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铜低积累突变体lc1的突变基因OsCOPT7及其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902374.8

文献号 : CN11196167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铭学关美艳牟仁祥曹赵云朱智伟

申请人 : 中国水稻研究所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铜低积累突变体lc1的突变基因OsCOPT7及其应用。水稻铜低积累突变体lc1的突变基因OsCOPT7,野生OsCOPT7基因的编码区发生碱基突变,即ATG下游第344个碱基由G突变为A,即编码区第115个密码子由GGG变为GAG,致使蛋白序列中第115位氨基酸由甘氨酸(Gly/G)突变为谷氨酸(Glu/E)。所述的突变基因OsCOPT7的编码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编码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突变体lc1的水稻籽粒中铜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水稻籽粒的铜含量。所述突变体的应用,包括转基因、杂交、回交或无性繁殖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所述的突变基因OsCOPT7的应用,使水稻包含所述的突变基因OsCOPT7,或使水稻包含所述的突变基因OsCOPT7的编码氨基酸。

权利要求 :

1.一种水稻铜低积累突变体lc1的突变基因OsCOPT7,其特征在于,野生OsCOPT7基因的编码区发生碱基突变,即ATG下游第344个碱基由G突变为A,对应为编码区第115个密码子由GGG变为GAG,编码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籽粒低铜积累突变体lc1的突变基因OsCOPT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突变基因OsCOPT7的编码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即野生型OsCOPT7蛋白序列中第115位氨基酸由甘氨酸突变为谷氨酸。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铜低积累突变体lc1的突变基因OsCOPT7在降低水稻铜积累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使水稻包含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突变基因OsCOPT7;或使水稻包含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突变基因OsCOPT7的编码氨基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应用方式包括转基因、杂交、回交或无性繁殖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5.一种表达盒或重组载体,其特征在于,含有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突变基因OsCOPT7。

说明书 :

水稻铜低积累突变体lc1的突变基因OsCOPT7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作物遗传育种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水稻铜低积累突变体lc1的突变基因OsCOPT7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铜(Copper,Cu)是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元素之一。许多研究表明,铜过量积累抑制植株的生长,并影响相关生理过程。另外,铜作为辅酶因子参与多种生化反应过
程,在人体内以铜蓝蛋白和铜酶的形式存在,是生命健康所必须的微量元素。而适量的铜摄
入是对居民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稻米是我国居民主要粮食,培育适用于铜污染土壤的铜低
积累水稻品种意义重大。由于水稻不同品种间的铜积累能力差异明显,通过选择籽粒中铜
低积累的水稻品种种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途径。
[0003] 水稻籽粒中铜含量受根系对铜的吸收、转运和再分配过程的影响,且这一过程受遗传控制。近些年,一些参与水稻铜吸收、转运和韧皮部转运的基因和转运蛋白已陆续被发
现。铜元素进入植物根系后,主要由重金属ATP酶(P1B‑ATPase,HMA)家族转运蛋白参与其转
运过程,在水稻中对应为转运蛋白OsHMA4‑9。另外铁转运蛋白OsYSL1和OsYSL3、锌转运蛋白
OsZIP2和OsZIP4等基因可能也参与植物对铜的转运过程。而定位于韧皮部的OsYSL16,可通
过转运Cu‑NA参与铜的再分配过程。CTR类高亲和铜转运蛋白(COPT)是与水稻根系对铜的吸
收过程的主要参与者,然而目前少有水稻COPT家族基因及蛋白功能的研究被报道,也没有
通过针对OsCOPT家族成员基因突变而获得籽粒中铜低积累的突变体。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水稻铜低积累突变体lc1的突变基因OsCOPT7及其应用。
[0005] 一种水稻铜低积累突变体lc1的突变基因OsCOPT7,野生OsCOPT7基因的编码区发生碱基突变,即ATG下游第344个碱基由G突变为A,对应为编码区第115个密码子由GGG变为
GAG,编码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的水稻铜低积累突变体lc1的籽粒中铜积累
量显著降低至野生型的20%以下。
[0006] 所述的水稻籽粒低铜积累突变体lc1的突变基因OsCOPT7,所述的突变基因OsCOPT7的编码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野生型OsCOPT7蛋白序列中第115位氨基酸
由甘氨酸突变为谷氨酸。
[0007] 一种所述的水稻铜低积累突变体lc1的突变基因OsCOPT7的应用,使水稻包含所述的突变基因OsCOPT7;或使水稻包含所述的突变基因OsCOPT7的编码氨基酸。
[0008] 所述的应用,应用方式包括转基因、杂交、回交或无性繁殖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0009] 一种表达盒或重组载体,含有所述的突变基因OsCOPT7。
[0010] 本发明有益效果:
[0011] 本发明获得的突变体材料lc1的籽粒中铜含量降低至20%以下。因此,突变体lc1的OsCOPT7基因突变方式对籽粒铜积累影响显著,可在后续育种中发挥显著效果。而突变体
lc1可用于后续的铜污染土壤优势品种的构建和利用。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野生型与铜低积累突变体(lc1)植株的基本参数图。
[0013] 图2是野生型和lc1植株糙米及稻穗中的铜含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5] 本发明以籼稻9311(Oryza_Indica)为野生型种子(M0代)并进行EMS诱变处理,种植处理的种子获得M1代植株。M1代植株自交产生种子(M2代),在田块上种植M2代植株,收获
的水稻籽粒脱壳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测定糙米中的铜含量,筛选铜低积累
植株。将获得的水稻铜低积累株系进一步自交筛选,并在不同稻田种植验证,获得了一个稻
米铜积累量低、能稳定遗传的突变纯合单株,命名为lc1(low copper mutant 1),并用于杂
交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
[0016] 水稻铜低积累突变体lc1,所述突变位点位于水稻OsCOPT7基因起始密码子ATG下游下游第344个碱基由G突变为A,对应为CDS序列中第115个密码子由GGG变为GAG,使
OsCOPT7蛋白序列中第115位氨基酸由甘氨酸(Gly/G)突变为谷氨酸(Glu/E),导致lc1突变
体水稻籽粒中铜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水稻籽粒的铜含量。
[0017] 水稻铜低积累突变体lc1,其突变基因OsCOPT7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0018] 一、水稻铜低积累突变体获取过程:
[0019] 2013年,将常规水稻野生型种子450g(此为M0),清水浸种12小时,用1.0%的甲磺酸乙酯(EMS)室温浸泡处理12小时,期间搅拌,弃去EMS处理液并用清水冲洗4小时。经诱变处
理的种子,经浸种、催芽后播种,25d秧龄后单本移栽,按常规肥水管理(此为M1)。成熟时,根
据结实率状况每株收获1~3穗,共收获4140个株。除单株种子保存外,每株随机取15粒混合
成M2种子。
[0020] 2014年,M2种子浸种、催芽后播种,25d秧龄单本移栽于同一田块(土壤pH=7.5),按常规肥水管理。成熟后单株收获,共收获35689株。选取433株结实率低的和12527株正常结
实的水稻植株,收获后将对应植株籽粒脱壳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测定糙米
中的铜等元素的含量。从中获得了一个水稻铜低积累材料,其糙米铜含量为1.4mg/kg,而对
应的野生型品种糙米铜含量为3.6‑4.1 mg/kg。
[0021] 鉴于上一块土壤pH值较高,会影响水稻对铜的吸收。2015年,将获得的水稻铜积累材料种子于次年浸种、催芽后播种,25d秧龄单本移栽18株于土壤pH值为5.4的田块中,按常
规肥水管理。成熟后单株收获,共收获10株。收获后的水稻籽粒脱壳,用ICP测定糙米中的铜
含量,其中9株水稻的糙米铜含量明显低于野生型,浓度分布为1.7‑2.1mg/kg,而野生型品
种糙米铜含量分布为7.0‑8.2mg/kg。
[0022] 2016年,将上一年收获的9株低铜积累水稻材料种子于次年浸种、催芽后播种,于25d秧龄单本移栽18株于土壤pH值为5.4的田块中,按常规肥水管理。成熟后单株收获,籽粒
脱壳,用ICP测定糙米中的铜含量。结果显示,糙米中铜含量未出现分离现象,均低于野生型
植株稻米铜含量60%左右。其中1株系水稻的糙米铜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浓度分别为1.5‑
2.3mg/kg,而野生型品种糙米铜含量分布为5.4‑6.8mg/kg。
[0023] 鉴于上述株系植株的籽粒中铜低积累性状未出现分离,于2017年将该株系编号为K152,并筛选含量较低的柱系进行进一步自交纯化,在浙江富阳两地稻田中分别种植验证。
结果显示,突变体株系籽粒中铜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分别为野生型籽粒铜含量的7%和
10%,且均能稳定遗传。另外,于2018年在另一背景的田块中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突变体株系
仍具有显著的低铜优势。因此,取K152为籽粒铜低积累的突变体进行后续实验,命名为lc1 
(low copper mutant 1)。
[0024] 二、铜低积累突变体lc1铜积累特性
[0025] 铜低积累突变体lc1的分蘖数、结实率和株高显著低于野生型,而其他主要农艺性状均与野生型没有显著差异(见图1)。
[0026] 2016、2017连续两年在杭州富阳常安的稻田种植,2018年在浙江富阳中水花苑稻田种植,结果均显示突变体lc1糙米中的铜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2019年浙江富阳中水花
苑稻田种植结果显示,突变体lc1植株稻穗和糙米中铜含量分别为野生型的50%和16%,详细
结果如图2所示。
[0027] 三、铜低积累突变体lc1突变基因的确定
[0028] 将野生型与铜低积累水稻突变体lc1品种进行杂交,所有F1植株均未表现低铜积累特性。当年冬季在海南将F1代自交,获得F2代分离群体。随机选取约500粒F2代种子,经浸
种、催芽后,于海南南繁基地种植,单株收获,用ICP测定糙米中的铜含量。F2分离群体中铜
在糙米中低积累和正常积累株呈典型的1:3分离,表明水稻lc1突变体的特殊性状受隐性单
基因控制。
[0029] 进一步选择突变体lc1与野生型品种杂交的F2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在分离出的糙米中铜含量极低和极高表型中各选择30个单株,分别进行DNA提取,然后将30个样品DNA等
量混合构建DNA池,记为F2‑L和F2‑H并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
[0030] DNA提取按如下步骤进行:取约2cm长的水稻叶片置于装有钢珠的2ml离心管中;液氮冷冻后,用破碎仪将叶片打碎,取出并加入500ml的1.5×CTAB,室温下晃动试管至叶片粉
末与提取剂混合均匀;65℃水浴20‑30min,每5min颠倒混匀1次;加入等体积的氯仿,上下颠
倒混匀,持续10min;10000rpm离心10min;吸取400ml上清液至新的离心管,200ml的异丙醇,
上下颠倒混匀,持续10min;10000rpm离心10min;离心后弃上清,加入500ml 75%乙醇,颠倒
漂洗,12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置于超净台吹干或自然晾干,加100ml ddH2O 溶解DNA,
电泳检测DNA质量。
[0031] 基因组重测序步骤如下:获得DNA后,将群体两个亲本和两个子代极端表型混池DNA样品随机打断成长度为350bp的片段。采用TruSeq Library Construction Kit进行建
库,DNA片段经末端修复、加ployA尾、加测序接头、纯化、PCR扩增等步骤完成整个文库制备,
构建好的文库通过illumina HiSeq进行测序。
[0032] 测序共产生Raw data 36.381G,过滤后的Clean data为36.321 G,测序质量高(Q20≥96.83%、Q30≥91.69%),GC含量分别在42.98% 43.98%之间。综上,所有样本的数据量
~
足够,测序质量合格,GC分布正常,建库测序成功。
[0033] 有效测序数据通过BWA软件比对到参考基因组Oryza_Indica,比对结果经SAMTOOLS去除重复,所有样本的比对率在96.35% 99.18%之间。比对结果正常,可用于后续
~
的变异检测及相关分析。
[0034] 采用GATK3.3软件的Unified Genotyper模块进行多个样本SNP的检测,使用Variant Filtration进行过滤,得到总的SNP为254,730个。其中外显子上的同义变异为
7435个,非同义变异为11698个。基于基因分型的结果,筛选两个亲本间纯合差异的标记,共
挑选出3743个多态性标记。根据子代SNP‑index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发现9号染色体即
为候选基因所在染色体。
[0035] 对于候选的多态性标记位点,提取ANNOVAR的注释结果,筛选出候选基因BGIOSGA030839,该候选基因CDS对应编码序列为铜转运蛋白OsCOPT7(Copper Transporter 
7),其在突变体lc1中编码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候选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14863852‑
14864301bp间,lc1突变体中ATG下游344bp处发生碱基由G突变为A,导致OsCOPT7的氨基酸
序列中第115位氨基酸由甘氨酸突变为谷氨酸(G115E),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