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974798.5

文献号 : CN11204926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楚立胜

申请人 : 湖北信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置,属于建筑外墙保温技术领域,包括墙体以及通过第一螺栓连接在所述墙体侧壁呈上下分布的第二保温墙板以及第一保温墙板,所述第一保温墙板朝向第二保温墙板的一侧活动安装有第一密封组件,第二保温墙板朝向第一保温墙板的一侧活动安装有第二密封组件;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保温墙板侧壁的第一凹腔以及通过第一弹性体连接在所述第一凹腔内部的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一端延伸至第一保温墙板外部并固定设置有第一密封层。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安装方便以及保温效果好的优点,相较于现有技术,可极大程度的减小相邻保温墙板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建筑体内部热量从相邻两组保温墙板之间流失。

权利要求 :

1.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4)以及通过第一螺栓(1)连接在所述墙体(4)侧壁呈上下分布的第二保温墙板(5)以及第一保温墙板(2),所述第一保温墙板(2)朝向第二保温墙板(5)的一侧活动安装有第一密封组件,第二保温墙板(5)朝向第一保温墙板(2)的一侧活动安装有第二密封组件;

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保温墙板(2)侧壁的第一凹腔(12)以及通过第一弹性体(13)连接在所述第一凹腔(12)内部的第一支撑板(14),所述第一支撑板(14)一端延伸至第一保温墙板(2)外部并固定设置有第一密封层(15);

所述第二密封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二保温墙板(5)侧壁的第二凹腔(19)以及通过第二弹性体(20)连接在所述第二凹腔(19)内部的第二支撑板(21),所述第二支撑板(21)一端延伸至第二保温墙板(5)外部并固定设置有与第一密封层(15)向对应的第二密封层(22);

所述墙体(4)侧壁还设置有用以带动第一支撑板(14)与第二支撑板(21)相向移动使第一密封层(15)与第二密封层(22)相互抵接的驱动组件;

所述第一保温墙板(2)一端靠近墙体(4)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凹腔(12)连通的第一滑槽(11),所述第二保温墙板(5)一端靠近墙体(4)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二凹腔(19)连通的第二滑槽(18),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墙体(4)侧壁的固定板(7)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7)远离墙体(4)一侧呈上下对称分布的若干支撑座(8),所述支撑座(8)远离固定板(7)的一端转动设置有拨杆(16),所述拨杆(16)远离支撑座(8)的一端向固定板(7)水平中心线方向倾斜,位于上方的拨杆(16)可穿过第二滑槽(18)并抵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1)侧壁,位于下方的拨杆(16)可穿过第一滑槽(11)并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4)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8)与所述拨杆(16)之间通过销杆(9)转动连接,且支撑座(8)与拨杆(16)之间通过第三弹性体(10)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7)通过第二螺栓(6)固定在墙体(4)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体(13)与第二弹性体(20)均为弹簧,所述第三弹性体(10)为弹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温墙板(2)与第二保温墙板(5)与所述墙体(4)之间还设置有保温层(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层(15)、第二密封层(22)以及保温层(3)均采用保温材料制成。

说明书 :

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建筑外墙保温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建筑朝工厂化、预制化以及有利于集成等目标努力,装配式、模块化建筑就是科技成果发展的产物,它是用工厂流水线的方式在工厂制造完成一栋住宅所需要的全部
构件,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在现场吊装拼接的一类建筑。随着装配式建筑渐渐被更多的应
用,而传统的墙体保温系统在应用到装配式房屋时碰到了瓶颈。
[0003] 现有技术中,在将保温墙板装配在墙体外部时,两组保温墙板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间隙,由于这些间隙的存在,建筑体内部的热量容易流失,使得建筑体的保温效
果较差。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置。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置,包括墙体以及通过第一螺栓连接在所述墙体侧壁呈上下分布的第二保温墙板以及第一保温墙板,所述第一保温墙板朝向第二保温墙板的一
侧活动安装有第一密封组件,第二保温墙板朝向第一保温墙板的一侧活动安装有第二密封
组件;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保温墙板侧壁的第一凹腔以及通过第一弹性
体连接在所述第一凹腔内部的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一端延伸至第一保温墙板外部
并固定设置有第一密封层;所述第二密封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二保温墙板侧壁的第二凹
腔以及通过第二弹性体连接在所述第二凹腔内部的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一端延伸
至第二保温墙板外部并固定设置有与第一密封层向对应的第二密封层;所述墙体侧壁还设
置有用以带动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相向移动使第一密封层与第二密封层相互抵接的
驱动组件。
[0007]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保温墙板一端靠近墙体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凹腔连通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二保温墙板一端靠近墙体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二凹腔连通
的第二滑槽,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墙体侧壁的固定板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固
定板远离墙体一侧呈上下对称分布的若干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远离固定板的一端转动设置
有拨杆,所述拨杆远离支撑座的一端向固定板水平中心线方向倾斜,位于上方的拨杆可穿
过第二滑槽并抵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侧壁,位于下方的拨杆可穿过第一滑槽并抵接于所述
第一支撑板侧壁。
[0008]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支撑座与所述拨杆之间通过销杆转动连接,且支撑座与拨杆之间通过第三弹性体相连。
[0009]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固定板通过第二螺栓固定在墙体侧壁。
[0010]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弹性体与第二弹性体均为弹簧,所述第三弹性体为弹片。
[0011]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保温墙板与第二保温墙板与所述墙体之间还设置有保温层。
[0012]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密封层、第二密封层以及保温层均采用保温材料制成。
[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4]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安装方便以及保温效果好的优点,相较于现有技术,可极大程度的减小相邻保温墙板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建筑体内部热量从相邻两组保温墙板之间流
失;通过将第一保温墙板与第二保温墙板通过第一螺栓分别固定在墙体侧壁,在旋紧第一
螺栓的过程中,第一保温墙板与第二保温墙板向墙体侧壁方向靠近,同时利用驱动组件带
动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向外延伸,使得第一密封层与第二密封层相互抵接,从而对
第一保温墙板与第二保温墙板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以保证第一保温墙板与第二保温墙板
之间的连接紧密性,避免建筑体内部的温度从第一保温墙板与第二保温墙板之间流失,提
高保温效果。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图1中A区域放大示意图;
[0017] 图3为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置中第二密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中:1‑第一螺栓、2‑第一保温墙板、3‑保温层、4‑墙体、5‑第二保温墙板、6‑第二螺栓、7‑固定板、8‑支撑座、9‑销杆、10‑第三弹性体、11‑第一滑槽、12‑第一凹腔、13‑第二弹
性体、14‑第一支撑板、15‑第一密封层、16‑拨杆、17‑插槽、18‑第二滑槽、19‑第二凹腔、20‑
第二弹性体、21‑第二支撑板、22‑第二密封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20] 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
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21]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
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
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22]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
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
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0023] 实施例1
[0024] 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置,包括墙体4以及通过第一螺栓1连接在所述墙体4侧壁呈上下分布的第二保温墙板5以及第一保温墙板2,所述
第一保温墙板2朝向第二保温墙板5的一侧活动安装有第一密封组件,第二保温墙板5朝向
第一保温墙板2的一侧活动安装有第二密封组件,具体的,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包括开设在所
述第一保温墙板2侧壁的第一凹腔12以及通过第一弹性体13连接在所述第一凹腔12内部的
第一支撑板14,所述第一支撑板14一端延伸至第一保温墙板2外部并固定设置有第一密封
层15;所述第二密封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二保温墙板5侧壁的第二凹腔19以及通过第二
弹性体20连接在所述第二凹腔19内部的第二支撑板21,所述第二支撑板21一端延伸至第二
保温墙板5外部并固定设置有与第一密封层15向对应的第二密封层22,所述墙体4侧壁还设
置有用以带动第一支撑板14与第二支撑板21相向移动使第一密封层15与第二密封层22相
互抵接的驱动组件。
[0025] 安装第一保温墙板2与第二保温墙板5时,可预先在墙体4侧壁开设与第一螺栓1相对应的孔洞,再将第一保温墙板2与第二保温墙板5通过第一螺栓1分别固定在墙体4侧壁,
在旋紧第一螺栓1的过程中,第一保温墙板2与第二保温墙板5向墙体4侧壁方向靠近,同时
利用驱动组件带动第一支撑板14以及第二支撑板21向外延伸,使得第一密封层15与第二密
封层22相互抵接,从而对第一保温墙板2与第二保温墙板5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以保证第
一保温墙板2与第二保温墙板5之间的连接紧密性,避免建筑体内部的温度从第一保温墙板
2与第二保温墙板5之间流失,提高保温效果。
[0026] 具体的,所述第一保温墙板3一端靠近墙体4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凹腔12连通的第一滑槽11,所述第二保温墙板5一端靠近墙体4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二凹腔19连通的第二滑槽
18,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墙体4侧壁的固定板7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7
远离墙体4一侧呈上下对称分布的若干支撑座8,所述支撑座8远离固定板7的一端转动设置
有拨杆16,所述拨杆16远离支撑座8的一端向固定板7水平中心线方向倾斜,位于上方的拨
杆16可穿过第二滑槽18并抵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1侧壁,位于下方的拨杆16可穿过第一滑
槽11并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4侧壁。
[0027] 在将第一保温墙板2与第二保温墙板5向墙体4侧壁方向旋进时,位于上方的拨杆16可穿过第二滑槽18并抵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1侧壁,以带动第二支撑板21向下移动,位
于下方的拨杆16可穿过第一滑槽11并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4侧壁,以带动第一支撑板14
向上移动,使得第一密封层15与第二密封层22相互抵接,用以对第一保温墙板2与第二保温
墙板5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实现保温效果。
[0028] 具体的,所述支撑座8与所述拨杆16之间通过销杆9转动连接,且支撑座8与拨杆16之间通过第三弹性体10相连,在需要将第一保温墙板2与第二保温墙板5从墙体4侧壁拆卸
下来时,随着第一保温墙板2与第二保温墙板5远离墙体4,第一支撑板14带动第一密封层15
向第一凹腔12内部移动,第二支撑板21带动第二密封层22向第二凹腔19内部移动,使得第
一密封层15与第二密封层22之间相互远离,通过第三弹性体10的设置,拨杆16可沿支撑座8
反向转动,实现拨杆16的复位。
[0029] 具体的,所述固定板7通过第二螺栓6固定在墙体4侧壁。
[0030] 具体的,所述第一弹性体13与第二弹性体20均为弹簧,所述第三弹性体10为弹片。
[0031] 具体的,所述第一密封层15与第二密封层22均采用保温材料制成,如保温棉等。
[0032] 为保证拨杆16能够顺利的带动第一支撑板14以及第二支撑板21移动,所述第一支撑板14以及第二支撑板21侧壁开设有与所述拨杆16相适配的插槽17。
[0033]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墙板2与第二保温墙板5的数量可根据墙体4的面积设置多组,通过将多组第一保温墙板2与第二保温墙板5拼装在整面墙体4外壁,以实现建筑体
的保温。
[0034] 实施例2
[0035] 请参阅图1,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置,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1,所述第一保温墙板2与第二保温墙板5与所述墙体4之间还设置有保温层3,所述保温层3为采用保温材
料制成,如保温棉等。
[0036]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安装方便以及保温效果好的优点,相较于现有技术,可极大程度的减小相邻保温墙板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建筑体内部热量从相邻两组保温墙板之间流
失;通过将第一保温墙板2与第二保温墙板5通过第一螺栓1分别固定在墙体4侧壁,在旋紧
第一螺栓1的过程中,第一保温墙板2与第二保温墙板5向墙体4侧壁方向靠近,同时利用驱
动组件带动第一支撑板14以及第二支撑板21向外延伸,使得第一密封层15与第二密封层22
相互抵接,从而对第一保温墙板2与第二保温墙板5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以保证第一保温
墙板2与第二保温墙板5之间的连接紧密性,避免建筑体内部的温度从第一保温墙板2与第
二保温墙板5之间流失,提高保温效果。
[0037]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
做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