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1049974.0

文献号 : CN11203880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程伟进

申请人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多个端子设于绝缘本体,其包括两个信号端子对及位于两者之间的两个接地端子;金属外壳盖设于绝缘本体外,其包括自顶板向后延伸的颈部,自颈部分别向后延伸的第一弹臂、第二弹臂及第三弹臂,第一、第二弹臂分别具有朝右的第一接触部,第二、第三弹臂分别具有朝左的第二接触部,第一弹臂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弹臂的第二接触部错位,第二弹臂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三弹臂的第二接触部错位,当颈部向右偏移,第一弹臂的第一接触部向右抵接其中一接地端子,第二弹臂的第一接触部向右抵接另一接地端子,当颈部向左偏移,第二弹臂的第二接触部向左抵接其中一接地端子,第三弹臂的第二接触部向左抵接另一接地端子。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对接一对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设有一前端面,自所述前端面向后凹设形成一对接槽,用以插接所述对接件;

多个端子,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多个所述端子包括两个信号端子对以及位于两个所述信号端子对之间相邻的两个接地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对包括两个信号端子,用以传输差分信号;

一金属外壳,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所述金属外壳包括一顶板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方,自所述顶板向后延伸形成一颈部,自所述颈部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一弹臂、一第二弹臂以及一第三弹臂,所述第二弹臂位于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三弹臂之间,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二弹臂分别具有朝右设置的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臂和所述第三弹臂分别具有朝左设置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前后方向上错位设置,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三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前后方向上错位设置,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位于所述第一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位于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三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

当所述颈部向右偏移,所述第一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向右抵接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向右抵接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当所述颈部向左偏移,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左抵接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三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左抵接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设有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一基部,所述基部向上凸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且高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一第一接触臂和一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具有一第一导接部位于所述对接槽的上侧,所述第二接触臂具有一第二导接部位于所述对接槽的下侧,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用以导接所述对接件,自所述基部向后延伸一焊接部,用以与一电路板焊接,所述焊接部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最低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在前后方向上错位设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基部具有向前延伸形成且向上显露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一导向部,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导向部用以引导其中一个所述基部向前插入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前方,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导向部用以引导另一个所述基部向前插入所述第二弹臂与所述第三弹臂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三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前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的顶端向上超过所述信号端子对,所述接地端子的底端向下超过所述信号端子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进一步包括连接所述顶板的至少一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与所述颈部前后错位设置,所述对接件设有一上屏蔽件,所述弹性部凸伸入所述对接槽用以向下抵接所述上屏蔽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对位于所述第一弹臂的左侧,另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对位于所述第三弹臂的右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与所述第二弹臂在前后方向上对齐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三弹臂相对于所述颈部左右对称。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臂设有连接于所述颈部的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在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弹臂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其上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臂设有一导引部用以导引所述第二弹臂向后插入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之间,所述导引部位于所述第二弹臂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后方,所述导引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之间的距离。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臂的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三弹臂的第二接触部左右对齐,所述第二弹臂上的第一接触部与其上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左右对齐。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推动件以及至少一固持件,所述固持件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且设有一臂部,所述臂部具有一抵接部以及一卡扣部,当所述推动件相对所述绝缘本体向后移动且抵接所述抵接部,带动所述卡扣部扣持于所述对接件,防止所述对接件向前移动而脱离与所述端子的接触,当所述推动件相对所述绝缘本体向前移动且脱离所述抵接部,所述卡扣部解除其对所述对接件的卡扣。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绝缘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固持件,所述推动件设有一连接部及自所述连接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一顶推部,当所述推动件向后移动,两个所述顶推部一一对应抵接两个所述抵接部,带动所述卡扣部卡扣所述对接件,当所述推动件向前移动,两个所述顶推部向前脱离对应的所述抵接部,使所述卡扣部解除对所述对接件的卡扣。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固持件包括连接于所述臂部的一固持部,所述固持部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臂部自所述固持部向前延伸形成,所述卡扣部向上凸伸形成,所述对接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卡槽,当所述推动件向后移动,所述顶推部移动到所述抵接部的下方,带动对应的所述卡扣部向上凸伸入对应的所述卡槽,当所述推动件向前移动,每一个所述卡扣部向下退出对应的所述卡槽。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部设有一第一限位部,所述金属外壳对应每一所述第一限位部设有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部的一第一挡止部,当所述卡扣部解除所述对接件的卡扣,所述第一挡止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前方,用以挡止所述第一限位部而防止所述推动件脱离所述绝缘本体。

18.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对接一对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设有一前端面,自所述前端面向后凹设形成一对接槽,用以插接所述对接件;

多个端子,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多个所述端子包括两个信号端子以及位于两个所述信号端子之间的至少一个接地端子;

一金属外壳,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所述金属外壳包括一顶板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方,自所述顶板向后延伸形成一颈部以及自所述颈部向后延伸一第一弹臂以及一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具有朝右设置的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臂具有朝左设置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前后方向上错位设置,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

当所述颈部向右偏移,所述第一接触部向右抵接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当所述颈部向左偏移,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左抵接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设有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一基部,所述基部向上凸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且高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一第一接触臂和一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具有一第一导接部位于所述对接槽的上侧,所述第二接触臂具有一第二导接部位于所述对接槽的下侧,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用以导接所述对接件,自所述基部向后延伸一焊接部,用以与一电路板焊接,所述焊接部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最低点。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具有向前延伸形成的一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用以引导所述基部向前插入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之间。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的顶端向上超过所述信号端子,所述接地端子的底端向下超过所述信号端子。

23.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端子包括位于两个所述信号端子之间相邻的两个接地端子,所述金属外壳进一步包括自所述颈部向后延伸形成的一第三弹臂,所述第二弹臂位于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三弹臂之间,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均具有朝右设置的一个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臂与所述第三弹臂均具有朝左设置的一个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三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前后方向上错位设置,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位于所述第一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位于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三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与所述第二弹臂在前后方向上对齐设置。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臂设有连接于所述颈部的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在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弹臂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其上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

26.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推动件以及两个固持件,两个所述固持件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左右两侧,每一所述固持件设有向前延伸的一臂部,所述臂部具有一抵接部以及连接所述抵接部的一卡扣部,所述卡扣部位于所述抵接部的前方,所述推动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向后延伸的一顶推部,所述推动件于每一所述顶推部的后端设有向后且向下延伸的一导引斜面,当所述推动件相对所述绝缘本体向后移动,所述导引斜面导引所述顶推部位于对应的所述卡扣部的下方,且向上顶推所述抵接部,带动所述卡扣部凸伸入所述对接槽且扣持于所述对接件,防止所述对接件向前移动而脱离与所述端子的接触,当所述推动件相对所述绝缘本体向前移动,且所述顶推部向前脱离所述抵接部,所述卡扣部向下移动并解除所述对接件的卡扣。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部设有一第一限位部以及一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前后间隔且上下错位设置,所述金属外壳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部的一第一挡止部以及一第二挡止部,所述第二挡止部与所述第一挡止部前后间隔且上下错位设置,当所述卡扣部卡扣于所述对接件,所述第一挡止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前方且两者前后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挡止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前方,用以限制所述推动件向前移动,当所述卡扣部解除对所述对接件的卡扣,所述第一挡止部挡止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以限制所述推动件过度向前移动,且所述第二挡止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后方,用以限制所述推动件向后移动。

说明书 :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改善高频性能的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导接一对接元件,所述电连接器具有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多个端子及遮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一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的顶端
向底端凹设形成一对接腔,用以收容所述对接元件。多个所述端子分为两排排列于所述对
接腔的两侧,每排所述端子包括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信号端子及多个接地端子,其中
所述接地端子位于两个所述信号端子之间,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设有一焊接部,自所述焊
接部朝所述遮蔽壳体延伸一配合部,所述遮蔽壳体包括一板体部及自所述板体部底部向所
述配合部分别延伸的相对设置的一对夹持臂,其中一个所述夹持臂具有朝右设置的一第一
接触部,另一个所述夹持臂具有朝左设置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
触部在左右方向上对齐设置,所述配合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所
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相互夹持所述配合部,以通过接地端子实现接地。
[0003] 然而,由于所述接地端子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较小,同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对齐设置,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比较
小,令冲裁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间隙的冲子在左右方向的厚度小于用
于成型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金属板材厚度,使冲子在形成所述第一接触部
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时容易出现断裂的情况。另外当所述遮蔽壳体由于外界振动等因素向右
偏移,所述第一接触部向右抵接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配合部会产生较大的正向力,当所述
遮蔽壳体由于外界振动等因素向左偏移,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左抵接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配
合部会产生较大的正向力,导致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配合部受到的正向力在所述遮蔽外壳
偏移前与偏移后变化较大,过大的正向力使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容易疲乏,
导致当遮蔽壳体处于未偏移的惯常使用状态时,疲乏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
均无法保证所述接地端子稳定接触,从而导致所述遮蔽壳体无法通过接地端子实现稳定接
地,影响电连接器的高频性能,无法满足更高的使用要求。
[0004]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发明内容】
[0005]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保证金属外壳始终与接地端子之间有一个接触点的电连接器。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0007]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对接一对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设有一前端面,自所述前端面向后凹设形成一对接槽,用以插接所述对接件;多个端子,设于所述绝缘
本体,多个所述端子包括两个信号端子对以及位于两个所述信号端子对之间相邻的两个接
地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对包括两个信号端子,用以传输差分信号;一金属外壳,盖设于所述
绝缘本体外,所述金属外壳包括一顶板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方,自所述顶板向后延伸形
成一颈部,自所述颈部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一弹臂、一第二弹臂以及一第三弹臂,所述第
二弹臂位于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三弹臂之间,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二弹臂分别具有朝
右设置的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臂和所述第三弹臂分别具有朝左设置的一第二接触
部,所述第一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前后方向上错位
设置,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三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前后方向上错
位设置,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位于所述第一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弹臂的所
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位于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三
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当所述颈部向右偏移,所述第一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向右
抵接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向右抵接另一个所述接地端
子,当所述颈部向左偏移,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左抵接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
子,所述第三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左抵接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
[0008] 进一步,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设有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一基部,所述基部向上凸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且高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
[0009] 进一步,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一第一接触臂和一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具有一第一导接部位于所述对接槽的上侧,所述第二接触臂具有一第二导接部位于所述对接
槽的下侧,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用以导接所述对接件,自所述基部向后延伸
一焊接部,用以与一电路板焊接,所述焊接部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最低点。
[0010]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在前后方向上错位设置。
[0011] 进一步,每一所述基部具有向前延伸形成且向上显露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一导向部,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导向部用以引导其中一个所述基部向前插入所述第一弹
臂与所述第二弹臂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
二接触部的前方,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导向部用以引导另一个所述基部向前插入所
述第二弹臂与所述第三弹臂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三弹臂
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前方。
[0012] 进一步,所述接地端子的顶端向上超过所述信号端子对,所述接地端子的底端向下超过所述信号端子对。
[0013] 进一步,所述金属外壳进一步包括连接所述顶板的至少一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与所述颈部前后错位设置,所述对接件设有一上屏蔽件,所述弹性部凸伸入所述对接槽用以
向下抵接所述上屏蔽件。
[0014] 进一步,其中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对位于所述第一弹臂的左侧,另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对位于所述第三弹臂的右侧。
[0015] 进一步,所述颈部与所述第二弹臂在前后方向上对齐设置。
[0016] 进一步,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三弹臂相对于所述颈部左右对称。
[0017] 进一步,所述第二弹臂设有连接于所述颈部的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在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弹臂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其上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
[0018] 进一步,所述第二弹臂设有一导引部用以导引所述第二弹臂向后插入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之间,所述导引部位于所述第二弹臂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
的后方,所述导引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之间的距离。
[0019] 进一步,所述第一弹臂的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三弹臂的第二接触部左右对齐,所述第二弹臂上的第一接触部与其上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左右对齐。
[0020] 进一步包括一推动件以及至少一固持件,所述固持件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且设有一臂部,所述臂部具有一抵接部以及一卡扣部,当所述推动件相对所述绝缘本体向后移动
且抵接所述抵接部,带动所述卡扣部扣持于所述对接件,防止所述对接件向前移动而脱离
与所述端子的接触,当所述推动件相对所述绝缘本体向前移动且脱离所述抵接部,所述卡
扣部解除其对所述对接件的卡扣。
[0021] 进一步,在所述绝缘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固持件,所述推动件设有一连接部及自所述连接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一顶推部,当所述推动件向后移
动,两个所述顶推部一一对应抵接两个所述抵接部,带动所述卡扣部卡扣所述对接件,当所
述推动件向前移动,两个所述顶推部向前脱离对应的所述抵接部,使所述卡扣部解除对所
述对接件的卡扣。
[0022] 进一步,每一个所述固持件包括连接于所述臂部的一固持部,所述固持部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臂部自所述固持部向前延伸形成,所述卡扣部向上凸伸形成,所述对接
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卡槽,当所述推动件向后移动,所述顶推部移动到所述抵接部的
下方,带动对应的所述卡扣部向上凸伸入对应的所述卡槽,当所述推动件向前移动,每一个
所述卡扣部向下退出对应的所述卡槽。
[0023] 进一步,所述顶推部设有一第一限位部,所述金属外壳对应每一所述第一限位部设有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部的一第一挡止部,当所述卡扣部解除所述对接件的卡扣,所
述第一挡止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前方,用以挡止所述第一限位部而防止所述推动件脱
离所述绝缘本体。
[002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5] 通过自所述金属外壳的所述顶板向后延伸所述颈部,自所述颈部分别向后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弹臂、所述第二弹臂以及所述第三弹臂,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位于所述第一
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位于
所述第二弹臂的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三弹臂的第二接触部之间,当所述颈部向右偏移,所
述第一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向右抵接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一
接触部向右抵接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当所述颈部向左偏移,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二接
触部向左抵接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三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左抵接另一个所
述接地端子,用于接触同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前后错位
设置,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前后错位设置,有利于增加了所述第一弹臂
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弹臂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所述第二弹臂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
与所述第三弹臂之间的距离以及其上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弹臂之间的距离、增加
了所述第三弹臂上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弹臂之间的距离,使得冲子在左右方向上
的厚度大于形成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金属板材的厚度,使得冲子不易断
裂,增加使用寿命,当所述金属外壳向右或者向左偏移,由于所述颈部的存在,可左右弹性
变形,进而提供一个左右摇摆的力,有利于减弱得所述第一弹臂、所述第二弹臂以及所述第
三弹臂的弹性向左或者向右偏移的程度,使得各个弹臂在所述金属外壳发生偏移前与偏移
后受到正向力变化不太,从而增加了所述第一弹臂、所述第二弹臂以及所述第三弹臂的使
用寿命,同时均能保证所述金属外壳与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之间有一个接触点,从而达到
彼此之间稳定的电性连接,使所述电连接器达到高频性能,满足更高的使用要求。
[0026]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对接一对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设有一前端面,自所述前端面向后凹设形成一对接槽,用以插接所述对接件;多个端子,设于所述绝缘
本体,多个所述端子包括两个信号端子以及位于两个所述信号端子之间的至少一个接地端
子;一金属外壳,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所述金属外壳包括一顶板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上
方,自所述顶板向后延伸形成一颈部以及自所述颈部向后延伸一第一弹臂以及一第二弹
臂,所述第一弹臂具有朝右设置的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臂具有朝左设置的一第二接
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前后方向上错位设置,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
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当所述颈部向右偏移,所述第一接触部向右
抵接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当所述颈部向左偏移,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左抵接对应的所述接
地端子。
[0027] 进一步,所述接地端子设有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一基部,所述基部向上凸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且高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
[0028] 进一步,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一第一接触臂和一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具有一第一导接部位于所述对接槽的上侧,所述第二接触臂具有一第二导接部位于所述对接
槽的下侧,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用以导接所述对接件,自所述基部向后延伸
一焊接部,用以与一电路板焊接,所述焊接部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最低点。
[0029] 进一步,所述基部具有向前延伸形成的一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用以引导所述基部向前插入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之间。
[0030] 进一步,所述接地端子的顶端向上超过所述信号端子,所述接地端子的底端向下超过所述信号端子。
[0031] 进一步,多个所述端子包括位于两个所述信号端子之间相邻的两个接地端子,所述金属外壳进一步包括自所述颈部向后延伸形成的一第三弹臂,所述第二弹臂位于所述第
一弹臂与所述第三弹臂之间,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均具有朝右设置的一个所述第
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臂与所述第三弹臂均具有朝左设置的一个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
二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三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前后方向上错位设置,其中
一个所述接地端子位于所述第一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
部之间,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位于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三弹臂的所述
第二接触部之间。
[0032] 进一步,所述颈部与所述第二弹臂在前后方向上对齐设置。
[0033] 进一步,所述第二弹臂设有连接于所述颈部的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在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弹臂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其上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
[0034] 进一步,进一步包括一推动件以及两个固持件,两个所述固持件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左右两侧,每一所述固持件设有向前延伸的一臂部,所述臂部具有一抵接部以及连
接所述抵接部的一卡扣部,所述卡扣部位于所述抵接部的前方,所述推动件的左右两侧分
别设有向后延伸的一顶推部,所述推动件于每一所述顶推部的后端设有向后且向下延伸的
一导引斜面,当所述推动件相对所述绝缘本体向后移动,所述导引斜面导引所述顶推部位
于对应的所述卡扣部的下方,且向上顶推所述抵接部,带动所述卡扣部凸伸入所述对接槽
且扣持于所述对接件,防止所述对接件向前移动而脱离与所述端子的接触,当所述推动件
相对所述绝缘本体向前移动,且所述顶推部向前脱离所述抵接部,所述卡扣部向下移动并
解除所述对接件的卡扣。
[0035] 进一步,所述顶推部设有一第一限位部以及一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前后间隔且上下错位设置,所述金属外壳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位于所述绝缘
本体的底部的一第一挡止部以及一第二挡止部,所述第二挡止部与所述第一挡止部前后间
隔且上下错位设置,当所述卡扣部卡扣于所述对接件,所述第一挡止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
部的前方且两者前后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挡止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前方,用以限制所
述推动件向前移动,当所述卡扣部解除对所述对接件的卡扣,所述第一挡止部挡止所述第
一限位部,用以限制所述推动件过度向前移动,且所述第二挡止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
后方,用以限制所述推动件向后移动。
[003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7] 通过自所述金属外壳的所述顶板向后延伸所述颈部,自所述颈部分别向后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弹臂以及所述第二弹臂,所述接地端子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
之间;当所述颈部向右偏移,所述第一接触部向右抵接所述接地端子,当所述颈部向左偏
移,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左抵接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前后错位
设置,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前后错位设置,有利于增加了所述第一弹臂
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弹臂之间的距离,使得冲子在左右方向上的厚度大于形成所
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金属板材的厚度,使得冲子不易断裂,增加使用寿命,当
所述金属外壳向右或者向左偏移,由于所述颈部的存在,可左右弹性变形,进而提供一个左
右摇摆的力,有利于减弱得所述第一弹臂以及所述第二弹臂向左或者向右偏移的程度,使
得所述接地端子在所述金属外壳发生偏移前与偏移后受到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
触部的正向力变化不太,从而增加了所述第一弹臂以及所述第二弹臂的使用寿命,同时均
能保证所述金属外壳与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有一个接触点,从而达到彼此之间稳定的电性
连接,使所述电连接器达到高频性能,满足更高的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0038] 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与对接件、电路板的立体图;
[0039] 图2为图1中推动件未组装于绝缘本体前电连接器翻转180°的立体图;
[0040] 图3为图2中推动件安装于绝缘本体后的立体图;
[0041] 图4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42] 图5为图4中电连接器的金属外壳翻转180°的立体图;
[0043] 图6为图1的立体组合图;
[0044] 图7为图6中a的局部放大图;
[0045] 图8为图6中的俯视图;
[0046] 图9为图4中的端子的后视图;
[0047] 图10为图8中沿A‑A线剖切的剖视图;
[0048] 图11为图8中沿B‑B线剖切的剖视图;
[0049] 图12为图8中沿C‑C线剖切的剖视图;
[0050] 图13为图12中固持件解除其对对接件的卡扣的示意图;
[0051] 图14为图8中金属外壳的颈部向右偏移的示意图;
[0052] 图15为图14中b的局部放大图;
[0053] 图16为图8中金属外壳的颈部向左偏移的示意图;
[0054] 图17为图16中c的局部放大图。
[0055]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0056]
[0057]【具体实施方式】
[0058]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59]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00定义有一上下方向Z,以及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Z且相互垂直的一前后方向X与一左右方向Y。
[0060] 如图1、图6和图10所示,本发明的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对接一对接件200,所述电连接器100向下安装于一电路板300,所述对接件200向后插设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两者形成
电性连接。
[0061]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一绝缘本体1,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两个固持件4、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侧的一金属外壳
5以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一推动件6。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固持件4可设置一个。
[0062] 如图2、图4和图10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一前端面101与一后端面102、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一顶面103与一底面104以及在左右两侧相对设
置的两个侧面105,每一个所述侧面105前后连接所述前端面101与所述后端面102,以及上
下连接所述顶面103与所述底面104。自所述前端面101向后凹设形成一对接槽11,用以收容
所述对接件200。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位于所述对接槽11上方的一顶壁12、位于所述对接槽
11下方的一底壁13以及连接所述顶壁12与所述底壁13的一后壁14,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位于
所述对接槽11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壁15,每一个所述侧壁15上下连接所述顶壁12与所述底壁
13。
[0063] 如图4、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顶壁12具有自所述前端面101朝后凹设形成的多个第一凹槽121以及多个第二凹槽122,每一个所述第二凹槽122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
第一凹槽121之间,所述第一凹槽12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第二凹槽122在前后方向
上的长度长,所述第一凹槽121在上下方向上贯穿所述顶壁12,且向下连通所述对接槽11。
所述第二凹槽122靠近所述前端面101的前部上下贯穿所述顶壁12,且向下连通所述对接槽
11,所述第二凹槽122靠近所述后端面102的后部仅向下贯穿所述顶壁12且向下连通所述对
接槽11,即所述第二凹槽122靠近所述后端面102的后部未向上贯穿所述顶壁12。
[0064] 如图2、图10和图12所示,所述底壁13自所述前端面101朝后凹设形成一收容槽131及位于所述收容槽131左右两侧的两个滑槽132。所述收容槽131仅向上贯穿所述底壁13且
向上连通所述对接槽11,即所述收容槽131未向下贯穿所述底壁13,所述收容槽131在上下
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所述对接槽11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所述收容槽13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
度小于所述对接槽1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且所述收容槽131在左右方向大致位于所述对
接槽11的中间位置,所述对接槽11在前后方向的长度长于所述收容槽131在前后方向上的
长度。所述滑槽132向下贯穿所述底面104,且在其后端向上连通所述对接槽11,所述滑槽
132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收容槽131隔开设置,即两者未连通。
[0065] 如图2、图4和图1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还具有自所述后端面102向前凹设形成的两个安装槽16,所述安装槽16向下贯穿所述底面104,而所述安装槽16的前端向上连通所述
对接槽11,两个所述安装槽16设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左右两侧,两个所述安装槽16位于所述
收容槽131的左右两侧,且未连通所述收容槽131,两个所述安装槽16在前后方向上与两个
所述滑槽132一一对齐设置,且所述安装槽16与对应的所述滑槽132前后连通。
[0066] 如图4、图10和图11所示,自所述后端面102向前凹设形成多个接地收容孔17以及多个信号收容孔18,其中,两对所述信号收容孔18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接地收容孔17,在
本实施例中,所述信号收容孔18有10个,所述接地收容孔17有8个,其中,两对所述信号收容
孔18之间设有两个所述接地收容孔17或者仅设一个所述接地收容孔17,所述信号收容孔18
向前贯穿所述后壁14且向前延伸到所述顶壁12,所述信号收容孔18仅向下贯穿所述顶壁12
与所述对接槽11连通,所述接地收容孔17向前贯穿所述后壁14且向前延伸到所述顶壁12与
所述底壁13,所述接地收容孔17仅向上贯穿所述底壁13和仅向下贯穿所述顶壁12,且在上
下方向上连通所述对接槽11,所述接地收容孔17的顶端向上超过所述信号收容孔18的顶
端,且所述接地收容孔17的后端向上贯穿所述顶面103,所述接地收容孔17的底端向下超过
所述信号收容孔18的底端。
[0067]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每一个所述侧面105向外凸伸形成一凸块19,所述凸块19靠近所述后端面102设置,而远离所述前端面101设置。
[0068] 如图4、图8和图9所示,多个所述端子包括多个接地端子2与多个信号端子对,每个所述信号端子对包括两个相邻设置的信号端子3,用以传输差分信号,因此所述信号端子对
即为差分信号端子对,两个相邻的所述信号端子对之间设有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2或
者仅设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信号端子对的数量为5个,所述接地端子2
为8个,其中两个所述接地端子2位于多个所述端子在左右方向上的两最外侧。
[0069] 如图4、图9和图10所示,所述接地端子2通过在金属板材直接下料的方式形成,即所述接地端子2为下料式端子,所述接地端子2从后往前插入所述接地收容孔17,所述接地
端子2设有平板状的一基部21,所述基部21固持于对应的所述接地收容孔17中,所述基部21
的顶端向上超过所述信号端子对,所述基部21的底端向下超过所述信号端子对。所述基部
21具有一通孔211以及与位于所述通孔211上方的一弯折部212,所述通孔211在左右方向上
贯穿所述基部21,所述弯折部212向上延伸再向前弯折延伸形成,即所述弯折部212呈“L”
型,所述弯折部212凸伸出所述顶面103,且在靠近所述前端面101的前端设有一导向部
2121,所述导向部2121位于所述通孔211的前方,所述导向部212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从后
往前逐渐减小(辅助参看图8)。
[0070] 如图4、图8和图10所示,自所述基部21向前延伸一第一接触臂22以及一第二接触臂23,所述第一接触臂22位于所述对接槽11的上侧,所述第二接触臂23位于所述对接槽11
的下侧,所述第一接触臂22朝下设有一第一导接部221,所述第二接触臂23朝上设有一第二
导接部231,所述第一导接部221与所述第二导接部231在前后方向上错位设置,所述第一导
接部221与所述第二导接部231分别凸伸入所述对接槽11用以导接所述对接件200。
[0071] 如图4、图8和图10所示,自所述基部21向后延伸形成一焊接部24,所述焊接部24向后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用以与所述电路板300焊接形成电性连接。所述基部21的底端向
下超过所述焊接部24,所述焊接部24与所述通孔211在前后方向上对齐设置,所述焊接部24
在上下方向上低于所述弯折部212设置,所述焊接部24在上下方向上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二
接触臂23在上下方向上的最低点。
[0072] 如图4、图7和图11所示,所述信号端子3为金属板材冲压弯折形成的结构,所述信号端子3向前延伸形成一导电臂31,所述导电臂31位于所述对接槽11的上侧,所述导电臂31
朝下设有凸伸入所述对接槽11的一导电部311,用以导接所述对接件200。每一个所述信号
端子3设有向后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一焊脚32,用以与所述电路板300形成电性连接。
[0073] 如图4、图6和图12所示,每一个所述固持件4从后往前插入对应的所述安装槽16,所述固持件4设有固持于所述安装槽16的一固持部41,自所述固持部41向前延伸形成一臂
部42,所述臂部42设有一抵接部421以及连接所述抵接部421的一卡扣部422,所述抵接部
421位于所述臂部42的前端,所述卡扣部422自所述抵接部421朝所述对接槽11向上凸伸形
成。
[0074]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金属外壳5为金属板材冲压形成,自前往后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外侧,所述金属外壳5具有一顶板51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方,自所述顶板51
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侧板52,两个所述侧板52对应盖设于两个所述侧壁15
外。
[0075] 如图2、图5和图11所示,所述金属外壳5具有连接所述顶板51的多个弹性部54,每一个所述弹性部54自所述顶板51的前端向下再向后弯折延伸形成,每一个所述弹性部54穿
过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凹槽121且向下导接于所述对接件200。
[0076] 如图2、图5和图10所示,自所述顶板51的前端向下且向后弯折延伸形成多个扣合部55,每一个所述扣合部55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弹性部54所述之间,每一个所述扣
合部55伸入所述第二凹槽122且扣合于所述绝缘本体1,防止所述金属外壳5脱落,所述扣合
部55位于所述前端面101的后方。
[0077] 如图5、图7和图8所示,自所述顶板51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多个颈部56,多个所述颈部56与多个所述弹性部54在前后方向上错位设置。由多个所述颈部56中的一部分各自向
后延伸形成一第一弹臂57、一第二弹臂58以及一第三弹臂59,所述颈部56与所述第二弹臂
58前后对齐设置,所述第一弹臂57与所述第三弹臂59相对于所述颈部56左右对称,所述第
二弹臂58位于所述第一弹臂57与所述第三弹臂59之间,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在左右方
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弹臂57与所述第二弹臂58之间,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在左右方向上位
于所述第二弹臂58与所述第三弹臂59之间,因此位于所述第一弹臂57与所述第二弹臂58之
间的所述接地端子2与位于所述第二弹臂58与所述第三弹臂59之间的所述接地端子2在左
右方向上彼此相邻设置。其中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对位于所述第一弹臂57的左侧,且紧邻两
个相邻的所述接地端子2的一侧,另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对位于所述第三弹臂59的右侧,且紧
邻两个相邻的所述接地端子2的另一侧。
[0078] 如图5、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弹臂57和所述第二弹臂58分别具有朝右设置的一第一接触部5A,所述第二弹臂58和所述第三弹臂59分别具有朝左设置的一第二接触部5B,
所述第一弹臂57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与所述第二弹臂58的所述第二接触部5B在前后方向
上错位设置,所述第二弹臂58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与所述第三弹臂59的所述第二接触部5B
在前后方向上错位设置,所述第一弹臂57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与所述第三弹臂59的所述第
二接触部5B左右对齐,所述第二弹臂58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与其上所述第二接触部5B左右
对齐,所述第一弹臂57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向右抵接两个相邻的所述接地端子2中的一个,
所述第二弹臂58的所述第二接触部5B向左抵接两个相邻的所述接地端子2中的一个,所述
第二弹臂58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向右抵接两个相邻的所述接地端子2中的另一个,所述第
三弹臂59的所述第二接触部5B向左抵接两个相邻的所述接地端子2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一
接触部5A与所述第二接触部5B在所述顶壁12的上方去接触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2的所述弯
折部212,且所述弯折部212的顶端在上下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一接触部5A与所述第二接触部
5B。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的所述导向部2121用以引导对应的所述基部21向前插入所述
第一弹臂57与所述第二弹臂58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弹臂57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与所述第
二弹臂58的所述第二接触部5B的前方,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的所述导向部2121用以引导
对应的所述基部21向前插入所述第二弹臂58与所述第三弹臂59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弹臂
58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与所述第三弹臂59的所述第二接触部5B的前方。
[0079] 如图5、图8和图15所示,所述第二弹臂58设有连接所述颈部56的一延伸部581,所述延伸部581在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弹臂58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与其上的所述
第二接触部5B之间的距离。
[0080] 如图5、图8和图15所示,所述第二弹臂58设有连接其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与所述第二接触部5B的一导引部582,所述导引部582用以导引所述第二弹臂58向后插入两个相
邻的所述接地端子2之间,所述导引部582位于所述第二弹臂58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与所
述第二接触部5B的后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引部582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两个相邻
的所述接地端子2之间的距离。
[0081] 如图8、图14和图15所示,当所述颈部56向右偏移,所述第一弹臂57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向右抵接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所述第二弹臂58的所述第二接触部5B未向左抵
接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所述第二弹臂58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向右抵接另一个所述接
地端子2,所述第三弹臂59的所述第二接触部5B未向左抵接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使所述
金属外壳5仍然保持与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之间的电性连接。
[0082] 如图8、图16和图17所示,所述颈部56向左偏移,所述第二弹臂58的所述第二接触部5B向左抵接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所述第一弹臂57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未向右抵接
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所述第三弹臂59的所述第二接触部5B向左抵接另一个所述接地
端子2,所述第二弹臂58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未向右抵接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使所述金
属外壳5仍然保持与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之间的电性连接。
[0083] 如图8、图15和图17所示,换句话说,就是不管所述颈部56在左右方向上朝右还是朝左偏移,都能保证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5A或者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5B去接触两个相邻的
所述接地端子2,如此均可保证所述金属外壳5与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之间稳定的电性连
接。
[0084] 如图8、图15和图17所示,由多个所述颈部56中的另一部分各自向后只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弹臂57与所述第二弹臂58,其中所述第二弹臂58只设有朝左设置的所述第二接触部
5B,此时所述第一弹臂57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与所述第二弹臂58的所述第二接触部5B相向
接触同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的所述弯折部212,且也能达到上述描述的不管所述颈部56怎么
在左右方向上偏移,均能保证所述金属外壳5有一个接触点去与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接
触,从而达到彼此之间稳定的电性连接。
[0085]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自每一个所述侧板52设有在左右方向上贯穿所述侧板52的一卡扣孔521,当所述金属外壳5自前往后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卡扣孔521卡扣于对
应的所述凸块19。自每一个所述侧板52的下边缘朝内延伸形成且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底
部的一第一挡止部522以及一第二挡止部523,所述第一挡止部522位于所述第二挡止部523
的后方且两者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挡止部522与所述第二挡止部523上下错位
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止部522低于所述第二挡止部523设置。自每一个所述侧板
52的下边缘朝外延伸形成一接地脚53,所述接地脚53位于所述第一挡止部522的后方,所述
接地脚53焊接于所述电路板300,使所述金属外壳5与所述电路板300形成接地连接。
[0086] 如图2、图3和图12所示,所述推动件6具有一连接部61,所述连接部61设有一操作部611以及连接所述操作部611的一固定部612,所述操作部611位于所述前端面101的前方,
所述固定部612位于所述操作部611的后方,且所述固定部612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
述操作部61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固定部612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31。
[0087] 如图2和图3所示,自所述操作部611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一顶推部62,两个所述顶推部62分别位于所述固定部612的左右两侧,且一一对应收容于两个所述滑槽
132。每一个所述顶推部62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固定部612隔开设置,且向后越过所述固定
部612,每一个所述顶推部62设有一导引斜面621、位于所述导引斜面621前方的一第一限位
部622及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622前方的一第二限位部623,所述第一限位部622与所述第二
限位部623前后间隔且上下错位设置,自所述顶推部62的后方设有向后且向下延伸形成所
述导引斜面621,如图3和图12所示,当所述对接件200插入所述对接槽11后,操作所述操作
部611使所述推动件6相对于所述绝缘本体1向后移动,所述导引斜面621导引所述顶推部62
位于对应的所述抵接部421的下方,且向上顶推所述抵接部421,带动所述卡扣部422凸伸入
所述对接槽11,从而所述卡扣部422扣持于所述对接件200,如此可防止所述对接件200向前
移动而脱离与所述端子的接触,所述第一挡止部522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622的前方且互不
接触,所述第二挡止部523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623的前方,用以限制所述推动件6向前移
动,如图13所示,当所述推动件6相对所述绝缘本体1向前移动,所述顶推部62向前脱离所述
抵接部421,所述卡扣部422向下移动解除其对所述对接件200的卡扣,如此可使所述对接件
200从所述对接槽11中退出,所述第一挡止部522挡止所述第一限位部622,防止所述推动件
6过度向前移动而脱离所述绝缘本本体,所述第二挡止部523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623的后
方,防止所述推动件6向后滑动而导致所述对接件200无法退出。
[0088] 如图1、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对接件200设有一对接端71,所述对接端71的上表面设有在左右方向上并排设置的多个信号导电片72与多个接地导电片73,两对所述信号导电
片72之间设有一个所述接地导电片73,每一个所述接地导电片73供一个所述第一导接部
221向下导接或者供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导接部221共同向下导接,多个所述导电部311一
一对应向下导接于多个所述信号导电片72。所述对接件200具有覆盖于所述对接件200上侧
的一上屏蔽件74以及覆盖于所述对接件200下侧的一下屏蔽件75,所述上屏蔽件74位于所
述对接端71的前方,所述下屏蔽件75从前往后延伸到所述对接端71的下方,多个所述弹性
部54向下抵接所述上屏蔽件74,多个所述第二导接部231向上抵接于所述下屏蔽件75。所述
对接件20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卡槽76,所述卡槽76大致设于所述对接端71靠前的侧边;
如图12所示,当所述推动件6向后移动,所述卡扣部422向上移动且凸伸入所述卡槽76,防止
所述对接件200向前移动而脱离与所述端子的接触;如图13所示,当所述推动件6向前移动,
所述卡扣部422向下移动且退出所述卡槽76,如此可使所述对接件200从所述对接槽11中退
出。
[0089] 如图1、图4和图10所示,所述电路板300设有上下贯穿所述电路板300的一缺口81以及位于所述电路板300上表面的多个接地垫片82与多个导电垫片8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
接地垫片82为两个,且分布位于所述缺口81的左右两侧,多个所述导电垫片83位于所述缺
口81的后侧,所述底壁13在上下方向上低于所述电路板300的上表面且向下收容于所述缺
口81,有利于降低产品的高度,所述基部21在上下方向上的底端低于所述电路板300的上表
面,所述导电垫片83高于所述第二接触臂23在上下方向上的最低点,两个所述接地脚53一
一对应焊接于两个所述接地垫片82,多个所述焊接部24与多个所述焊脚32对应焊接于多个
所述导电垫片83。
[0090] 综上所述,本发明电连接器有下列有益效果:
[0091] (1)通过自所述金属外壳5的所述顶板51向后延伸所述颈部56,自所述颈部56分别向后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弹臂57、所述第二弹臂58以及所述第三弹臂59,其中一个所述接地
端子2位于所述第一弹臂57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与所述第二弹臂58的所述第二接触部5B之
间,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位于所述第二弹臂58的第一接触部5A与所述第三弹臂59的第二
接触部5B之间,当所述颈部56向右偏移,所述第一弹臂57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向右抵接其
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所述第二弹臂58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向右抵接另一个所述接地端
子2,当所述颈部56向左偏移,所述第二弹臂58的所述第二接触部5B向左抵接其中一个所述
接地端子2,所述第三弹臂59的所述第二接触部5B向左抵接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由于所
述第一接触部5A与所述第二接触部5B前后错位设置,有利于增加了所述第一弹臂57的所述
第一接触部5A与所述第二弹臂58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所述第二弹臂58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
5A与所述第三弹臂59之间的距离以及其上的所述第二接触部5B与所述第一弹臂57之间的
距离、增加了所述第三弹臂59上的所述第二接触部5B与所述第二弹臂58之间的距离,使得
冲子在左右方向上的厚度大于形成所述第一接触部5A与所述第二接触部5B的金属板材的
厚度,使得冲子不易断裂,增加了使用寿命,当所述金属外壳5向右或者向左偏移,由于所述
颈部56的存在,可左右弹性变形,进而提供一个左右摇摆的力,有利于减弱得所述第一弹臂
57、所述第二弹臂58以及所述第三弹臂59弹性向左或者向右偏移的程度,使得两个所述接
地端子2在所述金属外壳5发生偏移前与偏移后受到所述第一接触部5A与所述第二接触部
5B的正向力变化不太,从而增加了所述第一弹臂57、所述第二弹臂58以及所述第三弹臂59
的使用寿命,同时均能保证所述金属外壳5与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有一个接触点,从而达
到彼此之间稳定的电性连接,使所述电连接器100达到高频性能,满足更高的使用要求。
[0092] (2)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设有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所述基部21,所述基部21向上凸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且高于所述第一接触部5A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5B,有
利于所述第一接触部5A向右抵接所述接地端子2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5B向左抵接所述接地
端子2。
[0093] (3)每一所述基部21具有向上显露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所述导向部2121,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的所述导向部2121用以引导对应的所述基部21向前插入所述第一弹臂57与
所述第二弹臂58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弹臂57的第一接触部5A与所述第二弹臂58的第二接
触部5B的前方,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的所述导向部2121用以引导对应的所述基部21向前
插入所述第二弹臂58与所述第三弹臂59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弹臂58的第一接触部5A与所
述第三弹臂59的第二接触部5B的前方,有利于在所述金属外壳5从前往后安装于所述绝缘
本体1时,导引所述接地端子2插入到对应的两个弹臂之间。
[0094] (4)所述接地端子2的顶端向上超过所述信号端子对,所述接地端子2的底端向下超过所述信号端子对,可增强所述接地端子2对所述信号端子3的屏蔽效果,减少串音。
[0095] (5)所述顶推部62设有所述第一限位部622以及所述第二限位部623,所述第一限位部62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623前后间隔且上下错位设置,所述金属外壳5的左右两侧分别
设有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底部的一第一挡止部522以及一第二挡止部523,所述第二挡止
部523与所述第一挡止部522前后间隔且上下错位设置,当所述卡扣部422卡扣于所述对接
件200,所述第一挡止部522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622的前方且两者前后间隔设置,所述第二
挡止部523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623的前方,用以限制所述推动件6向前移动,当所述卡扣部
422解除其对所述对接件200的卡扣,所述第一挡止部522挡止所述第一限位部622,用以限
制所述推动件6过度向前移动,且所述第二挡止部523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623的后方,用以
限制所述推动件6向后移动,有利于防止所述推动件6过度向前移动而脱离所述绝缘本体1,
以及防止所述推动件6向后滑动而导致所述对接件200无法退出。
[0096] (6)所述颈部56与所述第二弹臂58在前后方向上对齐设置,当所述颈部56向左或者向右移动,所述颈部56使所述第一弹臂57、所述第二弹臂58以及所述第三弹臂59受力均
衡。
[0097] (7)所述第二弹臂58设有连接于所述颈部56的所述延伸部581,所述延伸部581在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弹臂58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与其上的所述第二接触部5B
之间的距离,利用力矩原理,使得所述第二弹臂58在左右方向上容易发生摆动,利于所述第
二弹臂58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与其上的所述第二接触部5B与所述接地端子2导接。
[0098] (8)所述第二弹臂58设有所述导引部582,用以导引所述第二弹臂58向后插入两个相邻的所述接地端子2之间,所述导引部582位于所述第二弹臂58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5A与
所述第二接触部5B的后方,所述导引部582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两个相邻的所述接地
端子2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所述第二弹臂58插入两个所述接地端子2之间,避免所述第二弹
臂58发生翘曲。
[0099] (9)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固持件4,所述推动件6设有所述连接部61及自所述连接部61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后延伸形成的所述顶推部62,当所述推
动件6向后移动,两个所述顶推部62一一对应抵接两个所述抵接部421,带动所述卡扣部422
卡扣于所述对接件200上对应的所述卡槽76,当所述推动件6向前移动,两个所述顶推部62
向前脱离对应的所述抵接部421,使所述卡扣部422解除其对所述对接件200的卡扣。有利于
增加所述对接件200在与所述端子对接时在所述绝缘本体1中的保持力,防止所述对接件
200脱落。
[0100]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