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1000313.6

文献号 : CN11217793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东根金性春

申请人 : LG电子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密封外壳,具有排出制冷剂气体的排出空间;电动部,设置在所述密封外壳内并提供旋转驱动力;压缩部,设置在所述密封外壳内并压缩制冷剂气体;以及旋转轴,利用所述电动部的旋转驱动力来运转所述压缩部,在所述旋转轴上形成有制冷剂流路,所述制冷剂流路将由所述压缩部压缩的制冷剂气体引导到所述排出空间。通过这种结构,制冷剂气体可以不经由其他部位而直接排出到排出空间,从而能够使流动阻力最小化。

权利要求 :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密封外壳,在上侧设置有排出制冷剂气体的排出空间,在下侧设置有储存油的油储存空间;

电动部,设置在所述密封外壳内的所述排出空间的底部,提供旋转驱动力;

压缩部,设置在所述密封外壳内的所述电动部的下部,压缩制冷剂气体并向所述压缩部的底部吐出;

吐出盖,设置在所述压缩部的底部,提供以储存由所述压缩部压缩并向所述压缩部的底部吐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方式与所述油储存空间划分的储存空间;以及旋转轴,利用所述电动部的旋转驱动力来运转所述压缩部,所述旋转轴贯通所述电动部和所述压缩部的中心,其上侧末端暴露到所述排出空间且下侧末端位于所述吐出盖内,在所述旋转轴的内部形成有制冷剂流路,所述制冷剂流路的开口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排出空间和所述吐出盖内的所述储存空间连通,引导由所述压缩部压缩并向所述吐出盖吐出的制冷剂气体不经由所述电动部向所述排出空间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轴的上侧末端穿过所述电动部而凸出到所述密封外壳的排出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作为所述旋转轴的上侧末端外周的凸出到排出空间内的部位,还形成有与形成在所述旋转轴内部的制冷剂流路连通并排出制冷剂气体的连通流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流路形成为两个以上的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所述旋转轴内的制冷剂流路的上侧末端以贯通所述旋转轴的顶面而开放的形式形成,在所述旋转轴的顶面上还设置有排出引导部,所述排出引导部的一部分插入结合到所述制冷剂流路内,向排出空间内的多个位置引导制冷剂气体的排出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引导部包括:

主体端,以覆盖所述旋转轴的顶面的方式构成且形成为中心开放的环形,在所述主体端内部从所述中心朝向径向贯通形成有多个连通流路,多个所述连通流路与开放的所述中心连通;以及结合管,从所述主体端的开放的中心向下凸出且形成为内部为空的管体,插入结合到所述制冷剂流路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密封外壳上设置有从所述排出空间排出制冷剂气体的制冷剂排出管,所述制冷剂排出管向所述排出空间内凸出,形成在所述旋转轴上的制冷剂流路向不面向所述制冷剂排出管的方向排出制冷剂气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密封外壳内还提供油流路,所述油流路将所述油储存空间内的油供应到滑动部位。

说明书 :

压缩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了改善的制冷剂引导结构的压缩机。

背景技术

[0002] 通常,压缩机是用于生成高压或输送高压流体等的机器,在应用于冰箱或空调等的冷冻循环的压缩机的情况下,执行压缩制冷剂气体并将其传输到冷凝器的功能。
[0003] 这种压缩机根据压缩制冷剂气体的方式,被分为往复式压缩机、旋转式压缩机以及涡旋式压缩机等。
[0004] 尤其,所述涡旋式压缩机构成为,在密闭容器内部空间固定有固定涡旋盘,旋转涡旋盘与该固定涡旋盘咬合并进行旋转运动,通过在固定涡旋盘的固定涡卷和旋转涡旋盘的旋转涡卷之间连续地生成的压缩室来连续且重复地执行制冷剂气体的吸入、逐渐压缩以及吐出。
[0005] 另外,所述涡旋式压缩机根据电动部的位置,可以被分为上部压缩式压缩机和下部压缩式压缩机所述,电动部传递动力以使由固定涡旋盘和旋转涡旋盘构成的压缩部和所述旋转涡旋盘旋转,并且,所述涡旋式压缩机根据制冷剂气体的供应位置,可以被分为低压式压缩机和高压式压缩机。
[0006] 其中,所述下部压缩式压缩机构成为,所述压缩部位于密封外壳内的下侧空间,并且,电动部位于所述密封外壳内的上侧空间,所述上部压缩式压缩机构成为,所述压缩部位于密封外壳内的上侧空间,并且,电动部位于所述密封外壳内的下侧空间。
[0007] 并且,所述低压式压缩机是将制冷剂气体供应到所述密封外壳的内部空间之后间接地向所述压缩部提供的方式,所述高压式压缩机是直接将制冷剂气体提供到所述压缩部的方式。
[0008] 近年来,提供了由高压式压缩机构成所述下部压缩式压缩机的产品,对此,如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6‑0020190号、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8‑0083646号、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8‑0086749号等中所公开。
[0009] 前述现有技术的下部压缩式的高压式压缩机构成为,在压缩部内压缩的制冷剂气体被排出到设置于相应压缩部的底部的吐出盖内之后,通过沿着构成压缩部的固定涡旋盘的外周和主框架的外周以彼此连通的方式形成的多个制冷剂流路来被提供到电动部所在的空间,接着,所述制冷剂气体穿过存在于所述电动部的各种缝隙而流动到密封外壳内的上侧空间之后,通过设置在该上侧空间的制冷剂排出管来排出到外部。
[0010] 然而,在前述现有技术的压缩机中,为了形成向排出空间引导压缩的制冷剂气体的流路,存在需要在主框架和固定涡旋盘等上形成多个制冷剂流路的加工上的困难,以及为了使上述各个制冷剂流路能彼此连通,存在需要准确地安装每个构成要素的制造上的困难等。
[0011] 并且,前述的现有技术的压缩机构成为,旋转轴旋转的同时将存在于密封外壳内的下侧空间(位于吐出盖的下侧的空间)的油抽到每个滑动部位,为此,所述旋转轴需要贯通吐出盖,从而需要附加用于使该贯通部位保持密闭的结构等,所述吐出盖的结构变得非常复杂。
[0012] 并且,前述现有技术的压缩机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被吐出到吐出盖内的制冷剂气体在经由固定涡旋盘和主框架的制冷剂流路之后通过电动部所在的空间的过程中,与抽到每个滑动部而流下的油相遇时,不能向密封外壳内的上侧空间平稳地流动,而且,以混有所述油的一部分的状态,通过制冷剂排出管排出到外部。
[0013] 此外,存在还需要在所述密封外壳的内部中的电动部和主框架之间设置用于分离油和制冷剂气体的油分离引导件的缺点,以防止所述油和制冷剂气体混合而被一起排出的问题。
[0014] 并且,前述现有技术的压缩机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在被吐出到吐出盖内的制冷剂气体依次通过压缩部和电动部的过程中,由于过大的流动阻力而不能提高高速性能。
[0015] 现有技术文献
[0016] 专利文献
[0017] (专利文献0001)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6‑0020190号
[0018] (专利文献0002)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8‑0083646号
[0019] (专利文献0003)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8‑0086749号

发明内容

[0020]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21]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前述现有技术的各种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了新形式的制冷剂引导结构的压缩机,其在将由压缩部压缩并吐出到吐出盖内的制冷剂气体引导到制冷剂排出侧空间的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地防止与油的混合。
[0022]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了新形式的制冷剂引导结构的压缩机,其在旋转轴上形成制冷剂流路,从而能够防止因在固定涡旋盘和主框架上形成制冷剂流路而导致的组装困难、加工困难以及因匹配不正确而产生的制冷剂流动不良等问题。
[0023]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了新形式的制冷剂引导结构的压缩机,其能够防止向滑动部供应的油混合到向制冷剂排出侧空间流动的制冷剂气体,由此可以省略用于分离制冷剂气体和油的油分离引导件。
[0024]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了新形式的制冷剂引导结构的压缩机,其使将吐出到吐出盖内的制冷剂气体向排出空间引导的过程中产生的流动阻力最小化,从而能够提高高速性能。
[0025]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形式的压缩机,其使密封外壳内的油储存空间中储存的油可以不经由旋转轴而供应到每个滑动部位,从而能够容易地对形成于旋转轴的制冷剂流路进行设计。
[0026]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27] 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在通过电动部的驱动力来运转压缩部的旋转轴上形成有引导制冷剂气体的制冷剂流路。这种结构使压缩的制冷剂气体不经由其他部位而直接排出到排出空间,从而能够使流动阻力最小化。
[0028] 本发明的压缩机构成为,设置有具有供制冷剂气体排出的排出空间的密封外壳,并且,形成在旋转轴上的制冷剂流路将由压缩部压缩的制冷剂气体引导到所述排出空间。这种结构也使压缩的制冷剂气体不经由其他部位而直接排出到排出空间,从而能够使流动阻力最小化。
[0029] 本发明的压缩机构成为,密封外壳内的排出空间设置在所述密封外壳内的上侧,并且,在所述密封外壳内的下侧设置有用于储存油的油储存空间,旋转轴贯通所述电动部和压缩部内的中心,其上端暴露到排出空间且下端暴露到所述压缩部的底部空间。这是将在旋转轴上形成有制冷剂流路的结构应用到了下部压缩式压缩机。
[0030] 本发明的压缩机构成为,在旋转轴上形成的制冷剂流路以分别与密封外壳内的排出空间和压缩部的底部空间连通的方式形成,并将吐出到所述压缩部的底部空间的制冷剂气体引导到所述排出空间。这是将在旋转轴上形成有制冷剂流路的结构应用到了由压缩部压缩的制冷剂气体被吐出到压缩部的底部的结构。
[0031] 本发明的压缩机构成为,在密封外壳内的压缩部底部还设置有提供储存空间以储存由所述压缩部压缩并吐出到底部的制冷剂气体的吐出盖,形成在所述旋转轴上的制冷剂流路与所述吐出盖内部连通。这种结构使压缩的制冷剂气体排出到与油储存空间分离的吐出盖内的空间之后,排出到排出空间。
[0032] 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形成在旋转轴上的制冷剂流路在不面向形成于压缩部的吐出口的位置处形成。
[0033] 并且,旋转轴的下侧末端位于吐出盖内,制冷剂流路形成为向所述旋转轴的底面开放。
[0034] 并且,旋转轴的下侧末端位于吐出盖内,制冷剂流路形成为向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开放。
[0035] 前述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流入侧部位的开放方向不面向吐出口,使得包含在通过吐出口吐出的制冷剂气体中的油不直接流入到制冷剂流路。
[0036] 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在旋转轴的下侧末端还设置有供油器,在旋转轴内还形成有接收通过所述供油器的吸起流路吸起的油并供应到密封外壳内的滑动部位的引导流路。
[0037] 并且,所述密封外壳内的滑动部位包括压缩部的运转部位、压缩部的旋转轴贯通的部位以及压缩部和电动部之间的部位中的至少一个部位。
[0038] 前述结构在旋转轴上形成油流路,并且能够使所述油流路与制冷剂流路分离。
[0039] 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旋转轴的上侧末端贯通电动部而暴露到所述密封外壳的排出空间内,在旋转轴上还形成有连通流路,所述连通流路将被引导到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引导,使其排出到排出空间。
[0040] 并且,所述连通流路形成为两个以上的多个。
[0041] 并且,所述连通流路构成为分别从制冷剂流路朝向径向连通。
[0042] 前述连通流路的结构使排出到排出空间的制冷剂气体朝向密封外壳内的外周侧壁面排出。
[0043] 此外,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连通流路呈弧形地形成、或倾斜于制冷剂流路而形成、或朝向制冷剂流路的切线方向形成。
[0044] 这种结构是用于向通过相应连通流路的制冷剂气体赋予回旋力。
[0045] 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形成在旋转轴内的制冷剂流路的上侧末端以贯通所述旋转轴的顶面的方式形成。
[0046] 并且,在所述旋转轴的顶面上还设置有引导制冷剂气体的排出流动的排出引导部。
[0047] 并且,所述排出引导部包括:由多个连通流路贯通形成的主体端;以及结合管,由内部为空的管体形成,插入结合到制冷剂流路内。
[0048] 前述排出引导部是使连通流路的成型容易的结构,其与旋转轴分开制造之后,结合于旋转轴而形成为一体。
[0049] 本发明的压缩机构成为,在密封外壳上设置有制冷剂排出管,形成在旋转轴上的制冷剂流路向不面向所述制冷剂排出管的方向排出制冷剂气体。由此,防止包含在制冷剂气体中的油直接排出到制冷剂排出管。
[0050] 并且,在所述制冷剂排出管还设置有扩管体,形成在所述旋转轴上的制冷剂流路向不面向所述扩管体的方向排出制冷剂气体。
[0051] 前述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气体排出结构是用于防止通过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气体直接流入到制冷剂排出管的结构。
[0052] 本发明的压缩机在密封外壳内还提供将油储存空间内的油供应到滑动部位的油流路。
[0053] 并且,所述油流路形成为管,其下端浸入所述油储存空间内的油且上端以贯通所述压缩部的方式设置。
[0054] 在前述油流路的结构中,制冷剂流路和油流路分开形成,使得含在制冷剂中的油最少,并使压缩机内的每个滑动部位的润滑和冷却平稳地进行。
[0055] 发明效果
[0056]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在通过电动部的驱动力来运转压缩部的旋转轴内形成有引导制冷剂气体的制冷剂流路,因此,所述制冷剂气体可以不经由其他部位而直接排出到排出空间,从而具有能够使流动阻力最小化的效果。
[0057] 并且,本发明的压缩机还设置有提供储存空间以储存由压缩部压缩并吐出到底部的制冷剂气体的吐出盖,形成在旋转轴上的制冷剂流路构成为与所述吐出盖内部连通,从而具有防止了油储存空间内的油混合到压缩的制冷剂气体中的效果。
[0058] 并且,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形成在旋转轴上的制冷剂流路在不面向形成于压缩部的吐出口的位置处形成,因此,具有防止包含在通过吐出口吐出的制冷剂气体中的油与所述制冷剂气体一起直接排出到制冷剂流路的效果。
[0059] 并且,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旋转轴的下侧末端位于吐出盖内,制冷剂流路形成为向所述旋转轴的底面开放,因此,具有防止包含在通过吐出口吐出的制冷剂气体中的油与所述制冷剂气体一起直接排出到制冷剂流路的效果。
[0060] 并且,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在旋转轴的制冷剂流路还形成有连通流路,从而防止通过所述制冷剂流路排出到排出空间的制冷剂气体直接通过制冷剂排出管吐出,由此,具有防止包含在制冷剂气体中的油通过制冷剂排出管与制冷剂气体一起直接排出的效果。
[0061] 并且,本发明的压缩机构成为形成有两个以上的多个连通流路,所述连通流路从所述制冷剂流路径向分别连通,因此,制冷剂气体可以朝向密封外壳内的外周侧壁面排出,由此,具有防止包含在制冷剂气体中的油通过制冷剂排出管与制冷剂气体一起直接排出的效果。
[0062] 并且,本发明的压缩机在密封外壳内还提供油流路,因此,具有能够将油储存空间内的油供应到滑动部位的效果。
[0063] 并且,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油流路形成为管,其下端浸入油储存空间内的油且上端以贯通所述压缩部的方式设置,制冷剂流路沿着旋转轴内形成,因此,具有防止通过所述油流路供应的油混合到沿着所述制冷剂流路流动的制冷剂气体中的效果。
[0064] 并且,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制冷剂流路沿着旋转轴内形成,因此,具有无需在电动部和主框架之间设置用于分离油和制冷剂气体的额外的附加构件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65] 图1是示出用于说明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压缩机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0066] 图2是图1的“A”部分的放大图。
[0067] 图3是图1的“B”部分的放大图。
[0068] 图4是图1的“C”部分的放大图。
[0069] 图5是图1的“D”部分的放大图。
[0070] 图6至图9是为了说明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压缩机的连通流路的各个示例的结构而示出俯视观察的状态的剖视图。
[0071] 图10是示出用于说明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制冷剂流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状态图。
[0072] 图11至图14是示出用于说明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压缩机运转时制冷剂流动过程的各个状态图。
[0073] 图15是图14的“E”部分的放大图。
[0074] 图16是示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制冷剂排出管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状态图。
[0075] 图17是示出用于说明形成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的旋转轴上的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吸入侧结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状态图。
[0076] 图1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的供油结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状态图。
[0077] 图19是图18的“F”部分的放大图。
[0078] 图20是示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的供油结构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状态图。
[0079] 图21是图19的“G”部分的放大图。
[0080] 附图标记说明
[0081] 100:密封外壳                101:排出空间
[0082] 102:油储存空间              103:常压空间
[0083] 110:机身壳体                120:上壳体
[0084] 121:制冷剂排出管            122:扩管体
[0085] 130:下壳体                  200:电动部
[0086] 210:定子                    211:定子铁芯
[0087] 212:线圈                    220:转子
[0088] 230:马达绝缘件              231:内侧分隔壁
[0089] 232:外侧分隔壁              233:连接壁
[0090] 240:平衡配重                300:压缩部
[0091] 310:固定涡旋盘              311:固定涡卷
[0092] 312:吐出口                  313:开闭阀
[0093] 314:附加流路                320:旋转涡旋盘
[0094] 321:旋转涡卷                330:制冷剂流入管
[0095] 340:储液器                  350:吐出盖
[0096] 400:旋转轴                  410:偏心端
[0097] 420:制冷剂流路              430:连通流路
[0098] 440:排出引导部              441:主体端
[0099] 442:结合管                  450:供油器
[0100] 451:吸起流路                460:引导流路
[0101] 500:主框架                  501:连通孔
[0102] 502:辅助流路                600:油流路

具体实施方式

[0103] 下面,参照图1至图21对本发明的压缩机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0104] 图1是示出用于说明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压缩机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2至图5是图1的各个部位的放大图。
[0105] 据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大致包括密封外壳100、电动部200、压缩部300以及旋转轴400,尤其,在所述旋转轴400内形成有制冷剂流路420,从而防止制冷剂气体与油混合,并减小制冷剂气体的流动阻力,由此能够提高高速性能。
[0106] 对此,如下所述,进一步按每个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0107] 首先,所述密封外壳100是形成压缩机的外观的部位。
[0108] 上述密封外壳100包括:具有上下开放的圆筒形的机身壳体110;覆盖所述机身壳体110的上部的上壳体120;以及覆盖所述机身壳体110的下部的下壳体130。
[0109] 此时,所述机身壳体110和上壳体120以及机身壳体110和下壳体130彼此焊接而固定。
[0110] 并且,所述密封外壳100内的最上侧空间作为用于排出制冷剂气体的排出空间101提供,所述密封外壳100内的最下侧空间作为储存油的油储存空间102提供。
[0111] 并且,在所述密封外壳100的上壳体120设置有用于排出所述排出空间101内的制冷剂气体的制冷剂排出管121。所述制冷剂排出管121以向冷冻循环的冷凝器(未图示)传递制冷剂的方式连接。
[0112] 此外,所述制冷剂排出管121贯通所述上壳体120的顶面中心而凸出至所述排出空间101内。当然,所述制冷剂排出管121还可以设置成贯通上壳体120的其他部位而不是上壳体120的顶面中心。
[0113] 接着,所述电动部200是提供旋转驱动力的部位。
[0114] 上述电动部200位于所述密封外壳100内的上侧空间中的所述排出空间101的底部。
[0115] 此外,所述电动部200包括:固定设置在密封外壳100内的外周侧的定子210;以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定子210内的转子220。
[0116] 其中,所述定子210包括:层叠有多个的定子铁芯211(参照图2);以及卷绕在所述定子铁芯211上的线圈212(参照图2),并且,在所述层叠的定子铁芯211的上侧和下侧设置有用于卷绕所述线圈212和绝缘的马达绝缘件230。
[0117] 所述马达绝缘件230包括彼此隔开的内侧分隔壁231和外侧分隔壁232以及连接所述两个分隔壁的连接壁233,所述内侧分隔壁231的高度低于所述外侧分隔壁232。对此,如图2所示。
[0118] 并且,所述转子220由大致呈圆筒形状的中空磁铁形成,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定子210内。
[0119] 另外,在所述转子220的底面上可以设置有平衡配重240,由此,即使旋转轴400具有偏心部,相应转子220也能稳定地进行旋转操作。
[0120] 接着,所述压缩部300是压缩制冷剂气体的部位。
[0121] 上述压缩部300位于所述密封外壳100内的下侧空间中的所述电动部200的下侧。
[0122] 此外,所述压缩部300包括:固定涡旋盘310,固定设置在密封外壳100内周侧,并具有固定涡卷;以及旋转涡旋盘320,具有与所述固定涡旋盘310的固定涡卷311咬合的旋转涡卷321,并接收后述的旋转轴400的驱动力而进行回旋运转。
[0123] 其中,所述固定涡旋盘310位于底部,所述旋转涡旋盘320位于上部。
[0124] 并且,在所述固定涡旋盘310的底面上形成有吐出口312,用于将在固定涡卷311和旋转涡卷321之间压缩的制冷剂气体吐出到密封外壳100内的底部空间。此时,在所述吐出口312设置有开闭阀313。
[0125] 所述固定涡旋盘310和旋转涡旋盘320的中心形成为被后述的旋转轴400贯通而开放。
[0126] 并且,在所述固定涡旋盘310的外周以连通的方式连接有制冷剂流入管330。所述制冷剂流入管330贯通密封外壳100的外周,该制冷剂流入管330以从储液器340接收制冷剂气体的方式连接。即,经由所述储液器340流入到制冷剂流入管330的制冷剂气体可以流入到所述固定涡旋盘310和旋转涡旋盘320之间的空间(压缩室)。对此,如图3所示。
[0127] 另外,在所述压缩部300和电动部200之间设置有主框架500。
[0128] 所述主框架500是用于支撑所述旋转涡旋盘320的运转和旋转轴400的运转并支撑所述电动部200的结构。
[0129] 接着,所述旋转轴400是利用所述电动部200的旋转驱动力来运转所述压缩部300的旋转涡旋盘320的部位。
[0130] 如上所述的旋转轴400贯通所述电动部200和压缩部300内的中心,其上侧末端暴露到排出空间101,并且,其下侧末端暴露到所述压缩部300的底部空间。
[0131] 此外,所述旋转轴400中的穿过电动部200的部位与构成所述电动部200的转子220结合并接收所述转子220的旋转力,所述旋转轴400中的贯通旋转涡旋盘320的部位与所述旋转涡旋盘320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结合(例如,花键结合等)。此时,在所述旋转轴400中的与旋转涡旋盘320结合的部位,形成相对于其他部位偏心的偏心端410(参照图1),在上述偏心端410的作用下,所述旋转涡旋盘320相对于固定涡旋盘310回旋。
[0132] 并且,在所述旋转轴400形成有将由所述压缩部300压缩的制冷剂气体引导到排出空间101的制冷剂流路420。
[0133] 上述制冷剂流路420从所述旋转轴400内的上侧末端形成到下侧末端,并且,其两端分别与密封外壳100内的排出空间101和压缩部300的底部空间连通。
[0134] 此外,在所述密封外壳100内的所述压缩部300的底部还设置有吐出盖350,并且,形成在所述旋转轴400上的制冷剂流路420与所述吐出盖350内部连通。
[0135] 其中,所述吐出盖350提供储存空间,以临时储存在由所述压缩部300压缩之后被吐出到吐出口312的制冷剂气体,并起到防止所述制冷剂气体与油储存空间102内的油接触的作用。即,当考虑到密封外壳100内的最下侧空间用作储存油的油储存空间102时,在压缩部300的制冷剂气体吐出部位附加地设置用于提供与所述油储存空间102分开的空间的吐出盖350,从而能够防止压缩的制冷剂气体中含有油。
[0136] 尤其,形成在所述旋转轴400上的制冷剂流路420优选在不面向所述吐出口312的位置形成。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旋转轴400的下侧末端位于吐出盖350内,并且,所述制冷剂流路420形成为向所述旋转轴400的底面开放。即,当考虑到通过所述吐出口312吐出的制冷剂气体中含有一部分存在于压缩部300内的油时,使上述含有油的制冷剂气体不能直接流入到制冷剂流路420。对此,如图4所示。
[0137] 并且,在所述旋转轴400的上侧末端外周上优选还形成有连通流路430,所述连通流路430与形成于旋转轴400内部的制冷剂流路420连通并排出制冷剂气体。
[0138] 即,制冷剂排出管121贯通上壳体120的中心而垂直地设置,因此,如果形成在旋转轴400上的制冷剂流路420形成为向所述旋转轴400的顶面开放,则不仅沿着所述制冷剂流路420流动的制冷剂气体排出到制冷剂排出管121,而且混合在该制冷剂气体中的油也能一起排出到制冷剂排出管121。由此,通过附加所述连通流路430来使制冷剂流路420和制冷剂排出管121不面向彼此。对此,如图5所示。
[0139] 此外,上述连通流路430形成为两个以上的多个,并且,优选为每个都构成为从所述制冷剂流路420径向分别连通。这种结构是为了使制冷剂气体能够均匀地排出到排出空间101内的所有部位。对此,如图6所示。
[0140] 当然,如图7所示,所述连通流路430可以形成为弧形。
[0141] 并且,如图8所示,所述连通流路430可以形成为倾斜于所述制冷剂流路420。
[0142] 并且,如图9所示,所述连通流路430还可以形成为朝向所述制冷剂流路420的切线方向。
[0143] 上述各个实施例的结构向通过相应连通流路430的制冷剂气体赋予回旋力,从而使所述制冷剂气体在密封外壳100的排出空间内回旋期间通过离心力来分离油。
[0144] 此外,所述旋转轴400的上侧末端优选凸出至比构成电动部200的马达绝缘件230的内侧分隔壁231更高的位置(参照图1),所述连通流路430也优选形成至比所述内侧分隔壁231更高的位置。这是为了使制冷剂气体通过连通流路430不会与所述内侧分隔壁231碰撞,从而能够顺畅地排出到排出空间101内。
[0145] 另外,在密封外壳100内还可以提供将油储存空间102内的油供应到滑动部位的油流路600。
[0146] 所述滑动部位可以包括压缩部300的运转部位、所述压缩部300的旋转轴400贯通的部位以及所述压缩部300和电动部200之间的部位中的至少一个部位。
[0147] 尤其,所述油流路600构成为,其下端浸入油储存空间102内的油,并且,其上端贯通压缩部300而连通到主框架500内,在所述主框架500形成有连通孔501,所述油流路600与所述连通孔501连通而连接。
[0148] 所述连通孔501形成为向所述压缩部300和电动部200之间的空间(以下,称为“常压空间”)103供应沿着所述油流路600吸起的油。此时,所述常压空间103是如下空间:由于受到密封外壳100内的排出空间101所形成的高压的影响,形成高于所述油储存空间102的压力且低于所述排出空间101的压力的平均压力。由此,储存在油储存空间102内的油可以沿着所述油流路600吸起,供应到常压空间103之后,向每个滑动部位供油。
[0149] 当然,如图10所示,所述油流路600还可以构成为依次贯通所述压缩部300和主框架500而直接连通到所述常压空间103。
[0150] 未说明的附图标记601是辅助油流路,其是用于引导油储存空间102内的油被供应到旋转轴400和固定涡旋盘310之间的滑动部位(参照图15)的流路。
[0151] 在下述中,参照图11至图14,进一步对前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的作用进行具体说明。
[0152] 首先,当执行压缩机的运转控制时,向电动部200供应电源,从而该电动部200的转子220进行旋转。
[0153] 此外,当上述转子220进行旋转时,以贯通所述转子220的中心的方式设置的旋转轴400也与所述转子220一起旋转。
[0154] 并且,当所述旋转轴400进行旋转时,压缩部300运转并对压缩室内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即,当所述旋转轴400进行旋转时,偏心结合于旋转轴400的下端的旋转涡旋盘320从所述旋转轴400的轴中心进行回旋运转,在此过程中,形成于所述旋转涡旋盘320的渐开线型旋转涡卷321的任意一个外表面逐渐沿着形成于固定涡旋盘310的渐开线型固定涡卷311的内表面移动并形成连续的压缩室,从而逐渐压缩吸入到相应压缩室内的制冷剂气体。对此,如图11所示。
[0155] 此外,当在所述固定涡卷311和旋转涡卷321之间的压缩室压缩制冷剂气体时,制冷器气体流入到连接于固定涡旋盘310的制冷剂流入管330。此时,在由所述固定涡旋盘310内部形成的压力产生的压差下,所述制冷剂气体被强制从储液器340吸入到压缩室内,接着,沿着通过旋转涡旋盘320的回旋运转而在固定涡卷311和旋转涡卷321之间连续地形成的压缩室流动并逐渐被压缩。
[0156] 并且,所述制冷剂气体通过固定涡旋盘310的吐出口312被排出到压缩部300底部。此时,在所述压缩部300底部设置有吐出盖350,由此,通过所述吐出口312排出的制冷剂气体储存到所述吐出盖350内。对此,如图12所示。
[0157] 此外,被排出到所述吐出盖350内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到形成在旋转轴400上的制冷剂流路420内。此时,所述制冷剂流路420形成在不面向所述吐出口312的位置处,因此,即使在通过压缩部300的过程中油与制冷剂气体混合,也能防止所述油通过吐出口312直接流入到制冷剂流路420内。
[0158] 此外,沿着所述制冷剂流路420流动的制冷剂气体被排出到密封外壳100内的排出空间101。对此,如图13所示。
[0159] 此时,所述制冷剂气体通过与制冷剂流路420的上侧末端外周连通的多个连通流路430排出到所述排出空间101内。由此,排出到所述排出空间101内的制冷剂气体与密封外壳100内的外周面碰撞并分离包含在其中的油,通过这样的方式仅使分离了油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制冷剂排出管121排出。对此,如图14所示。
[0160] 如果所述连通流路430形成为呈弧形或倾斜、或者形成为朝向制冷剂流路420的切线方向,则在制冷剂气体通过相应连通流路430的过程中被赋予回旋力,由此,当制冷剂气体沿着密封外壳100内壁面回旋时,油可以通过离心力更加平稳地分离。
[0161] 另外,如前所述,在进行制冷剂气体的压缩操作期间,密封外壳100内的电动部200和主框架500之间的常压空间103处于与排出空间101和油储存空间102连通的状态,因此,与油储存空间102相比,形成相对高压状态,并且,与排出空间101相比,形成相对低压状态。
[0162] 由此,储存在所述油储存空间102内的油由于与所述常压空间103的压力差而被沿着油流路600吸起并排出到所述常压空间103内,通过这样的方式排出的油沿着密封外壳100内的每个缝隙流动,从而供应到每个滑动部位。此时,所述滑动部位可以是主框架500和旋转轴400之间的接触部位、旋转涡旋盘320和固定涡旋盘310之间的接触部位、旋转轴400和固定涡旋盘310之间的接触部位等。
[0163] 并且,被供应到所述滑动部位的油可以通过主框架500、压缩部300以及吐出盖350之间的缝隙、或所述各个结构(主框架、压缩部以及吐出盖)和密封外壳100之间的缝隙、或形成在所述各个结构(主框架、压缩部以及吐出盖)的周围的油排出孔(未图示)等流到油储存空间102并储存。
[0164] 其结果,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在通过电动部200的驱动力来运转压缩部300的旋转轴400内形成有引导制冷剂气体的制冷剂流路420,因此,所述制冷剂气体可以不经由其他部位而直接排出到排出空间101,从而能够使流动阻力最小化。
[0165] 并且,本发明的压缩机还设置有提供储存空间以储存由压缩部300压缩并吐出到底部的制冷剂气体的吐出盖350,形成在旋转轴400上的制冷剂流路420构成为与所述吐出盖350内部连通,从而防止了油储存空间102内的油混合到压缩的制冷剂气体中。
[0166] 并且,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形成在旋转轴400上的制冷剂流路420在不面向形成于压缩部300的吐出口312的位置处形成,因此,防止包含在通过吐出口312吐出的制冷剂气体中的油与所述制冷剂气体一起直接排出到制冷剂流路420。
[0167] 并且,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旋转轴400的下侧末端位于吐出盖350内,制冷剂流路420形成为向所述旋转轴400的底面开放,因此,防止包含在通过吐出口312吐出的制冷剂气体中的油与所述制冷剂气体一起直接排出到制冷剂流路420。
[0168] 并且,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在旋转轴400的制冷剂流路420还形成有连通流路430,从而防止通过所述制冷剂流路420而排出到排出空间101的制冷剂气体直接被吐出到制冷剂排出管121,由此,防止包含在制冷剂气体中的油通过制冷剂排出管121与制冷剂气体一起直接排出。
[0169] 并且,本发明的压缩机构成为形成有两个以上的多个连通流路430,所述连通流路430从所述制冷剂流路420径向分别连通,因此,制冷剂气体可以朝向密封外壳100内的外周侧壁面排出,由此,防止包含在制冷剂气体中的油通过制冷剂排出管121与制冷剂气体一起直接排出。
[0170] 并且,本发明的压缩机在密封外壳100内还提供油流路600,因此,能够将油储存空间102内的油供应到滑动部位。
[0171] 并且,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油流路600形成为管,其下端浸入油储存空间102内的油且上端以贯通所述压缩部300的方式设置,制冷剂流路420沿着旋转轴400内形成,因此,防止通过所述油流路600供应的油混合到沿着所述制冷剂流路420流动的制冷剂气体中。
[0172] 并且,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制冷剂流路420沿着旋转轴400内形成,因此,无需在电动部200和主框架500之间设置用于分离油和制冷剂气体的额外的附加构件。
[0173] 另外,本发明的压缩机并不仅限于通过前述实施例的结构实施。即,本发明的压缩机可以以各种形式实施。
[0174] 对此,如下所述,按每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0175] 首先,构成本发明的压缩机的主框架500内的连通孔501可以向所述主框架500的内周面、即与旋转轴400的接触部位引导油流动,而不是仅向常压空间103供应油。
[0176] 即,如图15所示,在主框架500附加地形成辅助流路502,辅助流路502与所述油流路600连通并将油引导到与旋转轴400接触的部位,由此,不仅可以将油储存空间102内的油提供到旋转轴400和主框架500之间的滑动部位,而且,还可以在沿着相应部位流下的同时,提供到旋转轴400和旋转涡旋盘320之间的接触部位以及旋转涡旋盘320和固定涡旋盘310之间的滑动部位。
[0177] 接着,形成于本发明的压缩机的连通流路430不是直接形成在旋转轴400上,而是被制成与旋转轴400分开制造的产品之后,与所述旋转轴400结合。
[0178] 更加详细而言,如图16所示,旋转轴400内的制冷剂流路420的上侧末端以贯通所述旋转轴400的顶面的方式形成,并且,在所述旋转轴400的顶面上还可以设置有排出引导部440,排出引导部440的一部分插入结合到所述制冷剂流路420内,并向排出空间101内的多个位置引导制冷剂气体的排出流动。
[0179] 此时,所述排出引导部440包括:主体端441,以覆盖所述旋转轴400的顶面的方式构成且形成为中心开放的环形,并且,在所述主体端441内部从所述中心朝向径向贯通形成有多个连通流路430,所述连通流路430与所述开放的中心连通;以及结合管442,从所述主体端441的开放的中心向下凸出并插入结合到所述制冷剂流路420内。
[0180] 接着,如图17所示,本发明的压缩机在制冷剂排出管121的下侧末端还可以设置有扩管体122。
[0181] 所述扩管体122构成为开口朝向底部逐渐扩展,用于从在排出空间101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分离油。此时,形成在旋转轴400上的制冷剂流路420优选地构成为向不面向所述扩管体122的方向排出制冷剂气体。
[0182] 接着,构成本发明的压缩机的制冷剂流路420的下侧末端可以形成为向所述旋转轴400的外周面开放。对此,如图18和图19所示。
[0183] 即,通过使制冷剂流路420的制冷剂流入侧部位的开放方向不面向吐出口312,从而使包含在通过吐出口312吐出的制冷剂气体中的油不直接流入到制冷剂流路420,并且,当考虑到吐出盖350内可能残存有一部分油时,能够使与制冷剂气体一起流入到所述制冷剂流路420内的残存于所述吐出盖350内的油最少。
[0184] 并且,在所述旋转轴400的下侧末端还设置有具有吸起流路451的供油器450,所述供油器450构成为贯通吐出盖350的底面而浸入油储存空间102内的油,在旋转轴400内还可以形成有引导流路460,引导流路460接收通过所述供油器450的吸起流路451吸起的油并供应到密封外壳100内的滑动部位。对此,如图20和图21所示。
[0185] 即,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公开的管形式的油流路600不同,在旋转轴400内附加形成用于吸起油的引导流路460,由此,即使不改变用于设置额外的油流路600的压缩部300和主框架500的结构,也能够平稳地向滑动部位供油。当然,在该情况下,形成在旋转轴
400上的制冷剂流路420的制冷剂流入侧部位形成为沿着旋转轴400的外周开放并与吐出盖
350内部连通。
[0186] 如上所述,构成本发明的压缩机的各个构成要素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并且,通过这种改变可以得到附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