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咯烷-2-酮类化合物在制备与多发性骨髓瘤有关药物方面的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1215542.2

文献号 : CN11219058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高剑姚若斯

申请人 : 徐州医科大学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类吡咯烷‑2‑酮类化合物在制备与多发性骨髓瘤有关药物方面的应用,属于药物化学和药物治疗学领域,该类化合物对c‑Myc蛋白具有明显的酶抑制作用。本发明提供的式I所示的化合物,异构体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可应用在制备与多发性骨髓瘤有关药物方面。

权利要求 :

1.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药物方面的应用,其中,所述化合物选自:

2.一种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药物组合物,它以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为活性成分或主要活性成分,辅以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制成液体制剂或固体制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制成注射剂、口服液、颗粒剂、粉剂、片剂或胶囊剂。

说明书 :

吡咯烷‑2‑酮类化合物在制备与多发性骨髓瘤有关药物方面

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药物化学和药物治疗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吡咯烷‑2‑酮类化合物在制备与多发性骨髓瘤有关药物方面的应用,特别是与c‑Myc抑制剂有关的药物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浆细胞恶性肿瘤,多发于中老年人,约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3%。近年来,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不断成熟,免疫
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等一线治疗药物的问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但
是至今仍无法完全治愈。肿瘤耐药是限制该疾病治疗转归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深入探索
MM的耐药机理,开发基于新靶点的小分子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现实意义。
[0003] c‑Myc是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也是致癌基因,其异常表达在多种实体瘤和血液肿瘤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2008年,Chesi等通过c‑Myc动物模型实验,首次证实c‑Myc基因激
活是意义未明的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到MM转变的关键事件。随后,基因芯片(22例MGUS和
101例MM)分析表明,c‑Myc基因在67%的MM患者中被激活。新近研究发现,40%的MM患者存
在c‑Myc过表达,而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c‑Myc过表达与MM较短生存期(OS)呈正相关。同
时,已有研究发现,8号染色体8p21区域异常或缺失是MM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c‑Myc(位于
8p21区)表达异常诱导MM对硼替佐米(BTZ)耐药。因此,靶向转录因子c‑Myc是一种很有前景
的癌症治疗策略。然而,由于c‑Myc同源二聚体和异源二聚体的无序性,以及关键互作位点
的滞后性导致现有c‑Myc抑制剂无法成药。由此可见,开发特异性靶向c‑Myc小分子抑制剂
有望为临床上精准治疗复发/难治性骨髓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一类4‑(1‑(2‑苯氧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吡咯烷‑2‑酮类化合物(简称,吡咯烷‑2‑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c‑Myc蛋白功
能抑制作用,可以用于制备与多发性骨髓瘤有关的药物。
[0005]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它以上述提及的化合物、异构体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为活性成分或主要活性成分,辅以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0006]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 式I所示的化合物、异构体,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与多发性骨髓瘤有关药物方面的应用,
[0008]
[0009] 其中,
[0010] R1代表C1‑C4烷基、苯基、取代苯基、苄基、取代苄基,所述的取代苯基或取代苄基可任意地由下述取代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羟基、硝基、羧基、氰基、氨基、卤素、C1‑C4烷基或C1‑
C4烷氧基;
[0011] n代表1‑3的整数;
[0012] R2代表氢、C1‑C4烷基、C1‑C4烷氧基、羟基、硝基或氨基。
[0013] 本发明提及的式I所示的化合物、异构体,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可用于制备与c‑Myc抑制剂有关的药物。
[0014] 由于发明名称太长,字数超过40字,因此,本发明将“4‑(1‑(2‑苯氧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吡咯烷‑2‑酮类化合物”简称为“吡咯烷‑2‑酮类化合物”。
[0015] 在一种优选方案中,R1代表苯基、取代苯基、苄基、取代苄基,所述的取代苯基或取代苄基可任意地由下述取代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羟基、氟、氯或
溴。
[0016] 在一种更优选方案中,R1代表苯基、取代苯基、苄基、取代苄基,所述的取代苯基或取代苄基可任意地由下述取代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氟或氯。
[0017] 在一种优选方案中,n代表1或2。
[0018] 在一种优选方案中,R2代表氢、甲基、乙基、甲氧基或乙氧基。
[0019] 在一种更优选方案中,R2代表氢、甲基、乙基或甲氧基。
[0020] 在一种特别优选方案中,R1代表苯基、取代苯基、苄基、取代苄基,所述的取代苯基或取代苄基可任意地由下述取代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氟或氯;n
代表1或2;R2代表氢、甲基、乙基或甲氧基。
[0021] 进一步地,式I所示的化合物、异构体,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中,所述化合物选自下列化合物:
[0022]
[0023]
[0024]
[0025] 其中,上述提及的化合物的命名如下:
[0026] 1化合物命名:1‑苄基‑4‑(1‑(2‑(2‑(2,4‑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吡咯烷‑2‑酮;
[0027] 2化合物命名:1‑(4‑乙基苯基)‑4‑(1‑(2‑(对甲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吡咯烷‑2‑酮;
[0028] 3化合物命名:4‑(1‑(2‑(2,5‑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1‑(4‑乙氧基苯基)吡咯烷‑2‑酮;
[0029] 4化合物命名:4‑(1‑(2‑(3,4‑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1‑(对甲苯基)吡咯烷‑2‑酮;
[0030] 5化合物命名:4‑(1‑(2‑(2,6‑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1‑(4‑乙基苯基)吡咯烷‑2‑酮
[0031] 6化合物命名:1‑(3,5‑二甲基苯基)‑4‑(1‑(2‑(间甲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吡咯烷‑2‑酮;
[0032] 7化合物命名:4‑(1‑(2‑(2,5‑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1‑(间甲苯基)吡咯烷‑2‑酮;
[0033] 8化合物命名:1‑(4‑乙基苯基)‑4‑(1‑(2‑(邻甲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吡咯烷‑2‑酮;
[0034] 9化合物命名:4‑(1‑(2‑(2,3‑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1‑(间甲苯基)吡咯烷‑2‑酮
[0035] 10化合物命名:4‑(1‑(2‑(2,6‑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1‑(间甲苯基)吡咯烷‑2‑酮;
[0036] 11化合物命名:4‑(1‑(2‑(2,6‑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1‑(4‑乙氧基苯基)吡咯烷‑2‑酮;
[0037] 12化合物命名:4‑(1‑(2‑(2,6‑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1‑(4‑甲氧基苯基)吡咯烷‑2‑酮;
[0038] 13化合物命名:1‑(3‑氯苯基)‑4‑(1‑(2‑(邻甲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吡咯烷‑2‑酮;
[0039] 14化合物命名:1‑(2,6‑二甲基苯基)‑4‑(1‑(2‑(邻甲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吡咯烷‑2‑酮;
[0040] 15化合物命名:4‑(1‑(2‑(2,4‑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1‑(对甲苯基)吡咯烷‑2‑酮;
[0041] 16化合物命名:4‑(1‑(2‑(2,6‑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1‑(对甲苯基)吡咯烷‑2‑酮;
[0042] 17化合物命名:4‑(1‑(2‑(4‑乙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1‑(4‑甲氧基苯基)吡咯烷‑2‑酮;
[0043] 18化合物命名:4‑(1‑(2‑(2,6‑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1‑(2‑乙氧基苯基)吡咯烷‑2‑酮;
[0044] 19化合物命名:1‑(间甲苯基)‑4‑(1‑(2‑(对甲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吡咯烷‑2‑酮;
[0045] 20化合物命名:4‑(1‑(2‑(2,3‑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1‑(4‑甲氧基苯基)吡咯烷‑2‑酮;
[0046] 21化合物命名:1‑(4‑氯苯基)‑4‑(1‑(2‑(2‑(2,6‑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吡咯烷‑2‑酮;
[0047] 22化合物命名:1‑(3‑氯苯基)‑4‑(1‑(2‑(2‑(2,6‑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吡咯烷‑2‑酮
[0048] 23化合物命名:4‑(1‑(2‑(2,4‑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1‑(4‑氟苯基)吡咯烷‑2‑酮;
[0049] 24化合物命名:1‑(3‑氯苯基)‑4‑(1‑(2‑(2‑(2,5‑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吡咯烷‑2‑酮;
[0050] 25化合物命名:4‑(1‑(2‑(3,5‑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1‑(间甲苯基)吡咯烷‑2‑酮;
[0051] 26化合物命名:1‑(4‑乙基苯基)‑4‑(1‑(2‑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吡咯烷‑2‑酮;
[0052] 27化合物命名:4‑(1‑(2‑(4‑甲氧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1‑(间甲苯基)吡咯烷‑2‑酮;
[0053] 28化合物命名:1‑(4‑氯苯基)‑4‑(1‑(2‑(2‑(2,4‑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吡咯烷‑2‑酮;
[0054] 29化合物命名:1‑(2,5‑二甲基苯基)‑4‑(1‑(2‑(邻甲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吡咯烷‑2‑酮;
[0055] 30化合物命名:4‑(1‑(2‑(2,5‑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1‑(3‑甲氧基苯基)吡咯烷‑2‑酮;
[0056] 31化合物命名:4‑(1‑(2‑(2,4‑二甲基苯氧基)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1‑(4‑甲氧基苯基)吡咯烷‑2‑酮。
[0057] 在一种优选方案中,式I所示的化合物、异构体,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中,所述化合物选自下列化合物:
[0058]
[0059]
[0060]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化合物、异构体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可用于制备与多发性骨髓瘤有关药物,该类化合物对c‑Myc蛋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0061] 在一种优选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药物组合物,它以本发明的化合物、异构体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为活性成分或主要活性成分,辅以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进一步的,
该药物组合物可以制成液体制剂或固体制剂。更进一步的,该药物组合物可以制成注射剂、
口服液、颗粒剂、片剂、粉剂或胶囊剂。
[0062] 除非另外说明,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以下术语具有下面讨论的含义:
[0063] “烷基”表示1‑20个碳原子的饱和的脂烃基,包括直链和支链基团(本申请书中提到的数字范围,例如“1‑20”,是指该基团,此时为烷基,可以含1个碳原子、2个碳原子、3个碳
原子等,直至包括20个碳原子)。含1‑4个碳原子的烷基称为低级烷基。当低级烷基没有取代
基时,称其为未取代的低级烷基。更优选的是,烷基是有1‑6个碳原子的中等大小的烷基,例
如甲基、乙基、丙基、2‑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戊基等。最好是,烷基为有1‑4个碳原
子的低级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2‑丙基、正丁基、异丁基或叔丁基等。烷基可以是取代
的或未取代的。当是取代的烷基时,该取代基优选是一或多个,更优选1‑3个,最优选1或2个
取代基。
[0064] “卤素”表示氟、氯、溴或碘,优选为氟或氯。
[0065] “羟基”表示‑OH基团。
[0066] “氰基”表示‑CN基团。
[0067] “硝基”表示‑NO2基团。
[0068] “氨基”表示‑NH2基团。
[0069] “羧基”表示‑COOH基团。
[0070] “烷氧基”表示‑O‑(未取代的烷基)和‑O‑(未取代的环烷基)。代表性实例包括但不限于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环丙氧基、环丁氧基、环戊氧基、环己氧基等。
[0071] “药学上可接受的盐”表示保留母体化合物的生物有效性和性质的那些盐。这类盐包括:
[0072] (1)与酸成盐,通过母体化合物的游离碱与无机酸或有机酸的反应而得,无机酸包括盐酸、氢溴酸、硝酸、磷酸、偏磷酸、硫酸、亚硫酸和高氯酸等,有机酸包括乙酸、三氟乙酸、
丙酸、丙烯酸、己酸、环戊烷丙酸、羟乙酸、丙酮酸、草酸、(D)或(L)苹果酸、富马酸、马来酸、
苯甲酸、羟基苯甲酸、γ‑羟基丁酸、甲氧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甲磺酸、乙磺酸、萘‑1‑磺
酸、萘‑2‑磺酸、对甲苯磺酸、水杨酸、酒石酸、柠檬酸、乳酸、肉桂酸、十二烷基硫酸、葡糖酸、
谷氨酸、天冬氨酸、硬脂酸、扁桃酸、琥珀酸或丙二酸等。
[0073] (2)存在于母体化合物中的酸性质子被金属离子代替或者与有机碱配位化合所生成的盐,金属离子例如碱金属离子、碱土金属离子或铝离子,有机碱例如乙醇胺、二乙醇胺、
三乙醇胺、氨丁三醇、N‑甲基葡糖胺、奎宁等。
[0074] “药物组合物”指将本发明中的化合物中的一个或多个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水合物或前药与别的化学成分,例如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混合。药物组合物的目
的是促进给药给动物的过程。
[0075]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优势如下:
[0076] 本发明提供的一类4‑(1‑(2‑苯氧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吡咯烷‑2‑酮类化合物对c‑Myc蛋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c‑Myc抑制活性,可以用于制备与多发
性骨髓瘤有关的药物。

附图说明

[0077] 图1是Luciferase报告基因活性检测化合物对靶标c‑Myc蛋白活性的影响,化合物的给药浓度为10μM。

具体实施方式

[0078] 为了进一步阐明本发明,下面给出一系列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完全是例证性的,它们仅用来对本发明具体描述,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79] 实施例1
[0080] 实验方法与结果
[0081] 一、细胞活力实验
[0082] 实验原理:试剂中含有WST‑8,它在电子载体1‑甲氧基‑5‑甲基吩嗪鎓硫酸二甲酯(1‑Methoxy PMS)的作用下被细胞中的脱氢酶还原为具有高度水溶性的黄色甲瓒产物
(Formazan dye)。生成的甲瓒物的数量与活细胞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可利用这一特性直接
进行细胞增殖和毒性分析。
[0083] 实验步骤:
[0084] 1.铺板:取对数生长期的RPMI‑8226和U266两种人源化骨髓瘤细胞接种96孔板,每3
孔细胞悬液100μL,细胞数为5×10 /孔,空白对照组只加100μL含10%FBS完全培养基RPMI‑
1640,每组设置3~5个复孔。
[0085] 2.不同浓度梯度小分子化合物处理的RPMI‑8226和U266置于细胞培养箱(37℃、5%CO2)培养,24h后每孔加入5μL CCK‑8溶液,继续培养3小时后酶标仪检测。
[0086] 3.检测:将空白对照组调零,检测450nm波长下的吸光度(OD值),重复2‑3次,取平均值,计算给药化合物的细胞抑制率。
[0087] 实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本发明中的化合物大多数化合物都对RPMI‑8226和U266两个细胞株具有明显的细胞抑制作用,尤其是其中的化合物1,3,4,5,8,11,17,25,28和29
抑制效果最强,且效果均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物10074‑G5。
[0088] 表1本发明的31个化合物分别对RPMI‑8226和U266细胞的双浓度抑制率(%)
[0089]
[0090]
[0091] 二、c‑Myc蛋白活性实验
[0092] 实验原理:
[0093] 萤火虫萤光素酶在ATP、镁离子和氧气等条件下,可以催化萤光素发生氧化,而产生生物萤光,进一步通过化学发光仪进行测定。利用该生物发光体系,把感兴趣基因的转录
调控元件克隆在萤火虫萤光素酶基因的上游,构建成报告基因质粒。然后转染细胞,用适当
药物等处理细胞后裂解细胞,测定其在560nm处的萤光素酶活性。
[0094] 实验步骤:
[0095] 1.前一天铺NEK293T细胞于24孔板中,次日转染c‑Myc表达质粒和Myc‑Luc报告基因质粒和Renilla内参质粒,6h后换新鲜培养基并加入小分子抑制剂处理,48h后收集细胞。
[0096] 2.用Promega公司的试剂盒(货号E1910)自带的细胞裂解液进行裂解,每孔加入100微升并吹打均匀,水平摇床低速旋转裂解10分钟。
[0097] 3.每孔取10微升细胞裂解液加入96孔白板中,然后按照1:2.5加入溶液II萤火虫荧光素酶底物,反应10秒后进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0098] 4.加入Stop&Glo检测液,终止第一次发光,同时开始第二次发光,混合后放入发光检测仪检测第二次发光值。
[0099] 实验结果:
[0100] 如下图1所示,与Control对照组相比,(c‑Myc+c‑Myc‑Luciferase)组的c‑Myc启动子转录活性明显增强。而本发明中的化合物1,3,4,8,17,25,28和29可降低c‑Myc转录活性,
其他未列举的24个化合物,也具有类似的降低c‑Myc转录活性的功能,尤其是抗肿瘤细胞活
性更优的化合物1,8,17,25,29对c‑Myc启动子转录活性抑制效果最明显,且明显优于阳性
对照药物10074‑G5。这说明本发明中的化合物是通过靶向c‑Myc蛋白来发挥抗肿瘤细胞活
性的。本发明的4‑(1‑(2‑苯氧乙基)‑1H‑苯并[d]咪唑‑2‑基)吡咯烷‑2‑酮类化合物是一类
高活性的c‑Myc抑制剂,可用于制备与多发性骨髓瘤有关的药物。
[0101]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能对前述各实施
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
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