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483901.6

文献号 : CN111798979A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怡林

申请人 : 江苏萨芳纳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方法,方法步骤如下:S1、建立斑块易损性信息,通过易损斑块高分辨成像识别方法对易损斑块患者进行早期筛查;S2、建立易损斑块定量风险评估并构建形成易损患者早期预警模型;S3、预警模型输出的信息结果传输至信息化服务体系。本发明涉及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方法,通过传统危险因子、生物标记物、血液生化信息、血管形态、斑块信息、功能成像信息、生理参数信息实现易损斑块的早期筛查,并建立个性化早期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模型,在早期筛查出患病高风险人群,激励人们改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心脑血管的早期筛查、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目的。

权利要求 :

1.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步骤如下:

S1、建立斑块易损性信息,通过易损斑块高分辨成像识别方法对易损斑块患者进行早期筛查;

S2、建立易损斑块定量风险评估并构建形成易损患者早期预警模型;

S3、预警模型输出的信息结果传输至信息化服务体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筛查按照从健康人群到高危病人依次采用家庭式监测-门诊病人上门随访-非侵入式检测-侵入式检测-高危病人实时报警的步骤进行逐层筛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家庭式监测采用个人/家庭无干扰式保健设备,非侵入式检测采用非侵入式超声检测、非浸入式MRI检测和分子成像技术,侵入式检测采用光声、超声多模检测技术,高危病人实时报警则进行风险因子的连续测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易损患者早期预警模型的输入信息包括有传统危险因子、生物标记物、血液生化信息、血管形态、斑块信息、功能成像信息、生理参数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理参数信息通过无干扰式连续监测设备或人体传感器网络方式获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预警模型输出的信息结果还可以输送至手机中,并通过手机向医院发送警报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采用高级统计法对斑块易损性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形成风险因子评估量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根据风险因子评估量表中的风险因子,通过大数据信息分析及挖掘算法完成易损患者早期预警模型的建立。

说明书 :

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系统开发及数据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头号杀手,我国已进入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时期。目前,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现有的医疗模式是以治疗为主,以疾病治疗为核心,重视生命后期
的治疗和护理,而患者一般也是发病后才去医院就医,忽视了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相关
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有两个突出特点:(1)病程的自然不可逆性;(2)临床表现的个体差
异性。第一个特点决定了中、后期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不仅效率低、成本高、后遗症多,而且
患者完全康复的可能性小,特别是死亡前数月,医疗成本会有非常显著的增加。因此疾病的
预防和早期干预治疗是目前公认的降低心脑血管死亡率和减轻医疗负担的最有效手段。第
二个特点则凸显了患者个体化的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检测和治疗的重要性,正是个体的差异
性决定了需要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临床检测和治疗手段。
[0003] 许多国家已经展开各自的研究,陆续开发出基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预测模型的评估工具,但是这些评估工具都是基于大规模样本的长期随访,采用医学统计的方法产生,由
于个体差异性,这些预测方法只针对于人群,无法实现个体风险的预测。因此,研究针对某
个个体的早期诊断与预警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方法,通过建立合适个体的风险评估模型,
在早期筛查出患病高风险人群,激励人们改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生活方式,最
终实现心脑血管的早期筛查、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目的。
[0005]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方法,方法步骤如下:
[0006] S1、建立斑块易损性信息,通过易损斑块高分辨成像识别方法对易损斑块患者进行早期筛查;
[0007] S2、建立易损斑块定量风险评估并构建形成易损患者早期预警模型;
[0008] S3、预警模型输出的信息结果传输至信息化服务体系。
[0009] 优选的,所述S1中筛查按照从健康人群到高危病人依次采用家庭式监测-门诊病人上门随访-非侵入式检测-侵入式检测-高危病人实时报警的步骤进行逐层筛查。
[0010] 优选的,家庭式监测采用个人/家庭无干扰式保健设备,非侵入式检测采用非侵入式超声检测、非浸入式MRI检测和分子成像技术,侵入式检测采用光声、超声多模检测技术,
高危病人实时报警则进行风险因子的连续测量。
[0011] 优选的,所述S2中易损患者早期预警模型的输入信息包括有传统危险因子、生物标记物、血液生化信息、血管形态、斑块信息、功能成像信息、生理参数信息。
[0012] 优选的,所述生理参数信息通过无干扰式连续监测设备或人体传感器网络方式获取。
[0013] 优选的,所述S3中预警模型输出的信息结果还可以输送至手机中,并通过手机向医院发送警报信息。
[0014] 优选的,所述S1中采用高级统计法对斑块易损性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形成风险因子评估量表。
[0015] 优选的,所述S2根据风险因子评估量表中的风险因子,通过大数据信息分析及挖掘算法完成易损患者早期预警模型的建立。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7] 本发明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方法,通过传统危险因子、生物标记物、血液生化信息、血管形态、斑块信息、功能成像信息、生理参数信息实现易损斑块的早期筛查,并
建立个性化早期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模型,预警模型不仅融合了传统危险因子、生物
标记物、血液生化信息、血管形态、斑块信息、功能成像信息,还引入了无干扰式连续监测设
备和人体传感器获取实时的生理参数信息,这些信息作为诱导因子输入到模型中,结合斑
块周围流场因素,定量观评价斑块的易损性。同时,生物标记物、血液生化信息、血管形态、
斑块信息、功能成像信息也输入至模型中,为斑块破裂的风险划分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实现
心脑血管实时预警的目的。通过建立合适个体的风险评估模型,在早期筛查出患病高风险
人群,激励人们改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心脑血管的早期筛
查、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8]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9]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1] 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
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22]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23]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4]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
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
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25]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方法,方法步骤如下:
[0026] S1、首先根据多模医学影像融合技术获得斑块易损性信息,通过易损斑块高分辨成像识别方法对易损斑块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和分析形成风险因子评估量表;
[0027] S2、根据风险因子评估量表中的风险因子,进行易损斑块定量风险评估并结合生物力和临床易损斑块的判别标准,通过大数据信息分析及挖掘算法建立学理论构建形成易
损患者早期预警模型;
[0028] S3、预警模型输出的信息结果通过无线传输技术传送至信息化服务体系进行分析处理,信息化服务体系包括远程健康数据中心及中央数据库服务器。
[0029]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S1中筛查按照从健康人群到高危病人依次采用家庭式监测-门诊病人上门随访-非侵入式检测-侵入式检测-高危病人实时报警的步骤进行逐层筛
查,筛查方式为:家庭式监测采用个人/家庭无干扰式保健设备,非侵入式检测采用非侵入
式超声检测、非浸入式MRI检测和分子成像技术,侵入式检测采用光声、超声多模检测技术,
高危病人实时报警则进行风险因子的连续测量;通过上述筛查手段对健康人群到高危病人
逐层筛查,最终将人群划分为健康、低危、中危和高危人群,并分别采取不同的随访策略进
行跟踪,低危、中危人群侧重于家庭式的监测与调控,而对高危人群则进行风险因子的连续
测量,利用预警系统进行健康状况的实时报警。
[0030]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S2中易损患者早期预警模型的输入信息包括有传统危险因子、生物标记物、血液生化信息、血管形态、斑块信息、功能成像信息、生理参数信息;其中
传统危险因子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家族史、肥胖、吸烟、饮酒、运动以及心
里压力等,为了实现易损斑块的个性化评估预警,本实施例中的输入信息中引入生理参数
信息,这些生理参数信息利用无扰式连续监测设备进行实时釆集,既可以通过将传感器嵌
入到衣服或者饰物,如手表、戒指、耳环中进行穿戴式监测,也可以将传感器嵌入到家具等
背景环境中,如床、椅子中进行生理参数的监测,从而记录体的生理信号和日常行为等信
息,如无袖带连续血压、心电信号、光电容积脉搏波、呼吸率、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姿态
以及运动情况等,这些信息作为诱导因子输入到模型中,结合斑块周围流场因素,定量观评
价斑块的易损性。同时,生物标记物、血液生化信息、血管形态、斑块信息、功能成像信息也
输入至模型中,为斑块破裂的风险划分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实现心脑血管实时预警的目的。
[0031]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S3中预警模型输出的信息结果还可以输送至手机中,并通过手机向医院发送警报信息,预警模型中输出的信息既可以在使用者的手机中或者居家
环境中显示,又可以将数据传送至医院,有经验的医学专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交互、咨询、
预警、辅助诊断等服务,并对个人信息进行反馈,当个人出现健康问题时,还可以通过手机
向医院发送警报信号,使使用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0032]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
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