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吸法抗洪抢险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822928.3

文献号 : CN11204906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牛丽霞刘林刘建伟孙婧刘晨晖杨滨纪健健田保国

申请人 : 山东乾元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虹吸法抗洪抢险装置。其技术方案是:在抗洪重点区域围堵形成第一道堰塞湖,在抗洪重点区域的四周安装多个虹吸供水站,在虹吸供水站的出水端连接堰塞虹吸供水管,堰塞虹吸供水管的出口连接到虹吸输水站,在虹吸输水站的出水端连接虹吸输水管,并延伸到泄洪河道;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对虹吸现象的使用,为抗洪赢得了时间,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堰塞湖的快速组建与虹吸排水法的有机结合,便于多种手段实施抗洪措施,本发明是模块型结构,便于重复利用;本发明还可以在虹吸输水管的末端连接吸水水龙头,通过吸水水龙头可以提高虹吸排水的速度,且该吸水水龙头不需要额外增加动力。

权利要求 :

1.一种虹吸法抗洪抢险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虹吸输水管(2)、堰塞虹吸供水管(3)、砂袋固定区(4)、虹吸输水站(5)、虹吸供水站(6)、外排抽水泵(7)、输水控制阀(8),在抗洪重点区域围堵形成第一道堰塞湖,在抗洪重点区域的四周安装多个虹吸供水站(6),在虹吸供水站(6)的出水端连接堰塞虹吸供水管(3),堰塞虹吸供水管(3)的出口连接到虹吸输水站(5),在虹吸输水站(5)的出水端连接虹吸输水管(2),并延伸到泄洪河道(1);所述虹吸输水站(5)上设有虹吸发生管(5.9)和虹吸开关阀(5.8),在虹吸发生管(5.9)的顶部设有加水漏斗(5.6);在所述的第一道堰塞湖内安设一个以上的外排抽水泵(7)进行辅助排水;所述的堰塞虹吸供水管(3)包括虹吸管主体(3.5)和虹吸管底座(3.6),在虹吸管底座(3.6)的两侧分别设有砂子封压区(3.2)和端面封隔区(3.3),下侧为端面封隔区(3.3),上侧为砂子封压区(3.2),通过砂袋对两侧的砂子封压区(3.2)的封压,实现端面封隔区(3.3)与地面接触密封,减少堰塞湖的漏水;所述虹吸管底座(3.6)的上侧设有虹吸管主体(3.5),并连通到四周的多个虹吸供水站(6),所述虹吸供水站(6)的内侧底部设有进水口;通过对虹吸输水站(5)的加水漏斗(5.6)加水,形成虹吸现象,将围成的第一道堰塞湖内的洪水排出到堰塞虹吸供水管(3),再沿着虹吸输水管(2)将洪水排出到泄洪河道(1);

所述的虹吸供水站(6)设有供水本体(6.1),供水本体(6.1)的底部设有封隔供水层(6.2),且封隔供水层(6.2)的中部设有供水口骨架(6.4),形成供水口(6.3),在供水本体(6.1)的中部设有供水对接骨架(6.5),外侧连接供水对接头(6.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吸法抗洪抢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堰塞虹吸供水管(3)的虹吸管底座(3.6)的下侧设有凹槽,形成水压平衡区(3.4),所述端面封隔区(3.3)为向下凸出的锯齿状结构;所述砂子封压区(3.2)为向外伸出的斜面结构,便于砂袋封压;所述的虹吸管主体(3.5)内腔形成虹吸通道(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吸法抗洪抢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虹吸输水站(5)的下侧为基座(5.1),基座(5.1)的底部设有输水站端面封隔区(5.2),在基座(5.1)的中部设有对接预埋件(5.3),所述对接预埋件(5.3)为四通结构,两侧设有用于连通堰塞虹吸供水管(3)的虹吸供水对接头(5.5),外侧设有用于连接虹吸输水管(2)的虹吸输水对接头(5.4),上侧设有用于连接虹吸发生管(5.9)的虹吸发生对接头(5.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吸法抗洪抢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供水本体(6.1)的横向截面为五边形结构,内侧端面设有进水孔,连通到供水口(6.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吸法抗洪抢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虹吸输水管(2)位于泄洪河道(1)的末端连接吸水水龙头(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虹吸法抗洪抢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吸水水龙头(9)包括基管(9.1)、增速叶片(9.2)、河水通孔(9.3),所述的基管(9.1)的一端上部为弯管,用于连接到虹吸输水管(2)的末端,基管的另一端下部设有多组贯穿的河水通孔(9.3),且在河水通孔(9.3)的两侧设有增速叶片(9.2),使河水流过增速叶片(9.2)会产生加速效应,提高河水通过河水通孔(9.3)的速度,产生的虹吸效应,使基管(9.1)内腔的洪水流动加速,提升了对洪水的吸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虹吸法抗洪抢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基管(9.1)的末端设有尾管(9.4),所述尾管(9.4)内腔为锥形孔,且尾管的出口为泄洪河道(1)的下游方向,泄洪河道(1)的快速流动对尾管(9.4)产生了虹吸作用,增加了对基管(9.1)内腔的洪水的吸力。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虹吸法抗洪抢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基管(9.1)的末端为锥形内腔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虹吸法抗洪抢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增速叶片(9.2)为圆形结构或长方形结构,且增速叶片(9.2)的两侧壁为凸起结构。

说明书 :

虹吸法抗洪抢险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洪抢险装置及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虹吸法抗洪抢险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洪水是一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暴雨的产生,且积水无法及时排出,给人们的生活及工农业的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如果积水长期浸泡建筑物,不但会使建筑
物的使用期造成缩短,有的会瞬间倒塌,因此,当洪水暴发时,及时排除积水的危害,是十分
必要的。目前,抗洪采用的方式是:利用人工在人们的生活区,工农业生产区,通过砂袋及人
工墙围成临时的堰塞湖,用抽水泵将堰塞湖内的水及时排出。这种方法虽然被广泛的应用,
但是存在着一些严重的不足:首先,人工墙的使用为砂袋堰塞湖的管制争取了时间,但是,
为了用砂袋围堵出堰塞湖,需要人们长期浸泡在水中,特别是北方较为寒冷的地区,会对人
体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其次,砂袋形成的堰塞湖,由于砂袋与砂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缝
隙,所以由堰塞湖内抽出的水,又会有大量的水重返到堰塞湖内,这样又大大延迟了洪水的
排干时间,无形中延长了抗洪期,给人身和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再次,就是由抗洪中动
用的人力较多,且洪水是循环流动的,因此,在排洪过程中,洪水中含有的泥砂量较大,这
样,由于泥砂的沉积就会大大降低排洪系统及排洪相关河流的使用期。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虹吸法抗洪抢险装置,通过设计的虹吸管来快速施工形成堰塞湖,利用虹吸现象将堰塞湖中的水排出,同时,
也可利用抽水机加速辅助积水的排出,这样,在抗洪中就减少了人体在水中的浸泡时间,加
速了堰塞湖的形成过程,由于虹吸管挡水较好,减少了水返回到堰塞湖内,为抗洪排涝争取
了时间,提高了排洪的效率,减少了对人体的伤害,保护了人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0004] 本发明提到的一种虹吸法抗洪抢险装置,其技术方案是:包括虹吸输水管(2)、堰塞虹吸供水管(3)、砂袋固定区(4)、虹吸输水站(5)、虹吸供水站(6)、外排抽水泵(7)、输水
控制阀(8),在抗洪重点区域围堵形成第一道堰塞湖,在抗洪重点区域的四周安装多个虹吸
供水站(6),在虹吸供水站(6)的出水端连接堰塞虹吸供水管(3),堰塞虹吸供水管(3)的出
口连接到虹吸输水站(5),在虹吸输水站(5)的出水端连接虹吸输水管(2),并延伸到泄洪河
道(1);所述虹吸输水站(5)上设有虹吸发生管(5.9)和虹吸开关阀(5.8),在虹吸发生管
(5.9)的顶部设有加水漏斗(5.6);在所述的第一道堰塞湖内安设一个以上的外排抽水泵
(7)辅助进行排水;所述的堰塞虹吸供水管(3)包括虹吸管主体(3.5)和虹吸管底座(3.6),
在虹吸管底座(3.6)的两侧分别设有砂子封压区(3.2)和端面封隔区(3.3),下侧为端面封
隔区(3.3),上侧为砂子封压区(3.2),通过砂袋对两侧的砂子封压区(3.2)的封压,实现端
面封隔区(3.3)与地面接触密封,减少堰塞湖的漏水;所述虹吸管底座(3.6)的上侧设有虹
吸管主体(3.5),并连通到四周的多个虹吸供水站(6),所述虹吸供水站(6)的内侧底部设有
进水口;通过对虹吸输水站(5)的加水漏斗(5.6)加水,形成虹吸现象,将围成的第一道堰塞
湖内的洪水排出到堰塞虹吸供水管(3),再沿着虹吸输水管(2)将洪水排出到泄洪河道(1)。
[0005] 优选的,上述的堰塞虹吸供水管(3)的虹吸管底座(3.6)的下侧设有凹槽,形成水压平衡区(3.4),所述端面封隔区(3.3)为向下凸出的锯齿状结构;所述砂子封压区(3.2)为
向外伸出的斜面结构,便于砂袋封压;所述的虹吸管主体(3.5)内腔形成虹吸通道(3.1)。
[0006] 优选的,上述的虹吸输水站(5)的下侧为基座(5.1),基座(5.1)的底部设有输水站端面封隔区(5.2),在基座(5.1)的中部设有对接预埋件(5.3),所述对接预埋件(5.3)为四
通结构,两侧设有用于连通堰塞虹吸供水管(3)的虹吸供水对接头(5.5),外侧设有用于连
接虹吸输水管(2)的虹吸输水对接头(5.4),上侧设有用于连接虹吸发生管(5.9)的虹吸发
生对接头(5.7)。
[0007] 优选的,上述的虹吸供水站(6)设有供水本体(6.1),供水本体(6.1)的底部设有封隔供水层(6.2),且封隔供水层(6.2)的中部设有供水口骨架(6.4),形成供水口(6.3),在供
水本体(6.1)的中部设有供水对接骨架(6.5),外侧连接供水对接头(6.6)。
[0008] 优选的,上述的供水本体(6.1)的横向截面为五边形结构,内侧端面设有进水孔,连通到供水口(6.3)。
[0009] 优选的,上述的虹吸输水管(2)位于泄洪河道(1)的末端连接吸水水龙头(9)。
[0010] 优选的,上述吸水水龙头(9)包括基管(9.1)、增速叶片(9.2)、河水通孔(9.3),所述的基管(9.1)的一端上部为弯管,用于连接到虹吸输水管(2)的末端,基管的另一端下部
设有多组贯穿的河水通孔(9.3),且在河水通孔(9.3)的两侧设有增速叶片(9.2),使河水流
过增速叶片(9.2)会产生加速效应,提高河水通过河水通孔(9.3)的速度,产生的虹吸效应,
使基管(9.1)内腔的洪水流动加速,提升了对洪水的吸力。
[0011] 优选的,上述基管(9.1)的末端设有尾管(9.4),所述尾管(9.4)内腔为锥形孔,且尾管的出口为泄洪河道(1)的下游方向,泄洪河道(1)的快速流动对尾管(9.4)产生了虹吸
作用,增加了对基管(9.1)内腔的洪水的吸力。
[0012] 优选的,上述增速叶片(9.2)为圆形结构或长方形结构,且增速叶片(9.2)的两侧壁为凸起结构。
[00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4] 1.本发明通过对虹吸现象的使用,为抗洪赢得了时间,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0015] 2.堰塞湖的快速组建与虹吸排水法的有机结合,便于多种手段实施抗洪措施,为挽救灾区人民的人命财产赢得时间,同时,也便于对水资源进行调配,为国家和人民可以节
约更多的资源,使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0016] 3.由于该方案是模块型的,所以便于重复利用,同时,该方案组合比较简单,可以进行复合使用,有利于救灾中“保重点”变得更加简便,这样,也原来的抗洪救灾中的“保重
点的做法”,可以变为“有序救助”,如图“回形救助图”就是一个这种方案的延伸,即中间为
“环湖”;
[0017] 4.使用方便,由方案内容可以看出,堰塞虹吸供水管是一种异形管,可以采用橡胶的“挤出硫化工艺”加工成很长的一根,通过车载的方式运输到灾区,然后可以根据实际情
况进行截取,同时,由于刚提供的管是“空的”,所以,只要将端部封住就可以利用“冲锋舟”
轻易地运到目的地,同时,由于连接方式采用的是直对“马牙扣”的方式,所以连接方便,同
理,虹吸输水管也可采用封端,水送的方式;
[0018] 5.由于堰塞湖的形成,采用的是自封的方式,所以形成简单,且由于虹吸供水站的特殊结构,可以排干堰塞湖内的水,再配合外排抽水泵可以快速的实现排水,所以节省了大
量的人工,减少了抗洪人员在水的“浸泡时间”有利于抗洪人员的健康;
[0019] 6.本发明为了加速洪水的排放速度,实施其它方案,有多种方法与它相结合,如在堰塞湖内直抽,也可在虹吸输水管上,进行抽吸,同时,也可以利用虹吸发生管进行增压排
水;还可以在虹吸输水管的末端连接吸水水龙头,通过吸水水龙头可以提高虹吸排水的速
度,且该吸水水龙头不需要额外增加动力,只需要设计特殊的结构利用河道的河水流动的
动力,实现虹吸效应来提高堰塞虹吸供水管和虹吸输水管的排水能力;
[0020] 7.由于模块化的组装,可以实现“排水的有序性”,还可以采用“边抗洪边防疫”的方案,这样,就可避免“大灾之后有大疫”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1] 附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22] 附图2是本发明的A‑A截面示意图;
[0023] 附图3是本发明的B‑B的结构示意图;
[0024] 附图4是图3的虹吸部分的侧视示意图;
[0025] 附图5是虹吸供水站的结构示意图;
[0026] 附图6是虹吸供水站的俯视示意图;
[0027] 附图7是多道堰塞湖的围堵形成示意图;
[0028] 附图8是本发明的虹吸输水管外接吸水水龙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9] 附图9是吸水水龙头的基管和增速叶片的一种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0030] 附图10是吸水水龙头的基管和增速叶片的第二种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0031] 附图11是吸水水龙头的基管和增速叶片的第三种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0032] 上图中:泄洪河道1、虹吸输水管2、堰塞虹吸供水管3、砂袋固定区4、虹吸输水站5、虹吸供水站6、外排抽水泵7、输水控制阀8、吸水水龙头9,第一道堰塞湖a,第二道堰塞湖b,
第三道堰塞湖c。
[0033] 虹吸通道3.1、砂子封压区3.2、端面封隔区3.3、水压平衡区3.4、虹吸管主体3.5、虹吸管底座3.6,
[0034] 基座5.1、输水站端面封隔区5.2、对接预埋件5.3、虹吸输水对接头5.4、虹吸供水对接头5.5、加水漏斗5.6、虹吸发生对接头5.7,
[0035] 供水本体6.1、封隔供水层6.2、供水口6.3、供水口骨架6.4、供水对接骨架6.5、供水对接头6.6、进水孔6.7,
[0036] 基管9.1、增速叶片9.2、河水通孔9.3、尾管9.4、加强筋9.5。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38] 实施例1,参照图1,本发明提到的一种虹吸法抗洪抢险装置,包括虹吸输水管2、堰塞虹吸供水管3、砂袋固定区4、虹吸输水站5、虹吸供水站6、外排抽水泵7、输水控制阀8,在
抗洪重点区域围堵形成第一道堰塞湖a,在抗洪重点区域的四周安装多个虹吸供水站6,在
虹吸供水站6的出水端连接堰塞虹吸供水管3,堰塞虹吸供水管3的出口连接到虹吸输水站
5,在虹吸输水站5的出水端连接虹吸输水管2,并延伸到泄洪河道1;所述虹吸输水站5上设
有虹吸发生管5.9和虹吸开关阀5.8,在虹吸发生管5.9的顶部设有加水漏斗5.6;在所述的
第一道堰塞湖内安设一个以上的外排抽水泵7辅助进行排水;所述的堰塞虹吸供水管3包括
虹吸管主体3.5和虹吸管底座3.6,在虹吸管底座3.6的两侧分别设有砂子封压区3.2和端面
封隔区3.3,下侧为端面封隔区3.3,上侧为砂子封压区3.2,通过砂袋对两侧的砂子封压区
3.2的封压,实现端面封隔区3.3与地面接触密封,减少堰塞湖的漏水;所述虹吸管底座3.6
的上侧设有虹吸管主体3.5,并连通到四周的多个虹吸供水站6,所述虹吸供水站6的内侧底
部设有进水口;通过对虹吸输水站5的加水漏斗5.6加水,形成虹吸现象,将围成的第一道堰
塞湖内的洪水排出到堰塞虹吸供水管3,再沿着虹吸输水管2将洪水排出到泄洪河道1。
[0039] 参照图2,本发明的堰塞虹吸供水管3的虹吸管底座3.6的下侧设有凹槽,形成水压平衡区3.4,所述端面封隔区3.3为向下凸出的锯齿状结构,两个端面封隔区3.3之间为水压
平衡区3.4;所述砂子封压区3.2为向外伸出的斜面结构,便于砂子或者砂袋封压;所述的虹
吸管主体3.5内腔形成虹吸通道3.1。
[0040] 参照图3‑4,本发明的虹吸输水站5的下侧为基座5.1,基座5.1的底部设有输水站端面封隔区5.2,在基座5.1的中部设有对接预埋件5.3,所述对接预埋件5.3为四通结构,两
侧设有用于连通堰塞虹吸供水管3的虹吸供水对接头5.5,外侧设有用于连接虹吸输水管2
的虹吸输水对接头5.4,上侧设有用于连接虹吸发生管5.9的虹吸发生对接头5.7。
[0041] 参照图5,本发明的虹吸供水站6设有供水本体6.1,供水本体6.1的底部设有封隔供水层6.2,且封隔供水层6.2的中部设有供水口骨架6.4,形成供水口6.3,在供水本体6.1
的中部设有供水对接骨架6.5,外侧连接供水对接头6.6。
[0042] 参照图6,本发明的供水本体6.1的横向截面为五边形结构,内侧端面设有进水孔6.7,连通到供水口6.3,这样,第一堰塞湖内的积水可以通过进水孔6.7,沿着供水口6.3,进
入堰塞虹吸供水管3。
[0043] 本发明提到的一种虹吸法抗洪抢险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过程:
[0044] 一、在抗洪重点区域围堵形成第一道堰塞湖:将堰塞虹吸供水管3绕洪重点区域一圈,并在四周设置多组虹吸供水站6,在虹吸供水站6的出水端连接堰塞虹吸供水管3,进水
口与围堵形成的堰塞湖连通,堰塞虹吸供水管3的出口连接到虹吸输水站5,用砂子或砂袋
压住堰塞虹吸供水管3的两侧,使端面封隔区3.3与地面形成密闭封隔,形成第一道堰塞湖;
[0045] 二、在虹吸输水站5的出水端连接虹吸输水管2,并延伸到泄洪河道1,将虹吸发生管9、虹吸开关阀5.8、加水漏斗5.6与虹吸输水管2连接好,打开虹吸开关阀5.8并向加水漏
斗5.6内连续加水,水沿着虹吸发生管9向下沿着虹吸发生对接头5.7向下,从虹吸输水对接
头5.4流出到虹吸输水管2,使虹吸现象能够发生;
[0046] 三、当虹吸现象发生后,关闭虹吸开关阀5.8,同时打开输水控制阀8,从而使堰塞虹吸供水管3将洪水从虹吸供水站6的进水口吸入,进而使洪水通过虹吸供水对接头5.5流
到虹吸输水对接头5.4,进一步通过虹吸输水管2流到泄洪河道1内,从而使第一堰塞湖内的
积水持续排出;
[0047] 四、当第一堰塞湖内的积水排完后,虹吸现象消失,积水不再外排,这时,可以关闭输水控制阀8,拆卸虹吸输水管2,取下砂子或砂袋,拆下堰塞虹吸供水管3,再分别拆开虹吸
输水站5和虹吸供水站6,再收起上述装置,以备下次使用。
[0048] 为了加快第一堰塞湖内的排水速度,可以启动外排抽水泵7进行辅助排水。
[0049] 根据现场的抗洪需要,可以在第一堰塞湖外再围堵形成多道堰塞湖,分别进行排水,实现抗洪抢险工作的顺利完成。
[0050] 该方案组合比较简单,可以进行复合使用,有利于救灾中“保重点”变得更加简便,这样,也原来的抗洪救灾中的“保重点的做法”,可以变为“有序救助”,如参照图7,“回形”结
构,包括第一堰塞湖a、第二堰塞湖b、第三堰塞湖c,就是一个这种方案的延伸,从而适用于
多种场景的抗洪救灾。
[0051] 使用方便,由方案内容可以看出,堰塞虹吸供水管是一种异形管,可以采用橡胶的“挤出硫化工艺”加工成很长的一根,通过车载的方式运输到灾区,然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截取,同时,由于刚提供的管是“空的”,所以,只要将端部封住就可以利用“冲锋舟”轻
易地运到目的地,同时,由于连接方式采用的是直对“马牙扣”的方式,所以连接方便,同理,
虹吸输水管也可采用封端,水送的方式。
[0052] 实施例2,本发明提到的一种虹吸法抗洪抢险装置,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
[0053] 参照图8,在虹吸输水管2位于泄洪河道1的末端连接吸水水龙头9,所述吸水水龙头9包括基管9.1、增速叶片9.2、河水通孔9.3,所述的基管9.1的一端上部为弯管,用于连接
到虹吸输水管2的末端,基管的另一端下部设有多组贯穿的河水通孔9.3,且在河水通孔9.3
的两侧设有增速叶片9.2,使河水流过增速叶片9.2会产生加速效应,提高河水通过河水通
孔9.3的速度,产生的虹吸效应,使基管9.1内腔的洪水流动加速,提升了对洪水的吸力。
[0054] 其中,基管9.1的末端设有尾管9.4,所述尾管9.4内腔为锥形孔,且尾管的出口为泄洪河道1的下游方向,泄洪河道1的快速流动对尾管9.4产生了虹吸作用,增加了对基管
9.1内腔的洪水的吸力。
[0055] 参照图9,本发明的增速叶片9.2为圆形结构,由于河水快速流过增速叶片之间的空腔,可以提高河水的流速,从而对基管9.1产生了虹吸效应,提高了基管内的水流速度;多
组增速叶片和多个河道通孔,可以对基管提供更多的虹吸效应,更快的提高了基管内的水
流速度。
[0056] 本发明通过吸水水龙头可以提高虹吸排水的速度,且该吸水水龙头不需要额外增加动力,只需要设计特殊的结构利用河道的河水流动的动力,实现虹吸效应来提高堰塞虹
吸供水管和虹吸输水管的排水能力。
[0057] 实施例3,与实施例2不同之处是:
[0058] 参照图10,本发明的增速叶片9.2采用长方形结构,且增速叶片9.2的两侧壁可以设计凸起结构,该结构可以更快的提高河水的流速,从而产生更大的虹吸力,进一步提高基
管内的水流速度。
[0059] 实施例4,与实施例3不同之处是:
[0060] 参照图10,本发明的增速叶片9.2采用长方形结构,且设有加强筋9.5,增加增速叶片的稳固性能,并且,增速叶片9.2的两侧壁可以设计凸起结构,该结构可以更快的提高河
水的流速,从而产生更大的虹吸力,进一步提高基管内的水流速度。
[006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部分较佳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能利用上述阐述的技术方案加以修改或将其修改为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依据本发明的技术
方案所进行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置换,尽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