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以及热水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1158763.0

文献号 : CN11217429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士豪谭洵周高云

申请人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以及热水器。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包括有进水口、出水口、热力池壳体、臭氧发生组件、进水管以及扰流混气组件,进水管连接于进水口,扰流混气组件设置于进水管内,臭氧发生组件连接于扰流混气组件,臭氧经扰流混气组件排入水流并与水流混合。热水器包括如上所述的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本发明的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以及热水器,水流冲击扰流混气组件回转时臭氧从扰流混气组件中释放与水流混合,此外设置二次混合腔体使水流与臭氧再次混合,实现水流与臭氧的均匀混合;在热力池的进水管底部设置多个导水孔,使得进水管中的水与热力池内的水充分混合,降低热水器出水的水温波动。

权利要求 :

1.一种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其包括有进水口、出水口、热力池壳体与臭氧发生组件,所述臭氧发生组件用于产生臭氧对水消毒,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还包括有进水管以及扰流混气组件,所述进水管连接于所述进水口,所述扰流混气组件设置于所述进水管内,所述臭氧发生组件连接于所述扰流混气组件,臭氧经所述扰流混气组件排入水流并与水流混合;

所述扰流混气组件包括导气杆部件与扰流器部件,所述导气杆部件设置于所述进水管内且穿设于所述进水管的管壁,所述导气杆部件内部具有空腔,所述臭氧发生组件连接于所述空腔,所述导气杆部件的杆壁上开设有第一出气口,所述扰流器部件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出气口,所述扰流器部件可绕所述导气杆部件旋转地套设于所述导气杆部件,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第二出气口处于所述导气杆部件的轴向相同位置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混气组件内部具有空腔,所述臭氧发生组件连接于所述空腔,所述扰流混气组件上设置有导气孔,所述导气孔连通于所述空腔,所述导气孔位于所述进水管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器部件包括扰流管与扰流片,所述第二出气口开设于所述扰流管的侧壁,所述扰流片为螺旋状叶片,所述扰流片的走向与垂直于所述扰流管的轴线的平面斜交。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气口的长度方向沿所述扰流管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一出气口的长度方向沿所述导气杆部件的周向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第二出气口沿所述扰流管的周向均匀设置。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出气口沿所述导气杆部件的轴向并列设置为第一出气口组;两个所述第一出气口对称设置于所述导气杆部件的杆壁,两个所述第一出气口组对称设置于所述导气杆部件的杆壁,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组沿所述导气杆部件的周向间隔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混气组件还包括扰流器挡块,所述扰流器挡块套设于所述导气杆部件,两个所述扰流器挡块分别位于所述扰流器部件的两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还包括二次混合腔体组件,所述二次混合腔体组件的上端连接于所述进水管的底部,所述二次混合腔体组件的底部抵靠于所述热力池壳体,水流从所述进水管流入所述二次混合腔体组件后从所述二次混合腔体组件的底部流出,所述二次混合腔体组件用于使水流产生震荡以充分混合臭氧与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混合腔体组件包括二次混合内腔体部件与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所述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为管状结构,所述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的上端套设于所述进水管;所述二次混合内腔体部件竖直设置于所述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内,所述二次混合内腔体部件包括扩散部与导水部,所述扩散部的内径由上往下逐渐增大,所述扩散部的顶端具有开口,所述扩散部的顶端开口伸入所述进水管内,所述扩散部与所述进水管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扩散部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导水部的顶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混合内腔体部件还包括有突缘盘,所述突缘盘围设于所述导水部,所述突缘盘的外圈固接于所述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的内部,在所述突缘盘上设置有通孔。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的侧壁底端开设有若干出水孔。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热力池壳体的底部,所述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还包括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自所述出水口由下往上向所述热力池壳体内部延伸。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发生组件内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被设置为自所述臭氧发生组件向所述扰流混气组件的方向导通。

14.一种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

说明书 :

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以及热水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以及热水器。

背景技术

[0002] 热水器在使用过程中会有少量的水残存于热水器管路中,长时间残存于热水器管路中的水容易滋生细菌,现有的杀菌手段包括向水中通入臭氧以杀灭水中的细菌,但是现
有技术直接向水中通入臭氧容易产生臭氧与水混合不均匀的问题;此外,热水器在对水加
热的过程中,热水器的加热功率时常不够稳定,导致流出的水温波动,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用于杀菌的臭氧与水混合不均匀以及热水器出水温度存在波动的缺陷,提供一种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以及热水器。
[0004]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 一种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其包括有进水口、出水口、热力池壳体与臭氧发生组件,所述臭氧发生组件用于产生臭氧对水消毒,其特点在于,所述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还包
括有进水管以及扰流混气组件,所述进水管连接于所述进水口,所述扰流混气组件设置于
所述进水管内,所述臭氧发生组件连接于所述扰流混气组件,臭氧经所述扰流混气组件排
入水流并与水流混合。
[0006]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进水管中设置扰流混气组件,扰流混气组件在水流的冲击下在水流中回转扰流,臭氧经过扰流混气组件排入水流中,从而提高臭氧与水的混合效率,使
臭氧与水流混合更加均匀。
[0007] 较佳地,所述扰流混气组件内部具有空腔,所述臭氧发生组件连接于所述空腔,所述扰流混气组件上设置有导气孔,所述导气孔连通于所述空腔,所述导气孔位于所述进水
管内。
[0008] 在本方案中,在扰流混气组件内部设置空腔,扰流混气组件的导气孔连通于空腔,从而空腔内的臭氧经导气孔排入水流中,从而提高臭氧与水的混合效率,使臭氧与水流混
合更加均匀。
[0009] 较佳地,所述扰流混气组件包括导气杆部件与扰流器部件,所述导气杆部件设置于所述进水管内且穿设于所述进水管的管壁,所述导气杆部件内部具有空腔,所述臭氧发
生组件连接于所述空腔,所述导气杆部件的杆壁上开设有第一出气口,所述扰流器部件的
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出气口,所述扰流器部件可绕所述导气杆部件旋转地套设于所述导气杆
部件,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第二出气口处于所述导气杆部件的轴向相同位置处。
[0010]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可以绕导气杆部件回转的扰流器部件,导气杆部件与扰流器部件分别开设有第一出气口与第二出气口,当导气杆部件绕扰流器部件回转,当第一出
气口与第二出气口相对时,空腔中的臭氧经第一出气口与第二出气口排入水流中,从而实
现将臭氧排入流动的水流中,提高臭氧与水流的混合效率,使臭氧与水流混合更加均匀。
[0011] 较佳地,所述扰流器部件包括扰流管与扰流片,所述第二出气口开设于所述扰流管的侧壁,所述扰流片为螺旋状叶片,所述扰流片的走向与垂直于所述扰流管的轴线的平
面斜交。
[0012]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扰流片设置为螺旋状叶片,当水流流过扰流器部件时能够冲击螺旋状叶片从而带动扰流器部件回转。
[0013] 较佳地,所述第二出气口的长度方向沿所述扰流管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一出气口的长度方向沿所述导气杆部件的周向设置。
[0014] 在本方案中,通过相交设置第一出气口与第二出气口,从而当扰流器部件绕导气杆部件回转,第一出气口与第二出气口相对时,臭氧从空腔向水流排气的时间能够延长,使
得臭氧排出更加均匀,提高臭氧与水流的混合效率。
[0015] 较佳地,若干所述第二出气口沿所述扰流管的周向均匀设置。
[0016]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扰流管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多个第二出气口,相比于仅设置一个第二出气口的情况,设置多个第二出气口,扰流管绕导气杆部件回转一圈的过程中,能
够排出更多的臭氧;多个第二出气口等间隔设置,扰流管绕导气杆部件回转一圈的过程中,
臭氧的排出量更大且排出更加均匀,从而提高臭氧与水流的混合效率,使臭氧与水流混合
更加均匀。
[0017] 较佳地,两个所述第一出气口沿所述导气杆部件的轴向并列设置为第一出气口组;两个所述第一出气口对称设置于所述导气杆部件的杆壁,两个所述第一出气口组对称
设置于所述导气杆部件的杆壁,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组沿所述导气杆部件的
周向间隔设置。
[0018]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导气杆部件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出气口以及第一出气口组,扰流管绕导气杆部件回转一圈的过程中,能够排出更多的臭氧;多个第一出气口以及第
一出气口组等间隔设置,扰流管绕导气杆部件回转一圈的过程中,臭氧的排出量更大且排
出更加均匀,从而提高臭氧与水流的混合效率,使臭氧与水流混合更加均匀。
[0019] 较佳地,所述扰流混气组件还包括扰流器挡块,所述扰流器挡块套设于所述导气杆部件,两个所述扰流器挡块分别位于所述扰流器部件的两侧。
[0020]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扰流器部件的两端设置扰流器挡块,从而限定扰流器部件与导气杆部件的相对轴向位置,使得扰流器部件只能绕导气杆部件回转,避免扰流器部件沿
导气杆部件的轴向滑动导致第一出气口与第二出气口错位以至于臭氧无法排出的情况出
现。
[0021] 较佳地,所述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还包括二次混合腔体组件,所述二次混合腔体组件的上端连接于所述进水管的底部,所述二次混合腔体组件的底部抵靠于所述热力池壳
体,水流从所述进水管流入所述二次混合腔体组件后从所述二次混合腔体组件的底部流
出,所述二次混合腔体组件用于使水流产生震荡以充分混合臭氧与水。
[0022]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二次混合腔体组件,混有臭氧的水流从进水管进入二次混合腔体组件后在二次混合腔体组件内震荡,使水和臭氧的混合更加均匀,提高臭氧的杀菌
效果。
[0023] 较佳地,所述二次混合腔体组件包括二次混合内腔体部件与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所述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为管状结构,所述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的上端套设于所述进
水管;所述二次混合内腔体部件竖直设置于所述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内,所述二次混合内
腔体部件包括扩散部与导水部,所述扩散部的内径由上往下逐渐增大,所述扩散部的顶端
具有开口,所述扩散部的顶端开口伸入所述进水管内,所述扩散部与所述进水管之间存在
间隙,所述扩散部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导水部的顶端。
[0024]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二次混合内腔体部件与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混有臭氧的水流在流入二次混合内腔体部件以及二次混合内腔体部件与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之间时
发生震荡,从而使水和臭氧的混合更加均匀,提高臭氧的杀菌效果。
[0025] 较佳地,所述二次混合内腔体部件还包括有突缘盘,所述突缘盘围设于所述导水部,所述突缘盘的外圈固接于所述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的内部,在所述突缘盘上设置有通
孔。
[0026]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导水部的外围设置突缘盘,二次混合内腔体部件通过突缘盘卡紧于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简化了二次混合腔体组件的结构。
[0027] 较佳地,所述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的侧壁底端开设有若干出水孔。
[0028]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的侧壁底端开设若干出水孔,水流流经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时经若干出水孔分流成多股与热力池壳体内的水充分混合后再排出
热力池壳体,减弱了热力池壳体的出水水温波动,提高了抗水温波动的效果。
[0029] 较佳地,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热力池壳体的底部,所述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还包括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自所述出水口由下往上向所述热力池壳体内部延伸。
[0030]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自出水口向热力池壳体内延伸的出水管,从而水在热力池壳体内充分混合后方能从热力池壳体中排出,提高了抗水温波动的效果。
[0031] 较佳地,所述臭氧发生组件内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被设置为自所述臭氧发生组件向所述扰流混气组件的方向导通。
[0032]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臭氧发生组件内设置单向阀,单向阀设置为只能自臭氧发生组件向扰流混气组件导通,确保水流不会倒灌进入臭氧发生组件内。
[0033] 一种热水器,其特点在于,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
[0034]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热水器内设置如上所述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利用臭氧对热水器内的水进行消毒,以及热水在热力池壳体内充分混合后流出,使得热水器能够为用户
提供经过臭氧消毒杀菌且水温波动程度较低的热水。
[0035]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0036] 本发明的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以及热水器,通过在进水管内设置扰流混气组件,水流冲击扰流混气组件回转时臭氧从扰流混气组件的出气孔中释放与水流混合,臭氧与流
动的水混合,使得二者混合更加均匀,此外设置二次混合腔体使水流与臭氧再次混合,实现
水流与臭氧的均匀混合从而达到充分杀菌的目的;在热力池的进水管底部沿圆周方向设置
多个导水孔,使得进水管中的水与热力池内的水充分混合,降低热水器出水的水温波动。

附图说明

[0037] 图1为本发明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的爆炸图。
[0038] 图2为本发明扰流混气组件以及进水管的斜轴测图。
[0039] 图3为本发明扰流混气组件以及进水管的俯视图。
[0040] 图4为本发明二次混合腔体组件的爆炸图。
[0041] 图5为本发明扰流混气组件的爆炸图。
[0042] 图6为本发明扰流混气组件的截面图。
[0043] 图7为本发明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的截面图。
[0044] 图8为本发明的热水器的整体示意图。
[0045] 附图标记说明
[0046] 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1
[0047] 进水口101
[0048] 出水口102
[0049] 热力池壳体103
[0050] 臭氧发生组件104
[0051] 进水管105
[0052] 出水管106
[0053] 扰流混气组件12
[0054] 导气杆部件121
[0055] 第一出气口1211
[0056] 扰流器部件122
[0057] 第二出气口1221
[0058] 扰流管1222
[0059] 扰流片1223
[0060] 扰流器挡块123
[0061] 二次混合腔体组件13
[0062] 二次混合内腔体部件131
[0063] 扩散部1311
[0064] 导水部1312
[0065] 突缘盘1313
[0066] 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
[0067] 出水孔1321
[0068] 热水器2

具体实施方式

[0069]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0070] 如图1与图7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1,其包括有进水口101、出水口102、热力池壳体103与臭氧发生组件104,臭氧发生组件104用于产生臭氧对水消毒,
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1还包括有进水管105以及扰流混气组件12,进水管105连接于进水口
101,扰流混气组件12设置于进水管105内,臭氧发生组件104连接于扰流混气组件12,臭氧
经扰流混气组件12排入水流并与水流混合。
[0071] 热力池壳体103为内部中空的圆柱。进水口101设置于热力池壳体103的顶部,出水口102设置于热力池壳体103的底部。臭氧发生组件104设置于热力池壳体103外部,臭氧发
生组件104连接于扰流混气组件12,臭氧发生组件104产生的臭氧经过管路导入扰流混气组
件12。进水管105连接于进水口101并自进水口101由上往下向热力池壳体103内延伸。扰流
混气组件12设置于进水管105内,在水流的冲击下扰流混气组件12发生回转,并在扰流混气
组件12的周围形成局部真空,臭氧从扰流混气组件12排入扰流混气组件12周围的局部真空
中与水流混合。
[0072] 如图5与图6所示,扰流混气组件12内部具有空腔,臭氧发生组件104连接于空腔,扰流混气组件12上设置有导气孔,导气孔连通于空腔,导气孔位于进水管105内。
[0073] 扰流混气组件12内部具有空腔,臭氧发生组件104连接于空腔,臭氧发生组件104生成臭氧排入扰流混气组件12的空腔内。扰流混气组件12的侧壁上开设有导气孔,当导气
孔导通时,空腔内的臭氧从导气孔排入水流中。
[0074] 扰流混气组件12包括导气杆部件121与扰流器部件122,导气杆部件121设置于进水管105内且穿设于进水管105的管壁,导气杆部件121内部具有空腔,臭氧发生组件104连
接于空腔,导气杆部件121的杆壁上开设有第一出气口1211,扰流器部件122的侧壁上开设
有第二出气口1221,扰流器部件122可绕导气杆部件121旋转地套设于导气杆部件121,第一
出气口1211与第二出气口1221处于导气杆部件121的轴向相同位置处。
[0075] 导气杆部件121为内部中空的杆件,导气杆部件121的中空部具有空腔,臭氧存储于空腔内,导气杆部件121的一端具有开口,开口连通于空腔,臭氧发生组件104连接于导气
杆部件121一端的开口。导气杆部件121的杆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一出气口1211,第一出气口
1211的长度方向与导气杆部件121的圆周方向相同。导气杆部件121穿设于进水管105的管
壁,且导气杆部件121安装于进水管105的径向平面。如图3所示,导气杆部件121偏心地设置
于进水管105,即导气杆部件121与进水管105的径向平面内非直径的弦重合,偏心设置使得
扰流器部件122的扰流能力更强。扰流器部件122有间隙地套设于导气杆部件121,当水流冲
击扰流器部件122时,水流带动扰流器部件122绕导气杆部件121回转,从而在扰流器部件
122处形成局部真空,更便于臭氧的排出。扰流器部件122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出气口1221,
第二出气口1221的长度方向与扰流器部件122的轴向相同。安装时通过调整导气杆部件121
与扰流器部件122的相对位置,调整第一出气口1211与第二出气口1221的相对位置,使第一
出气口1211与第二出气口1221处于导气杆部件121的轴向相同位置处,当扰流器部件122绕
导气杆部件121回转到某一位置时,第一出气口1211与第二出气口1221部分重叠,从而空腔
内的臭氧能够经过第一出气口1211与第二出气口1221排入水中。
[0076] 如图5所示,扰流器部件122包括扰流管1222与扰流片1223,第二出气口1221开设于扰流管1222的侧壁,扰流片1223为螺旋状叶片,扰流片1223的走向与垂直于扰流管1222
的轴线的平面斜交。
[0077] 扰流器部件122包括圆管状的扰流管1222,扰流管1222的外侧固接有四片扰流片1223,四片扰流片1223沿扰流管1222的圆周方向均布。扰流片1223为螺旋状叶片,扰流片
1223整体沿扰流管1222的轴向分布。当水流流经进水管105时,水流冲击扰流片1223带动扰
流器部件122绕导气杆部件121回转。
[0078] 第二出气口1221的长度方向沿扰流管1222的轴向设置,第一出气口1211的长度方向沿导气杆部件121的周向设置。
[0079] 第一出气口1211与第二出气口1221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使得扰流器部件122绕导气杆部件121回转时,第一出气口1211与第二出气口1221的重叠时间更长,使得空腔内的
臭氧经第一出气口1211与第二出气口1221的重叠部分排出时更加均匀。这样使得臭氧可以
多位置多角度的排入水流,使得混入更加均匀。
[0080] 若干第二出气口1221沿扰流管1222的周向均匀设置。
[0081] 在扰流管1222的管壁上,两个扰流片1223之间开设有一个第二出气口1221,在整个扰流管1222的圆周方向上,四片扰流片1223与四个第二进气口间隔设置,且四个第二出
气口1221沿扰流管1222的周向均匀设置。
[0082] 两个第一出气口1211沿导气杆部件121的轴向并列设置为第一出气口组;两个第一出气口1211对称设置于导气杆部件121的杆壁,两个第一出气口组对称设置于导气杆部
件121的杆壁,第一出气口1211与第一出气口组沿导气杆部件121的周向间隔设置。
[0083] 在导气杆部件121的杆壁上,总共开设有6个第一出气口1211。其中,2个第一出气口1211并排形成第一出气口组设置于导气杆部件121的杆壁上,且第一出气口组中的两个
第一出气口1211在导气杆部件121上的周向位置相同而轴向位置不同。2个第一出气口组沿
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于导气杆部件121的杆壁。此外,与2个第一出气口组沿导气杆部件121
周向相错开设置有2个第一出气口1211,2个第一出气口1211沿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于导气
杆部件121的杆壁。
[0084] 如图2与图3所示,扰流混气组件12还包括扰流器挡块123,扰流器挡块123套设于导气杆部件121,两个扰流器挡块123分别位于扰流器部件122的两侧。
[0085] 2个扰流器挡块123套设于导气杆部件121,且2个扰流器挡块123分别位于扰流器部件122的两侧,2个扰流器挡块123均设置于进水管105内。2个扰流器挡块123用以限制扰
流器部件122沿导气杆部件121轴向运动的自由度。
[0086] 如图7所示,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1还包括二次混合腔体组件13,二次混合腔体组件13的上端连接于进水管105的底部,二次混合腔体组件13的底部抵靠于热力池壳体103,
水流从进水管105流入二次混合腔体组件13后从二次混合腔体组件13的底部流出,二次混
合腔体组件13用于使水流产生震荡以充分混合臭氧与水。
[0087] 二次混合腔体组件13内部具有使水震荡的腔体,二次混合腔体组件13的上端卡紧于进水管105的底部,水流自进水管105流入二次混合腔体组件13之后分成三股水流,其中
有两股水流进入两侧腔体,由于两侧腔体设计为入口突窄,空腔,出口突窄并带有冲击斜面
的结构,水流将在空腔中产生震荡之后流出。这样使得臭氧和水的混合更均匀。三股水流剩
余的一股也是经窄口进入空腔流出。流出之后三股水流再次混合,从二次混合腔体组件13
底部的出水孔1321流出二次混合腔体组件13。
[0088] 如图4与图7所示,二次混合腔体组件13包括二次混合内腔体部件131与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为管状结构,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的上端套设
于进水管105;二次混合内腔体部件131竖直设置于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内,二次混合内
腔体部件131包括扩散部1311与导水部1312,扩散部1311的内径由上往下逐渐增大,扩散部
1311的顶端具有开口,扩散部1311的顶端开口伸入进水管105内,扩散部1311与进水管105
之间存在间隙,扩散部1311的底部连接于导水部1312的顶端。
[0089] 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整体为圆管状结构,且其两头具有通孔。其中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的上端自管壁向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的中心延伸,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
132的底端固定安装于热力池壳体103的底部。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的上端开口的内圈
卡紧于进水管105的外圈,从而确保进水管105流出的水完全流入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
内。二次混合内腔体部件131包括扩散部1311和导水部1312,其中扩散部1311为倒漏斗形,
扩散部1311的内径自上往下逐渐增大,且扩散部1311的上端伸入进水管105内;此外,扩散
部1311与进水管105的底部管壁之间存在间隙,从而水流自进水管105流入二次混合腔体组
件13时,一部分水流经扩散部1311上端的开口流入扩散部1311内,其余水流经扩散部1311
与进水管105之间的间隙流入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导水部1312连接于扩散部1311的下
端,导水部1312的上端与下端的内外径均相同,水流自进水管105流入扩散部1311后,扩散
部1311上端的空间狭窄,扩散部1311的内部空间沿竖直方向空间逐渐增大,从而水流二次
混合内腔体部件131内发生震荡,加强臭氧与水的混合。
[0090] 二次混合内腔体部件131还包括有突缘盘1313,突缘盘1313围设于导水部1312,突缘盘1313的外圈固接于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的内部,在突缘盘1313上设置有通孔。
[0091] 突缘盘1313的内圈连接于导水部1312的外圈,突缘盘1313的外圈卡紧于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的内部,二次混合内腔体部件131通过突缘盘1313卡紧连接于二次混合外腔
体部件132。在突缘盘1313开设有12个通孔,12个通孔沿突缘盘1313的周向均匀分布。水流
从扩散部1311与进水管105之间的间隙流入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震荡后经通孔流向二
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的底部。
[0092] 如图4所示,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的侧壁底端开设有若干出水孔1321。
[0093] 在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的开设24个出水孔1321,24个出水孔1321以12个为一排分成两排排列于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的底部,每排12个出水孔1321在二次混合外腔
体部件132的底部沿圆周方向均匀布置。水流流入二次混合腔体组件13内后,从二次混合外
腔体部件132底部的通孔分散成多股流入热力池壳体103内,从而与热力池壳体103内的水
充分混合,提高热力池的抗水温波动性能。
[0094] 出水口102设置于热力池壳体103的底部,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1还包括出水管106,出水管106自出水口102自下往上向热力池壳体103内部延伸。
[0095] 如图7所示,出水管106自出水口102竖直向上延伸进入热力池壳体103内部,出水管106在热力池壳体103内部的高度高于热力池壳体103的一半高度。位于热力池壳体103内
的出水管106的上下直径相同。
[0096] 臭氧发生组件104内设置有单向阀,单向阀被设置为自臭氧发生组件104向扰流混气组件12的方向导通。
[0097] 臭氧发生组件104不工作时,在单向阀的作用下,水流将不会倒灌进臭氧发生组件104。
[0098]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热水器2,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1。
[0099] 冷水从热水器2进水口101进入热水器2后,经换热器,转接头到达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1,经臭氧杀菌热力池装置1混入臭氧、缓冲之后从热水器出水口流出热水器2。
[0100] 当热水器2开启工作时,臭氧发生组件104开始工作,臭氧经单向阀进入到扰流混气组件12,同时从换热器出来的水,经转接头到达进水管105,水流继续流动带动扰流混气
组件12旋转并形成局部真空,此时达到扰流混气组件12的臭氧排入水流中,混有臭氧的水
流继续流动至二次混合腔体组件13后分为三股水流,两侧的两股水流进入两侧腔体,由于
两次腔体设计为入口突窄,空腔,出口突窄并带有冲击斜面的结构,水流将在空腔中产生震
荡后从突缘盘1313上的通孔流出,这样使得臭氧和水混合更均匀的中间水流也是经窄口进
入空腔流出,流出之后3股水流再次混合,由二次混合外腔体部件132底部的出水孔1321经
图7所示线路到达出水管106处,这样水流路径使得热力池的抗水温波动性能更强,最后流
出热力池。
[0101]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
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
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