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螺纹攻出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模具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639540.X

文献号 : CN11180584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涛李晶

申请人 : 深圳市晶鼎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涉及一种内螺纹攻出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模具,其包括螺纹柱和螺母套,螺纹柱的周侧表面上在靠近自身的两端处分别设置有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螺纹柱穿过螺母套且通过第一螺纹与螺母套螺纹配合;第二螺纹用于攻出管类产品内壁上的内螺纹,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的旋向相反。本申请具有使得注塑成型的管类塑料制品内螺纹成型更加简单、减少所消耗时间的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内螺纹攻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螺纹柱(1)和螺母套(2),螺纹柱(1)的周侧表面上在靠近自身的两端处分别设置有第一螺纹(11)和第二螺纹(12),螺纹柱(1)穿过螺母套(2)且通过第一螺纹(11)与螺母套(2)螺纹配合;第二螺纹(12)用于攻出管类产品内壁上的内螺纹,第一螺纹(11)与第二螺纹(12)的旋向相反;所述第一螺纹(11)与所述第二螺纹(12)之间设置有分隔件(13),分隔件(13)在所述螺纹柱(1)的周侧表面上绕螺纹柱(1)的轴线呈圆环状设置,分隔件(13)靠近第一螺纹(11)一端端面与所述螺母套(2)形成隔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螺纹攻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纹(11)的螺旋升角角度至少为45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螺纹攻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13)靠近所述螺母套(2)一端端部的直径小于分隔件(13)靠近所述第二螺纹(12)一端端部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螺纹攻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13)与所述第一螺纹(11)之间设置有分隔部(14),在分隔件(13)与所述螺母套(2)抵接时,分隔部(14)处于螺母套(2)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螺纹攻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套(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11)相配合的第三螺纹(21),第三螺纹(21)上牙顶宽小于牙底宽,第一螺纹(11)上牙顶宽小于牙底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螺纹攻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套(2)的外侧表面上固定设置有限位块(22),限位块(22)用于限制螺母套(2)绕所述螺纹柱(1)的轴线转动。

7.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内螺纹攻出结构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模具包括上模(3)和下模(4),上模与下模(4)上下对应设置;上模包括上成型模(31)和固定套(32),上成型模(31)与下模(4)上下相对,固定套(32)设置在上成型模(31)远离下模(4)一侧表面上,所述螺纹柱(1)竖向活动设置在固定套(32)中,所述螺母套(2)固定设置在上成型模(31)处且上端表面被固定套(32)下端压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柱(1)周侧表面在远离所述第二螺纹(12)一端处固定设置有限位件(15),限位件(15)与螺母套(2)上端面形成隔挡。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柱(1)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复位件(16),复位件(16)沿螺纹柱(1)的轴线延伸,并且复位件(16)的下端端部超出螺纹柱(1)靠近所述第二螺纹(12)一端的端部;所述下模(4)上竖向固定设置有顶杆(41),在上模与下模(4)合模时,顶杆(41)上端端部顶动复位件(16)下端端部向上运动。

说明书 :

一种内螺纹攻出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模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螺纹攻出结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螺纹攻出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模具。

背景技术

[0002] 塑料产品中,其生产的常见方式多为注塑成型,使用的设备为注塑机,注塑机上设置有成型模具,成型模具合模后,将熔融状态的塑料原料通过成型模具上的注胶孔注入到
成型模具内部的型腔中,待熔融状态的塑料冷却定型后,再开模将成型的塑料产品取出。
[0003] 一些管类的塑料产品在通过注塑的方式生产出来后,为了方便与其它部件螺纹连接,还会在管类塑料产品内壁靠近端部的位置处另外攻出内螺纹,以便管类塑料制品通过
内螺纹与其它部件上的外螺纹配合,以实现管类塑料产品与其它部件螺纹连接的目的。
[0004]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注塑成型的管类塑料制品内螺纹成型比较麻烦、较为费时的缺陷。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使得注塑成型的管类塑料制品内螺纹成型更加简单、减少所消耗的时间,本申请提供一种内螺纹攻出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模具。
[0006]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内螺纹攻出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 一种内螺纹攻出结构,包括螺纹柱和螺母套,螺纹柱的周侧表面上在靠近自身的两端处分别设置有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螺纹柱穿过螺母套且通过第一螺纹与螺母套螺纹
配合;第二螺纹用于攻出管类产品内壁上的内螺纹,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的旋向相反。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对螺母套进行固定,使得螺母套不能绕螺纹柱的轴线转动,在管类塑料产品成型时,管类塑料产品上需要攻出内螺纹的位置包住螺纹柱上第
二螺纹所在的位置,待管类塑料产品定形后,再沿螺纹柱轴线方向向远离螺纹柱的方向拉
动,使得管类塑料产品与螺纹柱分离,而在拉动管类塑料产品时,因为螺纹套被限制了转
动,螺纹柱就能够通过第一螺纹在螺母套中绕自身轴线转动,又因为第二螺纹与第一螺纹
的旋向相反,使得螺纹柱转动时,螺纹柱上被管类塑料产品包住的位置就会与管类塑料产
品分离,并同时在管类塑料产品的内壁上开出内螺纹,相比于管类产品成型后再去开内螺
纹,此种设计方式将产品的成型与内螺纹的成型相结合,也就不需要后续再去另外开内螺
纹,减少了操作的动作,使得内螺纹开设更加的简单方便,进而更加节省时间,而且螺纹柱
的转动也不需要类似于电机、液压缸或者气缸之类的装置来提供动力,有助于降低制作的
成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的简单。
[0009] 优选的,所述第一螺纹的螺旋升角角度至少为45度。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螺纹柱在受到轴向力时,能够更加轻松的被拉动,不易在受到轴向力时而被锁死,有助于管类塑料产品在与螺纹柱分离时,螺纹柱绕自身轴线
旋转而在管类塑料产品内部形成内螺纹。
[0011] 优选的,所述第一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之间设置有分隔件,分隔件在所述螺纹柱的周侧表面上绕螺纹柱的轴线呈圆环状设置,分隔件靠近第一螺纹一端端面与所述螺母套
形成隔挡。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隔件的设置,不但将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很好的分隔开,而且还使得螺纹柱不易向上完全脱离螺母套,有助于螺纹柱一次攻出内螺纹后回到原
位以便下次使用,同时还使得熔融状的原料不易越过第二螺纹至第一螺纹处,以便第二螺
纹与管类成型产品分离。
[0013] 优选的,所述分隔件靠近所述螺母套一端端部的直径小于分隔件靠近所述第二螺纹一端端部的直径。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助于节省形成分隔件的原料,而且分隔件直径大的一端能够更好的阻拦熔融状态的原料越过第二螺纹。
[0015] 优选的,所述分隔件与所述第一螺纹之间设置有分隔部,在分隔件与所述螺母套抵接时,分隔部处于螺母套内部。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隔部的设置,使得分隔件与螺母套抵接时,螺纹柱不易被第一螺纹锁死,以便螺纹柱能够更加自由的通过第一螺纹绕自身轴线转动,进而能够更
加方便快捷的通过第二螺纹将管类塑料产品上的内螺纹攻出。
[0017] 优选的,所述螺母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相配合的第三螺纹,第三螺纹上牙顶宽小于牙底宽,第一螺纹上牙顶宽小于牙底宽。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二螺纹的螺牙在第三螺纹的螺槽中、第三螺纹的螺牙在第二螺纹的螺槽中时,螺牙能够在螺槽中沿螺纹柱的轴线在一定范围内活动,此时
螺纹柱在受到沿轴线方向的力时,也就更加容易绕自身轴线转动,以便在管类塑料产品上
开出内螺纹。
[0019] 优选的,所述螺母套的外侧表面上固定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用于限制螺母套绕所述螺纹柱的轴线转动。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的设置,使得螺母套在安装时只需对限位块进行限制,就可以达到限制螺母套不易绕螺纹柱轴线转动的目的,相比于对整个螺母套进行限
制,仅仅限制限位块相对来说会更加的容易一些。
[0021]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该结构的模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22] 一种应用该结构的模具,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与下模上下对应设置;上模包括上成型模和固定套,上成型模与下模上下相对,固定套设置在上成型模远离下模一侧表
面上,所述螺纹柱竖向活动设置在固定套(32)中,所述螺母套固定设置在上成型模处且上
端表面被固定套下端压住。
[002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模与下模合模后,熔融状态的塑料原料就可以注入到上模下模之间的型腔中,完成管类塑料产品定形的同时,管类塑料产品需要开内螺纹的
位置会包裹住螺纹柱上第二螺纹所在的位置,待管类塑料产品定形后进行开模时,管类塑
料产品跟随下模向下运动,而螺纹柱以及螺母套则跟随上模向上运动,因螺母套以及第一
螺纹的存在,使得螺纹柱就会发生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情况,从而让第二螺纹将管类塑料产
品上的内螺纹开出,同时又因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旋向相反,在螺纹柱绕自身轴线旋转时,
螺纹柱上第二螺纹所在的位置也就会与管类塑料产品分离,之后再直接将开好内螺纹的管
类塑料产品从下模上取下即可。
[0024] 优选的,所述螺纹柱周侧表面在远离所述第二螺纹一端处固定设置有限位件,限位件与螺母套上端面形成隔挡。
[002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螺纹柱在通过第二螺纹将管类产品上的内螺纹开出时,螺纹柱既需要绕自身轴线转动,又需要沿自身轴线方向运动一段距离,而限位件的设
置,则既不会影响螺纹柱绕自身轴线转动,又能够让自身在一定范围内沿自身轴线方向运
动,完全符合螺纹柱在管类塑料产品上开设内螺纹的使用要求,并且螺纹柱在使用时还不
会完全从螺母套中脱离出来,可以方便下次使用。
[0026] 优选的,所述螺纹柱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复位件,复位件沿螺纹柱的轴线延伸,并且复位件的下端端部超出螺纹柱靠近所述第二螺纹一端的端部;所述下模上竖向固定设置有
顶杆,在上模与下模合模时,顶杆上端端部顶动复位件下端端部向上运动。
[002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复位件与顶杆的设置,使得上模与下模合模时,顶杆能够通过顶动复位件而将螺纹柱向上顶回原来的位置处,以便之后螺纹柱在管类塑料产品上需
要开内螺纹的位置处开出内螺纹,此种设计方式,方便螺纹柱重复利用。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内螺纹攻出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安装有内螺纹攻出结构的模具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0]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1] 附图标记说明:1、螺纹柱;11、第一螺纹;12、第二螺纹;13、分隔件;14、分隔部;15、限位件;16、复位件;2、螺母套;21、第三螺纹;22、限位块;3、上模;31、上成型模;311、安装
槽;312、限制槽;32、固定套;4、下模;41、顶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3]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内螺纹攻出结构。参照图1,内螺纹攻出结构包括螺纹柱1和螺母套2,螺纹柱1与螺母套2均为不锈钢材质,螺纹柱1呈圆柱形,螺母套2可以呈圆环形,
也可以呈方环形,在本实施例中,螺母套2呈圆环形;螺纹柱1的周侧表面上在靠近自身的两
端处分别开设有第一螺纹11和第二螺纹12,螺纹柱1穿过螺母套2上的孔洞且通过第一螺纹
11与螺母套2螺纹配合;第二螺纹12用于攻出管类产品内壁上的内螺纹,第一螺纹11与第二
螺纹12的旋向相反。
[0034] 参照图1,在管类塑料产品处于柔软状态中时,管类塑料产品需要开出内螺纹的位置包住螺纹柱1的第二螺纹12处,待管类塑料产品定形后,再沿螺纹柱1的轴线方向拉动管
类塑料产品,使得管类塑料产品向远离螺纹柱1的方向运动,此时,因螺母套2与第一螺纹11
的存在,螺纹柱1也就会发生绕自身轴线旋转的情况,又因第一螺纹11的旋向与第二螺纹12
相反,使得螺纹柱1上第二螺纹12所在的位置就会与管类塑料产品分离,同时在管类塑料产
品上开出内螺纹,此种设计方式,将管类塑料产品的成型以及开内螺纹结合在一起,也就不
需要之后再将管类塑料产品拿去开内螺纹,节省了操作的动作,使得该项工作更加的简单
便捷,而且螺纹柱1的转动不需要类似于电机、液压缸或者气缸之类的装置来提供动力,有
助于降低制作的成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的简单。
[0035] 参照图1,第一螺纹11包括绕螺纹柱1的轴线且相互平行的四根螺牙,第一螺纹11的螺旋升角角度至少为45度,可以为45度、50度、55度、60度、65度、70度、75度、80度或85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纹11的螺旋升角角度为60度。
[0036] 参照图1,第一螺纹11与第二螺纹12之间一体设置有分隔件13,分隔件13在螺纹柱1的周侧表面上绕螺纹柱1的轴线呈圆环状设置,分隔件13靠近第一螺纹11一端端面与螺母
套2形成隔挡,使得螺纹柱1向上运动后不易出现完全脱离螺母套2的情况;分隔件13靠近螺
母套2一端端部的直径小于分隔件13靠近第二螺纹12一端端部的直径,在管类塑料产品一
端端口套住螺纹柱1第二螺纹12处时,分隔件13靠近第二螺纹12一端端部的直径与管类塑
料产品靠近螺纹柱1一端端部外径相等,相比于不设置分隔件13,此时熔融状态的原料也就
不易越过分隔件13向螺母套2处蔓延。
[0037] 参照图1,在分隔件13与第一螺纹11之间还设置有分隔部14,分隔部14为分隔件13与第一螺纹11之间的间隙形成,在分隔件13与螺母套2抵接时,分隔部14处于螺母套2内部;
分隔部14设置,使得分隔件13与螺母套2抵接时,螺纹柱1在第一螺纹11处不易出现锁死的
情况,有助于之后螺纹柱1向下旋进,同时在螺纹柱1受到沿自身轴线方向的作用力时,能够
让螺纹柱1更加方便出现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情况。
[0038] 参照图1,第二螺纹12的旋向与管类塑料产品上开出的内螺纹旋向相反,以便内螺纹的成型。
[0039] 参照图1,在螺母套2上的孔洞内壁上开设有与第一螺纹11相配合的第三螺纹21,第三螺纹21也是由四根相互平行的螺牙组成,第三螺纹21上牙顶宽小于牙底宽,第一螺纹
11上牙顶宽也小于牙底宽,使得第一螺纹11与第三螺纹21相配合时,第一螺纹11的螺牙能
够在第三螺纹21的螺槽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第三螺纹21的螺牙能够在第一螺纹11的螺槽
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此时第一螺纹11也就不易与第三螺纹21配合的太过紧密,以便螺纹
柱1受到沿自身轴线方向的作用力时能够更加方便绕自身轴线转动。
[0040] 参照图1,在螺母套2的外侧表面上还插接有一个限位块22,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块22设置在螺母套2轴侧外表面上,限位块22呈柱状且为不锈钢材质,限位块22用于限制螺母
套2绕螺纹柱1的轴线转动;因限位块22呈圆环形,在安装好之后,螺母套2在受到切线方向
的力时,还是容易出现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情况,所以限位块22的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
到限制螺母套2绕自身轴线旋转的作用。
[0041] 参照图2与图3,以下是安装有上述结构的一种模具,该模具包括上模3和下模4,上模与下模4上下对应设置;上模包括上成型模31和固定套32,上成型模31与下模4上下相对,
在上成型膜与下膜合模后,在两者之间就会形成型腔;固定套32呈圆管形且为不锈钢材质,
固定套32的轴线竖向设置,固定套32上端通过螺钉以及法兰盘固定在上成型模31上方的一
个模座上,螺纹柱1竖向活动设置在固定套32中。
[0042] 参照图2与图3,螺纹柱1周侧表面在远离第二螺纹12一端处焊接有一个限位件15,限位件15可以呈圆环形,圆环形的限位件15套设在螺纹柱1上且与螺纹柱1焊接,也可以呈
圆柱形,圆柱形的限位件15穿过螺纹柱1的轴侧外表面且与螺纹柱1焊接,在本实施例中,限
位件15为呈圆柱形,限位件15处于螺纹柱1外部的部分与螺母套2上端面形成隔挡;限位件
15与固定套32内壁之间存在间隙,限位件15可在固定套32中绕螺纹柱1轴线转动,也可在固
定套32中沿螺纹柱1轴线方向滑动。
[0043] 参照图2与图3,在螺纹柱1绕自身轴线转动时,螺纹柱1会一边转动一边向下运动,而此时限位件15也就在固定套32中转动并向下滑动,同时因为螺母套2上端端面与限位件
15形成隔挡,所以螺纹柱1也就不易完全脱出螺母套2,以便螺纹柱1后续回复到原来的位
置,方便下次再利用螺纹柱1。
[0044] 参照图2与图3,螺母套2通过限位块22固定设置在上成型模31上,在上成型膜远离下模4一侧的表面上开设有一个安装槽311,安装槽311与螺母套2相适配,并且螺母套2远离
安装槽311槽底一侧表面与上成型膜远离下模4一侧表面平齐,固定套32下端端部与螺母套
2端面抵接,以压住螺母套2在安装槽311中;在上成型膜远离下模4一侧的表面上还开设有
一个限制槽312,限制槽312一侧与安装槽311连通,限制槽312与限位块22相适配,在螺母套
2处于安装槽311中时,限位块22处于限制槽312中,并且限位块22的轴侧表面与限制槽312
的侧壁抵接,使得螺母套2在受到沿自身切线方向的作用力时,不易出现绕自身轴线旋转的
情况。
[0045] 参照图2与图3,在螺纹柱1与管类塑料产品分离时,螺纹柱1会向下旋进,所以为了方便后续继续使用该螺纹柱1在管类塑料产品上开设内螺纹,在螺纹柱1的内部焊接有复位
件16,复位件16呈圆柱形且为不锈钢材质,复位件16的轴线与螺纹柱1的轴线重合,复位件
16沿螺纹柱1的轴线延伸,并且复位件16的下端端部超出螺纹柱1靠近第二螺纹12一端的端
部;在下模4靠近上模一侧的表面上竖向固定设置有顶杆41,顶杆41为型芯,顶杆41处于型
腔中,顶杆41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在上模与下模4合模时,顶杆41上端端部顶动复位件16下
端端部向上运动,从而使得螺纹柱1向上运动到初始位置处,以便螺纹柱1后续再次被利用。
[0046]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内螺纹攻出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模具的实施原理为:在上模与下模4合模时,顶杆41会向上顶动复位件16,使得螺纹柱1受到沿轴线向上的作用力,此时因
螺母套2与第一螺纹11的存在,螺纹柱1也就会绕自身轴线向上旋进,待合模动作完成后,螺
纹柱1回到初始位置并停止向上旋进。
[0047] 然后通过模具上的注胶孔向型腔内注入熔融状态的塑料原料,一方面使得熔融状态的塑料原料形成管类塑料产品的形状,另一方面还使得管类塑料产品上端端口还能够套
住螺纹柱1的第二螺纹12处,待熔融状态的塑料原料冷却定形后,再进行开模动作。
[0048] 在开模时,下模4、管类塑料产品以及顶杆41均向下运动,上模和内螺纹攻出结构向上运动,此时因为管类塑料产品向下拉动螺纹柱1,使得螺纹柱1受到沿自身轴线向下的
作用力,又因螺母套2与第一螺纹11的存在,使得螺纹柱1就会绕自身轴线向下旋进,同时因
为第二螺纹12与第一螺纹11旋向相反,随着管类塑料产品下移,螺纹柱1在第二螺纹12处就
会与管类塑料产品分离,并同时在管类塑料产品上开出内螺纹,待开模动作完成后,管类塑
料产品也就与螺纹柱1完全分离,此时也就可以将管类塑料产品从下模4上取下,管类塑料
产品也就同时完成了成型以及攻出内螺纹的动作。
[0049]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