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高导热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872624.8

文献号 : CN11203004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霍庆欢冯慧娟

申请人 : 中南大学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强高导热镁合金,按质量%计,含有0.05~1.0%的元素X和0.2~1.5%的元素Y,元素X为钴、铟、锰、锑和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元素Y为钙、铜和镍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且所述元素X与所述元素Y的质量比为1以下;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镁合金成本低、同时兼备高强度、高抗疲劳性与高导热性能,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工艺设计合理、设备要求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效率高,能够稳定得到沿径向对称的梯度组织微观结构、兼备高强度、高抗疲劳性与高导热性的镁合金。

权利要求 :

1.高强高导热镁合金,其特征在于,按质量%计,含有0.05~1.0%的元素X和0.2~

1.5%的元素Y,余量为Mg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元素X为钴、铟、锰、锑和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所述元素Y为钙、铜和镍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且所述元素X与所述元素Y的质量比为1以下;所述镁合金沿径向含对称的梯度组织微观结构,由心部至表层,其晶粒逐渐减小,且心部晶粒尺寸为10~20μm,表层晶粒尺寸小于10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其特征在于,所述元素X为钴、铟、锰、锑和锶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元素X的质量百分数为0.2~0.9%;

所述元素Y为钙、铜和镍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元素Y的质量百分数为0.2~0.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其特征在于,还含有微量的稀土元素;所述稀土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0.9%。

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高强高导热镁合金,其特征在于,所述镁合金的室温屈服强度≥300MPa、抗拉强度≥340MPa、延伸率≥8%;

所述镁合金具备室温抗疲劳性能,在加载频率为0.01~50Hz、绝对值最小应力与绝对值最大应力之比为0至1的疲劳循环条件下,镁合金的疲劳极限≥180MPa;

‑1

所述镁合金的室温热导率≥135W/(m·K) 。

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按合金成分要求制备棒材,然后在室温至180℃对镁合金进行数次的拉拔扭转组合变形,每道次中,拉拔加工率为5~15%,扭转累积的表层切应变为0.1~0.5,每道次拉拔和扭转组合变形后进行去应力退火、水淬,所有道次结束后直接水淬,即得镁合金棒材或线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镁合金拉拔扭转组合变形的温度为室温至120℃。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去应力退火比拉拔扭转组合变形温度高30℃以上。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道次拉拔加工率为5~9%。

9.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扭转变形采用单向扭转和/或双向往复扭转;

所述的每道次扭转累积的表层切应变为0.1~0.3。

10.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去应力退火的温度为150~230℃;所述去应力退火的时间为10~60min。

说明书 :

高强高导热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有色金属材料及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强高导热的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沿径向含对称梯度组织微观结构,同时具备高强度、高抗疲劳性
和高导热性的微合金化镁合金棒材或线材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镁合金是目前最理想的轻量化结构材料,在国防军工、交通运输和3C产品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在电子元器件与大型结构件的散热方面,现有镁合金尚不能满
足强度高与导热快的使用标准,其原因有如下两点:第一,纯镁的室温热导率为156W/(m·
‑1
K) ,仅次于铜和铝,但纯镁的力学强度极低,其屈服强度很难超过100MPa,疲劳极限则更是
低于50MPa;第二,纯镁经高合金化和晶粒细化后,力学强度得到大幅提升,但高合金化会引
起固溶元素增多、晶界畸变程度增强,晶粒细化会引起晶界密度增多、电子和声子被衍射的
‑1
频率增加,从而严重损害热导率,往往不足70W/(m·K) 。因此,亟需解决镁合金强度与导热
性的矛盾,制备出同时具备高强度与高导热性能的镁合金,满足工程领域的迫切需求。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成本低、同时兼备高强度、高抗疲劳性与高导热性能的镁合金,还提供工艺设计合理、设备要求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效
率高,能够稳定得到沿径向对称的梯度组织微观结构、兼备高强度、高抗疲劳性与高导热性
的镁合金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制备的镁合金沿径向含对称的梯度组织微观结构,由心部至
表层,其晶粒逐渐减小,微量的元素X的偏聚程度逐渐增大。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 高强高导热镁合金,按质量%计,含有0.05~1.0%的元素X和0.2~1.5%的元素Y,余量为Mg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元素X为钴、铟、锰、锑和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所述
元素Y为钙、铜和镍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且所述元素X与所述元素Y的质量比为1以下。
[0006] 上述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优选地,所述元素X为钴、铟、锰、锑和锶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元素X的质量百分数为0.2~0.9%;
[0007] 所述元素Y为钙、铜和镍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元素Y的质量百分数为0.2~0.9%。
[0008] 上述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优选地,还含有微量的稀土元素;所述稀土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0.9%。
[0009] 上述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优选地,所述镁合金沿径向含对称的梯度组织微观结构,由心部至表层,其晶粒逐渐减小,且心部晶粒尺寸为10~20μm,表层晶粒尺寸小于10μm;
[0010] 所述镁合金的室温屈服强度≥300MPa、抗拉强度≥350MPa、延伸率≥8%;
[0011] 所述镁合金具备室温抗疲劳性能,在加载频率为0.01~50Hz、绝对值最小应力与绝对值最大应力之比为0至1的疲劳循环条件下,镁合金的疲劳极限≥180MPa;
[0012] 所述镁合金的室温热导率≥135W/(m·K)‑1。
[0013] 作为一个总的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 按合金成分要求制备棒材,然后在室温至180℃对镁合金进行数次的拉拔扭转组合变形,每道次中,拉拔加工率为5~15%,扭转累积的表层切应变为0.1~0.5,每道次拉拔
和扭转组合变形后进行去应力退火、水淬,所有道次结束后直接水淬,即得镁合金棒材或线
材。
[0015] 上述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优选地,所述的镁合金拉拔扭转组合变形的温度为室温至120℃。
[0016] 上述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优选地,所述的去应力退火比拉拔扭转组合变形温度高30℃以上。
[0017] 上述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优选地,所述的每道次拉拔加工率为5~9%。
[0018] 上述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优选地,所述的扭转变形采用单向扭转和/或双向往复扭转;
[0019] 所述的每道次扭转累积的表层切应变为0.1~0.3。
[0020] 上述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优选地,所述去应力退火的温度为150~230℃;所述去应力退火的时间为10~60min。
[002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0022] 1、本发明无需添加大量的昂贵金属元素,而着重于微观结构的精细调控,由“高合金化”的旧观念转变成“微合金化”与“材料素化”的新思想,开发了一种强度、抗疲劳性能与
导热性能优异的镁合金,节约合金设计开发成本,利于环境保护,适用范围广泛;且本法发
明的方法设备要求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
[0023] 2、传统的拉拔工艺属于剧烈塑性变形,常用于强化镁合金,但拉拔会强化织构和细化晶粒、降低导热性;传统的扭转工艺属于强剪切变形,常用于弱化织构、提升导热性,但
会引起心部产生孪晶、损害强度和抗疲劳性。相反,本发明结合特定的拉拔和扭转工艺,利
用剧烈塑性变形诱发心部和表层同时产生位错和亚晶、利用强剪切变形诱发表层发生晶粒
转动和织构弱化,利用剧烈塑性变形与强剪切变形迫使表层晶粒优先晶粒细化至10μm以
下、而心部晶粒仅细化至10~20μm,获得沿径向对称的梯度组织微观结构,由心部至表层,
其晶粒逐渐减小,达到心部晶粒导热性增强、表层晶粒强度和抗疲劳性增强的目的,从而制
备出高强高导热镁合金棒材或线材。
[0024] 3、本发明仅需添加微量的合金元素,所添加的微量钴、铟、锰、锑和锶元素在镁基体中的固溶极限不超过1.5wt%,且微量的这些元素与镁、钙、铜、镍和稀土元素的原子亲和
力小,不会在镁基体中产生固溶畸变,也不会在变形过程中参与形成析出相或化合物,对导
热性没有任何损害,这些微量元素在镁基体中会形成微小的原子团簇偏聚在晶界处,增强
晶界强度,特别是增强晶界密度更高的表层晶界,提升镁合金棒材或线材的强度和抗疲劳
性;所添加的微量钙、铜和镍元素既不会损害镁合金强度,又能增强心部晶粒的导热性;所
添加的微量稀土元素既不会损害导热性,又能促进拉扭组合变形时的塑性应变协调性。
[0025] 4、本发明能高效、稳定地获得高强高导热微合金化镁合金棒材或线材,其室温屈服强度≥300MPa、抗拉强度≥350MPa、延伸率≥8%、疲劳极限≥180MPa、热导率≥135W/
‑1
(m·K) 。

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实施例1中拉扭变形后1号棒材的组织检测结果:(a)为组织图,(b)为表层的{0001}极图,(c)为中部的{0001}极图。
[0027] 图2为对比例1中拉扭变形后2号棒材的组织检测结果:(a)为组织图,(b)为表层的{0001}极图,(c)为中部的{0001}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29]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强高导热镁合金,镁合金所含元素为Mg‑X‑Y,其中微量的元素X为钴、铟、锰、锑和锶中的一种或多种,总质量百分数为0.05~1.0%,微量的元素Y为钙、铜
和镍中的一种或多种,总质量百分数为0.2~1.5%,且X与Y的质量百分比值≤1,能有效避
免心部过剩的元素X所引起的导热性下降。
[0030] 微量的元素X优选为钴、铟、锰、锑和锶中的任意一种,单一的元素X能简化铸造过程,且更容易在晶界密集处偏聚形成原子团簇;微量的元素X优选质量百分数为0.2~
0.9%,更有利于减小心部晶格畸变程度、增强心部导热性;作为优选,微量的元素Y为钙、铜
和镍中的任意一种,单一的元素Y能简化铸造过程,且更容易提升导热性;优选地,微量的元
素Y的质量百分数为0.2~0.9%,且X与Y的质量比为1以下,能有效避免心部过剩的元素X所
引起的导热性下降。
[0031] 进一步,镁合金还含有微量的稀土元素,既不会损害导热性,又能促进拉扭组合变形时的塑性应变协调性,含稀土元素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优选地,稀土元素的质量百
分数为0~0.9%。
[0032] 作为优选,本发明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通过拉拔和扭转组合变形加工制备得到;进一步优选,在室温至180℃对镁合金进行数次的拉拔扭转组合变形得到,每次的拉拔扭转
组合变形包括一次拉拔变形和一次扭转变形;进一步优选,每道次的拉拔扭转组合变形为:
先进行拉拔变形然后再进行扭转变形,或先进行扭转变形然后再进行拉拔变形;进一步优
选,每道次的拉拔扭转组合变形中,拉拔加工率为5~15%,扭转累积的表层切应变为0.1~
0.5。
[0033] 优选地,镁合金沿径向含对称的梯度组织微观结构,由心部至表层,其晶粒逐渐减小,且心部晶粒尺寸为10~20μm,可增强导热性,表层晶粒尺寸小于10μm,可提升强度与抗
疲劳性。
[0034] 优选地,镁合金的室温屈服强度≥300MPa、抗拉强度≥340MPa、延伸率≥8%。
[0035] 优选地,镁合金具备室温抗疲劳性能,在加载频率为0.01~50Hz、绝对值最小应力与绝对值最大应力之比为0至1的疲劳循环条件下,镁合金疲劳极限≥180MPa。
[0036] 优选地,镁合金室温热导率≥135W/(m·K)‑1。
[0037] 作为一个总的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0038] 按合金成分要求配好原材料,制备棒材,在室温至180℃对镁合金进行数次的拉拔扭转组合变形,每道次的拉拔扭转组合变形包括一次拉拔变形和一次扭转变形,每道次中
的拉拔加工率为5~15%,每道次的扭转累积的表层切应变为0.1~0.5,每道次拉扭变形后
进行去应力退火、水淬,所有道次结束后直接水淬,即得镁合金棒材或线材。
[0039] 具体地,本方案中,可以采用如下步骤制备棒材:按合金成分要求配好原材料,铸造成镁合金锭坯,加工成直径为3~15mm的棒材。作为优选,还包括对制备的3~15mm的棒材
进行均匀化退火。
[0040] 优选地,镁合金拉扭温度为室温至120℃,表层晶粒细化程度更高、晶界密度更高、织构强度更低。
[0041] 优选地,去应力退火比拉扭温度高30℃以上,能更有效地消除残余应力,避免材料表面出现裂纹,有利于继续变形。
[0042] 优选地,每道次拉拔加工率为5~9%,小变形量能避免心部晶粒过分细化,还能避免材料表面出现裂纹,有利于继续变形。
[0043] 优选地,每道次扭转累积的表层切应变为0.1~0.3,小变形量能避免心部晶粒过分细化,还能避免材料表面出现裂纹,有利于继续变形。
[0044] 优选地,去应力退火温度为150~230℃;去应力退火的时间为10~60min,能更有效地消除残余应力,避免材料表面出现裂纹,有利于继续变形。
[0045] 优选地,扭转变形采用单向扭转和双向往复扭转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6] 以下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材料和仪器均为市售。
[0047] 实施例1
[0048] 一种高强高导热镁合金,按质量%计,含有0.6%Mn、0.3%Sb、0.9%Ca和0.5%Nd,余量为Mg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Mn与Sb的总量为0.9%,Mn、Sb与Ca的质量百分数比值为
1。
[0049] 一种上述本实施例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50] 按原材料Mg‑0.6Mn‑0.3Sb‑0.9Ca‑0.5Nd(质量百分数),铸造成镁合金锭坯,加工成直径为10mm的棒材,均匀化退火;将棒材加热至150℃进行数次拉拔与单向扭转的组合变
形,每道次组合变形含1次拉拔变形和1次单向扭转变形,每道次中,拉拔加工率为10%、扭
转累积的表层切应变为0.3;每道次拉扭组合变形后将1号棒材在230℃进行10min的去应力
退火、水淬,所有道次结束后直接水淬、不进行去应力退火,获得直径为4mm的1号镁合金棒
材。
[0051] 对比例1
[0052] 一种镁合金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的区别仅在于,与实施例1中对1号棒材加热至150℃进行数次拉拔与单向扭转的组合变形不同,本对比例是将2号棒材加热至
200℃,不进行拉拔变形,只进行数次单向扭转与双向往复扭转变形,每道次中的扭转累积
的表层切应变为0.3;且最终获得直径为10mm的2号镁合金棒材。
[0053] 对1号棒材和2号棒材的结构进行测试,结果分别如图1和2所示,从图中可看出,1号棒材镁合金沿径向含对称的梯度组织微观结构,由心部至表层,其晶粒逐渐减小,1号棒
材和2号棒材的心部晶粒尺寸分别为12μm和40μm,表层晶粒尺寸分别为7μm和30μm,2号棒材
表层晶粒仍然粗大且晶粒内部有孪晶残留,同时2号棒材织构强度仍较高。在室温测试两种
镁合金的拉伸力学性能、抗疲劳性能和导热性能,疲劳循环的频率为0.5Hz、绝对值最小应
力与绝对值最大应力之比为0,结果如表1所示。
[0054] 表1
[0055]
[0056] 结合表1进行分析发现,1号棒材同时具备高强度与高热导率,而2号棒材合金因扭转温度过高、且没有进行拉拔变形,导致表层晶粒细化程度不足,强度与抗疲劳性能差。
[0057] 实施例2
[0058] 一种高强高导热镁合金,按质量%计,含有0.1%In、0.5%Sr和1%Cu,余量为Mg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In与Sr的总量为0.6%,In、Sr与Cu的质量百分数比值为0.6。
[0059] 一种上述本实施例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60] 按原材料Mg‑0.1In‑0.5Sr‑1.0Cu(质量百分数),铸造成镁合金锭坯,加工成直径为6mm的棒材,均匀化退火;在室温对3号棒材进行数次拉拔与双向往复扭转的组合变形,每
道次组合变形含1次拉拔和1次双向往复扭转,每道次中的拉拔加工率为8%、扭转累积的表
层切应变为0.2;每道次变形后将3号棒材在210℃进行20min的去应力退火、水淬,所有道次
结束后直接水淬、不进行去应力退火,获得直径为1mm的镁合金线材。
[0061] 对比例2
[0062] 一种镁合金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的制备方法的区别仅在于,与实施例2中对3号进行数次拉拔与双向往复扭转的组合变形不同,本对比例是在室温对4号棒材进行数次拉
拔变形,每道次中拉拔加工率为18%。
[0063] 3号镁合金沿径向含对称的梯度组织微观结构,由心部至表层,其晶粒逐渐减小,所得3号棒材和4号棒材的心部晶粒尺寸分别为16μm和8μm,表层晶粒尺寸分别为8μm和2μm。
在室温测试实施例2和对比例2两种镁合金的拉伸力学性能、抗疲劳性能和导热性能,疲劳
循环的频率为5Hz、绝对值最小应力与绝对值最大应力之比为0.1,结果如表2所示。
[0064] 表2
[0065]
[0066] 结合表2分析发现,3号镁合金线材同时具备高强度与高热导率,而4号镁合金线材合金因每道次的拉拔加工率过大、且没有进行扭转变形,导致心部晶粒过细、晶界密度过
高,损害导热性。
[0067] 实施例3
[0068] 一种高强高导热镁合金,按质量%计,含有0.2%Co和0.9%Cu,余量为Mg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Co与Cu的质量百分数比为0.22。
[0069] 一种上述本实施例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70] 按原材料Mg‑0.2Co‑0.9Cu(质量百分数),铸造成镁合金锭坯,加工成直径为15mm的棒材,均匀化退火;在180℃对镁合金进行数次拉拔与单向扭转的组合变形,每道次组合
变形含1次拉拔和1次单向扭转,每道次中的拉拔加工率为15%、扭转累积的表层切应变为
0.3,每道次拉扭变形后在230℃进行20min的去应力退火、水淬,所有道次结束后直接水淬、
不进行去应力退火,获得直径为7mm的镁合金棒材。
[0071] 实施例4
[0072] 一种高强高导热镁合金,按质量%计,含有0.1%Co、0.1%Mn和0.9%Cu,余量为Mg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Co、Mn与Cu的质量百分数比为0.22。
[0073] 一种上述本实施例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3的制备方法的区别仅在于,原材料组成为Mg‑0.1Co‑0.1Mn‑0.9Cu(质量百分数)。
[0074] 对比例3
[0075] 一种镁合金,按质量%计,含有1.2%Co和0.9%Cu,余量为Mg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Co与Cu的质量百分数比为1.33。
[0076] 该镁合金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原材料组成为Mg‑1.2Co‑0.9Cu(质量百分数)。
[0077] 所得Mg‑0.2Co‑0.9Cu、Mg‑0.1Co‑0.1Mn‑0.9Cu和Mg‑1.2Co‑0.9Cu合金的心部晶粒尺寸分别为12μm、18μm和14μm,表层晶粒尺寸分别为2μm、5μm和12μm,且Mg‑0.2Co‑0.9Cu和
Mg‑0.1Co‑0.1Mn‑0.9Cu镁合金沿径向含对称的梯度组织微观结构,由心部至表层,其晶粒
逐渐减小。在室温测试三种镁合金的拉伸力学性能、抗疲劳性能和导热性能,疲劳循环的频
率为50Hz、最小应力与最大应力之比为‑1,结果如表3所示。
[0078] 表3
[0079]
[0080] 结合表3分析发现,Mg‑0.2Co‑0.9Cu和Mg‑0.1Co‑0.1Mn‑0.9Cu合金都同时具备高强度与高热导率,Mg‑0.2Co‑0.9Cu合金具有更佳的强度与热导率组合;相反,Mg‑1.2Co‑
0.9Cu合金因Co元素含量过高,导致心部晶格畸变严重,损害了导热性。
[0081] 实施例5
[0082] 一种高强高导热镁合金,按质量%计,含有0.02%In、0.08%Sb、0.1%Ca和0.1%Ni,余量为Mg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In与Sb的总量为0.1%,Ca与Ni的纵向为0.2%,In、Sb
与Ca、Ni的质量百分比为0.5。
[0083] 一种上述本实施例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84] 按原材料Mg‑0.02In‑0.08Sb‑0.1Ca‑0.1Ni(质量百分数),铸造成镁合金锭坯,加工成直径为10mm的棒材,均匀化退火;在120℃对镁合金进行数次拉拔与双向往复扭转的组
合变形,每道次组合变形含1次拉拔和1次双向往复扭转,每道次中的拉拔加工率为9%、扭
转累积的表层切应变为0.5,每道次拉扭变形后在150℃进行30min的去应力退火、水淬,所
有道次结束后直接水淬、不进行去应力退火,获得直径为2mm的镁合金线材。
[0085] 实施例6
[0086] 一种高强高导热镁合金,按质量%计,含有0.02%In、0.08%Sb、0.5%Ca和0.5%Ni,余量为Mg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In与Sb的总量为0.1%,Ca与Ni的纵向为1.0%,In、Sb
与Ca、Ni的质量百分比为0.1。
[0087] 一种上述本实施例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5的制备方法的区别仅在于,原材料组成为Mg‑0.02In‑0.08Sb‑0.5Ca‑0.5Ni(质量百分数)。
[0088] 对比例4
[0089] 一种镁合金,按质量%计,含有0.02%In、0.08%Sb、1.0%Ca和1.0%Ni,余量为Mg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In与Sb的总量为0.1%,Ca和Ni的总量为2.0%,In、Sb与Ca、Ni的质
量百分比为0.05。
[0090] 该镁合金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5的区别仅在于,原材料组成为Mg‑0.02In‑0.08Sb‑1.0Ca‑1.0Ni(质量百分数)。
[0091] 所得Mg‑0.02In‑0.08Sb‑0.1Ca‑0.1Ni、Mg‑0.02In‑0.08Sb‑0.5Ca‑0.5Ni和Mg‑0.02In‑0.08Sb‑1.0Ca‑1.0Ni合金的心部晶粒尺寸分别为12μm、15μm和14μm,表层晶粒尺寸
分别为6μm、5μm和12μm,Mg‑0.02In‑0.08Sb‑0.1Ca‑0.1Ni和Mg‑0.02In‑0.08Sb‑0.5Ca‑
0.5Ni镁合金沿径向含对称的梯度组织微观结构,由心部至表层,其晶粒逐渐减小。在室温
测试三种镁合金的拉伸力学性能、抗疲劳性能和导热性能,疲劳循环的频率为10Hz、绝对值
最小应力与绝对值最大应力之比为0,结果如表4所示。
[0092] 表4
[0093]
[0094]
[0095] 结合表4分析发现,Mg‑0.02In‑0.08Sb‑0.1Ca‑0.1Ni和Mg‑0.02In‑0.08Sb‑0.5Ca‑0.5Ni合金都同时具备高强度与高热导率,Mg‑0.02In‑0.08Sb‑0.1Ca‑0.1Ni合金具有更佳
的强度与热导率组合,相反,Mg‑0.02In‑0.08Sb‑1.0Ca‑1.0Ni合金因Ca和Ni元素的总含量
过高,阻碍了In、Sb元素在表层晶界偏聚,损害了拉伸强度和抗疲劳性能。
[0096] 实施例7
[0097] 一种高强高导热镁合金,按质量%计,含有0.05%In、1.5%Ni和0.9%Ce,余量为Mg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In与Ni的质量百分比为0.033。
[0098] 一种上述本实施例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99] 按原材料Mg‑0.05In‑1.5Ni‑0.9Ce(质量百分数),铸造成镁合金锭坯,加工成直径为3mm的棒材,均匀化退火;在室温对镁合金进行数次拉拔与单向扭转的组合变形,每道次
组合变形含1次拉拔和1次单向扭转,每道次中的拉拔加工率为5%、扭转累积的表层切应变
为0.4,每道次拉扭变形后在150℃进行60min的去应力退火、水淬,所有道次结束后直接水
淬、不进行去应力退火,获得直径为1.0mm的镁合金线材。
[0100] 实施例8
[0101] 一种高强高导热镁合金,按质量%计,含有0.05%In、1.0%Ca、0.5%Ni和0.9%Ce,余量为Mg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In与Ca、Ni的质量百分比为0.033。
[0102] 本实施例的镁合金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7的区别仅在于,原材料组成为Mg‑0.05In‑1.0Ca‑0.5Ni‑0.9Ce(质量百分数)。
[0103] 对比例5
[0104] 一种镁合金,按质量%计,含有0.02%In、1.5%Ni和0.9%Ce,余量为Mg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In与Ni的质量百分比为0.013。
[0105] 该镁合金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7的区别仅在于,原材料组成为Mg‑0.02In‑1.5Ni‑0.9Ce(质量百分数)。
[0106] 所得Mg‑0.05In‑1.5Ni‑0.9Ce、Mg‑0.05In‑1.0Ca‑0.5Ni‑0.9Ce和Mg‑0.02In‑1.5Ni‑0.9Ce的心部晶粒尺寸分别为14μm、16μm和23μm,表层晶粒尺寸分别为8μm、9μm和12μ
m,Mg‑0.05In‑1.5Ni‑0.9Ce和Mg‑0.05In‑1.0Ca‑0.5Ni‑0.9Ce镁合金沿径向含对称的梯度
组织微观结构,由心部至表层,其晶粒逐渐减小。在室温测试三种镁合金的拉伸力学性能、
抗疲劳性能和导热性能,疲劳循环的频率为0.01Hz、绝对值最小应力与绝对值最大应力之
比为0.1,结果如表5所示。
[0107] 表5
[0108]
[0109] 结合表5分析发现,Mg‑0.05In‑1.5Ni‑0.9Ce和Mg‑0.05In‑1.0Ca‑0.5Ni‑0.9Ce合金都同时具备高强度与高热导率,Mg‑0.05In‑1.5Ni‑0.9Ce合金具有更佳的强度与热导率
组合,相反,Mg‑0.02In‑1.5Ni‑0.9Ce合金因In元素含量过低,导致元素偏聚程度不足,强度
较差。
[0110] 实施例9
[0111] 一种高强高导热镁合金,按质量%计,含有0.4%Sr、0.5%Mn和1.0%Ca,余量为Mg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Sr和Mn的总量为0.9%,Sr、Mn与Ca的质量百分比为0.9。
[0112] 一种上述本实施例的高强高导热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113] 按原材料Mg‑0.4Sr‑0.5Mn‑1.0Ca(质量百分数),铸造成镁合金锭坯,加工成直径为12mm的棒材,均匀化退火;在120℃对镁合金进行数次拉拔与单向扭转、双向往复扭转的
组合变形,每道次组合变形含1次单向扭转或双向往复扭转和1次拉拔,每道次中的拉拔加
工率为10%、扭转累积的表层切应变为0.1,每道次拉扭变形后在200℃进行10min的去应力
退火、水淬,所有道次结束后直接水淬、不进行去应力退火,获得直径为6.0mm的镁合金棒
材。
[0114] 实施例10
[0115] 一种高强高导热镁合金,按质量%计,含有0.2%Co、0.3%Sr、0.5%Mn和1.0%Ca,余量为Mg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Co、Sr和Mn的总量为1.0%,Co、Sr、Mn与Ca的质量百分比
为1。
[0116] 本实施例的镁合金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9的区别仅在于,原材料组成为Mg‑0.2Co‑0.3Sr‑0.5Mn‑1.0Ca(质量百分数)。
[0117] 对比例6
[0118] 一种镁合金,按质量%计,含有0.2%Co、0.3%Sr、0.5%Mn和0.5%Ca,余量为Mg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Co、Sr和Mn的总量为1.0%,Co、Sr、Mn与Ca的质量百分比为2。
[0119] 该镁合金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9的区别仅在于,原材料组成为Mg‑0.2Co‑0.3Sr‑0.5Mn‑0.5Ca(质量百分数)。
[0120] 所得Mg‑0.4Sr‑0.5Mn‑1.0Ca、Mg‑0.2Co‑0.3Sr‑0.5Mn‑1.0Ca和Mg‑0.2Co‑0.3Sr‑0.5Mn‑0.5Ca合金的心部晶粒尺寸分别为14μm、13μm和26μm,表层晶粒尺寸分别为5μm、7μm
和9μm,且Mg‑0.4Sr‑0.5Mn‑1.0Ca和Mg‑0.2Co‑0.3Sr‑0.5Mn‑1.0Ca镁合金沿径向含对称的
梯度组织微观结构,由心部至表层,其晶粒逐渐减小。在室温测试三种镁合金的拉伸力学性
能、抗疲劳性能和导热性能,疲劳循环的频率为1Hz、绝对值最小应力与绝对值最大应力之
比为0,结果如表6所示。
[0121] 表6
[0122]
[0123] 结合表6分析发现,Mg‑0.4Sr‑0.5Mn‑1.0Ca和Mg‑0.2Co‑0.3Sr‑0.5Mn‑1.0Ca合金都同时具备高强度与高热导率,Mg‑0.4Sr‑0.5Mn‑1.0Ca合金具有更佳的强度与热导率组
合;相反,Mg‑0.2Co‑0.3Sr‑0.5Mn‑0.5Ca合金因Co、Sr、Mn与Ca的质量百分比值过高,导致心
部晶格畸变严重,损害了导热性。
[0124]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
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和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
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
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
修改、等同替换、等效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