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电缆计量喷码生产线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1044773.1

文献号 : CN11218563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曹廷林王利军谢乐谦李想

申请人 : 郑州亚华电缆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化电缆计量喷码生产线,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有导线装置和喷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装置包括基板、导向机构和牵引机构,所述牵引机构包括两块上下滑移连接于基板的升降板、两个分别固定于对应升降板的牵引轮、带动升降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升降板上设置有带动牵引轮转动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固定于基板的水平架、至少两个滑移连接于水平架的水平载板、两个相互平行且分别固定于水平载板的立辊和至少一个位于立辊远离牵引轮一侧的横辊,所述水平载板受第一驱动组件同步带动。具有使得不同规格电缆在受到精准的导向和牵引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对电缆挤压形变的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自动化电缆计量喷码生产线,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置有导线装置(10)和喷码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装置(10)包括基板(3)、导向机构(4)和牵引机构(5),所述牵引机构(5)包括两块上下滑移连接于基板(3)的升降板(51)、两个分别固定于对应升降板(51)的牵引轮(52)、带动升降板(51)相互靠近或远离的第一驱动组件(53),所述升降板(51)上设置有带动牵引轮(52)转动的第二驱动组件(54),所述导向机构(4)包括固定于基板(3)的水平架(41)、至少两个滑移连接于水平架(41)的水平载板(42)、两个相互平行且分别固定于水平载板(42)的立辊(43)和至少一个位于立辊(43)远离牵引轮(52)一侧的横辊(44),所述水平载板(42)受第一驱动组件(53)同步带动,所述牵引机构(5)和喷码器(2)之间设置有计米器;所述导线装置(10)还包括导线管(6)和矫正轮组(7),导线管(6)位于牵引轮(52)和喷码器(2)的喷头(21)的之间,且导线管(6)的两端均设置一组矫正轮组(7),其中位于导线管(6)与喷码器(2)的喷头(21)之间的矫正轮组(7)自带牵引动力,且该矫正轮组(7)与喷码器(2)之间设置有记米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化电缆计量喷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53)包括转动连接于基板(3)的升降杆(531)、固定于升降板(51)且与升降杆(531)螺纹连接的升降螺母套(532)、以及带动升降杆(531)转动的第一电机(533),其中位于不同升降板(51)的升降螺母套(532)的螺纹旋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化电缆计量喷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架(41)上穿设有与水平载板(42)螺纹连接的水平丝杆(45),两个水平载板(42)的螺纹旋向相反,水平丝杆(45)与升降杆(531)之间通过齿轮传动且总传动比为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化电缆计量喷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横辊(44)的一端设置有滑移连接于基板(3)的尾座(46),所述尾座(46)与位于下侧的升降板(51)之间固定有连杆(4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化电缆计量喷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轮(52)包括固定于升降板(51)的内轮(522)、套接并转动连接于内轮(522)的外轮(521),所述外轮(521)包括转动连接于内轮(522)靠近基板(3)的一侧的内环轮(5211)、转动连接于内轮(522)远离基板(3)的一侧的外环轮(5212)、以及包围内轮(522)的周向外壁的弹性环(5213),所述弹性环(5213)的周向的外壁向内凹陷设置有环形的走线槽(523),弹性环(5213)的轴向侧壁分别固定于内环轮(5211)和外环轮(5212);所述内环轮(5211)和外环轮(5212)受第二驱动组件(54)同步带动,所述内轮(522)上位于两个相邻牵引轮(52)最接近的区域设置有多个抵接于弹性环(5213)的周向内侧壁的张紧轮(526),所述张紧轮(526)沿走线槽(523)的纵截面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内轮(522)上设置有驱动张紧轮(526)沿靠近或远离两个牵引轮(52)之间的中心的第三驱动机构(5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动化电缆计量喷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轮(5212)和内环轮(5211)的朝向转动中心的一侧均固定有齿圈(524),所述第二驱动组件(54)包括第二驱动电机(541)和穿过内轮(522)的传动轴(542),传动轴(542)与基板(3)和内轮(522)转动连接并受第二驱动电机(541)转动,传动轴(542)分别与内环轮(5211)和外环轮(5212)的齿圈(524)通过齿轮传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动化电缆计量喷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522)的下部穿设置有多个开口朝向弹性环(5213)的容纳腔(5221),所述张紧轮(526)上设置有轮架(525),所述轮架(525)滑移连接于容纳腔(5221);所述第三驱动机构(55)包括第三驱动电机(554)以及分别转动连接于容纳腔(5221)的传动主杆(551)、至少两根第一传动支杆(552)和至少两根第二传动支杆(553),传动主杆(551)与第三驱动电机(554)转轴通过联轴器连接,第一传动支杆(552)和第二传动支杆(553)均对称设置在传动主杆(551)两侧,其中第一传动支杆(552)平行于内轮(522)的轴截面,传动主杆(551)的轴向和每根第二传动支杆(553)的轴向分别与一个轮架(525)的移动方向对应且与轮架(525)螺纹连接,第一传动支杆(552)和第二传动支杆(553)之间通过万向联轴器连接,第一传动支杆(552)与传动主杆(551)之间通过齿轮传动连接且传动比为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化电缆计量喷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管(6)内设置有同心的内管(61),所述内管(61)将导线管(6)的内腔分为导线腔(62)和风辅腔(63),所述风辅腔(63)位于导线管(6)和内管(61)之间且两端分封闭;所述风辅腔(63)的两端分别连通有进风口(64)和吸风口(65),且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阻风环(66),所述阻风环(66)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通风孔(661),所述内管(61)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出风口(611),且以内管(61)周向的出风口(611)为一组,内管(61)沿轴向设有多组出风口(611);

所述阻风环(66)位于每组出风口(611)的对称中心,且数量与出风口(611)的组数一致。

说明书 :

一种自动化电缆计量喷码生产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自动喷码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化电缆计量喷码生产线。

背景技术

[0002] 电缆加工成为成品之后,一般需要对电缆的外保护层进行喷码印字以符合国标的出厂要求,并且受电缆本身的生产工艺限制,电缆的生产和电缆的喷码往往在不同的车间,
因此电缆往往先加工成卷,而后通过电缆自动喷码机进行放卷和喷码。
[0003] 授权公告号为CN20681262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电缆制造的喷码印字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端两侧连接有支撑架,支撑架上端中部连接有传动轴,传动轴中部连
接有曲柄,曲柄中部连接有滑套,滑套下端连接有滑柱,滑柱外侧设有导向套,导向套两端
连接有导向杆,传动轴右端连接有从动带轮,从动带轮下端通过皮带连接有主动带轮,主动
带轮左端连接有旋转轴,旋转轴左端连接有蜗杆,蜗杆左端连接有驱动电机,蜗杆上端啮合
有蜗轮,蜗轮中部前端连接有驱动轴,驱动轴前端连接有驱动带轮,驱动带轮上端左侧通过
皮带连接有放线筒,驱动带轮上端右侧通过皮带连接有收线筒。
[0004] 其虽然通过收线筒和放线筒的实现了自动收放线,但绕卷后的电缆一般会存在一点的弯曲,其放线后直接喷码一般难以取得较好的喷码质量。现有技术中一般还将配以对
应的导线装置,参照图8,该导线装置10一般包括由两个牵引轮组成的牵引机构5,由多个辊
组组成的导向机构4,而该牵引轮和辊组一般共同固定于一块板或架体。但根据实际的需
求,电缆8一般有不同的规格,而采用定式的牵引机构5和对应的导向机构4,电缆8的输送可
能会出现牵引乏力或过度挤压而导致电缆8形变,影响后续的喷码质量。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化电缆计量喷码生产线, 具有使得不同规格电缆在受到精准的导向和牵引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电缆挤压形变的优点。
[0006]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 一种自动化电缆计量喷码生产线,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有导线装置和喷码器,所述导线装置包括基板、导向机构和牵引机构,所述牵引机构包括两块上下滑移连接于基板
的升降板、两个分别固定于对应升降板的牵引轮、带动升降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第一驱动
组件,所述升降板上设置有带动牵引轮转动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固定于基
板的水平架、至少两个滑移连接于水平架的水平载板、两个相互平行且分别固定于水平载
板的立辊和至少一个位于立辊远离牵引轮一侧的横辊,所述水平载板受第一驱动组件同步
带动。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机构的立辊和横辊可以调整电缆引入的位置,起到纠偏导向的作用,而牵引轮则提供牵引动力以拉动电缆移动,并且根据电缆的规格不同,可
以通过第一驱动组件调整升降板的位置调整牵引轮的间距和通过水平载板调整立辊的之
间的间距,并且由于两者均是受第一驱动组件同步带动,可以较为容易的保持两者的间距
调整幅度一致;从而使得不同规格电缆在受到精准的导向和牵引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电缆
挤压形变。
[0009]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基板的升降杆、固定于升降板且与升降杆螺纹连接的升降螺母套、以及带动升降杆转动的第一电机,其中位于不
同升降板的升降螺母套的螺纹旋向相反。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通过带动升降杆以螺纹传动的方式同步带动升降板升降,从而精准的调整牵引轮之间的间距。
[0011]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平架上穿设有与水平载板螺纹连接的水平丝杆,两个水平载板的螺纹旋向相反,水平丝杆与升降杆之间通过齿轮传动且总传动比为1。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通过带动水平丝杆以螺纹传动的方式同步带动水平载板移动,并通过1:1的齿轮传动使得升降板的升降唯一和水平载板的水平位移保持一致,
从而精准的调整立辊之间的间距与牵引轮之间的间距一致。
[0013]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辊的一端设置有滑移连接于基板的尾座,所述尾座与位于下侧的升降板之间固定有连杆。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连杆传递可以使横辊的升降与牵引轮一致。
[0015]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牵引轮包括固定于升降板的内轮、套接并转动连接于内轮的外轮,所述外轮包括转动连接于内轮靠近基板的一侧的内环轮、转动连接于内轮远
离基板的一侧的外环轮、以及包围内轮的周向外壁的弹性环,所述弹性环的周向的外壁向
内凹陷设置有环形的走线槽,弹性环的轴向侧壁分别固定于内环轮和外环轮;所述内环轮
和外环轮受第二驱动组件同步带动,所述内轮上位于两个相邻牵引轮最接近的区域设置有
多个抵接于弹性环的周向内侧壁的张紧轮,所述张紧轮沿走线槽的纵截面的周向均匀分
布,所述内轮上设置有驱动张紧轮沿靠近或远离两个牵引轮之间的中心的第三驱动机构。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下两个牵引轮的弹性环相互组合成可贴合甚至包裹电缆的曲面容腔,在正常运转的时候外轮受第二驱动组件带动转动形成牵引效果;在根据电
缆的规格进行调整的时候,内轮作为外轮的连接载体随升降板一起移动,与此同时张紧轮
产生靠近或远离其自身围成的圆心的移动,对应的弹性环也产生相应的弧度变化,从而改
变曲面容腔的曲率半径使其适应于对应的电缆的规格,从而将电缆受牵引过程中产生的形
变控制弹性形变范围内,最大程度减少甚至消除输送过程中对电缆结构的破坏。
[0017]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环轮和内环轮的朝向转动中心的一侧均固定有齿圈,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和穿过内轮的传动轴,传动轴与基板和内轮转动
连接并受第二驱动电机转动,传动轴分别与内环轮和外环轮的齿圈通过齿轮传动连接。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于张紧轮与弹性环之间的联动空间需求,将外轮分为内外两部分并通过传动轴与两个齿圈分别、同步的带动,从而使得弹性环的相对于牵引轮
的内外侧的扭矩均匀,外轮整体依然是一个转动的受力整体。
[0019]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轮的下部穿设置有多个开口朝向弹性环的容纳腔,所述张紧轮上设置有轮架,所述轮架滑移连接于容纳腔;所述容纳腔转动连接有传动主杆、
至少两根第一传动支杆和至少两根第二传动支杆,第一传动支杆和第二传动支杆均对称设
置在传动主杆两侧,其中第一传动支杆平行于内轮的轴截面,传动主杆的轴向和每根第二
传动支杆的轴向分别与一个轮架的移动方向对应且与轮架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支杆和
第二传动支杆之间通过万向联轴器连接,第一传动支杆与传动主杆之间通过齿轮传动连接
且传动比为1。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互平行的第一传动支杆可以非常容易的到传动比为1的传动条件,以保持第一级的传动一直,而后通过万向联轴器改变第二级传动的转动中心
的偏角使第二级传动适应于对应张紧轮,并可以保持各第二传动支杆的角速度保持一致,
而后通过螺纹传动转变为张紧轮的移动,从而使得张紧轮沿各自的径向的位移保持,从而
使得张紧轮围成圆心可以随着调整始终保持在同一位置。
[0021]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线装置还包括导线管和矫正轮组,导线管位于牵引轮和喷码器的喷头的之间,且导线管的两端均设置一组矫正轮组,其中位于导线管与喷码
器的喷头之间的矫正轮组自带牵引动力,且该矫正轮组与喷码器之间设置有记米器。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入导线装置的电缆一般都是成卷储存,在被引出之后依然会有一定的弯曲趋势,通过导线管一定长度拉引之后可以基本保持笔直状态,而采用
管的形式可以为线提供一定的承托,降低因为电缆自身的重力而导致的二次弯曲或拉伸。
[0023]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线管内设置有同心的内管,所述内管将导线管的内腔分为导线腔和风辅腔,所述风辅腔位于导线管和内管之间且两端分封闭;所述风辅腔的
两端分别连通有进风口和吸风口,且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阻风环,所述阻风环上沿周向
设置有多个通风孔,所述内管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出风口,且以内管周向的出风口为一
组,内管沿轴向设有多组出风口;所述阻风环位于每组出风口的对称中心,且数量与出风口
的组数一致。
[002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流由进风口进入之后由于受阻风环的阻挡部分气流从通风孔穿过,部分经由出风口改走导线腔,其后受电缆阻挡部分气流经由阻风环分隔的另
一半的出风口回到风辅腔,部分气流在导线腔内流动,依次循环最终经由吸风口引出,这个
过程中气流将在电缆的移动路径上形成气模支撑并不断带走电缆经处理后还可能存在的
少量附着物;而在这个过程中倘若有电缆有部分产生弯曲,则在该局部的压阻将突然增加,
并且上下游的气流冲击下形成局部紊流,促使电缆复位。
[0025]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0026] 根据电缆的规格不同,可以通过第一驱动组件调整升降板的位置调整牵引轮的间距和通过水平载板调整立辊的之间的间距,使得不同规格电缆在受到精准的导向和牵引的
同时尽可能降低对电缆挤压形变。
[0027] 通过多种传动结构的组合使得导向机构和牵引机构的可供电缆通过的间距的调整可以保持同步,提高了间距调整的一致性;
[0028] 通过导线腔和风辅腔的连通组合,形成的气流将在电缆的移动路径上形成气模支撑并不断带走电缆经处理后还可能存在的少量附着物,配以导线管上下游的矫正组件,有
效的提高输送过程的电缆的平直度,也直接的提高喷码的品质。

附图说明

[0029]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图;
[0030]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引线模块正面的结构图;
[0031]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引线模块背面的结构图;
[0032]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牵引轮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5是实施例1中图4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4]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拉直输送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拉直输送模块和喷码器组合结构示意图;
[0036] 图8是本发明的现有技术中的自动化电缆计量喷码生产线。
[0037] 图中,1、机架;2、喷码器;3、基板;4、导向机构;5、牵引机构;6、导线管;7、矫正轮组;8、电缆;10、导线装置;101、引线模块;102、拉直输送模块;21、喷头;41、水平架;42、水平
载板;43、立辊;44、横辊;45、水平丝杆;46、尾座;47、连杆;51、升降板;52、牵引轮;521、外
轮;5211、内环轮;5212、外环轮;5213、弹性环;522、内轮;5221、容纳腔;523、走线槽;524、齿
圈;525、轮架;526、张紧轮;53、第一驱动组件;531、升降杆;532、升降螺母套;533、第一电
机;54、第二驱动组件;541、第二驱动电机;542、传动轴;55、第三驱动机构;551、传动主杆;
552、第一传动支杆;553、第二传动支杆;554、第三驱动电机;61、内管;611、出风口;62、导线
腔;63、风辅腔;64、进风口;65、吸风口;66、阻风环;661、通风孔;67、第一管部;68、第一管
部;69、喷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9] 参照图1,实施例1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自动化电缆计量喷码生产线,包括机架1、以及固定于机架1的导线装置10和喷码器2,导线装置10牵引成卷的电缆8并将电缆8拉直后
经由喷码器2对电缆8表面进行喷码。导线装置10包括引线模块101和拉直输送模块102。
[0040] 引线模块101包括基板3、导向机构4和牵引机构5,其中基板3固定于机架1,牵引机构5的上下游各设有一组导向机构4。
[0041] 参照图2和图3,牵引机构5包括两块上下滑移连接于基板3的升降板51、两个分别固定于对应升降板51的牵引轮52、带动升降板51相互靠近或远离的第一驱动组件53。第一
驱动组件53包括转动连接于基板3的升降杆531、固定于升降板51且与升降杆531螺纹连接
的升降螺母套532、以及带动升降杆531转动的第一电机533,其中升降板51、牵引轮52位于
基板3的正侧,第一驱动组件53位于基板3的背侧,且位于不同升降板51的升降螺母套532的
螺纹旋向相反,两牵引轮52的靠近时,周侧面组合产生供线缆通过的槽。
[0042] 参照图4,牵引轮52包括固定于升降板51的内轮522、套接并转动连接于内轮522的外轮521。外轮521包括转动连接于内轮522靠近基板3的一侧的内环轮5211、转动连接于内
轮522远离基板3的一侧的外环轮5212、以及包围内轮522的周向外壁的弹性环5213,弹性环
5213的周向的外壁向内凹陷设置有环形的走线槽523,弹性环5213的轴向侧壁分别固定于
内环轮5211和外环轮5212,外环轮5212和内环轮5211朝向转动中心的一侧均固定有齿圈
524。升降板51(参照图2)上设置有同步带动内环轮5211和外环轮5212的第二驱动组件54,
第二驱动组件54包括第二驱动电机541和穿过内轮522的传动轴542,传动轴542分别与基板
3和内轮522转动连接并受第二驱动电机541带动转动,传动轴542分别与内环轮5211和外环
轮5212的齿圈524通过齿轮传动连接。上下两个牵引轮52的弹性环5213相互组合成可贴合
甚至包裹电缆8的曲面容腔,在正常运转的时候内环轮5211、外环轮5212和弹性环5213同步
受第二驱动组件54带动转动形成牵引效果。
[0043] 参照图4和图5,内轮522的下部穿设置有多个开口朝向弹性环5213的容纳腔5221,容纳腔5221内滑移连接有三个沿走线槽523的纵截面的周向均匀分布的轮架525,轮架525
的滑移方向指向两牵引轮52(参照图2)的走线槽523组合形成的通道的中心。轮架525上转
动连接有张紧轮526,张紧轮526的转动中心垂向于电缆8的输送方向,张紧轮526抵接于弹
性环5213的周向内侧壁;三个张紧轮526与弹性环5213的抵接点也组成电缆8可从两走线槽
523组成的通道,调整张紧轮526的位置即可调整该通道的曲率半径,张紧轮526的位置调整
受设置与内轮522上的第三驱动机构55控制。
[0044] 第三驱动机构55包括第三驱动电机554以及分别转动连接于容纳腔5221的一根传动主杆551、两根第一传动支杆552和两根第二传动支杆553,传动主杆551与第三驱动电机
554转轴通过联轴器连接,第一传动支杆552和第二传动支杆553均对称设置在传动主杆551
两侧,其中第一传动支杆552平行于内轮522的轴截面,传动主杆551的轴向和每根第二传动
支杆553的轴向分别与一个轮架525的移动方向对应且与轮架525螺纹连接,第一传动支杆
552和第二传动支杆553之间通过万向联轴器连接,第一传动支杆552与传动主杆之间通过
齿轮传动连接且传动比为1。
[0045] 参照图2和图3,导向机构4包括固定于基板3的水平架41、两个滑移连接于水平架41的水平载板42、相互平行且分别固定于水平载板42的立辊43和一个位于立辊43远离牵引
轮52一侧的横辊44,水平架41上穿设有与水平载板42螺纹连接的水平丝杆45,两个水平载
板42的螺纹旋向相反,水平丝杆45与升降杆531之间通过齿轮传动且总传动比为1。横辊44
的一端设置有滑移连接于基板3的尾座46,尾座46与位于下侧的升降板51之间固定有连杆
47。牵引轮52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时,立辊43之间的间距也同步发生同步的变化,横辊44的
高度也随下方的牵引轮52调整至相同的高度。
[0046] 参照图1,拉直输送模块102包括导线管6和矫正轮组7,导线管6位于牵引轮52和喷码器2的喷头21的之间,且导线管6的两端均设置一组矫正轮组7,其中位于下游的矫正轮组
7自带牵引动力,且该矫正轮组7连接有记米器。
[0047] 参照图6,导线管6内设置有同心的内管61,内管61将导线管6的内腔分为导线腔62和风辅腔63,风辅腔63位于导线管6和内管61之间且两端分封闭;风辅腔63的两端分别连通
有进风口64和吸风口65(参照图7),且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阻风环66,阻风环66上沿周向
设置有多个通风孔661,内管61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出风口611,且以内管61周向的出风
口611为一组,内管61沿轴向设有多组出风口611;阻风环66位于每组出风口611的对称中
心,且数量与出风口611的组数一致。气流由进风口64进入之后由于受阻风环66的阻挡部分
气流从通风孔661穿过,部分经由出风口611改走导线腔62,其后受电缆8阻挡部分气流经由
阻风环66分隔的另一半的出风口611回到风辅腔63,部分气流在导线腔62内流动,依次循环
最终经由吸风口65引出,这个过程中气流将在电缆8的移动路径上形成气模支撑并不断带
走电缆8经处理后还可能存在的少量附着物;而在这个过程中倘若有电缆8有部分产生弯
曲,则在该局部的压阻将突然增加,并且上下游的气流冲击下形成局部紊流,促使电缆8复
位。
[0048]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0049] 参照图2‑5,当所需要的加工的线缆发生变化时,启动第一电机533发生,通过多重同步的传动使牵引轮52之间的间距和立辊43之间的间距同步发生变化,横辊44的高度也随
下方的牵引轮52调整至相同的高度。
[0050] 启动第三电机,通过同步的传动使多个张紧轮526同步产生靠近或远离其自身围成的圆心的移动,对应的弹性环5213也产生相应的弧度变化,从而改变曲面容腔的曲率半
径使其适应于对应的电缆8的规格。
[0051] 参照图1,正常使用时:喷码器2上下游的牵引轮52分别对线缆进行牵引,使线缆持续的经过喷码器2进行打码。其中引线模块101进行初步的引线、捋直和纠偏,拉直输送模块
102进行二次的拉直,并使受挤压的线缆恢复常态形状。
[0052] 实施例2,参照图7,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导线管6穿过喷码器2的正下方,导线管6按上下游分为第一管部6867和第二管部,内管61位于第一管部6867内,第二管部的侧
壁上开设有正对喷码器2的喷头21的喷槽69,喷槽69连通第二管部的内腔。喷头21可通过喷
槽69对第二管部内的电缆8进行喷码。
[0053]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