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装置和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1073328.8

文献号 : CN11230333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毕研美李家强赵波王国梁张培会路辉徐洪雨魏吉发杨玉宝苏迎军

申请人 : 中铁十局集团第八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装置和方法,包含有用于把节管放到管廊中的下放装置(3)、用于在管廊中对节管进行移动的转运装置(1)、用于对节管焊接端口进行夹装定位的对接口装置(2),通过下放装置(3),实现了对节管轨道下放,通过转运装置(1),实现了对节管的运输,通过对接口装置(2),实现了对节管焊接端口的稳定连接,因此提高了管道的对接质量。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用于把节管放到管廊中的下放装置(3)、用于在管廊中对节管进行移动的转运装置(1)、用于对节管焊接端口进行夹装定位的对接口装置(2),

在管廊中分别设置有下放装置(3)和转运装置(1),在节管上分别设置有转运装置(1)和对接口装置(2)并且下放装置(3)设置为作用在节管上,

下放装置(3)设置为包含有立柱(31)、钢丝环(32)、垫板(33)和底座板(34)并且立柱(31)和底座板(34)设置在管廊上,钢丝环(32)设置在立柱(31)和节管上并且垫板(33)设置在节管之间,

转运装置(1)设置为包含有第一转动辊(11)、第二转动辊(12)、上支撑架(13)、伸缩缸(14)、导向柱(15)、套筒(16)、第一支撑杆(17)、第二支撑杆(18)、边架(19)和下移动架(10)并且在上支撑架(1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在上支撑架(13)与下移动架(10)之间分别设置有伸缩缸(14)、导向柱(15)和套筒(16)并且在套筒(16)与下移动架(10)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杆(17)和第二支撑杆(18),在下移动架(10)上设置有边架(19),对接口装置(2)设置为包含有上夹弧架(21)、下夹弧架(22)、定位爪(23)、耳板组(24)、挂环(25)、手动千斤顶(26)、压杆(27)、固定轴(28)和耳板轴(29)并且定位爪(23)分别设置在上夹弧架(21)和下夹弧架(22)上,在上夹弧架(21)上设置有耳板组(24),在耳板组(24)上分别设置有固定轴(28)和耳板轴(29)并且在耳板轴(29)与下夹弧架(22)之间设置有挂环(25),在挂环(25)与上夹弧架(21)之间设置有手动千斤顶(26)并且在手动千斤顶(26)与固定轴(28)之间设置有压杆(2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在管廊中进行移动转换节管施工工位的方式把下放装置(3)、转运装置(1)和对接口装置(2)相互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装置,其特征是:立柱(31)设置为圆形棒状体并且立柱(3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管廊的底部联接,立柱(31)设置为与钢丝环(32)贯串式联接,

或,钢丝环(32)设置为呈8字形分布的钢丝绳环并且钢丝环(32)的其中一个环部设置为与立柱(31)套接式联接,钢丝环(32)的其中另一个环部设置为与节管套接式联接,或,垫板(33)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垫板(33)的端面部设置为与节管接触式联接,或,底座板(34)设置为V字形片状体并且底座板(34)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管廊的底部联接,底座板(34)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节管接触式联接,或,立柱(31)与钢丝环(32)设置为按照滑动套的方式分布并且立柱(31)和钢丝环(32)与垫板(33)设置为按照夹层隔断的方式分布,立柱(31)和钢丝环(32)与垫板(33)设置为按照底端固定的方式分布,垫板(33)和底座板(34)设置为沿节管横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一个立柱(31)和一个钢丝环(32)设置为组成一组滑动套部件并且至少两组滑动套部件分别设置在节管的端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装置,其特征是: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分别设置为中字形轴状体并且第一转动辊(11)的端头和第二转动辊(12)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上支撑架(13)转动式联接,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设置为呈V字形分别并且第一转动辊(11)的中心线与上支撑架(13)的横向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和第二转动辊(12)的中心线与上支撑架(13)的横向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分别设置为55‑75°,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设置为与节管接触式联接,或,上支撑架(13)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横梁部(131)、第二横梁部(132)和第一竖梁部(133)并且第一竖梁部(133)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横梁部(131)的中间部联接,第一竖梁部(133)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横梁部(132)的中间部联接并且第一横梁部(131)的端头和第二横梁部(132)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导向柱(15)联接,第一竖梁部(133)的下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与伸缩缸(14)联接并且第一竖梁部(133)的上端端面中间部分别设置为通过耳座与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转动式联接,第一横梁部(131)的上端端面中间部分别设置为通过耳座与第一转动辊(11)转动式联接并且第二横梁部(132)的上端端面中间部分别设置为通过耳座与第二转动辊(12)转动式联接,第一横梁部(131)、第二横梁部(132)和第一竖梁部(133)分别设置为矩形条状体,或,伸缩缸(14)设置为两节式伸缩杆并且伸缩缸(14)的伸缩端头设置为与上支撑架(13)联接,伸缩缸(14)的外壳部设置为与下移动架(10)联接并且伸缩缸(14)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液压装置联接,

或,导向柱(15)设置为矩形杆状体并且导向柱(15)的上端头设置为与上支撑架(13)联接,导向柱(15)设置为与套筒(16)滑动式联接,

或,套筒(16)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套筒(16)的下端头设置为与下移动架(10)联接,套筒(16)设置为与导向柱(15)套接式联接,

或,第一支撑杆(17)和第二支撑杆(18)分别设置为条状体并且第一支撑杆(17)的下端头和第二支撑杆(18)的下端头分别设置为与下移动架(10)联接,第一支撑杆(17)的上端头和第二支撑杆(18)的上端头分别设置为与套筒(16)联接并且第一支撑杆(17)、第二支撑杆(18)和套筒(16)设置为三棱体分布,第一支撑杆(17)的中间部设置为与边架(19)联接,或,边架(19)设置为包含有第一竖杆部(191)、第二竖杆部(192)、第一横杆部(193)、第一斜杆部(194)、第二斜杆部(195)和第二横杆部(196)并且第二横杆部(196)的端头设置为与第一支撑杆(17)联接,第一竖杆部(191)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二竖杆部(192)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横杆部(193)联接并且第一竖杆部(191)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二竖杆部(192)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下移动架(10)联接,第一斜杆部(194)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二斜杆部(195)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横杆部(193)联接并且第一斜杆部(194)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二斜杆部(195)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二横杆部(196)联接,第一竖杆部(191)、第二竖杆部(192)、第一横杆部(193)、第一斜杆部(194)、第二斜杆部(195)和第二横杆部(196)分别设置为条状体,或,下移动架(10)设置为包含有第二竖梁部(101)、第三横梁部(102)、第四横梁部(103)、第五横梁部(104)、第六横梁部(105)、第三竖梁部(106)、滚轮部(107)和第四竖梁部(108)并且第二竖梁部(101)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四竖梁部(108)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三横梁部(102)的端头和第四横梁部(103)的端头联接,第二竖梁部(101)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四竖梁部(108)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五横梁部(104)的端头和第六横梁部(105)的端头联接,第四横梁部(103)的中间部和第六横梁部(105)的中间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三竖梁部(106)的端头联接并且第二竖梁部(101)的端头下端端面部和第四竖梁部(108)的端头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滚轮部(107)联接,第三竖梁部(106)的中间部设置为与伸缩缸(14)联接并且滚轮部(107)的支架设置为与边架(19)联接,第四横梁部(103)的端头上端端面部和第六横梁部(105)的端头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套筒(16)和第二支撑杆(18)联接并且第三横梁部(102)的端头上端端面部和第五横梁部(104)的端头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套筒(16)和第一支撑杆(17)联接,第二竖梁部(101)、第三横梁部(102)、第四横梁部(103)、第五横梁部(104)、第六横梁部(105)、第三竖梁部(106)和第四竖梁部(108)设置为矩形条状体并且滚轮部(107)设置为万向滚轮,或,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与上支撑架(13)、伸缩缸(14)和下移动架(10)设置为按照V字形升降支撑的方式分布并且第一转动辊(11)、第二转动辊(12)、上支撑架(13)、伸缩缸(14)和下移动架(10)与导向柱(15)、套筒(16)、第一支撑杆(17)和第二支撑杆(18)设置为按照规范直线运动的方式分布,第一转动辊(11)、第二转动辊(12)、上支撑架(13)、伸缩缸(14)和下移动架(10)与边架(19)设置为按照延伸架的方式分布并且两个边架(19)设置为沿下移动架(10)的横向中心线前后排列分布,一个导向柱(15)、一个套筒(16)、一个第一支撑杆(17)和一个第二支撑杆(18)设置为组成一组滑套部件并且四组滑套部件分别设置在上支撑架(13)的角部和下移动架(10)的角部之间,第一竖杆部(191)和第二竖杆部(192)分别设置为与滚轮部(107)联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装置,其特征是:上夹弧架(21)设置为第一弧杆部(211)、第二弧杆部(212)和横板部(213)并且第一弧杆部(211)的端头和第二弧杆部(212)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横板部(213)的上端端面内侧部联接,第一弧杆部(211)的内壁和第二弧杆部(212)的内壁分别设置为与定位爪(23)联接并且横板部(213)的上端端面侧边部和第一弧杆部(211)的外侧面部、横板部(213)的上端端面侧边部和第二弧杆部(212)的外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耳板组(24)联接,横板部(213)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手动千斤顶(26)联接并且第一弧杆部(211)的轮廓线和第二弧杆部(212)的轮廓线分别设置为圆周线的一部分,横板部(213)设置为矩形片状体,或,下夹弧架(22)设置为包含有第三弧杆部(221)、第四弧杆部(222)和横头部(223)并且第三弧杆部(221)的端头和第四弧杆部(222)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横头部(223)的上端端面内侧部联接,在横头部(223)的下端端面部设置有开口槽体(224)并且开口槽体(224)设置为与挂环(25)联接,第三弧杆部(221)的内壁和第四弧杆部(222)的内壁分别设置为与定位爪(23)联接并且第三弧杆部(221)的轮廓线和第四弧杆部(222)的轮廓线分别设置为圆周线的一部分,横头部(223)设置为矩形块状体并且开口槽体(224)设置为V字形槽状体,或,定位爪(23)设置为包含有握持部(231)、第一压块部(232)和第二压块部(233)并且握持部(231)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压块部(232)和第二压块部(233)联接,第一压块部(232)的外侧面部和第二压块部(233)的外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上夹弧架(21)和下夹弧架(22)联接并且第一压块部(232)的内侧面部和第二压块部(233)的内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节管的端头接触式联接,握持部(231)设置为U字形杆状体并且第一压块部(232)和第二压块部(233)分别设置为矩形块条状体,握持部(231)与第一压块部(232)和第二压块部(233)设置为呈Ω字形分布,或,耳板组(24)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板部(241)和第二板部(242)并且第一板部(241)和第二板部(242)的内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上夹弧架(21)联接,第一板部(241)的内端端面部和第二板部(242)的内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固定轴(28)联接并且第一板部(241)的外端端面部和第二板部(242)的外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耳板轴(29)联接,第一板部(241)和第二板部(242)分别设置为三角形片状体,或,在挂环(25)的环部(251)的上边部设置有弯曲体(252)并且环部(251)的竖向边中间部设置为与耳板轴(29)转动式联接,环部(251)的下边部设置为与下夹弧架(22)挂接式联接并且弯曲体(252)设置为与手动千斤顶(26)接触式联接,环部(251)设置为矩形圈状体并且弯曲体(252)设置为凸边缘体,或,固定轴(28)设置为圆形杆状体并且固定轴(28)的端头设置为与耳板组(24)联接,固定轴(28)设置为与压杆(27)转动式联接,

或,耳板轴(29)设置为T字形杆状体并且耳板轴(29)的内端头设置为与耳板组(24)联接,耳板轴(29)设置为与挂环(25)转动式联接,

或,压杆(27)设置为矩形棒状体并且压杆(27)的内端头设置为与固定轴(28)转动式联接,压杆(27)的下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与手动千斤顶(26)接触式联接,

或,手动千斤顶(26)的伸缩端头设置为与挂环(25)接触式联接并且手动千斤顶(26)的壳体设置为与上夹弧架(21)接触式联接,手动千斤顶(26)的加压触头设置为与压杆(27)接触式联接,

或,上夹弧架(21)、下夹弧架(22)和定位爪(23)与耳板组(24)、挂环(25)、手动千斤顶(26)、压杆(27)、固定轴(28)和耳板轴(29)设置为按照环抱夹紧的方式分布,定位爪(23)分别设置为沿上夹弧架(21)的周边线间隔排列分布和下夹弧架(22)的周边线间隔排列分布,一个耳板组(24)、一个挂环(25)、一个手动千斤顶(26)、一个压杆(27)、一个固定轴(28)和两个耳板轴(29)设置为组成一组端头收拢部件并且两组端头收拢部件分别设置在上夹弧架(21)上,环部(251)设置为与开口槽体(224)联接,第一压块部(232)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弧杆部(211)和第三弧杆部(221)联接,第二压块部(233)分别设置为与第二弧杆部(212)和第四弧杆部(222)联接,握持部(231)分别设置在第一弧杆部(211)和第二弧杆部(212)之间、第三弧杆部(221)和第四弧杆部(222)之间,第一板部(241)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弧杆部(211)和横板部(213)联接,第二板部(242)分别设置为与第二弧杆部(212)和横板部(213)联接,或,对接口装置(2)设置为还包含有内齿圈(50)、第一导轨圈(51)、第二导轨圈(52)、横杆(53)、竖杆(54)、移动车(55)、动力齿轮组(56)、栱梁(57)、移动平台(58)、坡口装置(59)和刮板(61)并且在内齿圈(50)与第一导轨圈(51)之间、内齿圈(50)与第二导轨圈(52)之间分别设置有横杆(53)和竖杆(54),在第一导轨圈(51)和第二导轨圈(52)上分别设置有移动车(55)并且在移动车(55)与内齿圈(50)之间设置有动力齿轮组(56),在移动车(55)上设置有栱梁(57)并且在栱梁(57)上设置有移动平台(58),在移动平台(58)上分别设置有坡口装置(59)和刮板(61)并且内齿圈(50)设置在握持部(231)上,第一导轨圈(51)设置在第一压块部(232)上并且第二导轨圈(52)设置在第二压块部(233)上,或,内齿圈(50)设置为齿环状体并且内齿圈(50)设置为与动力齿轮组(56)啮合式联接,内齿圈(50)的侧面部设置为与横杆(53)联接并且在内齿圈(50)的外端端面部设置有螺纹孔体,内齿圈(50)的螺纹孔体设置为通过螺栓与握持部(231)联接,或,在第一导轨圈(51)的轨圈部(511)的上端端面部和第二导轨圈(52)的轨圈部(511)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凹槽体(512)并且凹槽体(512)设置为与移动车(55)联接,轨圈部(51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竖杆(54)联接并且轨圈部(511)的轮廓线设置为T字形,第一导轨圈(51)的轨圈部(511)的竖向部设置为与第一压块部(232)嵌入式联接并且第二导轨圈(52)的轨圈部(511)的竖向部设置为与第二压块部(233)嵌入式联接,凹槽体(512)设置为U字形环槽状体,或,横杆(53)设置为外端头具有通孔体的矩形杆状体并且横杆(53)的内端头设置为与内齿圈(50)联接,横杆(53)的通孔体设置为与竖杆(54)联接并且横杆(53)的外端头设置为通过双螺母与竖杆(54)联接,

或,竖杆(54)设置为上端头具有螺纹体的圆形杆状体并且竖杆(54)的下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导轨圈(51)和第二导轨圈(52)联接,竖杆(54)的上端头设置为与横杆(53)贯串式联接并且竖杆(54)螺纹体设置为通过双螺母与横杆(53)联接,

或,移动车(55)设置为包含有车架部(551)和滚轮(552)并且车架部(551)的角部分别设置为通过转动轴与滚轮(552)联接,在车架部(551)上设置有透漏窗口体(553)并且滚轮(552)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导轨圈(51)和第二导轨圈(52)联接,车架部(551)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动力齿轮组(56)和栱梁(57)联接并且透漏窗口体(553)分别设置为与坡口装置(59)和刮板(61)容纳式联接,车架部(551)设置为矩形盒状体并且滚轮(552)设置为圆形轮状体,透漏窗口体(553)设置为矩形孔状体,或,动力齿轮组(56)的电机设置为与移动车(55)联接并且动力齿轮组(56)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分别设置为与移动车(55)转动式联接,动力齿轮组(56)的主动齿轮设置为与动力齿轮组(56)的电机端轴联接并且动力齿轮组(56)的从动齿轮设置为与内齿圈(50)啮合式联接,或,栱梁(57)设置为U字形架状体并且栱梁(57)的竖部端头设置为与移动车(55)联接,栱梁(57)的横部中间设置为与移动平台(58)套接式联接并且位于移动平台(58)的双螺母设置为与栱梁(57)的横部夹持式联接,

或,移动平台(58)设置为T字形板状体并且移动平台(58)的竖向杆设置为与栱梁(57)贯串式联接,移动平台(58)的竖向杆设置为通过双螺母与栱梁(57)联接并且移动平台(58)的横向板侧面部设置为与栱梁(57)接触式联接,移动平台(58)的横向板分别设置为与坡口装置(59)和刮板(61)联接,或,坡口装置(59)的电机设置为与移动平台(58)联接并且坡口装置(59)的电机端轴设置为与铣刀联接,坡口装置(59)的电机端轴设置为与移动车(55)贯串式联接并且坡口装置(59)的铣刀设置为锥形刀体,

或,刮板(61)设置为V字形弹性片状体并且刮板(61)的上端头设置为与移动平台(58)联接,刮板(61)设置为与移动车(55)贯串式联接,

或,握持部(231)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压块部(232)的上端端面中间部和第二压块部(233)的上端端面中间部联接并且在第一压块部(232)的上端端面内侧部和第二压块部(233)的上端端面内侧部分别设置有卡口体,第一压块部(232)的卡口体设置为与第一导轨圈(51)联接并且第二压块部(233)的卡口体设置为与第二导轨圈(52)联接,第一压块部(232)的卡口体和第二压块部(233)的卡口体分别设置为U字形凹槽体,在握持部(231)上设置有通孔体并且握持部(231)的通孔体设置为通过螺栓与内齿圈(50)螺纹式联接,或,一个横杆(53)和一个竖杆(54)设置为组成一组固定杆部件并且多组固定杆部件分别设置为沿内齿圈(50)的圆周线间隔排列分布,滚轮(552)设置为与凹槽体(512)联接。

6.一种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其步骤是:由下放装置(3)实现了对节管轨道下放,由转运装置(1)实现了对节管的运输,由对接口装置(2)实现了对节管焊接端口的稳定连接,

当由下放装置(3)把节管下放到管廊时,把两个立柱(31)安装在管廊中,使其中一个立柱(31)与节管的其中一个端头相对应,使其中另一个立柱(31)与节管的其中另一个端头相对应,把钢丝环(32)的其中一个环部与立柱(31)套接,把钢丝环(32)的其中另一个环部与两个节管套接,在两个节管之间放入垫板(33),使钢丝环(32)的其中一个环部在立柱(31)上滑动,通过起重机使两个节管下放到管廊中,在节管的下部和管廊地基之间放入底座板(34),把节管安装在底座板(34)上,再把钢丝环(32)从节管和立柱(31)上取出,从而把节管下放到管廊中,当由转运装置(1)把节管在管廊中运输时,把两个转运装置(1)放到管廊中,由起重机把其中一个节管放到两个转运装置(1)上,使节管的端头安装在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之间,由操作人员作用在第一斜杆部(194)和第二斜杆部(195)上,对下移动架(10)施加推动作用力,滚轮部(107)进行转动,把其中一个节管移动到安装位置,通过液压装置调节伸缩缸(14)的伸长收缩的长度,使导向柱(15)在套筒(16)中进行滑动,对上支撑架(13)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对其中一个节管的高度进行调节,使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相对应,当由对接口装置(2)把两个节管进行对接焊接时,把第二弧杆部(212)上的第二压块部(233)、第四弧杆部(222)上的第二压块部(233)安装在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上,把第一弧杆部(211)上的第二压块部(233)、第三弧杆部(221)上的第二压块部(233)安装在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上,把环部(251)的下边部分别与横头部(223)上的开口槽体(224)挂接,把手动千斤顶(26)放到横板部(213)上,把手动千斤顶(26)的伸缩端头安装在弯曲体(252)上,把压杆(27)作用在手动千斤顶(26)的加压触头上,由两端的操作人员分别对上夹弧架(21)的两端头的压杆(27)进行操作,使手动千斤顶(26)的伸缩端头进行伸长,使环部(251)在耳板轴(29)上进行外摆动,带动第一弧杆部(211)上的第一压块部(232)向上移动和第三弧杆部(221)上的第一压块部(232)向上移动,使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进行对接,在对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之间缝隙进行焊接时,第一弧杆部(211)上的第一压块部(232)和第三弧杆部(221)上的第一压块部(232)对其中一个节管进行固定,第二弧杆部(212)上的第一压块部(232)和第四弧杆部(222)上的第一压块部(232)对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进行固定,保持其中一个节管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之间的稳定,当完成其中一个节管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之间焊接后,使手动千斤顶(26)的伸缩端头处于收缩状态,把手动千斤顶(26)从横板部(213)上取出,使环部(251)与横头部(223)上的开口槽体(224)分开,把上夹弧架(21)和下夹弧架(22)从其中一个节管和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上取出,通过液压装置,把安装在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和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上的两个转运装置(1)上的伸缩缸(14) 处于收缩状态,使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分别与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和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分开,由操作人员作用在第一斜杆部(194)和第二斜杆部(195)上,对下移动架(10)施加推动作用力,滚轮部(107)进行转动,把两个转运装置(1)从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和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上移开,或,其步骤是:把内齿圈(50)、第一导轨圈(51)和第二导轨圈(52)分别套在节管上,把移动车(55)放到内齿圈(50)与第一导轨圈(51)和第二导轨圈(52)之间,当通过上夹弧架(21)、下夹弧架(22)、定位爪(23)、耳板组(24)、挂环(25)、手动千斤顶(26)、压杆(27)、固定轴(28)和耳板轴(29)保持其中一个节管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之间的稳定,并且在对其中一个节管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之间进行焊接前,把竖杆(54)插入到横杆(53)中,把第一导轨圈(51)的轨圈部(511)安装在第一压块部(232)上,把第二导轨圈(52)的轨圈部(511)安装在第二压块部(233)上,把内齿圈(50)通过螺栓与握持部(231)连接,通过其中一组双螺母把横杆(53)与竖杆(54)连接,使动力齿轮组(56)的从动齿轮与内齿圈(50)联接,启动坡口装置(59)的电机,使坡口装置(59)的铣刀进行转动,通过其中另一组双螺母调节移动平台(58)在栱梁(57)的位置,使坡口装置(59)的铣刀通过透漏窗口体(553)作用在两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上,对两个节管的焊接端口进行坡口,启动动力齿轮组(56)的电机,通过动力齿轮组(56)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使车架部(551)沿内齿圈(50)、第一导轨圈(51)和第二导轨圈(52)上进行圆周运动,坡口装置(59)的铣刀对两个节管的焊接端口进行圆周坡口,刮板(61)对两个节管的圆周坡口进行清理,当完成两个节管的焊接端口进行圆周坡口后,通过其中另一组双螺母调节移动平台(58)在栱梁(57)的位置,使坡口装置(59)的铣刀与两个节管的焊接端口分开,在两个节管的圆周坡口上进行焊接,当完成其中一个节管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之间焊接后,把位于握持部(231)和内齿圈(50)上的螺栓取出,使内齿圈(50)与握持部(231)分开,把位于横杆(53)和竖杆(54)之间的螺母处于自由状态,把第一导轨圈(51)的轨圈部(511)与第一压块部(232)分开,把第二导轨圈(52)的轨圈部(511)与第二压块部(233)分开,再使手动千斤顶(26)的伸缩端头处于收缩状态。

说明书 :

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施工装置和方法,尤其是一种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管廊中对例如热力管道、燃气管道和自来水管道施工时,需要把节管下放到管廊中,再把节管运输到安装位置,把节管焊接在一起,从而保证管道的畅通,因此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装置和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管道施工装置,在现有的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装置和方法中,还都是通过起重机把节管下放到管廊中后,再把节管对接焊接在一起,由于节管处于不稳定状态,从而影响了管道的对接质量。
[0003] 基于申请人的技术交底书和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发明的申请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客体是一种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装置,
[0005] 本发明的客体是一种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方法。
[0006]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装置和方法,因此提高了管道的对接质量。
[0007]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装置,包含有用于把节管放到管廊中的下放装置、用于在管廊中对节管进行移动的转运装置、用于对节管焊接端口进行夹装定位的对接口装置。
[0008] 由于设计了下放装置、转运装置和对接口装置,通过下放装置,实现了对节管轨道下放,通过转运装置,实现了对节管的运输,通过对接口装置,实现了对节管焊接端口的稳定连接,因此提高了管道的对接质量。
[0009] 本发明设计了,按照在管廊中进行移动转换节管施工工位的方式把下放装置、转运装置和对接口装置相互联接。
[0010] 本发明设计了,在管廊中分别设置有下放装置和转运装置,在节管上分别设置有转运装置和对接口装置并且下放装置设置为作用在节管上。
[0011] 本发明设计了,下放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立柱、钢丝环、垫板和底座板并且立柱和底座板设置在管廊上,钢丝环设置在立柱和节管上并且垫板设置在节管之间。
[0012] 本发明设计了,立柱设置为圆形棒状体并且立柱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管廊的底部联接,立柱设置为与钢丝环贯串式联接。
[0013] 本发明设计了,钢丝环设置为呈字形分布的钢丝绳环并且钢丝环的其中一个环部设置为与立柱套接式联接,钢丝环的其中另一个环部设置为与节管套接式联接。
[0014] 本发明设计了,垫板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垫板的端面部设置为与节管接触式联接。
[0015] 本发明设计了,底座板设置为V字形片状体并且底座板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管廊的底部联接,底座板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节管接触式联接。
[0016] 本发明设计了,立柱与钢丝环设置为按照滑动套的方式分布并且立柱和钢丝环与垫板设置为按照夹层隔断的方式分布,立柱和钢丝环与垫板设置为按照底端固定的方式分布,垫板和底座板设置为沿节管横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一个立柱和一个钢丝环设置为组成一组滑动套部件并且至少两组滑动套部件分别设置在节管的端头。
[0017] 本发明设计了,转运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转动辊、第二转动辊、上支撑架、伸缩缸、导向柱、套筒、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边架和下移动架并且在上支撑架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转动辊和第二转动辊,在上支撑架与下移动架之间分别设置有伸缩缸、导向柱和套筒并且在套筒与下移动架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在下移动架上设置有边架。
[0018] 本发明设计了,第一转动辊和第二转动辊分别设置为中字形轴状体并且第一转动辊的端头和第二转动辊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上支撑架转动式联接,第一转动辊和第二转动辊设置为呈V字形分别并且第一转动辊的中心线与上支撑架的横向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和第二转动辊的中心线与上支撑架的横向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分别设置为‑°,第一转动辊和第二转动辊设置为与节管接触式联接。
[0019] 本发明设计了,上支撑架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横梁部、第二横梁部和第一竖梁部并且第一竖梁部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横梁部的中间部联接,第一竖梁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横梁部的中间部联接并且第一横梁部的端头和第二横梁部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导向柱联接,第一竖梁部的下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与伸缩缸联接并且第一竖梁部的上端端面中间部分别设置为通过耳座与第一转动辊和第二转动辊转动式联接,第一横梁部的上端端面中间部分别设置为通过耳座与第一转动辊转动式联接并且第二横梁部的上端端面中间部分别设置为通过耳座与第二转动辊转动式联接,第一横梁部、第二横梁部和第一竖梁部分别设置为矩形条状体。
[0020] 本发明设计了,伸缩缸设置为两节式伸缩杆并且伸缩缸的伸缩端头设置为与上支撑架联接,伸缩缸的外壳部设置为与下移动架联接并且伸缩缸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液压装置联接。
[0021] 本发明设计了,导向柱设置为矩形杆状体并且导向柱的上端头设置为与上支撑架联接,导向柱设置为与套筒滑动式联接。
[0022] 本发明设计了,套筒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套筒的下端头设置为与下移动架联接,套筒设置为与导向柱套接式联接。
[0023] 本发明设计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分别设置为条状体并且第一支撑杆的下端头和第二支撑杆的下端头分别设置为与下移动架联接,第一支撑杆的上端头和第二支撑杆的上端头分别设置为与套筒联接并且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套筒设置为三棱体分布,第一支撑杆的中间部设置为与边架联接。
[0024] 本发明设计了,边架设置为包含有第一竖杆部、第二竖杆部、第一横杆部、第一斜杆部、第二斜杆部和第二横杆部并且第二横杆部的端头设置为与第一支撑杆联接,第一竖杆部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二竖杆部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横杆部联接并且第一竖杆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二竖杆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下移动架联接,第一斜杆部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二斜杆部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横杆部联接并且第一斜杆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二斜杆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二横杆部联接,第一竖杆部、第二竖杆部、第一横杆部、第一斜杆部、第二斜杆部和第二横杆部分别设置为条状体。
[0025] 本发明设计了,下移动架设置为包含有第二竖梁部、第三横梁部、第四横梁部、第五横梁部、第六横梁部、第三竖梁部、滚轮部和第四竖梁部并且第二竖梁部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四竖梁部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三横梁部的端头和第四横梁部的端头联接,第二竖梁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四竖梁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五横梁部的端头和第六横梁部的端头联接,第四横梁部的中间部和第六横梁部的中间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三竖梁部的端头联接并且第二竖梁部的端头下端端面部和第四竖梁部的端头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滚轮部联接,第三竖梁部的中间部设置为与伸缩缸联接并且滚轮部的支架设置为与边架联接,第四横梁部的端头上端端面部和第六横梁部的端头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套筒和第二支撑杆联接并且第三横梁部的端头上端端面部和第五横梁部的端头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套筒和第一支撑杆联接,第二竖梁部、第三横梁部、第四横梁部、第五横梁部、第六横梁部、第三竖梁部和第四竖梁部设置为矩形条状体并且滚轮部设置为万向滚轮。
[0026] 本发明设计了,第一转动辊和第二转动辊与上支撑架、伸缩缸和下移动架设置为按照V字形升降支撑的方式分布并且第一转动辊、第二转动辊、上支撑架、伸缩缸和下移动架与导向柱、套筒、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设置为按照规范直线运动的方式分布,第一转动辊、第二转动辊、上支撑架、伸缩缸和下移动架与边架设置为按照延伸架的方式分布并且两个边架设置为沿下移动架的横向中心线前后排列分布,一个导向柱、一个套筒、一个第一支撑杆和一个第二支撑杆设置为组成一组滑套部件并且四组滑套部件分别设置在上支撑架的角部和下移动架的角部之间,第一竖杆部和第二竖杆部分别设置为与滚轮部联接。
[0027] 本发明设计了,对接口装置设置为包含有上夹弧架、下夹弧架、定位爪、耳板组、挂环、手动千斤顶、压杆、固定轴和耳板轴并且定位爪分别设置在上夹弧架和下夹弧架上,在上夹弧架上设置有耳板组,在耳板组上分别设置有固定轴和耳板轴并且在耳板轴与下夹弧架之间设置有挂环,在挂环与上夹弧架之间设置有手动千斤顶并且在手动千斤顶与固定轴之间设置有压杆。
[0028] 本发明设计了,上夹弧架设置为第一弧杆部、第二弧杆部和横板部并且第一弧杆部的端头和第二弧杆部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横板部的上端端面内侧部联接,第一弧杆部的内壁和第二弧杆部的内壁分别设置为与定位爪联接并且横板部的上端端面侧边部和第一弧杆部的外侧面部、横板部的上端端面侧边部和第二弧杆部的外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耳板组联接,横板部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手动千斤顶联接并且第一弧杆部的轮廓线和第二弧杆部的轮廓线分别设置为圆周线的一部分,横板部设置为矩形片状体。
[0029] 本发明设计了,下夹弧架设置为包含有第三弧杆部、第四弧杆部和横头部并且第三弧杆部的端头和第四弧杆部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横头部的上端端面内侧部联接,在横头部的下端端面部设置有开口槽体并且开口槽体设置为与挂环联接,第三弧杆部的内壁和第四弧杆部的内壁分别设置为与定位爪联接并且第三弧杆部的轮廓线和第四弧杆部的轮廓线分别设置为圆周线的一部分,横头部设置为矩形块状体并且开口槽体设置为V字形槽状体。
[0030] 本发明设计了,定位爪设置为包含有握持部、第一压块部和第二压块部并且握持部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压块部和第二压块部联接,第一压块部的外侧面部和第二压块部的外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上夹弧架和下夹弧架联接并且第一压块部的内侧面部和第二压块部的内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节管的端头接触式联接,握持部设置为U字形杆状体并且第一压块部和第二压块部分别设置为矩形块条状体,握持部与第一压块部和第二压块部设置为呈Ω字形分布。
[0031] 本发明设计了,耳板组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并且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的内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上夹弧架联接,第一板部的内端端面部和第二板部的内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固定轴联接并且第一板部的外端端面部和第二板部的外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耳板轴联接,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分别设置为三角形片状体。
[0032] 本发明设计了,在挂环的环部的上边部设置有弯曲体并且环部的竖向边中间部设置为与耳板轴转动式联接,环部的下边部设置为与下夹弧架挂接式联接并且弯曲体设置为与手动千斤顶接触式联接,环部设置为矩形圈状体并且弯曲体设置为凸边缘体。
[0033] 本发明设计了,固定轴设置为圆形杆状体并且固定轴的端头设置为与耳板组联接,固定轴设置为与压杆转动式联接。
[0034] 本发明设计了,耳板轴设置为T字形杆状体并且耳板轴的内端头设置为与耳板组联接,耳板轴设置为与挂环转动式联接。
[0035] 本发明设计了,压杆设置为矩形棒状体并且压杆的内端头设置为与固定轴转动式联接,压杆的下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与手动千斤顶接触式联接。
[0036] 本发明设计了,手动千斤顶的伸缩端头设置为与挂环接触式联接并且手动千斤顶的壳体设置为与上夹弧架接触式联接,手动千斤顶的加压触头设置为与压杆接触式联接。
[0037] 本发明设计了,上夹弧架、下夹弧架和定位爪与耳板组、挂环、手动千斤顶、压杆、固定轴和耳板轴设置为按照环抱夹紧的方式分布,定位爪分别设置为沿上夹弧架的周边线间隔排列分布和下夹弧架的周边线间隔排列分布,一个耳板组、一个挂环、一个手动千斤顶、一个压杆、一个固定轴和两个耳板轴设置为组成一组端头收拢部件并且两组端头收拢部件分别设置在上夹弧架上,环部设置为与开口槽体联接,第一压块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弧杆部和第三弧杆部联接,第二压块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二弧杆部和第四弧杆部联接,握持部分别设置在第一弧杆部和第二弧杆部之间、第三弧杆部和第四弧杆部之间,第一板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弧杆部和横板部联接,第二板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二弧杆部和横板部联接。
[0038] 本发明设计了,对接口装置设置为还包含有内齿圈、第一导轨圈、第二导轨圈、横杆、竖杆、移动车、动力齿轮组、栱梁、移动平台、坡口装置和刮板并且在内齿圈与第一导轨圈之间、内齿圈与第二导轨圈之间分别设置有横杆和竖杆,在第一导轨圈和第二导轨圈上分别设置有移动车并且在移动车与内齿圈之间设置有动力齿轮组,在移动车上设置有栱梁并且在栱梁上设置有移动平台,在移动平台上分别设置有坡口装置和刮板并且内齿圈设置在握持部上,第一导轨圈设置在第一压块部上并且第二导轨圈设置在第二压块部上。
[0039] 本发明设计了,内齿圈设置为齿环状体并且内齿圈设置为与动力齿轮组啮合式联接,内齿圈的侧面部设置为与横杆联接并且在内齿圈的外端端面部设置有螺纹孔体,内齿圈的螺纹孔体设置为通过螺栓与握持部联接。
[0040] 本发明设计了,在第一导轨圈的轨圈部的上端端面部和第二导轨圈的轨圈部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凹槽体并且凹槽体设置为与移动车联接,轨圈部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竖杆联接并且轨圈部的轮廓线设置为T字形,第一导轨圈的轨圈部的竖向部设置为与第一压块部嵌入式联接并且第二导轨圈的轨圈部的竖向部设置为与第二压块部嵌入式联接,凹槽体设置为U字形环槽状体。
[0041] 本发明设计了,横杆设置为外端头具有通孔体的矩形杆状体并且横杆的内端头设置为与内齿圈联接,横杆的通孔体设置为与竖杆联接并且横杆的外端头设置为通过双螺母与竖杆联接。
[0042] 本发明设计了,竖杆设置为上端头具有螺纹体的圆形杆状体并且竖杆的下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导轨圈和第二导轨圈联接,竖杆的上端头设置为与横杆贯串式联接并且竖杆螺纹体设置为通过双螺母与横杆联接。
[0043] 本发明设计了,移动车设置为包含有车架部和滚轮并且车架部的角部分别设置为通过转动轴与滚轮联接,在车架部上设置有透漏窗口体并且滚轮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导轨圈和第二导轨圈联接,车架部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动力齿轮组和栱梁联接并且透漏窗口体分别设置为与坡口装置和刮板容纳式联接,车架部设置为矩形盒状体并且滚轮设置为圆形轮状体,透漏窗口体设置为矩形孔状体。
[0044] 本发明设计了,动力齿轮组的电机设置为与移动车联接并且动力齿轮组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分别设置为与移动车转动式联接,动力齿轮组的主动齿轮设置为与动力齿轮组的电机端轴联接并且动力齿轮组的从动齿轮设置为与内齿圈啮合式联接。
[0045] 本发明设计了,栱梁设置为U字形架状体并且栱梁的竖部端头设置为与移动车联接,栱梁的横部中间设置为与移动平台套接式联接并且位于移动平台的双螺母设置为与栱梁的横部夹持式联接。
[0046] 本发明设计了,移动平台设置为T字形板状体并且移动平台的竖向杆设置为与栱梁贯串式联接,移动平台的竖向杆设置为通过双螺母与栱梁联接并且移动平台的横向板侧面部设置为与栱梁接触式联接,移动平台的横向板分别设置为与坡口装置和刮板联接。
[0047] 本发明设计了,坡口装置的电机设置为与移动平台联接并且坡口装置的电机端轴设置为与铣刀联接,坡口装置的电机端轴设置为与移动车贯串式联接并且坡口装置的铣刀设置为锥形刀体。
[0048] 本发明设计了,刮板设置为V字形弹性片状体并且刮板的上端头设置为与移动平台联接,刮板设置为与移动车贯串式联接。
[0049] 本发明设计了,握持部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压块部的上端端面中间部和第二压块部的上端端面中间部联接并且在第一压块部的上端端面内侧部和第二压块部的上端端面内侧部分别设置有卡口体,第一压块部的卡口体设置为与第一导轨圈联接并且第二压块部的卡口体设置为与第二导轨圈联接,第一压块部的卡口体和第二压块部的卡口体分别设置为U字形凹槽体,在握持部上设置有通孔体并且握持部的通孔体设置为通过螺栓与内齿圈螺纹式联接。
[0050] 本发明设计了,一个横杆和一个竖杆设置为组成一组固定杆部件并且多组固定杆部件分别设置为沿内齿圈的圆周线间隔排列分布,滚轮设置为与凹槽体联接。
[0051]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方法,其步骤是:由下放装置实现了对节管轨道下放,由转运装置实现了对节管的运输,由对接口装置实现了对节管焊接端口的稳定连接。
[0052] 本发明设计了,其步骤是:当由下放装置把节管下放到管廊时,把两个立柱安装在管廊中,使其中一个立柱与节管的其中一个端头相对应,使其中另一个立柱与节管的其中另一个端头相对应,把钢丝环的其中一个环部与立柱套接,把钢丝环的其中另一个环部与两个节管套接,在两个节管之间放入垫板,使钢丝环的其中一个环部在立柱上滑动,通过起重机使两个节管下放到管廊中,在节管的下部和管廊地基之间放入底座板,把节管安装在底座板上,再把钢丝环从节管和立柱上取出,从而把节管下放到管廊中,
[0053] 当由转运装置把节管在管廊中运输时,把两个转运装置放到管廊中,由起重机把其中一个节管放到两个转运装置上,使节管的端头安装在第一转动辊和第二转动辊之间,由操作人员作用在第一斜杆部和第二斜杆部上,对下移动架施加推动作用力,滚轮部进行转动,把其中一个节管移动到安装位置,通过液压装置调节伸缩缸的伸长收缩的长度,使导向柱在套筒中进行滑动,对上支撑架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对其中一个节管的高度进行调节,使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相对应,
[0054] 当由对接口装置把两个节管进行对接焊接时,把第二弧杆部上的第二压块部、第四弧杆部上的第二压块部安装在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上,把第一弧杆部上的第二压块部、第三弧杆部上的第二压块部安装在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上,把环部的下边部分别与横头部上的开口槽体挂接,把手动千斤顶放到横板部上,把手动千斤顶的伸缩端头安装在弯曲体上,把压杆作用在手动千斤顶的加压触头上,由两端的操作人员分别对上夹弧架的两端头的压杆进行操作,使手动千斤顶的伸缩端头进行伸长,使环部在耳板轴上进行外摆动,带动第一弧杆部上的第一压块部向上移动和第三弧杆部上的第一压块部向上移动,使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进行对接,在对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之间缝隙进行焊接时,第一弧杆部上的第一压块部和第三弧杆部上的第一压块部对其中一个节管进行固定,第二弧杆部上的第一压块部和第四弧杆部上的第一压块部对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进行固定,保持其中一个节管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之间的稳定,当完成其中一个节管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之间焊接后,使手动千斤顶的伸缩端头处于收缩状态,把手动千斤顶从横板部上取出,使环部与横头部上的开口槽体分开,把上夹弧架和下夹弧架从其中一个节管和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上取出,
[0055] 通过液压装置,把安装在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和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上的两个转运装置上的伸缩缸 处于收缩状态,使第一转动辊和第二转动辊分别与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和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分开,由操作人员作用在第一斜杆部和第二斜杆部上,对下移动架施加推动作用力,滚轮部进行转动,把两个转运装置从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和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上移开。
[0056] 本发明设计了,其步骤是:把内齿圈、第一导轨圈和第二导轨圈分别套在节管上,把移动车放到内齿圈与第一导轨圈和第二导轨圈之间,当通过上夹弧架、下夹弧架、定位爪、耳板组、挂环、手动千斤顶、压杆、固定轴和耳板轴保持其中一个节管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之间的稳定,并且在对其中一个节管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之间进行焊接前,把竖杆插入到横杆中,把第一导轨圈的轨圈部安装在第一压块部上,把第二导轨圈的轨圈部安装在第二压块部上,把内齿圈通过螺栓与握持部连接,通过其中一组双螺母把横杆与竖杆连接,使动力齿轮组的从动齿轮与内齿圈联接,启动坡口装置的电机,使坡口装置的铣刀进行转动,通过其中另一组双螺母调节移动平台在栱梁的位置,使坡口装置的铣刀通过透漏窗口体作用在两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上,对两个节管的焊接端口进行坡口,启动动力齿轮组的电机,通过动力齿轮组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使车架部沿内齿圈、第一导轨圈和第二导轨圈上进行圆周运动,坡口装置的铣刀对两个节管的焊接端口进行圆周坡口,刮板对两个节管的圆周坡口进行清理,当完成两个节管的焊接端口进行圆周坡口后,通过其中另一组双螺母调节移动平台在栱梁的位置,使坡口装置的铣刀与两个节管的焊接端口分开,在两个节管的圆周坡口上进行焊接,当完成其中一个节管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之间焊接后,把位于握持部和内齿圈上的螺栓取出,使内齿圈与握持部分开,把位于横杆和竖杆之间的螺母处于自由状态,把第一导轨圈的轨圈部与第一压块部分开,把第二导轨圈的轨圈部与第二压块部分开,再使手动千斤顶的伸缩端头处于收缩状态。
[0057]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管廊中进行移动转换节管施工工位的下放装置、转运装置和对接口装置为重要技术特征,在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装置和方法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附图说明

[005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59]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装置的示意图,
[0060] 图2为下放装置3的结构示意图,
[0061] 图3为转运装置1的结构示意图,
[0062]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0063] 图5为对接口装置2的结构示意图,
[0064]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0065] 图7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的示意图,
[0066] 图8为本发明的握持部231、第一压块部232、第二压块部233、内齿圈50、第一导轨圈51、第二导轨圈52、横杆53、竖杆54、移动车55和动力齿轮组56的连接关系示意图,[0067] 图9为本发明的移动车55、栱梁57、移动平台58、坡口装置59和刮板61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68] 下放装置‑3、转运装置‑1、对接口装置‑2、立柱‑31、钢丝环‑32、垫板‑33、底座板‑34、第一转动辊‑11、第二转动辊‑12、上支撑架‑13、伸缩缸‑14、导向柱‑15、套筒‑16、第一支撑杆‑17、第二支撑杆‑18、边架‑19、下移动架‑10、
[0069] 第一横梁部‑131、第二横梁部‑132、第一竖梁部‑133、第一竖杆部‑191、第二竖杆部‑192、第一横杆部‑193、第一斜杆部‑194、第二斜杆部‑195、第二横杆部‑196、第二竖梁部‑101、第三横梁部‑102、第四横梁部‑103、第五横梁部‑104、第六横梁部‑105、第三竖梁部‑106、滚轮部‑107、第四竖梁部‑108、上夹弧架‑21、下夹弧架‑22、定位爪‑23、耳板组‑24、挂环‑25、手动千斤顶‑26、压杆‑27、固定轴‑28、耳板轴‑29、第一弧杆部‑211、第二弧杆部‑212、横板部‑213、
[0070] 第三弧杆部‑221、第四弧杆部‑222、横头部‑223、开口槽体‑224、握持部‑231、第一压块部‑232、第二压块部‑233、第一板部‑241、第二板部‑242、环部‑251、弯曲体‑252、内齿圈‑50、第一导轨圈‑51、第二导轨圈‑52、横杆‑53、竖杆‑54、移动车‑55、动力齿轮组‑56、栱梁‑57、移动平台‑58、坡口装置‑59、刮板‑61、
[0071] 轨圈部‑511、凹槽体‑512、车架部‑551、滚轮‑552、透漏窗口体‑553。

具体实施方式

[0072]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发明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 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0073]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74]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75]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另外,除非特别说明,在下 面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均是市售可得的,如没有明确说明处理条件,请参考购 买的产品说明书或者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进。
[0076]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77] 一种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装置,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下放装置3、转运装置1和对接口装置2并且在管廊中分别设置有下放装置3和转运装置1,在节管上分别设置有转运装置1和对接口装置2并且下放装置3设置为作用在节管上。
[0078] 在本实施例中,下放装置3设置为包含有立柱31、钢丝环32、垫板33和底座板34并且立柱31和底座板34设置在管廊上,钢丝环32设置在立柱31和节管上并且垫板33设置在节管之间。
[0079] 由下放装置3,实现了与节管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把节管进行放到管廊的底部的部件。
[0080] 在本实施例中,立柱31设置为圆形棒状体并且立柱3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管廊的底部联接,立柱31设置为与钢丝环32贯串式联接。
[0081] 通过立柱31,形成了对钢丝环32的支撑连接点,由立柱31,实现了与钢丝环3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节管进行下滑的导向部件。
[0082] 在本实施例中,钢丝环32设置为呈8字形分布的钢丝绳环并且钢丝环32的其中一个环部设置为与立柱31套接式联接,钢丝环32的其中另一个环部设置为与节管套接式联接。
[0083] 通过钢丝环32,形成了对立柱31的支撑连接点,由钢丝环32,实现了与立柱3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节管进行下滑的固定部件。
[0084] 在本实施例中,垫板33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垫板33的端面部设置为与节管接触式联接。
[0085] 通过垫板33,形成了对节管的支撑连接点,由垫板33,实现了与节管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节管进行隔离保护的部件。
[0086]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板34设置为V字形片状体并且底座板34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管廊的底部联接,底座板34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节管接触式联接。
[0087] 通过底座板34,形成了对节管的支撑连接点,由底座板34,实现了与节管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节管在管廊中进行固定的部件。
[0088] 在本实施例中,立柱31与钢丝环32设置为按照滑动套的方式分布并且立柱31和钢丝环32与垫板33设置为按照夹层隔断的方式分布,立柱31和钢丝环32与垫板33设置为按照底端固定的方式分布,垫板33和底座板34设置为沿节管横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一个立柱31和一个钢丝环32设置为组成一组滑动套部件并且至少两组滑动套部件分别设置在节管的端头。
[0089] 在本实施例中,转运装置1设置为包含有第一转动辊11、第二转动辊12、上支撑架13、伸缩缸14、导向柱15、套筒16、第一支撑杆17、第二支撑杆18、边架19和下移动架10并且在上支撑架1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在上支撑架13与下移动架10之间分别设置有伸缩缸14、导向柱15和套筒16并且在套筒16与下移动架10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杆17和第二支撑杆18,在下移动架10上设置有边架19。
[0090] 由转运装置1,实现了与节管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把节管转运到安装部位上的部件。
[009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分别设置为中字形轴状体并且第一转动辊11的端头和第二转动辊12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上支撑架13转动式联接,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设置为呈V字形分别并且第一转动辊11的中心线与上支撑架13的横向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和第二转动辊12的中心线与上支撑架13的横向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分别设置为55‑75°,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设置为与节管接触式联接。
[0092] 通过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形成了对上支撑架13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实现了与上支撑架1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节管进行支撑的部件。
[0093] 在本实施例中,上支撑架13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横梁部131、第二横梁部132和第一竖梁部133并且第一竖梁部133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横梁部131的中间部联接,第一竖梁部133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横梁部132的中间部联接并且第一横梁部131的端头和第二横梁部132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导向柱15联接,第一竖梁部133的下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与伸缩缸14联接并且第一竖梁部133的上端端面中间部分别设置为通过耳座与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转动式联接,第一横梁部131的上端端面中间部分别设置为通过耳座与第一转动辊11转动式联接并且第二横梁部132的上端端面中间部分别设置为通过耳座与第二转动辊12转动式联接,第一横梁部131、第二横梁部132和第一竖梁部133分别设置为矩形条状体。
[0094] 通过上支撑架13,形成了对第一转动辊11、第二转动辊12、伸缩缸14和导向柱15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横梁部131、第二横梁部132和第一竖梁部133,实现了与第一转动辊1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转动辊12的连接,由第一竖梁部133,实现了与伸缩缸14的连接,由第一横梁部131和第二横梁部132,实现了与导向柱1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进行支撑的部件。
[0095] 在本实施例中,伸缩缸14设置为两节式伸缩杆并且伸缩缸14的伸缩端头设置为与上支撑架13联接,伸缩缸14的外壳部设置为与下移动架10联接并且伸缩缸14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液压装置联接。
[0096] 通过伸缩缸14,形成了对上支撑架13和下移动架10的支撑连接点,由伸缩缸14,实现了与上支撑架13的连接,实现了与下移动架10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带动上支撑架13进行升降的动力部件。
[0097] 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柱15设置为矩形杆状体并且导向柱15的上端头设置为与上支撑架13联接,导向柱15设置为与套筒16滑动式联接。
[0098] 通过导向柱15,形成了对上支撑架13和套筒16的支撑连接点,由导向柱15,实现了与上支撑架13的连接,实现了与套筒1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上支撑架13进行升降的导向部件之一。
[0099] 在本实施例中,套筒16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套筒16的下端头设置为与下移动架10联接,套筒16设置为与导向柱15套接式联接。
[0100] 通过套筒16,形成了对导向柱15和下移动架10的支撑连接点,由套筒16,实现了与导向柱15的连接,实现了与下移动架10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上支撑架13进行升降的导向部件之二。
[010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17和第二支撑杆18分别设置为条状体并且第一支撑杆17的下端头和第二支撑杆18的下端头分别设置为与下移动架10联接,第一支撑杆17的上端头和第二支撑杆18的上端头分别设置为与套筒16联接并且第一支撑杆17、第二支撑杆18和套筒16设置为三棱体分布,第一支撑杆17的中间部设置为与边架19联接。
[0102] 通过第一支撑杆17和第二支撑杆18,形成了对套筒16、边架19和下移动架10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支撑杆17和第二支撑杆18,实现了与套筒16的连接,实现了与边架19的连接,实现了与下移动架10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套筒16和下移动架10进行连接的加固部件。
[0103] 在本实施例中,边架19设置为包含有第一竖杆部191、第二竖杆部192、第一横杆部193、第一斜杆部194、第二斜杆部195和第二横杆部196并且第二横杆部196的端头设置为与第一支撑杆17联接,第一竖杆部191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二竖杆部192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横杆部193联接并且第一竖杆部191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二竖杆部192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下移动架10联接,第一斜杆部194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二斜杆部195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横杆部193联接并且第一斜杆部194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二斜杆部195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二横杆部196联接,第一竖杆部
191、第二竖杆部192、第一横杆部193、第一斜杆部194、第二斜杆部195和第二横杆部196分别设置为条状体。
[0104] 通过边架19,形成了对第一支撑杆17和下移动架10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二横杆部196,实现了与第一支撑杆17的连接,由第一竖杆部191和第二竖杆部192,实现了与下移动架10的连接,由第一横杆部193、第一斜杆部194和第二斜杆部195,实现了与第二横杆部19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操作人员进行施加推动动力的把手部件。
[0105] 在本实施例中,下移动架10设置为包含有第二竖梁部101、第三横梁部102、第四横梁部103、第五横梁部104、第六横梁部105、第三竖梁部106、滚轮部107和第四竖梁部108并且第二竖梁部101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四竖梁部108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三横梁部102的端头和第四横梁部103的端头联接,第二竖梁部101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四竖梁部108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五横梁部104的端头和第六横梁部105的端头联接,第四横梁部103的中间部和第六横梁部105的中间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三竖梁部106的端头联接并且第二竖梁部101的端头下端端面部和第四竖梁部108的端头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滚轮部107联接,第三竖梁部106的中间部设置为与伸缩缸14联接并且滚轮部107的支架设置为与边架19联接,第四横梁部103的端头上端端面部和第六横梁部105的端头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套筒16和第二支撑杆18联接并且第三横梁部102的端头上端端面部和第五横梁部104的端头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套筒16和第一支撑杆17联接,第二竖梁部101、第三横梁部102、第四横梁部103、第五横梁部104、第六横梁部105、第三竖梁部106和第四竖梁部108设置为矩形条状体并且滚轮部107设置为万向滚轮。
[0106] 通过下移动架10,形成了对伸缩缸14、套筒16、第一支撑杆17、第二支撑杆18和边架19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三竖梁部106,实现了与伸缩缸14的连接,由第四横梁部103和第六横梁部105,实现了与套筒16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支撑杆18的连接,由第三横梁部102和第五横梁部104,实现了与第一支撑杆17的连接,由滚轮部107,实现了与边架19的连接,由第二竖梁部101和第四竖梁部108,实现了与滚轮部107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伸缩缸14的移动支撑载体。
[010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与上支撑架13、伸缩缸14和下移动架10设置为按照V字形升降支撑的方式分布并且第一转动辊11、第二转动辊12、上支撑架13、伸缩缸14和下移动架10与导向柱15、套筒16、第一支撑杆17和第二支撑杆18设置为按照规范直线运动的方式分布,第一转动辊11、第二转动辊12、上支撑架13、伸缩缸14和下移动架10与边架19设置为按照延伸架的方式分布并且两个边架19设置为沿下移动架10的横向中心线前后排列分布,一个导向柱15、一个套筒16、一个第一支撑杆17和一个第二支撑杆18设置为组成一组滑套部件并且四组滑套部件分别设置在上支撑架13的角部和下移动架10的角部之间,第一竖杆部191和第二竖杆部192分别设置为与滚轮部107联接。
[0108] 在本实施例中,对接口装置2设置为包含有上夹弧架21、下夹弧架22、定位爪23、耳板组24、挂环25、手动千斤顶26、压杆27、固定轴28和耳板轴29并且定位爪23分别设置在上夹弧架21和下夹弧架22上,在上夹弧架21上设置有耳板组24,在耳板组24上分别设置有固定轴28和耳板轴29并且在耳板轴29与下夹弧架22之间设置有挂环25,在挂环25与上夹弧架21之间设置有手动千斤顶26并且在手动千斤顶26与固定轴28之间设置有压杆27。
[0109] 在本实施例中,上夹弧架21设置为第一弧杆部211、第二弧杆部212和横板部213并且第一弧杆部211的端头和第二弧杆部212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横板部213的上端端面内侧部联接,第一弧杆部211的内壁和第二弧杆部212的内壁分别设置为与定位爪23联接并且横板部213的上端端面侧边部和第一弧杆部211的外侧面部、横板部213的上端端面侧边部和第二弧杆部212的外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耳板组24联接,横板部213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手动千斤顶26联接并且第一弧杆部211的轮廓线和第二弧杆部212的轮廓线分别设置为圆周线的一部分,横板部213设置为矩形片状体。
[0110] 通过上夹弧架21,形成了对定位爪23、耳板组24和手动千斤顶26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弧杆部211和第二弧杆部212,实现了与定位爪23的连接,由第一弧杆部211、第二弧杆部212和横板部213,实现了与耳板组24的连接,由横板部213,实现了与手动千斤顶2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定位爪23、耳板组24和手动千斤顶26的支撑载体。
[0111] 在本实施例中,下夹弧架22设置为包含有第三弧杆部221、第四弧杆部222和横头部223并且第三弧杆部221的端头和第四弧杆部222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横头部223的上端端面内侧部联接,在横头部223的下端端面部设置有开口槽体224并且开口槽体224设置为与挂环25联接,第三弧杆部221的内壁和第四弧杆部222的内壁分别设置为与定位爪23联接并且第三弧杆部221的轮廓线和第四弧杆部222的轮廓线分别设置为圆周线的一部分,横头部223设置为矩形块状体并且开口槽体224设置为V字形槽状体。
[0112] 通过下夹弧架22,形成了对定位爪23和挂环25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三弧杆部221和第四弧杆部222,实现了与定位爪23的连接,由横头部223和开口槽体224,实现了与挂环2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定位爪23的支撑载体。
[0113]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爪23设置为包含有握持部231、第一压块部232和第二压块部233并且握持部231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压块部232和第二压块部233联接,第一压块部
232的外侧面部和第二压块部233的外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上夹弧架21和下夹弧架22联接并且第一压块部232的内侧面部和第二压块部233的内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节管的端头接触式联接,握持部231设置为U字形杆状体并且第一压块部232和第二压块部233分别设置为矩形块条状体,握持部231与第一压块部232和第二压块部233设置为呈Ω字形分布。
[0114] 通过定位爪23,形成了对上夹弧架21和下夹弧架22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压块部232和第二压块部233,实现了与上夹弧架21的连接,实现了与下夹弧架22的连接,由握持部
231,实现了与方便操作人员把持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节管进行对接定位的部件。
[0115] 在本实施例中,耳板组24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板部241和第二板部242并且第一板部241和第二板部242的内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上夹弧架21联接,第一板部241的内端端面部和第二板部242的内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固定轴28联接并且第一板部241的外端端面部和第二板部242的外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耳板轴29联接,第一板部241和第二板部242分别设置为三角形片状体。
[0116] 通过耳板组24,形成了对上夹弧架21、固定轴28和耳板轴29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板部241和第二板部242,实现了与上夹弧架21的连接,实现了与固定轴28的连接,实现了与耳板轴2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固定轴28和耳板轴29的支撑载体。
[0117] 在本实施例中,在挂环25的环部251的上边部设置有弯曲体252并且环部251的竖向边中间部设置为与耳板轴29转动式联接,环部251的下边部设置为与下夹弧架22挂接式联接并且弯曲体252设置为与手动千斤顶26接触式联接,环部251设置为矩形圈状体并且弯曲体252设置为凸边缘体。
[0118] 通过挂环25,形成了对下夹弧架22、手动千斤顶26和耳板轴29的支撑连接点,由环部251,实现了与下夹弧架22的连接,实现了与耳板轴29的连接,由弯曲体252,实现了与手动千斤顶2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把上夹弧架21和下夹弧架22进行对接的部件。
[0119]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轴28设置为圆形杆状体并且固定轴28的端头设置为与耳板组24联接,固定轴28设置为与压杆27转动式联接。
[0120] 通过固定轴28,形成了对耳板组24和压杆27的支撑连接点,由固定轴28,实现了与耳板组24的连接,实现了与压杆27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压杆27进行转动运动的轴部件。
[0121] 在本实施例中,耳板轴29设置为T字形杆状体并且耳板轴29的内端头设置为与耳板组24联接,耳板轴29设置为与挂环25转动式联接。
[0122] 通过耳板轴29,形成了对耳板组24和挂环25的支撑连接点,由耳板轴29,实现了与耳板组24的连接,实现了与挂环2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挂环25进行转动运动的轴部件。
[0123] 在本实施例中,压杆27设置为矩形棒状体并且压杆27的内端头设置为与固定轴28转动式联接,压杆27的下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与手动千斤顶26接触式联接。
[0124] 通过压杆27,形成了对手动千斤顶26和固定轴28的支撑连接点,由压杆27,实现了与手动千斤顶26的连接,实现了与固定轴28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手动千斤顶26进行手动操作的部件。
[0125] 在本实施例中,手动千斤顶26的伸缩端头设置为与挂环25接触式联接并且手动千斤顶26的壳体设置为与上夹弧架21接触式联接,手动千斤顶26的加压触头设置为与压杆27接触式联接。
[0126] 通过手动千斤顶26,形成了对上夹弧架21、挂环25和压杆27的支撑连接点,由手动千斤顶26,实现了与上夹弧架21的连接,实现了与挂环25的连接,实现了与压杆27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挂环25进行摆动的部件。
[0127] 在本实施例中,上夹弧架21、下夹弧架22和定位爪23与耳板组24、挂环25、手动千斤顶26、压杆27、固定轴28和耳板轴29设置为按照环抱夹紧的方式分布,定位爪23分别设置为沿上夹弧架21的周边线间隔排列分布和下夹弧架22的周边线间隔排列分布,一个耳板组24、一个挂环25、一个手动千斤顶26、一个压杆27、一个固定轴28和两个耳板轴29设置为组成一组端头收拢部件并且两组端头收拢部件分别设置在上夹弧架21上,环部251设置为与开口槽体224联接,第一压块部232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弧杆部211和第三弧杆部221联接,第二压块部233分别设置为与第二弧杆部212和第四弧杆部222联接,握持部231分别设置在第一弧杆部211和第二弧杆部212之间、第三弧杆部221和第四弧杆部222之间,第一板部241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弧杆部211和横板部213联接,第二板部242分别设置为与第二弧杆部212和横板部213联接。
[0128]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旨在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
[0129] 一种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方法,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其步骤是:当由下放装置3把节管下放到管廊时,把两个立柱31安装在管廊中,使其中一个立柱31与节管的其中一个端头相对应,使其中另一个立柱31与节管的其中另一个端头相对应,把钢丝环32的其中一个环部与立柱31套接,把钢丝环32的其中另一个环部与两个节管套接,在两个节管之间放入垫板33,使钢丝环32的其中一个环部在立柱31上滑动,通过起重机使两个节管下放到管廊中,在节管的下部和管廊地基之间放入底座板34,把节管安装在底座板34上,再把钢丝环32从节管和立柱31上取出,从而把节管下放到管廊中,
[0130] 当由转运装置1把节管在管廊中运输时,把两个转运装置1放到管廊中,由起重机把其中一个节管放到两个转运装置1上,使节管的端头安装在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之间,由操作人员作用在第一斜杆部194和第二斜杆部195上,对下移动架10施加推动作用力,滚轮部107进行转动,把其中一个节管移动到安装位置,通过液压装置调节伸缩缸14的伸长收缩的长度,使导向柱15在套筒16中进行滑动,对上支撑架13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对其中一个节管的高度进行调节,使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相对应,
[0131] 当由对接口装置2把两个节管进行对接焊接时,把第二弧杆部212上的第二压块部233、第四弧杆部222上的第二压块部233安装在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上,把第一弧杆部211上的第二压块部233、第三弧杆部221上的第二压块部233安装在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上,把环部251的下边部分别与横头部223上的开口槽体224挂接,把手动千斤顶26放到横板部213上,把手动千斤顶26的伸缩端头安装在弯曲体252上,把压杆27作用在手动千斤顶26的加压触头上,由两端的操作人员分别对上夹弧架21的两端头的压杆27进行操作,使手动千斤顶26的伸缩端头进行伸长,使环部251在耳板轴29上进行外摆动,带动第一弧杆部211上的第一压块部232向上移动和第三弧杆部221上的第一压块部232向上移动,使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进行对接,在对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之间缝隙进行焊接时,第一弧杆部211上的第一压块部232和第三弧杆部221上的第一压块部232对其中一个节管进行固定,第二弧杆部212上的第一压块部232和第四弧杆部222上的第一压块部232对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进行固定,保持其中一个节管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之间的稳定,当完成其中一个节管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之间焊接后,使手动千斤顶26的伸缩端头处于收缩状态,把手动千斤顶
26从横板部213上取出,使环部251与横头部223上的开口槽体224分开,把上夹弧架21和下夹弧架22从其中一个节管和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上取出,
[0132] 通过液压装置,把安装在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和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上的两个转运装置1上的伸缩缸14 处于收缩状态,使第一转动辊11和第二转动辊12分别与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和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分开,由操作人员作用在第一斜杆部194和第二斜杆部195上,对下移动架10施加推动作用力,滚轮部107进行转动,把两个转运装置1从其中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和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上移开。
[0133] 图7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对接口装置2设置为还包含有内齿圈50、第一导轨圈51、第二导轨圈52、横杆53、竖杆54、移动车55、动力齿轮组56、栱梁57、移动平台58、坡口装置59和刮板61并且在内齿圈50与第一导轨圈51之间、内齿圈50与第二导轨圈52之间分别设置有横杆53和竖杆54,在第一导轨圈51和第二导轨圈52上分别设置有移动车55并且在移动车55与内齿圈50之间设置有动力齿轮组56,在移动车
55上设置有栱梁57并且在栱梁57上设置有移动平台58,在移动平台58上分别设置有坡口装置59和刮板61并且内齿圈50设置在握持部231上,第一导轨圈51设置在第一压块部232上并且第二导轨圈52设置在第二压块部233上。
[0134] 在本实施例中,内齿圈50设置为齿环状体并且内齿圈50设置为与动力齿轮组56啮合式联接,内齿圈50的侧面部设置为与横杆53联接并且在内齿圈50的外端端面部设置有螺纹孔体,内齿圈50的螺纹孔体设置为通过螺栓与握持部231联接。
[0135] 通过内齿圈50,形成了对握持部231、横杆53和动力齿轮组56的支撑连接点,由内齿圈50,实现了与握持部231的连接,实现了与横杆53的连接,实现了与动力齿轮组5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移动车55进行运动的部件之一。
[0136]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导轨圈51的轨圈部511的上端端面部和第二导轨圈52的轨圈部511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凹槽体512并且凹槽体512设置为与移动车55联接,轨圈部51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竖杆54联接并且轨圈部511的轮廓线设置为T字形,第一导轨圈51的轨圈部511的竖向部设置为与第一压块部232嵌入式联接并且第二导轨圈52的轨圈部511的竖向部设置为与第二压块部233嵌入式联接,凹槽体512设置为U字形环槽状体。
[0137] 通过第一导轨圈51和第二导轨圈52,形成了对第一压块部232、第二压块部233、竖杆54和移动车55的支撑连接点,由内齿圈50,实现了与第一压块部232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压块部233的连接,实现了与竖杆54的连接,实现了与移动车5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移动车55进行运动的部件之二。
[0138] 在本实施例中,横杆53设置为外端头具有通孔体的矩形杆状体并且横杆53的内端头设置为与内齿圈50联接,横杆53的通孔体设置为与竖杆54联接并且横杆53的外端头设置为通过双螺母与竖杆54联接。
[0139] 通过横杆53,形成了对内齿圈50和竖杆54的支撑连接点,由横杆53,实现了与内齿圈50的连接,实现了与竖杆54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内齿圈50与第一导轨圈51之间、内齿圈50与第二导轨圈52之间进行连接的部件之一。
[0140] 在本实施例中,竖杆54设置为上端头具有螺纹体的圆形杆状体并且竖杆54的下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导轨圈51和第二导轨圈52联接,竖杆54的上端头设置为与横杆53贯串式联接并且竖杆54螺纹体设置为通过双螺母与横杆53联接。
[0141] 通过竖杆54,形成了对第一导轨圈51、第二导轨圈52和横杆53的支撑连接点,由竖杆54,实现了与第一导轨圈5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导轨圈52的连接,实现了与横杆5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内齿圈50与第一导轨圈51之间、内齿圈50与第二导轨圈52之间进行连接的部件之二。
[0142]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车55设置为包含有车架部551和滚轮552并且车架部551的角部分别设置为通过转动轴与滚轮552联接,在车架部551上设置有透漏窗口体553并且滚轮552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导轨圈51和第二导轨圈52联接,车架部551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动力齿轮组56和栱梁57联接并且透漏窗口体553分别设置为与坡口装置59和刮板61容纳式联接,车架部551设置为矩形盒状体并且滚轮552设置为圆形轮状体,透漏窗口体553设置为矩形孔状体。
[0143] 通过移动车55,形成了对第一导轨圈51、第二导轨圈52、动力齿轮组56、栱梁57、坡口装置59和刮板61的支撑连接点,由滚轮552,实现了与第一导轨圈5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导轨圈52的连接,由车架部551,实现了与动力齿轮组56的连接,实现了与栱梁57的连接,由透漏窗口体553,实现了与坡口装置59的连接,实现了与刮板6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坡口装置59和刮板61的支撑载体。
[0144]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齿轮组56的电机设置为与移动车55联接并且动力齿轮组56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分别设置为与移动车55转动式联接,动力齿轮组56的主动齿轮设置为与动力齿轮组56的电机端轴联接并且动力齿轮组56的从动齿轮设置为与内齿圈50啮合式联接。
[0145] 通过动力齿轮组56,形成了对内齿圈50和移动车55的支撑连接点,由动力齿轮组56,实现了与内齿圈50的连接,实现了与移动车5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移动车55进行运动的部件之三。
[0146] 在本实施例中,栱梁57设置为U字形架状体并且栱梁57的竖部端头设置为与移动车55联接,栱梁57的横部中间设置为与移动平台58套接式联接并且位于移动平台58的双螺母设置为与栱梁57的横部夹持式联接。
[0147] 通过栱梁57,形成了对移动车55和移动平台58的支撑连接点,由栱梁57,实现了与移动车55的连接,实现了与移动平台58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移动平台58进行上下运动的导轨部件。
[0148]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平台58设置为T字形板状体并且移动平台58的竖向杆设置为与栱梁57贯串式联接,移动平台58的竖向杆设置为通过双螺母与栱梁57联接并且移动平台58的横向板侧面部设置为与栱梁57接触式联接,移动平台58的横向板分别设置为与坡口装置59和刮板61联接。
[0149] 通过移动平台58,形成了对栱梁57、坡口装置59和刮板61的支撑连接点,由移动平台58,实现了与栱梁57的连接,实现了与坡口装置59的连接,实现了与刮板6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坡口装置59和刮板61的支撑载体。
[0150] 在本实施例中,坡口装置59的电机设置为与移动平台58联接并且坡口装置59的电机端轴设置为与铣刀联接,坡口装置59的电机端轴设置为与移动车55贯串式联接并且坡口装置59的铣刀设置为锥形刀体。
[0151] 通过坡口装置59,形成了对移动车55和移动平台58的支撑连接点,由坡口装置59,实现了与移动车55的连接,实现了与移动平台58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两个节管的焊接端口进行坡口成形的部件。
[0152] 在本实施例中,刮板61设置为V字形弹性片状体并且刮板61的上端头设置为与移动平台58联接,刮板61设置为与移动车55贯串式联接。
[0153] 通过刮板61,形成了对移动车55和移动平台58的支撑连接点,由刮板61,实现了与移动车55的连接,实现了与移动平台58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两个节管的焊接端口的坡口进行清理的部件。
[0154] 在本实施例中,握持部231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压块部232的上端端面中间部和第二压块部233的上端端面中间部联接并且在第一压块部232的上端端面内侧部和第二压块部233的上端端面内侧部分别设置有卡口体,第一压块部232的卡口体设置为与第一导轨圈51联接并且第二压块部233的卡口体设置为与第二导轨圈52联接,第一压块部232的卡口体和第二压块部233的卡口体分别设置为U字形凹槽体,在握持部231上设置有通孔体并且握持部231的通孔体设置为通过螺栓与内齿圈50螺纹式联接。
[0155] 通过定位爪23,形成了对内齿圈50、第一导轨圈51和第二导轨圈52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压块部232,实现了与第一导轨圈51的连接,由第二压块部233,实现了与第二导轨圈52的连接,由握持部231,实现了与内齿圈50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内齿圈50、第一导轨圈51和第二导轨圈52的支撑载体。
[0156] 在本实施例中,一个横杆53和一个竖杆54设置为组成一组固定杆部件并且多组固定杆部件分别设置为沿内齿圈50的圆周线间隔排列分布,滚轮552设置为与凹槽体512联接。
[0157] 一种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方法,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其步骤是:把内齿圈50、第一导轨圈51和第二导轨圈52分别套在节管上,把移动车55放到内齿圈50与第一导轨圈51和第二导轨圈52之间,当通过上夹弧架21、下夹弧架22、定位爪23、耳板组24、挂环25、手动千斤顶26、压杆27、固定轴28和耳板轴29保持其中一个节管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之间的稳定,并且在对其中一个节管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之间进行焊接前,把竖杆54插入到横杆53中,把第一导轨圈51的轨圈部511安装在第一压块部232上,把第二导轨圈52的轨圈部511安装在第二压块部233上,把内齿圈50通过螺栓与握持部231连接,通过其中一组双螺母把横杆53与竖杆54连接,使动力齿轮组56的从动齿轮与内齿圈50联接,启动坡口装置
59的电机,使坡口装置59的铣刀进行转动,通过其中另一组双螺母调节移动平台58在栱梁
57的位置,使坡口装置59的铣刀通过透漏窗口体553作用在两个节管的焊接端口上,对两个节管的焊接端口进行坡口,启动动力齿轮组56的电机,通过动力齿轮组56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使车架部551沿内齿圈50、第一导轨圈51和第二导轨圈52上进行圆周运动,坡口装置
59的铣刀对两个节管的焊接端口进行圆周坡口,刮板61对两个节管的圆周坡口进行清理,当完成两个节管的焊接端口进行圆周坡口后,通过其中另一组双螺母调节移动平台58在栱梁57的位置,使坡口装置59的铣刀与两个节管的焊接端口分开,在两个节管的圆周坡口上进行焊接,当完成其中一个节管与相邻其中另一个节管之间焊接后,把位于握持部231和内齿圈50上的螺栓取出,使内齿圈50与握持部231分开,把位于横杆53和竖杆54之间的螺母处于自由状态,把第一导轨圈51的轨圈部511与第一压块部232分开,把第二导轨圈52的轨圈部511与第二压块部233分开,再使手动千斤顶26的伸缩端头处于收缩状态。
[0158] 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按照在管廊中进行移动转换节管施工工位的方式把下放装置3、转运装置1和对接口装置2相互联接。
[0159] 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0160] 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其步骤是:由下放装置3实现了对节管轨道下放,由转运装置1实现了对节管的运输,由对接口装置2实现了对节管焊接端口的稳定连接。
[0161] 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0162] 在本发明进行验证时,不再以管廊外作为施工重要场所,以管廊内部作为施工重要场所,特别适合在具有铁道营业线的场所进行管廊施工,同时提高了对节管的焊接效率。
[0163] 本发明具有下特点:
[0164] 1、由于设计了下放装置3、转运装置1和对接口装置2,通过下放装置3,实现了对节管轨道下放,通过转运装置1,实现了对节管的运输,通过对接口装置2,实现了对节管焊接端口的稳定连接,因此提高了管道的对接质量。
[0165] 2、由于设计了立柱31、钢丝环32、垫板33和底座板34,实现了对节管的捆绑下放固定。
[0166] 3、由于设计了第一转动辊11、第二转动辊12、上支撑架13、伸缩缸14、导向柱15、套筒16、第一支撑杆17、第二支撑杆18、边架19和下移动架10,实现了升降式移动架。
[0167] 4、由于设计了上夹弧架21、下夹弧架22、定位爪23、耳板组24、挂环25、手动千斤顶26、压杆27、固定轴28和耳板轴29,实现了对节管焊接端口对接固定。
[0168] 5、由于设计了对结构形状进行了数值范围的限定,使数值范围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不是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出的技术特征,试验表明该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0169] 6、由于设计了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发明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0170] 还有其它的与在管廊中进行移动转换节管施工工位的下放装置3、转运装置1和对接口装置2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0171]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管廊的管道施工装置和方法的一种实现形式,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案的其他变形,增加或者减少其中的成份或步骤,或者将本发明用于其他的与本发明接近的技术领域,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