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在防治松果梢斑螟并保护红松林树中的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1116133.7

文献号 : CN11221979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兴鹏宋丽文陈越渠左彤彤张杨

申请人 : 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李兴鹏宋丽文

摘要 :

培育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在防治松果梢斑螟并保护红松林树中的应用,并提供一种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规模化扩繁方法,它涉及林业保护技术领域;目的是对果梢斑螟及其它针叶树种实及枝梢害虫实施有效生物防治,扩繁方法具体为:步骤一、蜂种采集和保存;步骤二、蜂种的繁殖;利用次氯酸水溶液中浸泡寄主,和梯度降温保存提高了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寄生能力。

权利要求 :

1.培育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在防治松果梢斑螟并保护红松林树中的应用,所述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蜂种采集和低温保存:红松梢斑螟蛹期在林间采集红松梢斑螟蛹后放入指形玻璃管中,将盛有蛹的指形管放入温度为25℃‑28℃,光照为16L:8D的室内或者培养箱中培养,待蛹中小蜂羽化后对蜂种进行鉴定,并低温保存; 步骤二、蜂种的扩繁和保存:采用指形管繁蜂法或开放式繁蜂法,将低温保存的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取出,在每头寄主蛹中接入2~30头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再将接入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寄主蛹放入恒温箱中或温室中培养,并进行保存; 其中,步骤二接蜂前先将寄主蛹投入到浓度5‑20%的次氯酸水溶液中浸泡,然后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室温自然干燥;

步骤二中将接蜂36~48小时后的寄主蛹放入温度为25℃‑28℃,光照为16L:8D,湿度为

45%‑60%的恒温箱中或温室中培养7‑10天,然后再移入温度为15℃,光照为12L:12D,湿度为45%‑60%的培养箱内培养3天后,再次移入至温度为4℃,光照为全暗的室内或培养箱中保存;

步骤二之后还包括蜂种的滞育解除:保存的种蜂移入温度为15℃,光照为16L:8D,湿度为45%‑60%的室内或者培养箱中培养3天后再次移入温度为25℃,光照为16L:8D,湿度为

45%‑60%的室内或者培养箱内培养至羽化后开始扩繁或者培养2周后在野外释放;步骤二中,繁殖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有效积温为342.50±7.48日度,湿度为50~75%;红松梢斑螟啮小蜂为当天羽化或羽化后1~3天的雌蜂。

说明书 :

培育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在防治松果梢斑螟并保护红松林树中

的应用

[0001] 本发明是分案申请,母案专利申请号为:201810540470.5,申请日为:2018年05月30日,专利名称为:一种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规模化扩繁方法。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林业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培育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在防治松果梢斑螟并保护红松林树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3] 红松(Pinus koraiensis)为松科松属的常绿乔木,不但是珍贵的用材树种,也是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及长白山林区天然林的优势树种,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造林绿化树种之
一。同时,红松种子富含油脂、蛋白质,因其极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
喜爱,是东北林区重要的经济资源。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松籽价格使红松经济林成为林区人
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拉动力之一。然而近年,松果梢斑螟
(Dioryctria pryeri)、冷杉梢斑螟(D.abietella)和球果小花尺蛾(Eupithecia 
abietaria)等球果害虫在长白山地区的露水河、黄泥河、二道白河等地发生面积越来越大,
对红松的危害日趋严重,使树木的生长势受到严重抑制,红松籽的产量与质量大幅度降低,
严重时可将即将成熟的球果危害至毫无经济价值,对红松林的天然更新及红松果材林的价
值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其
中,松果梢斑螟的危害最为严重。
[0004] 松果梢斑螟又名果梢斑螟、油松球果螟、松球果螟、松果梢斑螟,为鳞翅目、螟蛾科、梢斑螟属节肢动物。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安徽、江苏、浙江、四川和台湾等地有发生,主
要为害油松、黑松、赤松、马尾松、华山松、落叶松、云杉等,严重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和种子
产量。
[0005] 在森林保护领域应用天敌昆虫防治林业害虫的例子不多。原因主要为:一、有效的天敌难以发现;二、天敌昆虫不易大规模繁殖;三、天敌昆虫在田间释放后达不到持续控制
的效果。目前,我国天敌昆虫达到规模化繁殖和释放利用的只有赤眼蜂类、管氏肿腿蜂、白
蛾周氏啮小蜂和瓢虫类。目前尚没有可以有效防治果梢斑螟的生物防治手段。
[0006] 红松林属于受到严重干扰的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已经被人为打破(人类采伐,红松子的采集,林下经济作物的栽培,各种农药的施放等)。人类在使用农药防治害虫的同时,害
虫的抗药性也逐步提高,但大量害虫的天敌由于个体较小,抗药性较低,被大量杀死,使害
虫缺少了天敌的控制,容易导致虫害的大量爆发。因此,为了恢复生态平衡、减少对环境的
危害、提高食品安全性,采用生物防治手段成为最为理想的解决之道。而采用生物防治为了
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要淹没式防治,这便需要提供足够多的害虫天敌来杀灭害虫。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为了对果梢斑螟及其它针叶树种实及枝梢害虫实施有效地生物防治,本发明培育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在防治松果梢斑螟并保护红松林树中的应用。
[0008] 本发明中所述红松梢斑螟啮小蜂(Baryscapus dioryctriae)是发明人者历时11年,通过持续不断采集红松球果害虫后在室内培养最终发现,红松梢斑螟啮小蜂虽然寄主
为松梢斑螟,但也可以以果梢斑螟为寄主,并且对果梢斑螟及其它多种针叶树种实及枝梢
害虫具有良好控制作用。
[0009] 为更好的控制果梢斑螟,需要培育大量的红松梢斑螟啮小蜂,而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生物分布较少,集中于针叶林区,由于针叶树木都比较高大,采集难度极大,因此本发明
还提供一种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培育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0010] 步骤一、蜂种采集和低温保存:红松梢斑螟蛹期在林间采集红松梢斑螟蛹后放入指形玻璃管中,将盛有蛹的指形管放入温度为25℃‑28℃,光照为16L:8D的室内或者培养箱
中培养,待蛹中小蜂羽化后对蜂种进行鉴定,并低温保存;
[0011] 步骤二、蜂种的扩繁和保存:采用指形管繁蜂法或开放式繁蜂法,将低温保存的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取出,在每头寄主蛹中接入2~30头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再将接入红松梢斑
螟啮小蜂的寄主蛹放入恒温箱中或温室中培养,并进行保存;
[0012] 其中,步骤二接蜂前先将寄主蛹投入到浓度0%‑25%的次氯酸水溶液中浸泡,然后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室温自然干燥。
[0013] 由于红松梢斑螟啮小蜂个体小,与多种其它小蜂很难区别,准确鉴定方法是:
[0014] 红松梢斑螟啮小蜂主要特征如下:雌性体长1.8~2.2mm;整体深蓝绿色,具金属光泽;颜面、中胸背板、中胸盾片、中胸小盾片上具有铜色光泽;触角洼深黄褐色;触角各节黄
褐色,柄节略带绿色金属光泽;复眼赭红色,单眼淡黄色;各足基节同体色;腿节褐色,略带
蓝绿色金属光泽;胫节和跗节均为黄色,但后足胫节基部2/3略带褐色,各足跗节末节褐色;
翅透明,翅脉浅褐色;前翅纤毛褐色。头部背观略呈哑铃形,头宽为长的2.1倍,与胸部基本
等宽(42:41),是腹宽的1.1倍(varies:刚羽化的新鲜标本成虫头部窄于腹部,为腹部的0.9
倍);上颊长为复眼长的0.3倍;POL为OOL的2.5倍;后头具有一个完整的浅面细的中纵沟,无
后头脊;单眼区内刚毛稀疏,周围具明显但较浅的围眼沟;头顶具较密的刚毛;头顶和颜面
网状刻纹明显。头部正面观宽为高的1.2倍;颜面宽为复眼高的1.3倍;触角窝下缘位于复眼
下缘连线上;触角窝间距与触角窝横径相同;触角窝间突三角形,上达触角洼高度的1/3处。
触角洼深,上达中单眼前缘;洼侧区膨起,具较密的刚毛。
[0015] 复眼上具较密的短纤毛,复眼围眼沟狭而明显;颚眼沟直而明显,颚眼沟长为复眼高的0.57倍;脸区具有稀疏的刚毛,中部稍隆起;触角窝下缘距唇基端部的距离为其至中单
眼前缘距离的0.54倍;唇基端部浅双叶状。触角柄节稍短,端部未到达中单眼(相对长度:柄
节长23,柄节基部至中单眼前缘距离26);柄节背面具有刻纹和较密的感觉毛,腹面光滑,长
为宽的3.3倍;梗节和鞭节长度之和短于头宽,为头宽的0.88倍;梗节长为宽的2倍,梗节与
索节和棒节上具较密的感觉毛;环状节1节,索节3节,棒节3节;各节上具1排条形感觉器;索
节向棒节渐加宽,至棒节1处最宽;索节1、2、3节相对长度之比为7:5:5,各节宽度之比为6:
6.5:7.0;棒节1、2、3节相对长度为6:4:4,宽度之比为8:7:6;末棒节端部具一显著的端针。
背观胸部:背面隆起凸出,长为宽的1.2倍。
[0016] 前胸背板狭窄,从后缘一直向前急剧下倾,无脊,其上有网状刻纹和稀疏的刚毛。中胸盾片上具有致密的凹脊状刻纹,刻纹呈细密的纵条纹状;盾纵沟深而宽。中胸盾片中区
具一条浅而明显的中纵沟,中纵沟两侧各有15根左右的刚毛;中胸盾片宽为长的1.7倍,中
区前缘宽为长的1.2倍,前缘宽为后缘宽的1.9倍;侧区为凸脊网状刻纹和稀疏的刚毛;三角
区前伸显著,伸达中胸盾片长度的0.38倍;三角片表面具凸脊网状刻纹。中胸小盾片宽大于
长,宽为长的1.3倍;两条亚中沟明显,另有两条明显的侧沟;小盾片上具有比中胸盾片上更
为细而密的凹脊网状刻纹;小盾片亚中沟外侧区中后部各具3根鬃毛。后胸背板新月形,表
面刻纹弱,近于光滑。
[0017] 后胸盾片中部长度为中胸小盾片长度的0.18倍。并胸腹节向下后倾,宽为长的9.1倍;中部长为中胸小盾片长的0.22倍;具中纵脊,无侧褶脊;中区具有凹脊网状刻纹;气门
大,前缘几乎紧挨并胸腹节前缘着生,距后缘的距离是气门长的1.36倍;侧胝上具刚毛5根
左右。前翅后伸稍超出腹末之外,长为宽的2.13倍;亚前缘脉、缘脉和痣脉相对长度之比为
96:102:38;亚前缘脉上具3‑4根刚毛;基室前缘刚毛完整,下缘端部有2‑3根刚毛;肘脉上刚
毛完整;翅面上纤毛分布较长而显著。侧观后足胫节较长,其长度为跗节的1.33倍、腿节的
1.14倍。腹部:长卵形,端部尖;长为宽的1.85倍,宽为胸部的1.14倍、头宽的1.11倍;腹部背
板各节后缘浅弧形向后凸出,表面具有显著的凸脊网状刻纹;背板各节中部无刚毛,侧面具
有稀疏的刚毛;1‑7节相对长度为40:20:25:30:28:12:14,1‑6节后缘宽度之比为76:88:92:
72:44:18;末节背板三角形,长度与基部宽基本相等;尾须上有4根鬃毛。下生殖板端部位于
腹面长度的0.56倍处。
[0018] 雄性体长1.3‑1.6mm,与雌相似。头、胸、腹相对宽度之比为25:25:22,相对长度之比为12:36:36。触角柄节浅褐色,其余各节均为浅土黄色;柄节,梗节、索节1、2、3、4节和棒
节1、2、3节相对长度之比为20:5:5:6:6:5:4:6:5,各节相对宽度之比为8:4:5:6:6.5:6.5:
6:5.5:4.5;柄节背面具稀疏刚毛,腹面光滑,基节3/4长度之下缘具胼胝,其为深褐色;索节
1‑4各节上的轮生鬃毛也为黄色,不长,仅前伸达后一节轮生鬃毛之基部;棒节端部具显著
的端针,其长度为末棒节的1/3。
[0019] 本发明步骤二中所述寄主蛹为果梢斑螟、柞蚕、玉米螟、榆毒蛾、柳毒蛾、大蜡螟、稻螟或家蚕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0] 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生物分布较少,集中于针叶林区,由于针叶树木都比较高大,采集难度极大(在采集过程中发生不幸,已造成人员伤亡)。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只有一粒灰尘
大小,只有将被害球果采集回实验室后解剖,将果梢斑螟虫蛹取出放入玻璃管培养,待红松
梢斑螟啮小蜂羽化后鉴定并收集保存。
[0021] 在东北地区针叶树球果螟每年6月初处于卵至蛹期,选择没有开展过药剂防治的针叶林进行采集,由于红松梢斑螟啮小蜂野外种群数量少,采集100个寄主虫蛹才有20几个
蛹出蜂。红松梢斑螟啮小蜂自然种群数量过低,为了达到淹没式防治就必须扩大种群数量,
进行扩繁。
[0022] 虽然红松梢斑螟啮小蜂是专性寄生针叶树球果螟的寄生蜂,但是将其接入替代寄主中仍可继续发育;而且替代寄主可选择果梢斑螟、柞蚕、玉米螟、榆毒蛾、柳毒蛾、大蜡螟、
稻螟、棉铃虫、家蚕或松毛虫,不局限于针叶树球果螟,大大降低了培育扩殖的难度。
[0023] 本发明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培育方法操作容易、高效、系统化。通过筛选优秀的繁蜂攻克了大量繁殖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技术难题,对果梢斑螟生物防治技术具有重大的现
实意义。本发明取得的有效效果具体还体现在:
[0024] (1)发明人发现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对于表皮较厚较硬的寄主,无法刺透表皮产卵而导致寄生失败,次氯酸对虫蛹表皮具有软化作用,通过次氯酸水溶液中浸泡提高寄生蜂
寄生率;而对于个体较小的虫蛹,经次氯酸处理后表皮得到软化也可大幅提高寄生蜂寄生
率。
[0025] (2)针对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对果梢斑螟的保存后寄生能力,为了保存种蜂和延长红松梢斑螟啮小蜂货架期、积累个体数量,发明人在啮小蜂释放前需要进行低温保存。将接
蜂36小时后的替代寄主蛹放入温度为25℃‑28℃,光照为16L:8D,湿度为45%‑60%的恒温
箱中或温室中培养7‑10天后移入温度为15℃,光照为12L:12D,湿度为45%‑60%的培养箱
或室内培养3天后再次移入至温度为4℃,光照为全暗的室内或培养箱中保存。通过该梯度
降温保存,一方面能够保持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对果梢斑螟的寄生能力,寄生率几乎不减弱;
另一方面,能够延长红松梢斑螟啮小蜂货架期,最长可保存180天。
[0026] 将本发明方法扩繁培育出的红松梢斑螟啮小蜂放归于有针叶树分布的林区,将有效控制针叶树球果螟种群数量。

附图说明

[0027] 图1为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发育历期与温度的函数关系曲线图;
[0028] 图2为显微镜下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产卵寄生图;
[0029] 图3为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寄生寄主情况图;
[0030] 图4为啮小蜂接蜂后出蜂情况图;
[0031] 图5为啮小蜂野外释放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说明书中描述的替代寄主蛹是指接入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寄主蛹。
[0033] 说明书中描述的复壮是指连续繁殖多代(10代以上)后其繁殖能力下降后开始,将室内繁殖的其它替代寄主蛹放置于野外,让野外蜂种寄生后拿回室内,从而获得野生寄生
蜂种群,使其与室内蜂种交配,从达到复壮的效果。人工繁殖6~10代后进行蜂种复壮,以避
免蜂种退化,从而直接影响到所繁殖出的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质量和防治效果。
[0034]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5] 步骤一、蜂种采集和保存:在果梢斑螟蛹期对蜂种进行采集、鉴定,并于低温条件下保存;
[0036] 步骤二、蜂种的繁殖:采用指形管繁蜂法或开放式繁蜂法,将低温保存的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取出,在每头寄主蛹中接入2~30头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再将已被红松梢斑螟啮小
蜂寄生的寄主蛹放入恒温箱中或温室中培养。
[0037] 其中,步骤二接蜂前先将寄主蛹投入到浓度为≤25%的次氯酸水溶液中浸泡,然后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干燥。
[0038] 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发育历期与温度的函数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
[0039] 次氯酸对虫蛹表皮具有软化作用,尤其对于柞蚕蛹等个体较大的虫蛹,寄生蜂无法刺透表皮产卵而导致寄生失败,而对于个体较小的虫蛹,经次氯酸处理后表皮得到软化
可大幅提高寄生蜂寄生率。
[0040] 本实施方式繁蜂方法可以有效实现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扩繁,寄生率达到100%。
[0041]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是:步骤二中,繁殖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有效积温为1~3天的雌蜂日度,湿度为50~75%。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
方式一相同。
[0042] 表1为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以果梢斑螟作为寄主)。
[0043] 表1
[0044]
[0045]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的不同点是:步骤二中,果梢斑螟啮小蜂为当天羽化或羽化后1~2天的雌蜂。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0046]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的不同点是:步骤二中,所述寄主蛹为果梢斑螟、柞蚕、玉米螟、大蜡螟、稻螟或家蚕中的一种或多种。其它步骤及参
数与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0047]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的不同点是:步骤一中,所述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保存温度为‑10℃~10℃。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至四之
一相同。
[0048]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的不同点是:还包括蜂种的复壮,具体操作如下:
[0049] 待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室内繁育10代后将替代寄主蛹放入玻璃瓶中,挂于林间,数天后收回饲养;或用纱网罩住替代寄主喜食的植物,内投放多头替代寄主幼虫,待其化蛹,
自然界中的红松梢斑螟啮小蜂产卵寄生在蛹中后取回饲养,此后,每繁育10代复壮一次。其
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相同。
[0050]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的不同点是:在每头寄主蛹中接入2~9头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相同。
[0051] 本实施方式不同接蜂比例对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种群净增长率的影响如表2所示。
[0052] 表2
[0053]
[0054] 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七之一的不同点是:步骤二中次氯酸水溶液的温度为25±5℃;寄主蛹在次氯酸水溶液中浸泡时间为60±10s;接蜂36~
48小时后将寄主蛹放入温度为25℃~28℃、光照为16L:8D、湿度为45%~60%的恒温箱或
温室中培养培养7~10天后再移入温度为15℃、光照为12L:12D、湿度为45%的培养箱或室
内培养3天,然后再次移入温度为4℃,光照为全暗的室内或培养箱中保存。其它步骤及参数
与实施方式一至七之一相同。
[0055] 实施例1
[0056] 被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寄生的果梢斑螟蛹的特征是颜色灰暗,无光泽;腹部不能摆动;蛹壳半透光,较薄,易碎。根据以上特征从采集的果梢斑螟蛹中挑选出被寄生蛹饲养,育
出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成蜂。
[0057] 若在冬季采集获得含有红松梢斑螟啮小蜂老熟幼虫的果梢斑螟蛹置于在‑5℃条件下保存。繁蜂前将蛹取出,置于室内24~28℃的室温下,待其羽化。
[0058] 实施例2
[0059] 一种红松梢斑螟啮小蜂的培育按以下步骤进行:
[0060] 步骤一、初始蜂种采集:红松梢斑螟蛹期在林间采集梢斑螟蛹后带回室内放入直径1cm‑2cm,高5cm‑7cm指形玻璃管中,放入1cm见方用蒸馏水沾湿的滤纸后用棉花团塞紧管
口,每管1头蛹。将盛有蛹的指形管放入温度为25℃‑28℃,光照为16L:8D的室内或者培养箱
中培养,待蛹中小蜂羽化后对蜂种进行鉴定后用于扩繁;
[0061] 步骤二、替代寄主蛹的软化处理:接蜂前将替代寄主蛹投入到不同浓度、温度为25℃次氯酸水溶液中,60秒后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后放入鼓风干燥箱,温度为25℃,干燥24
小时后备用,下述步骤中所述替代寄主蛹均为经次步骤处理过的蛹。
[0062] 步骤三、蜂种的继代扩繁:采用指形管繁蜂法或开放式繁蜂法,用指形管繁蜂法时将步骤一所述的盛有种蜂的指形管放入一高、长、宽分别为20cm,35cm、20cm,正前方留有左
右对称直径为5cm圆孔的长方体封闭玻璃容器内,初始接蜂时放入10管左右小蜂即1000‑
2000头,接蜂时将装有替代寄主蛹的步骤一所述指形管用单手握住从其中一个圆孔中伸入
玻璃容器内,另一只手拿细毛刷从另一个圆孔中伸入玻璃容器后将在玻璃容器四壁爬行的
小蜂扫入指形管中,视替代寄主大小(果梢斑螟作为寄主时每管接入2‑4头,其它替代寄主
接蜂数量可按其体积同果梢斑螟体积倍数决定)每管接入2~30头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后用
棉花团塞紧管口,接蜂36小时后将指形管放入温度为25℃‑28℃,光照为16L:8D,湿度为
45%‑60%恒温箱中或温室中培养至出蜂。用开放式繁蜂法繁蜂时先将A4纸表面用宽4cm的
排刷均匀刷一层横竖间隔为1cm的10%淀粉浆糊,后将替代寄主蛹均匀粘黏于表面。将粘有
替代寄主蛹的A4纸平放于长、宽略大于A4纸的底面为100目纱网或铁丝网的木盒内。后将木
盒移入四周封闭不透光,以红色灯泡作为光源的室内,用细毛刷将指形管内种蜂均匀扫入
盒中后盖上上盖,供其寄生。视替代寄主大小(果梢斑螟作为寄主时每盒接入1000‑1500头,
其它替代寄主接蜂数量可按其体积同果梢斑螟体积倍数决定)每管接入1000~100000头红
松梢斑螟啮小蜂,接蜂36小时后放入温度为25℃‑28℃,光照为16L:8D,湿度为45%‑60%恒
温箱中或温室中培养至出蜂。
[0063] 步骤四、蜂种的保存:为了保存种蜂和延长红松梢斑螟啮小蜂货架期、积累个体数量,在啮小蜂释放前需要进行低温保存。将接蜂36小时后的替代寄主蛹放入温度为25℃‑28
℃,光照为16L:8D,湿度为45%‑60%的恒温箱中或温室中培养7‑10天后移入温度为15℃,
光照为12L:12D,湿度为45%‑60%的培养箱或室内培养3天后再次移入至温度为4℃,光照
为全暗的室内或培养箱中保存。针对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对果梢斑螟的保存后寄生能力,为
了保存种蜂和延长红松梢斑螟啮小蜂货架期、积累个体数量,发明人在啮小蜂释放前需要
进行低温保存。一方面能够保持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对果梢斑螟的寄生能力,寄生率几乎不
减弱;另一方面,能够延长红松梢斑螟啮小蜂货架期,最长可保存180天。
[0064] 步骤五、蜂种的滞育解除:根据防治用蜂的需求数量和需求时间确定解除滞育时间。首先将步骤四中低温保存的种蜂移入温度为15℃,光照为16L:8D,湿度为45%‑60%的
室内或者培养箱中培养3天后再次移入温度为25℃,光照为16L:8D,湿度为45%‑60%的室
内或者培养箱内培养至羽化后开始扩繁或者培养2周后在野外释放。
[0065] 表3本实施例用不同浓度次氯酸浓度处理寄主繁殖红松红松梢斑螟啮小蜂试验结果
[0066]
[0067] 实施例3
[006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点在于不包含步骤二。
[0069] 实施例4
[0070] 果梢斑螟蛹无法人工饲养,野外采集成本高,数量不稳定,而且受季节影响,不能满足生产防治的大量需要。
[0071] 本实施例分别用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玉米螟(Pyrausta nubilalis,Hubern)、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家蚕(Bombyxmori L.)、松毛虫(Dendrolimus)
等昆虫的蛹作为替代寄主进行繁蜂试验。分别用这些替代寄主的蛹进行接蜂繁蜂,每个试
管或指形管装一头蛹,接入种蜂(蜂种的数量可根据蛹的大小而定,为2~30头),然后用脱
脂棉塞紧管口,置于室温下饲养。
[0072] 人工繁蜂时用当天羽化出来的雌蜂接蜂,或羽化后1~2天的雌蜂接蜂。24~48小时后红松梢斑螟啮小蜂便可完成产卵过程,将已被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寄生的寄主放入恒温
箱中,或置于可控制温度的繁蜂室中培养,温度控制在24~28℃。
[0073] 繁蜂时首先将替代寄主茧从冷藏室中取出,根据外观、茧重、蛹的颅腚板颜色等指标选出健壮蛹用来繁蜂。将蛹的茧剥去,然后分别采用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方法进行培育。
繁蜂时将3~4头蛹放入指形管中,然后接入小蜂,塞上棉塞即可。对柞蚕、家蚕等大一点的
蛹用大试管放入20~30头小蜂,用无纺布封口。大约18~30天后,小蜂羽化而出,分别统计
其数量和寄生率等,结果见表4和表5。
[0074] 表4利用实施例2不同寄主繁殖红松梢斑螟啮小蜂试验结果
[0075]
[0076] 除棉铃虫和松毛虫外,其它寄主都可以繁殖出正常的蜂。说明可利用除果梢斑螟外其它8种昆虫蛹均可作为人工繁蜂的替代寄主。以柞蚕、家蚕、玉米螟、大蜡螟、稻螟繁蜂
效果最好,其中柞蚕、家蚕、玉米螟、大蜡螟因取材容易,价格低廉,繁殖出的小蜂量大,健
壮,十分经济。
[0077] 在4℃~10℃条件下,上述寄生蛹保存90天左右仍可正常出蜂,因此可保证一年中在果梢斑螟发生期繁蜂的正常需要。
[0078] 表5利用实施例3不同寄主繁殖红松红松梢斑螟啮小蜂试验结果
[0079]
[0080] 比较表4和表5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通过次氯酸浓度处理寄主,能够大幅提高寄生蜂寄生率,尤其是对替代寄主柞蚕、家蚕,柞蚕从0%提升到86%,家蚕从14%提升到
70%,大大提高了啮小蜂的繁殖效果,因此通过次氯酸浓度处理寄主带来的技术效果是本
领域技术人员不可预期的。
[0081] 实施例5
[0082] 寄主采用果梢斑螟;梯度变温方式为:将接蜂36小时后的替代寄主蛹放入温度为25℃,光照为16L:8D,湿度为50%的恒温箱中或温室中培养8天后移入温度为15℃,光照为
12L:12D,湿度为50%的培养箱内培养3天后,再次移入至温度为4℃,光照为全暗的室内或
培养箱中保存。对比例为将接蜂36小时后的替代寄主蛹放入15℃,光照为12L:12D,湿度为
50%的培养箱进行扩繁和保存之后进行低温冷藏;以及温度为25℃,光照为16L:8D,湿度为
50%的恒温箱进行扩繁和保存之后进行低温冷藏,对比例其他条件与梯度变温方式相同。
[0083] 比较表6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能够保持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对果梢斑螟的寄生能力,寄生率几乎不减弱;另一方面,能够延长红松梢斑螟啮小蜂货架期,最长可保存180
天。
[0084] 表6不同的扩繁和保存情况对出蜂情况的影响
[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