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装置及服务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1184702.1

文献号 : CN11231159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钟望

申请人 : 北京金山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装置及服务器,涉及云计算的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用户的云资源消耗记录;根据云资源消耗记录确定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基于消耗趋势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量;判断云资源的消耗量是否大于用户当前可用的云资源余量;如果是,向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本发明提供的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装置及服务器,无需在云平台中单独设置资源阈值,也可以对用户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余量报警提示,不仅可以起到对用户进行提示的目的,也有效兼顾了每个用户的使用情况,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

权利要求 :

1.一种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用户的云资源消耗记录;

根据所述云资源消耗记录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

基于所述消耗趋势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

判断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是否大于所述用户当前可用的云资源余量;

如果是,向所述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

其中,根据所述云资源消耗记录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的步骤包括:获取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消耗记录中每个记录周期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的变化规律;

基于所述变化规律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趋势;

其中,基于所述变化规律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趋势的步骤包括:如果每个所述记录周期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的平均变化量小于预设的变化阈值,或者,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每个所述记录周期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的变化为波浪式变化规律;

则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趋势为平稳消耗趋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消耗趋势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的步骤包括:计算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中每个所述记录周期内所消耗的云资源的消耗平均值;

根据所述消耗平均值,以及所述未来指定时间段包含的所述记录周期的数量计算所述未来指定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变化规律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趋势的步骤包括:如果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每个所述记录周期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呈递增式变化规律;

则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趋势为递增趋势,并计算所述递增趋势的递增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消耗趋势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的步骤包括:基于所述递增速度、前一个记录周期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以及所述未来指定时间段内包含的所述记录周期的数量,计算所述未来指定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变化规律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趋势的步骤,还包括:如果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每个所述记录周期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呈递减式变化规律;

则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趋势为递减趋势,并计算所述递减趋势的递减速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消耗趋势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的步骤包括:基于所述递减速度、前一个记录周期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以及所述未来指定时间段内包含的所述记录周期的数量,计算所述未来指定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用户的云资源消耗记录的步骤包括: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定期获取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用户的云资源消耗记录。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云资源消耗记录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的步骤,还包括:如果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包含所述用户标记的目标记录周期,则删除所述目标记录周期对应的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

根据删除所述目标记录周期对应的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之后,剩余的所述云资源消耗记录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

9.一种云资源余量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用户的云资源消耗记录;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云资源消耗记录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

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消耗趋势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是否大于所述用户当前可用的云资源余量;

报警模块,用于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向所述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

其中,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

获取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消耗记录中每个记录周期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的变化规律;

基于所述变化规律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趋势;

其中,基于所述变化规律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趋势的步骤包括:如果每个所述记录周期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的平均变化量小于预设的变化阈值,或者,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每个所述记录周期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的变化为波浪式变化规律;

则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趋势为平稳消耗趋势。

10.一种服务器,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说明书 :

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云计算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背景技术

[0002] 在云计算平台中,所有的存储、网络、内存、计算、I/O等等都是云计算平台的资源,即云资源,这些云资源都可以进行分配,并由用户来使用,但是通常这些云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为了保证用户能够正常使用,通常在云资源余量不足时,会提前进行余量报警,以提示用户及时购买等等。
[0003] 常用的余量报警方式是在云平台预先设置一定的报警阈值,虽然在一定成程度上起到了余量报警的目的,但是由于云平台的用户较多,如果所有用户都设置相同的余量报警逻辑,则难以兼顾每个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使得报警方式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4]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装置及服务器,以缓解上述余量报警的方式难以兼顾每个用户的技术问题。
[0005]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包括:获取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用户的云资源消耗记录;根据所述云资源消耗记录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基于所述消耗趋势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判断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是否大于所述用户当前可用的云资源余量;如果是,向所述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
[0006] 优选地,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所述云资源消耗记录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的步骤包括:获取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消耗记录中每个记录周期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的变化规律;基于所述变化规律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趋势。
[0007] 优选地,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基于所述变化规律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趋势的步骤包括:如果每个所述记录周期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的平均变化量小于预设的变化阈值,或者,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每个所述记录周期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的变化为波浪式变化规律;则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趋势为平稳消耗趋势。
[0008] 优选地,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基于所述消耗趋势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的步骤包括:计算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中每个所述记录周期内所消耗的云资源的消耗平均值;根据所述消耗平均值,以及所述未来指定时间段包含的所述记录周期的数量计算所述未来指定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
[0009] 优选地,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基于所述变化规律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趋势的步骤包括:如果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每个所述记录周期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呈递增式变化规律;则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趋势为递增趋势,并计算所述递增趋势的递增速度。
[0010] 优选地,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基于所述消耗趋势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的步骤包括:基于所述递增速度、前一个记录周期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以及所述未来指定时间段内包含的所述记录周期的数量,计算所述未来指定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
[0011] 优选地,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基于所述变化规律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趋势的步骤,还包括:如果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每个所述记录周期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呈递减式变化规律;则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趋势为递减趋势,并计算所述递减趋势的递减速度。
[0012] 优选地,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基于所述消耗趋势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的步骤包括:基于所述递减速度、前一个记录周期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以及所述未来指定时间段内包含的所述记录周期的数量,计算所述未来指定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
[0013] 优选地,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获取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用户的云资源消耗记录的步骤包括: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定期获取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用户的云资源消耗记录。
[0014] 优选地,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所述云资源消耗记录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的步骤,还包括:如果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包含所述用户标记的目标记录周期,则删除所述目标记录周期对应的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根据删除所述目标记录周期对应的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之后,剩余的所述云资源消耗记录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
[0015]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云资源余量报警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用户的云资源消耗记录;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云资源消耗记录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消耗趋势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是否大于所述用户当前可用的云资源余量;报警模块,用于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向所述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
[0016]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服务器,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0017]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0018] 本发明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
[0019]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装置及服务器,能够获取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用户的云资源消耗记录,根据云资源消耗记录确定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然后基于消耗趋势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量;并在判断出云资源的消耗量大于用户当前可用的云资源余量时,向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而上述确定云资源的消耗趋势的过程,是基于历史时间段内当前用户的云资源消耗记录进行的,因此,可以得出当前用户的云资源的消耗情况,并与云资源余量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需要向用户发送报警,无需在云平台中单独设置资源阈值,也可以对用户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余量报警提示,不仅可以起到对用户进行提示的目的,也有效兼顾了每个用户的使用情况,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
[0020]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0021]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的流程图;
[0024]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的流程图;
[0025]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云资源余量报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8] 目前,现有云技术中,通常采用以下方式来设置云资源余量报警:
[0029] (1)在云平台设置一个固定的资源阈值,当可用资源小于该资源阈值时,云平台向用户发送报警通知,提醒用户购买资源;
[0030] (2)针对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资源阈值,当用户可用云资源余量小于该设置的资源阈值时,云平台向用户发送报警通知。
[0031] 但是,对于上述第一种方案,通常所有的用户都使用同一套云资源余量报警逻辑,经常导致报警通知发送不及时,或提前发送报警通知的问题。
[0032] 例如,以云资源为流量为例,假设大部份用户的日流量消耗是1G,A用户日消耗是10G流量,B用户日消耗是100M流量,且,假设云平台期望用户可用云资源余量资源仅够用7天时,向用户发送报警通知,此时,A用户7天的消耗大约是70G,而B用户7天的消耗大概是
700M。假设云平台设置的流量阈值是按照大部份用户的使用量设置的,差不多是7G,那么,对于A用户来说,当余量小于7G的时候才会报警,但7G还不够A用户使用一天,导致对于A用户来说报警不及时,带来了风险。而对B来说,7G还能够用70天,用户B这个时候也不希望收到余量报警通知,即,这种提前报警的通知对于B用户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0033] 而上述第二种方案虽然解决了上述第一种方案带来的问题,但是,这种针对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资源阈值的方式,多需要云平台的运维人员在后台进行手动设置该余量报警阈值,带来了不必要的人力成本,并且当用量波动时,需要随时更新阈值,带来了运维的极大不便。
[0034] 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装置及服务器,可以动态分析用户一段时间以来的云资源消耗情况,进而进行报警提示,以缓解上述技术问题。
[0035] 为便于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0036]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具体地,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云平台的服务器,如图1所示的一种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7] 步骤S102,获取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用户的云资源消耗记录;
[0038] 通常,云平台对用户的云资源使用情况都会进行记载,如每分钟的云资源消耗情况等等,都可以记载在数据库中,而云平台在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时,可以直接去获取数据库中存储的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云资源消耗记录,进而获知该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情况。而上述预设历史时间段指的是过去的一段时间,如过去的5天、7天、10天等一段时间,具体的历史时间段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0039] 步骤S104,根据云资源消耗记录确定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
[0040] 步骤S106,基于消耗趋势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量;
[0041] 具体地,上述消耗趋势指的是过去一段时间内,用户对云资源的消耗情况,如用户对云资源的消耗量是逐渐增加或者逐渐减少的,或者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消耗等等,而基于上述步骤S104中确定出的消耗趋势,可以动态地计算出未来指定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量,进而再继续执行下述步骤,进一步确定是否需要向用户进行报警提示等等。
[0042] 其中,上述未来指定时间段指的是未来的一段时间,如5天、7天或者10天等等,具体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0043] 步骤S108,判断云资源的消耗量是否大于用户当前可用的云资源余量;
[0044] 步骤S110,如果是,向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
[0045] 具体地,上述云资源的消耗量指的是未来指定时间段内预估的云资源的消耗总量,而将该预估的云资源的消耗总量与当前可用的云资源余量进行比对,可以预估当前用户的云资源余量是否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使用需求,如果预估的云资源的消耗总量大于用户当前可用的云资源余量,则需要执行步骤S110,对用户进行提示,如果预估的云资源的消耗总量小于或者等于用户当前可用的云资源余量,则说明用户当前可用的云资源余量还相对充足,无需进行报警提示。
[0046]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能够获取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用户的云资源消耗记录,根据云资源消耗记录确定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然后基于消耗趋势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量;并在判断出云资源的消耗量大于用户当前可用的云资源余量时,向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而上述确定云资源的消耗趋势的过程,是基于历史时间段内当前用户的云资源消耗记录进行的,因此,可以得出当前用户的云资源的消耗情况,并与云资源余量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需要向用户发送报警,无需在云平台中单独设置资源阈值,也可以对用户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余量报警提示,不仅可以起到对用户进行提示的目的,也有效兼顾了每个用户的使用情况,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
[0047] 在实际使用时,为了实现云资源的动态分析,上述步骤S102中,获取云资源消耗记录时,可以动态地去获取,具体地,可以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去获取,以便于动态计算出未来指定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量,进而确定是否需要向用户发送余量报警提示。
[0048] 因此,在上述图1的基础上,图2还示出了另一种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的流程图,对云资源余量的动态分析过程进行描述,具体地,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0049] 步骤S202,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定期获取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用户的云资源消耗记录。
[0050] 其中,该步骤中,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定期获取的过程可以通过定时任务实现,如在云平台中设置定时任务,并进一步设置时间间隔,即可以定期从数据库中获取过去一定历史时间段内用户的云资源消耗记录。
[0051] 具体地,上述时间间隔可以是一小时、两小时等等,进行动态计算,以及时发现云资源余量不足的情况。
[0052] 步骤S204,获取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消耗记录中每个记录周期内云资源的消耗量的变化规律;
[0053] 步骤S206,基于该变化规律确定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
[0054] 具体地,对于云资源消耗较快的业务,上述记录周期可以每几个小时,或者每天,而对于云资源消耗特别少的业务,还可以是每周等等,具体的记录周期的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0055] 例如,以预设历史时间段为过去的10天,记录周期为一天为例,则在步骤S204中,获取的则是过去10天内,每天的云资源的消耗量,而基于每天的云资源的消耗量,则可以获知过去10天内云资源的消耗量的变化规律,然后进一步基于该变化规律确定过去10天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
[0056] 步骤S208,基于消耗趋势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量;
[0057] 具体地,该步骤中得到的消耗量为预估的未来指定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总量。
[0058] 步骤S210,判断云资源的消耗量是否大于用户当前可用的云资源余量;如果是,继续执行步骤S212向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如果否,则返回步骤S202,重新按照时间间隔获取云资源消耗记录,对云资源的消耗情况进行动态的监测分析。
[0059] 步骤S212,向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
[0060] 具体地,在向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时,可以获取云平台中用户预留的多种联系方式发送报警提示,如电话号码、邮箱,或者其他即时通信方式等等,以便于将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及时发送至用户。
[0061] 进一步,云平台还可以继续监测用户对于该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的反应行为,如,是否及时购买资源等等,如果一段时间内用户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则可以继续对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如进行短信、电话的提示等等。
[0062] 在实际使用时,上述步骤S204中,获取的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量的变化规律可以基于每个记录周期所记录的云资源的消耗量得出,具体地,可以采用大数据统计的方式对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每个记录周期所记录的云资源的消耗量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该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变化规律。
[0063] 具体地,如果每个记录周期内云资源的消耗量的平均变化量小于预设的变化阈值,或者,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每个记录周期内云资源的消耗量的变化为波浪式变化规律;则确定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为平稳消耗趋势。
[0064] 为了便于理解,同样以预设历史时间段为过去的10天,记录周期为一天为例进行说明,上述每个记录周期内云资源的消耗量的平均变化量小于预设的变化阈值则说明过去10天内,每天的云资源的消耗量基本持平,没有太大的波动,则说明过去10天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为平稳消耗趋势。
[0065] 进一步,如果过去10天内,每天的云资源的消耗量有波动,且,波动范围有规律的呈波浪式变化,则也可以认为是平稳消耗趋势,此时,在基于该消耗趋势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量时,可以先计算预设历史时间段中每个记录周期内所消耗的云资源的消耗平均值;然后根据该消耗平均值,以及未来指定时间段包含的记录周期的数量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量。
[0066] 例如,以未来指定时间段为7天为例,对于上述平稳消耗趋势,则需计算过去10天内,每天云资源的消耗量的平均值,然后根据这个平均值来计算未来7天之内的消耗总量,再与用户当前实际拥有的可用的云资源余量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向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
[0067] 进一步,如果过去10天内,每天云资源的消耗量呈波浪式波动,则同样可以计算10天内每天云资源的消耗量的平均值,并根据该平均值计算未来7天内的消耗总量,以便于进一步确定是否向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
[0068] 此外,除上述平稳消耗趋势,云资源的消耗趋势还包括递增趋势,或者递减趋势等,具体地,如果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每个记录周期内云资源的消耗量呈递增式变化规律;则确定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为递增趋势,并计算递增趋势的递增速度。
[0069] 而对于上述递增趋势,在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量时,可以基于上述递增趋势的递增速度、前一个记录周期内云资源的消耗量,以及未来指定时间段内包含的记录周期的数量,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量。
[0070] 进一步,如果预设历史时间段内,每个记录周期内云资源的消耗量呈递减式变化规律;则确定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为递减趋势,并计算该递减趋势的递减速度,在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量时,可以基于该递减速度、前一个记录周期内云资源的消耗量,以及未来指定时间段内包含的记录周期的数量,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量。
[0071] 具体地,以预设历史时间段为过去的10天,记录周期为一天,未来指定时间段为7天为例,如果过去的10天内,云资源的消耗量成递增的增长趋势,则需计算出过去一段时间内云资源的消耗量的递增速度,即每天云资源的消耗量的增加速度,根据增加该速度以及前一天记录的云资源的消耗量来计算出未来7天内,用户所要消耗的云资源总量,再将计算出来的用户所要消耗的云资源总量与用户当前实际拥有的可用的云资源余量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向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
[0072] 进一步,如果过去的10天内,云资源的消耗量成递减趋势,则需计算出过去10天内云资源的消耗量的递减速度,然后根据前一天记录的云资源的消耗量来计算出未来7天内用户所要消耗的云资源总量,同样再采取相同的判断逻辑来判断是否向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
[0073] 具体地,以未来7天内用户所要消耗的云资源总量表示为Q,用户当前实际拥有的可用的云资源余量表示为P,上述判断逻辑表示为:
[0074] 如果Q<=P,则说明未来一段时间(7天)内云资源余量充足,无需向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
[0075] 如果Q>P,则说明未来一段时间(7天)内云资源余量不足,需要向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
[0076] 此外,在实际使用时,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往往会出现云资源消耗激增的情况,例如,对于电商平台,会定期推出促销活动,此时,在促销期内,所消耗的云资源会大大超过非促销期时的消耗的云资源,对于这种情况,在确定云资源的消耗趋势时,会去除该促销期内的云资源消耗记录,以便于确定出的消耗趋势更加符合实际使用情况。
[0077] 具体地,如果预设历史时间段内包含用户标记的目标记录周期,则删除该目标记录周期对应的云资源的消耗量;根据删除目标记录周期对应的云资源的消耗量之后,剩余的云资源消耗记录确定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
[0078] 通常,对于上述促销期出现的云资源消耗激增的情形,通常用户会预先向云平台的运维中心进行报备,以便于运维人员能够在促销期对云平台以及云资源进行维护,保证用户能够稳定流畅地使用云资源。
[0079] 进一步,对于非报备情况的云资源消耗激增情形,云平台可以进行提示,如监测到云资源消耗激增,且无报备的情况下,可以向运维人员发送提示信息,此时运维人员可以查看当前云平台的运行情况,以确定是否是用户正常使用造成的,还有云平台受到攻击造成的,而对于这种非报备情况下云资源消耗激增情形,在确定云资源的消耗趋势时,也可以删除该消耗记录,以使所确定出的消耗趋势更加符合用户的使用情况,同时,对于上述云资源消耗激增的情况,也可以向用户发送相应的报警提示。
[0080]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可以动态分析最近一段时间来用户每天的云资源的消耗变化情况,动态计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用户所需要消耗的云资源总量,通过计算的所需要消耗的云资源总量和用户当前可用的云资源余量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向用户发送报警提示,既解决了先有技术中,需要手动设置资源阈值导致的增加人工成本的问题,又可以有效防止云资源消耗过量引发的报警通知不及时的问题,同时,对云资源消耗量小的用户也不会过早地发送余量报警提示,有效兼顾了每个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使得报警方式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0081] 进一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云资源余量报警装置,该装置可以设置于云平台的服务器,如图3所示的一种云资源余量报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以下结构:
[0082] 获取模块30,用于获取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用户的云资源消耗记录;
[0083] 确定模块32,用于根据所述云资源消耗记录确定所述预设历史时间段内云资源的消耗趋势;
[0084] 计算模块34,用于基于所述消耗趋势计算未来指定时间段内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
[0085] 判断模块36,用于判断所述云资源的消耗量是否大于所述用户当前可用的云资源余量;
[0086] 报警模块38,用于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向所述用户发送云资源余量报警提示。
[0087]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云资源余量报警装置,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具有相同的技术特征,所以也能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0088]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服务器,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图1或图2所示的方法。
[0089]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上述图1或图2所示的方法。
[0090]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为该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服务器包括处理器101和存储器100,该存储器100存储有能够被该处理器101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处理器101执行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
[0091] 在图4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该服务器还包括总线102和通信接口103,其中,处理器101、通信接口103和存储器100通过总线102连接。
[0092] 其中,存储器100可能包含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也可能还包括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通过至少一个通信接口103(可以是有线或者无线)实现该系统网元与至少一个其他网元之间的通信连接,可以使用互联网,广域网,本地网,城域网等。总线102可以是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工业标准体系结构)总线、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设部件互连标准)总线或EISA(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扩展工业标准结构)总线等。所述总线102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4中仅用一个双向箭头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0093] 处理器101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01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1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简称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
101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前述实施例的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
[0094]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云资源余量报警方法、装置及服务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的指令可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具体实现可参见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0095]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0096]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97]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098]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99]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