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850447.3

文献号 : CN11196073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春山徐天兵孙振武贺华荣孙霞

申请人 : 江苏港顺新材料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沥青混凝土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石灰石矿粉2.5‑4.5%、粉煤灰2‑3.5%、沥青4‑6%、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0.8‑1.3%、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2.5‑6%,余量为粗细集料。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称取各原料;(2)将粗细集料加热至125‑130℃,沥青加热至130‑135℃,备用;(3)向搅拌器中依次加入石灰石矿粉、粉煤灰、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在125‑130℃下搅拌10‑15min后,加入沥青,搅拌,加入粗细集料,搅拌,即得。本发明拌和温度较低,各改性物质分散性能好,制备得到的沥青混凝土抵抗高温变形的能力强,抗老化性能好,稳定度高,综合性能优异。

权利要求 :

1.一种新型沥青混凝土,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石灰石矿粉 

2.5‑4.5%、粉煤灰 2‑3.5%、沥青 4‑6%、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 0.8‑1.3%、膨润土负载纳米 SiC‑TaC 复合材料 2.5‑ 6%,余量为粗细集料;

所述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 复合材料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1) 向膨润土中加入质量浓度为 30%的葡萄糖溶液,膨润土完全润湿后,在有氧气氛下,置于 750‑800℃下煅烧 2h,随炉冷却至室温,得到多孔膨润土;

(2) 采用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将其与无水乙醇、去离子水和稀盐酸混合,得溶液 A;以五氯化钽为钽源,将其溶解于无水乙醇中,形成饱和的溶液 B;配制质量浓度为 30%的葡萄糖水溶液,得溶液C;

将溶液 B 和溶液A 混合,然后加入多孔膨润土,密封该混合溶液并进行磁力搅拌;此过程中,均匀滴入溶液 C,并加入分散剂和促凝剂;5‑6 h 后,将密封的混合溶液静置于 60±2℃水浴中使其进一步水解,12‑15h 后,得到多孔膨润土/湿凝胶复合材料;静置 3‑4 天后,经乙醇回流处理得到多孔膨润土/干凝胶复合材料;

(3) 将多孔膨润土/干凝胶复合材料置于研磨机中研磨成粉, 然后置于 500‑520 ℃的马弗炉内碳化, 得到多孔膨润土/C‑SiO2‑ Ta2O5 杂化前驱体复合材料;然后将多孔膨润土/C‑SiO2‑Ta2O5 杂化前驱体复合材料在氮气保护下,在 1350‑1420℃下煅烧 2‑3h,然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制备得到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 复合材料;

所述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玄武岩短切纤维先置于质量浓度为 

50%的醋酸水溶液中浸泡 1h,然后过滤,清水洗涤,再于 90‑100℃下进行干燥;然后将硅烷偶联剂 KH550 和乙醇加入到水中,加热至 45±2℃后加入玄武岩短切纤维,搅拌 1h, 过滤然后于 90‑100℃干燥,得到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新型沥青混凝土,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石灰石矿粉 3.5%、粉煤灰 2.5%、沥青5.5%、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 1.2%、膨润土负载纳米 SiC‑TaC 复合材料 5%,余量为粗细集料。

3.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新型沥青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粗细集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集料组成:粒径为 0‑2.36mm 的集料18‑25%、粒径为 2.36‑4.75mm 的集料 16‑21%、粒径为 4.75‑9.5mm 的集料 25‑30%,余量为粒径为 9.5‑16mm 的集料。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新型沥青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正硅酸乙酯、无水乙醇、去离子水、氯化氢的摩尔比为

1:2.5:2.5:0.01。

5.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新型沥青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溶液 A、溶液 B、溶液 C 、多孔膨润土的质量比为 1: 1:2:5。

6.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新型沥青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分散剂为质量浓度为 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水溶液,促凝剂为环氧丙烷,分散剂加入量为葡萄糖水溶液质量的 1%,促凝剂与钽的摩尔比为 5‑6:1。

7.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新型沥青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烷偶联剂KH550、乙醇、水的质量比为 1:4:0.5。

8.根据权利要求 1‑7 中任一项所述的新型沥青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按各原料所占重量百分比称取各原料;

(2)将粗细集料加热至 125‑130℃,沥青加热至 130‑135℃, 备用;

(3)向搅拌器中依次加入石灰石矿粉、粉煤灰、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膨润土负载纳米 SiC‑TaC 复合材料,在 125‑130℃下搅拌

10‑15min 后,加入步骤(2)中的沥青,搅拌 2‑3min 后,继续加入步骤(2)中的粗细集料,搅拌均匀,即得所述新型沥青混凝土。

说明书 :

一种新型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沥青混凝土俗称沥青砼,人工选配具有一定级配组成的矿料,碎石或轧碎砾石、石屑或砂、矿粉等,与一定比例的路用沥青材料,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拌制而成的混合料。
[0003]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量不断上升,为了改善道路交通环境,提高驾驶的舒适性,沥青路面在我国近3年来的公路建设得到了广泛应用。沥青路面不但表面平
整、驾驶舒适、振动小、噪音低,而且没有接缝、耐磨、没有灰尘、施工周期短,同时沥青路面
也容易维护,适合于分期建设。正式由于这些特点,沥青混凝土路面才广泛用于城市道路的
建设。
[0004] 但由于交通流量的增长超过设计预期,以及材料、设计、施工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导致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损害严重,寿命通常低于设计寿命,并大量增加维护成本,影响交
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在现阶段,国产沥青的性能受原油属性的制约,大部分不能很
好地满足路用要求。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在沥青中“混溶”聚合物进行改性,制得的聚合物改
性沥青较好地满足了路用要求,在高等级公路上得到大量应用。
[0005] 申请号为CN201810485281.2的国内专利公开了一种公路施工用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沥青混凝土按重量组份计包括如下组分:混合改性沥青10‑20份、钢纤维3‑5份、
粉煤灰60‑80份、微硅粉70‑80份、碎石30‑40份、砂石40‑60份。该发明制得沥青混凝土配级
合理,通过增加钢纤维,可以大幅提高沥青混凝土内部的相互作用力,有效防止路面产生裂
纹,提高路面的抗压程度,通过使用SBS和聚乙烯的改性沥青,比传统的基础沥青具有更高
的耐热型和弹性,提高了路面的热稳定性。
[0006] 但是,聚合物改性沥青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聚合物在沥青中的分散较为困难,不易制备;(3)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较高,导致沥青在拌和时严重
老化。因此,寻找更优异的改性材料和改性方法,是大规模利用国产廉价沥青、有效提高沥
青混凝土路面的综合性能的途径。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拌和温度较低,各改性物质分散性能好,制备得到的沥青混凝土抵抗高温变形的能力强,抗老化性能好,稳定度
高,综合性能优异。
[0008]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9] 一种新型沥青混凝土,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石灰石矿粉2.5‑4.5%、粉煤灰2‑3.5%、沥青4‑6%、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0.8‑1.3%、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
料2.5‑6%,余量为粗细集料。
[0010] 优选地,所述新型沥青混凝土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石灰石矿粉3.5%、粉煤灰2.5%、沥青5.5%、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1.2%、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
5%,余量为粗细集料。
[0011] 优选地,所述粗细集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集料组成:粒径为0‑2.36mm的集料18‑25%、粒径为2.36‑4.75mm的集料16‑21%、粒径为4.75‑9.5mm的集料25‑30%,余量为粒径
为9.5‑16mm的集料。
[0012] 优选地,所述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0013] (1)向膨润土中加入质量溶度为30%的葡萄糖溶液,膨润土完全润湿后,在有氧气氛下,置于750‑800℃下煅烧2h,随炉冷却至室温,得到多孔膨润土;
[0014] (2)采用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将其与无水乙醇、去离子水和稀盐酸混合,得溶液A;以五氯化钽为钽源,将其溶解于无水乙醇中,形成饱和的溶液B;配制质量浓度为30%的葡
萄糖水溶液,得溶液C;
[0015] 将溶液B和溶液A混合,然后加入多孔膨润土,密封该混合溶液并进行磁力搅拌;此过程中,均匀滴入溶液C,并加入分散剂和促凝剂;5‑6h后,将密封的混合溶液静置于60±2
℃水浴中使其进一步水解,12‑15h后,得到多孔膨润土/湿凝胶复合材料;静置3‑4天后,经
乙醇回流处理得到多孔膨润土/干凝胶复合材料;
[0016] (3)将多孔膨润土/干凝胶复合材料置于研磨机中研磨成粉,然后置于500‑520℃的马弗炉内碳化,得到多孔膨润土/C‑SiO2‑Ta2O5杂化前驱体复合材料;然后将多孔膨润土/
C‑SiO2‑Ta2O5杂化前驱体复合材料在氮气保护下,在1350‑1420℃下煅烧2‑3h,然后随炉冷
却至室温,制备得到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
[0017] 优选地,步骤(2)中,正硅酸乙酯、无水乙醇、去离子水、氯化氢的摩尔比为1:2.5:2.5:0.01。
[0018] 优选地,步骤(2)中,溶液A、溶液B、溶液C、多孔膨润土的质量比为1:1:2:5。
[0019] 优选地,步骤(2)中,分散剂为质量浓度为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水溶液,促凝剂为环氧丙烷,分散剂加入量为葡萄糖水溶液质量的1%,促凝剂与钽的摩尔比为5‑6:1。
[0020] 优选地,所述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玄武岩短切纤维先置于质量浓度为50%的醋酸水溶液中浸泡1h,然后过滤,清水洗涤,再于90‑100℃下进行干
燥;然后将硅烷偶联剂KH550和乙醇加入到水中,加热至45±2℃后加入玄武岩短切纤维,搅
拌1h,过滤然后于90‑100℃干燥,得到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
[0021] 优选地,所述硅烷偶联剂KH550、乙醇、水的质量比为1:4:0.5。
[0022] 本发明新型沥青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23] (1)按各原料所占重量百分比称取各原料;
[0024] (2)将粗细集料加热至125‑130℃,沥青加热至130‑135℃,备用;
[0025] (3)向搅拌器中依次加入石灰石矿粉、粉煤灰、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在125‑130℃下搅拌10‑15min后,加入步骤(2)中的沥青,搅拌2‑
3min后,继续加入步骤(2)中的粗细集料,搅拌均匀,即得所述新型沥青混凝土。
[002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7] 1、本发明的沥青混凝土中,加入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其在混凝土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从而使纳米SiC‑TaC高分散在沥青混凝土中,纳米SiC‑TaC具有高弹性
模量、显微硬度以及高温抗氧化性能,因此其可显著提高沥青混凝土的抵抗高温变形的能
力和抗老化性能。
[0028] 2、本发明中,在制备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时,将膨润土采用萄糖溶液润湿后,并在有氧气氛下煅烧,可使制备得到的膨润土具有较高的孔隙,多孔膨润土吸附性
能显著提升,一方面可吸附更多量的纳米SiC‑TaC,同时这些孔隙的存在加强了改性玄武岩
短切纤维与膨润土的嵌合性,同时还可加强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与其他材料
的结合性,使沥青混凝土的抗永久变形的能力强,延长了使用寿命。
[0029] 3、本发明加入的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为依次通过酸改性以及硅烷偶联剂改性后的玄武岩短切纤维,可有效增强玄武岩短切纤维与各物质间的界面性能,使其与其他物质
的结合性加强,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增韧效果好,提高了沥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0030] 4、本发明沥青混凝土中同时加入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和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两者配合,有效减小了矿料间的隙度,且使拌和温度较低,制得的沥青混凝土的
稳定度显著提升,抗车辙性能强。在此基础上,配合适宜量的石灰石矿粉、粉煤灰等,使沥青
混凝土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
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
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2] 实施例1: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的制备
[0033] 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0034] (1)向膨润土中加入质量溶度为30%的葡萄糖溶液,膨润土完全润湿后,在有氧气氛下,置于800℃下煅烧2h,随炉冷却至室温,得到多孔膨润土。
[0035] (2)采用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将其与无水乙醇、去离子水和稀盐酸混合,正硅酸乙酯、无水乙醇、去离子水、氯化氢的摩尔比为1:2.5:2.5:0.01,得溶液A;以五氯化钽为钽源,
将其溶解于无水乙醇中,形成饱和的溶液B;配制质量浓度为30%的葡萄糖水溶液,得溶液
C。
[0036] 将溶液B和溶液A混合,然后加入多孔膨润土,密封该混合溶液并进行磁力搅拌;此过程中,均匀滴入溶液C,并加入分散剂和促凝剂;5h后,将密封的混合溶液静置于60±2℃
水浴中使其进一步水解,15h后,得到多孔膨润土/湿凝胶复合材料;静置3天后,经乙醇回流
处理得到多孔膨润土/干凝胶复合材料。
[0037] 其中,溶液A、溶液B、溶液C、多孔膨润土的质量比为1:1:2:5。分散剂为质量浓度为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水溶液,促凝剂为环氧丙烷,分散剂加入量为葡萄糖水溶液质量的
1%,促凝剂与钽的摩尔比为6:1。
[0038] (3)将多孔膨润土/干凝胶复合材料置于研磨机中研磨成粉,然后置于520℃的马弗炉内碳化,得到多孔膨润土/C‑SiO2‑Ta2O5杂化前驱体复合材料;然后将多孔膨润土/C‑
SiO2‑Ta2O5杂化前驱体复合材料在氮气保护下,在1350℃下煅烧3h,然后随炉冷却至室温,
制备得到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
[0039] 实施例2: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的制备
[0040] 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0041] (1)向膨润土中加入质量溶度为30%的葡萄糖溶液,膨润土完全润湿后,在有氧气氛下,置于750℃下煅烧2h,随炉冷却至室温,得到多孔膨润土。
[0042] (2)采用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将其与无水乙醇、去离子水和稀盐酸混合,正硅酸乙酯、无水乙醇、去离子水、氯化氢的摩尔比为1:2.5:2.5:0.01,得溶液A;以五氯化钽为钽源,
将其溶解于无水乙醇中,形成饱和的溶液B;配制质量浓度为30%的葡萄糖水溶液,得溶液
C。
[0043] 将溶液B和溶液A混合,然后加入多孔膨润土,密封该混合溶液并进行磁力搅拌;此过程中,均匀滴入溶液C,并加入分散剂和促凝剂;6h后,将密封的混合溶液静置于60±2℃
水浴中使其进一步水解,12h后,得到多孔膨润土/湿凝胶复合材料;静置4天后,经乙醇回流
处理得到多孔膨润土/干凝胶复合材料。
[0044] 其中,溶液A、溶液B、溶液C、多孔膨润土的质量比为1:1:2:5。分散剂为质量浓度为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水溶液,促凝剂为环氧丙烷,分散剂加入量为葡萄糖水溶液质量的
1%,促凝剂与钽的摩尔比为5:1。
[0045] (3)将多孔膨润土/干凝胶复合材料置于研磨机中研磨成粉,然后置于500℃的马弗炉内碳化,得到多孔膨润土/C‑SiO2‑Ta2O5杂化前驱体复合材料;然后将多孔膨润土/C‑
SiO2‑Ta2O5杂化前驱体复合材料在氮气保护下,在1420℃下煅烧2h,然后随炉冷却至室温,
制备得到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
[0046] 实施例3: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的制备
[0047] 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玄武岩短切纤维先置于质量浓度为50%的醋酸水溶液中浸泡1h,然后过滤,清水洗涤,再于100℃下进行干燥;然后将硅烷偶联
剂KH550和乙醇加入到水中,加热至45±2℃后加入玄武岩短切纤维,搅拌1h,过滤然后于
100℃下干燥,得到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硅烷偶联剂KH550、乙醇、水的质量比为1:4:0.5。
[0048] 实施例4:
[0049] 一种新型沥青混凝土,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石灰石矿粉3.5%、粉煤灰2.5%、沥青5.5%、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1.2%、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5%,余量
为粗细集料。
[0050] 粗细集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集料组成:粒径为0‑2.36mm的集料20%、粒径为2.36‑4.75mm的集料18%、粒径为4.75‑9.5mm的集料27%,余量为粒径为9.5‑16mm的集料。
[0051] 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由实施例1中的方法制备得到,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由实施例3中的方法制备得到。
[0052] 新型沥青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53] (1)按各原料所占重量百分比称取各原料;
[0054] (2)将粗细集料加热至130℃,沥青加热至135℃,备用;
[0055] (3)向搅拌器中依次加入石灰石矿粉、粉煤灰、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在125℃下搅拌15min后,加入步骤(2)中的沥青,搅拌3min后,继续
加入步骤(2)中的粗细集料,搅拌均匀,即得所述新型沥青混凝土。
[0056] 实施例5:
[0057] 一种新型沥青混凝土,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石灰石矿粉4.5%、粉煤灰2%、沥青6%、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1.3%、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4.5%,余量为
粗细集料。
[0058] 粗细集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集料组成:粒径为0‑2.36mm的集料20%、粒径为2.36‑4.75mm的集料18%、粒径为4.75‑9.5mm的集料27%,余量为粒径为9.5‑16mm的集料。
[0059] 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由实施例1中的方法制备得到,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由实施例3中的方法制备得到。
[0060] 新型沥青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61] (1)按各原料所占重量百分比称取各原料;
[0062] (2)将粗细集料加热至125℃,沥青加热至130℃,备用;
[0063] (3)向搅拌器中依次加入石灰石矿粉、粉煤灰、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在130℃下搅拌15min后,加入步骤(2)中的沥青,搅拌2min后,继续
加入步骤(2)中的粗细集料,搅拌均匀,即得所述新型沥青混凝土。
[0064] 实施例6:
[0065] 一种新型沥青混凝土,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石灰石矿粉2.5%、粉煤灰3.5%、沥青5%、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0.8%、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3%,余量为
粗细集料。
[0066] 粗细集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集料组成:粒径为0‑2.36mm的集料25%、粒径为2.36‑4.75mm的集料16%、粒径为4.75‑9.5mm的集料25%,余量为粒径为9.5‑16mm的集料。
[0067] 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由实施例2中的方法制备得到,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由实施例3中的方法制备得到。
[0068] 新型沥青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同实施例5。
[0069] 实施例7:
[0070] 一种新型沥青混凝土,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石灰石矿粉4.5%、粉煤灰3%、沥青5%、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1.3%、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2.5%,余量为
粗细集料。
[0071] 粗细集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集料组成:粒径为0‑2.36mm的集料18%、粒径为2.36‑4.75mm的集料18%、粒径为4.75‑9.5mm的集料30%,余量为粒径为9.5‑16mm的集料。
[0072] 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由实施例2中的方法制备得到,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由实施例3中的方法制备得到。
[0073] 新型沥青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同实施例4。
[0074] 实施例8:
[0075] 一种新型沥青混凝土,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石灰石矿粉4.5%、粉煤灰2%、沥青4.5%、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1%、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3%,余量为粗
细集料。
[0076] 粗细集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集料组成:粒径为0‑2.36mm的集料18%、粒径为2.36‑4.75mm的集料18%、粒径为4.75‑9.5mm的集料30%,余量为粒径为9.5‑16mm的集料。
[0077] 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由实施例2中的方法制备得到,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由实施例3中的方法制备得到。
[0078] 新型沥青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同实施例5。
[0079] 实施例9:
[0080] 一种新型沥青混凝土,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石灰石矿粉2.5%、粉煤灰3.5%、沥青6%、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1.3%、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5%,余量为
粗细集料。
[0081] 粗细集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集料组成:粒径为0‑2.36mm的集料25%、粒径为2.36‑4.75mm的集料16%、粒径为4.75‑9.5mm的集料28%,余量为粒径为9.5‑16mm的集料。
[0082] 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由实施例1中的方法制备得到,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由实施例3中的方法制备得到。
[0083] 新型沥青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同实施例4。
[0084] 实施例10:
[0085] 一种新型沥青混凝土,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石灰石矿粉3%、粉煤灰3%、沥青4%、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0.8%、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6%,余量为粗
细集料。
[0086] 粗细集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集料组成:粒径为0‑2.36mm的集料20%、粒径为2.36‑4.75mm的集料21%、粒径为4.75‑9.5mm的集料25%,余量为粒径为9.5‑16mm的集料。
[0087] 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由实施例2中的方法制备得到,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由实施例3中的方法制备得到。
[0088] 新型沥青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同实施例5。
[0089] 对比例4:
[0090] 一种新型沥青混凝土,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石灰石矿粉3.5%、粉煤灰2.5%、沥青5.5%、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6.2%,余量为粗细集料。
[0091] 粗细集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集料组成:粒径为0‑2.36mm的集料20%、粒径为2.36‑4.75mm的集料18%、粒径为4.75‑9.5mm的集料27%,余量为粒径为9.5‑16mm的集料。
[0092] 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由实施例3中的方法制备得到。
[0093] 新型沥青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参考实施例4。
[0094] 性能测试:
[0095] 对实施例4‑10以及对比例1中的沥青混凝土的性能进行检测。
[0096] 1、对沥青混凝土的车辙试验动稳定度、马歇尔稳定度、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逆行测试。具体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0097] 表1:
[0098]
[0099] 2、对沥青混凝土进行冻融劈裂试验、低温弯曲极限应变试验。具体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0100] 表2:
[0101]
[0102]
[0103] 从表1和表2可知,本发明实施例4‑10中所制备的沥青混凝土综合性能优异,且明显优于未加入膨润土负载纳米SiC‑TaC复合材料的沥青混凝土。
[0104]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
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
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