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潜地式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桩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1173009.4

文献号 : CN11210957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谭金岜

申请人 : 南京棠邑科创服务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潜地式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桩,包括充电桩体,所述充电桩体内设有开口向上的放置腔,所述放置腔内上下滑动的设有滑动箱,所述滑动箱下端面与所述放置腔下侧内壁之间固连有复位弹簧,所述滑动箱内设有线圈腔,所述线圈腔上侧内壁上转动连接有两个托盘轴,两个所述托盘轴左右放置,所述托盘轴上均固接有支撑托盘;本发明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省去了插拔充电枪的步骤,在充电的同时可对充电功率进行调节,进而降低汽车蓄电池的发热量对汽车蓄电池进行保护;通过制冷器吸收汽车蓄电池产生的热量,延长了汽车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同时可对车轮的胎压进行检测,并提供充气功能。

权利要求 :

1.一种潜地式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桩,包括充电桩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体内设有开口向上的放置腔,所述放置腔内上下滑动的设有滑动箱,所述滑动箱下端面与所述放置腔下侧内壁之间固连有复位弹簧,所述滑动箱内设有线圈腔,所述线圈腔上侧内壁上转动连接有两个托盘轴,两个所述托盘轴左右放置,所述托盘轴上均固接有支撑托盘,左侧所述托盘轴的外圆面上于所述支撑托盘上端面上卷绕有供电线圈,所述供电线圈的自由端固接于右侧所述托盘轴的外圆面上,所述充电桩体内于所述放置腔的下侧设有滑块腔,所述滑块腔与所述放置腔通过导向孔连通,所述导向孔内上下滑动的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固接于所述放置腔的下端面上,所述滑块腔内左右滑动的设有滑动连通块,所述滑动连通块内设有L形孔,所述L形孔的一个开口位于所述滑动连通块的左端面上、另一个开口位于所述滑动连通块的上端面上,所述导向孔、所述滑块腔可通过所述L形孔连通,所述充电桩体内设有两个开口向上的压板腔,两个所述压板腔分布在所述放置腔左右两侧,所述压板腔的下侧内壁上固接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内设有开口向上的液压油腔,所述液压油腔内滑动设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上端固接有压板,且左侧所述压板的水平宽度小于右侧所述压板,所述压板下端面和所述导向柱上端面之间于所述液压杆上固连有支撑弹簧,所述液压油腔与所述滑块腔通过连通管连通;所述充电桩体上端面设有车体,所述车体转动连接有车轮,所述车轮可转动将移动所述车体并抵触在所述压板的上端面上,所述车体内于左右两个所述车轮之间设有输电线圈、汽车蓄电池,所述输电线圈位于所述汽车蓄电池的左侧且与所述汽车蓄电池电性连接,且当所述车轮位于所述压板上时,所述托盘轴下端安装有从动锥齿轮,所述输电线圈位于左侧所述从动锥齿轮的正上方,所述液压油腔、所述连通管、所述滑块腔、所述L形孔、所述导向孔内填充有液压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潜地式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腔右侧内壁上固接有联动电机,所述联动电机的左端面上动力连接有动力轴,所述动力轴上花键连接有滑动导套,所述滑动导套两端固接有主动锥齿轮,所述主动锥齿轮可与对应位置的从动锥齿轮啮合,所述滑动导套内设有弹簧腔,所述动力轴位于所述弹簧腔内,所述联动电机左端面与所述弹簧腔左侧内壁之间固连有切换弹簧,所述滑动箱内于右侧所述托盘轴的上方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切换弹簧、所述联动电机电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潜地式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箱内于所述线圈腔的后侧设有开口向上的滑板腔,所述滑板腔前后内侧壁之间设有导向槽、横向导槽,所述导向槽位于所述横向导槽的前侧,所述滑板腔内设有遮挡滑板,所述遮挡滑板内固接有两个滑动杆,两个所述滑动杆前后放置,前侧所述滑动杆位于所述导向槽内、后侧所述滑动杆位于所述横向导槽内,前侧所述滑动杆的左端与所述导向槽下侧内壁之间固连有滑板弹簧,所述滑板腔下侧内壁上设有制冷器,右侧所述支撑托盘内设有接收线圈,所述接收线圈与所述滑板弹簧、所述制冷器电性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潜地式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体内于所述放置腔的前侧设有开口向上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滑动设有充气嘴,所述充气嘴下端面与所述容纳腔下侧内壁之间设有顶出弹簧,所述压板内于对应的所述车轮下方设有胎压传感器,所述胎压传感器与所述顶出弹簧电性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潜地式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体内于所述容纳腔的下侧设有软管腔,所述软管腔后侧内壁上设有气罐,所述气罐前端面上转动连接有卷绕轴,所述卷绕轴的前端转到连接于所述软管腔前侧内壁上,所述卷绕轴上固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后端面与所述软管腔后侧内壁之间固连有扭簧,所述卷绕轴上卷绕有输气软管,所述卷绕轴内设有送气孔,所述输气软管与所述气罐通过所述送气孔连通,所述输气软管的自由端滑动配合于所述软管腔上侧内壁并位于所述顶出弹簧内且固接于所述充气嘴的下端面上。

说明书 :

一种潜地式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充电桩相关领域,具体为一种潜地式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桩。

背景技术

[0002] 无线充电技术是充电线圈与用电线圈之间以磁场传送能量,两者之间不用电线连接,进而省去了线材的束缚,使得充电设备得到解放;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都需要将充
电枪插到汽车内,不仅麻烦且在车主忘记拔掉充电枪就驾驶汽车时,会使得充电桩受到损
坏,且充电时蓄电池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不及时的排出热量会影响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0003] 本发明阐述的一种潜地式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桩,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例设计了一种潜地式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桩,本例的一种潜地式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桩,包括充电桩体,所述充电桩体内设有开口向上的放置腔,所述
放置腔内上下滑动的设有滑动箱,所述滑动箱下端面与所述放置腔下侧内壁之间固连有复
位弹簧,所述滑动箱内设有线圈腔,所述线圈腔上侧内壁上转动连接有两个托盘轴,两个所
述托盘轴左右放置,所述托盘轴上均固接有支撑托盘,左侧所述托盘轴的外圆面上于所述
支撑托盘上端面上卷绕有供电线圈,所述供电线圈的自由端固接于右侧所述托盘轴的外圆
面上,所述充电桩体内于所述放置腔的下侧设有滑块腔,所述滑块腔与所述放置腔通过导
向孔连通,所述导向孔内上下滑动的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固接于所述放置腔的
下端面上,所述滑块腔内左右滑动的设有滑动连通块,所述滑动连通块内设有L形孔,所述L
形孔的一个开口位于所述滑动连通块的左端面上、另一个开口位于所述滑动连通块的上端
面上,所述导向孔、所述滑块腔可通过所述L形孔连通,所述充电桩体内设有两个开口向上
的压板腔,两个所述压板腔分布在所述放置腔左右两侧,所述压板腔的下侧内壁上固接有
导向柱,所述导向柱内设有开口向上的液压油腔,所述液压油腔内滑动设有液压杆,所述液
压杆上端固接有压板,且左侧所述压板的水平宽度小于右侧所述压板,所述压板下端面和
所述导向柱上端面之间于所述液压杆上固连有支撑弹簧,所述液压油腔与所述滑块腔通过
连通管连通;所述充电桩体上端面设有车体,所述车体转动连接有车轮,所述车轮可转动将
移动所述车体并抵触在所述压板的上端面上,所述车体内于左右两个所述车轮之间设有输
电线圈、汽车蓄电池,所述输电线圈位于所述汽车蓄电池的左侧且与所述汽车蓄电池电性
连接,且当所述车轮位于所述压板上时,所述托盘轴下端安装有从动锥齿轮,所述输电线圈
位于左侧所述从动锥齿轮的正上方,所述液压油腔、所述连通管、所述滑块腔、所述L形孔、
所述导向孔内填充有液压油;车轮带动车体自左向右移动,当右侧车轮抵触于右侧压板上
时,带动右侧液压杆向下滑动,进而通过液压油将滑动连通块向左推动,使得导向孔与滑块
腔通过L形孔连通,之后左侧车轮抵触于左侧压板上,带动左侧液压杆向下滑动,进而将左
侧液压油腔内的液压油通过连通管、滑块腔、滑动连通块输送至导向孔内,进而通过支撑杆
推动滑动箱向上滑动并拉伸复位弹簧,进而使得供电线圈与输电线圈之间的距离减小,进
而使得供电线圈通过磁场的方式给输电线圈传递电能,进而对汽车蓄电池进行充电,只抵
触其中一个压板或者抵触的顺序与上述顺序不同均无法推出滑动箱,进而减少充电桩误触
的可能性。
[0005] 有益地,所述线圈腔右侧内壁上固接有联动电机,所述联动电机的左端面上动力连接有动力轴,所述动力轴上花键连接有滑动导套,所述滑动导套两端固接有主动锥齿轮,
所述主动锥齿轮可与对应位置的从动锥齿轮啮合,所述滑动导套内设有弹簧腔,所述动力
轴位于所述弹簧腔内,所述联动电机左端面与所述弹簧腔左侧内壁之间固连有切换弹簧,
所述滑动箱内于右侧所述托盘轴的上方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切换弹
簧、所述联动电机电性连接;滑动箱向上滑动使得温度传感器与汽车蓄电池下端面相抵触,
汽车蓄电池因为长时间充电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温度传感器接收到汽车蓄电池散发的热量
之后,进而启动联动电机,进而通过右侧主动锥齿轮带动右侧从动锥齿轮转动,进而将供电
线圈卷绕在右侧托盘轴上,进而降低充电的功率,进而减少汽车蓄电池充电时产生的热量,
当汽车蓄电池恢复正常温度后,切换弹簧通电伸长,进而将供电线圈卷绕在左侧托盘轴上,
恢复之前的充电功率,进而保持正常的充电效率。
[0006] 有益地,所述滑动箱内于所述线圈腔的后侧设有开口向上的滑板腔,所述滑板腔前后内侧壁之间设有导向槽、横向导槽,所述导向槽位于所述横向导槽的前侧,所述滑板腔
内设有遮挡滑板,所述遮挡滑板内固接有两个滑动杆,两个所述滑动杆前后放置,前侧所述
滑动杆位于所述导向槽内、后侧所述滑动杆位于所述横向导槽内,前侧所述滑动杆的左端
与所述导向槽下侧内壁之间固连有滑板弹簧,所述滑板腔下侧内壁上设有制冷器,右侧所
述支撑托盘内设有接收线圈,所述接收线圈与所述滑板弹簧、所述制冷器电性连接;当供电
线圈卷绕在右侧托盘轴上时,供电线圈通过磁场的方式给接收线圈传递电能,进而通过接
收线圈将滑板弹簧通电压缩,进而使得遮挡滑板滑至滑板腔内,同时启动制冷器产生冷气,
进而吸收汽车蓄电池充电时产生的热量,进而对汽车蓄电池进行保护。
[0007] 有益地,所述充电桩体内于所述放置腔的前侧设有开口向上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滑动设有充气嘴,所述充气嘴下端面与所述容纳腔下侧内壁之间设有顶出弹簧,所述
压板内于对应的所述车轮下方设有胎压传感器,所述胎压传感器与所述顶出弹簧电性连
接;胎压传感器检测到相对应的车轮胎压不足时,控制顶出弹簧通电,进而将充气嘴弹出,
进而通过充气嘴对胎压不足的车轮进行补气,保证汽车的行车安全。
[0008] 有益地,所述充电桩体内于所述容纳腔的下侧设有软管腔,所述软管腔后侧内壁上设有气罐,所述气罐前端面上转动连接有卷绕轴,所述卷绕轴的前端转到连接于所述软
管腔前侧内壁上,所述卷绕轴上固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后端面与所述软管腔后侧内壁
之间固连有扭簧,所述卷绕轴上卷绕有输气软管,所述卷绕轴内设有送气孔,所述输气软管
与所述气罐通过所述送气孔连通,所述输气软管的自由端滑动配合于所述软管腔上侧内壁
并位于所述顶出弹簧内且固接于所述充气嘴的下端面上;气罐内的气体通过送气孔、输气
软管输送至充气嘴内,当充气嘴弹出时,通过牵扯输气软管实现充气嘴对不同的位置的车
轮进行充气,牵扯输气软管的同时带动卷绕轴转动,并通过固定环扭动扭簧,充气完毕后,
在扭簧的扭力作用下,将输气软管卷绕在卷绕轴上,并使得充气嘴缩回至容纳腔内。
[000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省去了插拔充电枪的步骤,在充电的同时可对充电功率进行调节,进而降低汽车蓄电池的发热
量对汽车蓄电池进行保护;通过制冷器吸收汽车蓄电池产生的热量,延长了汽车蓄电池的
使用寿命;同时可对车轮的胎压进行检测,并提供充气功能。

附图说明

[001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发明
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
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12]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潜地式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桩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是图1中A‑A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3是图2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5] 图4是图2中C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 图5是图4中D‑D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6是图1中E‑E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结合图1至图6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为叙述方便,现对下文所说的方位规定如下:下文所说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与图1本身投影关系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一致。
[0019]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潜地式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桩,包括充电桩体11,所述充电桩体11内设有开口向上的放置腔18,所述放置腔18内上下滑动的设有滑动箱19,所述滑动箱
19下端面与所述放置腔18下侧内壁之间固连有复位弹簧17,所述滑动箱19内设有线圈腔
33,所述线圈腔33上侧内壁上转动连接有两个托盘轴26,两个所述托盘轴26左右放置,所述
托盘轴26上均固接有支撑托盘23,左侧所述托盘轴26的外圆面上于所述支撑托盘23上端面
上卷绕有供电线圈34,所述供电线圈34的自由端固接于右侧所述托盘轴26的外圆面上,所
述充电桩体11内于所述放置腔18的下侧设有滑块腔12,所述滑块腔12与所述放置腔18通过
导向孔15连通,所述导向孔15内上下滑动的设有支撑杆16,所述支撑杆16的上端固接于所
述放置腔18的下端面上,所述滑块腔12内左右滑动的设有滑动连通块13,所述滑动连通块
13内设有L形孔14,所述L形孔14的一个开口位于所述滑动连通块13的左端面上、另一个开
口位于所述滑动连通块13的上端面上,所述导向孔15、所述滑块腔12可通过所述L形孔14连
通,所述充电桩体11内设有两个开口向上的压板腔41,两个所述压板腔41分布在所述放置
腔18左右两侧,所述压板腔41的下侧内壁上固接有导向柱42,所述导向柱42内设有开口向
上的液压油腔43,所述液压油腔43内滑动设有液压杆40,所述液压杆40上端固接有压板38,
且左侧所述压板38的水平宽度小于右侧所述压板38,所述压板38下端面和所述导向柱42上
端面之间于所述液压杆40上固连有支撑弹簧39,所述液压油腔43与所述滑块腔12通过连通
管44连通;所述充电桩体11上端面设有车体35,所述车体35转动连接有车轮36,所述车轮36
可转动将移动所述车体35并抵触在所述压板38的上端面上,所述车体35内于左右两个所述
车轮36之间设有输电线圈31、汽车蓄电池27,所述输电线圈31位于所述汽车蓄电池27的左
侧且与所述汽车蓄电池27电性连接,且当所述车轮36位于所述压板38上时,所述托盘轴26
下端安装有从动锥齿轮22,所述输电线圈31位于左侧所述从动锥齿轮22的正上方,所述液
压油腔43、所述连通管44、所述滑块腔12、所述L形孔14、所述导向孔15内填充有液压油;车
轮36带动车体35自左向右移动,当右侧车轮36抵触于右侧压板38上时,带动右侧液压杆40
向下滑动,进而通过液压油将滑动连通块13向左推动,使得导向孔15与滑块腔12通过L形孔
14连通,之后左侧车轮36抵触于左侧压板38上,带动左侧液压杆40向下滑动,进而将左侧液
压油腔43内的液压油通过连通管44、滑块腔12、滑动连通块13输送至导向孔15内,进而通过
支撑杆16推动滑动箱19向上滑动并拉伸复位弹簧17,进而使得供电线圈34与输电线圈31之
间的距离减小,进而使得供电线圈34通过磁场的方式给输电线圈31传递电能,进而对汽车
蓄电池27进行充电,只抵触其中一个压板38或者抵触的顺序与上述顺序不同均无法推出滑
动箱19,进而减少充电桩误触的可能性。
[0020] 有益地,所述线圈腔33右侧内壁上固接有联动电机20,所述联动电机20的左端面上动力连接有动力轴21,所述动力轴21上花键连接有滑动导套30,所述滑动导套30两端固
接有主动锥齿轮32,所述主动锥齿轮32可与对应位置的从动锥齿轮22啮合,所述滑动导套
30内设有弹簧腔29,所述动力轴21位于所述弹簧腔29内,所述联动电机20左端面与所述弹
簧腔29左侧内壁之间固连有切换弹簧28,所述滑动箱19内于右侧所述托盘轴26的上方设有
温度传感器25,所述温度传感器25与所述切换弹簧28、所述联动电机20电性连接;滑动箱19
向上滑动使得温度传感器25与汽车蓄电池27下端面相抵触,汽车蓄电池27因为长时间充电
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温度传感器25接收到汽车蓄电池27散发的热量之后,进而启动联动电
机20,进而通过右侧主动锥齿轮32带动右侧从动锥齿轮22转动,进而将供电线圈34卷绕在
右侧托盘轴26上,进而降低充电的功率,进而减少汽车蓄电池27充电时产生的热量,当汽车
蓄电池27恢复正常温度后,切换弹簧28通电伸长,进而将供电线圈34卷绕在左侧托盘轴26
上,恢复之前的充电功率,进而保持正常的充电效率。
[0021] 有益地,所述滑动箱19内于所述线圈腔33的后侧设有开口向上的滑板腔56,所述滑板腔56前后内侧壁之间设有导向槽58、横向导槽61,所述导向槽58位于所述横向导槽61
的前侧,所述滑板腔56内设有遮挡滑板59,所述遮挡滑板59内固接有两个滑动杆60,两个所
述滑动杆60前后放置,前侧所述滑动杆60位于所述导向槽58内、后侧所述滑动杆60位于所
述横向导槽61内,前侧所述滑动杆60的左端与所述导向槽58下侧内壁之间固连有滑板弹簧
57,所述滑板腔56下侧内壁上设有制冷器55,右侧所述支撑托盘23内设有接收线圈24,所述
接收线圈24与所述滑板弹簧57、所述制冷器55电性连接;当供电线圈34卷绕在右侧托盘轴
26上时,供电线圈34通过磁场的方式给接收线圈24传递电能,进而通过接收线圈24将滑板
弹簧57通电压缩,进而使得遮挡滑板59滑至滑板腔56内,同时启动制冷器55产生冷气,进而
吸收汽车蓄电池27充电时产生的热量,进而对汽车蓄电池27进行保护。
[0022] 有益地,所述充电桩体11内于所述放置腔18的前侧设有开口向上的容纳腔47,所述容纳腔47内滑动设有充气嘴45,所述充气嘴45下端面与所述容纳腔47下侧内壁之间设有
顶出弹簧46,所述压板38内于对应的所述车轮36下方设有胎压传感器37,所述胎压传感器
37与所述顶出弹簧46电性连接;胎压传感器37检测到相对应的车轮36胎压不足时,控制顶
出弹簧46通电,进而将充气嘴45弹出,进而通过充气嘴45对胎压不足的车轮36进行补气,保
证汽车的行车安全。
[0023] 有益地,所述充电桩体11内于所述容纳腔47的下侧设有软管腔50,所述软管腔50后侧内壁上设有气罐54,所述气罐54前端面上转动连接有卷绕轴49,所述卷绕轴49的前端
转到连接于所述软管腔50前侧内壁上,所述卷绕轴49上固接有固定环52,所述固定环52后
端面与所述软管腔50后侧内壁之间固连有扭簧53,所述卷绕轴49上卷绕有输气软管48,所
述卷绕轴49内设有送气孔51,所述输气软管48与所述气罐54通过所述送气孔51连通,所述
输气软管48的自由端滑动配合于所述软管腔50上侧内壁并位于所述顶出弹簧46内且固接
于所述充气嘴45的下端面上;气罐54内的气体通过送气孔51、输气软管48输送至充气嘴45
内,当充气嘴45弹出时,通过牵扯输气软管48实现充气嘴45对不同的位置的车轮36进行充
气,牵扯输气软管48的同时带动卷绕轴49转动,并通过固定环52扭动扭簧53,充气完毕后,
在扭簧53的扭力作用下,将输气软管48卷绕在卷绕轴49上,并使得充气嘴45缩回至容纳腔
47内。
[0024] 以下结合图1至图6对本文中的一种潜地式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桩的使用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0025] 初始时,充气嘴45位于容纳腔47内,供电线圈34卷绕在左侧托盘轴26上,右侧主动锥齿轮32与右侧从动锥齿轮22啮合,滑动连通块13位于右极限位置且L形孔14与导向孔15
不连通,滑动箱19位于放置腔18内,遮挡滑板59处于水平状态。
[0026] 当新能源汽车需要充电时,车轮36带动车体35自左向右移动,由于左侧所述压板38的水平宽度小于右侧所述压板38,右侧车轮36会先于左侧车轮36抵触压板38,当右侧车
轮36抵触于右侧压板38上时,带动右侧液压杆40向下滑动并压缩支撑弹簧39,进而通过右
侧液压油腔43、右侧连通管44内的液压油将滑动连通块13向左推动,使得导向孔15与滑块
腔12通过L形孔14连通,之后左侧车轮36抵触于左侧压板38上时,带动左侧液压杆40向下滑
动,进而将左侧液压油腔43内的液压油通过连通管44、滑块腔12、滑动连通块13输送至导向
孔15内,进而通过支撑杆16推动滑动箱19向上滑动并拉伸复位弹簧17,进而使得供电线圈
34与输电线圈31之间的距离减小并最终使得滑动箱19的上端面与车体35的下端面相抵触,
进而使得供电线圈34通过磁场的方式给输电线圈31传递电能,进而对汽车蓄电池27进行充
电,只抵触其中一个压板38或者抵触的顺序与上述顺序不同均无法推出滑动箱19,进而减
少充电桩被误触的可能性;
[0027] 滑动箱19向上滑动的同时使得温度传感器25与汽车蓄电池27下端面相抵触,汽车蓄电池27因为长时间充电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温度传感器25接收到汽车蓄电池27散发的热
量之后,进而启动联动电机20,进而通过动力轴21带动弹簧腔29转动,进而通过右侧主动锥
齿轮32带动右侧从动锥齿轮22转动,进而将供电线圈34卷绕的一部分在右侧托盘轴26上,
停止联动电机20,进而通过减少左侧托盘轴26上的供电线圈34的卷绕圈数进行降低对汽车
蓄电池27充电的功率,进而减少汽车蓄电池27充电时产生的热量,当供电线圈34的一部分
卷绕在右侧托盘轴26上时,供电线圈34通过磁场的方式给接收线圈24传递电能,进而通过
接收线圈24将滑板弹簧57通电压缩,进而通过前侧滑动杆60沿着导向槽58向下滑动、后侧
滑动杆60沿着横向导槽61向前滑动,进而使得遮挡滑板59滑至滑板腔56内,同时启动制冷
器55产生冷气,进而吸收汽车蓄电池27充电时产生的热量,进而对汽车蓄电池27进行充电
保护,延长了汽车蓄电池27的使用寿命;
[0028] 当汽车蓄电池27恢复正常温度后,切换弹簧28通电伸长使得左侧主动锥齿轮32与左侧从动锥齿轮22啮合,之后启动联动电机20,进而通过左侧主动锥齿轮32带动左侧从动
锥齿轮22转动,进而将供电线圈34卷绕在左侧托盘轴26上,全部卷绕在左侧托盘轴26上时,
停止联动电机20,进而使得汽车蓄电池27恢复之前的充电功率,进而保持正常的充电效率;
[0029] 压板38内的胎压传感器37检测到相对应的车轮36胎压不足时,控制顶出弹簧46通电,进而将充气嘴45弹出,气罐54内的气体通过送气孔51、输气软管48输送至充气嘴45内,
通过牵扯输气软管48实现充气嘴45对不同的位置的车轮36进行充气,保证汽车充电之后的
行车安全;牵扯输气软管48的同时带动卷绕轴49转动,并通过固定环52扭动扭簧53,充气完
毕后,在扭簧53的扭力作用下,将输气软管48卷绕在卷绕轴49上,并使得充气嘴45缩回至容
纳腔47内,恢复初始状态;
[0030] 充电完毕后,左侧车轮36先于右侧车轮36离开压板38,当左侧车轮36离开左侧压板38,进而在左侧支撑弹簧39的弹力作用下带动液压杆40向上滑动,进而在复位弹簧17的
拉力作用下通过液压油使得滑动箱19向下滑动恢复初始状态,之后右侧车轮36离开右侧压
板38时,在右侧支撑弹簧39的弹力作用下使得滑动连通块13向右滑动恢复初始状态。
[003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省去了插拔充电枪的步骤,在充电的同时可对充电功率进行调节,进而降低汽车蓄电池的发热
量对汽车蓄电池进行保护;通过制冷器吸收汽车蓄电池产生的热量,延长了汽车蓄电池的
使用寿命;同时可对车轮的胎压进行检测,并提供充气功能。
[0032]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
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