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元件的接收基板以及转移方法、显示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313188.8

文献号 : CN11183380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许传志邢汝博李洪瑞谢正芳

申请人 : 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显示面板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微元件的接收基板以及转移方法、显示装置。该接收基板的驱动电路用于向螺旋状电极输入驱动信号,以使螺旋状电极产生磁场,进而吸附带有磁体的微元件。在驱动电路中,同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至少部分同种信号线相互连通,以允许相互连通的同种信号线写入同一驱动信号,进而驱动同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各螺旋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能够实现不同发光色的微元件在接收基板上的区分定位以及提高微元件的转移效率。

权利要求 :

1.一种微元件的接收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基板包括:板体;

电极阵列,所述电极阵列包括多个电极组件,所述多个电极组件设置于所述板体一侧,所述电极组件包括螺旋状电极;

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连接所述螺旋状电极,所述驱动电路用于向所述螺旋状电极输入驱动信号,以使所述螺旋状电极产生磁场,进而吸附带有磁体的微元件;

在所述驱动电路中,同发光色的所述微元件所对应的至少部分同种信号线相互连通,以允许所述相互连通的同种信号线写入同一驱动信号,进而驱动所述同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各所述螺旋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互连通的同种信号线包括电源信号线,相互连通的所述电源信号线允许写入同一电源信号,以向所述相互连通的电源信号线所对应的各所述螺旋状电极写入所述电源信号,进而驱动所述相互连通的电源信号线所对应的各所述螺旋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微元件发光显示,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为所述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微元件发光显示的驱动端,用于与所述微元件的相应电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为所述螺旋状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包括输入端、输出端和开关,所述输入端用于输入相应信号以使得所述输出端输出所述驱动信号,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开关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第二电极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收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控制端用于输入开关信号,以在转移所述微元件的过程中控制所述开关导通,并在所述微元件发光参与显示时控制所述开关断开。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短路连接,并在完成所述微元件的转移作业后断开所述短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基板,其特征在于,在转移所述微元件的过程中,目标发光色的所述微元件所对应的所述螺旋状电极的磁状态与其他发光色的所述微元件所对应的所述螺旋状电极的磁状态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收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发光色的所述微元件所对应的所述螺旋状电极输入有所述驱动信号,而所述其他发光色的所述微元件所对应的所述螺旋状电极未输入有所述驱动信号;或所述目标发光色的所述微元件所对应的所述螺旋状电极中的电流流向与所述其他发光色的所述微元件所对应的所述螺旋状电极中的电流流向不同。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板体;

电极阵列,所述电极阵列包括多个电极组件,所述多个电极组件设置于所述板体一侧,所述电极组件包括螺旋状电极;

微元件,所述微元件包括磁体,所述微元件固定于所述电极组件;

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连接所述螺旋状电极,所述驱动电路用于向所述螺旋状电极输入驱动信号,以使所述螺旋状电极产生磁场,进而吸附带有磁体的所述微元件;

在所述驱动电路中,同发光色的所述微元件所对应的至少部分同种信号线相互连通,以允许所述相互连通的同种信号线写入同一驱动信号,进而驱动所述同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各所述螺旋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

10.一种微元件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方法包括:提供微元件和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微元件的接收基板;其中,所述微元件包括磁体;

将所述接收基板和目标发光色的所述微元件置于流体环境中;

所述接收基板的驱动电路向所述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各螺旋状电极输入驱动信号,以使所述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各螺旋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进而吸附带有磁体的所述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

更换不同发光色的所述微元件,直至所述接收基板上的各所述电极组件均安装有所述微元件,则所述接收基板的驱动电路停止向所述螺旋状电极输入所述驱动信号。

说明书 :

微元件的接收基板以及转移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显示面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元件的接收基板以及转移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Micro LED技术发展的难点之一在于Micro LED的转移技术,尤其是不同发光色(例如R、G、B等)的Micro LED的区分定位以及批量转移的问题。而目前Micro LED的转移
技术无法有效地对不同发光色的Micro LED进行区分定位,并且Micro LED的转移效率较
低。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元件的接收基板以及转移方法、显示装置,以实现不同发光色的微元件在接收基板上的区分定位以及提高微元件的转移效率。
[0004]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元件的接收基板,该接收基板包括板体、电极阵列和驱动电路。电极阵列包括多个电极组件,多个电极组件设置于板体一侧,电极组件包括螺旋状电极。驱
动电路连接螺旋状电极,驱动电路用于向螺旋状电极输入驱动信号,以使螺旋状电极产生
磁场,进而吸附带有磁体的微元件。在驱动电路中,同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至少部分同
种信号线相互连通,以允许相互连通的同种信号线写入同一驱动信号,进而驱动同发光色
的微元件所对应的各螺旋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
[0005] 如上的接收基板,可选地,相互连通的同种信号线包括电源信号线,相互连通的电源信号线允许写入同一电源信号,以向相互连通的电源信号线所对应的各螺旋状电极写入
电源信号,进而驱动相互连通的电源信号线所对应的各螺旋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
[0006] 如上的接收基板,可选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微元件发光显示,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为驱动电路驱动微元件发光显示的驱动端,用于与
微元件的相应电极电性连接,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为螺旋状电极。
[0007] 如上的接收基板,可选地,驱动电路包括输入端、输出端和开关,输入端用于输入相应信号以使得输出端输出驱动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一电极,开关连接于第一电极和第二
电极之间,第二电极接地。
[0008] 如上的接收基板,可选地,开关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第一端、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控制端用于输入开关信号,以在转移微元件的过程中控制开关导
通,并在微元件发光参与显示时控制开关断开。
[0009] 如上的接收基板,可选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短路连接,并在完成微元件的转移作业后断开短路连接。
[0010] 如上的接收基板,可选地,在转移微元件的过程中,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的磁状态与其他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的磁状态不同。
[0011] 如上的接收基板,可选地,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输入有驱动信号,而其他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未输入有驱动信号;或目标发光色的微
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中的电流流向与其他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中的
电流流向不同。
[0012]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板体、电极阵列、微元件和驱动电路。电极阵列包括多个电极组件,多个电极组件设置于板体一侧,电极组件包括螺旋状电
极。微元件包括磁体,微元件固定于电极组件。驱动电路连接螺旋状电极,驱动电路用于向
螺旋状电极输入驱动信号,以使螺旋状电极产生磁场,进而吸附带有磁体的微元件。在驱动
电路中,同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至少部分同种信号线相互连通,以允许相互连通的同
种信号线写入同一驱动信号,进而驱动同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各螺旋状电极共同产生
磁场。
[0013]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微元件的转移方法,该转移方法包括:提供微元件和如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微元件的接收基板;其中,微元件包括磁体;将接收基板和目标发光色的微元
件置于流体环境中;接收基板的驱动电路向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各螺旋状电极输
入驱动信号,以使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各螺旋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进而吸附带
有磁体的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更换不同发光色的微元件,直至接收基板上的各电极组件
均安装有微元件,则接收基板的驱动电路停止向螺旋状电极输入驱动信号。
[001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元件的接收基板,该接收基板的各电极组件包括螺旋状电极,驱动电路向螺旋状电极输入驱动信号,螺旋状电极
中形成电流。螺旋状电极中的电流流路呈现螺旋状,使得螺旋状电极产生对应的磁场,以吸
附带有磁体的微元件,进行微元件的转移工作。首先,利用螺旋状电极所产生的磁场,高效
吸附微元件,能够提高微元件的转移效率。其次,在接收基板的驱动电路中,同发光色的微
元件所对应的至少部分同种信号线相互连通,以允许相互连通的同种信号线写入同一驱动
信号,一并驱动同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各螺旋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不同于通过写入
不同驱动信号分别驱动各螺旋状电极产生磁场的驱动方式,能够简化驱动电路的驱动方
式。再者,驱动同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各螺旋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吸附对应发光色的
微元件,能够进一步提高微元件的转移效率,同时控制螺旋状电极吸附其所对应发光色的
微元件,使得不同发光色的微元件吸附安装于对应的电极组件,因而能够实现不同发光色
的微元件在接收基板上的区分定位。

附图说明

[0015]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
何方式限制本发明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
概念。
[0016] 图1是本发明微元件的接收基板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是本发明微元件的接收基板第二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 图3是本发明驱动电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4是本发明微元件的接收基板第三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 图5是本发明微元件的接收基板第四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1] 图6是本发明微元件的转移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0022] 图7是本发明显示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
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
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
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4] 此外,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
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
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
含义。
[0025] Micro LED显示器是一种以在一个基板上集成的高密度微小尺寸的LED阵列作为显示像素实现图像显示的显示器,每一个像素可定址、单独驱动点亮,将像素点距离从毫米
级降低至微米级,Micro LED显示器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一样属于自发光显示器。
[0026] 微转移技术是目前制备Micro LED显示器的主流方法,其具体制备过程为:首先在蓝宝石基板生长出Micro LED,然后通过激光剥离技术将Micro LED从蓝宝石基板上分离,
随后使用转移头将Micro LED从蓝宝石基板上吸附到接收基板预留的位置上,然后释放,即
完成将Micro LED转移到接收基板上的工作,故而制得Micro LED显示器。
[0027] 目前转移头一般采用通电吸附或PDMS方式粘附进行转移,然而PDMS剥离时较难控制剥离效果,静电吸附需要对每个转移头进行导通,不仅复杂而且效果欠佳。除此之外,还
可以通过控制磁流变液的状态实现Micro LED与转移头之间进行物理连接,但这种方式不
仅效率低,而且容易造成磁流变液的泄漏,导致对Micro LED造成污染。在上述Micro LED的
转移过程中,由于Micro LED的尺寸微小并且数量巨大,对Micro LED的操作存在非常大的
限制,因此包括上述几种转移方式在内的现有转移方法均存在转移效率较低且产品良率较
低的问题。而对于包括多种发光色(包括R、G、B等)的Micro LED的批量转移技术而言,现有
技术中无法有效地对多种发光色的Micro LED在接收基板上进行区分定位,即不同发光色
的Micro LED转移并安装于接收基板上的对应位置。
[0028]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有效地对不同发光色的微元件(诸如上述Micro LED等微元件)进行区分定位以及微元件的转移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
微元件的接收基板。该接收基板包括板体、电极阵列和驱动电路。电极阵列包括多个电极组
件,多个电极组件阵列设置于板体一侧,各电极组件包括螺旋状电极。驱动电路连接螺旋状
电极,驱动电路用于向螺旋状电极输入驱动信号,以使螺旋状电极产生磁场,进而吸附带有
磁体的微元件。在驱动电路中,同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至少部分同种信号线相互连通,
以允许相互连通的同种信号线写入同一驱动信号,进而驱动同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各
螺旋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0029]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微元件的接收基板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0] 在一实施例中,接收基板包括板体1和电极阵列2。电极阵列2包括多个电极组件21,该多个电极组件21阵列设置于板体1的一侧。其中各电极组件21分别用于安装微元件,
即转移至接收基板上的微元件安装于对应的电极组件21并电性连接,电极组件21还用于驱
动微元件发光显示。
[0031] 接收基板还包括驱动电路3,各电极组件21包括螺旋状电极。驱动电路3连接螺旋状电极,驱动电路3用于向螺旋状电极输入驱动信号,螺旋状电极中形成电流。由于螺旋状
电极中的电流流路呈现螺旋状,使得螺旋状电极产生磁场,而带有磁体的微元件会受螺旋
状电极所产生的磁场吸引,使得微元件靠近螺旋状电极移动,进而吸附安装于电极组件21。
[0032] 传统应用于微元件转移的方案,其转移过程中微元件分布过于无序、随机,致使大部分的微元件无法正确落入接收基板上对应的安装位置,其转移过程的可控性较低。而本
实施例利用螺旋状电极产生的磁场,主动吸附微元件,驱使微元件向电极组件21移动并安
装于电极组件21中,实现了微元件的高效组装,在提高微元件转移过程的可控性的同时,提
高了微元件的转移效率。
[0033] 在驱动电路3中,同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至少部分同种信号线相互连通,以允许相互连通的同种信号线中写入同一驱动信号,一并驱动同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各螺
旋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不同于通过写入不同驱动信号分别驱动各螺旋状电极产生磁场的
驱动方式,能够简化驱动电路3的驱动方式。并且,驱动同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各螺旋
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使得相同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共同工作,吸附对应
发光色的微元件,能够进一步提高微元件的转移效率。同时,控制螺旋状电极吸附其所对应
发光色的微元件,使得不同发光色的微元件吸附安装于对应的电极组件21,因而能够实现
不同发光色的微元件在接收基板上的区分定位。
[0034] 进一步地,驱动电路3中相互连通的同种信号线至少包括电源信号线(即VDD)等,即同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电源信号线相互连通。相互连通的电源信号线允许写入同一
电源信号,以向相互连通的电源信号线所对应的各螺旋状电极写入电源信号(即驱动信
号),电源信号写入螺旋状电极中,使得螺旋状电极中形成螺旋状流路的电流,进而驱动相
互连通的电源信号线所对应的各螺旋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如图2所示,接收基板上不同子
板4(对应显示面板产品)包括分别对应R、G、B三种发光色微元件的第一电源信号线311、第
二电源信号线312、第三电源信号线313。其中接收基板上不同子板4之间的第一电源信号线
311相互连通,不同子板4之间的第二电源信号线312相互连通,以及不同子板4之间的第三
电源信号线313相互连通。
[0035] 当然,驱动电路3中相互连通的同种信号线还可以包括数据信号线(即data)、公共信号线(即Vss)等,用于实现对应同发色光的各螺旋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以吸附对应发光
色的微元件。
[0036] 需要说明的是,在完成微元件的转移作业后,驱动电路3中相互连通的信号线可以相互断开,恢复独立驱动各电极组件21的状态,也就是独立驱动各电极组件21上所安装微
元件显示发光。其中,驱动电路3中的信号线相互连通可以采用引出信号线并连通的方式,
该方式只需在完成微元件的转移作业后切除引出并连通的信号线即可恢复独立的状态。驱
动电路3中的信号线相互连通也可以采用增设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的
方式,即需连通的不同信号线之间通过TFT连接。在转移微元件的过程中控制TFT导通使得
信号线相互连通,并在完成微元件的转移作业后控制TFT断开使得信号线恢复独立的状态。
[0037]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电路3为驱动吸附安装于各电极组件21的微元件发光显示的电路结构,即驱动电路3不仅用于引导微元件的转移安装,还用于驱动微元
件发光显示,实现显示面板产品的正常显示功能。电极组件21包括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
212,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12为驱动电路3驱动微元件发光显示的驱动端,用于与微元
件的相应电极电性连接,用于驱动微元件发光显示的电信号从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12
中的一方输入微元件,而后经过微元件从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12中的另一方输出。其
中,第一电极211和/或第二电极212为螺旋状电极,用于产生磁场以吸附带有磁体的微元
件。
[0038] 驱动电路3包括输入端32、输出端33和开关34。输入端32用于输入相应信号以使得输出端33输出驱动信号,进而向螺旋状电极输入驱动信号。输出端33连接第一电极211,开
关34连接于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12之间,且第二电极212接地。
[0039] 请参阅图3。驱动信号的写入可以延用驱动电路3中用于驱动微元件发光显示的电路结构。举例而言,驱动电路3的输入端32和输出端33之间的电路结构可以包括两组TFT。其
中,第一组TFT35与接收基板上的信号线连接,具体为栅极与扫描信号线36(Scan)连接,源、
漏极分别与数据信号线37(Data)、第二组TFT38的栅极连接。而第二组TFT38其栅极与第一
组TFT35连接,源、漏极分别与电源信号线39(VDD)、第一电极211连接。其具体工作流程可以
为:扫描信号线36写入扫描信号,以导通第一组TFT35的源、漏极;在导通第一组TFT35后,数
据信号线37上的数据信号写入第二组TFT38,以导通第二组TFT38的源、漏极;在导通第二组
TFT38后,电源信号线39上的电源信号写入第一电极211,并通过开关34到达第二电极212。
[0040]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极组件21安装有微元件,需要驱动微元件发光显示的情况下,需要控制电源信号线上的电源信号写入第一电极211,在经过微元件后到达第二电极212,
而不是通过开关34到达第二电极212。这就需要控制开关34断开,使得电源信号线上的电源
信号写入第一电极211并在经过微元件后到达第二电极212。而在开关34导通时,电源信号
线上的电源信号写入第一电极211并在经过开关34后到达第二电极212。
[0041] 具体地,开关34实质也可以为一TFT。开关34包括第一端341、第二端342和控制端343。第一端341、第二端342分别连接第一电极211、第二电极212,即开关34的源、漏极分别
连接第一电极211、第二电极212。控制端343,即开关34的栅极,用于输入开关信号,以在转
移微元件的过程中控制开关34导通,并在微元件发光参与显示时控制开关34断开。
[0042] 进一步地,驱动电路3可以针对开关34设计一开关信号线344,开关信号线344连接开关34的控制端343,用于向控制端343输入开关信号,以控制开关34的通断。当然,开关信
号线344也可以是延用驱动电路3中原有的信号线,只要能够在转移微元件的过程中控制开
关34导通,并在微元件发光参与显示时控制开关34断开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0043] 请参阅图4。在替代实施例中,在转移微元件的过程中,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12之间可以不连接开关34,而是二者之间直接短路连接,使得驱动信号能够经过第一电极
211和第二电极212,进而驱动螺旋状电极产生磁场,并在完成微元件的转移作业后断开第
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12二者之间的短路连接,使得电流能够经过微元件以驱动微元件发
光显示。相对于上述实施例而言,本实施例能够避免额外增设开关34,以简化接收基板的电
路结构、降低成本,同时无需额外控制开关34通断,能够简化批量转移微元件的工艺。其中,
短路连接的线路需要从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12所处的微元件的安装位置213引出,以
允许后期通过切断该短路连接线路的方式,断开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12二者之间的短
路连接。如若不引出短路连接的线路,在后期完成微元件安装后,短路连接的线路将会被微
元件遮挡,导致无法切断该短路连接线路,即无法断开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12二者之
间的短路连接。
[0044] 进一步地,螺旋状电极中可以掺杂澜系稀土元素等,例如Nd等,澜系稀土元素具有良好的磁性,能够使得螺旋状电极在通电后产生更强的磁场,以增大螺旋状电极对微元件
的吸附力。并且螺旋状电极的螺旋形式可以呈现圆形或方形等,在此不做限定。图3展示了
螺旋状电极的螺旋形式呈现圆形的情况。
[0045] 此外,在电极组件21吸附安装微元件后,在焊接的过程中焊料融化并填充螺旋状电极内的间隙。其中螺旋状电极由于其螺旋状结构的优势,能够加固焊点,保证焊点具有足
够的连接强度,使得电极组件21与微元件能够可靠连接。
[0046] 更进一步地,为增大螺旋状电极与微元件之间的吸附力。带有磁体的微元件在转移之前可以预先磁化,具有与该微元件对应的螺旋状电极不同的磁性(其中螺旋状电极的
磁性应当理解为螺旋状电极用于吸引微元件的磁极磁性),使得螺旋状电极与微元件相互
吸引,同时增大螺旋状电极与微元件之间的吸附力。具体地,微元件中同样可以掺杂澜系稀
土元素等,以使微元件能够被预先磁化并产生足够强度的磁场。
[0047] 请参阅图5。在一实施例中,板体1上对应各电极组件21的位置设置有凹槽11,电极组件21位于凹槽11中,即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12位于凹槽11中,凹槽11用于引导微元
件吸附安装于电极组件21,以更快地实现微元件定位,有利于提高微元件的转移效率。
[0048] 在一实施例中,对于多种不同发光色(包括R、G、B等)的微元件的转移方案中,需要分批次进行不同发光色的微元件的转移作业,将在下文详细阐述。而在转移微元件的过程
中,每批次需要转移一种发光色的微元件。对应地,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
极的磁状态与其他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的磁状态不同,以使得目标发光色
的微元件受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的吸引,吸附安装于对应的电极组件21,避免目标发光
色的微元件吸附安装于对应其他发光色的微元件的电极组件21。
[0049] 螺旋状电极的磁状态包括是否具有磁性及其所具备的磁性(应当理解为螺旋状电极用于吸引微元件的磁极磁性)。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的磁状态与其
他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的磁状态不同具体可以包括:
[0050] 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输入有驱动信号,使得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产生有磁场,进而能够吸引微元件;而其他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
应的螺旋状电极未输入有驱动信号,即其他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未产生有
磁场(即磁状态不同),不能吸引微元件,也就避免了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吸附安装于对应
其他发光色的微元件的电极组件21。
[0051] 或是,为进一步阻止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吸附安装于对应其他发光色的微元件的电极组件21,以提高转移微元件的定位准确度,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
中的电流流向与其他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中的电流流向不同,使得目标发
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用于吸引微元件的磁极磁性不同于其他发光色的微元
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与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之间表现为相互吸
引,使得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吸附安装于对应的电极组件21,而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与其
不对应的螺旋状电极之间表现为相互排斥而相互推离,以进一步阻止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
吸附安装于对应其他发光色的微元件的电极组件21。
[0052]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微元件的接收基板,首先利用螺旋状电极所产生的磁场,高效吸附微元件,能够提高微元件的转移效率。其次允许相互连通的同种信号线写入同
一驱动信号,一并驱动同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各螺旋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能够简化
驱动电路的驱动方式。再者驱动同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各螺旋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
吸附对应发光色的微元件,能够进一步提高微元件的转移效率,同时控制螺旋状电极吸附
其所对应发光色的微元件,使得不同发光色的微元件吸附安装于对应的电极组件,因而能
够实现不同发光色的微元件在接收基板上的区分定位。
[0053] 以下大致阐述应用本发明所提供微元件的接收基板的转移过程。
[0054] 请参阅图6,图6是本发明微元件的转移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0055] S101:提供微元件和微元件的接收基板;
[0056]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微元件和微元件的接收基板,以将微元件批量转移至微元件的接收基板上。此处的接收基板为上述实施例中所阐述的微元件的接收基板,其结构以及
原理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微元件包括有磁体,微元件能够在接收
基板的螺旋状电极所产生的磁场作用下,附着于接收基板上的电极组件,完成组装。
[0057] S102:将接收基板和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置于流体环境中;
[0058] 在本实施例中,将接收基板和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置于流体环境中。通过驱使流体流动,从而带动微元件运动,使得微元件不断尝试与接收基板进行组装,直至其正确安装
于接收基板中。并且,流体能够将接收基板中落入错误安装位置的微元件(落入对应其他发
光色的电极组件处的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重新带回流体中,继续尝试安装于接收基板的
正确安装位置。其中,由于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与其不对应的电极组件之间不存在磁性吸
引力或是磁性吸引力表现为相互排斥,使得落入错误安装位置的微元件很容易被重新带回
流体中。
[0059] 可选地,流体环境可以是液体环境等,由于微元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液体环境不会侵蚀微元件的内部结构。流体环境中的液体优选为非导电溶液等,以避免影响微元件。
当然,流体环境也可以是气体环境等,流体环境中的气体优选为惰性气体,例如氦气等,能
够避免流体环境中的气体影响微元件的结构稳定性。
[0060] S103:接收基板的驱动电路向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各螺旋状电极输入驱动信号;
[0061]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不同发光色的微元件分批次转移,在一个批次的微元件转移作业中进行一种发光色的微元件的转移作业,即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具体地,接收基板的
驱动电路向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各螺旋状电极输入驱动信号,以使目标发光色的
微元件所对应的各螺旋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进而吸附带有磁体的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
在接收基板上对应该目标发光色的电极组件均安装有微元件后,即完成本批次微元件的转
移作业。
[0062]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的磁状态与其他发光色的微元件所对应的螺旋状电极的磁状态不同,其具体情形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详细阐述,在
此就不再赘述。并且,带有磁体的微元件可以提前预先磁化,以增大微元件与螺旋状电极之
间的磁力作用。
[0063] S104:更换不同发光色的微元件,直至接收基板上的各电极组件均安装有微元件,则接收基板的驱动电路停止向螺旋状电极输入驱动信号;
[0064] 在本实施例中,完成一个批次微元件的转移作业后,更换不同发光色的微元件,以进行其他发光色的微元件的转移作业,直至接收基板上的各电极组件均安装有微元件,则
接收基板的驱动电路停止向螺旋状电极输入驱动信号,即完成接收基板上全部微元件的转
移作业。其中接收基板为包括多个子板的母板,通过后续切割工序形成多个显示面板产品。
[0065] 需要说明的是,更换不同发光色的微元件具体为依次在不同流体环境中进行目标发光色的微元件的转移作业,即在各流体环境中进行其中一种发光色(即目标发光色)的微
元件的转移作业。不同流体环境中的微元件的发光色不同,能够避免同一流体环境中包括
不同发光色的微元件,导致螺旋状电极对不同发光色的微元件均产生吸引,致使微元件错
误安装于接收基板的问题。
[0066] 请参阅图7,图7是本发明显示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67]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板体1、电极阵列2、微元件5和驱动电路3。电极阵列2包括多个电极组件21,多个电极组件21阵列设置于板体1一侧,各电极组件21包括螺旋状电
极。微元件5包括磁体,微元件5固定于电极组件21。驱动电路3连接螺旋状电极,驱动电路3
用于向螺旋状电极输入驱动信号,以使螺旋状电极产生磁场,进而吸附带有磁体的微元件
5。
[0068] 在驱动电路3中,同发光色的微元件5所对应的至少部分同种信号线相互连通,以允许相互连通的同种信号线写入同一驱动信号,进而驱动同发光色的微元件5所对应的各
螺旋状电极共同产生磁场。其具体可以参见图2。
[0069]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装置的各组成部分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0070]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
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
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
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