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746159.3

文献号 : CN11185414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叶余良叶璇肖华

申请人 : 江苏西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该回流换热装置包括混合舱、加热舱、风机组件、冷却舱、分流舱,所述加热舱一端与混合舱连接,加热舱另一端与风机组件连接,所述冷却舱一端与风机组件另一端连接,冷却舱另一端与分流舱连接,所述分流舱连通空调室,所述混合舱上设置有新风管及至少两组回风管,混合舱使新风与回风螺旋换热,加热舱通过磁热效应对风加热,本发明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新风与回风在混合舱内进行螺旋换热,混合舱通过内部空间的变化使空气中的杂质与空气分离,加热舱通过磁热效应进行摩擦生热并对空气进行加热。

权利要求 :

1.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回流换热装置包括混合舱(1)、加热舱(2)、风机组件(3)、冷却舱(4)、分流舱(5),所述加热舱(2)一端与混合舱(1)连接,加热舱(2)另一端与风机组件(3)连接,所述冷却舱(4)一端与风机组件(3)另一端连接,冷却舱(4)另一端与分流舱(5)连接,所述分流舱(5)连通空调室,所述混合舱(1)上设置有新风管(7)及至少两组回风管(8),混合舱(1)使新风与回风螺旋换热,加热舱(2)通过磁热效应对风加热;

所述混合舱(1)中设置有螺旋扇叶(10),混合舱(1)下方设置有排污管(1‑5),混合舱(1)外侧的中部从上至下设置横板(9‑1)、两组竖板(9),所述横板(9‑1)、两组竖板(9)及混合舱(1)三者相互配合在混合舱(1)外侧组成储水舱,所述横板(9‑1)上从左往右设置有进水管及增压管(12),所述储水舱向混合舱(1)中喷射水雾;

所述混合舱(1)从左往右依次分为冷凝舱(1‑1)、增速管(1‑2)、分离舱(1‑3)、减压舱(1‑4);

两组所述回风管(8)设置在冷凝舱(1‑1)的外侧,两组回风管(8)均与冷凝舱(1‑1)内部连通,从上往下看,所述回风管(8)与冷凝舱(1‑1)之间的夹角为30°,从前视看,所述回风管(8)与冷凝舱(1‑1)之间的夹角为50°;

所述螺旋扇叶(10)设置在冷凝舱(1‑1)中,螺旋扇叶(10)分为承载板(10‑1)、若干组螺旋板(10‑2),若干组所述螺旋板(10‑2)设置在承载板(10‑1)上端面,若干组螺旋板(10‑2)相互配合在承载板(10‑1)上方形成孔径不断缩小的冷凝空间,所述承载板(10‑1)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孔径不断缩小的通气孔(10‑3),所述通气孔(10‑3)上端的孔径与所述冷凝空间下端的孔径相同,所述冷凝舱(1‑1)内部位于承载板(10‑1)下方设置有支撑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速管(1‑2)的孔径从左往右不断缩小,所述分离舱(1‑3)的孔径从左往右不断增大,分离舱(1‑3)下端面为往内凹陷的弧形端面,所述排污管(1‑5)设置在分离舱(1‑3)下端面的顶点处,所述分离舱(1‑3)的上方设置有喷水管(1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舱下端设置有索环(11‑1),储水舱的下端面内部设置有水量阀,所述水量阀包括外壳(11‑2)、水量板(11‑3),所述外壳(11‑2)中间位置水平设置有滑板槽(11‑4),外壳(11‑2)右端设置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贯穿外壳(11‑2),所述水量板(11‑3)位于滑板槽(11‑4)中,水量板(11‑

3)上位于出水孔的范围内设置有若干组通水孔,所述滑板槽(11‑4)内部位于水量板(11‑3)的左侧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水量板(11‑3)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喷水管(11‑5)在出水孔的位置与外壳(11‑2)管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管(12)内设置有气流阀,所述气流阀包括固定环(12‑1)、套壳(12‑2)、内板(12‑3),所述套壳(12‑2)侧端面与固定环(12‑1)内端面固定,套壳(12‑2)中设置有呈米字型的滑槽,套壳(12‑2)上在滑槽的位置阵列有至少六组气流孔(12‑4),套壳(12‑2)下端面设置有拉伸孔(12‑5),所述内板(12‑3)呈米字型且位于在滑槽中,内板(12‑3)与套壳(12‑2)滑动连接,内板(12‑3)上位于气流孔(12‑4)的范围内设置有若干组气孔,所述套壳(12‑2)内对应滑槽的位置设置有至少六组弹簧(12‑6),所述弹簧(12‑6)一端与固定环(12‑1)固定,弹簧(12‑6)另一端与内板(12‑3)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12‑

3)下端面位于拉伸孔(12‑5)的范围内设置有拉环(12‑7),所述拉环(12‑7)上设置有绳索(12‑8),所述绳索(12‑8)的另一端穿过索环(11‑1)并设置有至少四组浮漂(12‑9),绳索(12‑8)上设置有分支绳索(12‑10),所述分支绳索(12‑10)的另一端位于滑板槽(11‑4)内部并与水量板(11‑3)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压舱(1‑4)的内部孔径从左往右不断增大,减压舱(1‑4)右端与加热舱(2)管道连接,所述加热舱(2)中设置有至少四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摩擦壳(2‑1)、摩擦球(2‑2),所述摩擦球(2‑2)设置在摩擦壳(2‑1)中,所述加热舱(2)舱体的前端面对应摩擦壳(2‑1)右半部分的位置设置有进气通槽,加热舱(2)舱体的后端面对应摩擦壳(2‑1)左半部分的位置设置有出气通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壳(2‑1)为中空的球型壳体,所述摩擦球(2‑2)位于摩擦壳(2‑1)内部,摩擦球(2‑2)外表面上设置有若干组摩擦板(2‑3),若干组所述摩擦板(2‑3)与摩擦壳(2‑1)接触的端面均为镶磁端面,所述摩擦壳(2‑1)内端面为镶磁端面,摩擦壳(2‑1)上对应进气通槽及出气通槽的位置均设置有通孔。

说明书 :

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回流换热技术领域,具体是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空调即空气调节(air conditioning),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速度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一般包括冷源/热源设备,冷
热介质输配系统,末端装置等几大部分和其他辅助设备。主要包括水泵、风机和管路系统。
末端装置则负责利用输配来的冷热量,具体处理空气,使目标环境的空气参数达到要求。
[0003] 而换热系统则是空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装置通过新风与回风之间的换热过程实现对杂质与空气的初步分离,并通过新回风在流动时的气压及流速变化实现带有杂质的
水滴与空气即新回风的分离,相对于传统的通过滤网对空气进行过滤的方式,本装置中的
过滤方式更加简单,而且还节约了滤网的清洁成本。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该回流换热装置包括混合舱、加热舱、风机组件、冷却舱、分流舱,所述加热舱一端与混合舱连
接,加热舱另一端与风机组件连接,所述冷却舱一端与风机组件另一端连接,冷却舱另一端
与分流舱连接,所述分流舱连通空调室,所述混合舱上设置有新风管及至少两组回风管,混
合舱使新风与回风螺旋换热,加热舱通过磁热效应对风加热。回风为空调室中冷风或热风,
新风为外界的热风或冷风,当新风与回风在混合舱中进行螺旋换热时,新风或回风中的水
分凝结成水并与新风中的杂质混合,从而使杂质与空气分离,混合舱通过内部空间的变化
使空气中带有杂质的水滴与空气分离,加热舱通过磁热效应进行摩擦生热并对空气进行加
热,使得空气温度上升,风机组件将加热或没有加热的空气传输到冷却舱中,分流舱对冷却
后的空气进行分流并分别传输到各个空调室中。
[0006]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混合舱中设置有螺旋扇叶,混合舱下方设置有排污管,混合舱外侧的中部从上至下设置横板、两组竖板,所述横板、两组竖板及混合舱三者相互配合
在混合舱外侧组成储水舱,所述横板上从左往右设置有进水管及增压管,所述储水舱向混
合舱中喷射水雾。混合舱为回风与新风混合提供空间,螺旋扇叶在回风的带动下在混合舱
中进行转动,从而使新风与回风在混合舱中产生螺旋气流,排污管将新回风中的杂质排出
混合舱,横板、竖板及混合舱相互配合在混合舱外侧形成储水舱,储水舱对水进行混合并向
混合舱中喷射水雾,通过喷射水雾使新回风中的杂质与空气分离,进水管向储水舱中灌输
水,增压管根据储水舱中水位的高低向储水舱中灌输空气,增压管将空调系统排出的风即
排风灌输储水舱中,当储水舱中水位高时,增压管向储水舱中灌输小量排气,当储水舱中水
位低时,增压管向储水舱中灌输大量的排气,通过控制排气进入储水舱的量从而使储水舱
喷出水雾的量及速度保持基本一致。
[0007]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混合舱从左往右依次分为冷凝舱、增速管、分离舱、减压舱,所述螺旋扇叶设置在冷凝舱中,螺旋扇叶分为承载板、若干组螺旋板,若干组所述螺旋
板设置在承载板上端面,若干组螺旋板相互配合在承载板上方形成孔径不断缩小的冷凝空
间,所述承载板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孔径不断缩小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上端的孔径与所述
冷凝空间下端的孔径相同,所述冷凝舱内部位于承载板下方设置有支撑台。冷凝舱为新风
与回风混合提供空间,增速管使新回风及带有杂质的水滴获得一定的移动速度,分离舱为
水滴与空气分离提供空间,减压舱使空气中残留的水滴在自身的重力下与空气分离,承载
板为螺旋板的安装提供支撑,螺旋扇叶在回风的推动下在冷凝舱中进行转动,使得回风与
新风在冷凝空间中进行旋转并不断融合换热,通过孔径不断缩小的冷凝空间提高新回风中
杂质与水滴的接触机率,从而提高杂质与空气的分离效果。
[0008]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增速管的孔径从左往右不断缩小,所述分离舱的孔径从左往右不断增大,分离舱下端面为往内凹陷的弧形端面,所述排污管设置在分离舱下端面
的顶点处,所述分离舱的上方设置有喷水管。增速管的孔径不断缩小,使得增速管左侧的气
压增大,通过风机组件抽取增速管右侧的空气,使得增速管右侧为低压,新回风在气压以及
孔径缩小的增速管的作用下获得较高的流速,从而使带有水滴的新回风在通过增速管后提
高流动速度,使得具有高移动速度的水滴在进入分离舱中后与空气分离,而新回风则在低
压的空间中在风机组件的影响下往上移动,与新回风分离后的带有杂质的水滴落在分离舱
底部并通过排污管排出混合舱,喷水管向分离舱中喷射水雾,通过水雾进一步对新回风进
行杂质过滤。
[0009]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储水舱下端设置有索环,储水舱的下端面内部设置有水量阀,所述水量阀包括外壳、水量板,所述外壳中间位置水平设置有滑板槽,外壳右端设置
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贯穿外壳,所述水量板位于滑板槽中,水量板上位于出水孔的范围内
设置有若干组通水孔,所述滑板槽内部位于水量板的左侧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水
量板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喷水管在出水孔的位置与外壳管道连接。索环为绳索拉动内板
提供支撑,水量阀对储水舱的出水通道进行控制,当储水舱中水位高时,水量阀使储水舱的
出水通道减小,当储水舱中水位低时,水量阀使储水舱的出水通道增大,通过水量阀对出水
通道的控制,使得储水舱的出水量从头到尾保持一致,外壳为水量板的安装提供支撑,水量
板与外壳相互配合对储水舱的出水通道进行控制,出水孔为储水舱中的水流过外壳提供通
道,通水孔为水流进喷水管进行控制,限位板对水量板在滑板槽中的移动位置进行限定,弹
簧为水量板提供复位的动力。
[0010]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增压管内设置有气流阀,所述气流阀包括固定环、套壳、内板,所述套壳侧端面与固定环内端面固定,套壳中设置有呈米字型的滑槽,套壳上在滑槽
的位置阵列有至少六组气流孔,套壳下端面设置有拉伸孔,所述内板呈米字型且位于在滑
槽中,内板与套壳滑动连接,内板上位于气流孔的范围内设置有若干组气孔,所述套壳内对
应滑槽的位置设置有至少六组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固定环固定,弹簧另一端与内板固定。
气流阀对增压管的通气量进行控制,当储水舱中的水位高时,气流阀使增压管向储水舱中
小流量的灌输排气,当储水舱中水位低时,气流阀使增压管向储水舱中大流量的灌输排气,
固定环对套壳进行固定,套壳为内板的安装提供支撑,套壳与内板相互配合对增压管的通
气量进行控制,套壳与内板相互配合相当于节流阀,通过米字型滑槽及内板的设置增加增
压管向储水舱灌输空气的通道,拉伸孔为内板被拉伸提供通道,弹簧为内板在套壳中复位
提供通道。
[0011]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板下端面位于拉伸孔的范围内设置有拉环,所述拉环上设置有绳索,所述绳索的另一端穿过索环并设置有至少四组浮漂,绳索上设置有分支绳
索,所述分支绳索的另一端位于滑板槽内部并与水量板固定。拉环为内板被拉伸提供支撑,
绳索通过拉环对内板向下进行拉伸,从而使内板在套壳内发生形变,从而使气孔与气流孔
发生错位,从而使增压管的通气量减小,浮漂在水中进行漂浮并为绳索提供拉伸内板及拉
动水量板的动力。
[0012]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减压舱的内部孔径从左往右不断增大,减压舱右端与加热舱管道连接,所述加热舱中设置有至少四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摩擦壳、摩擦
球,所述摩擦球设置在摩擦壳中,所述加热舱舱体的前端面对应摩擦壳右半部分的位置设
置有进气通槽,加热舱舱体的后端面对应摩擦壳左半部分的位置设置有出气通槽。减压舱
内部压力减小,使得杂质与空气进行分离,加热组件通过磁热效应进行摩擦生热,从而对新
回风进行加热,摩擦壳为摩擦球的安装提供支撑,摩擦球在气流的带动下在摩擦壳中进行
转动摩擦,进气通槽连接减压舱与加热舱,出气通槽连接加热舱与风机组件。
[0013]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摩擦壳为中空的球型壳体,所述摩擦球位于摩擦壳内部,摩擦球外表面上设置有若干组摩擦板,若干组所述摩擦板与摩擦壳接触的端面均为镶磁端
面,所述摩擦壳内端面为镶磁端面,摩擦壳上对应进气通槽及出气通槽的位置均设置有通
孔。摩擦板在气流的带动下带动摩擦球在摩擦壳中进行转动,摩擦球为摩擦板的安装提供
支撑,通孔为气流进行摩擦壳提供通道。
[0014]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两组所述回风管设置在冷凝舱的外侧,两组回风管均与冷凝舱内部连通,从上往下看,所述回风管与冷凝舱之间的夹角为30°,从前视看,所述回风管与
冷凝舱之间的夹角为50°。回风管通过与冷凝舱之间角度的设置使得回风管与螺旋板之间
的近似垂直,使得回风管中空气对螺旋板的推动力增大,使得冷凝空间中螺旋气流的转动
速度提高。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6] 1、本装置中回风与新风在混合舱中进行螺旋换热,从而使新回风温度降低并产生水雾,水雾在螺旋气流中运动并不断进行融合成水滴,水雾在融合过程中对新回风中的杂
质进行融合,从而使杂质与新回风分离,相对于通过滤网对通气进行过滤的方式,此方式更
加简单,而且在简约滤网成本的同时还不需对混合舱进行清理。
[0017] 2、通过回风管与混合舱之间角度上的设置,使得回风管与螺旋板之间的近似垂直,使得回风管中空气对螺旋板的推动力增大,从而冷凝空间中螺旋气流的转动速度提高。
[0018] 3、本装置中的加热组件通过磁热效应对新回风进行加热,而且加热组件的转动动力来源于气流,本装中对新回风的加热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通过加热管对空气进行加热的
方式,此方式更加直接、简单,而且不需要消耗电能。

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发明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的整体结构位置安装示意图;
[0020] 图2为本发明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的混合舱前视半剖示意图;
[0021] 图3为本发明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的混合舱俯视图;
[0022] 图4为本发明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的螺旋扇叶结构示意图;
[0023] 图5为本发明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的气流阀俯视图;
[0024] 图6为本发明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的气流阀工作状态变化图;
[0025] 图7为本发明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的加热组件前视图;
[0026] 图8为本发明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的加热组件俯视图;
[0027] 图9为本发明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的图2中A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0028] 附图标记如下:1、混合舱;2、加热舱;3、风机组件;4、冷却舱;5、分流舱;6、分流管;7、新风管;8、回风管;9、竖板;9‑1、横板;10、螺旋扇叶;12、增压管;1‑1、冷凝舱;1‑2、增速
管;1‑3、分离舱;1‑4、减压舱;1‑5、排污管;2‑1、摩擦壳;2‑2、摩擦球;2‑3、摩擦板;10‑1、承
载板;10‑2、螺旋板;10‑3、通气孔;11‑1、索环;11‑2、外壳;11‑3、水量板;11‑4、滑板槽;11‑
5、喷水管;12‑1、固定环;12‑2、套壳;12‑3、内板;12‑4、气流孔;12‑5、拉伸孔;12‑6、弹簧;
12‑7、拉环;12‑8、绳索;12‑9、浮漂;12‑10、分支绳索。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0] 需要说明,若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
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1] 另外,若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
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
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
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
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2] 实施例:如图1‑9所示,空调用分层流动的回流换热装置,该回流换热装置包括混合舱1、加热舱2、风机组件3、冷却舱4、分流舱5,加热舱2一端与混合舱1连接,加热舱2另一
端与风机组件3连接,冷却舱4一端与风机组件3另一端连接,冷却舱4另一端与分流舱5连
接,分流舱5连通空调室,混合舱1、加热舱2、风机组件3、冷却舱4及分流舱5从左往右依连
通,混合舱1上端安装有新风管7,新风管7中安装有单向阀,单向阀使新风只能进入混合舱
1,混合舱1上端两侧焊接有至少两组回风管8,混合舱1使新风与回风螺旋换热,加热舱2通
过磁热效应对风加热。
[0033] 混合舱1中转动安装有螺旋扇叶10,混合舱1下方焊接有排污管1‑5,混合舱1外侧的中部从上至下安装横板9‑1、两组竖板9,两组竖板9焊接在混合舱1的外侧,横板9‑1与两
组竖板9的上端焊接在一起,横板9‑1、两组竖板9及混合舱1三者相互配合在混合舱1外侧组
成储水舱,横板9‑1上端面从左往右安装有进水管及增压管12,储水舱向混合舱1中喷射水
雾。
[0034] 储水舱下端面(即混合舱1舱体的上端面)的最低处焊接索环11‑1,储水舱的下端面内部固定安装有水量阀,水量阀的最高点与储水舱的最低点处于水平,水量阀包括外壳
11‑2、水量板11‑3,外壳11‑2内部的中间位置水平加工有滑板槽11‑4,外壳11‑2右端加工有
出水孔,出水孔贯穿外壳11‑2并连通滑板槽11‑4,水量板11‑3位于滑板槽11‑4中,水量板
11‑3上位于出水孔的范围内加工有若干组通水孔,滑板槽11‑4内部位于水量板11‑3的左侧
焊接有限位板,限位板与水量板11‑3之间安装有弹簧,喷水管11‑5在出水孔的位置与外壳
11‑2管道连接。
[0035] 增压管12内固定安装有气流阀,气流阀包括固定环12‑1、套壳12‑2、内板12‑3,固定环12‑1与增压管12的内壁焊接,套壳12‑2以及内板12‑3均由橡胶材质做成,其中内板12‑
3的硬度小于套壳12‑2,套壳12‑2侧端面与固定环12‑1内端面固定,套壳12‑2内部加工有呈
米字型的滑槽,套壳12‑2上在滑槽的位置阵列有至少六组气流孔12‑4,套壳12‑2下端面加
工有拉伸孔12‑5,内板12‑3呈米字型且位于在滑槽中,内板12‑3与套壳12‑2滑动连接,内板
12‑3上位于气流孔12‑4的范围内加工有若干组气孔,套壳12‑2内对应滑槽的位置安装有至
少六组弹簧12‑6,弹簧12‑6一端与固定环12‑1固定,弹簧12‑6另一端与内板12‑3固定。
[0036] 内板12‑3下端面位于拉伸孔12‑5的范围内加工有拉环12‑7,拉环12‑7上系有绳索12‑8,绳索12‑8的另一端穿过索环11‑1并固定有至少四组浮漂12‑9,绳索12‑8上固定有分
支绳索12‑10,分支绳索12‑10的另一端穿过储水舱的下端面并通过滑轮及滑板槽11‑4与水
量板11‑3左端面固定。
[0037] 混合舱1从左往右依次分为冷凝舱1‑1、增速管1‑2、分离舱1‑3、减压舱1‑4,螺旋扇叶10转动安装在冷凝舱1‑1中,螺旋扇叶10分为承载板10‑1、若干组螺旋板10‑2,若干组螺
旋板10‑2焊接在承载板10‑1上端面,若干组螺旋板10‑2相互配合在承载板10‑1上方形成孔
径不断缩小的冷凝空间,承载板10‑1的中间位置加工有孔径不断缩小的通气孔10‑3,通气
孔10‑3上端的孔径与冷凝空间下端的孔径相同,冷凝舱1‑1内部位于承载板10‑1下方焊接
有支撑台,支撑台上端面安装有滑轮组,承载板10‑1通过滑轮组安装在支撑台上。
[0038] 两组回风管8焊接在冷凝舱1‑1的外侧,两组回风管8均与冷凝舱1‑1内部连通,从上往下看,回风管8与冷凝舱1‑1之间的夹角为30°,从前视看,回风管8与冷凝舱1‑1之间的
夹角为50°。
[0039] 增速管1‑2的孔径从左往右不断缩小,分离舱1‑3的孔径从左往右不断增大,分离舱1‑3下端面为往内凹陷的弧形端面,排污管1‑5焊接在分离舱1‑3下端面的顶点处,分离舱
1‑3的上方安装有喷水管11‑5,喷水管11‑5将水以水雾的形态喷射到分离舱1‑3中。
[0040] 减压舱1‑4的内部孔径从左往右不断增大,减压舱1‑4右端与加热舱2管道连接,加热舱2中安装有至少四组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摩擦壳2‑1、摩擦球2‑2,摩擦球2‑2转动安
装在摩擦壳2‑1中,加热舱2舱体的前端面对应摩擦壳2‑1右半部分的位置加工有进气通槽,
加热舱2舱体的后端面对应摩擦壳2‑1左半部分的位置加工有出气通槽,出气通槽中安装有
电磁阀。
[0041] 摩擦壳2‑1为中空的球型壳体,摩擦球2‑2位于摩擦壳2‑1内部,摩擦球2‑2外表面上焊接有若干组摩擦板2‑3,若干组摩擦板2‑3与摩擦壳2‑1接触的端面均为镶磁端面,摩擦
壳2‑1内端面为镶磁端面,摩擦壳2‑1上对应进气通槽及出气通槽的位置均加工有通孔。
[0042] 进一步的,加热舱2还设置至少五组常温通道,且常温通道中安装有电磁阀,出气通槽及常温通道中的电磁阀均与外接控制器连接,当新回风不需要加热时,出气通槽中的
电磁阀关闭,常温通道中的电磁阀打开,新回风通过常温通道进入风机组件中3,当新回风
需要加热时,常温通道中的电磁阀关闭,出气通槽中的电磁阀打开,新回风被加热过后进入
风机组件3。
[0043] 风机组件3将新回风传输到冷却舱4中,冷却舱4中倾斜安装有冷却管,且冷却舱4的下端面焊接有排水管,冷却舱4通过冷却管对新回风进行降温,分流舱5对降温后的空气
进行分流,分流舱5的外侧焊接有至少三组分流管6,分流管6与空调室连接。
[0044]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0045] 当空调机组运行时,风机组件3通过加热舱2抽取减压舱1‑4中的空气,与此同时,回风管8向冷凝舱1‑1中灌输回风、新风管7向冷凝舱1‑1中灌输新风,新风与回风在冷凝舱
1‑1中螺旋换热。
[0046] 当回风与新风在冷凝舱1‑1中融合时,温度高的新风与温度低的回风相遇或温度低的新风与温度高的回风相遇时,新回风在冷凝舱1‑1中冷凝出水雾。
[0047] 回风推动螺旋扇叶10在冷凝舱1‑1中进行转动,使得新风与回风在冷凝舱1‑1中进行螺旋换热,同时水雾在气流的带动下不断融合呈水滴并对周围的杂质进行吸收,使得杂
质与新风分离,新回风在冷凝舱1‑1中转动的同时在风机组件3的影响下向减压舱1‑4中移
动,当新回风通过增速管1‑2时,由于增速管1‑2孔径的收缩,使得新回风经过增速管1‑2后
得到速度的提升,新回风进入到分离舱1‑3中后,新回风在风机组件3的影响下继续向减压
舱1‑4方向移动,而带有杂质的水滴则在重量及速度的影响下坠入分离舱1‑3的底部。
[0048] 当空调机组运行时,进入管向储水舱灌输水,储水舱中的浮漂12‑9在水的支撑下上浮并通过绳索12‑8及分支绳索12‑10分别对内板12‑3、水量板11‑3进行拉动,使得水量阀
及气流阀分别对增压管12及储水舱的流体流量进行控制,增压管12在外接机器的作用下向
储水舱中灌输空气,从而使得储水舱中的压力增大。
[0049] 当储水舱中的水位高时,此时水对喷水管11‑5的压力大于水位低时对喷水管11‑5的压力,此时,增压管12向储水舱中灌输小量的空气,使得储水舱底部的水在上方水的挤压
以及气压的作用下通过水量阀及喷水管11‑5喷射到分离舱1‑3中;
[0050] 当储水舱中的水位低时,此时水对喷水管11‑5的压力比较小,水通过喷水管11‑5进入分离舱1‑3中时的雾化效果不好,通过增压管12向储水舱中灌输大量的空气,使得水在
高压的作用下通过水量阀及喷水管11‑5以水雾的状态进入到分离舱1‑3中。
[0051] 当新回风流到喷水管11‑5下方时,杂质与水雾接触并在水雾的带动下与新回风分离,使得新回风得到二次过滤。
[0052] 风机组件3抽取加热舱2右侧的空气,使得加热舱2右侧为低压,由于回风管8一直向混合舱1中灌输回风,使得加热舱2左侧的气压为高压,当新回风在风机组件3的作用下移
动到加热舱2的左侧时。
[0053] 当新回风需要加热时,新回风通过进气通槽进入到摩擦壳2‑1中并对摩擦板2‑3进行推动,从而使摩擦球2‑2带着摩擦板2‑3在摩擦壳2‑1中进行转动,从而使加热组件通过磁
热效应对新回风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新回风通过出气通槽进入到风机组件3中;当新会风不
需要加热时,新回风通过常温通道进入到风机组件3中。
[0054] 风机组件3将新回风传输到冷却舱4中,冷却舱4通过冷却管对新回风进行降温,分流舱5对降温后的空气进行分流,并通过分流管6将降温后的新回风灌输到空调室中。
[0055]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
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
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
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