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短流程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899081.9

文献号 : CN11203005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吕黎陈圣林李准杨光李大明刘义滔

申请人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短流程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铁水进入转炉冶炼并真空处理,获得钢水;将钢水浇铸成厚铸坯;通过隧道炉内均热保温;进行七轧机连轧,控制精轧终轧温度在780℃~860℃,第一道次压下率控制在40%~50%,且前两道次的累积压下率控制在70%~80%,轧至板厚2.0mm~2.5mm;卷取温度控制在650℃~800℃;进行酸洗;进行冷轧,累计压下率控制在75%~85%,成品厚度在0.50±0.010mm;进行成品退火:温度控制在860~990℃,保温45~90s;涂层、剪切与包装,获得成品。利用热轧各道次压下率的精确控制和成份控制,有效的降低短流程工艺生产中低牌号无取向硅钢瓦楞状缺陷发生率。

权利要求 :

1.一种短流程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S001、铁水进入转炉冶炼并真空处理,获得目标成份钢水,钢水中各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为:

C:≤0.0028%,Si:1.20%~1.80%,Al:≤0.30%,Mn:≥0.50%,P:≤0.022%,S:≤

0.0029%,N:≤0.002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S002、将钢水浇铸成45mm~110mm厚铸坯,拉速3.0m/min~6.0m/min;

S003、通过隧道炉内均热保温,均热温度控制在900℃~1150℃;

S004、进行七轧机连轧,控制精轧终轧温度在780℃~860℃,第一道次压下率控制在

40%~50%,且前两道次的累积压下率控制在70%~80%,轧至板厚2.0mm~2.5mm;

S005、卷取温度控制在650℃~800℃;

S006、进行酸洗;

S007、进行冷轧,累计压下率控制在75%~85%,成品厚度在0.50±0.010mm;

S008、进行成品退火:温度控制在860~990℃,保温45~90s,在H2:N2=1:1的混合气中进行退火;

S009、涂层、剪切与包装,获得成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短流程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001具体为:

铁水经预处理脱硫,进入转炉进行冶炼,后真空脱碳和合金化,获得目标成份钢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短流程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002具体为:

将1530℃~1570℃的钢水通过中间包进入连铸机结晶器,经过扇形段浇铸成45mm~

110mm厚铸坯,拉速3.0m/min~6.0m/mi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短流程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006具体为:

进行酸洗,酸液温度控制在82℃~92℃。

说明书 :

一种短流程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无取向硅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短流程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无取向硅钢作为制作电机和压缩机铁芯的关键材料,其生产制备流程,性能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其中生产流程随着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要求提升,通过缩短流程,减少
排放、降低能耗等方面入手,出现了常规流程→连铸连轧→薄带铸轧的演化形式。
[0003] 常规流程生产无取向电工钢的常规流程主要由炼钢、连铸、热轧及后工序的酸洗冷轧和退火工序组成,常规流程的铸坯较厚,冷却速度慢,偏析严重,需要在后续的加热炉
中高温保温,氧化严重,造成了资源与能源的浪费;连铸连轧在铸坯成型后,经过短时间的
保温(≤60min)随即进行热轧,充分利用了铸坯带来的热量,从钢水到热轧成品,速度快,周
期短,节能效果显著,同时因其特殊的工艺,连铸连轧较常规流程生产的无取向电工钢磁感
有一定优势。
[0004] 相关资料显示,当钢水的Si>1.7%且C≤0.01%时,铸坯中(100)柱状晶尺寸更大,热轧过程中由于(100)位向相对于其他位向动态回复和再结晶困难、不易发生γ→α相
变等原因,致使粗大伸长的(100)柱状晶不能完全被破碎并再结晶以变形的带状组织保留
下来。冷轧塑性变形过程中,冷轧前的等轴晶转变为扁平纤维状,粗大的带状组织经冷轧压
缩变形后仍然保留为粗大的形变带。由于这种粗大的带状组织和其他细小的等轴晶之间存
在性能的差异(变形抗力差异),冷轧后的板面出现凹凸不平的瓦楞状缺陷,沿轧向凸凹不
平的瓦楞状缺陷在退火后更加明显,导致涂液用量增加,涂层较厚且不均,层间电阻降低,
产品的叠片系数降低和使用性能恶化,带钢热轧基体组织的差异,造成宏观横纵向电磁性
能及机械性能差别增大。
[0005] 这在使用连铸连轧工艺生产中低牌号硅钢上也有所表现,虽然工序成本、性能上连铸连轧工艺均有优势,但由于冷却时间短,铸坯组织中柱状晶过于发达,如果没有对应的
粗轧设备,无粗轧大压下的情况下,热轧生产时无法完全破碎,因而,连铸连轧工艺生产的
热轧板就会存有较大的纤维组织,在后工序的薄带成品上表现出明显的瓦楞状缺陷,影响
用户叠片使用与冲片,最终影响电机效能,给制造厂家与用户带来损失。
[0006] 《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的无取向电工钢及其方法》(CN 102134675),其化学组分及wt%为:Si:0.15~2.2%,Al:≤0.008%,Mn:0.15~1.5%,C:≤0.008%,P:0.004~
0.15%,S:≤0.008%,[O]≤40ppm,N:≤0.005%,Ti:≤0.008%,经过转炉冶炼并真空处
理,连铸成50~90mm厚的板坯,在隧道炉内均热后七轧机连轧,卷取、酸洗、冷轧与再结晶退
火。主要解决薄板坯连铸连轧浇铸性差的问题,对瓦楞的产生与控制均未有说明。
[0007] 《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无取向电工钢及制造方法》(CN 108511577),其化学组分及wt%为:Si:2.2~3.2%,Al:0.25~1.0%,Si+Al:2.5~3.7%,Mn:0.20~0.50%,C:≤
0.003%,S:≤0.002%,N:≤0.002%,Cu:≤0.02%,其余为Fe及残余,满足:Si+Al≤4.2%,
‑7 ‑7
[Al]×[N]:5×10‑8~1.5×10 ,[Mn]×[S]:2×10‑8~1.0×10 ,经过薄板坯连铸连轧工
艺得到无取向电磁钢板薄带。该专利通过控制液芯压下率提高等轴晶比例,细化柱状晶,控
制精轧前两道次的总压下率为65~75%,以推动动态再结晶和柱状晶的破碎,此外还需要
常化最终消除瓦楞状缺陷,这就增加了成本,适用对象为硅含量较高品种,成品牌号较高。
[0008] 《一种用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的高硅钢及制备方法》(CN 104630619),其化学组分及wt%为:C:≤0.003%,Si:4.5~7.0%,Mn:0.25~1.0%,Al:≤0.008%,S:≤0.005%,N:
≤0.003%,[O]≤20ppm,其余为Fe及残余。该方法为高硅钢制备方法,对象不同。
[0009] 《一种采用薄板坯无头轧制生产无取向电工钢的方法》(CN 109023116),其化学成分及wt%为:C:≤0.008%,Si:≤1.0%,Mn:≤0.5%,P:≤0.05%,S:≤0.008%,Al:≤
0.010%,S:≤0.008%,N:≤0.008%,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经过连铸连轧、酸洗和
冷轧后退火处理制得。该专利Si含量较低,合金含量总体较少,不涉及瓦楞状缺陷的改善与
降低。
[0010] 《一种控制硅钢瓦楞缺陷的方法》(CN 104878288),其化学成分及wt%为:Si:1.20~1.75%,Mn:0.90~1.10%,Als:0.20~0.30%,P:≤0.025%,S:≤0.0060%,其余为Fe和
不可避免的杂质。通过Mn等合金元素的含量控制,扩大奥氏体相区,结合热轧工艺的控制细
化钢组织,解决薄板坯生产中牌号无取向硅钢的瓦楞缺陷问题。在热轧过程中使用两道次
粗轧,总压下量为35~40mm,且要求粗轧第一道次压下率为30~35%,这就对连铸连轧机组
有包含粗轧设备的要求。
[0011] 《一种表面质量优良的冷轧无取向电工钢带及其制备方法》(CN 108531812),其化学成分及wt%为:C:≤0.005%,Si:1.5~2.5%,Mn:0.1~0.5%,Al:0.1~0.4%,P:≤
0.040%,S:≤0.007%,N:≤0.005%,Ti:≤0.006%,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钢水通
过连续浇铸和液芯压下成薄板坯,薄板坯直接进入加热炉加热保温,再经过七机架连轧轧
制成2.0~2.5mm厚的热轧板,酸洗后采用两次冷轧法,中间退火工艺,成品退火涂层,制得
0.5mm厚的电工钢带成品。采用两次冷轧法可以有效的消除瓦楞缺陷,但成本大幅上升。
[0012] 此外,也有通过采用电磁搅拌方法,提高钢坯等轴晶率的,如JP 1975‑16616,对凝固过程中的钢水进行电磁搅拌,抑制柱状晶的生长,可使得凝固后铁素体不锈钢铸坯的等
轴晶率稳定在60%以上,但是该方法的缺点在于搅拌效果取决于钢中硅含量、电磁搅拌次
数,需要长期摸索,对于钢厂来说,上马电磁搅拌设备一次投资性较大,生产成本很高。

发明内容

[001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短流程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0014]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短流程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15] S001、铁水进入转炉冶炼并真空处理,获得目标成份钢水,钢水中各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为:
[0016] C:≤0.0028%,Si:1.20%~1.80%,Al:≤0.30%,Mn:≥0.50%,P:≤0.022%,S:≤0.0029%,N:≤0.002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0017] S002、将钢水浇铸成45mm~110mm厚铸坯,拉速3.0m/min~6.0m/min;
[0018] S003、通过隧道炉内均热保温,均热温度控制在900℃~1150℃;
[0019] S004、进行七轧机连轧,控制精轧终轧温度在780℃~860℃,第一道次压下率控制在40%~50%,且前两道次的累积压下率控制在70%~80%,轧至板厚2.0mm~2.5mm;
[0020] S005、卷取温度控制在650℃~800℃;
[0021] S006、进行酸洗;
[0022] S007、进行冷轧,累计压下率控制在75%~85%,成品厚度在0.50±0.010mm;
[0023] S008、进行成品退火:温度控制在860~990℃,保温45~90s;
[0024] S009、涂层、剪切与包装,获得成品。
[0025] 进一步,S001具体为:
[0026] 铁水经预处理脱硫,进入转炉进行冶炼,后真空脱碳和合金化,获得目标成份钢水。
[0027] 进一步,S002具体为:
[0028] 将1530℃~1570℃的钢水通过中间包进入连铸机结晶器,经过扇形段浇铸成45mm~110mm厚铸坯,拉速3.0m/min~6.0m/min。
[0029] 进一步,S006具体为:
[0030] 进行酸洗,酸液温度控制在82℃~92℃。
[0031] 进一步,S008具体为:
[0032] 在H2:N2=1:1的混合气中进行退火,其温度控制在860℃~990℃,保温45s~90s。
[0033] Si:控制范围为1.20%~1.80%,Si是提高电阻率的主要元素,是降低铁损的重要合金元素,同时也是明显缩小γ相区元素,≥1.8%时,在热轧过程中极易发生部分相变或
不发生相变,导致板坯中的柱状晶难以细化,遗传至后续工序,最终成品出现瓦楞状缺陷;
[0034] Al:≤0.30%,Al的作用与Si相似,可明显提高电阻率和使晶粒长大,而对钢强度和硬度的影响又不像Si那样明显,且稳定铁素体的作用比Si更强,在目前的生产能力下,有
效的解决了水口堵塞之后,可以适当的提高Al含量,兼顾生产与性能需求;
[0035] Mn:控制≥0.50%,Mn是明显扩大γ相区的合金元素,可有效降低相变温度,且对磁性影响不大,但Mn含量的提高也提高了钢的强度和硬度,加大轧制负荷,影响板型,在解
决轧制能力的基础上,结合成本控制,可以得到Mn含量的上限;
[0036] C、S、N:均是本发明的杂质元素,对磁性能不利,需要严加控制;
[0037] P是残余元素,对磁性能不利,要求控制P≤0.022%;
[0038] 工艺控制方面:
[0039] 本发明中钢水浇注温度控制在1530℃~1570℃,温度太低,钢水发粘不利于夹杂物上浮排除且钢水易在结晶器内较早凝结,影响持续浇注;钢水温度太高则耐材冲蚀严重,
夹杂物增多,结晶器中凝固的坯壳较薄,容易出现漏钢,不利于拉速的提高和产量的提升,
因此将浇注温度控制在1530℃~1570℃;
[0040] 铸坯厚度控制在45mm~110mm厚范围,铸坯厚度太薄单位时间产量低,由于比表面积相对大使得表面质量变差;铸坯太厚如果在单位长度下冷却能力不足导致铸坯鼓肚影响
难以生产,同时增加轧机负荷,降低轧机寿命;
[0041] 将拉速控制在3.0m/min~6.0m/min,拉速太低,轧制节奏慢,单位时间产量低,过程温降大导致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低,恶化磁性;拉速太高,铸坯坯壳薄容易漏钢,同时冷
却速度快易产生裂纹影响铸坯质量,对设备的冷却能力要求也高;
[0042] 将隧道炉内均热保温温度控制在900℃~1150℃,低于900℃,会导致后续热轧轧制过程温度低,再结晶不充分,易出现瓦楞状缺陷,同时热轧加工负荷大。高于1150℃,则会
出现细小弥散析出相,阻碍晶粒长大,对降低铁损不利,表面也易附着氧化铁皮,增加表面
缺陷;
[0043] 控制精轧终轧温度在780℃~860℃,较高的终轧温度有利于获得粗大的铁素体组织,成品磁性较好,但不能过高,热轧过程中发生两相区相变则出现混晶组织导致磁性恶
化,其中控轧控冷满足:(a)精轧第一道次压下率控制在40%~50%,且前两道次的累积压
下率控制在70%~80%;(b)优化的精轧终轧温度控制在780℃~820℃;以杜绝瓦楞缺陷的
发生。
[0044] 卷取温度控制在650℃~800℃,适当的卷取温度有利于晶粒的生长,但太高的卷取温度导致氧化铁皮难以酸洗,影响成品表面质量;
[0045] 将成品退火温度控制在860℃~990℃,保温45s~90s,温度低于860℃和保温时间小于45s,不能达到再结晶效果;温度高于990℃和保温时间大于90s,对成品组织的晶粒度
过大对冲片性不利,同时不利织构变强,铁损增加磁感降低。
[0046]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47] 在使用连铸连轧工艺生产中低牌号硅钢过程中,虽然工序成本、性能上连铸连轧工艺均有优势,但由于冷却时间短,铸坯组织中柱状晶过于发达,如果没有对应的粗轧设
备,无粗轧大压下的情况下,热轧生产时无法完全破碎,因而,连铸连轧工艺生产的热轧板
就会存有较大的纤维组织,在后工序的薄带成品上表现出明显的瓦楞状缺陷,影响用户叠
片使用与冲片,最终影响电机效能,给制造厂家与用户带来损失,而本发明采用优化热轧工
艺的方法,利用热轧各道次压下率的精确控制和成份控制,无需增添设备、无需大幅增加工
序,有效的降低短流程工艺生产中低牌号无取向硅钢瓦楞状缺陷发生率,且性能与之前相
当的,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48] 图1为对比例芯部金相图;
[0049] 图2为对比例边部金相图;
[0050] 图3为实施例芯部金相图;
[0051] 图4为实施例边部金相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以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0053] 一种短流程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54] S001、铁水经预处理脱硫,进入转炉进行冶炼,后真空脱碳和合金化,获得目标成份钢水,钢水中各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为:
[0055] C:≤0.0028%,Si:1.20%~1.80%,Al:≤0.30%,Mn:≥0.50%,P:≤0.022%,S:≤0.0029%,N:≤0.002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0056] S002、将1530℃~1570℃的钢水通过中间包进入连铸机结晶器,经过扇形段浇铸成45mm~110mm厚铸坯,拉速3.0m/min~6.0m/min;
[0057] S003、通过隧道炉内均热保温,均热温度控制在900℃~1150℃;
[0058] S004、进行七轧机连轧,控制精轧终轧温度在780℃~860℃,第一道次压下率控制在40%~50%,且前两道次的累积压下率控制在70%~80%,轧至板厚2.0mm~2.5mm;
[0059] S005、卷取温度控制在650℃~800℃;
[0060] S006、进行酸洗,酸液温度控制在82℃~92℃;
[0061] S007、进行冷轧,累计压下率控制在75%~85%,成品厚度在0.50±0.010mm;
[0062] S008、在H2:N2=1:1的混合气中进行退火,其温度控制在860℃~990℃,保温45s~90s;
[0063] S009、涂层、剪切与包装,获得成品。
[0064] 表1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的取值列表(wt%)
[0065]
[0066]
[0067] 表2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的主要工艺参数列表(一)
[0068]
[0069]
[0070] 表3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性能检测情况列表
[0071]
[0072]
[0073] 从表3、及图1~图4中可知,本发明例与对比例相比,由于热轧F1与F2道次压下率的控制,终轧温度的选择,在不降低原有磁性能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消除瓦楞状缺陷。
[0074]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
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