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肿瘤或癌症的药物组合物和其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413002.6

文献号 : CN11193926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秦晓峰吴飞

申请人 : 睿丰康生物医药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肿瘤或癌症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具体来说,所述的药物组合物提供了一种包括经由直接局部注射或全身施用或瘤内递送的溶瘤弹状病毒,同时联合CD38小分子抑制剂给药能够对肿瘤和/或癌症产生协同抑制效果。此外,溶瘤弹状病毒具有识别肿瘤细胞的特性,对正常的细胞不会造成损伤,同时CD38小分子抑制剂具备特异性抑制T细胞受体分子活性,两者的联合使用在安全性和疗效性上具有显著的优异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包含:(a)溶瘤弹状病毒,以及(b)CD38分子抑制剂;

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包含改性基质蛋白(M),所述改性基质蛋白(M)的序列和SEQ ID NO:

1相比,编码改性基质蛋白(M)的氨基酸序列同时存在如下突变:(i)第51位甲硫氨酸M突变为精氨酸R,(ii)第221位缬氨酸V突变为苯丙氨酸F,(iii)第226位甘氨酸G突变为精氨酸R。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选自水疱性口炎病毒或马拉巴病毒,或者保留所述水疱性口炎病毒或马拉巴病毒的生物活性的重组水疱性口炎病毒或重组马拉巴病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水疱性口炎病毒选自水疱性口炎病毒印第安纳株、水疱性口炎病毒南希株、水疱性口炎病毒MuddSummer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重组水疱性口炎病毒选自水疱性口炎病毒MuddSummer株的重组病毒株。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重组水疱性口炎病毒或重组马拉巴病毒相对于对应的野生型病毒,具有溶瘤和/或减毒的活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改性基质蛋白(M)的序列为如SEQ ID NO:3所示的序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选自大黄酸、其生理学上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酯、或它们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中的活性还包括与一种或多种控制或治疗肿瘤的其它活性物质的组合,其中所述其它活性物质选自:氯贝特类、胆碱、蛋氨酸、烟酸类或熊去氧胆酸。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进一步包含第二溶瘤病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二溶瘤病毒选自包含弹状病毒、牛痘病毒、疱疹病毒、麻疹病毒、新城疫病毒、腺病毒、甲病毒、细小病毒、肠道病毒株的一种或多种。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二溶瘤病毒为减毒的溶瘤病毒。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二溶瘤病毒为减毒的弹状病毒。

13.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进一步包括第二抗肿瘤制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二抗肿瘤制剂是免疫治疗剂、化学治疗剂或放射治疗剂。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二抗肿瘤制剂选自小分子,大分子中的一种或两种。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二抗肿瘤制剂选自细胞,病毒载体,基因载体,DNA,RNA,多肽,和纳米复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17.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包含单次施用剂量的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和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所述溶瘤弹状病毒的单次施用剂量的范围1×

5 11

10PFU至1×10 PFU,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的单次施用剂量为10‑50mg/kg。

3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的单次施用剂量为100mm7

肿瘤体积对应1×10PFU的病毒,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的单次施用剂量为10mg/kg。

1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和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各自独立地存在于所述组合物中而互不混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选自具有溶瘤作用的基因突变减毒株或具有溶瘤作用的野生型病毒。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选自具有靶向溶瘤作用的水疱性口炎病毒的减毒株或马拉巴病毒的减毒株。

22.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在制备用于杀死异常增生性细胞、诱导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或消除肿瘤组织微环境免疫抑制的药物中的应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组合物包含临床施用剂量的所述溶瘤弹状

5 11

病毒,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含1×10 PFU至1×10 PFU的单次施用剂量,所述的CD38分子抑制剂含有10‑50mg/kg的单次使用剂量。

3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含每100mm 肿瘤对应1×7

10PFU的单次施用剂量,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含有10mg/kg的单次使用剂量。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异常增生性细胞被包含在患者体内。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应用,其中,其中所述异常增生性细胞选自肿瘤细胞或肿瘤组织相关细胞。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肿瘤细胞是癌细胞。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癌细胞是转移性癌细胞。

2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患有肿瘤和/或癌症的患者的药物中的应用。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组合物包含临床施用剂量的所述溶瘤弹状

5 11

病毒,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含1×10 PFU至1×10 PFU的单次施用剂量,所述的CD38分子抑制剂含有10‑50mg/kg的单次使用剂量。

7 3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含1×10 PFU每100mm 肿瘤体积的单次施用剂量,所述的CD38分子抑制剂含有10mg/kg的单次使用剂量。

32.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在制备抑制和/或杀死受试者中异常增生的细胞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应用包括对受试者依次进行以下步骤:

1) 对受试者施用溶瘤弹状病毒,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能够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

2) 在施用步骤1)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后,对所述受试者施用CD38分子抑制剂。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应用,其中,对受试者施用CD38分子抑制剂的时间为施用溶瘤弹状病毒的第24小时至48小时后。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选自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的所述溶瘤弹状病毒,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选自大黄酸、其生理学上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酯、或它们的组合。

3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为含有临床施用剂量的所述

5 11

溶瘤弹状病毒,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含1×10 PFU至1×10 PFU的单次施用剂量,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为含有临床施用剂量的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所述的CD38分子抑制剂含有10‑

50mg/kg的单次使用剂量。

3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含每100mm 肿瘤对应1×7

10PFU的单次施用剂量,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含有10mg/kg的单次使用剂量。

37.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的施用剂量为临床施用剂量,每3天1次,连续施用3次;所述大黄酸的施用剂量为每2天用药1次,连续施用3‑5次。

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包含分离的重组溶瘤弹状病毒的组合物或疫苗通过包括腹膜内、静脉内、动脉内、肌肉内、皮肤内、瘤内、皮下或鼻内给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给药方式而被施用。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给药方式的给药途径包括内镜、腔镜、介入、微创、传统手术中的一种或多种。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大黄酸通过静脉给药或腹腔给药。

41.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异常增生的细胞选自肿瘤和/或癌症的细胞。

42.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应用进ー步包括施用第二抗肿瘤疗法的步骤。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第二抗肿瘤疗法选自施用第二溶瘤病毒。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第二溶瘤病毒选自包含弹状病毒、牛痘病毒、疱疹病毒、麻疹病毒、新城疫病毒、腺病毒、甲病毒、细小病毒、肠道病毒株的一种或多种。

4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第二溶瘤病毒为减毒的溶瘤病毒。

46.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第二溶瘤病毒为减毒的溶瘤弹状病毒。

47.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肿瘤和/或癌症选自肺癌、黑色素瘤、头颈部癌症、肝癌、脑癌、结直肠癌、膀胱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宫癌、宫颈癌、淋巴癌、胃癌、食道癌、肾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白血病。

48.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第二抗肿瘤疗法选自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免疫疗法、手术疗法中的一种或多种。

4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在制备在受试者中诱导免疫应答的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包含对受试者施用选自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组合物中的溶瘤弹状病毒选自权利要求1‑

4任一项中的所述溶瘤弹状病毒,所述组合物中的CD38分子抑制剂选自大黄酸、其生理学上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酯、或它们的组合。

51.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应用,包括对受试者依次进行以下步骤:

1) 对受试者施用溶瘤弹状病毒,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能够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

2) 在施用步骤1)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后,对所述受试者施用CD38分子抑制剂。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应用,对受试者施用CD38分子抑制剂的时间为施用溶瘤弹状病毒的第24小时至48小时后。

53.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在制备诱导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或消除肿瘤组织微环境免疫抑制的药物中的应用,其中,所述应用包括将肿瘤或肿瘤组织与选自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接触的步骤。

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选自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的所述溶瘤弹状病毒,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选自大黄酸、其生理学上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酯、或它们的组合。

55.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应用包括如下步骤:

1) 对受试者施用溶瘤弹状病毒,使得受试者的肿瘤或肿瘤组织与溶瘤弹状病毒接触,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能够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

2) 在施用步骤1)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后,对所述受试者施用CD38分子抑制剂,使得受试者的肿瘤或肿瘤组织与CD38抑制剂接触。

5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应用,其中,对受试者施用CD38分子抑制剂的时间为施用溶瘤弹状病毒的第24小时至48小时后。

说明书 :

一种治疗肿瘤或癌症的药物组合物和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药物组合物及其在治疗肿瘤或癌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恶性肿瘤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和化疗。生物治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被称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第四种方法,它包括了肿瘤疫苗疗法、肿瘤非
特异性免疫疗法、抗体免疫疗法、细胞因子疗法、过继细胞免疫疗法、肿瘤基因疗法等。肿瘤
源于正常细胞中基因和表观遗传学的积累变化,这种改变驱使正常细胞转变为恶性肿瘤。
这个复杂病理变化过程决定了不同肿瘤在发生、维持以及转移中机制的多样性。目前,手术
切除、化疗和放疗是临床治疗肿瘤常用的方法,然而手术切除肿瘤易复发,放、化疗的毒副
作用比较大。
[0003] 病毒治疗癌症的方法也属于生物治疗范畴,近二十年来发展相当迅速。目前病毒基因治疗最大的进展之一是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异,对某些病毒的结构进行优化
改造,使其能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最终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这些被改造后的
病毒,根据其功能被统称为溶瘤病毒,其来源包括但不局限于腺病毒,水疱性口炎病毒,疱
疹病毒和痘病毒等。目前发现某些野生型病毒也具有在肿瘤细胞中选择性复制而溶瘤的功
能。
[0004] 在中国上市的一种溶瘤弹状病毒注射液的成分是经基因改造的5型腺病毒H101,从而有利于病毒在肿瘤细胞中的复制。H101主要是删除了人5型腺病毒的E1B区55KD和E3区
基因片段,具有在肿瘤细胞中特异性复制而最终导致溶瘤的特性。H101通过瘤内注射给药,
在肿瘤细胞中大量复制,最终导致肿瘤细胞的溶解和死亡。由美国FDA批准的一种溶瘤弹状
病毒药T‑Vec的成分是基因工程修饰过了的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在T‑Vec中删除了
ICP34.5和ICP47基因并插入了人免疫激活蛋白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
因,它可以在肿瘤细胞内复制并表达GM‑CSF。将其直接注射到黑色素瘤病灶中可造成肿瘤
细胞的溶解,从而使肿瘤细胞破裂,并释放出肿瘤源性抗原和GM‑CSF,加速抗肿瘤的免疫应
答。然而据安进公司称,该作用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2015年10月27日,FDA批准T‑Vec作为
首次手术后复发的黑色素瘤患者不可切除病灶的局部治疗方案。
[0005] 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是一类靶向性感染并杀伤肿瘤细胞,而不破坏正常细胞的可复制病毒。溶瘤病毒疗法(oncolytic virotherapy)是一种创新的肿瘤靶向治疗
策略,它利用天然的或经基因工程改造的病毒选择性地感染肿瘤细胞,并在肿瘤细胞中复
制,达到靶向性溶解、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但是对正常细胞无害。
[0006] 然而溶瘤病毒治疗主要面临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溶瘤病毒的抗肿瘤谱比较窄。具体来说,对溶瘤病毒敏感的肿瘤细胞,伴随着较多的病毒复制;对溶瘤病毒不敏感的肿瘤细
胞,伴随着较少的病毒复制,因此需要筛选出具备广谱的感效率的溶瘤病毒株。第二,在体
内,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的复制会受到限制,并缓慢被机体清除。因此,如何让肿瘤细胞选
择性地有效增加溶瘤病毒的复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0007] 大黄酸在中草药大黄的根茎中含量丰富,属蒽醌类化合物,传统中医理论中,大黄酸具有泻下、利尿和抑菌的效果,但随着现代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发现大黄酸还具有免疫抑
制、调节体内代谢和抗肿瘤的作用。其中抗肿瘤作用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大黄
酸对小鼠黑色素瘤、艾氏腹水癌、肝癌、乳腺癌、P388白血病细胞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
其他肿瘤的治疗实验也逐步的在开展,大黄酸的抗肿瘤机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大黄
酸可影响肿瘤细胞的细胞增殖动力学,Kuo等证实,大黄酸可通过增加P53 和P21/WAF1蛋白
的表达,抑制细胞周期,其次大黄酸还可抑制cyclin调节亚基再G末期与催化亚基结合,使
p34cdc2蛋白酶不显活性,不能对S期启动子正调控,抑制G1向S期转变,并且,亚二倍体细胞
和片段化DNA增高,从而诱导细胞凋亡,还有研究证实,大黄酸还可作为底物与AP‑1结合,从
而增加细胞对细胞毒剂的敏感性,在不插入DNA的情况下即可诱导细胞凋亡。其二,大黄酸
可影响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大黄酸在肝脏细胞内以谷氨酸作为底物反应,降低线粒体膜
电位,抑制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导致线粒体死亡,从而引起细胞凋亡,其次大黄酸还可通过影
响细胞呼吸和糖酵解,导致蛋白合成相应较少,从而降低校的生存率。其三,大黄酸具有抗
诱变作用,细胞色素 P50(CYP1A1)为致癌相关代谢酶,实验证实大黄酸可通过抑制致癌物
3‑氨基 ‑1‑甲基‑5H‑吡哆[4,3,b]吲哚(Trp‑P‑2)对CYP1A1的诱导作用,调节CYP1A1的活
性,另外,大黄酸还可抑制癌促进剂TPA诱导转录因子AP‑1活化和细胞转化。
[0008] 目前大黄酸单独使用对体内肿瘤细胞治疗效果不佳,多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联合应用维生素C和E能增加对体内结肠癌细胞的毒性,大黄酸和丝裂霉素(MMC)合用,能抑制
肿瘤细胞核苷跨膜转运,诱导KB细胞凋亡,显著增强MMC对肿瘤细胞增值抑制。另外大黄酸
和阿霉素联用治疗人神经胶质瘤时,大黄酸剂量依赖性地抑制铁氰化合物的减少,后者诱
导质子释放,也抑制ATP合成,也抑制膜氧化还原系统,而导致细胞的生存力下降;并且这两
种药有强烈的协同效应,可以在不同点产生作用,因此低剂量的ADM 就有抑制效应,而提高
了ADM的治疗指数,降低了ADM对正常细胞的毒性。
[0009] 但是目前来说,现有技术中仍然存在需要改进之处。首先,大黄酸整体治疗有效率不高,其次,目前在黑色素瘤结肠癌等肿瘤中,免疫治疗药物的单独使用的有效控制率在
10%左右,相比于传统治疗这并不是一个很高的反应率,不能单独成药。因此,仍然需要更
加有效的治疗肿瘤的方案和基于前述治疗方案的药物或组合物。

发明内容

[0010]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1]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提高肿瘤患者的整体控制率,并且能够进一步提升肿瘤患者的治愈率的组合物,以及前述组合物的用途。
[0012]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3] 本公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4] 在一个技术方案中,本公开提供一种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包含: (a)溶瘤弹状病毒,以及(b)CD38分子抑制剂。
[0015]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选自水疱性口炎病毒或马拉巴病毒,或者保留所述水疱性口炎病毒或马拉巴病毒的生物活性的重组水疱性口炎病毒或
重组马拉巴病毒;优选的,所述水疱性口炎病毒选自水疱性口炎病毒印第安纳株、水疱性口
炎病毒南希株、水疱性口炎病毒 MuddSummer株;更优选的,所述重组水疱性口炎病毒选自
所述水疱性口炎病毒MuddSummer株的重组病毒株;
[0016] 可选的,所述重组水疱性口炎病毒或重组马拉巴病毒相对于对应的野生型病毒,具有溶瘤和/或减毒的活性。
[0017]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包含改性基质蛋白 (M),所述改性基质蛋白(M)的氨基酸序列与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相比,具有至少80%,优
选至少90%,更优选至少95%,最优选至少98%的同一性;
[0018] 并且,所述氨基酸序列和SEQ ID NO:1相比,在第51位置、第221位置和第226位置同时具有氨基酸替换。
[0019]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改性基质蛋白(M)的序列和SEQ ID NO:1相比,编码改性基质蛋白(M)的氨基酸序列同时存在如下突变:
[0020] (i)第51位甲硫氨酸M突变为精氨酸R,
[0021] (ii)第221位缬氨酸V突变为苯丙氨酸F,
[0022] (iii)第226位甘氨酸G突变为精氨酸R,
[0023] 优选的,所述改性基质蛋白(M)的序列为如SEQ ID NO:3所示的序列。
[0024]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选自包含大黄酸或其类似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优选的,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选自大黄酸、其生理学上或药学上
可接受的盐或酯、或它们的组合。
[0025]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中的活性还包括与一种或多种控制或治疗肿瘤的其它活性物质的组合,其中所述其它活性物质选自:氯贝特类、胆碱、蛋氨酸、
烟酸类或熊去氧胆酸。
[0026]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进一步包含第二溶瘤病毒;优选的,所述第二溶瘤病毒选自包含弹状病毒、牛痘病毒、疱疹病毒、麻疹病毒、新城疫病毒、腺病
毒、甲病毒、细小病毒、肠道病毒株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的,所述第二溶瘤病毒为减毒的溶
瘤病毒;最优选的,其中所述第二溶瘤病毒为减毒的弹状病毒。
[0027]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进一步包括第二抗肿瘤制剂;优选的,所述第二抗肿瘤制剂是免疫治疗剂、化学治疗剂或放射治疗剂;更优选的,所述第二抗
肿瘤制剂选自小分子,大分子,细胞,病毒载体,基因载体,DNA,RNA,多肽,和纳米复合物中
的一种或多种。
[0028]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包含单次施用剂量的所述溶瘤弹状5
病毒和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所述溶瘤弹状病毒的单次施用剂量为1×10 PFU至1×
11
10 PFU,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的单次施用剂量为 10‑50mg/kg。
[0029]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的单次施用剂量为每100mm37
肿瘤1×10PFU的病毒,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的单次施用剂量为 10mg/kg。
[0030]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和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各自独立地存在于所述组合物中而互不混合。
[0031]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选自具有溶瘤作用的基因突变减毒株或具有溶瘤作用的野生型病毒;优选地,所述溶瘤弹状病毒选自具有靶向溶瘤作用
的水疱性口炎病毒的减毒株或马拉巴病毒的减毒株。
[0032] 在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本公开提供一种根据本公开所述组合物在制备用于杀死异常增生性细胞、诱导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或消除肿瘤组织微环境免疫抑制的药物中的应
用。
[0033]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组合物包含临床施用剂量的所述溶瘤弹状病5 11
毒,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含1×10 PFU至1×10 PFU的单次施用剂量,所述的CD38分子抑制剂
7
含有10‑50mg/kg的单次使用剂量;优选的,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含1×10 PFU的单次施用剂
量,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含有10mg/kg 的单次使用剂量。
[0034]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异常增生性细胞被包含在患者体内;可选的,其中所述异常增生性细胞选自肿瘤细胞或肿瘤组织相关细胞;优选的,所述肿瘤细胞是癌细
胞;更优选的,所述癌细胞是转移性癌细胞。
[0035] 在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本公开提供一种根据本公开所述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患有肿瘤和/或癌症的患者的药物中的应用。
[0036]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组合物包含临床施用剂量的所述溶瘤弹状病5 11
毒,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含1×10 PFU至1×10 PFU的单次施用剂量,所述的CD38分子抑制剂
3 7
含有10‑50mg/kg的单次使用剂量;优选的,所述溶瘤弹状病毒给予100mm 肿瘤1×10PFU的
单次施用剂量,所述的CD38分子抑制剂含有10mg/kg的单次使用剂量。
[0037] 在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抑制和/或杀死受试者中异常增生的细胞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对受试者依次进行以下步骤:
[0038] 1)对受试者施用溶瘤弹状病毒,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能够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
[0039] 2)在施用步骤1)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后,对所述受试者施用CD38分子抑制剂;
[0040] 可选的,对受试者施用CD38分子抑制剂的时间为施用溶瘤弹状病毒的第24小时至48小时后。
[0041]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选自权利要求2‑4任一项中的所述溶瘤弹状病毒,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选自包含大黄酸或其类似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
合;更优选的,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选自大黄酸、其生理学上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酯、或
它们的组合。
[0042]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为含有临床施用剂量的所述溶5 11
瘤弹状病毒,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含1×10 PFU至1×10 PFU的单次施用剂量,所述CD38分子
抑制剂为含有临床施用剂量的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所述的CD38分子抑制剂含有10‑50mg/
3 7
kg的单次使用剂量;优选的,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含每100mm 肿瘤1×10PFU的单次施用剂量,
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含有10mg/kg的单次使用剂量。
[0043]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的施用剂量为临床施用剂量,每3天1次,连续施用3次;所述大黄酸的施用剂量为每2天用药1次,连续施用3‑5次。
[0044]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溶瘤棒状病毒、包含分离的重组溶瘤棒状病毒的组合物或疫苗通过包括腹膜内、静脉内、动脉内、肌肉内、皮肤内、瘤内、皮下或鼻内给药
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给药方式而被施用;优选的,所述给药方式的给药途径包括内镜、腔镜、
介入、微创、传统手术中的一种或多种;可选的,所述大黄酸通过静脉给药或腹腔给药。
[0045]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异常增生的细胞选自肿瘤和/或癌症的细胞。
[0046]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进ー步包括施用第二抗肿瘤疗法的步骤。
[0047]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抗肿瘤疗法选自施用第二溶瘤病毒;优选的,所述第二溶瘤病毒选自包含弹状病毒、牛痘病毒、疱疹病毒、麻疹病毒、新城疫病毒、腺
病毒、甲病毒、细小病毒、肠道病毒株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的,所述第二溶瘤病毒为减毒的
溶瘤病毒;最优选的,其中所述第二溶瘤病毒为减毒的溶瘤弹状病毒。
[0048]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肿瘤和/或癌症选自肺癌、黑色素瘤、头颈部癌症、肝癌、脑癌、结直肠癌、膀胱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宫癌、宫颈癌、淋巴癌、胃癌、食道癌、
肾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白血病。
[0049]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抗肿瘤疗法选自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免疫疗法、手术疗法中的一种或多种。
[0050] 在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在受试者中诱导免疫应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含对受试者施用选自如本公开所述的组合物。
[0051]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组合物中的溶瘤弹状病毒选自权利要求2‑4任一项中的所述溶瘤弹状病毒,所述组合物中的CD38分子抑制剂选自包含大黄酸或其类似物
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优选的,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选自大黄酸、其生理学上或药学上可
接受的盐或酯、或它们的组合。
[0052]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方法,包括对受试者依次进行以下步骤:
[0053] 1)对受试者施用溶瘤弹状病毒,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能够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
[0054] 2)在施用步骤1)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后,对所述受试者施用CD38分子抑制剂;
[0055] 可选的,对受试者施用CD38分子抑制剂的时间为施用溶瘤弹状病毒的第24小时至48小时后。
[0056] 在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诱导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或消除肿瘤组织微环境免疫抑制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将肿瘤或肿瘤组织与选自如本公开所述的
组合物进行接触的步骤。
[0057]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选自权利要求2‑4任一项中的所述溶瘤弹状病毒,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选自包含大黄酸或其类似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
合;优选的,所述CD38分子抑制剂选自大黄酸、其生理学上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酯、或它
们的组合。
[0058] 根据本公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59] 1)对受试者施用溶瘤弹状病毒,使得受试者的肿瘤或肿瘤组织与溶瘤弹状病毒接触,其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能够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
[0060] 2)在施用步骤1)中所述溶瘤弹状病毒后,对所述受试者施用CD38分子抑制剂,使得受试者的肿瘤或肿瘤组织与CD38抑制剂接触;
[0061] 可选的,对受试者施用CD38分子抑制剂的时间为施用溶瘤弹状病毒的第24小时至48小时后。
[0062] 发明的效果
[0063]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公开将小分子抑制剂治疗与广谱性的溶瘤病毒疗法进行组合,提高肿瘤患者的整体应答率及治愈率。
[0064]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公开将小分子特异性抑制剂与特异性的溶瘤病毒疗法进行组合,提高肿瘤患者的整体控制率,并且进一步提升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在一个具体的实施
方式中,所述小分子特异性抑制剂选自CD38抑制剂。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小分
子特异性抑制剂选自大黄酸。
[006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溶瘤病毒联合CD38小分子抑制剂的组合治疗方案,用于抑制和/或杀死异常增生的细胞。
[006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供的组合物为靶向肿瘤微环境的减毒病毒 U400以及大黄酸药物的组合。前述溶瘤病毒U400可以有效改变肿瘤微环境,促进自体免疫细胞有
效浸润到局部肿瘤组织,后述的大黄酸打破了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促进了CTL细
胞特异性杀伤作用,同时联合药物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对转移性瘤细胞的追踪和杀伤能力,
对转移性肿瘤控制率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0067] 图1所示的为转移性肺癌建立模式图。
[0068] 图2所示的不同的突变株在移植瘤模型中的治疗效果评价。其中,图2A 是LLC肺癌细胞的接种流程示意图,图2B‑2E所示的是单侧瘤模型中,四种不同的突变株的治疗效果评
价。
[0069] 图3所示的是不同的突变株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药效评价。
[0070] 图4所示的是突变株U400和CD38小分子抑制剂的安全性评价,不同的给药剂量下小鼠的体重体温的安全性指标的测定。
[0071] 图5所示的是不同的给药剂量下,溶瘤病毒U400在肺癌模型中的药效比较。
[0072] 图6所示的是溶瘤病毒U400联合CD38小分子抑制剂在皮下移植瘤模型中的抑瘤效果评价。
[0073] 图7所示的是联合给药与单独给药在肺癌模型治疗中,独立个体小鼠的肿瘤体积变化情况(图7A),同时记录在治疗后持续观察30天后,总体应答率以及缓解率的比较(图
7B)。
[0074] 图8所示的是在转移性肺癌小鼠模型中,联合给药组以及单独给药在控制肺转移的药效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0075] 定义
[0076] 当在权利要求和/或说明书中与术语“包含”联用时,词语“一(a)”或“一(an)”可以指“一个”,但也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至少一个”以及“一个或多于一个”。
[0077] 如在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所使用的,词语“包含”、“具有”、“包括”或“含有”是指包括在内的或开放式的,并不排除额外的、未引述的元件或方法步骤。
[0078] 在整个申请文件中,术语“约”表示:一个值包括测定该值所使用的装置或方法的误差的标准偏差。
[0079] 虽然所公开的内容支持术语“或”的定义仅为替代物以及“和/或”,但除非明确表示仅为替代物或替代物之间相互排斥外,权利要求中的术语“或”是指“和/或”。
[0080] 本公开中的“水疱性口炎病毒(VSV)”是一种负链RNA病毒,其感染大部分哺乳动物细胞并在受感染细胞中表达高达总蛋白60%的病毒蛋白。在自然界中,VSV感染猪、牛和马,
并在口和足附近导致水痘性疾病。虽然已有报道人感染VSV,但是VSV在人类中没有导致任
何严重的症状。VSV编码5 种蛋白,包括核壳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表面糖蛋白
(G)和RNA 依赖性RNA聚合酶(L)。由VSV基质蛋白(M)阻断宿主细胞蛋白合成会诱导细胞死
亡。
[0081] 在整个申请文件中,“U400”“病毒U400”,“减毒病毒U400”或“溶瘤病毒U400”是指,相对于野生型水疱性口炎病毒,针对前述水疱性口炎病毒的基质蛋白(M),所述改性基质蛋
白(M)的序列和SEQ ID NO:1(即野生型水疱性口炎病毒的改性基质蛋白)相比,编码改性基
质蛋白(M)的氨基酸序列同时存在如下突变:(i)第51位甲硫氨酸M突变为精氨酸R,(ii)第
221位缬氨酸 V突变为苯丙氨酸F,(iii)第226位甘氨酸G突变为精氨酸R。
[0082] 在本公开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前述改性基质蛋白(M)的序列为如 SEQ ID NO:3所示的序列。
[0083] 在整个申请文件中,“U000”“病毒U000”,“减毒病毒U000”或“溶瘤病毒U000”是指,相对于野生型水疱性口炎病毒,针对前述水疱性口炎病毒的基质蛋白(M),所述改性基质蛋
白(M)的序列和SEQ ID NO:1(即野生型水疱性口炎病毒的改性基质蛋白)相比,编码改性基
质蛋白(M)的氨基酸序列同时存在如下突变:(i)第21位甘氨酸G突变为谷氨酸E,(ii)第51
位甲硫氨酸 M突变为丙氨酸A,(iii)第111位亮氨酸L突变为丙氨酸A,(iv)第221位缬氨酸V
突变为苯丙氨酸F。
[0084] 在整个申请文件中,“U200”“病毒U200”,“减毒病毒U200”或“溶瘤病毒U200”是指,相对于野生型水疱性口炎病毒,针对前述水疱性口炎病毒的基质蛋白(M),所述改性基质蛋
白(M)的序列和SEQ ID NO:1(即野生型水疱性口炎病毒的改性基质蛋白)相比,编码改性基
质蛋白(M)的氨基酸序列同时存在如下突变:(i)第51位甲硫氨酸M突变为精氨酸R。
[0085] 在整个申请文件中,“U500”“病毒U500”,“减毒病毒U500”或“溶瘤病毒U500”是指,相对于野生型水疱性口炎病毒,针对前述水疱性口炎病毒的基质蛋白(M),所述改性基质蛋
白(M)的序列和SEQ ID NO:1(即野生型水疱性口炎病毒的改性基质蛋白)相比,编码改性基
质蛋白(M)的氨基酸序列同时存在如下突变:(i)第21位甘氨酸G突变为谷氨酸E。
[0086] 当用于权利要求和/或说明书中时,术语“抑制”、“降低”或“防止”或这些术语的任何变形,包括为实现期望结果(例如肿瘤治疗)的任何可测量的减少或完全抑制。期望结果
包括但不限于癌症或增生性病症或癌症相关症状的缓解、降低、减慢或根除,以及改善的生
活质量或生命延长。
[0087]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公开所描述的是ー种用以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制造的减毒棒状病毒病毒,是一种全新的基因肿瘤治疗开发的重组系统。减毒棒状病毒三重突变株(减毒
病毒U400)已被制造出来,并且在多种肿瘤模型(具有免疫功能的肿瘤模型)中证实通过系
统递送是安全和有效的。
[0088]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公开的减毒三重突变棒状病毒(和/或其它溶瘤试剂)可被连续使用,而不会引起宿主针对治疗病毒的强烈免疫反应。基于此,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对宿
主进行多次相同病毒系统的治疗,延长治疗时间,进一步降低了机体对单一药物耐药性的
产生,进而改善肿瘤治疗的效果。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包括有关棒状病毒的组合物和方法以
及它们作为抗肿瘤治疗的用途。这些棒状病毒在体内和体外都具备杀死肿瘤细胞的性质。
在本公开中,棒状病毒可以是减毒棒状病毒或减毒棒状病毒的基因工程变异体。本申请所
述的病毒可以与其它棒状病毒结合使用。
[0089]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包括减毒棒状病毒以及包含减毒棒状病毒的组合物,所述减毒棒状病毒编码与减毒棒状病毒的M蛋白(即如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具有至少或至多80%、81%、82%、83%、84%、85%、 86%、87%、88%、89%、90%、91%、
92%、93%、94%、95%、96%、97%、 98%、99%、100%(包括这些数值之间所有范围和百分
数)的氨基酸同一性的变异M蛋白。上述减毒棒状病毒的M蛋白具有特定百分数的同一性指
的是,减毒棒状病毒的M蛋白存在可正常维持蛋白质的功能的保守突变。保守突变的代表性
例子为保守置换。保守置换是指,例如,在置换部位为芳香族氨基酸的情况下,在Phe、Trp、
Tyr间相互置换的突变;在置换部位为疏水性氨基酸的情况下,在Leu、Ile、Val间相互置换
的突变;在为极性氨基酸的情况下,在Gln、Asn间相互置换的突变;在为碱性氨基酸的情况
下,在Lys、Arg、 His间相互置换的突变;在为酸性氨基酸的情况下,在Asp、Glu间相互置换
的突变;在为具有羟基的氨基酸的情况下,在Ser、Thr间相互置换的突变。作为被视作保守
置换的置换,具体而言,可以举出Ala向Ser或Thr的置换、 Arg向Gln、His或Lys的置换、Asn
向Glu、Gln、Lys、His或Asp的置换、Asp 向Asn、Glu或Gln的置换、Cys向Ser或Ala的置换、Gln
向Asn、Glu、Lys、His、 Asp或Arg的置换、Glu向Gly、Asn、Gln、Lys或Asp的置换、Gly向Pro的
置换、 His向Asn、Lys、Gln、Arg或Tyr的置换、Ile向Leu、Met、Val或Phe的置换、 Leu向Ile、
Met、Val或Phe的置换、Lys向Asn、Glu、Gln、His或Arg的置换、 Met向Ile、Leu、Val或Phe的置
换、Phe向Trp、Tyr、Met、Ile或Leu的置换、 Ser向Thr或Ala的置换、Thr向Ser或Ala的置换、
Trp向Phe或Tyr的置换、Tyr 向His、Phe或Trp的置换、及Val向Met、Ile或Leu的置换。此外,
上述减毒棒状病毒的M蛋白的同一性突变还包括起因于基因所来源的棒状病毒的个体差
异、株、种的差异时等的天然产生的突变。
[0090] 在某些情况下,对于单独的随机突变,尽管各自的单一突变株可能会减少病毒对正常健康细胞的毒性作用,但是,一旦将上述多组单独的随机突变相结合,病毒在肿瘤细胞
中极有可能会变得比野生型病毒更加具有毒性。因此,本公开中的重组溶瘤棒状病毒的治
疗指数出人意料地増加,是建立在体外大规模筛选减毒株过程中的意外发现,多种单一突
变的减毒株进行多基因同时突变时,大部分病毒在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中同时丧失感染
力,少部分返强,细胞毒性变强。本公开意外地发现减毒病毒U400的3个氨基酸突变并没有
让病毒本身返强,同时继续保留了杀伤肿瘤的特性,尽管在体外细胞水平发现裂解肿瘤细
胞的时间点延后,但特异性杀伤肿瘤的属性完整的保留。与此同时,减毒病毒U400对正常细
胞没有任何毒性,完全符合生物安全要求。
[0091] 在本公开中,所涉及的SEQ ID NO:的具体含义如下:
[0092] SEQ ID NO:1所示的是水疱性口炎病毒的野生型基质蛋白(M)的氨基酸序列。
[0093] SEQ ID NO:2所示的是水疱性口炎病毒的野生型基质蛋白(M)的核苷酸序列。
[0094] SEQ ID NO:3所示的是水疱性口炎病毒的改性基质蛋白(M)的氨基酸序列。
[0095] SEQ ID NO:4所示的是水疱性口炎病毒的改性基质蛋白(M)的核苷酸序列。
[0096] 实施例
[0097] 本公开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详细描述中变得明显。但是,应当理解的是,详细描述和具体实施例(虽然表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为解释性目的而给出,因
为在阅读该详细说明后,在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出的各种改变和修饰,对于本领域
技术人员来说将变得显而易见。
[0098] 本公开中涉及的利用溶瘤弹状病毒(例如病毒U000,U200,U400,U500),以及CD38分子抑制剂(大黄酸)在治疗癌症(源自LLC‑T2肺癌细胞系)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实验方案
如下:
[0099] 大黄酸和溶瘤病毒的配置及给药方法:
[0100] 1.动物:C57BL/6小鼠,雌性,18‑20g,共120只,购买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0101] 2.药物及试剂:
[0102] 2.1溶瘤病毒的配置:将溶瘤病毒原液稀释成浓度为108PFU/ml的储存液。
[0103] 2.2大黄酸(RH):用含有0.2%的丙二醇PBS将RH粉末配制成5mg/ml 的RH黄色混悬液
[0104] 2.3 PBS缓冲液:购置于Hyclone公司。
[0105] 2.4 LLC‑T2细胞系:将细胞配制成1x 106/ml的细胞悬液
[0106] 3.肿瘤动物模型建立
[0107] 3.1 LLC单侧肿瘤模型
[0108] 新到达小鼠环境适应3天后,将小鼠背部右侧剃毛后,皮下注射LLC‑ T2(1x 106/5
ml)细胞200ul,数量为2x 10,预计细胞接种后9‑10天肿瘤体积可符合分组要求。
[0109] 4.组别及给药
[0110] 于实验Day 9‑10,将肿瘤体积达到约100mm3(80‑120mm3)的小鼠随机分组,整个实验持续28天,组别和给药信息如下:
[0111] 1)PBS组:20只小鼠,瘤内和腹腔注射PBS缓冲液200ul,瘤内注射2d/ 次,腹腔注射4d/次,均给药3次;
[0112] 2)RH组:20只小鼠,腹腔注射RH(50mg/kg)200ul,4d/次,共3次
[0113] 3)溶瘤病毒给药组:20只小鼠,瘤内注射溶瘤病毒(1x 107PFU)100ul, 2d/次,共3次
[0114] 4)联合治疗(RH+溶瘤病毒):20只小鼠,腹腔注射RH(10/30/50mg/kg) 200ul,4d/7
次,共3次;瘤内注射溶瘤病毒(1x 10PFU)100ul,2d/次,共3 次
[0115] 5.肿瘤体积测量
[0116] 每2天用游标卡尺测量瘤体的长经和短经一次,根据计算公式测算肿瘤体积(如下)。
[0117] 计算公式:肿瘤体积(TV,mm3)=(D长经×D短经2)/2
[0118] 6.生存率及生存率曲线
[0119] 实验过程中每天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率,并记录,实验结束后绘制组间生存率曲线。
[0120] 7.肿瘤称重
[0121] 实验终点时,处死小鼠后,将瘤体取下,利用电子天平称量重量并作记录
[0122] 8.肺转移荧光图片及小动物活体成像
[0123] 实验终点时,处死小鼠后,将小鼠肺组织取出,用PBS缓冲液清洗后,放置于12孔板中,绿色光源下拍摄图片,红色荧光蛋白于该光源条件下呈现黄色,再利用荧光显微镜,定
量肺组织中癌细胞转移形成的红色荧光比例,绘制肺转移荧光占比柱形图。若动物肿瘤负
荷死亡,则按照肺组织转移100%占比记录。
[0124] 9.数据处理
[0125] 9.1个体肿瘤体积生长曲线
[0126] 根据每个时间点测得的肿瘤体积,绘制个体体积随时间变化的生长曲线,每组绘制一张曲线图,左右侧分开作图,若动物死亡则红色标注最终数据点。
[0127] 9.2实验中期和终期肿瘤体积变化率瀑布图
[0128] 根据公式计算实验中期Day 9和实验终点Day18的肿瘤变化率瀑布图,每组绘制一张曲线图,左右侧分开作图,若动物实验,则按照变化率最大值7000 记入。
[0129] 计算公式:肿瘤体积变化率=((末体积‑初始体积)/初始体积)x 100%。
[0130] 实施例1大黄酸与病毒U400联合治疗LLC‑T2单侧瘤实验方案
[0131] 具体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订购的120只C57BL/6小鼠,雌性,18‑20g,于Day 0,5 3
在小鼠右侧背部接种LLC‑T2(2x 10)肿瘤细胞,于Day 9‑10,将肿瘤体积生长至100mm 左右
3
(80‑120mm),将10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成4 组,分别为PBS组,RH组,病毒U400组和联合治疗
(RH+病毒U400)组,RH 以腹腔注射的方式每4天给药1次,共给药3次,病毒U400以瘤内注射
的方式每2天给药1次,共给药3次,实验过程中,每2天测量瘤体1次,于实验Day 29‑30,将全
部小鼠处死,取下瘤体称重,解剖后取小鼠肺组织于荧光显微镜下拍摄肺癌细胞转移荧光
图片。实验操作完成后,绘制组内个体肿瘤生长曲线图和实验中期与终点的肿瘤增长率瀑
布图。
[0132] 实施例2建立皮下移植肺癌模型,比较不同突变株病毒在治疗皮下移植瘤治疗效果
[0133] 40只C57BL/6小鼠,雌性,18‑20g,于Day 0,在小鼠背部双侧接种LLC‑T2 (2.2x 5 3 3
10)肿瘤细胞,于Day 9‑10,将肿瘤体积生长至100mm左右 (80‑120mm),将荷瘤小鼠随机
分成5组,分别为PBS组,U000,U200,U500 和U400,共给药3次,病毒以瘤内注射的方式每2天
给药1次,共给药3次,实验过程中,每2天测量瘤体1次,于实验Day 29‑30,将全部小鼠处死,
取下瘤体称重。
[0134] 图2A为OV溶瘤病毒的给药方案(瘤内注射)。如图所示,当肿瘤体积达 100mm3时,7
通过瘤内注射溶瘤病毒,每2天给药一次,共给药3次,给药剂量为1x 10 PFU,具体给药起始
时间根据实际肿瘤生长速度(约肿瘤细胞接种后9‑10天)。按照上述给药流程,进一步在肺
癌移植瘤小鼠中,观察比较不同突变株对肺癌的治疗作用。
[0135] 图2B显示的是不同突变株瘤内给药后,小鼠个体肺癌移植瘤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进一步比较后发现,与PBS组相比,除U500外,U000,U200和 U400均对肺癌移植瘤具有一
定的治疗效果,实验后期,U000(n=7)组和U200 (n=7)组中分别只有2只和1只移植瘤体积
处于较低的水平,而U400组(n=7) 中有4只处于较低水平,由此看出U400对肺癌的治疗效
果显著优于其他突变株。
[0136] 进一步统计实验终点时,各小鼠肿瘤体积的增长率和肿瘤体积发现(图 C和图E),除U400组中有3只完全治愈外,其余各组小鼠均未出现完全治愈的情况,U400的总体应答率
达64.29%,显著优于其他治疗组,具有显著的治疗优势。
[0137] 实施例3比较不同突变株病毒对肺癌肺转移的影响
[0138] 于Day0时,以LLC肺癌细胞(2x 105/只)皮下注射的方式建立小鼠肺癌移植瘤模3
型,于Day 9时,当肿瘤体积达100mm左右时,对小鼠进行随机分组,瘤内注射的方式给药不
同突变株病毒,实验终点时,取材所有小鼠肺部组织,由于LLC细胞中引入了红色荧光蛋白,
故于40倍显微镜下,拍摄肺部转移的荧光图片,并计算荧光比例。
[0139] 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具体来说,如图3A所示,PBS组小鼠的肺部转移率均在100%左右,而其余治疗组均显著低于PBS组,U000,U200和U500组的完全移植瘤分别为28.6%,
28.6%,和14.3%,显著低于U400组的57.1%,U400 组有4只肺部未发任何转移,剩余3只的
肺组织转移比例均低于30%,可见 U400对肺癌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其他突变株
病毒(图3B‑3C)。
[0140] 实施例4大黄酸和U400单药在荷瘤小鼠中安全性评估
[0141] 建立C57BL/6小鼠肺癌移植瘤模型,给药不同剂量的U400和大黄酸,并通过对体7 6 5
重、体温、临床症状的监测,探索U400(10 ,10或10 PFU)和大黄酸(给药剂量为50mg/kg,
30mg/kg或10mg/kg)在荷瘤小鼠中的给药安全性。
[0142] 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具体来说,图4A为给药不同剂量U400或大黄酸后对荷瘤小鼠体重的影响,如图所示,给药周期内,未见U400或大黄酸对荷瘤小鼠体重异常影响。各组小
鼠的平均体重随时间缓慢增重,与荷瘤小鼠体重变化一致。图4B为给药不同剂量U400或大
黄酸后,对荷瘤体温的影响,给药不同剂量的U400未见对河流小鼠体温的异常影响,给药不
同剂量的大黄酸虽使得荷瘤小鼠体温产生一些波动,但各剂量组之间未见剂量依赖性,且
变化幅度较小,属于与大黄酸相关的无害作用。实验过程中,每天对荷瘤小鼠进行详细观察
发现,大黄酸50mg/kg和30mg/kg给药后,荷瘤小鼠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活动量减少,精神萎靡
的临床症状,但约30min后即可恢复正常状态,而10mg/kg剂量下大黄酸给药后未见相关的
临床症状。
[0143] 综上所述,可见实验条件下,不同剂量U400和大黄酸未对荷瘤小鼠产生毒性伤害。
[0144] 实施例5探索大黄酸和U400单药在肺癌小鼠中最佳治疗剂量
[0145] 40只雌性C57BL/6小鼠,皮下接种LLC肺癌细胞,当肿瘤体积达100mm3时,开始进行5 6 7
给药,U400的3个剂量分别为10 ,10和10PFU,大黄酸的3个剂量分别为10mg/kg,30mg/kg和
50mg/kg,U400每2天给药1次,共给药3次,大黄酸每3天给药1次,共给药3次,每2天测量一次
肺癌小鼠移植瘤体积,测量5‑6次后对所有小鼠进行安乐死。
[0146] 图5A为不同剂量下U400对肺癌移植瘤体积的影响。如图所示,105PFU 和106PFU条7
件下溶瘤病毒U400,对肺癌小鼠的肿瘤移植作用不佳,10PFU U400可显著移植肺癌小鼠移
植瘤的肿瘤体积。进一步根据实验终点时,各小鼠肿瘤体积生长率可以得知(图5B),U400 
7
10PFU组中,肿瘤增长率低于200%的有3只,而其他2个剂量水平下,治疗效果欠佳,结合安
全性评估的结果和治疗效果可以看出,U400的治疗效果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强,具有一定的
剂量依赖性。
[0147] 综上所述,从图5中可看出同样的结论,结合安全性评价中的结果, 10mg/kg剂量下对小鼠的影响较小,故可知大黄酸的最佳剂量为10mg/kg。
[0148] 实施例6探索大黄酸和U400联合给药在肺癌小鼠中的治疗作用
[0149] 图6A为溶瘤病毒U400和CD38抑制剂大黄酸联合治疗的给药方案,于实验Day0时,3
皮下注射LLC细胞建立肺癌移植瘤模型,于Day10时,当肿瘤体积达80‑100mm ,对符合要求
7
的荷瘤小鼠进行分组并给药,溶瘤病毒U400以瘤内注射的给药方式,剂量为1x 10pfu/只,
于Day10,Day12和Day14分别给药1次,大黄酸以腹腔注射的给药方式,剂量为50mg/kg,于
Day10,Day13 和Day16分别给药1次,实验过程中,每2天测量1次小鼠移植瘤体积。
[0150] 实验结果如图6B所示,PBS组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增长情况正常,大黄酸在组、U400组和联合治疗组(U400+大黄酸)均对肿瘤体积有一定治疗作用,实验后期U400组和联合治
3
疗组中小鼠肿瘤体积均处于1000mm以下,显著优于大黄酸组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根据组间
肿瘤体积平均值生长曲线可知(图 6C),联合给药组的效果显著优于大黄酸和U400单独给
药组。再结合实验终点时,各荷瘤小。
[0151] 实施例7比较大黄酸和U400联合给药在肺转移模型中的抑制作用
[0152] 图7A为溶瘤病毒U400和CD38抑制剂大黄酸联合治疗转移性肺癌的结果统计,可以发现联合给药组的小鼠肿瘤体积有近50%的得到了完全缓解,只有U400给药组产生了29%
的完全缓解,单独给药大黄酸治疗的没有完全缓解的小鼠,同时总体应答率提高到81%,如
图7B所示在转移性肺癌小鼠模型治疗的药效评价的统计结果表明U400联合大黄酸产生了
协同治疗效应,在控制肿瘤生长尤其时完全杀灭肿瘤的方面,联合给药组与单独给药相比,
具备显著的优势。
[0153] 进一步对肺癌模型小鼠给药PBS,大黄酸,U400和联合给药(大黄酸+U400),实验结束后,观察并评价小鼠的肺部转移情况,由图8A和8B可知, PBS组中小鼠肺组织的肺癌细胞
几乎占据了肺组织,转移比例近乎100%,而 U400组和联合治疗组中肺部转移被有效的控
制,联合的给药组的完全抑制率为68.8%显著优于U400组的47.1%,从总体抑制率方面看,
联合治疗组为 93.8%,显著优于U400组的76.5%和大黄酸组的15.8%,结合实施例6中,各
治疗组对LLC肺癌小鼠模型肿瘤体积的控制情况可知,联合治疗组(U400+ 大黄酸)对肺癌
治疗作用和对肺癌细胞的转移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U400或大黄酸单药组。进一步将所有荷
瘤小鼠的应答率进行统计:如图8C所示,联合治疗组,总共入组16只患癌小鼠,总抑制达到
93.8%,远远高于CD38小分子抑制剂单独给药组,进一步证明CD38抑制剂联合U400给药,将
整体小鼠应答率显著提高,提高了小鼠的存活率,同时联合给药的治愈组比例达到68.8%,
显著高于U400单独给药组。
[0154] 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公开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
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公开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权利要求的保护范
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