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料模块及其安装结构和冷却塔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157560.3

文献号 : CN11198189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金鹏陈良才孙刚李金恒

申请人 : 德州贝诺风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填料模块及其安装结构和冷却塔,在填料模块的直立方向上形成为顶角指向填料模块上方的上部三角形的上导流部和连通该上部三角形的流入侧斜边的上部纵导流部;以及在填料模块的下部形成在填料模块的直立方向上形成为顶角指向填料模块下方的下部三角形的下导流部和连通该下部三角形的流出侧斜边的下部纵导流部。通过使对各主填料片设置纵导流部,使填料模块基本形成为长方体,能够均匀的把水引导至填料模块的功能部内,和将填料模块内的水均匀地排出。本发明的安装结构包括如上所述的填料模块。本发明的冷却塔包括如上所述的安装结构。

权利要求 :

1.一种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

交替层叠设置,用于形成第一、第二流路的第一、第二主填料片;和设置在所述第一与第二主填料片之间,用于隔开所述第一、第二流路的间壁片;

所述间壁片包括第一间壁片和第二间壁片;所述第一间壁片在所述第一主填料片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主填料片配合形成第一模块组;所述第二间壁片在所述第二主填料片的一侧,与所述第二主填料片配合形成第二模块组,所述第一模块组和所述第二模块组层叠成所述填料模块;

在所述填料模块的上部形成有:从填料片层叠方向上观看,所述填料模块在直立方向上形成顶角指向所述填料模块上方的上部三角形的上导流部;和连通该上部三角形的流入侧斜边的上部纵导流部,

在所述填料模块的下部形成有:从填料片层叠方向上观看,所述填料模块在直立方向上形成顶角指向所述填料模块下方的下部三角形的下导流部;和连通该下部三角形的流出侧斜边的下部纵导流部,

所述第一主填料片在上导流部处,将从作为所述流入侧斜边的一侧斜边淋入的水引导至所述第一主填料片大致全宽度的中部;在下导流部处,将从所述第一主填料片大致全宽度的中部引导至作为所述流出侧斜边的另一侧或所述一侧斜边流出,所述第一主填料片的上部纵导流部设置于与所述一侧斜边相对应的位置,下部纵导流部设置于与所述另一侧或所述一侧斜边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二主填料片在上导流部处,将从作为所述流入侧斜边的另一侧斜边淋入的水引导至所述第二主填料片大致全宽度的中部;在下导流部处,将从所述第二主填料片大致全宽度的中部引导至作为流出侧斜边的一侧或所述另一侧斜边流出,所述第二主填料片的上部纵导流部设置于与所述另一侧斜边相对应的位置,下部纵导流部设置于与所述一侧或所述另一侧斜边相对应的位置;

在所述第一主填料片和所述第一间壁片的未形成有流入/流出口的边缘,形成有向彼此相对方向折起,且可彼此扣合的第一折边组;

在所述第二主填料片和所述第二间壁片的未形成有流入/流出口的边缘,形成有向彼此相对方向折起,且可彼此扣合的第二折边组;

在所述第一主填料片非流入侧的上端和非流出侧的下端设有覆盖所述第一主填料片及其相邻的第一、第二间壁片之间缝隙的遮盖构件;

在所述第二主填料片非流入侧的上端和非流出侧的下端设有覆盖所述第二主填料片及其相邻的第一、第二间壁片之间缝隙的所述遮盖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构件包括遮盖片,所述遮盖片的一侧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第一扣合部、另一侧形成向下延伸的第二扣合部,所述第一扣合部和所述第二扣合部之间形成扣合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主填料片的上部纵导流部的高度小于所述上部三角形的顶点高度,所述上部三角形的顶角向上突出;

位于所述第一、第二主填料片上侧的遮盖构件顶部设有导水槽,所述导水槽的流入端靠近所述上部三角形的顶角侧;所述导水槽的流出端沿着平行于所述第一、第二主填料片的宽度方向向远离所述上部三角形的顶角侧延伸并与所述填料模块的边缘间隔一段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槽的两侧槽壁均设有分流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槽的两侧槽壁上均设有多个分流部,所述多个分流部的底部边缘高度从所述导水槽的流入端向流出端方向逐渐降低。

6.一种填料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填料模块;和支撑所述填料模块,从所述填料模块的所述上导流部的上顶角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上隔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填料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支撑所述填料模块,从所述填料模块的所述下导流部的下顶角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下隔板。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填料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设置于所述填料模块的所述上导流部的顶角,与所述上导流部的顶角卡合,截面呈人字形的上支架,在所述上支架的人字形向上的延伸部与所述上隔板连接固定。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填料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设置于所述填料模块的所述下导流部的顶角,与所述下导流部的顶角卡合,截面呈Y字形的下支架,在所述下支架的Y字形的向下延伸的部分与下隔板连接;

在所述下支架的下端设置有支撑梁。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填料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支撑于所述填料模块下侧,并沿着所述第一、第二主填料片层叠的方向延伸的支撑件。

11.一种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填料模块安装结构。

说明书 :

填料模块及其安装结构和冷却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填料模块,该填料模块的安装结构,以及包括该填料模块和填料模块安装结构的冷却塔。

背景技术

[0002] 在现有技术的冷却塔中,在冷却塔本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空气混合部、收水捕雾部、喷淋部、热交换部、空气导入部和水收集部。在本体1010的上部设置有排气部,排气
部包括风筒和设在风筒中的引风机。从喷淋部向热交换部喷淋水,热交换部中设置有多组
由多片填料片层叠形成层叠流路的填料模块,喷淋的水从上至下流过填料模块的各个流
路。另一方面空气从冷却塔下部的空气导入部被吸入冷却塔,并从下至上经过填料模块的
各流路,与喷淋的热水进行传热传质,从而对热水进行冷却。
[0003] 经过填料模块后的空气从冷却塔风筒排出。该排出的空气为饱和湿空气,在排放到环境空气中后,与冷空气混合,温度降低,饱和含湿量下降,则风筒出口的饱和湿空气就
过饱和了,那么过饱和的水蒸汽会凝析成雾。尤其在高纬度地区的冬季,冷却塔排气会形成
浓雾,进而生成雨雪下落,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更严重的是在设备和地面上结冰,形成冻
害。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有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提供一种特殊结构的填料模块,并据此填料模块,即使对已建成的冷却塔结构进行简单改造,也都可以大大改善上述现有常规冷却塔中存在
的问题。
[0005]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交替层叠设置,用于形成第一、第二流路的第一、第二主填料片;和设置在所述第一与第二主填料片之间,用于隔
开所述第一、第二流路的间壁片;所述间壁片包括第一间壁片和第二间壁片;所述第一间壁
片在所述第一主填料片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主填料片配合形成第一模块组;所述第二间壁
片在所述第二主填料片的一侧,与所述第二主填料片配合形成第二模块组,所述第一模块
组和所述第二模块组层叠成所述填料模块;在所述填料模块的上部形成有:从填料片层叠
方向上观看,所述填料模块在直立方向上形成顶角指向所述填料模块上方的上部三角形的
上导流部;和连通该上部三角形的流入侧斜边的上部纵导流部,在所述填料模块的下部形
成有:从填料片层叠方向上观看,所述填料模块在直立方向上形成顶角指向所述填料模块
下方的下部三角形的下导流部;和连通该下部三角形的流出侧斜边的下部纵导流部,所述
第一主填料片在上导流部处,将从作为所述流入侧斜边的一侧斜边淋入的水引导至所述第
一主填料片大致全宽度的中部;在下导流部处,将从所述第一主填料片大致全宽度的中部
引导至作为所述流出侧斜边的另一侧或所述一侧斜边流出,所述第一主填料片的上部纵导
流部设置于与所述一侧斜边相对应的位置,下部纵导流部设置于与所述另一侧或所述一侧
斜边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二主填料片在上导流部处,将从作为所述流入侧斜边的另一侧
斜边淋入的水引导至所述第二主填料片大致全宽度的中部;在下导流部处,将从所述第二
主填料片大致全宽度的中部引导至作为流出侧斜边的一侧或所述另一侧斜边流出,所述第
二主填料片的上部纵导流部设置于与所述另一侧斜边相对应的位置,下部纵导流部设置于
与所述一侧或所述另一侧斜边相对应的位置;在所述第一主填料片和所述第一间壁片的未
形成有流入/流出口的边缘,形成有向彼此相对方向折起,且可彼此扣合的第一折边组;在
所述第二主填料片和所述第二间壁片的未形成有流入/流出口的边缘,形成有向彼此相对
方向折起,且可彼此扣合的第二折边组;在所述第一主填料片非流入侧的上端和非流出侧
的下端设有覆盖所述第一主填料片及其相邻的第一、第二间壁片之间缝隙的遮盖构件;在
所述第二主填料片非流入侧的上端和非流出侧的下端设有覆盖所述第二主填料片及其相
邻的第一、第二间壁片之间缝隙的所述遮盖构件。
[0006] 通过使填料模块上部具有其内第一、第二流路的上导流部,并使其下部具有其内第一、第二流路的下导流部,可使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工作,从而可令
一个流路淋水过风,冷空气和水直接接触换热,而另一个流路仅流过空气,该冷空气通过间
壁片,吸收相邻流路的淋水释放的热量而升温。这样,在冷却塔的空气混合部中,一个流路
来的饱和湿空气与另一个流路来的干热空气混合,则湿空气的相对湿度从饱和变为不饱
和,从而在排放到大气后,大大降低成雾的可能性。
[0007] 通过使第一、第二流路占据填料模块宽度方向大致全宽度,可以不必对流路部分做特别的设计,使用现有填料片的形式即可。从而大大降低设计开发成本。并且,占部分宽
度的上导流部引导的水,到全宽度的流路中沿重力方向呈水膜状流下,可充分地与从下部
进入流路的空气进行高效的逆流传热传质。
[0008] 通过采用在第一、第二主填料片之间设置间壁片的方式,能够方便的形成彼此分离的第一、第二流路。若采用每个填料片均用于分隔流路,则需要在填料片的一侧表面或两
侧表面上形成作为上导流部、下导流部和中部流路的鳍片,这样在制造填料片时成本会非
常高。而如本实施方式,通过采用在第一、第二主填料片之间设置间壁片的方式,能够方便
地使用压模成形方式制作各填料片,使得填料模块成本大大降低。通过使间壁片与主填料
片成组设置,可提高填料模块的结合便利性和组装后的稳定性以及密封性。
[0009] 由于主填料片和间壁片成组设置并设置扣合的折边,可以大大提高填料模块的组装强度,延长使用寿命,从而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上述折边结构封闭未形成有流入/流出口
的边缘,从而形成了第一、第二流路。
[0010] 通过设置遮盖构件使从填料模块的上侧喷淋下来的水和从下侧流入的空气能够被遮盖构件所遮蔽,而不会流入第一主填料片和第一间壁片之间,以及第一主填料片与第
二间壁片之间的非流入侧缝隙。
[0011] 优选本发明的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构件包括遮盖片,所述遮盖片的一侧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第一扣合部、另一侧形成向下延伸的第二扣合部,所述第一扣合部和
所述第二扣合部之间形成扣合槽。该结构的遮盖构件成型容易,也便于与填料片和间壁片
之间密封连接。
[0012] 优选本发明的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主填料片的上部纵导流部的高度小于所述上部三角形的顶点高度,所述上部三角形的顶角向上突出;位于所述第一、第
二主填料片上侧的遮盖构件顶部设有导水槽,所述导水槽的流入端靠近所述上部三角形的
顶角侧;所述导水槽的流出端沿着平行于所述第一、第二主填料片的宽度方向向远离所述
上部三角形的顶角侧延伸并与所述填料模块的边缘间隔一段距离。壁流能够从导水槽的流
入端流入,并从导水槽的流出端流出。导水槽的流出端与填料模块宽度方向的边缘间隔一
段距离,导水槽能够将水输送向填料模块流入口的中部区域,有利于水在填料模块内均匀
分布。
[0013] 优选本发明的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槽的两侧槽壁均设有分流部。导水槽内的部分水能够通过分流部流向填料模块的流入口,进一步地有利于填料模块内水的均
匀分布。
[0014] 优选本发明的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槽的两侧槽壁上均设有多个分流部,所述多个分流部的底部边缘高度从所述导水槽的流入端向流出端方向逐渐降低。导水
槽内的水能够优先向流入口的中部区域疏导,当水量较大时,靠近流入口中部区域的分流
部底部边缘位置较低优先分流,且分流水量较其他位置的分流部大,更进一步地有利于水
在填料模块内均匀分布。
[0015]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填料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填料模块;和支撑所述填料模块,从所述填料模块的所述上导流部的上顶角向上方延
伸设置的上隔板。一方面能够对填料模块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另一方面上隔板能够将填
料模块上方空间分隔出两个巷道,以便在两个巷道内配置淋水和过风,使填料模块以不同
模式工作。
[0016] 优选本发明的填料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支撑所述填料模块,从所述填料模块的所述下导流部的下顶角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下隔板。下隔板也能将填料模块下
方空间分隔出两个巷道,隔离填料模块下方相应范围内的淋水区域和空气流通区域。
[0017] 优选本发明的填料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设置于所述填料模块的所述上导流部的顶角,与所述上导流部的顶角卡合,截面呈人字形的上支架,在所述上支架的
人字形向上的延伸部与所述上隔板连接固定。通过所述上导流部的顶角、与所述顶角卡合
的人字形的上支架、以及与该上支架的人字形向上的延伸部与隔板之间形成连接,一方面
便于对填料模块进行准确定位和安装,另一方面也便于在上隔板与填料模块之间形成密封
连接。
[0018] 优选本发明的填料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设置于所述填料模块的所述下导流部的顶角,与所述下导流部的顶角卡合,截面呈Y字形的下支架,在所述下支架的Y
字形的向下延伸的部分与下隔板连接;在所述下支架的下端设置有支撑梁。通过该Y字形的
下支架与所述下导流部的顶角之间卡合连接,下支架能够对填料模块起到支撑和限位的作
用。
[0019] 优选本发明的填料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支撑于所述填料模块下侧,并沿着所述第一、第二主填料片层叠的方向延伸的支撑件。这样设置支撑件能够支撑到填
料模块中的各填料片,便于将填料模块固定。
[0020]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上所述的填料模块安装结构。利用上述从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向不同流路引导水的填料模块,可使一个填料模块
具有多个工作模式。通过上述填料模块安装结构,可使冷却塔内部分隔出多个喷淋空间,在
各所述喷淋空间内分别设置有喷头,并且可分别控制各所述喷头开闭,使所述各填料模块
的上导流部两侧所对应的喷头的开闭状态不同。由此可有效消雾,并能够延长填料模块的
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却塔的立剖面示意图,
[0022]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23] 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填料模块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24] 图4是图3所示填料模块的拆分图。
[0025] 图5是图3中第一主填料片的结构图。
[0026] 图6是图3中第二主填料片的结构图。
[0027] 图7是设置在第一、第二主填料片之间的第一间壁片的结构图。
[0028] 图8是设置在第二、第一主填料片之间作为间壁片的结构图。
[0029]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的层叠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30] 图10是图9中第一主填料片的立体图。
[0031] 图11是图9中第一主填料片的局部放大图。
[0032] 图12是从图9的箭头M方向观看的视图。
[0033] 图13是从图9的箭头N方向观看的视图。
[0034] 图14是本发明的填料模块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0035] 图15是图14中的局部放大图E。
[0036] 图16是上支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7] 图17是图14中的局部放大图F,即本发明的填料模块安装结构中一种实施例的下支架与下隔板的连接结构。
[0038] 图18是下支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39] 图19是本发明填料模块安装结构中另一种实施例的下支架与下隔板的连接结构。
[0040] 图2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塔的局部示意图。
[0041] 图21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的示意图。
[0042] 图22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的示意图。
[0043] 图23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中第二主填料片的结构示意图。
[0044] 图24是图23所示的第二主填料片的上部结构示意图。
[0045] 图25是图24中H部分的放大图。
[0046] 图26是图23所示的第二主填料片的下部结构示意图。
[0047] 图2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中遮盖构件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0048] 图28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遮盖构件的截面示意图。
[0049] 图29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遮盖构件的截面示意图。
[0050] 图30是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的遮盖构件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0051] 图31是图30所示遮盖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52] 图32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间壁片上端/下端的密封连接结构示意图;
[0053] 图33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主填料片,第一、第二间壁片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0054] 图34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中一种实施例的第一、第二主填料片的导流槽设置方位示意图;
[0055] 图35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中一种实施例的第一、第二主填料片中非平行布设的导流槽的示意图;
[0056] 图36是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
[0057] 图37是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冷却塔的示意图。
[0058] 图38是图37中的E‑E剖视图。
[0059] 符号说明
[0060] 1000冷却塔;1010本体;1100空气混合部;1200喷淋部;
[0061] 1300热交换部;1400空气导入部;1500水收集部;1020排气部;
[0062] 1021风筒;1022引风机;1211~1214喷头;1430进气口;
[0063] 1221~1224喷淋空间;1231~1235隔板;1301~1305填料模块;
[0064] 1300填料模块;1310上导流部;1320功能部;1330下导流部;
[0065] A、A’第一主填料片;B、B’第二主填料片;C、C’第一间壁片;
[0066] D、D’第二间壁片;
[0067] A1310上导流部;A1320功能部;A1330下导流部;
[0068] B1310上导流部;B1320功能部;B1330下导流部;
[0069] A1311、A1331、B1311、B1331导流槽;
[0070] AP、BP、CP、DP折边;
[0071] 1300A第一流路;1300B第二流路;
[0072] 2210上隔板;2220下隔板;
[0073] 2300填料模块;2310上导流部;2320功能部;2330下导流部
[0074] A2310上导流部;A2320功能部;A2330下导流部;
[0075] B2310上导流部;B2320功能部;B2330下导流部;
[0076] A2311、A2331、B2311、B2331导流槽;
[0077] A2321扩散部;A2323扩散突起;
[0078] P2311、P2312折边;P2313、P2314、P2315、P2316挡水凸棱;
[0079] P2311、P2312折边;P2313、P2314挡水凸棱;
[0080] 2600安装结构,2610上支架;2610A第一上支架部;2611A第一抵接部;2612A第一延伸部;2610B第二上支架部;2611B第二抵接部;2612B第二延伸部;2610C上过水部;2620下支
架;2620A下过水部;2621支撑连接部;2630支撑梁;
[0081] 3301~3305填料模块;3810挡水片;3830挡水片;
[0082] 4300填料模块;4300A第一主填料片;4300B第二主填料片;
[0083] 4300C第一间壁片;4300D第二间壁片;
[0084] 4310(A)上导流部;4320(A)功能部;4330(A)下导流部;
[0085] A4311、A4331导流槽;A4312、A4332纵导流槽;
[0086] A4310P、A4330P折边;
[0087] 5300填料模块;5010塔壁;5210上隔板;5220下隔板;5300A第一主填料片;5300B第二主填料片;5300C第一间壁片;5300D第二间壁片;5301C‑第一上延伸部;5302C‑第一下延
伸部;5301D‑第二上延伸部;5302D‑第二下延伸部;
[0088] 5310(A)、5310(B)上导流部;5320(A)、5320(B)功能部;5330(A)、5330(B)下导流部;5340(B)上疏导部;5341(B)第一疏导区域;5342(B)第二疏导区域;5350(B)下疏导部;
[0089] A5311、A5331、B5311、B5331导流槽;A5312、A5332、B5312、B5332纵导流槽;A5310P、A5330P、B5310P、B5330P折边;B5313‑翻转结构;B5314‑第一过渡面;B5315第二过渡面;
B5316‑弯折避让部;
[0090] W、W1、W2、W3水膜;BU1、BU2突起部;BU3突起末端部;
[0091] 5510遮盖构件;5511遮盖片;5512第一扣合部;5513第二扣合部;5514扣合槽;5515导水槽;5516‑分流部;
[0092] 5520支撑件;
[0093] 6000冷却塔;6010本体;6200喷淋部;热交换部6300;
[0094] 6400空气导入部;6800清洗空间;6810喷头。
[0095] 7000冷却塔;7200喷淋部;7210供水管路;7221~7226支管路;7231~7236支路阀门;7240‑防冻管路;7241‑喷头;7242‑喇叭口部;7251~7256;7800清洗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96]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97] 【第一实施方式】
[0098]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塔的结构图,图2是冷却塔内部结构的放大图。如图1、2所示,冷却塔1000是工业生产中对热水进行冷却用的冷却塔设备。在冷却塔
1000的本体1010内,从上至下设置有空气混合部1100、喷淋部1200、热交换部1300、空气导
入部1400和水收集部1500。在本体1010的上部设置有排气部1020,排气部1020包括风筒
1021和设在风筒1021中的引风机1022。
[0099] 根据上述冷却塔1000,喷淋部1200上部的多组喷头1211~1214向下方喷射热水,热水在喷淋部1200内部空间下落而进入热交换部1300。在热交换部1300中,热水与从热交
换部1300下部流入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后从热交换部1300的下部流出,经空气导入部1400
后下落到水收集部1500而从冷却塔1000的本体1010底部被收集。
[0100] 另一方面,与本体1010内水的移动方向相反地,使冷空气从本体1010内的下部向上流动,利用与热水相反的流动方向吸收热水的热量后,从冷却塔1000的本体1010上部的
排气部1020排出。
[0101] 具体为,在本体1010内,利用设置在排气部1020内的引风机1022的旋转,从设置本体1010的下部的空气导入部1400的进气口1430向本体1010内吸入冷空气。冷空气在空气导
入部1400内,与从热交换部1300落下的水之间接触,排除空气中夹杂的部分杂质后,向上方
通过热交换部1300。在热交换部1300内,水与空气彼此流向相反,并相互充分接触,从而将
水的热量充分传递给空气。从热交换部1300上部排出的空气已吸收了大量的热,经过喷淋
部1200后,在本体1010内上部的空间汇集,并在引风机1022的驱动下,经风筒1021排出到冷
却塔1000的外部。从而实现对热水进行冷却的功能。
[010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热交换部1300中,热水从其上部流入,并从下部流出,而另一方面,空气被从下部吸入,并从上部排出。从而使热水与冷空气在热交换部1300中充分接
触,实现对热水冷却。
[0103] 为了使热水与空气能够在热交换部1300中充分接触,通常使用层叠的片状填料,而在填料中形成多个通路,使热水和空气分别从填料的上方和下方进入多个通路,在通路
内充分接触而实现热交换。
[0104] 在完成热交换后,从冷却塔1000下部吸入的空气成为饱和热空气,并释放到大气。这样,尤其是在冬季,饱和热空气遇到冷空气后,饱和热空气中的水分迅速析出凝聚成细小
的水滴,而使冷却塔形成冬季起雾的现象。
[0105]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虽然本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冷却塔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或者成本高昂。
[0106] 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人通过对冷却塔1000的喷淋部1200和热交换部1300进行大胆的革命性的改进。使得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却塔1000能够圆满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
问题。
[0107]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塔1000中,在喷淋部1200中,对各喷头1211~1214……分别设置独立的喷淋空间1221~1224……。并且相邻的喷头1211~1214……之间
控制开关方式相反。即,如图1、2所示,若令喷头1211、1213……为关闭,则令喷头1212、
1214……为打开。
[0108] 并且对于各喷头1211~1214……的喷淋空间彼此用隔板1231~1235……隔开,从而由隔板1231、1232形成喷头1211的喷淋空间,由隔板1232、1233形成喷头1212的喷淋空
间……。由此,各喷淋空间依此间隔地形成工作状态的喷淋空间1222、1224……和非工作状
态的喷淋空间1221、1223……。
[0109] 进而,在热交换部1300中,各填料模块1301~1305……并列排列,且各填料模块1301~1305……的中心与喷头错开,且各填料模块1301~1305……的中心线与隔板1231~
1235……相对应。
[0110] 由此,在填料模块1301~1305……的上部,一半的部分位于工作状态的喷淋空间内,而另一半的部分位于非工作状态的喷淋空间内。以填料模块1302为例,其上部左半部分
位于非工作状态的喷淋空间1221内,而其右半部分位于工作状态的喷淋空间1222内;而由
于本实施方式中,喷头1211~1214……的工作状态为交替设置,因此相邻的填料模块1303
上部左半部分位于工作状态的喷淋空间1222内,而其右半部分位于非工作状态的喷淋空间
1223内。
[0111] 与喷淋空间1221~1224相应地,在空气导入部1400导入空气的同时,也作为从各填料模块1301~1305向水收集部1500排水的排水空间1421~1424,各排水空间1421~1424
之间设置有将彼此隔开的隔板1431~1435……。隔板1431~1435一方面分隔从空气导入部
1400吸入的空气,另一方面,将从填料模块1301~1305排出的两组流路的水隔开。
[0112] 下面,以填料模块1300(填料模块1301~1305……的任一个)为例,对本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进行说明。如上所述,使填料模块1302的结构与其上部左右两侧分别位于两个
不同的喷淋空间1221、1222内的构成相应,在填料模块1302内形成分别与非工作状态的喷
淋空间1221和工作状态的喷淋空间1222相连通的两组流路。
[0113] 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填料模块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填料模块的爆炸图,图5是第二主填料片的结构图,图6是设置在第一、第二主填料片之间的第一间壁
片的结构图,图7是设置在第二、第一主填料片之间作为间壁片的结构图。
[0114] 首先,如图3所示,填料模块1300是将多个填料片层叠而成的,在图3中示出了部分填料片层叠而成填料模块1300,填料模块1300可以通过更改在层叠方向上层叠填料片的数
量改变其厚度。
[0115] 填料模块1300整体包括上导流部1310、功能部1320和下导流部1330。其中上导流部1310如上所述,与喷淋部1200连通,下导流部1330与空气导入部1400连通。上导流部1310
将两相邻的喷淋空间与功能部1320连通,且使得与两侧工作状态不同的喷淋空间连通区域
彼此隔离。并保持彼此隔离的状态,从下导流部1330分别从两侧导出。
[0116] 如上所述,上导流部1310在将喷淋空间内的热水从宽度方向上一侧(例如图3中右侧,并且本实施方式中为大致一半宽度)导入到填料模块1300内后,使得该被导入的热水在
填料模块1300的宽度范围内均匀分布,并从下导流部1330排出。
[0117] 下导流部1330与上导流部1310同样地,在导出热交换后的热水时,也将其导流到宽度方向上另一侧排出,例如图3所示,下导流部1330将从功能部1320流下的水引导至填料
模块1300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并排出。
[0118] 如图4所示,填料模块1300包括交替设置的,分别形成不同导入导出方向的两个流路的第一、第二主填料片A、B;和交替设置在第一、第二主填料片A、B之间,使导入导出方向
不同的两个流路彼此隔开的第一、第二间壁片C、D构成一个组,并通过将多组层叠形成填料
模块1300。
[0119] 在图3、4所示填料模块1300中所见的最靠纸面外侧的填料片为第一主填料片A,图5是该第一主填料片A的立体图。其上导流部A1310构成为从第一主填料片A的宽度方向右侧
引导流入,下导流部A1330构成为从左侧引导流出。
[0120] 相反地,如图6所示,与第一主填料片A配置方式相反地,第二主填料片B的上导流部B1310构成为从第二主填料片B的左侧引导流入,并且下导流部B1330构成为从右侧引导
流出。
[012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主填料片A、B分别构成彼此相反的导入导出流路,而引导流路的流入口和流出口分别位于填料片宽度方向的中心线的左右两侧。从而,可
使填料模块1300在填料片宽度方向上左右两侧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的喷淋空间(例如喷淋空
间1221、1222)连通,而流路彼此隔离。
[0122] 根据需要,引导流路的流入口和流出口还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设置,第一主填料片A的流入口和流出口同位于填料片宽度方向中心线的左侧,同时,第二主填料片B的流入口和
流出口同位于填料片宽度方向中心线的右侧。或者,第一主填料片A的流入口和流出口同位
于填料片宽度方向中心线的右侧。相应的,第二主填料片B的流入口和流出口同位于填料片
宽度方向中心线的左侧。
[0123] 下面详细说明第一主填料片A的结构。图3纸面最外侧的填料片即为第一主填料片A,图5是第一主填料片A的立体图。在第一主填料片A的上导流部A1310形成为将基材多次折
曲构成凸凹形状的大致平行排列的导流槽,若从第一主填料片A的背面观看,则形成与正面
方向相反的将基材多次折曲的凸凹形状的大致平行排列的导流槽。该多次折曲所形成的第
一主填料片A两侧的凹形槽即是第一主填料片A的导流槽A1311,导流槽A1311从图中的右上
侧向左侧斜向延伸,因此,第一主填料片A的最左侧的导流槽A1311最长,而最右侧的导流槽
A1311最短,各导流槽A1311在上端部的入口位于倾斜的线上。由于在第一主填料片A的层叠
方向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二、第一间壁片D、C,从而使得能够引导在第一主填料片A的中心
线右侧落下的水进入到各导流槽A1311的上端部,并向左侧斜下方向沿各导流槽A1311流
动,达到第一主填料片A的功能部A1320。
[0124] 第一主填料片A的功能部A1320,其作用是使从上导流部A1310引导进来的水均匀地分散成附着于第一主填料片A以及夹着第一主填料片A的第二、第一间壁片D、C上的水膜,
从而可使从下部进入的冷空气与水充分接触实现换热功能。
[0125] 从功能部A1320下端流出的水则进入到第一主填料片A的下导流部A1330。在该下导流部A1330中,与其上导流部A1310同样地形成为将基材多次折曲构成的凸凹形状,若从
第一主填料片A的背面观看,则形成与正面方向相反的将基材多次折曲的凸凹形状。该多次
折曲所形成的第一主填料片A两侧的凹形槽即是第一主填料片A的导流槽A1331,导流槽
A1331向图中左下侧斜向延伸,因此第一主填料片A的最右侧的导流槽A1331最长,而最左侧
的导流槽A1331最短,各导流槽A在下端部的出口位于倾斜的线上。由于第一主填料片A的层
叠方向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二、第一间壁片D、C,从而使得从第一主填料片A的功能部A1320
流下的水在到达下导流部A1330后,能够沿各导流槽A1331流动到第一主填料片A的中心线
左侧,而流出第一主填料片A。
[0126] 与上述第一主填料片A的结构相应地,如图6所示,第二主填料片B的上导流部B1310、下导流部B1330上形成的导流槽B1311、B1331,其倾斜方向与第一主填料片A的导流
槽A1311、A1331的倾斜方向相反。
[0127] 即,在第二主填料片B的上导流部B1310中,能够引导在第二主填料片B的中心线左侧落下的水进入到各导流槽B1311的上端部,并向右侧斜下方向沿各导流槽B1311流动,达
到第二主填料片B的功能部B1320,而在功能部B1320中。
[0128] 并且在第二主填料片B的功能部B1320中,使从上导流部B1310引导进来的水均匀地分散成附着于第二主填料片B以及夹着第二主填料片B的第一、第二间壁片C、D上的水膜,
从而可使从下部进入的冷空气与水充分接触实现换热功能。
[0129] 并且,在第二主填料片B的下导流部B1330中,能够使得从第二主填料片B的功能部B1320流下的水在到达下导流部B1330后,沿各导流槽B1331流动到第二主填料片B的中心线
右侧,而流出第二主填料片B。
[0130] 而设置在第一、第二主填料片A、B之间的第一、第二间壁片C、D,避免第一、第二主填料片A、B的上下导流槽A1311、B1311、A1331、B1331的流路空间相通,使上导流部A1310、
B1310,以及下导流部A1330、B1330的流路各自独立。
[0131] 从而如图4所示,在填料模块1300中,间壁片D、C夹着第一主填料片A,从而在第一主填料片A的层叠方向两侧形成第一流路1300A;第一、第二间壁片C、D夹着第二主填料片B,
从而在第二主填料片B的层叠方向两侧形成第二流路1300B。对于填料模块1320来说,如图2
所示,从喷淋空间1222落下的水会进入到第一流路1300A内,并从排水空间1421排出,而从
喷淋空间1221落下的水会进入第二流路1300B,并从排水空间1422排出。
[0132] 在令各喷淋空间1221~1224的工作状态不同,例如令喷淋空间1221、1223为非工作状态,而喷淋空间1222、1224为工作状态的情况下,仅在喷淋空间1222、1224中有喷淋的
热水落入各填料模块1301~1305,并且再从各填料模块1301~1305排出后,仅排出到排水
空间1421、1423。而在排水空间1422、1424中,没有排出的水。
[0133] 另一方面,对于从本体1010下部进入并从上部排出的空气来说,从排水空间1421、1423被吸入到填料模块1300内的冷空气,在填料模块1300内与水充分接触,形成湿热空气
后,并到达喷淋空间1422、1424。而从排水空间1422、1424被吸入到填料模块1300内的冷空
气,在填料模块1300内时,在填料模块1300的该流路内没有热水流过,因此没有与水进行充
分的热交换,但通过间壁吸收由相邻流路内的淋水带来的热量,温度升高,成为干热空气。
[0134] 喷淋空间1222、1224内的湿热空气和喷淋空间1221、1223内的干热空气在空气混合部1100内发生混合。干热空气可以使湿热空气升温,降低相对湿度,确保湿空气排出风筒
后,不会成雾。
[0135] 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冷却塔1000在冬季工作时,产生的起雾现象,采用特定的填料模块1300以及与该填料模块1300相应的喷淋控制方法,使得冷却塔冬季起雾现象得到显
著抑制。
[0136] 如上所述,各填料片A、B、C、D层叠时抑制为了使各填料片A、B、C、D在层叠状态下能够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第二主填料片A、B和第一、第二间壁片C、D的填料片的形成流入
口和流出口以外的边缘处形成有折边P,各填料片A、B、C、D的折边P通过彼此扣合及层叠拼
接形成填料模块1300的边缘部。
[0137] 不仅如此,这些折边P对各填料片A、B、C、D的边缘部加以支撑,避免边缘部因支撑不足而损坏;而且,这些折边P可以作为各填料片A、B、C、D的封边,防止水从上下导流部
1310、1330的非流入、流出口侧流入、流出而侵入到不该进入的流路内。从而无需对填料片
A、B、C、D彼此之间另外设置封边部件,避免因部件过多造成的层叠组装时工序增加和组装
精度下降。
[0138] 下面结合附图对各填料片A、B、C、D的折边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0139] 如图5、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主填料片A和与之相邻的第一间壁片C构成一个模块组,折边AP、CP向彼此相对方向折起,而可彼此对向扣合,折边AP、CP的宽度与第一主
填料片A的折曲幅度AD相应。该折曲幅度AD即为第一主填料片A折曲的纸面外向波峰和反向
波峰之间的垂直于纸面方向的距离。
[0140] 对于第一主填料片A来说,上导流部A1310用于将图示右侧的喷淋空间内的水引导至功能部A1320形成的第一流路1300A,即第一主填料片A与两侧的第二、第一间壁片D、C形
成的流路中,因此,折边AP、CP分别形成于呈顶角指向填料模块外侧的三角形形状的第一主
填料片A的上导流部A1310的左侧的边缘、功能部A1320的两侧边和同样呈顶角指向填料模
块外侧的三角形形状的第一主填料片A的下导流部A1330的右侧的边缘。
[0141] 并且,如图6、8所示,相应地,第二主填料片B和与之相邻的第二间壁片D构成一个模块组,折边BP、DP向彼此相对方向折起,而可彼此对向扣合,折边BP、DP的宽度与第二主填
料片B的折曲幅度BD相应。该折曲幅度BD、即为第二主填料片B折曲的纸面外向波峰和反向
波峰之间的垂直于纸面方向的距离。
[0142] 对于第二主填料片B来说,上导流部B1310用于将图示左侧的喷淋空间内的水引导至功能部B1320形成的第二流路,即第二主填料片B与两侧的第一、第二间壁片C、D形成的流
路中,因此,折边BP、DP分别形成于呈三角形形状的第二主填料片B的上导流部B1310的左侧
的边缘、功能部B1320的两侧边和同样呈三角形形状的第二主填料片B的下导流部B1330的
右侧的边缘。
[0143] 由于折边AP、CP以及折边BP、DP的宽度分别与第一主填料片A和第二主填料片B的折曲的幅度AD、BD相等,因此,在将第一主填料片A和第一间壁片C形成的组与第二主填料片
B和第二间壁片D形成的组进一步进行层叠时,能够稳定地将第一主填料片A和第一间壁片C
的组与第二主填料片B和第二间壁片D的组相层叠,而不会使折边形成明显空隙,也不会因
折边P支撑得较高导致第一、第二主填料片A、B的折曲部分缺少支撑而不能与第一、第二间
壁片C、D良好接触,导致应力不均匀。
[0144] 不仅如此,设置在上导流部1310的折边P,能够有效对流路边缘进行封闭,避免相邻喷淋空间内的水侵入到不应该进入的流路内。并且,设置在下导流部1330的折边P,能够
有效防止流路内的水漏出到不应该进入的排水空间。
[0145] 另一方面,在将第一主填料片A和第一间壁片C构成的组与第二主填料片B和第二间壁片D构成的组进一步层叠时,由于折边P的平直性良好,因此能够容易地对各组之间边
缘进行密封。
[0146] 例如,对于第二间壁片D与第一主填料片A之间,即使两者边缘处没有设置相互扣合的折边,也可以容易地将两者压紧,而使第二间壁片D与第一主填料片A的边缘密封,并可
容易地实施打胶处理以确保使两者边缘部分的密封性能。由此,使第二间壁片D和第一间壁
片C夹着第一主填料片A,在第一主填料片A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流路1300A。
[0147] 对于第一间壁片C与第二主填料片B之间,也同样地,即使两者边缘处没有设置相互扣合的折边,也可以利用折边P的平直性容易地将两者压紧,而使第一辅填料片A与第二
主填料片B的边缘密封,并可容易地实施打胶处理以确保使两者边缘部分的密封性能。由此
使第一间壁片C、第二间壁片D夹着第二主填料片B,在第一主填料片B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二
流路1300B。
[0148]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第二主填料片A、B形成自填料片宽度方向不同位置处分别引导至填料片内部的两个流路,并从填料片宽度方向不同位置处导出,从
而使相邻两个喷淋空间与填料片内部的两个流路分别相连,且分别排出至相邻的排水空间
1431~1435。
[0149] 因此,以填料模块1302为例,其上导流部1310两侧分别与喷淋空间1221、1222连通,将两喷淋空间1221、1222的水分别引导至由第二主填料片B和第一主填料片A形成的两
个流路内,并从下导流部1330分别排出至排水空间1422、1421中。即,在冷却塔1000中,从喷
淋部1200,到热交换部1300,再到空气导入部1400,形成多个独立的并列流路,各流路彼此
隔离。从而可以使得在喷淋部1200中部分喷头,例如喷头1211、1213、1215停止喷水时,在与
该喷淋空间1221、1223、1225连通的流路内,不会有从相邻的喷淋空间1222、1224喷出的水
侵入。
[0150] 由此,可以保证在冬季气温很低时,使部分喷头,例如1210、1211、1213、1215停止喷水,而使喷头1212、1214继续喷射热水的情况下,从喷淋空间1221、1223、1225吸上来的空
气,隔着间壁片吸收淋水热量,温度升高从而显著降低了混合后的湿空气的相对湿度,以致
在将混合后的湿空气排到大气时,尽可能地降低成雾的概率。
[0151]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填料模块1300中的各填料片A、B、C、D的形状,没有一定的限制,只要第一、第二主填料片A、B能够分别形成第一、第二流路,并具有上导流部A1310、
B1310,其将填料片宽度方向两侧的分别淋入的水分别引导至填料片内的第一、第二流路;
下导流部A1330、B1330,其分别将填料片内的第一、第二流路的水分别导出到填料片宽度方
向两侧而排出,并利用第一、第二间壁片C、D将第一、第二流路彼此隔开,从而确保填料模块
1300内的两个流路彼此分离。
[0152]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第二主填料片A、B的上下导流部,形成为等腰三角形,即以第一主填料片A的上导流部A1310为例,其上导流部截面形成为将基材多次折曲三角波
形形状。但不限于此,可以形成为各种凸凹的槽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填料片即第一、
第二主填料片A、B和第一、第二间壁片C、D都相应的设置有功能部1320,也可以根据需要,不
设置该矩形的功能部1320,而使上导流部1310和下导流部1330不经过功能部1320直接连
通,从而大大减小填料模块1300的高度。
[0153] 【第二实施方式】
[0154]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填料模块2300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
[0155]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2300的层叠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0是第一主填料片A’的立体图。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主填料片的局部放大图。
[0156] 在本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2300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1300同样地,是利用第一、第二主填料片A’、B’限制形成以规定方式流动的第一、第二流路,并利用第一、第二
间壁片C’、D’将第一、第二流路隔离。
[0157] 以第一主填料片A’为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主填料片A’的上导流部A2310同样地形成为将基材多次折曲构成凸凹形状的大致平行的排列的导流槽A2311,而在本实施方
式中,该多次折曲称的凸凹形状的截面呈方波形状。即在导流槽A2311的正反两面的槽底
A2312分别形成为平坦的条形,槽底A2312在流路外侧的表面作为与第二间壁片D’和第一间
壁片D相贴合的贴合面。
[0158] 并且,在槽底A2312的流路外侧的面形成有沿槽底A2312的延伸方向的朝向流路内侧突出的凹槽A2313。在层叠形成填料模块2300而将槽底A2312与第二或第一间壁片D’、C’
相贴合时,可通过预先向该凹槽A2313填充密封胶,在将层叠的填料模块2300压紧时,有效
地对同一流路内的各导流槽A2311之间进行隔离,阻止水在上导流部A2310中被引导至功能
部A2320的过程中,在导流槽A2311中流动时,因重力作用而穿过槽底A2312与第二间壁片
D’、或第一间壁片C’之间的缝隙而侵入到其他导流槽A2311中。
[0159] 由此,可有效提高各导流槽A2311工作的可靠性,确保在将水从填料片宽度方向一侧(例如图10中的右侧)引导至大致填料片全宽度范围的功能部时,能够使水在填料片全宽
度范围上均匀分布。从而可有效提高填料模块2300的换热效率。
[0160] 对于第一主填料片A’的下导流部A2330也同样地形成为将基材多次折曲构成凸凹形状的大致平行的排列的导流槽A2331,并且该多次折曲构成的凸凹形状的截面呈方波形
状。即在导流槽A2331的正反两面的槽底A2332分别形成为平坦的条形,槽底A2332在流路外
侧的表面作为与第二间壁片D’和第一间壁片D相贴合的贴合面。
[0161] 并且,在槽底A2332的流路外侧的面形成有沿槽底A2332的延伸方向的朝向流路内侧突出的凹槽A2333。在层叠形成填料模块2300而将槽底A2332与第二或第一间壁片D’、C’
向贴合时,可通过预先向该凹槽A2333填充密封胶,再将层叠的填料模块2300压紧,这样可
有效地对同一流路内的各导流槽A2331之间进行隔离,阻止从功能部A2320流入到下导流部
A2330的各导流槽A2331中的水,因重力作用而穿过槽底A2332与第二间壁片D’、或第一间壁
片C’之间的缝隙而侵入到其他导流槽A2331中。
[0162]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第一主填料片A’,可有效提高各导流槽A2331工作的可靠性,确保在将水从大致填料片全宽度范围的功能部A2320引导至填料片宽度方向一侧(例如图
10中的左侧)而排出时,排出的水的量对于各导流槽A2331分布均匀。
[0163] 在上导流部A2310或下导流部A2330的各导流槽A2311、A2331中如果流过的水流量不均匀,则会造成部分导流槽A2311、2331因水量过多而妨碍从填料模块2300下方吸入的空
气阻力,这将进一步加剧各导流槽A2311、A2331的流量不均的问题,同时,导致在第一主填
料片A’的大致全宽度范围内,水不能均匀地流入到功能部A2320内,从而影响换热效率。
[0164]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2300,能够有效地抑制各导流槽A2311、A2331内流量不均的问题。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对于第二主填料片B’其设置方向与第一主填料
片A’相反,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016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1示出了第一主填料片A’的上导流部A2310和功能部A2320的一部分的图。如图11所示,在第一主填料片A’的功能部A2320上部与第一主填料片
A’的上导流部A2310连接的部位,形成有扩散部A2321。该扩散部A2321用于使在大致填料片
全宽度的范围内从上导流部A2310流入到功能部A2320上端的水更均匀地分散到大致填料
片全宽度的区域,以保证在功能部A2320中下落的水能够遍布整个功能部A2320表面。
[0166] 在本实施方式中,扩散部A2321形成为多组倒置的人字形的扩散突起A2323。在图11中示出了第一主填料片A’的正面(纸面外侧的面)上的扩散突起A2323。由于填料片为冲
压形成的片材,因此第一主填料片A’的背面(纸面里侧的面)上也同样形成有该多组倒置的
人字形的扩散突起A2323。
[0167]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扩散突起A2323形成为多组倒置的人字形,且扩散突起A2323的人字形的交叉点大致对准各导流槽A2311朝向功能部的槽口中心。根据上结构,从导流槽
A2311流出的水,在经过扩散部A2321时,首先会到达倒置人字形的扩散突起A2323。由于扩
散突起A2323形成为倒置人字形,因此水会暂时蓄积在人字形的交叉的内侧,当后续的水同
样地蓄积来时,在冲力的作用下,从人字形的交叉内侧处发生跳起,甚至达到与第一主填料
片A’对置的第二或第一间壁片D’、C’。
[0168] 这样,扩散突起A2323使得从第一主填料片A’的上导流部A2310引导进来的水有效地发生扩散,遍布填料片全宽度方向。
[0169] 当然,该扩散突起A2323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例如也可以是水平布置的多个凸凹形状的扩散突起,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形状,或者还可以使扩散突起A2323的突起进一步升高,
迎着斜向从导流槽A2311流进来的水的阻挡部,将水溅射到指定方向,以使水能够均匀地分
布到大致填料片全宽度的范围。
[017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主填料片A’与第一间壁片C’的配合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12是从图9的箭头M方向观看的视图。如图12所示,在填料模块2300的上导流部
2310处,第一主填料片A’和第一间壁片C’的未形成有流入口的边缘设置有相对扣合的折边
P2311。令外侧的折边P2311的表面上形成有挡水凸棱P2313。
[0171] 在从喷淋空间向填料模块2300上端喷淋时,由于流入口和折边P2311间隔设置,因此喷淋的水落到折边P2311上以后,会沿着折边P2311滑落到上导流部2310的最外侧边缘,
造成喷淋水不能均匀地从各流入口流入的问题。
[0172] 通过形成挡水凸棱P2313,能够有效地阻挡水沿折边P2311表面而改变滑落方向,向侧方落入相邻的流入口中。从而避免喷淋水沿折边P2311过度滑落造成流入水量不均的
情况。
[0173]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挡水凸棱P2313形成为沿着折边P2311排列的人字形突起,通过使挡水凸棱P2313形成为尖端向上的人字形,能够挡住沿折边P2311向下流动的水,并将
其向两侧推入由第二主填料片B’形成的流路的流入口。
[0174] 对于第二主填料片B’和第二间壁片D’,也同样地,在填料模块2300的上导流部2310处,设置在左侧的第一主填料片A’和第一间壁片C’相扣合的两封边的外侧的折边
P2312的表面上,形成有人字形的挡水凸棱P2314。
[0175] 另外,对于填料模块2300中层叠方向最外侧的第一主填料片A’,其折边P2311上形成的挡水凸棱P2315形状为,从层叠方向最外侧向内侧下降的突起。由此,可阻挡喷淋到最
外侧的折边P2311上的水沿该最外侧的折边P2311滑落到填料模块2300宽度方向最外侧,而
将其送入到与之临近的由第二主填料片B’形成的流路的流入口。
[0176] 对于层叠方向最外侧的第二主填料片B’,其折边P2312也同样地形成的挡水凸棱P2316形状为,从层叠方向最外侧向内侧下降的突起。由此,可阻挡喷淋到最外侧的折边
P2312上的水沿该最外侧的折边P2312滑落到填料模块2300宽度方向最外侧,而将其送入到
与之临近的由第一主填料片A’形成的流路的流入口。
[0177] 如上所述,通过在第一、第二主填料片A’、B’(或者是第一、第二间壁片C’、D’)的上导流部2310处的折边P2311、P2312上形成挡水凸棱P2313、P2315、P2314、P2316使喷淋水落
到折边P2311、P2312上后,不会沿着折边P2311、2312下滑,而是利用挡水凸棱P2313、P2315、
P2314、P2316将水送入到临近的由第一主填料片A’或第二主填料片B’形成的流路中。
[0178] 图13是本实施方式中从斜下N方向观看填料模块2300的图。如图3所示,在填料模块2300的下导流部2330处,第一主填料片A’和第一间壁片C’的未形成有流出口的边缘设置
有相对扣合的折边P2331。令外侧的折边P2331的表面上形成有挡水凸棱P2333。
[0179] 在经过第二主填料片B’形成的流路的水从功能部2320流到下导流部2330并从第二主填料片宽度方向的右侧流出时,由于流出口和折边P2331在层叠方向上间隔设置,因此
流出的水会顺着折边P2331的斜面向填料片宽度方向中央向下流动,造成排水不均的问题。
[018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折边P2331上形成挡水凸棱P2333,以及最靠层叠方向外侧的挡水凸棱P2335,能够有效地阻挡水沿折边P2331表面流动,使其改变滑落方向,在挡水凸
棱P2331处直接下落。从而避免排出的水沿折边P2331过度滑落造成排水不均的情况。
[0181]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挡水凸棱P2333、P2335形成为沿着折边P2331排列的人字形突起,通过使挡水凸棱P2333形成为人字形,能够有效地使顺着折边P2331流动的水脱离折边
P2331表面而直接下落。
[0182] 对于第二主填料片B’和第二间壁片D’,也同样地,在填料模块2300的下导流部2330处,在第二主填料片B’和第二间壁片D’的未形成有流出口的边缘设置有相对扣合的折
边P2332。令外侧的折边P2332的表面上形成有挡水凸棱P2334。
[0183] 在经过第一主填料片A’形成的流路的水从功能部2320流到下导流部2330并从填料片宽度方向的左侧流出时,由于流出口和折边P2332在层叠方向上间隔设置,因此流出的
水会顺着折边P2332的斜面向填料片宽度方向中央向下流动,造成排水不均的问题。
[0184]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折边P2332上形成挡水凸棱P2334,以及最靠层叠方向外侧的挡水凸棱P2336,能够有效地阻挡水沿折边P2332表面流动,使其改变滑落方向,在挡水凸
棱P2334处直接下落。从而避免排出的水沿折边P2332过度滑落造成排水不均的情况。
[0185]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挡水凸棱P2334、P2336形成为沿着折边P2332排列的人字形突起,通过使挡水凸棱P2334形成为人字形,能够有效地使顺着折边P2332流动的水脱离折边
P2332表面而直接下落。而最靠层叠方向外侧的挡水凸棱P2335、P2336可以形成为任意形
状,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平行于层叠方向的一字形。
[0186] 考虑其原因是由于水表面有张力作用,因此会附着在折边P2331、P2332表面,顺着折边P2331、P2332下滑,而不是直接脱离填料模块2300。通过在下导流部2330上设置挡水凸
棱P2333、P2334,可破坏水的张力作用而使其直接下落,因此该挡水凸棱不局限于人字形,
也可以是倒人字形或者是一字形,还可以是任意形状的突起。
[0187]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如上所述的填料模块2300能够有效地使进入填料模块2300内的水均匀分布至填料模块2300的功能部2320,确保稳定高效地进行换热。
[0188] 图14是本实施方式中填料模块安装结构的示意图;图15是图14中的局部放大图E;图17是图14中的局部放大图F,即本发明的填料模块安装结构中一种实施例的下支架与下
隔板的连接结构;图19是本发明填料模块安装结构中另一种实施例的下支架与下隔板的连
接结构。
[0189] 如图14所示,一种填料模块安装结构,包括填料模块2300,上隔板2210和下隔板2220。其中,上隔板2210从填料模块2300的上导流部2310的上顶角向上方延伸;下隔板2220
从填料模块2300的下导流部2330的下顶角向下方延伸。上隔板2210和下隔板2220一方面能
够将填料模块2300的两侧分隔成为不同的喷淋区域,便于使填料模块在不同的喷淋区域内
具有不同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还能够对填料模块2300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
[0190] 首先,为了实现填料模块2300与上隔板2210之间的连接,本实施方式中,在填料模块2300的上导流部2310形成向上方突出的顶角。填料模块安装结构包括与上导流部2310的
顶角卡合,且截面呈人字形的上支架2610。在上支架2610的人字形向上的延伸部与上隔板
2210连接固定。本实施例的上支架2610的人字形结构与上导流部2310的顶角形状相匹配,
便于对填料模块2300进行准确定位和安装;也便于在上隔板2210与填料模块2300之间形成
密封连接。从填料模块2300上侧的喷头所喷淋下来的水,在顶角两侧附近会被该人字形的
上支架2610阻挡而被准确地分流至对应的喷淋区域内的上导流部2310一侧,而不会渗漏到
顶角的另一侧。
[0191] 其次,为了实现填料模块2300与下隔板2220之间的连接,以及对填料模块2300支撑。本实施方式中,在填料模块2300的下导流部2330形成向下方突出的顶角。填料模块安装
结构包括与下导流部2330的顶角卡合,且截面呈Y字形的下支架2620。在下支架2620的Y字
形的向下延伸部分下端,形成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支撑连接部2621。在冷却塔内设置与支撑
连接部2621相对应的支撑梁2630,支撑梁2630的上表面与支撑连接部2621的下表面抵接,
从而对下支架2620和填料模块2300起到支撑作用。通过该Y字形的下支架2620与下导流部
2330的顶角之间卡合连接,下支架2620能够对填料模块2300起到支撑和限位的作用。安装
该填料模块2300时,借助于填料模块2300的下导流部2330的顶角与Y字形的下支架2620之
间的连接可以方便且准确地找到填料模块2300的安装位置,并在填料模块2300与下支架
2620之间形成稳定可靠的连接。
[0192] 如图15所示,上支架2610包括第一上支架部2610A和第二上支架部2610B,其中,第一上支架部2610A形成有与上导流部2310的顶角的一侧斜边相抵接的第一抵接部2611A和
从第一抵接部2611A上端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612A。第二上支架部2610B形成有与上导
流部2310的顶角的另一侧斜边相抵接的第二抵接部2611B和从第二抵接部2611B上端向上
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612B。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抵接部2611A和第二抵接部2611B形成与上导
流部2310的顶角相匹配的结构,通过第一抵接部2611A和第二抵接部2611B可以从填料模块
2300的上导流部2310顶角的左右两侧对填料模块2300进行限位和固定,在上支架2610与填
料模块2300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第一延伸部2612A和第二延伸部2612B贴合且两者之间可
以通过焊接、铆接或者螺栓连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此外,第一上支架部2610A和第二上
支架部2610B也可以一体成型。
[0193]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上支架2610上设有与上导流部2310的顶角两侧的流入口相匹配的上过水部2610C。通过上过水部2610C使喷淋下的水能够流入第一、第二主填
料片位于顶角位置的导流槽内,在支撑填料模块的同时,使水在填料模块内均匀分布,有利
于提高热交换面积。
[0194]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2612A的延伸高度小于第二延伸部2612B的延伸高度;上隔板2210在第一延伸部2612A侧与第二延伸部2612B通过螺栓组件压紧固定。上隔板2210
的下端位置低于第二延伸部2612B的上端位置,可以避免喷淋的水从第一延伸部2612A侧向
第二延伸部2612B侧渗漏。
[0195] 另外,第一延伸部2612A的上端面可以与上隔板2210的下端面抵接,能够进一步地提高上隔板2210、上支架2610和填料模块2300之间连接的牢固性。并且,还便于在第一延伸
部2612A与上隔板2210之间形成密封连接(例如在第一延伸部和上隔板的连接处涂胶)。
[0196] 如图17所示,支撑梁2630位于下支架2620的正下方,下隔板2220从支撑梁2630的一侧向上延伸并与支撑连接部2621的一侧边缘连接。
[0197] 如图18所示,下支架2620上设有与下导流部2330的顶角两侧的流出口相匹配的下过水部2620A。通过设置下过水部2620A能够为顶角两侧的流出口提供过流的通径,从而使
下支架2620在支撑填料模块的同时,使水在填料模块内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热交换面积。
[0198] 此外,如图19所示,也可以由下支架2620的Y字形的向下延伸的部分直接形成下隔板2220,而支撑连接部2621形成于下隔板2220的一侧并沿水平方向延伸,支撑梁2630位于
支撑连接部2621的下侧并与支撑连接部2621的下端面相抵接。
[0199] 【第三实施方式】
[0200] 图2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塔的局部示意图。
[0201]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填料模块2300的上导流部2310和下导流部2330的各折边P2311、P2312、P2331、P2332上设置挡水凸棱作为水均匀分布结构的方式,使进入填
料模块2300内的水分布均匀,但在本实施方式与此不同,在填料模块3301~3305的上导流
部3310、下导流部3330的各折边上,均未设有挡水凸棱,在各填料模块3301~3305的上导流
部和下导流部分别设置挡水片。
[0202] 如图20所示,对于热交换部1300的各填料模块3301~3305,以填料模块3302为例进行说明。在填料模块3302的上导流部3310的隔板1232两侧的流入口部分,分别竖立设置
有多个沿填料模块3302的各填料片层叠方向延伸的流入挡水片3810,各流入挡水片3810的
下端与填料模块3302的形成为面的流入口贴紧。另外,在填料模块3302的下导流部3330的
隔板1432两侧的流出口部分,分别竖立设置有多个沿填料模块3302的各填料片层叠方向延
伸的流出挡水片3830,各流出挡水片3830的上端与填料模块3302的形成为面的流出口贴
紧。
[0203]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流入挡水片3810、流出挡水片3830,作为水均匀分布结构能够实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填料模块2300的上导流部2310和下导流部2330
的各折边P2311、P2312、P2331、P2332上设置挡水凸棱的情形得到同样的技术效果,可以使
流入填料模块3302的水均匀分布。
[0204] 【第四实施方式】
[0205]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水均匀分布结构,其构成与上述第二、第三实施方式均不同,通过将水均匀分布结构设置于填料模块4300的各填料片的来实现使流入的水均匀。
[0206] 图21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的示意图。
[0207] 如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填料模块4300中,各填料片4300A、4300B、4300C、4300D的基本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填料片A、B、C、D相同,但在上下导流部
4310、4330处结构有所不同,不是形成为三角形,而是形成为矩形,由此使得各填料片
4300A、4300B、4300C、4300D整体上形成为矩形。在此,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详细说明。
[0208] 以第一主填料片4300A为例,在第一主填料片4300A中上导流部4310A的导流槽A4311的流入端,形成与各导流槽A4311连续且转向上延伸的纵导流槽A4312,并且,纵导流
槽A4312的最上端开口不低于最左侧的导流槽A4311且终止于同一高度。与此相应地,在第
一主填料片4300A的上导流部4310A的非流入侧(图中左侧上端)折边4310P与纵导流槽
A4312的最上端开口保持同一高度。从而使上导流部4310A形成为矩形。
[0209] 另一方面,在第一主填料片4300A中下导流部4330A的导流槽A4331的流出端,形成与各导流槽A4331连续且转向下延伸的纵导流槽A4332,并且,纵导流槽A4332的最下端开口
不高于最右侧的导流槽A4331且终止于同一高度。与此相应地,在第一主填料片4300A的下
导流部4330A的非流出侧(图中右侧下端)折边4330P与纵导流槽A4332的最下端开口保持同
一高度。从而使下导流部4330A形成为矩形。
[0210] 由此,使得第一主填料片4300A形成为矩形。而第二主填料片4300B的结构与第一主填料片4300A左右相反,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0211] 因第一、第二主填料片4300A、4300B形成为矩形,因此,第一、第二间壁片4300C、4300D也相应地形成为矩形,并在与第一、第二主填料片4300A、4300B的相应的边或部分的
边上形成折边。从而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各填料片层叠,不同的是形成为长方体
形的填料模块4300。
[0212] 通过使对各主填料片4300A、4300B设置纵导流槽A4312、A4332,不仅使填料模块4300形成为长方体,能够均匀的把水引导至填料模块4300的功能部4320内,以及把水均匀
地从纵导流槽A4332的下端排出。而且,由于形成为长方体形的填料模块4300更容易被支
撑,因此使得安装结构更为简便。
[0213] 【第五实施方式】
[0214] 为进一步便于填料模块的安装,本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区别仅在于,本实施方式中,在填料模块的上侧具有向上突出的顶角,在填料模块的下侧具有向下
突出的顶角。
[0215] 图22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的示意图。
[0216] 如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5300中,各填料片5300A、5300B、5300C、5300D的基本功能与第四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填料片A、B、C、D相同,但在上下导流部5310、
5330处结构有所不同,具体为:在填料模块5300的层叠方向上形成为顶角指向填料模块
5300上方的上部三角形的上导流部5310;和连通该上部三角形的流入侧斜边的上部纵导流
部。并且,第一、第二主填料片5300A、5300B的上部纵导流部的高度小于上部三角形的顶点
高度,上部三角形的顶角向上突出。在填料模块5300的下部形成有:在填料模块5300的层叠
方向上形成为顶角指向填料模块5300下方的下部三角形的下导流部5330;和连通该下部三
角形的流出侧斜边的下部纵导流部;第一、第二主填料片5300A、5300B的下部纵导流部的高
度小于下部三角形的顶点高度,所述下部三角形的顶角向下突出。该上部三角形的顶角和
下部三角形的顶角为填料模块的安装提供的定位基准和安装支撑点。
[0217] 下面以第一主填料片5300A为例,对上述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0218] 在第一主填料片5300A中上导流部5310A形成为上部三角形,该上部三角形的顶角朝向上方。在第一主填料片5300A中上导流部5310A的导流槽A5311的流入端,形成与仅部分
(图中右侧部分)导流槽A5311连续且转向上延伸的纵导流槽A5312,而其余部分导流槽
A5311的流入端位于该上部三角形的突出部分顶角的一侧。各纵导流槽A5312的上端开口低
于该上部三角形的顶点高度,且各纵导流槽A5312终止于同一高度。各纵导流槽A5312形成
上部纵导流部,也就是说,上部纵导流部的高度小于所述上部三角形的顶点高度。与此相应
地,在第一主填料片5300A的上导流部5310A的非流入侧(图中左侧上端)折边5310P与纵导
流槽A5312的最上端保持同一高度。从而使该上部三角形的顶角向上突出。
[0219] 在第一主填料片5300A中下导流部5330A形成下部三角形,该下部三角形的顶角朝向下方。在第一主填料片5300A中下导流部5330A的导流槽A5331的流出端,形成与仅部分
(图中左侧部分)导流槽A5331连续且转向下延伸的纵导流槽A5332,而其余部分导流槽
A5331的流出端位于该下部三角形的顶角的一侧。各纵导流槽A5332的下端开口高度位置高
于该下部三角形的顶点高度,且各纵导流槽A5332向下端终止于同一高度。各纵导流槽
A5332形成下部纵导流部,也就是说,下部纵导流部的高度位置高于下部三角形的顶点高度
位置。与此相应地,在第一主填料片5300A的下导流部5330A的非流出侧(图中右侧下端)折
边5330P与纵导流槽A5332的最下端保持在同一高度位置,从而使该下部三角形的顶角向下
突出。
[0220] 由此,使得第一主填料片5300A形成具有向上突出顶角的上部三角形,和具有向下突出顶角的下部三角形。而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结构与第一主填料片5300A类似,但结构
在左右侧方向上对称,不再赘述。
[0221] 因第一、第二主填料片5300A、5300B形成为具有向上突出顶角的上部三角形,和向下突出顶角的下部三角形,与之相适应的,第一、第二间壁片5300C、5300D也相应地形成具
有向上突出顶角的上部三角形,和向下突出顶角的下部三角形,并在与第一、第二主填料片
5300A、5300B的相应的边或部分的边上形成折边。从而能够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各填
料片层叠形成填料模块,不同的是,还形成具有向上突出顶角的上部三角形,和向下突出顶
角的下部三角形的填料模块。
[0222] 上述具有向上突出顶角的上部三角形,和向下突出顶角的下部三角形能够与实施方式二中的填料模块安装结构连接,实现填料模块5300的定位和安装(参考图14~图19)。
需要强调的是,实施方式二中的上过水部和下过水部结构同样可以应用于本实施方式中,
起到相同的作用。
[0223] 填料模块5300上侧喷头喷淋的水,经过上部纵导流部内的纵导流槽A5312进入到图中右侧部分的导流槽A5311内,并经由导流槽A5311进入功能部5320内;而图中左侧部分
的导流槽A5311的流入端位于上部三角形的顶角的一侧,喷淋的水直接通过该部分导流槽
A5311流入功能部5320内。图中右侧部分功能部5320A中的水,通过右侧的导流槽A5331并由
该下部三角形顶角的一侧流出;图中左侧部分功能部5320A中的水,则经由左侧导流槽
A5331,转经纵导流槽A5332流出。
[0224] 图23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中一种实施例的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结构示意图。图24是图23所示的第二主填料5300B片的上部结构示意图。图25是图24中H部分
的放大图。图26是图23所示的第二主填料片54300B的下部结构示意图。
[0225] 以下以第二主填料片5300B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3所示,填料模块5300上侧喷淋下来的水,由纵导流槽B5312进入第二主填料片5300B,再由纵导流槽B5312流入导流槽B5311
中。但是,受到重力的影响,流入导流槽B5311中的水在导流槽B5311的下侧槽壁内表面形成
水膜,从而导致水由导流槽B5311的出口流动至功能部B5320时汇集成束而分布不均,导致
填料模块5300的换热效率较低。在导流槽倾斜配置的情况下,导流槽内的水汇集成束并分
布不均的技术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直渴望解决而未能解决的技术难题。
[0226] 为解决该技术难题,本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5300中,在导流槽B5311的下端设置翻转结构B5313。一方面,翻转结构B5313能够将导流槽B5311下侧壁表面的水膜翻转至与第二
主填料片5300B所在平面平行的方向;另一方面,翻转结构B5313还能够扩张翻转之后水膜
的宽度,使水被均匀地配置到功能部5320B的入口,提高填料模块5300的散热效率。
[0227] 第二主填料片5300B具有曲折的结构,有一定的厚度。而第二主填料片5300B所在平面可以理解为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中心平面。图23示出了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第一表
面,而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第二表面位于该第一表面的背面。上述中心平面平行于第一表
面和第二表面,并位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
[0228] 具体地,如图24所示,在第二主填料片5300B中,基材多次折曲形成多个突起部BU1、BU2,在相邻的两个突起部BU1之间形成导流槽B5311,在相邻的两个突起部BU2之间形
成纵导流槽B5312。填料模块5300上侧喷淋装置所喷淋的水由纵导流槽B5312流入导流槽
B5311内时,水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在突起部BU1上侧的表面(也就是该突起部BU1上侧
相邻的导流槽B5311的下侧表面)上形成水膜W。
[0229] 如图24和图25所示,导流槽B5311从上至下倾斜地延伸,在导流槽B5311的下端形成扩口部。该扩口部呈向下开口的喇叭口形状。该扩口部的槽底深度沿着从所述上导流部
5310B向功能部5320B的方向深度逐渐变浅。
[0230] 其中一个扩口部与其下侧(或者称为左侧)的突起部BU1之间通过第一过渡面B5314连接。该扩口部与其上侧(或者称为右侧)的突起部BU1之间通过第二过渡面B5315连
接。第一过渡面B5314和第二过渡面B5315优选为平滑的曲面形状。此外,第一过渡面B5314
和第二过渡面B5315也可以形成平面或者斜面形状。
[0231]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扩口部的左右两侧均形成有平滑过渡面(即第一过渡面B5314和第二过渡面B5315)。应当理解,如果仅在扩口部的一侧(左侧或者右侧)形成平滑过
渡面,也能够起到翻转并扩张部分水膜的作用。
[0232] 第一过渡面B5314优选为外凸的平滑过渡面;第二过渡面B5315优选为内凹的平滑过渡面。第一过渡面B5314位于导流槽B5311的下侧,其所处位置偏离导流槽B5311的延伸方
向。第一过渡面B5314主要利用水膜的张力作用及水膜的自重引导水膜W2翻转。在第一过渡
面B5314的位置,外凸的平滑过渡面结构更有利于引导水膜W2翻转。而第二过渡面B5315则
大致位于导流槽B5311的延伸方向上,第二过渡面B5315主要利用水膜下流的惯性力引导水
膜W1翻转,水膜W1的张力及自重则起到辅助作用。在第二过渡面B5315的位置,内凹的平滑
过渡面结构更有利于水膜W1在惯性力的作用下顺畅地下流并翻转方向。
[0233]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主填料片5300B为由基材模压成型,在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正面(朝向纸面外侧的方向)形成突起部BU1的位置,在第二主填料片的背面(朝向
纸面内侧的方向)则形成导流槽B5311。在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正面形成突起部BU2的位
置,在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背面则形成导流槽B5311。在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正面形成导
流槽B5311的位置,在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背面则形成突起部BU1。同理,在第二主填料片
5300B的正面形成外凸的过渡面的位置,则在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背面形成内凹的过渡
面。也就是说,在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两面均会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过渡面B5314和第
二过渡面B5315,并且在第二主填料片5300B形成外凸的第一过渡面B5314的位置,在第二主
填料片5300B的背面则形成内凹的第二过渡面B5315;在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正面形成内
凹的第二过渡面B5315的位置,在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背面则形成外凸的第一过渡面
B5314。
[0234] 如图24和图25所示,水膜W流动到该翻转结构B5313处时,第一部分水膜W1在惯性力及张力的作用下顺着水膜W的流动方向流向第二过渡面B5315,由于第二过渡面B5315具
有平滑且内凹的曲面形状,第一部分水膜W1由导流槽B5311的下侧壁表面逐渐翻转至与第
二主填料片5300B平行的方向。
[0235] 由于第一过渡面B5314具有平滑且外凸的曲面形成,第二部分水膜W2在其自身张力的作用下,贴附于第一过渡面B5314的表面,并沿着第一过渡面B5314的表面由导流槽从
B5311的下侧壁表面翻转至与第二主填料片5300B平行的方向。
[0236] 如图24所示,水膜W在导流槽B5311内的宽度为突起部BU1的突起高度BW1。经过翻转结构B5313的翻转扩散作用后,水膜W1和W2的总宽度为翻转结构B5313的扩口部下端宽度
BW2。可见,经过翻转结构B5313后水膜的宽度被大幅拓宽。
[0237] 突起部BU1从上至下倾斜地延伸,即与竖直方向之间形成夹角,在该突起部BU1的末端,顺着突起部BU1的延伸方向其高度逐渐降低,宽度也逐渐收窄形成突起末端部BU3。第
三部分水膜W3在其自身张力的作用下,沿着突起末端部BU3的外表面流动至突起末端部BU3
的下侧,进一步扩大了翻转后水膜的宽度。
[0238] 进一步地,突起部BU1的下端(即突起末端部BU3的下端)形成为尖角状。通过将突起部BU1的下端形成为尖角状,能够使相邻的两个导流槽BU1的扩口部内翻转后的水膜可以
无缝的对接,形成连续状,进一步提高了功能部5320B入口水膜的均匀性。
[0239]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第一部分水膜W1、第二部分水膜W2和第三部分水膜W3仅仅是为了便于表述进行的划分,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第一部分水膜W1、第二部分水膜W2和第三部
分水膜W3均呈片状且各部分水膜之间可以是连续的。
[0240] 因此,翻转结构B5313不仅能够将导流槽B5311下侧壁表面的水膜翻转至与第二主填料片5300B平行的方向;而且还能够扩大水膜的宽度,有利于水在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
功能部5320B的入口及内部均匀分布,提高了换热效率。
[0241] 本实施方式中,在上导流部5310B与功能部5320B之间还设有上疏导部5340B。该上疏导部5340B包括由基材多次折曲形成且呈条形的疏导槽。经过翻转结构B5313的水膜由上
疏导部5340B内的疏导槽分隔成细小的水流。上述细小的水流流入功能部B5320后更容易分
布均匀。
[0242] 上疏导部5340B中疏导槽可以倾斜设置,疏导槽的延伸方向优选与导流槽B5311的倾斜方向相同,有利于水膜流入上疏导部5340B内。
[0243] 上疏导部5340B还可以包括第一疏导区域5341B和第二疏导区域5342B。第二疏导区域5342B位于第二主填料片5300B宽度方向的一侧,且与纵导流部B5312位于第二主填料
片5300B相同侧。第一疏导区域5341B内的疏导槽的下端向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宽度方向
的一侧倾斜延伸。第二疏导区域5342B内的疏导槽的下端向所述填料片宽度方向的另一侧
倾斜延伸。优选地,在第一疏导区域5341B中,疏导槽的延伸方向与导流槽B5311的延伸方向
平行。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导流槽B5311是倾斜的,在第二主填料片5300B中设置有纵导流槽
B5312的一侧的边缘形成缺水区域。该第二疏导区域5342B内的疏导槽用于向该缺水区域输
送水,增大了本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5300中功能部5320中有效的换热面积。
[0244] 如图23和图26所示,第二主填料片5300B中还具有形成在功能部5320B下侧的下导流部5330B。下导流部5330B包括由基材多次折曲形成的导流槽B5331和纵导流槽B5332。下
导流部5330B内导流槽B5331的延伸方向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在下导流部5330B内导
流槽B5331的上端槽口,该上端槽口沿着从功能部5320B向下导流部5330B的方向宽度逐渐
收窄、深度逐渐增大。该上端槽口有利于水汇集至下导流部5330B的导流槽B5331中。
[0245] 如图26所示,第二主填料片5330B还具有形成在功能部5320B与下导流部5330B之间的下疏导部5350B。下疏导部5350B包括由基材多次折曲形成的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条状凸
起。该条状凸起能够对从功能部5320B流出的水起到引导作用,并且可以加强第二主填料片
5330B在其相应位置的强度。
[0246] 需要强调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翻转结构还可以应用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第二主填料片中,具体应用在第一、第二主填料片的上导流部中导流槽的
下端槽口,将导流槽下侧壁表面的水膜翻转至与第一、第二主填料片所在平面平行的方向
并扩展水膜的宽度。进一步地,该翻转结构也可以用于其他常规的填料片中,只要该常规填
料片中具有倾斜配置的导流槽即可。
[0247]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主填料片5300A与第一间壁片5300C扣合形成第一模块组;第二主填料片5300B与第二间壁片5300D扣合形成第二模块组。第一模块组和第二模块组交替
层叠时,在第一模块组和第二模块组之间的顶部和底部存在缝隙,会导致不希望出现的水
和/或空气流路的出现。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还包括遮盖构件
5510,遮盖构件5510能够封堵第一模块组和第二模块组贴合面处的缝隙,避免不希望的水
和/或空气流路的产生。
[0248] 图2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中遮盖构件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28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遮盖构件的截面示意图。图29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遮盖构件的截面示意图。图
30是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的遮盖构件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31是图30所示遮盖构件的结构
示意图。
[0249] 在所述第一主填料片5300A非流入侧的上端和非流出侧的下端设有覆盖所述第一主填料片5300A及其相邻的第一、第二间壁片5300C、5300D之间缝隙的遮盖构件5510。在所
述第二主填料片5300B非流入侧的上端和非流出侧的下端设有覆盖所述第二主填料片
5300B及其相邻的第二、第一间壁片之间缝隙的所述遮盖构件5510。
[0250] 如图27和图28所示,所述遮盖构件5510包括遮盖片5511,所述遮盖片5511的一侧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第一扣合部5512、另一侧形成向下延伸的第二扣合部5513。所述第一扣
合部5512和所述第二扣合部5513之间形成扣合槽5514。安装时,将所述第一主填料片5300A
及其两侧相邻的第一、第二间壁片5300C、5300D的竖直方向的两端非流入/流出侧置入所述
扣合槽内5514。将所述第二主填料片5300B及其两侧相邻的第一、第二间壁片5300C、5300D
的竖直方向的两端非流入/流出侧置入所述扣合槽5514内。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涂胶或
者热熔连接等方法实现遮盖构件5510与第一、第二间壁片5300C、5300D之间的密封连接。由
此,从填料模块5300的上侧喷淋下来的水能够被遮盖构件5510所遮蔽,而不会流入第一主
填料片5300A和第一间壁片5300C之间,以及第一主填料片5300A与第二间壁片5300C之间非
流入侧的缝隙。
[0251] 在设置遮盖构件5510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在第一、第二主填料片5300A、5300B,第一、第二间壁片5300C、5300D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形成折边结构,而在它们上下两侧边缘
则通过遮盖构件5510遮蔽,遮盖构件5510能够遮蔽第一、第二主填料片5300A、5300B的非流
入侧,以及第一模块组和第二模块组之间的缝隙。由此,一方面能够简化各填料片和间壁片
的结构,另外通过设置遮盖构件5510能够避免在第一模块组和第二模块组的结合面处形成
第一、第二流路之外的其他流路出现。
[0252] 在安装遮盖构件5510的填料模块中,在第一主填料片5300A、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背向于有折边的一侧的上端和/或下端设有弯折避让部,为第一扣合部5512和第二扣合
部5513置入第一模块组和第二模块组之间预留位置。参考图24所示,以第二主填料片5300B
为例进行说明。在上导流部5310B的顶部背向于折边BP的一侧形成弯折避让部B5316,该弯
折避让部B5316向纸面内侧方向弯折从而形成能够容纳第一扣合部5512或者第二扣合部
5513的空间。由此,层叠填料模块5300后,第一模块组和第二模块组能够平整的贴合。
[0253] 如图27和图2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主填料片5300A、5300B的上部纵导流部的高度小于所述上部三角形的顶点高度,所述上部三角形的顶角向上突出。所述下部
三角形的顶点高度低于所述第一、第二主填料片5300A、5300B的下部纵导流部的高度,所述
下部三角形的顶角向下突出。用于固定该填料模块的填料模块安装结构包括支撑所述填料
模块,从所述填料模块的所述上导流部的上顶角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上隔板5210;以及支撑
所述填料模块,从所述填料模块的所述下导流部的下顶角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下隔板5220。
[0254] 本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工作时,热交换部上方的喷淋部均匀的向热交换部喷淋水,部分水直接落入填料模块的流入口,部分水会落在第一、第二主填料片5300A、5300B非
流入侧的遮盖构件5510上,还有部分水会沿着上隔板5210的表面和塔壁5010的表面形成向
下流动的壁流。上述壁流会沿着填料模块安装结构中的上支架流向靠近上部三角形顶角的
导流槽内,造成填料模块内部水的分布不均。
[025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第一、第二主填料片5300A、5300B上侧的遮盖构件5510顶部设有导水槽5515。所述导水槽5515的流入端靠近所述上部
三角形的顶角侧,所述导水槽5515的流出端沿着平行于所述第一、第二主填料片5300A、
5300B的宽度方向向远离所述上部三角形的顶角侧延伸并与所述填料模块的边缘间隔一段
距离。上述壁流能够从导水槽5515的流入端流入,并从导水槽5515的流出端流出。本实施方
式中,导水槽5515的流出端与填料模块宽度方向的边缘间隔一段距离,导水槽5515能够将
水输送向填料模块流入口的中部区域,有利于水在填料模块内均匀分布。
[0256] 如图29所示,上述导水槽5515可以采用弯折成型的方式与遮盖片5511、第一扣合部5512和第二扣合部5513一体成型。
[0257] 如图30和图31所示,所述导水槽5515的两侧槽壁均设有分流部5516。导水槽内的部分水能够通过分流部5516流向填料模块的流入口,进一步地有利于填料模块内水的均匀
分布。
[0258] 所述导水槽5515的两侧槽壁上均设有多个分流部5516,所述多个分流部的底部边缘高度从所述导水槽5515的流入端向流出端方向逐渐降低。由此,当壁流的水量较大时,靠
近导水槽5515的流出端的分流部5516底部边缘位置较低优先分流且分流水量较其他位置
的分流部5516大,更进一步地有利于水在填料模块内均匀分布。
[0259] 图30和图31所示的遮盖构件5510中,扣合槽5514的长度适于其覆盖第一、第一主填料片5300A、5300B的非流入侧,而导水槽5515与扣合槽5514一体成型,且导水槽5515的长
度短于扣合槽5514的长度。
[0260] 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图32所示的结构替代遮盖构件5510。如图32所示,以第一主填料片5300A进行举例说明,在第一主填料片5300A的左侧和右侧分别为第一间壁片5300C
和第二间壁片5300D。第一间壁片5300C的上端向上延伸形成第一上延伸部5301C、下端向下
延伸形成第一下延伸部5302C;第二间壁片5300D的上端向上延伸形成第二上延伸部5301D,
第二间壁片5300D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第二下延伸部5302D。第一上延伸部5301C能够与第
二上延伸部5301D粘接或者热合连接形成第一峰状突起。第一下延伸部5302C能够与第二下
延伸部5302D粘接或者热合连接形成第二峰状突起。上述连接结构能够替代遮盖构件5510
封闭第一主填料片5300的非流入侧和非流出侧,并且加工方便、成本较低。并且,第一峰状
突起能够对其上侧喷淋下来的水起到导流作用,使其顺畅地流动至其左右两侧的流路中;
第二峰状突起能够对其下侧的由下而上流动的空气起到导流作用,使其顺畅地流动至第二
峰状突起左右两侧的流路中。
[0261] 上述遮盖构件5510以及热合或者粘接的结构,能够在填料模块5300的顶部和底部封堵第一、第二主填料片5300A、5300B宽度方向的非流入侧,以及第一模块组、第二模块组
之间的缝隙。另外,在层叠填料模块时,各主填料片、间壁片宽度方向两侧的密封连接也是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0262] 图33是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主填料片5300A、5300B,第一、第二间壁片5300C、5300D的层叠后的水平剖面示意图。
[0263] 如图33所示,在层叠填料模块5300时,按照第一间壁片5300C,第一主填料片5300A,第二间壁片5300D,第二主填料片5300B,第一间壁片5300C,第一主填料片5300A……
的顺序进行层叠。
[0264] 在图33中,第一间壁片5300C的折边CP与第一主填料片5300A的折边AP相互层叠,例如可以通过粘接或者热合连接的方式实现折边CP与折边AP之间的密封和固定连接。第一
间壁片5300C与第一主填料片5300A组合形成第一模块组。其中,在第一间壁片5300上靠近
折边CP的位置设有弯折部CBP,在弯折部CBP与折边CP之间形成槽体CC。折边AP的自由端的
边缘卡入该槽体CC而被固定。此外,进一步地,还可以在该槽体CC内涂胶将折边AP自由端的
边缘粘接固定于槽体CC处。
[0265] 第二间壁片5300D的折边DP与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折边BP相互层叠,例如可以通过粘接或者热合连接的方式实现折边DP与折边BP之间的密封和固定连接。第二间壁片
5300D与第二主填料片5300B组合形成第二模块组。
[0266] 对于第一模块组与第二模块组之间的连接,如图33所示,在第一模块组中,第一主填料片5300A宽度方向的两侧靠近折边AP的位置设有竖向延伸的弯折部ABP;该弯折部ABP
的水平截面形状优选为半圆形,但并不局限于此。在与该第一模块组相邻的第二模块组中,
第二间壁片5300D上设有能够与该弯折部ABP的截面形状相适应的弯折部DBP,其中,弯折部
ABP与弯折部DBP的弯折方向相同即可。第一模块组与第二模块组层叠时,弯折部ABP的凸起
侧置入弯折部DBP的凹陷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弯折部DBP的凹陷侧内涂胶,实现弯折
部ABP与弯折部DBP之间的密封和固定连接。另外,弯折部ABP和弯折部DBP还可以在层叠第
一模块组和第二模块组时起到定位作用,使填料模块中各填料片和间壁片宽度方向的边缘
对齐。
[0267]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填料模块还具有支撑于填料模块下侧,并沿着所述第一、第二主填料片层叠的方向延伸的支撑件5520。这样设置支撑件5520能够支撑到每个主填料
片和间壁片,便于将填料模块固定。每个填料模块优选通过两个支撑件5520支撑,两个支撑
件分别位于下部三角形顶角的两侧。对于支撑件5520的截面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可以为槽
钢、角铁、工字钢或者其他均可。
[0268] 在每个填料模块的周边可以采用板材或者角铁等型材组合成的框架固定,使得每个填料模块形成为一体,便于运输和安装。
[0269] 如图34所示,以第二主填料片5300B为例进行说明。其中,上导流部5310B的导流槽的上端流入口位于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宽度方向的左侧;下导流部5330的导流槽的下端
流出口位于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宽度方向的左侧。下导流部5330的导流槽的下端流出口
也可以位于第二主填料片5300B的宽度方向的右侧(请参考图23)。
[0270] 如图35所示,还是以第二主填料片5300B为例进行说明。其中,上导流部5310B和下导流部5330B中的多个导流槽也可以相互不平行,或者,部分导流槽平行设置且部分导流槽
不平行设置。
[0271] 【第六实施方式】
[0272]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冷却塔1000在冬季工作时具有良好的消雾性能,使多个喷头…1210~1215…间隔动作,从而,一部分的喷头处于停止工作状态。这样,使得
吸入到冷却塔1000内的空气进入填料模块时,仅在一部分的流路内与水发生热交换,而另
一部分流路内没有与水接触直接通过填料模块内的流路,例如由第一、第二主填料片A、B中
的任一者所形成的流路,有可能存在因空气中悬浮灰尘等颗粒物对填料模块的部分流路造
成污染的问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冷却塔的结构加以改进,以确保空气中的污染物不
会对没有工作的流路造成污染。
[0273] 图36是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塔6000中,本体6010的内壁面与包括喷淋部6200、热交换部6300、空气导入部6400在内
的内部设备之间,形成有清洗空间6800。在该清洗空间6800的上部设置有清洗喷头6810,该
清洗喷头6810可以是与喷淋部6200的供水直接相连,也可以另外设置。该清洗喷头6810的
高度不低于热交换部6300。清洗空间6800内喷洒的水同样被水收集部5500收集。
[0274] 通过设置该清洗空间6800,可对从外部吸入到冷却塔6000内的空气进行洗涤和预热,避免骤冷空气导致填料模块结冰。而且,通过对从空气导入部6400吸入到冷却塔6000内
的空气进行清洗,可有效地去除外部空气中混杂的灰尘和颗粒物等,避免在冬季部分喷头
停止的状态下,空气中的灰尘和颗粒物被在从空气导入部6400进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湿
后,附着于未流通热水的填料模块的部分流路内,而对填料模块造成污染。
[0275]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该清洗空间6800的宽度为0.5m~1.5m,若清洗空间6800宽度过大,会减小冷却塔内设备的设置空间,若清洗空间6800的宽度过窄,则存在不能充分发
挥清洗空间6800的有益功能的可能。
[0276] 【第七实施方式】
[0277] 本实施方式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参考图37和图3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塔增加了防冻管路7240,用于防止处于关闭状态的阀门泄漏时,所泄
露的水淋入填料模块造成填料模块的空气流路内结冰。
[0278] 如图3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塔的喷淋部7200包括供水管路7210和多个支管路7221~7226,在每个支管路7221~7226的流入口相应设置支路阀门7231~7236,通过打开/
关闭各支路阀门7231~7236,实现仅向部分喷淋空间内淋水。
[0279] 例如,关闭支路阀门7231、7233、7235,打开支路阀门7232、7234、7236,这样在喷淋空间7251、7253、7255不淋水,喷淋空间7252、7254淋水。在冬季,在不喷水的喷淋空间7251、
7253、7255内,冷风由空气导入部进入填料模块内。冬季气温较低,在支路阀门7231、7233、
7235轻微渗漏的情形下,少量的水与相对大量的冷风直接接触,渗漏的水容易在填料模块
内结冰,封堵流路,而且容易造成填料模块的结冰胀裂。
[0280] 如图38所示,以支路阀门7231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塔中,在支路阀门7231上设置防冻管路7240。该防冻管路7240的一端与支路阀门7231后侧的支管路7221连
接,另一端延伸至清洗空间7800内。将在支路阀门7231轻微泄漏的情形下,该防冻管路7240
将轻微泄漏的水引流至清洗空间7800内,从而避免水淋入下侧的填料模块中。
[0281]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防冻管路7240与支管路7221的连接处设置喇叭口部7242,该喇叭口部7242与支管路7221的连接处具有较大的通径,该结构有利于向防冻管路
7240中引流。
[028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防冻管路7240延伸至清洗空间7800的端部上设置喷头7241,利用泄漏的水作为喷淋水,从而对其进行了合理利用。可以在每个支管路上均设置防
冻管路7240,有水流通的支管路上多出少量的喷头,增大了喷淋的面积和热交换面积。而在
无水流通的支管路上则可以起到防止填料模块结冰的作用。
[0283] 另外,也可以将该部分泄漏的水引流至相邻的淋水的喷淋空间内。例如,将该喷淋空间7251内的防冻管路7240的一端与支管路7221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喷淋空间7252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