芴类光引发剂、其制备方法、包含其的光固化组合物及其在光固化领域中的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848206.2

文献号 : CN11201099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钱晓春胡春青陈亮于培培

申请人 : 常州强力先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芴类光引发剂、其制备方法、包含其的光固化组合物及其在光固化领域中的应用。芴类光引发剂具有式(I)所示的结构,其中R3选自光活性基团。在芴结构的9号碳原子位置上引入苯甲酮类烷基取代基,引发反应发生后上述引发剂形成的碎片依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光固化效果;同时光活性基团R3的引入能够提高光引发剂对光的吸收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光引发剂的感性。此外由于上述光引发剂的分量较大,颜色较浅,因而上述光引发剂还具有不易迁移和耐黄性优异的特点,因而上述光引发剂还具有几乎没有VOC排出,气味低及耐黄性优异的优点。

权利要求 :

1.一种芴类光引发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芴类光引发剂具有式(I)所示的结构:其中,所述R1和所述R2分别独立地选自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C20的环烷基、C3~C8的环烷基取代的C1~C12的烷基、C1~C12的烷基取代的C3~C8的环烷基、C6~C20的芳基,或所述R1和所述R2彼此相连成环;

所述R3选自光活性基团;

所述Ra1、所述Ra2、所述Ra3、所述Ra4、所述Ra5、所述Ra6、所述Ra7、所述Ra8分别独立地选自氢、硝基、氰基、三氟甲基、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C20的环烷基、C3~C8的环烷基取代的C1~C12的烷基、C1~C12的烷基取代的C3~C8的环烷基、C7~C20的芳烷基或C2~C20的杂环基、‑ORb1、‑CORb2、‑COORb3、‑SRb4、‑SO2Rb5或‑CONRb6Rb7,所述Rb1、所述Rb2、所述Rb3、所述Rb4、所述Rb5、所述Rb6、所述Rb7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C20的环烷基、C3~C8的环烷基取代的C1~C12的烷基、C1~C12的烷基取代的C3~C8的环烷基、C7~C20的芳烷基或C2~C20的杂环基,且Ra2和Ra7至少一个为拉电子取代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芴类光引发剂,其特征在于,所述R1和所述R2分别独立地选自C1~C4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C5的环烷基取代的C1~C3的烷基,或者所述R1和所述R2彼此相连以形成C3~C6的环烷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芴类光引发剂,其特征在于,所述R3选自羟基、N,N‑二烷基、N‑吗啉基、N‑硫代吗啉基或N‑取代哌嗪基。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芴类光引发剂,其特征在于,所述Ra1、所述Ra2、所述Ra3、所述Ra4、所述Ra5、所述Ra6、所述Ra7、所述Ra8中至少一个取代基为‑CORb2,所述Rb2为芳基、杂芳基、取代芳基或取代杂芳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芴类光引发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芴类光引发剂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6.一种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芴类光引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S1,在第一有机溶剂存在条件下,中间体a与卤代化合物进行取代反应,生成中间体b,合成路线如下:

其中,所述X1为卤素原子;

S2,在第二有机溶剂的存在下,使所述中间体b与卤代烷酰化物进行傅克反应,得到中间体c,合成路线如下:

其中,所述X2和所述X’分别独立地选自卤素原子;

S3,将所述中间体c与水进行水解反应,得到所述芴类光引发剂,或所述中间体c与含非羟基光活性基团的化合物进行脱卤反应,得到所述芴类光引发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取代反应的反应温度为30~6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机溶剂选自二氯甲烷、二氯乙烷、苯和二甲苯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傅克反应的反应温度为‑10~1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有机溶剂选自二氯甲烷、二氯乙烷、苯和二甲苯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反应的反应温度为20~10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所述水解反应之前,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向反应体系中加入第三有机溶剂、无机碱和相转移催化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有机溶剂选自二氯甲烷、二氯乙烷、苯、二甲苯和乙腈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无机碱为KOH和/或NaOH,所述相转移催化剂为季铵盐类相转移催化剂。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转移催化剂为四丁基溴化铵、四丙基溴化铵、四正丁基铵、氯化三乙基苄基铵和硫酸氢四丁基铵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15.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脱卤反应的反应温度为40~160℃。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脱卤反应在第四有机溶剂的存在下进行。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有机溶剂选自二氯甲烷、二氯乙烷、苯、二甲苯和乙腈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非羟基光活性基团的化合物选自N,N‑二甲基、N,N‑二乙基、吗啉、硫代吗啉和哌啶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19.一种光固化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固化组合物包括聚合单体和光引发剂,所述光引发剂包括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芴类光引发剂。

20.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芴类光引发剂在光固化领域中的应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固化领域包括涂料领域、油墨领域或粘合剂领域。

说明书 :

芴类光引发剂、其制备方法、包含其的光固化组合物及其在光

固化领域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光固化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芴类光引发剂、其制备方法、包含其的光固化组合物及其在光固化领域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现在人们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对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经常接触到的物质的安全性格外关注,例如,食品安全、生活环境的安全等。随着全球环保
要求的逐渐提高,化工相关行业的VOC排放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并在排放量上做了严格的管
控。几乎无VOC排放的光固化涂料和光固化油墨的绿色环保技术被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迅速
的发展。2005年,欧洲四国在某厂商的奶粉中检测出了一种增感剂ITX,造成这一问题的原
因是包装印刷材料用的光固化油墨中固化增感剂迁移到奶粉中产生的。此后光引发剂和增
感剂的安全使用尤其是毒性和迁移性的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增大引发剂和增感剂分子的分
子量是解决迁移性的有效手段,而这会导致活性基团的比例会下降,进而使引发剂的引发
效率会受到较大影响。所以需要开发一种新型高感度的大分子光引发剂来解决涂料油墨应
用当中的迁移性问题。
[0003] 二苯甲酮类、α‑羟基酮类、α‑氨基酮类光引发剂均是常见的光引发剂,具有结构简单、合成容易、价格也较低等优点,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迁移性、气味性、黄变、溶解
性等问题,其感度也有一定的缺陷,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人们设法通过对其结构
进行改性,现有文献对二苯甲酮类光引发剂进行的大分子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小分子迁
移性及气味性的问题,但其耐黄变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另一现有文献合成不
同种类的α‑羟基酮类、α‑氨基酮类光引发剂,一定程度引发效率有所提高,但是其制备合成
工艺相对复杂,成本较高。
[0004] 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开发出一种零迁移率以及耐黄性和引发效率较高的光引发剂。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芴类光引发剂、其制备方法、包含其的光固化组合物及其在光固化领域中的应用,以解决现有的光引发剂无法同时保持零迁移率、高耐黄
性和高引发效率的问题。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芴类光引发剂具有式(I)所示的结构:
[0007]
[0008] 其中,R1和R2分别独立地选自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C20的环烷基、C3~C8的环烷基取代的C1~C12的烷基、C1~C12的烷基取代的C3~C8的环烷基、C6~C20的芳基,或R1
和R2彼此相连成环;R3选自光活性基团;
[0009] Ra1、Ra2、Ra3、Ra4、Ra5、Ra6、Ra7、Ra8分别独立地选自氢、硝基、氰基、三氟甲基、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C20的环烷基、C3~C8的环烷基取代的C1~C12的烷基、C1~C12的烷基
取代的C3~C8的环烷基、C7~C20的芳烷基或C2~C20的杂环基、‑ORb1、‑CORb2、‑COORb3、‑SRb4、‑
SO2Rb5或‑CONRb6Rb7,Rb1、Rb2、Rb3、Rb4、Rb5、Rb6、Rb7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
基、C3~C20的环烷基、C3~C8的环烷基取代的C1~C12的烷基、C1~C12的烷基取代的C3~C8的
环烷基、C7~C20的芳烷基或C2~C20的杂环基,且Ra2和Ra7至少一个为拉电子取代基。
[0010]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芴结构的9号碳原子位置上引入苯甲酮类烷基取代基,引发反应发生后上述引发剂形成的碎片依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光固化效果;同时光活性
基团R3的引入能够提高光引发剂对光的吸收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光引发剂的感性。此外
由于上述光引发剂的分量较大,颜色较浅,因而上述光引发剂还具有不易迁移和耐黄性优
异的特点,因而上述光引发剂还具有几乎没有VOC排出,气味低及耐黄性优异的优点。综上
所述,具有上述结构的芴类光引发剂具有良好的光引发效率、不易迁移、气味低和耐黄性优
异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12] 正如背景技术所描述的,现有的光引发剂无法同时保持零迁移率、高耐黄性和高引发效率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芴类光引发剂,该芴类光引发
剂具有式(I)所示的结构:
[0013]
[0014] 其中,R1和R2分别独立地选自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C20的环烷基、C3~C8的环烷基取代的C1~C12的烷基、C1~C12的烷基取代的C3~C8的环烷基、C6~C20的芳基,且R1
和R2可彼此相连以形成环;R3选自光活性基团;Ra1、Ra2、Ra3、Ra4、Ra5、Ra6、Ra7、Ra8分别独立地选
自氢、硝基、氰基、三氟甲基、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C20的环烷基、C3~C8的环烷基取
代的C1~C12的烷基、C1~C12的烷基取代的C3~C8的环烷基、C7~C20的芳烷基或C2~C20的杂环
基、‑ORb1、‑CORb2、‑COORb3、‑SRb4、‑SO2Rb5或‑CONRb6Rb7,Rb1、Rb2、Rb3、Rb4、Rb5、Rb6、Rb7分别独立地
选自氢、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C20的环烷基、C3~C8的环烷基取代的C1~C12的烷基、
C1~C12的烷基取代的C3~C8的环烷基、C7~C20的芳烷基或C2~C20的杂环基,且Ra2和Ra7至少
一个为拉电子取代基。
[0015] 在芴结构的9号碳原子位置上引入苯甲酮类烷基取代基,引发反应发生后上述引发剂形成的碎片依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光固化效果;同时光活性基团R3的引入能够提高
光引发剂对光的吸收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光引发剂的感性。此外由于上述光引发剂的分
量较大,颜色较浅,因而上述光引发剂还具有不易迁移和耐黄性优异的特点,因而上述光引
发剂还具有几乎没有VOC排出,气味低及耐黄性优异的优点。综上所述,具有上述结构的芴
类光引发剂具有良好的光引发效率、不易迁移、气味低和耐黄性优异等优点。
[0016] 为了进一步提高芴类光引发剂的综合性能,可以对式(I)中的取代基进行优选。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R1和R2分别独立地选自C1~C4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C5的环烷基取
代的C1~C3的烷基,或者R1和R2彼此相连以形成C3~C6的环烷基。相比于其它取代基,含有上
述几种取代基的芴类光引发剂具有更好的光引发效率。
[0017] 上述芴类光引发剂中,R3可以采用本领常用的光活性基团。优选地,R3包括但不限于羟基、N,N‑二烷基、N‑吗啉基、N‑硫代吗啉基或N‑取代哌嗪基。相比于其它光活性基团,采
用上述光活性基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光引发剂的感性。
[0018]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Ra1、Ra2、Ra3、Ra4、Ra5、Ra6、Ra7、Ra8中至少一个取代基为‑CORb2,Rb2为芳基、杂芳基、取代芳基或取代杂芳基。
[0019] 当‑CORb2中含有芳环或杂芳环结构,将其作为芴类引发剂的取代基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共轭体系,增加吸收波长,从而进一步提高芴类光引发剂的稳定性和光固化效果;同时
提高二苯甲酮类结构的化合物本身也是光引发剂,因而将其作为取代基还有利于进一步提
高芴类光引发剂的引发活性。
[0020] 具有上述结构的芴类光引发剂具有良好的光引发效率、不易迁移、气味低和耐黄性优异等优点。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芴类光引发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化合物中的一种
或多种:
[0021]
[0022]
[0023]
[0024]
[0025]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上述芴类光引发剂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
[0026] S1,在第一有机溶剂存在条件下,中间体a与卤代化合物进行取代反应,生成中间体b,合成路线如下:
[0027]
[0028] 其中,X1为卤素原子;
[0029] S2,在第二有机溶剂的存在下,使中间体b与卤代烷酰化物进行傅克反应,得到中间体c,合成路线如下:
[0030]
[0031] 其中,X2和X’分别独立地选自卤素原子;
[0032] S3,将中间体c与水进行水解反应,得到芴类光引发剂,或中间体c与含非羟基光活性基团的化合物进行脱卤反应,得到芴类光引发剂。
[0033] 上述制备方法中,使用的原料均是现有技术中的已知化合物,可通过商业购得或者经已知的合成方法简便地制备而成。为了进一步提高取代反应中取代效率,优选地,取代
反应的反应温度为30~60℃;
[0034] 为了控制傅克反应的反应活性,优选地,傅克反应的反应温度为‑10~10℃;
[0035]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中间体b通过水解反应,得到芴类光引发剂。
[0036] 优选地,水解反应的反应温度为20~100℃,将水解反应的温度限定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提高水解效率,进而提高芴类光引发剂的收率。
[0037] 优选地,在进行水解反应之前,上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向反应体系中加入第三有机溶剂、无机碱和相转移催化剂。加入第三有机溶剂有利于提高各反应原料之间的相溶性,无
机碱和相转移催化剂的加入有利于提高傅克反应的反应速率以及芴类光引发剂的收率。更
优选地,无机碱为KOH和/或NaOH。更优选地,相转移催化剂为季铵盐类相转移催化剂,进一
步优选地,相转移催化剂包括但不限于四丁基溴化铵、四丙基溴化铵、四正丁基铵、氯化三
乙基苄基铵和硫酸氢四丁基铵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8] 上述制备方法中,对使用的溶剂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够溶解原料且对反应无不良影响即可,因而第一有机溶剂、第二有机溶剂和第三有机溶剂可以选用本领域常
用的溶剂。优选地,第一有机溶剂和第二有机溶剂分别独立地选自二氯甲烷、二氯乙烷、苯
和二甲苯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三有机溶剂包括但不限于二氯甲烷、二氯乙烷、苯、
二甲苯和乙腈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9] 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中间体b通过脱卤反应,得到芴类光引发剂。
[0040] 为了进一步提高脱卤反应中,卤原子的脱除率,优选地,脱卤反应的反应温度为40~160℃;
[0041] 为了提高各反应原料之间的相溶性,上述脱卤反应可以在第四有机溶剂的存在下进行。优选地,第四有机溶剂包括但不限于二氯甲烷、二氯乙烷、苯、二甲苯和乙腈组成的组
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2] 优选地,含非羟基光活性基团的化合物包括但不限于N,N‑二甲基、N,N‑二乙基、吗啉、硫代吗啉和哌啶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相比于其它现有的含非羟基光活性基团的
化合物,采用上述含非羟基光活性基团的化合物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芴类光引发剂的引发效
率和感性。
[0043] 本申请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光固化组合物,光固化组合物包括聚合单体和光引发剂,光引发剂包括上述芴类光引发剂。
[0044] 由于上述芴类光引发剂具有良好的光引发效率、不易迁移、气味低和耐黄性优异等优点,因而含有上述芴类光引发剂的光固化组合物具有良好的光固化效率、耐黄性以及
气味低、不易迁移等优点。
[0045] 本申请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上述芴类光引发剂在光固化领域中的应用,如涂料领域、油墨领域和粘合剂领域等领域。
[0046]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这些实施例不能理解为限制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0047] 制备实施例
[0048] 实施例1至12
[0049] 步骤(1):9,9‑二苄基苯基甲酮芴(a1)的制备
[0050]
[0051] 向250mL四口烧瓶中加入二氯甲烷150mL、苯基甲酮芴27g、氯化苄28.05g和四丁基溴化铵0.54g,缓慢滴加50%氢氧化钠溶液40g,控制体系温度在30℃以下,15min加完,50℃
水浴加热反应,停止氮气保护,体系保温反应8小时,停止反应。待体系温度降至室温,加入
水60g,体系分层,分出有机层,有机层用200g水洗3次,洗至中性。有机相倒入250mL四口烧
屏中,蒸出溶剂,加入甲醇54g,冰水浴下搅拌析晶1h,过滤,滤饼用少许甲醇漂洗,得到浅黄
色湿品,湿品放入50℃烘箱烘干5h,得到浅黄色固体粉末40g,收率88.8%,纯度98.8%,MS
+
(m/z):451(M+1) 。
[0052] 步骤(2):双氯代异丁酰苄基苯基甲酮芴(a2)的制备
[0053]
[0054] 在500mL四口烧瓶中加入二氯甲烷300mL、9,9‑二苄基苯基甲酮芴30g、氯代异丁酰氯29.1g,体系在冰水浴下搅拌,待体系温度降至0℃时,分批加入三氯化铝29.3g,批加过程
控制体系温度在10℃以下,同时用稀碱液作尾气吸收,10min加完三氯化铝,体系保温反应
1h。停止反应,将反应液缓慢倒入冰水300g中,分出有机层,有机层用600g水洗2次,将有机
层倒入500mL四口烧瓶中,蒸出有机溶剂,加入甲醇60g在‑10℃下搅拌析晶2h,过滤,滤饼用
甲醇少许漂洗,得到浅黄色固体湿品,湿品放入50℃烘箱避光烘干5h,得到浅黄色固体粉末
40g,收率91.1%,纯度98.5%。
[0055] 步骤(2)产物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得到确认,具体表征结果如下:1H‑NMR(CDCl3,500MHz)
[0056] 步骤(3)化合物1的制备
[0057]
[0058] 向250mL四口烧瓶中加入甲苯44g,双氯代异丁酰苄基苯基甲酮芴22g,四丁基溴化铵0.88g,搅拌,滴加25%氢氧化钠溶液50g,控制体系温度在30℃以下,10min加完,体系在
80℃水浴下加热反应1h,停止反应。待体系温度降至室温,分出有机层,有机层用200g水洗
至中性,有机层倒入250mL四口烧瓶中,加入活性炭1g,搅拌1h,过滤,滤饼用甲苯少许漂洗,
合并有机相,滤液倒入250mL四口烧瓶中,蒸出有机溶剂,加入正己烷50g搅拌析晶1h,过滤,
滤饼用正己烷少许漂洗,得到白色固体湿品,湿品放入50℃烘箱避光烘干3h,得到白色固体
粉末14.5g,收率70.5%,纯度98.57%。
[0059] 步骤(3)所得最终产品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得到确认,具体表征结果如1
下:H‑NMR(CDCl3,400MHz):δ8.03(s,1H),7.80‑7.78(m,2H),7.66‑7.63(m,2H),7.56‑7.52
(m,7H),7.45‑7.40(m,3H),7.30‑7.28(m,1H),6.70(d,J=8.3Hz,4H),3.99(s,2H),3.59‑
3.46(m,4H),1.48(s,12H).
[0060] MS(m/z):623(M+1)+。
[0061] 进一步的,可选用不同的原料进行反应及不同的反应条件,从而得到不同结构的化合物,但不限于如此,见表1。
[0062] 表1
[0063]
[0064]
[0065]
[0066]
[0067] 实施例13‑24
[0068] 参照实施例1‑12中中间体a1、b2、c3的合成方法,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合成化合物13‑24。
[0069] 化合物13的合成:
[0070]
[0071] 向250mL四口烧瓶中加入50g中间体a3、吗啉200g,100℃加热回流6h,液相跟踪至反应完全,接着将反应液倒入水中搅拌,析出米白色固体,抽滤,水洗,甲醇重结晶得白色固
体51g,即化合物11,收率88.5%,纯度98.01%。
[0072] 产物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得到确认:
[0073] 1H‑NMR(CDCl3,400MHz):δ8.10–7.94(m,5H),7.87–7.78(m,2H),7.70–7.62(m,2H),7.55(t,J=8.3Hz,3H),7.48‑7.37(m,3H),7.33‑7.27(m,1H),6.65(d,J=8.3Hz,4H),3.61–
3.43(m,12H),2.48–2.35(m,8H),1.20(s,12H).。
[0074] MS(m/z):761(M+1)+。
[0075] 参照中间体a‑c及化合物13的合成方法,选用不同的原料进行反应及不同的反应条件,从而得到不同结构的化合物14‑24
[0076] 表2
[0077]
[0078]
[0079]
[0080]
[0081]
[0082] 性能评价
[0083] 通过配制示例性可辐射固化组合物,对本发明式(I)所示光引发剂及同样配方下传统二苯甲酮类、α‑羟基酮类、α‑氨基酮类的引发剂在光固化领域的应用性能进行评价。
[0084] 可辐射固化组合物的制备:
[0085] 根据以下配方制备可辐射固化组合物,并选常用的二苯甲酮类、α‑羟基酮类及α‑氨基酮类的引发剂和本发明所述的光引发剂化合物1、化合物2进行对比,重量%(wt%)基
于可辐射固化组合物的总重量,组成如下:
[0086] TMPTA(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95重量份;
[0087] 光引发剂:5重量份。
[0088] <感度测试>
[0089] 将光固化组合物在黄光灯下搅拌混匀,取料于PET模板上滚涂成膜,形成膜厚约20μm的涂膜,采用履带式曝光,附上掩膜板,采用高压汞灯(曝光机型号RW‑UV70201,波长200‑
2
500nm,光强200mW/cm)进行辐射,以涂膜完全固化所需通过履带的次数来评价,测试结果
见表3。
[0090] <耐黄变性评价>
[0091] 将上述高压汞灯下制得的固化膜采用RW‑UV.2BP紫外老化试验箱进行老化实验,光源为高压汞灯(主波长365nm,整机功率:约2.2KW),连续照射固化膜6h,观察固化膜的黄
变情况,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评价,见表3。
[0092] ◇:无色透明,表面光滑,表示具有很好的耐黄变性能;
[0093] □:微黄或表面有发粘,表示耐黄变性能不理想;
[0094] ◆:表面发黄或粘度增大,表示易黄变。
[0095] <气味性及迁移性评价>
[0096] 称取同样重量上述光固化组合物高压汞灯下制得的固化膜,通过扇闻法对其气味性进行评价:
[0097] ①气味性:
[0098] ◇没有气味;
[0099] ◆有气味。
[0100] 用乙醇作溶剂,将光引发剂二苯甲酮、907、1173和化合1、化合物2分别配成1×10‑5
mol/L的溶液,通过UV3010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最大吸收波长及其吸光度A1,并通过公
式(1)计算出摩尔消光系数:
[0101] c=A/ε×b   (1)
[0102] R=100×c/c1   (2)
[0103] 称取0.05g上述光固化组合物在高压汞灯下充分固化制得的固化膜,分别放入30g乙醇中浸泡,常温放置24h后,取相同体积的浸泡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
处的吸光度A2。通过公式(1)计算出3个固化膜中迁移出来的光引发剂的浓度,并以光引发
剂二苯甲酮的浓度值作为参照基准,通过公式(2)测算出各种光引发剂的相对迁移率。
[0104] 上述公式中,c为相对浓度(mol/L),c1为二苯甲酮的相对浓度,A为吸光度,ε为摩尔吸光系数(L/mol·cm);b为样品池厚度(cm);R相对迁移率。测试结果见表3。
[0105] 表3
[0106]   曝光次数 黄变性 气味性 相对迁移率化合物1 1 ◇ ◇ 5%
化合物13 1 ◇ ◇ 3%
化合物14 1 ◇ ◇ 18%
化合物15 1 ◇ ◇ 4%
化合物23 1 ◇ ◇ 3%
二苯甲酮 1 ◇ ◇ 100%
光引发剂907 1 ◇ ◆ 70%
光引发剂1173 1 ◇ ◇ 87%
[0107] 从表3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在其他组分相同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新结构引发剂的感度、耐黄变性能与传统的二苯甲酮类、α‑羟基酮类、α‑氨基酮类光引发剂效果相当,并且
具有气味低的特点,尤其是在迁移性方面,表现优异。
[0108] 综上所述,本发明式(I)所示化合物作为光引发剂在应用在光固化领域,能够表现出优异的综合应用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10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
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