且被固定于第二支承体44。第二
支承体44设置在第二中心端子42与第二外侧端子43之间,第二外侧端子43以呈同心状地包
围第二中心端子42的方式被支承。第二外侧主体部43A包围第二中心主体部42A,第二外侧
上接触部43B包围第二中心上接触部42B,第二外侧下接触部43C包围第二中心下接触部
42C。第二支承体44与第二外侧端子43的除上下方向的两侧(被分割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
内周面紧贴。第二支承体44的上下方向的两侧的直径形成得比其他部分的直径小,并且该
第二支承体44的上下方向的两侧从第二外侧端子43的被分割的部分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
远离。另外,第二支承体44从第二外侧端子43的上下两侧的开口略微突出。此外,第二中心
端子4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以不从第二支承体44的上下两侧的开口突出的方式设置于第二
支承体44的内部。
[0116] [第二连接器的组装]
[0117] 如图6所示,第二端子41(第二外侧主体部43A)被压入第二外壳31的第二贯穿孔35并且被固定于第二外壳31。第二外侧上接触部43B从中间主体部34(第二贯穿孔35)向上方
突出,并且在上侧嵌合凹部32内露出。第二外侧下接触部43C从中间主体部34(第二贯穿孔
35)向下方突出,并且在下侧嵌合凹部33内露出。四个第二端子41支承于第二外壳31,从而
完成第二连接器30。
[0118] [对方侧连接器]
[0119] 如图2所示,与第一连接器10相同的是,对方侧连接器50包括对方侧外壳51和对方侧端子61。由于对方侧连接器50与上下倒置后的第一连接器10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另外,对方侧连接器50也可具有与第一连接器10不同的结构(形状)。
[0120] [连接器装置的临时组装]
[0121] 接着,参照图8至图10,对连接器2的临时组装进行说明。图8、图9和图10是在图5示出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的图5的Ⅷ‑Ⅷ剖视图、Ⅸ‑Ⅸ剖视图以及Ⅹ‑Ⅹ剖视图。此处,作为一
例,对作业人员临时组装连接器装置2的步骤进行说明。另外,连接器装置2例如也可在由制
造商临时组装好的状态下交付至顾客(将连接器装置2安装至基板6的其他制造商等)。另
外,在下述说明中,继续着眼于一个第一端子21和一个第二端子41进行说明。
[0122] 如图8所示,作业人员将第一连接器10(第一外壳11)相对地嵌入第二外壳31的下侧嵌合凹部33。在将第一连接器10嵌入下侧嵌合凹部33的过程中,由于一对副锁定爪36B的
副爪侧抵接面36C一边与第一外壳11(副锁定凸部15)的倒角部15A接触一边移动,因此,一
对副锁定臂36A以相互远离的方式向外侧弹性变形。若各副锁定爪36B越过副锁定凸部15,
则各副锁定臂36A在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复原,从而各副锁定爪36B能够滑动地嵌合于副锁
定槽14。此外,各副锁定爪36B从下侧(连接方向的下游侧)与副锁定凸部15卡扣。
[0123]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各主锁定爪37B能够滑动地嵌合于上游锁定槽17U(主锁定槽17)而从上侧(连接方向的上游侧)与主锁定凸部18抵接。也就是说,各主锁定爪36B的主
爪侧抵接面37C与主锁定凸部18的主凸侧抵接面18A抵接。另外,各主锁定爪37B仅与主锁定
凸部18抵接而不卡扣。
[0124] 通过上述步骤,完成连接器装置2的临时组装。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临时组装完成的状态下,第二连接器30使各第一副锁定部13与各第二副锁定部36卡合,并且在解除了各
第一主锁定部16与各第二主锁定部37的卡合的预设位置P1处保持于第一连接器10。在该状
态下,第一连接器10的上部嵌合于下侧嵌合凹部33,第一连接器10的下部露出。第一外壳11
的上表面隔着空间与第二外壳31的中间主体部34的下表面相向。
[0125] 此外,如图10所示,在第二连接器30保持于预设位置P1的状态下,第一端子21与第二端子41相互分离。也就是说,第二端子41不与第一端子21接触,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41
相互不产生弹性变形。换言之,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41未受到由于相互接触而产生的负
载。准确地说,第二端子41的第二外侧端子43(第二外侧下接触部43C)的下端以不产生弹性
变形的程度与第一外壳11的锥形部12A轻轻接触。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连接器装置2被临
时组装的状态”或“第二连接器30在预设位置P1处保持于第一连接器10的状态”有时也表达
为“预设状态”等。
[0126] [连接器装置的基板安装方法]
[0127] 接着,参照图10至图13,对将连接器装置2安装至基板6的方法(基板安装方法)进行说明。图11是将图8所示的连接器装置设为设定状态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图12是将图9所
示的连接器装置设为设定状态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图13是将图10所示的连接器装置设为设
定状态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0128] <第一工序>
[0129] 在现有技术中,第一连接器10(第一端子21)焊接至基板6,然后,第二连接器30安装至第一连接器10。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的基板安装方法的第一工序中,在将临时组
装后的连接器装置2配置在基板6上的状态下,将第一端子21焊接至基板6。
[0130] 首先,作为第一工序,将第二连接器30在预设位置P1处保持于第一连接器10(设为预设状态)的连接器装置2配置在涂敷有焊糊的基板6上(参照图10)。第一端子21的第一中
心固定部22A和第一外侧固定部23A隔着焊糊与基板6接触。另外,也可在将第一连接器10配
置在基板6上后,使第二连接器30保持于第一连接器10。也就是说,也可在将第一连接器10
配置在基板6上后,临时组装连接器装置2。
[0131] 接着,使载置有连接器装置2的基板6通过回焊炉,对基板6上的焊糊进行加热而使之熔融,从而将第一端子21焊接至基板6。通过上述步骤,第一连接器10通过第一端子21固
定于基板6。
[0132] <第二工序>
[0133] 接着,作为第二工序,使保持于第一连接器10的第二连接器30从预设位置P1移动至设定位置P2。具体而言,作业人员将第二连接器30朝向下方(第一连接器10)按入。如图12
所示,在下压第二连接器30的过程中,一对主锁定爪37B的主爪侧抵接面37C一边与主锁定
凸部18的主凸侧抵接面18A接触一边移动,因此,一对主锁定臂37A以相互远离的方式向外
侧弹性变形。若各主锁定爪37B越过主锁定凸部18,则各主锁定臂37A在自身弹性力的作用
下复原。接着,各主锁定爪37B能够滑动地嵌合于下游锁定槽17D而从下侧(连接方向的下游
侧)与主锁定凸部18卡扣。
[0134] 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各副锁定爪36B沿着副锁定槽14向下方移动,从而从副锁定凸部15向下方(连接方向的下游侧)分离。
[0135] 通过上述步骤,完成连接器装置2的基板安装。在该状态下,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连接器30解除第一副锁定部13与第二副锁定部36的卡合,并且在使第一主锁定部16与第
二主锁定部37卡合的设定位置P2处保持于第一连接器10。在该状态下,第一连接器10的大
致整体嵌合于下侧嵌合凹部33而隐没于下侧嵌合凹部33的内部。第一外壳11的上表面与第
二外壳31的中间主体部34的下表面接触,从而对下压第二连接器30进行限制。另外,对主锁
定爪37B与主锁定凸部18卡扣的状态下的第二连接器30的拔出进行阻止的力(阻力)设定为
大于副锁定爪36B与副锁定凸部15卡扣的状态下的上述阻力。若第二连接器30移动至设定
位置P2,则形成第二连接器30不容易从第一连接器10拔出的状态。
[0136] 此外,如图13所示,在第二连接器30保持于设定位置P2的状态下,第一端子21与第二端子41以具有弹性力的方式相互接触。准确地说,第二中心端子42的第二中心下接触部
42C插入一分为二的第一中心端子22之间,并且以具有弹性力的方式被夹入一分为二的第
一中心端子22。第二外侧端子43的第二外侧下接触部43C一边直径略微缩小一边插入第一
外侧端子23的内侧,并且以具有弹性力的方式与第一外侧端子23的内周面接触。在该状态
下,第一端子21与第二端子41以具有预先设定的正常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以确保正常的通
电。也就是说,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41受到由于相互接触而产生的负载。另外,在本说明
书中,“第二连接器30在设定位置P2处保持于第一连接器10的状态”有时也被表达为“设定
状态”等。
[0137]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和详细说明,但对方侧连接器50也在配置于涂敷有焊糊的对方侧基板7上的状态下通过回焊炉加热。由此,各对方侧端子61焊接至对方侧基板7。
[0138] [连接器装置与对方侧连接器的连接]
[0139] 如图1所示,安装于基板6的连接器装置2与安装于对方侧基板7的对方侧连接器50连接。具体而言,作业人员将对方侧连接器50(对方侧外壳51)相对地嵌入第二外壳31的上
侧嵌合凹部32。若对方侧连接器50的大致整体嵌合于上侧嵌合凹部32,则对方侧外壳51的
下表面与第二外壳31的中间主体部34的上表面接触,对相对地上推第二连接器30进行限
制。在该状态下,第二端子41(第二中心上接触部42B、第二外侧上接触部43B)与对方侧端子
61以具有弹性力的方式相互接触。另外,由于第二端子41与对方侧端子61的接触作用与已
经说明的第一端子21与第二端子41的接触作用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0140] 通过上述步骤,完成连接器装置2与对方侧连接器50的连接,从而构成基板对基板连接器1。由此,两个基板6、7通过基板对基板连接器1电连接。
[0141] 在上述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2中,第二连接器30构成为在预设位置P1与设定位置P2之间移动,并且在预设位置P1和设定位置P2处保持于第一连接器10。在预设
状态下,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41不产生弹性变形(未受到由于接触而产生的负载),在设
定状态下,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41产生弹性变形(受到由于接触而产生的负载)地接触。
根据该连接器装置2(基板安装方法),能够将预先临时组装完毕(预设状态)的连接器装置2
焊接至基板6。由此,能够对未受到接触负载的各端子21、41进行加热。换言之,能够防止对
受到了接触负载的各端子21、41进行加热,能够对一边受到负载一边加热的各端子21、41所
产生的挠曲和翘曲等进行抑制。此外,能够在对临时组装完毕的连接器装置2进行焊接后,
使第二连接器30移动而使第二端子41与第一端子21以正常的接触压力接触。其结果是,与
分别地实施将第一连接器10焊接至基板6的工序以及将第二连接器30连接至第一连接器10
的工序相比,能够减少连接器装置2的基板安装所需的劳动力和时间。也就是说,能够使连
接器装置2的基板安装变得省力并且抑制各端子21、41的变形。
[0142]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2,通过各副锁定爪36B与副锁定凸部15(参照图8)卡扣,能够对第二连接器30从第一连接器10拔出这一情况进行限制。由此,能够将连接
器装置2维持成预设状态(预先临时组装好的状态)。
[0143]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2,通过各主锁定爪37B与主锁定凸部18抵接,能够维持各副锁定爪36B与副锁定凸部15卡扣的状态。由此,能够对第二连接器30的拔出进
行限制,并且能够将连接器装置2维持成预设状态。此外,通过各主锁定爪37B与主锁定凸部
18卡扣(参照图12),能够对移动至设定位置P2的第二连接器30被拔出而返回至预设位置P1
这一情况进行限制。由此,能够将连接器装置2维持成设定状态。
[0144]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2,通过主凸侧抵接面18A与主爪侧抵接面37C抵接(参照图9),能够保持将第二连接器30配置于预设位置P1的状态。此外,伴随着从预设
位置P1移动至设定位置P2的第二连接器30,各主爪侧抵接面37C在主凸侧抵接面18A上滑动
而使主锁定臂37A向径向的外侧弹性变形。根据该结构,各主锁定爪37B能够在越过主锁定
凸部18后复原而与主锁定凸部18卡扣(参照图12)。
[0145] [变形例]
[0146]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2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2相同或相应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与连接器装
置2相同或相应的说明。
[0147] <第一变形例>
[0148] 在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2中,在第二外壳31的左右两侧面设置有一对第二副锁定部36,并且在第二外壳31的前后两端面设置有一对第二主锁定部37,不过,本发明
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4所示,在第一变形例的连接器装置3中,删除一对第二副锁定部
36,在第二外壳31设置有选择性地与第一副锁定部71和第一主锁定部72中的任意一者卡合
的一对第二锁定部70。第二锁定部70与第二主锁定部37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省略了主爪
侧抵接面37C)。一对第一副锁定部71和一对第一主锁定部72凹陷地设置于第一外壳11的前
后两端面。第一主锁定部72形成于比第一副锁定部71靠下方的位置。在该结构中,第二连接
器30在使第一副锁定部71和第二锁定部70卡合的预设位置P1与使第一主锁定部72和第二
锁定部70卡合的设定位置P2(未图示)之间移动,并且在预设位置P1和设定位置P2处保持于
第一连接器10。另外,也可删除一对第二主锁定部37,并且将一对第二副锁定部36用作第二
锁定部70。在该情况下,第一副锁定部71和第一主锁定部72凹陷地设置于第一外壳11的左
右两侧面。
[0149] <第二变形例>
[0150] 在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2中,在第一外壳11的左右两侧面设置有一对第一副锁定部13,并且在第一外壳11的前后两端面设置有一对第一主锁定部16,不过,本发明
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5所示,在第二变形例的连接器装置4中,删除第一副锁定部13和第
一主锁定部16,一对第一锁定部80凹陷地设置于第一外壳11的前后两端面。在该情况下,删
除副锁定臂36A等,在主锁定臂37A突出地设置有副突起部81和主突起部82。主突起部82形
成于比副突起部81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在第二变形例中,主锁定臂37A和副突起部81是第
二副锁定部的一例,主锁定臂37A和主突起部82是第二主锁定部的一例。在该结构中,主突
起部82和副突起部81以排他的方式与第一锁定部80卡合。第二连接器30在使第一锁定部80
与副突起部81(第二副锁定部)卡合的预设位置P1以及使第一锁定部80与主突起部82(第二
锁定部)卡合的设定位置P2(未图示)之间移动,并且在预设位置P1和设定位置P2处保持于
第一连接器10。另外,一对第一锁定部80也可凹陷地设置于第一外壳11的左右两侧面。在该
情况下,删除主锁定臂37A等,在副锁定臂36A突出地设置有副突起部81和主突起部82。
[0151] <第三变形例>
[0152] 在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2中,第一副锁定部13和第一主锁定部16包括各槽14、17和各凸部15、18,第二副锁定部36和第二主锁定部37包括各臂36A、37A和各爪36B、
37B,不过,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6所示,在第三变形例的连接器装置5中,第二副
锁定部36包括副锁定槽14和副锁定凸部15,第一副锁定部13包括副锁定臂36A和副锁定爪
36B。在该情况下,副锁定臂36A从下方朝向上方(从连接方向的下游朝向上游)延伸地设置,
副锁定爪36B形成于副锁定臂36A的上部(连接方向的上游侧)。此外,如图17所示,第二主锁
定部37包括主锁定槽17(上游锁定槽17U、下游锁定槽17D)和主锁定凸部18,第一主锁定部
16包括主锁定臂37A和主锁定爪37B。在该情况下,主锁定臂37A从下方朝向上方(从连接方
向的下游朝向上游)延伸地设置,主锁定爪37B形成于主锁定臂37A的上部(连接方向的上游
侧)。在该结构中,在第二连接器30保持在预设位置P1的状态下,副锁定爪36B从上侧与副锁
定凸部15卡扣(参照图16),主锁定爪37B与下游锁定槽17D嵌合而从下侧抵接至主锁定凸部
18(参照图17)。此外,在第二连接器30保持在设定位置P2的状态下,副锁定爪36B从副锁定
凸部15向上方分离,主锁定爪37B与上游锁定槽17U嵌合而从上侧与主锁定凸部18卡扣(未
图示)。
[015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包括第一至第三变形例,以下相同)的连接器装置2~5(以下称为“连接器装置2等”)中,第一副锁定部13和第一主锁定部16设置于第一外壳11,不过,本
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一副锁定部13和第一主锁定部16这两者或任意一者设
置于第一端子21,并且多个第一副锁定部13和多个第一主锁定部16设置于第一外壳11和第
一端子21这两者(均未图示)。也就是说,只要第一副锁定部13和第一主锁定部16设置于第
一外壳11和第一端子21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即可。作为与上述相同的要点,例如,也可以是第
二副锁定部36和第二主锁定部37这两者或任意一者设置于第二端子41,也可以是多个第二
副锁定部36和多个第二主锁定部37设置于第二外壳31和第二端子41这两者(均未图示)。也
就是说,只要第二副锁定部36和第二主锁定部37设置于第二外壳31和第二端子41中的至少
任意一者即可。此外,作为与上述相同的要点,只要第一锁定部80设置于第一外壳11和第一
端子21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即可,只要第二锁定部70设置于第二外壳31和第二端子41中的至
少任意一者即可。
[015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2等中,在预设状态下,第一端子21与第二端子41相互分离,但不限于此,第一端子21与第二端子41也可使头端彼此(轻轻地)相互接触。在
该情况下,优选,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41未受到由于相互接触而产生的负载,从而不产生
弹性变形。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未受到由于接触而产生的负载”不仅包括端子21、41彼此
不接触而负载为“零”的情况,还包括例如端子21、41彼此以比正常的接触压力低很多的接
触压力轻轻地接触的状态。此外,“不产生弹性变形”不仅包括完全不产生弹性变形的状态,
还包括例如端子21、41彼此略微产生弹性变形而以比正常接触压力低很多的接触压力轻轻
地接触而产生微小弹性变形的状态。
[015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2等中,第一连接器10构成为嵌合于第二连接器30的内侧(下侧嵌合凹部33),不过,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二连接器30也可构成为嵌
合于凹陷地设置于第一连接器10的嵌合凹部的内侧(未图示)。在该情况下,只要第一副锁
定部13和第二副锁定部36等以及第一主锁定部16和第二主锁定部37等形成于以使两个连
接器10、30嵌合的状态相向的面即可。此外,与上述相同的是,第二连接器30还可构成为嵌
合于凹陷地设置于对方侧连接器50的嵌合凹部的内侧(未图示)。
[0156]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1(连接器装置2等)包括各四个的端子21、41、61,但不限于此,只要分别设置有一个以上的端子21、41、61即可。此外,各端子21、41、61
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制加工的方式成型,但不限于此,也可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锻造加工、
铸造加工或者切削加工的方式成型。此外,各端子21、41、61是所谓的同轴端子,但不限于
此,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单一接触件的端子等任何端子。
[0157]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作为一例,对将基板6与对方侧基板7连接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1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对方侧基板7的替代,对方侧连接器50
也可与线缆(未图示)电连接。也就是说,对方侧连接器50也可以是线缆连接器。
[0158]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了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以及基板安装方法的一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能适当地与
现有的构成要素等进行替换和组合,并且,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不对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
发明的内容进行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