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控制机构及双系统吊目编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908583.3

文献号 : CN11203033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骆海生王涛

申请人 : 浙江海森纺机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针织技术编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角控制机构及双系统吊目编织方法,设置位于中间片控制区高位的吊目压块和转换三角的配合,新增了第2系统吊目+第1系统吊目功能,可灵活做到隔几针加橡筋编织,隔几针加橡筋吊目,灵活选择双系统多色编织,为双系统编织增加更多方法。

权利要求 :

1.一种三角控制机构,包括三角底板和驱动控制机构,三角底板的正面从上至下依次分为编织区、中间片控制区及选针区,所述编织区内设有编织三角、人字三角、可升降的缝口三角、可升降的起针三角、可升降的橡筋三角及左、右度目三角,中间片控制区内设有左、右清针三角,选针区内设有右上选针三角、左上选针三角、下选针三角、左选针器、右选针器、选针归位三角及可升降的左、右推针三角,所述驱动控制机构用于控制缝口三角、橡筋三角及左、右推针三角升降;

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片控制区的高位设有位于编织三角正下方的吊目压块和位于起针三角正下方的可升降的转换三角,转换三角用于将中间片从高位转换到中位;所述吊目压块的左右两侧、转换三角的左侧均为斜面,转换三角与三角底板之间设有弹簧。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角控制机构的双系统吊目编织方法,所述左度目三角、右度目三角、起针三角、编织三角、人字三角、缝口三角形成第一编织系统,所述右度目三角和橡筋三角形成第二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 进行第一编织系统和第二编织系统针组的预选;

S2. 驱动控制机构控制各三角至预设位置,其中橡筋三角处于升起位置,缝口三角、活动清针三角处于沉下位置,选针归位三角处于靠近三角底板位置,左、右推针三角依据机头运行方向交替变化升起或沉下位置;

S3. 进行第一编织系统和第二编织系统针组的重选;

S4. 左、右推针三角依据机头运行方向交替变化升起或沉下位置,重选选中的针组位于高位,先进入第二编织系统,之后在进入第一编织系统前,被转换三角转换至中位,此时若针组未被选针器选中,则进入第一编织系统完成编织工作,若针组被选针器选中,则被推至高位并被吊目压块压住,从而进入第一编织系统完成吊目工作;

重选未选中的针组位于中位,在右清针三角作用下越过第二编织系统后,若针组未被选针器选中,则进入第一编织系统完成编织工作,若针组被选针器选中,则被推至高位并被吊目压块压住,从而进入第一编织系统完成吊目工作。

说明书 :

三角控制机构及双系统吊目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针织技术编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角控制机构及双系统吊目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用于手套、袜子等横编机的三角编织系统,在编织时需要各种加入橡筋线来收缩圆筒形状,所以在三角控制机构的第一编织系统前会设置第二编织系统,第二编织系
统吃入橡筋线(即吊目)后,第一编织系统再进行编织,由于选针是由人工预设的选针辊控
制,选针辊不能随意进行变化,故该类三角控制机构只能进行吊目+编织,花型单一。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角控制机构及双系统吊目编织方法,以实现“吊目+编织”和“吊目+吊目”两种编织工艺。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 一种三角控制机构,包括三角底板和驱动控制机构,三角底板的正面从上至下依次分为编织区、中间片控制区及选针区,所述编织区内设有编织三角、人字三角、可升降的
缝口三角、可升降的起针三角、可升降的橡筋三角及左、右度目三角,中间片控制区内设有
左、右清针三角,选针区内设有右上选针三角、左上选针三角、下选针三角、左选针器、右选
针器、选针归位三角及可升降的左、右推针三角,所述驱动控制机构用于控制缝口三角、橡
筋三角及左、右推针三角升降;
[0006] 所述中间片控制区的高位设有位于编织三角正下方的吊目压块和位于起针三角正下方的可升降的转换三角,转换三角用于将中间片从高位转换到中位;所述吊目压块的
左右两侧、转换三角的左侧均为斜面,转换三角与三角底板之间设有弹簧。
[0007] 一种如上所述的三角控制机构的双系统吊目编织方法,所述左度目三角、右度目三角、起针三角、编织三角、人字三角、缝口三角形成第一编织系统,所述右度目三角和橡筋
三角形成第二编织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 S1. 进行第一编织系统和第二编织系统针组的预选;
[0009] S2. 驱动控制机构控制各三角至预设位置,其中橡筋三角处于升起位置,缝口三角、活动清针三角处于沉下位置,选针归位三角处于靠近三角底板位置,左、右推针三角依
据机头运行方向交替变化升起或沉下位置;
[0010] S3. 进行第一编织系统和第二编织系统针组的重选;
[0011] S4. 左、右推针三角依据机头运行方向交替变化升起或沉下位置,重选选中的针组位于高位,先进入第二编织系统,之后在进入第一编织系统前,被转换三角转换至中位,
此时若针组未被选针器选中,则进入第一编织系统完成编织工作,若针组被选针器选中,则
被推至高位并被吊目压块压住,从而进入第一编织系统完成吊目工作;
[0012] 重选未选中的针组位于中位,在右清针三角作用下越过第二编织系统后,若针组未被选针器选中,则进入第一编织系统完成编织工作,若针组被选针器选中,则被推至高位
并被吊目压块压住,从而进入第一编织系统完成吊目工作。
[0013]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新增了第2系统吊目+第1系统吊目功能,可灵活做到隔几针加橡筋编织,隔几针加橡筋吊目,灵活选择双系统多色编织,为双系统编织增加更多方法。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智能手套机的构造示意图;
[0015] 图2为实施例中三角控制机构的正面示意图;
[0016] 图3为实施例中三角控制机构的背面三维示意图;
[0017] 图4为图3中编织区侧的构造示意图;
[0018] 图5为图3中选针区侧的构造示意图;
[0019] 图6为实施例中双系统编织方法作业时预选过程中针组的走针示意图;
[0020] 图7为实施例中双系统编织方法作业时重选过程中重选选中针组的走针示意图;
[0021] 图8为实施例中双系统编织方法时重选过程重选选中、预选选中、不选的三种针组的走针示意图;
[0022] 图9为实施例中双系统编织方法作业时“吊目+编织”的走针示意图;
[0023] 图10为实施例中双系统编织方法作业时“吊目+吊目”的走针示意图;
[0024] 图11为实施例中双系统编织方法作业时编织过程中重选选中、预选选中、不选的三种针组的走针示意图;
[0025] 图12为实施例中横机模块编织法作业中进行A到B向编织时,进行吊目、编织、不织的三种针组的走针示意图;
[0026] 图13为实施例中横机模块编织法作业中进行B到A向编织时,进行吊目、编织、不织的三种针组的走针示意图;
[0027] 图14为实施例中双出轴电机的角度设定示意图;
[0028] 图15为实施例中双出轴电机与凸轮组的装配示意图;
[0029] 标号说明
[0030] 1.橡筋三角,2.起针三角,3.缝口三角,4.右度目三角,5.编织三角,6.人字三角,7.左度目三角,8.左清针三角,9.右清针三角,10.活动清针三角,11.转换三角,12.吊目压
块,13.右上选针三角,14.左上选针三角,15.下选针三角,16.左推针三角,17.右推针三角;
[0031] 18.选针器,18.1 选针刀片;
[0032] 19.选针归位三角;
[0033] 20.钩针;
[0034] 21.挺针片,21.1 挺针片针脚;
[0035] 22.中间片,22.1中间片针脚;
[0036] 23.选针片 ,23.1选针压脚, 23.2下针脚 ,23.3上针脚;
[0037] 24.三角底板 ,24.2弹簧;
[0038] 25.双出轴电机,25.1旋转轴,25.2凸轮一,25.3 凸轮二, 25.4 凸轮三 ,25.5凸轮四 ;
[0039] 26.升降轴一 ,26.1 轴承一,26.2轴承二;
[0040] 27.翘板一 ,28.翘班二,29.机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42]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三角控制机构,如图1所示,三角控制机构可安装在如图1所示的智能手套机的机头29内,机头29对称安装在前后针床上,左右运行,本实施例描述的机头
29是以后机头编织系统进行展开。文中提到的针组如图2右侧所示,从上至下包括挺针片
21、中间片22和选针片23,挺针片21嵌套在钩针20上,由三角轨道(如编织轨道、吊目轨道)
控制走针轨迹,且能被中间片22和三角压入针床;中间片22贴合在挺针片21上,可上下滑
动,由三角控制在高位、中位、低位位置进行走针(如图1所示,图中的A代表高位,H代表中
位,B代表低位),中间片针脚22.1受压时,将挺针片21压入针床,从而脱离三角控制;选针片
23的下针脚23.2由选针归位三角19控制进入三角轨道。
[0043] 如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提出的三角控制机构的正面构造示意图,包括三角底板24,三角底板24上开设有用于安装各类三角的腔槽,三角底板24正面从上至下依次分为编
织区、中间片控制区及选针区。
[0044] 编织区内设有作用于挺针片21、决定编织物线圈密度的左度目三角7和右度目三角4,左、右度目三角7、4由度目电机控制,在相应腔槽的引导下移动。左、右度目三角7、4之
间装有编织三角5和人字三角6,人字三角6位于编织三角5的正上方,编织三角5右下方设有
可升降的起针三角2,左下方设有可升降的缝口三角3,起针三角2和缝口三角3用于引导挺
针片21的走向。在起针三角2的右侧装有可升降的橡筋三角1,橡筋三角1处于升起位置时,
与右度目三角4之间的间隙组成吊目轨道(又称第二编织系统),用于引导挺针片21进行吊
目编织,所述左度目三角7、右度目三角4、起针三角2、编织三角5、人字三角6、缝口三角3形
成编织轨道(又称第一编织系统)。
[0045] 中间片控制区内设左清针三角8和右清针三角9,左、右清针三角9之间设有位于编织三角5正下方的吊目压块12、位于起针三角2正下方的可升降的转换三角11及位于右清针
三角9上方的可升降的活动清针三角10,吊目压块12、转换三角11、活动清针三角10均位于
高位。其中,左清针三角8用于将中间片22从A位清至B位,活动清针三角10处于升起位置时,
将中间片22从A位清至H位,右清针三角9用于将中间片22从H位清至B位,转换三角11用于将
中间片22从A位转换至H位。
[0046] 选针区内设有右上选针三角13、左上选针三角14及下选针三角15,右上选针三角13与下选针三角15之间右选针器18,左上选针三角14与下选针三角15之间设有左选针器
18,下选针三角15的中部选针归位三角19,左、右选针器18与选针归位三角19之间分别设有
可升降的左推针三角16和右推针三角17,从三角底板24正面看,右推针三角17的中轴线位
于吊目压块12和转换三角11之间,这样中间片22从A位转换至H位后,这样右推针三角17才
能把选中的针组的中间片22推至A位。选针器18上设有可控制的选针刀片19,通过摆动选针
刀片19,可作用于选针片23,当选针片23的选针压脚23.1不被选针刀片19压下时称为选中,
当选针片23的选针压脚23.1被选针刀片19压下,选针器18下针脚23.2脱离轨道时称为不
选。当选针片23被选针器18第一次选中时,称为预选,当预选的选针片23被选针器18第二次
选择时,称为重选。选针归位三角19可将选针片23归纳进选针轨道。左推针三角16和右推针
三角17处于升起位置时,可作用位于选针轨道内的选针片23,从而通过选针片23,将中间片
22推至A位。
[0047] 本实施例起针三角2的左侧、缝口三角3的右侧、橡筋三角1的左侧、吊目压块12的左右两侧、转换三角11的左侧、活动清针三角10的右侧均为斜面,所述起针三角2、缝口三角
3、橡筋三角1、转换三角11、左推针三角16、右推针三角17与三角底板24之间均设有弹簧
24.2,弹簧24.2用于复位相应的三角。针组的相应针脚可沿斜面爬上三角,当爬上可升降的
三角时(且该三角未被背面的控制机构控制时),会将该三角压下,从而实现三角避让,当爬
上不可升降的三角时,针组会被压下,例如吊目压块12不可升降,中间片22经过吊目压块12
时会爬上吊目压块12的斜坡,从而压下中间片22,带动挺针片21下沉,使挺针片21脱离三角
控制,从而实现吊目编织(详见下文)。
[0048] 三角底板24的背面设有用于控制缝口三角3、橡筋三角1、活动清针三角10及左、右推针三角16、17的升降的驱动控制机构,由于现有技术的驱动控制机构为多个电机和多个
电磁铁组成,导致机头29体积过大,重量较大,故障率也较多。为此,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新的
驱动控制机构,如图3、4、5、15所示,为三角底板24背面的三维构造示意图,驱动控制机构包
括双出轴电机25、与双出轴电机25两个输出端连接的两根旋转轴25.1、翘板一27及翘板二
28,对应编织区的旋转轴25.1上固定有凸轮一25.2和凸轮二25.3,对应选针区的旋转轴
25.1上固定有凸轮三25.4、凸轮四25.5,缝口三角3、橡筋三角1、活动清针三角10及左、右推
针三角16、17上均设有可在三角底板24升降运动的升降轴一26,缝口三角3及左、右推针三
角16、17的升降轴一26上设有与相应凸轮配合的轴承一26.1,其中缝口三角3上的轴承一
26.1与凸轮一25.2外周配合,左推针三角16上的轴承一26.1与凸轮三25.4配合,右推针三
角17上的轴承一26.1与凸轮四25.5配合。翘板一27的中心与三角底板24转动连接,一端设
有与凸轮二25.3配合的轴承二26.2,另一端用于控制活动清针三角10的升降轴一26动作。
所述翘板二28的中心与三角底板24转动连接,两端分别嵌入活动清针三角10和橡筋三角1
的升降轴一26内。当翘板一27在凸轮二25.3控制下压下活动清针三角10的升降轴一26时,
由于翘板二28的存在,翘板二28会将橡筋三角1的升降轴一26提起,此时,橡筋三角1克服弹
簧力,从正面看是处于降下位置的,而活动清针三角10是处于升起位置;相反,当凸轮二
25.3无法顶住轴承二26.2时,翘板一27无法给活动清针三角10的升降轴一26提供下压力,
此时橡筋三角1在弹簧力作用下复位,带动橡筋三角1的升降轴一26下降,在翘板二28作用
下,带动活动清针三角10的升降轴一26升起,此时,从正面看,活动清针三角10是处于降下
位置的,橡筋三角1处于升起位置。
[0049] 缝口三角3、左推针三角16和右推针三角17的升起、降下位置的变换,是通过凸轮、轴承、弹簧24.2之间的配合实现的,以缝口三角3为例,当其上的轴承一26.1受到凸轮一
25.2的顶力时,升降轴一26升起,从正面看,缝口三角3处于降下位置,反之,轴承一26.1不
受力时,升降轴一26在弹簧力作用下降下,从正面看,缝口三角3处于升起状态。而起针三角
2只通过弹簧24.2控制,从正面看,始终处于升起位置,当有针组爬上起针三角2斜面时,能
将起针三角2下压,当失去下压力时,又能通过弹簧力复位。
[0050] 通过电机、凸轮、轴承等来联动控制三角动作,控制简单可靠,避免了多个电磁铁安装在运动机头29内,排除了故障根源,使得机头29体积缩小,重量可以减轻,提高了三角
控制机构的可靠性。同时,通过设计凸轮的形状,可实现多种工位的编织方法(不同的凸轮
形状,联动控制三角的升降是不同的,不同三角的升降,可实现不同的编织工位,编织出的
花型也不同),由于凸轮形状是根据实际生产来确定的且凸轮形状的设计为常规技术手段,
此处不作具体限定,需要限定的是,在某种编织工位下,三角的升降位置,基于此,采用本实
施例三角控制机构的双系统吊目编织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1] 如图6所示,机头29由A向B运行,上行程可做各种走针轨迹,此时,各三角位置还处于上行程走针所需的位置,选针片23经过选针归位三角19时,所有选针片23被选针归位三
角19设置的斜面归入选针三角轨道,至此,双系统吊目编织方法开始实施:
[0052] S1. 先进行预选,选针器18选中的选针片23被下选针三角15推至中位,同时将对应的中间片22推到H位,挺针片针脚21.1受三角轨道控制,之后中间片22被左清针三角8清
至B位,选针片23被左上选择三角清至B位;选针器18不选的选针片23沉入针床对应的中间
片22被左清针三角8从H位压到B位,中间片22针脚下部上设有斜面,被固定在针床的圆钢推
压,沉入针床,并在推到相连接的平面时,停在B位,同时挺针片21受压,针脚沉入针床,脱离
三角轨道控制,预选未选中的针组不织,后续行程的走针轨迹可见图8和图11;
[0053] S2. 电机顺时针转至图14中的XX角度(具体角度由凸轮形状确定),驱动控制机构控制各三角至预设位置,其中橡筋三角1处于升起位置,缝口三角3、活动清针三角10处于沉
下位置,左推针三角16处于升起位置,右推针三角17处于沉下位置;
[0054] S3.进行重选,如图9所示,机头29由B向A运行,预选选中的选针片23由下选针三角15推到中位,经过左选针器18选中(即重选选中,后续可进入第二编织系统进行吊目,走针
轨迹可参考如图8或图11),经左推针三角16推到高位,经右上选针三角13压回低位,经由选
针归位三角19重复(本身在轨道中)归位,经沉下的右推针三角17,到达右选针器18选中,被
下选针三角15推入中位,经选针轨道到低位,同一针组的中间片22被选针片23先推到H(中)
位,后推到A(高)位,经吊目压块12斜面,转换三角11斜面,经过沉下的活动清针三角10上
方,停在A(高)位;
[0055] 预选选中的选针片23进入选针轨道,被下选针三角15推到中位,同时推中间片22从B(低)位到H(中)位,选针片23由左上选针三角14压回低位,经过左选针器18不选(即重选
未选中,后续只进入第一编织系统进行编织或吊目详见下文),选针片23压入针床,平移越
过左推针三角16,在低位被选针归位三角19斜边抬起回到选针轨道,平移经过沉下的右推
针三角17、经过右选针器18(不选),经选针轨道离开,中间片22位于中(H)位,平移经右清针
三角9前端斜面半压入针床后离开,如图8中的走针轨迹所示;
[0056] S4. 电机顺时针转至图14中的X角度,驱动控制机构控制各三角至预设位置,其中橡筋三角1处于升起位置,缝口三角3、活动清针三角10处于沉下位置,左推针三角16处于降
下位置,右推针三角17处于升起位置,相比于步骤S2,变化在于左、右推针三角16、17,在双
输出轴上采用凸轮组的优势在此体现,即通过凸轮形状设计,电机转动时,可实现左、右推
针三角16、17运动,其它无关三角不动;
[0057] S5. 机头29由A向B运行,重选选中的针组,选针片23被下选针三角15推上中位,如图9所示,若此时右选针器18不选中,则选针片23压入针床,经选针归位三角19归入选针轨
道,本次选针结束,下一次工作选针开始,中间片22在A(高)位,经过沉下的活动清针三角
10,被转换三角11压到H(中)位,经过吊目压块12下方空间,之后被左清针三角8压下,挺针
片21经橡筋三角1进入第2编织系统进行吊目,之后再经起针三角2引导进入第一编织系统,
完成编织(整个过程即为吊目+编织);
[0058] 如图10所示,若此时右选针器18选中,选针片23被右推针三角17推入高位,又被上选针三角压回低位,经选针归位三角19重复归入选针轨道,本次选针结束,下一次工作选针
开始,中间片22在A(高)位,经过沉下的活动清针三角10,被转换三角11压到H(中)位,经过
吊目压块12前,被选针片23推入A(高)位,经吊目压块12斜面压入针床,过吊目压块12后复
位,被左清针三角8压下,挺针片21经橡筋三角1进入第2编织系统进行吊目,后经起针三角2
进入编织轨道前,其针脚被中间片22压入针床,从而越过编织三角5,完成第1编织系统吊目
(整个过程即吊目+吊目)。
[0059] 如图11所示,预选选中只进入第一系统编织或吊目的针组,其中间片22位于中位,机头运行后,该中间片22爬上右清针三角9斜面时,被右清针三角9斜面半压入针床,这时,
挺针片21正处在橡筋三角1前,挺针片21被中间片22压住脱离轨道位置,从而越过橡筋三角
1进入第一编织系统,此时若选针片23被选针器18选中,则进行吊目(选针片23在右推针三
角17作用下,将中间片22推至高位,从而使中间片22爬山吊目压块12,实现挺针片21越过编
织三角5),若未被选中,则进行编织。
[0060]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由于重选选中后中间片22处于高位,故通过转换三角11将所有高位中间片22先转换到低位,再通过选针器18选择,完成吊目+吊目或吊目+编织过程,
从而实现中位编织,高位吊目,而现有技术的三角控制机构均为高位编织,中位吊目,所以
只能进行吊目+编织,本实施例三角底板24可以作吊目+编织或吊目+吊目,能实现更多花型
组合,能作高附加值的圆筒产品和特殊手套,经济效益显著。
[0061] 本实施例中多次提到活动清针三角10,但双系统吊目编织法中,活动清针三角10均处于降下位置,除了与橡筋三角1联动外,并未其它功能,为更好的理解活动清针三角的
作用,本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横编机模块编织方法,假设机头29A向B为正向,B向A为反向,该
方法可实现正向编织和反向编织。
[0062] 正向编织时包括以下步骤:
[0063] S1.进行针组预选,机头29B向A运行,预选过程与上述方法相同,预选选中的针组参加下行程编织或吊目,未选中的针组不织;
[0064] S2. 双出轴电机25逆时针转至图14所示的Y角度(由凸轮形状确定,此处不作详解),驱动控制机构控制各三角至预设位置,其中缝口三角3、起针三角2、活动清针三角10处
于升起位置,橡筋三角1处于沉下位置,左推针三角16处于沉下位置,右推针三角17处于升
起位置;
[0065] S3. 机头29由A向B运行,进行针组重选,预选和重选均选中的针组选针片23被右推针三角17推至高位,带动同针组的中间片22进入高位,中间片22爬上吊目压块12斜坡并
被吊目压块12压住,从而使得挺针片21压入针床,越过编织三角5后复位,完成吊目工作,而
中间片22爬下吊目压块12后被左清针三角8从高位清至低位;预选选中而重选不选中的针
组,其选针片23被压入针床从而可越过右推针三角17,使得中间片22处于中位,挺针片21进
入编织轨道完成编织工作,中间片22最终被左清针三角8由中位清至低位;预选和重选均未
选中的针组不参加工作,如图12所示。
[0066] 反向编织包括以下步骤:
[0067] S1.进行针组预选,机头29A向B运行,预选过程与上述两种方法相同,预选选中的针组参加下行程编织或吊目,未选中的针组不织;
[0068] S2. 双出轴电机25逆时针转至图14所示的YY角度,驱动控制机构控制各三角至预设位置,其中缝口三角3、起针三角2、活动清针三角10处于升起位置,橡筋三角1处于沉下位
置,左推针三角16处于升起位置,右推针三角17处于沉下位置;
[0069] S3. 机头29由B向A运行,进行针组重选,预选和重选均选中的针组选针片23被左推针三角16推至高位,带动同针组的中间片22进入高位,中间片22爬上吊目压块12斜坡并
被吊目压块12压住,从而使得挺针片21压入针床,越过编织三角5复位,完成吊目工作,而中
间片22爬下吊目压块12后先由活动清针三角10从高位清至中位,再由右清针三角9从中位
清至低位;预选选中而重选不选中的针组,其选针片23被压入针床从而可越过左推针三角
16,使得中间片22处于中位,挺针片21进入编织轨道完成编织工作,预选和重选均未选中的
针组不参加工作,如图13所示。
[0070] 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本发明的构思,而非对本发明权利保护的限定,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