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分配器、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80093545.8

文献号 : CN11220433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尾中洋次松井繁佳松本崇足立理人

申请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摘要 :

制冷剂分配器是具备内管和外管的双重管构造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外管设置有多个,在多个外管中的相邻的外管之间形成有间隔,内管相对于多个外管连续地设置有1个,在外管,在外管的延伸方向上连接有多个传热管,将流入内管与外管之间的制冷剂分配到多个传热管。

权利要求 :

1.一种制冷剂分配器,其是具备内管和外管的双重管构造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所述外管设置有多个,在多个所述外管中的相邻的所述外管之间形成有间隔,所述内管相对于多个所述外管连续地设置有1个,在所述外管在所述外管的延伸方向上连接有多个传热管,将流入到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的制冷剂分配到多个所述传热管,在所述内管,在由多个所述外管中的每一个和所述内管构成双重管构造的多个双重管部形成有在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孔,在向多个所述传热管分配所述制冷剂时,所述制冷剂仅从所述内管的多个所述孔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所述内管的管径在由多个所述外管中的每一个和所述内管构成双重管构造的多个双重管部中的每一个中区分开而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多个所述孔的孔径在由多个所述外管中的每一个和所述内管构成双重管构造的多个双重管部中的每一个中区分开而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多个所述孔的位置在由多个所述外管中的每一个和所述内管构成双重管构造的多个双重管部中的每一个中区分开而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所述内管的管径在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上区分开而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所述外管的管径在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上区分开而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多个所述孔的孔径在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上区分开而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多个所述孔的高度位置在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上区分开而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多个所述孔的形成范围在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上区分开,具有位置较低的所述孔较小且位置较高的所述孔较大的形成范围、和位置较低的所述孔较大且位置较高的所述孔较小的形成范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所述内管在由多个所述外管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内管构成双重管构造的多个双重管部中的相邻的所述双重管部之间具有弯曲部。

11.一种热交换器,其中,

该热交换器具备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器。

12.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的所述制冷剂分配器的所述内管将管延伸方向保持为水平,从所述内管的一端导入包含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

说明书 :

制冷剂分配器、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供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分配器、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以往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利用节流装置对在作为搭载于室内机的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中冷凝了的液体制冷剂进行减压。并且,制冷剂成为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混合存在的气液两相状态而流入作为搭载于室外机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当制冷剂在气液两相状态下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时,制冷剂向热交换器的分配性能变差。因此,为了改善制冷剂的分配性能,存在将搭载于室外机的热交换器的扁平管铅垂向上配置,将制冷剂分配器水平配置,减轻重力的影响,改善分配的方法等。可是,如上所述,即使在制冷剂分配器水平配置的情况下,也存在取决于在制冷剂分配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流量或干燥度,分配性能发生变动等课题。因此,存在如下的课题:制冷剂的流动条件仅稍微偏离设计中心值,就会引起分配性能降低,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变差,能量效率降低。
[0003] 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提出了将制冷剂分配器构成为双重管,且在内管上并列设置有多个制冷剂流出孔,从而改善制冷剂分配性能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035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传热管使用扁平管的情况下,需要至少使用宽度比扁平管的长轴大的外管,存在双重管的外管容积变大的课题。另外,在冷凝运转时,制冷剂液大量滞留于制冷剂分配器,由此存在热交换效率降低的课题。
[0009] 本发明是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剂分配器的容积小、热交换效率得到改善的制冷剂分配器、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0010]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1] 本发明的制冷剂分配器,其是具备内管和外管的双重管构造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所述外管设置有多个,在多个所述外管中的相邻的所述外管之间形成有间隔,所述内管相对于多个所述外管连续地设置有1个,在所述外管在所述外管的延伸方向上连接有多个传热管,将流入到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的制冷剂分配到多个所述传热管。
[0012]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具备上述制冷剂分配器。
[0013]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上述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的所述制冷剂分配器的所述内管将管延伸方向保持为水平,从所述内管的一端导入包含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
[0014] 发明效果
[0015] 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剂分配器、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外管设置有多个,在多个外管中的相邻的外管之间形成有间隔,内管相对于多个外管连续地设置有1个。因此,在制冷剂分配器向多个热交换器分配制冷剂时,制冷剂仅在与内管相邻的外管流动。因此,能够削减制冷剂量。另外,在相邻的外管之间形成有间隔,内管相对于多个外管连续地设置有1个,因此制冷剂分配器小型化,能够高密度地安装热交换器。并且,在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能够抑制制冷剂在制冷剂分配器的内部因液体制冷剂的滞留而引起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因此,制冷剂分配器的容积小,热交换效率得到改善。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0017]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的侧视图。
[0018]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侧视示意图。
[0019] 图4是以图3的A‑A线的截面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的一例的剖视图。
[0020]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0021]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0022]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侧视示意图。
[0023]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管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状态与分配特性的关系的图。
[0024]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另一例的侧视示意图。
[0025]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另一例的侧视示意图。
[0026]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另一例的侧视示意图。
[0027]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一例的侧视示意图。
[0028]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一例的俯视示意图。
[0029]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另一例的俯视示意图。
[0030]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器的一例的俯视示意图。
[0031]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热交换器的一例的侧视示意图。
[0032]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热交换器的一例的侧视示意图。
[0033]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热交换器的一例的侧视示意图。
[0034]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热交换器的另一例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构件相同或与其相当,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通的。另外,在剖视图的附图中,鉴于视觉识别性而适当省略了截面线。并且,说明书全文中所示的构成要素的形态只不过是例示,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
[0036] 实施方式1
[0037] <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结构>
[0038]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图。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00通过气体制冷剂配管103和液体制冷剂配管104连接室外机101和室内机102。
[0039] 室外机101具有压缩机105、四通阀106、室外热交换器107以及膨胀阀108。
[0040] 压缩机105对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压缩机105例如也可以通过变频电路等使运转频率任意地变化,使压缩机105的每单位时间的送出制冷剂的容量变化。
[0041] 四通阀106例如是根据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的阀。
[0042] 室外热交换器107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的空气的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107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使制冷剂冷凝而液化。室外热交换器107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使制冷剂蒸发而气化。
[0043] 膨胀阀108是流量控制阀,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膨胀阀108例如在由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基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等的指示进行开度调整。
[0044] 室内机102具有室内热交换器109。室内热交换器109例如进行空调对象的空气与制冷剂的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109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使制冷剂蒸发而气化。室内热交换器109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使制冷剂冷凝而液化。
[0045] 通过如以上那样构成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通过室外机101的四通阀106切换制冷剂的流动,实现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
[0046] <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室外机101的结构>
[0047]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室外机101的侧视图。图中的虚线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
[0048] 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室外机101搭载有室外热交换器107。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室外机101是顶流型,通过使制冷剂在与室内机102之间循环,从而构成制冷循环回路。另外,室外机101例如用于大厦用多联的室外机等,设置在大厦的屋顶等。
[0049] 如图2所示,室外机101具备形成为箱状的壳体101a。在室外机101形成有在外壳101a的侧面开口的吸入口101b。室外机101具备以沿着吸入口101b的方式配置在壳体101a内的室外热交换器107。在室外机101形成有在外壳101a的上表面开口的吹出口101c。室外机101具备以覆盖吹出口101c的方式能够通风地设置的风扇防护罩101d。室外机101具备顶流型的风扇90,该风扇90配置在风扇防护罩101d的内部,从吸入口101b吸入外部气体,从吹出口101c排出热交换后的排气。
[0050] <室外热交换器107>
[0051]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107的侧视示意图。图中的黑箭头表示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
[0052] 搭载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室外机101的室外热交换器107使由风扇90从吸入口101b吸入的外部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107配置在风扇90的下方。
[0053] 如图3所示,室外热交换器107具备:隔开间隔排列设置的多个翅片2;以夹入多个翅片2的方式排列设置的多个传热管1;以及相对于重力沿水平方向配置的制冷剂分配器30。室外热交换器107设置有至少2个以上。
[0054] <制冷剂分配器30>
[0055] 如图3所示,制冷剂分配器30是具备内管31和外管32a、32b的双重管构造。外管32a、32b以作为室外热交换器107的数量的方式至少设置有2个以上。在多个外管32a、32b中的相邻的外管32a、32b之间形成有间隔36。内管31相对于多个外管32a、32b连续地设置有1个。在外管32a、32b,在外管32a、32b的延伸方向上连接有多个传热管1,将流入内管31与外管32a、32b之间的制冷剂分配给多个传热管1。
[0056] 即,制冷剂分配器30具备分开的上游侧的外管32a和下游侧的外管32b。另一方面,制冷剂分配器30仅具备1个连续的内管31。内管31将管延伸方向保持为水平,从内管31的一端流入包含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内管31在室外热交换器10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的最下游端部设置有盖35而被密封。另外,内管31在室外热交换器10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的最上游端部连接有制冷循环回路的制冷剂配管62。
[0057] 在该结构中,能够削减无助于制冷剂分配性能的室外热交换器107的连接部分的外管容积。并且,能够削减在制冷剂分配器30中流动的制冷剂量。另外,由于仅使内管31连续地连接2个外管32a、32b之间,因此通过仅使内管31弯曲,室外热交换器107容易弯曲。由此,能够高密度地安装室外热交换器107。
[0058] 在内管31,在由多个外管32a、32b中的每一个和内管31构成双重管构造的多个双重管部33a、33b,形成有在内管31的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作为孔的制冷剂流出孔34。通过在这样的内管31上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制冷剂流出孔34,在室外热交换器10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气液二相制冷剂在内管31中流动,并通过制冷剂流出孔34。而且,在由内管31和上游侧的外管32a构成的空间、以及由内管31和下游侧的外管32b构成的空间中,气液二相制冷剂以被搅拌的状态流动。这样使制冷剂通过制冷剂流出孔34,气液二相制冷剂被搅拌,由此制冷剂成为接近均质流的流动。由此,制冷剂分配性能得到改善,能够提高室外热交换器107的性能。除此之外,在室外热交换器107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由于制冷剂液难以积存于制冷剂分配器30的内部,因此能够抑制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0059] <制冷剂分配器30的截面详细结构>
[0060] 图4是以图3的A‑A线的截面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30的一例的剖视图。图4所示的制冷剂分配器30是外管32a、32b使用矩形管,内管31使用圆管,向下设置制冷剂流出孔34的结构。通过外管32a、32b使用矩形管,在传热管1使用扁平管的情况下,能够减小制冷剂分配器30的列方向的尺寸。
[0061] <制冷剂分配器30的变形例1>
[0062]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30的另一例的剖视图。在此,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仅对特征部分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在将室外热交换器107配置成2列的情况下,制冷剂分配器30或者联管箱集合管40、41能够无台阶地配置。因此,室外热交换器107的前面面积增加。另外,由于作为扁平管的传热管1的连接部分成为直线,因此能够使钎焊余量均匀,钎焊性良好。
[0063] <制冷剂分配器30的变形例2>
[0064]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30的另一例的剖视图。在此,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仅对特征部分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在制冷剂分配器30中,外管32a、32b和内管31使用圆管,向下地形成制冷剂流出孔34。通过外管32a、32b和内管31使用圆管,制冷剂分配器30的耐压性优异。另外,在外管32a、32b与内管31之间的空间中的与管延伸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截面中,放射状的径向的间隔均匀。由此,能够将搅拌了的制冷剂保持均质的状态分配到传热管1。
[006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制冷剂分配器30的外管32a、32b的管形状以及内管31的管形状为例子进行了说明。可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对制冷剂分配器30的内管31的制冷剂流出孔34的朝向向下进行了说明。可是,其只不过是作为一例而示出的,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仅作为一个例子,对搭载于顶流室外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可是,并不限定于此。具备制冷剂分配器30的室外热交换器107例如也可以作为室内空调或商用空调的室外机等侧流室外机或室内机等的热交换器来搭载。
[0066] <实施方式1的效果>
[0067] 根据实施方式1,制冷剂分配器30是具备内管31和外管32a、32b的双重管构造。外管32a、32b设置有多个。在多个外管32a、32b中的相邻的外管32a、32b之间形成有间隔36。内管31相对于多个外管32a、32b连续地设置有1个。在外管32a、32b,在外管32a、32b的延伸方向上连接有多个传热管1,将流入内管31与外管32a、32b之间的制冷剂分配给多个传热管1。
[0068] 根据该结构,在制冷剂分配器30向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分配制冷剂时,制冷剂仅在与内管31相邻的外管32a、32b流动。因此,能够削减制冷剂量。另外,由于在相邻的外管32a、32b之间形成有间隔,且内管31相对于多个外管32a、32b连续地设置有1个,因此能够使制冷剂分配器30小型化而高密度地安装室外热交换器107。而且,在室外热交换器107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能够抑制因在制冷剂分配器30的内部的液体制冷剂的滞留而引起的制冷剂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因此,制冷剂分配器30的容积小,热交换效率得到改善。
[0069] 根据实施方式1,在内管31,在由多个外管32a、32b中的每一个和内管31构成双重管构造的多个双重管部33a、33b,形成有在内管31的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作为孔的制冷剂流出孔34。
[0070] 根据该结构,在室外热交换器10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气液二相制冷剂在内管31流动而通过制冷剂流出孔34。而且,在内管31和上游侧的外管32a的双重管部33a以及内管31和下游侧的外管32b的双重管部33b各自的外管32a、32b的内部空间中,气液二相制冷剂以被搅拌的状态流动。这样,制冷剂通过制冷剂流出孔34而被搅拌,由此制冷剂成为接近均质流的流动,制冷剂分配性能得到改善,能够提高室外热交换器107的性能。
[0071] 根据实施方式1,室外热交换器107具备上述的制冷剂分配器30。
[0072] 根据该结构,在具备制冷剂分配器30的室外热交换器107中,制冷剂分配器30的容积小,热交换效率得到改善。
[0073] 根据实施方式1,空气调节装置100具备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07。特别是,优选制冷剂分配器30的内管31将管延伸方向设置为水平,从内管31的一端导入包含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在该情况下,液体制冷剂能够容易地流动至内管31的另一端,制冷剂分配变得良好。
[0074] 根据该结构,在具备室外热交换器107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制冷剂分配器30的容积小,热交换效率得到改善。
[0075] 实施方式2
[0076] <室外热交换器107>
[0077]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室外热交换器107的侧视示意图。在此,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仅对特征部分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与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连接的制冷剂分配器30的多个外管32a、32b按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被分割,仅内管31相对于多个外管32a、32b连续地连接。此外,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在上部从联管箱集合管
40与制冷剂配管61连接。
[0078] 内管31的管径在由多个外管32a、32b中的每一个和内管31构成双重管构造的多个双重管部33a、33b中的每一个中区分开而不同。具体而言,室外热交换器10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62在内管31流动的图示白箭头的上游侧的双重管部33a的内管31a的管径比下游侧的双重管部33b的内管31b的管径大。换言之,下游侧的双重管部33b的内管31b的管径比上游侧的双重管部33a的内管31a的管径小。
[0079] 若为该结构,则相对于内管31a的入口附近,在制冷剂流量变小的内管31b的下游侧,从环状流成为分离流,能够抑制通过制冷剂流出孔34的制冷剂分配性能的变差。内管31的管径的变更位置例如基于校正Baker线图等一般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式线图来决定,以内管31的大部分不成为分离流的方式变更内管31的管径。
[0080] <内管31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状态与分配特性的关系>
[0081]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管31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状态与分配特性的关系的图。图8表示在图8(A)的内管31中流动的制冷剂为环状流的情况和在图8(B)的内管31中流动的制冷剂为分离流的情况下的通过各制冷剂流出孔34的液体制冷剂的流量比。图8的关系是通过发明人的实验和计算得到的结果。图中的制冷剂流出孔34将接近制冷剂流入部的位置设为A,将远离制冷剂流入部的位置按字母表顺序设为G。图中的虚线表示各制冷剂流出孔34的影响范围,在一定时间内,虚线内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流出孔34而被分配。在图8(A)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式为环状流的情况下,薄液膜5以覆盖内管31的整个内侧的方式形成,薄液膜5的厚度与内管31的管延伸方向大致相同。因此,在几乎全部的制冷剂流出孔34中液体制冷剂被分配相同的量。
[0082] 另一方面,在图8(B)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式为分离流的情况下,与环状流相比,制冷剂液膜6厚。另外,在重力的影响下,液体制冷剂大量分布于下部。因此,越是接近制冷剂流入部的位置,在制冷剂流出孔34中液体制冷剂被分配得越多,制冷剂分配性能变差,引起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0083] <变形例3>
[0084]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室外热交换器107的另一例的侧视示意图。在此,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仅对特征部分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内管31的管径在内管31的延伸方向上区分开而不同。具体而言,在室外热交换器10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在内管31流动的图示黑箭头的上游侧的双重管部33a内的内管31a的管径在内管31a的延伸方向的中途,形成为上游侧比下游侧大径。
[0085] 这样,在上游侧的双重管部33a中,内管31a的管径变化。在该结构中,能够精细地进行与流动方式对应的内管31的管径的变更,能够改善制冷剂分配性能。
[0086] <变形例4>
[0087]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室外热交换器107的另一例的侧视示意图。在此,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仅对特征部分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外管32a、32b的管径在内管31的延伸方向上区分开而不同。具体而言,室外热交换器10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在内管31中流动的图示箭头的上游侧的双重管部33a的外管32a的管径比下游侧的双重管部33b的外管32b的管径大。更具体而言,下游侧的双重管部33b的内管31b以及外管32b各自的管径比上游侧的双重管部33a的内管31a以及外管32a的管径小。
[0088] 若为该结构,则除了制冷剂分配性能的改善以外,还能够进一步减少在制冷剂分配器30中流动的制冷剂量。另外,在室外热交换器107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制冷剂液难以积存于制冷剂分配器30的内部,能够抑制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0089] <变形例5>
[0090]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室外热交换器107的另一例的侧视示意图。在此,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仅对特征部分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下游侧的双重管部33b的外管32b的中心相对于下游侧的双重管部33b的内管31b的中心向上部偏心。并且,使上游侧的双重管部33a的外管32a和下游侧的双重管部33b的外管32b的上表面部的位置一致,形成为插入到2个外管32a、32b中的扁平管即传热管1的插入长度相同。
[0091] 若为该结构,则作为扁平管的传热管1的钎焊余量在多个双重管部33a、33b中能够大致相等,钎焊性优异。另外,在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中并列设置有相同长度的扁平管即传热管1即可,不需要准备多个种类的扁平管即传热管1,制造性优异。并且,在室外热交换器107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制冷剂液难以积存于制冷剂分配器30的内部,能够抑制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0092] <实施方式2的效果>
[0093] 根据实施方式2,内管31的管径在由多个外管32a、32b中的每一个和内管31构成双重管构造的多个双重管部33a、33b中的每一个中区分开而不同。
[0094] 根据该结构,能够与在内管31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式对应地变更内管31的管径,能够改善制冷剂分配性能。
[0095] 根据实施方式2,内管31的管径在内管31的延伸方向上区分开而不同。
[0096] 根据该结构,能够与在内管31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式对应地精细地变更内管31的管径,能够进一步改善制冷剂分配性能。
[0097] 根据实施方式2,外管32a、32b的管径在内管31的延伸方向上区分开而不同。
[0098] 根据该结构,除了制冷剂分配性能的改善以外,还能够进一步减少在制冷剂分配器30中流动的制冷剂量。另外,在室外热交换器107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制冷剂液难以积存于制冷剂分配器30的内部,能够抑制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0099] 实施方式3
[0100] <室外热交换器107>
[0101]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室外热交换器107的一例的侧视示意图。在此,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仅对特征部分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与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连接的制冷剂分配器30的外管32a、32b中的每一个按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被分割。
[0102] 内管31在由多个外管32a、32b中的每一个和内管31构成双重管构造的多个双重管部33a、33b中的相邻的双重管部33a、33b之间具有弯曲部31c。具体而言,相邻的双重管部33a、33b之间的内管31连接成L字形状。
[0103] 仅将内管31形成为L字形状的弯曲部31c而连接在相邻的室外热交换器107之间。由此,例如在使用L字形状的弯曲内管31将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在俯视下配置成L字型时,能够减小弯曲配管的弯曲半径,能够增加室外热交换器107的安装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
[0104] <室外热交换器107的俯视>
[0105]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室外热交换器107的一例的俯视示意图。另外,在此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在俯视下配置成L字型的情况下的制冷剂分配器30。可是,不限于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在俯视下配置成L字型的情况。
[0106] <变形例6>
[0107]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室外热交换器107的另一例的俯视示意图。在此,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仅对特征部分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即使在内管31弯曲成钝角而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在下游侧的双重管部33b的内管31b的管径被细径化时,被细径化的内管31b的管径的位置不限于弯曲的连接配管即弯曲部31c的下游侧。可是,在形成于L字形状等的弯曲部31c的内管31的紧后方的位置,制冷剂的流动容易紊乱,因此,若内管31在该位置细径化,则制冷剂流速增加,制冷剂容易向环状流变化。另外,在室外热交换器107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制冷剂液难以积存于制冷剂分配器30的内部,能够抑制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0108] <实施方式3的效果>
[0109] 根据实施方式3,内管31在由多个外管32a、32b中的每一个和内管31构成双重管构造的多个双重管部33a、33b中的相邻的双重管部33a、33b之间具有弯曲部31c。
[0110] 根据该结构,由于仅内管31具有弯曲部31c而连续,因此能够减小弯曲配管的弯曲半径,能够增加室外热交换器107的安装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
[0111] 实施方式4
[0112] <室外热交换器107>
[0113]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室外热交换器107的一例的俯视示意图。在此,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仅对特征部分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的孔径在由多个外管32a、32b中的每一个和内管31构成双重管构造的多个双重管部33a、33b中的每一个中区分开而不同。具体而言,室外热交换器10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在内管31流动的上游侧的双重管部33a内的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的孔径形成为比下游侧的双重管部33b内的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的孔径小。更具体而言,在仅由内管31的L字形状的弯曲部31c连接的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中,上游侧的双重管部
33a的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的孔径比下游侧的双重管部33b的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的孔径小。
[0114] 若为该结构,则通过L字形状等的弯曲部31c的碰撞部引起的流动阻力,能够抑制向上游侧的双重管部33a分配的制冷剂变多,能够实现制冷剂分配性能的改善。
[0115] 另外,在图15中,上游侧的双重管部33a与下游侧的双重管部33b的内管31的管径相同。可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更优选下游侧的双重管部33b的内管31b的管径相对于上游侧的双重管部33a的内管31a的管径为细径。在该情况下,内管31的管径变化的部分处的缩小流动阻力的影响能够通过内管31的管径的差而降低。
[0116] <实施方式4的效果>
[0117] 根据实施方式4,作为多个孔的制冷剂流出孔34的孔径在由多个外管32a、32b中的每一个和内管31构成双重管构造的多个双重管部33a、33b中的每一个中区分开而不同。
[0118] 根据该结构,通过相邻的双重管部33a、33b之间的内管31的弯曲部31c等处的碰撞引起的制冷剂的流动阻力,能够抑制相对于制冷剂的上游侧的过剩的分配,能够改善制冷剂分配性能。
[0119] 实施方式5
[0120] <室外热交换器107>
[0121]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室外热交换器107的一例的侧视示意图。在此,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仅对特征部分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的位置在由多个外管32a、32b中的每一个和内管31构成双重管构造的多个双重管部33a、33b中的每一个中区分开而不同。具体而言,在仅由弯曲部31c连接的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中,设置于上游侧的双重管部33a的内管31a的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的位置比设置于下游侧的双重管部33b的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的位置高。
[0122] 根据发明人的实验和分析,在该结构中,在制冷剂流速小的条件下,液体制冷剂充分地流动至制冷剂分配器30的下游。
[0123] <实施方式5的效果>
[0124] 根据实施方式5,作为多个孔的制冷剂流出孔34的位置在由多个外管32a、32b中的每一个和内管31构成双重管构造的多个双重管部33a、33b中的每一个中区分开而不同。
[0125] 根据该结构,在制冷剂流速较小的条件的情况下,液体制冷剂充分地流动至制冷剂分配器30的下游。
[0126] 实施方式6
[0127] <室外热交换器107>
[0128]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室外热交换器107的一例的侧视示意图。在此,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仅对特征部分进行说明。如图17所示,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的孔径在内管31的延伸方向上区分开而不同。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的高度位置在内管31的延伸方向上区分开而不同。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的形成范围在内管31的延伸方向上区分开,具有位置较低的制冷剂流出孔34较小且位置较高的制冷剂流出孔34较大的形成范围。另外,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的形成范围具有位置较低的制冷剂流出孔34较大且位置较高的制冷剂流出孔34较小的形成范围。
[0129] 具体而言,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仅通过内管31连接,在上游侧的双重管部33a与下游侧的双重管部33b的内管31分别形成有高度及孔径不同的至少2种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更具体而言,上游侧的双重管部33a的下方位置的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的孔径比下游侧的双重管部33b的下方位置的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的孔径小。另一方面,上游侧的双重管部
33a的上方位置的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的孔径比下游侧的双重管部33b的上方位置的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的孔径大。
[0130] 若为该结构,则在制冷剂流速较小的条件下,成为接近分离流的流动。因此,对于上游侧的双重管部33a的下方位置的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通过孔径较小,液体制冷剂的大部分的分配被抑制,液体制冷剂充分地流动到下游侧的双重管部33b。另外,在制冷剂流速较大的条件下,成为接近环状流的流动。因此,能够利用上游侧的双重管部33a的上方位置以及下方位置的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和下游侧的双重管部33b的上方位置以及下方位置的多个制冷剂流出孔34分别分配液体制冷剂,能够改善制冷剂分配性能。即,能够在广泛的运转条件范围内改善制冷剂分配性能。
[0131] <实施方式6的效果>
[0132] 根据实施方式6,作为多个孔的制冷剂流出孔34的孔径在内管31的延伸方向上区分开而不同。
[0133]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广泛的运转条件范围内根据制冷剂流速来改善制冷剂分配性能。
[0134] 根据实施方式6,作为多个孔的制冷剂流出孔34的高度位置在内管31的延伸方向上区分开而不同。
[0135]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广泛的运转条件范围内根据制冷剂流速来改善制冷剂分配性能。
[0136] 根据实施方式6,作为多个孔的制冷剂流出孔34的形成范围在内管31的延伸方向上区分开,具有位置较低的制冷剂流出孔34较小且位置较高的制冷剂流出孔34较大的形成范围、和位置较低的制冷剂流出孔34较大且位置较高的制冷剂流出孔34较小的形成范围。
[0137] 根据该结构,在制冷剂流速较小的条件下,制冷剂的流动成为接近分离流的流动。因此,通过上游的位置低的制冷剂流出孔34的孔径较小,能够抑制相对于液体制冷剂的上游侧的过剩的分配,液体制冷剂能够充分地流动到下游侧。另外,在制冷剂流速较大的条件下,制冷剂的流动成为接近环状流的流动。因此,能够利用上游的位置较高的制冷剂流出孔
34以及位置较低的制冷剂流出孔34和下游的位置较高的制冷剂流出孔34以及位置较低的制冷剂流出孔34分别分配液体制冷剂,能够改善制冷剂分配性能。即,能够在广泛的运转条件范围内根据制冷剂流速来改善制冷剂分配性能。
[0138] 实施方式7
[0139] <室外热交换器107>
[0140]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室外热交换器107的一例的侧视示意图。在此,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仅对特征部分进行说明。在图18中,构成为使用2组仅通过内管31的L字形状的弯曲部31c连接的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由此,以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包围风扇90的方式在4面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107。
[0141] 若是该结构,则仅通过内管31的L字形状的弯曲部31c连接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因此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能够在风扇90的周围高密度地配置,增加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的传热面积。由此,能够实现能量效率的提高。另外,在下游侧的室外热交换器107中,通过使内管31的管径变细,制冷剂流速能够增加,制冷剂的流动方式接近环状流,也能够实现制冷剂分配性能的提高。
[0142] <变形例7>
[0143]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室外热交换器107的另一例的侧视示意图。在此,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仅对特征部分进行说明。在图18中,使用了2组仅由内管31的L字形状的弯曲部31c连接的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07。可是,并不限定于此。如图19所示,仅由内管31的L字形状的弯曲部31c连接的4个室外热交换器107也可以串联连接。
[0144] 在该情况下,制冷剂分配器30的管延伸方向的距离变长。因此,在制冷剂分配器30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在内管31a、31b流动的制冷剂流速之差变大,在下游侧的内管31b内制冷剂容易成为分离流。由此,通过使下游侧的内管31b的管径变细而提高制冷剂分配性能的效果变得特别大。
[0145] 另外,既可以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7组合,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部分。
[0146] 附图标记的说明
[0147] 1传热管、2翅片、5薄液膜、6制冷剂液膜、30制冷剂分配器、31、31a、31b内管、31c弯曲部、32a、32b外管、33a、33b双重管部、34制冷剂流出孔、35盖、40联管箱集合管、41联管箱集合管、61制冷剂配管、62制冷剂配管、90风扇、100空气调节装置、101室外机、101a壳体、101b吸入口、101c吹出口、101d风扇防护罩、102室内机、103气体制冷剂配管、104液体制冷剂配管、105压缩机、106四通阀、107室外热交换器、108膨胀阀、109室内热交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