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网格电极及其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1249343.0

文献号 : CN11234987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林杰

申请人 :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涉及一种金属网格电极及其制备方法,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基板的第一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所述墨水串由若干含金属颗粒的墨水相连而成,对所述墨水串干燥处理得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在所述基板的第二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所述墨水串由若干含金属颗粒的墨水相连而成,对所述墨水串干燥处理得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任意相邻所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连接,此种方法形成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导电区宽度小,进而可以提升含上述金属网格电极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显示效果和透光率。

权利要求 :

1.一种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在基板的第一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各所述墨水串由若干含金属颗粒的墨水相连而成,对各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干燥得到相应的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

对各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干燥得到相应的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包括:遮挡住各所述墨水串的中部区域,对相应的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加快相应的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内的溶剂挥发速度,使得到的所述金属网格电极的导电区的宽度更小;

在所述基板的第二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各所述墨水串由若干含金属颗粒的墨水相连而成,对各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干燥得到相应的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

对各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干燥得到相应的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包括:遮挡住各所述墨水串的中部区域,对相应的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加快相应的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内的溶剂挥发速度,使得到的所述金属网格电极的导电区的宽度更小;

任意相邻所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之间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相互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基板的第一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的步骤,包括:在基板的第一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平行的墨水串;

所述在基板的第二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的步骤,包括:在基板的第二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平行的墨水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在基板的第二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的步骤中,是在所述基板上印刷若干条与各所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相垂直的墨水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板的第一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的步骤中,各所述墨水串包含溶剂,所述溶剂选自乙醇、苯己烷、甲苯、二甲苯和苯甲醚中的至少一种;和/或,在基板的第二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的步骤中,各所述墨水串包含溶剂,所述溶剂选自乙醇、苯己烷、甲苯、二甲苯和苯甲醚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板的第一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的步骤中,各所述墨水串中的金属颗粒占相应的所述墨水串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5%;和/或,在基板的第二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的步骤中,各所述墨水串中的金属颗粒占相应的所述墨水串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各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得到相应的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中,遮挡住的各所述墨水串的中部区域面积占相应的所述墨水串面积的75%‑90%,和/或,在对各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得到相应的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中,遮挡住的各所述墨水串的中部区域面积占相应的所述墨水串面积的75%‑9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各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得到相应的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中,所述加热处理为红外加热;和/或,在对各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得到相应的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中,所述加热处理为红外加热。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板的第一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的步骤中,印刷方式是采用喷墨打印的方式;和/或,在所述基板的第二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的步骤中,印刷方式是采用喷墨打印的方式。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墨水串中的金属颗粒选自纳米银、纳米铜和纳米铝中的至少一种。

11.一种金属网格电极,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制备而成。

12.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而成的金属网格电极或权利要求11所述的金属网格电极。

说明书 :

金属网格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金属网格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有机发光器件(OLED)因其具有色域广、对比度高、响应迅速、视角大、功耗低等优点,其成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的研究热点。目前,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电极通常选用具有良好光透过性和导电性的透明电极。常用的透明电极包括氧化铟锡电极、金属银薄膜电极和金属网格电极。然而氧化铟锡电极和金属银薄膜电极因电阻大、柔性差、反射性强等缺点制约着透明电极的发展。因此,能够兼顾导电性好、透过率高和低反射特性的金属网格电极是未来透明金属电极的发展方向。
[0003] 喷墨印刷法是制备金属网格电极的主要方法之一,虽然传统喷墨印刷方法能直接在基板上图案化印刷金属网格电极,但是制得的金属网格电极导电区过宽,进而导致包含金属网格电极的电致发光器件的视觉效果差,透光率低。

发明内容

[0004]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喷墨印刷方法制得的金属网格电极导电区过大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制备导电区小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
[0005] 一种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06] 在基板的第一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所述墨水串由若干含金属颗粒的墨水相连而成,对所述墨水串干燥处理得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
[0007] 在所述基板的第二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所述墨水串由若干含金属颗粒的墨水相连而成,对所述墨水串干燥处理得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任意相邻所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连接。
[000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与所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相互交叉。
[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基板的第一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的步骤,包括:在基板的第一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平行的墨水串。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基板的第二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的步骤,包括:在基板的第二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平行的墨水串。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在基板的第二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的步骤中,是在所述基板上印刷若干条与所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相垂直的墨水串。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对所述墨水串干燥处理得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中,是对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干燥得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和/或,在对所述墨水串干燥处理得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中,是对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干燥处理得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
[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对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干燥得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中,遮挡住所述墨水串的中部区域,对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得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和/或,在对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干燥得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中,遮挡住所述墨水串的中部区域,对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得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
[00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对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得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中,遮挡住的所述墨水串的中部区域面积占所述墨水串面积的75%‑90%,和/或,在对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得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中,遮挡住的所述墨水串的中部区域面积占所述墨水串面积的75%‑90%。
[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对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得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中,所述加热处理为红外加热;和/或,在对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得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中,所述加热处理为红外加热。
[001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基板的第一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的步骤中,印刷方式是采用喷墨打印的方式;和/或,在所述基板的第二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的步骤中,印刷方式是采用喷墨打印的方式。
[001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墨水串中的金属颗粒选自纳米银、纳米铜和纳米铝中的至少一种。
[0018]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金属网格电极,其采用本申请所述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制备而成。
[0019] 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包括本申请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而成的金属网格电极,或本申请所述的金属网格电极。
[0020]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传统的金属网格电极视觉效果差、透光率低主要是由于传统方法制备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导电区宽度过大造成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导点区的宽度过大,精细度降低,导致电致发光器件的显示效果差;此外,过宽的导电区会遮挡住一部分显示器件的有效发光区域,导致显示器件的有效发光面积缩小,透光率低。
[0021] 上述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简单,在干燥过程中,墨水串中的金属颗粒向墨水串的边缘迁移,并最终形成跑道型导电单元,相邻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之间通过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相互连接。此种方法形成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导电区宽度小,进而可以提升含上述金属网格电极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显示效果和透光率。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一实施例中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0023] 图2为一实施例中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形成过程中的截面示意图。
[0024] 图3为一实施例中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的局部放大图。
[0025] 图4至图5为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形成过程中的俯视图。
[0026] 图6为一实施例中对第一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的截面示意图。
[0027] 图7为一实施例中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形成过程中的截面示意图。
[0028] 图8为一实施例中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的局部放大图。
[0029] 图9至图10为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形成过程中的俯视图。
[0030] 图11为一实施例中金属网格电极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0031] 图12为另一实施例中金属网格电极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3]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4]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35] S1、在基板的第一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所述墨水串由若干含金属颗粒的墨水相连而成,对所述墨水串干燥处理得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
[0036] 为便于表述,上述制备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的墨水串在本申请中称为第一墨水串。具体而言,参阅图1和图2,提供基板101,在所述基板101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第一墨水串103,所述第一墨水串103是由若干含金属颗粒的墨水相连而成,对所述第一墨水串103进行干燥处理得到与第一墨水串103相对应的第一墨水印105,继续干燥处理,第一墨水印105形成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110。
[0037]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本申请中所述的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110的结构由两条平行的长边和连接两条长边的圆弧形边缘连成的封闭环形,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110的形状为跑道型。
[003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喷墨打印的方式印刷若干条状第一墨水串103。
[003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墨水串103包含第一溶剂以及可随第一溶剂发生迁移的金属颗粒。
[004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溶剂选自乙醇、苯己烷、甲苯、二甲苯和苯甲醚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溶剂为甲苯,更有利于携带金属颗粒迁移。
[004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墨水串103中的金属颗粒的粒径范围在10nm‑100nm之间。在此粒径范围内,更利于金属颗粒随溶剂发生迁移。
[004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墨水串103中的金属纳米颗粒的材质选自导电性好的纳米银、纳米铜和纳米铝中的至少一种。在常温常压的环境下,上述材料的稳定性和光透过率更好,利于形成性能优良的金属网格电极。
[004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墨水串103中的金属颗粒占所述第一墨水串103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5%。此配比关系范围内,更利于第一溶剂携带更多的金属颗粒迁移至第一墨水串103的边缘。
[0044] 重点参阅图4和图5,下面结合本申请的原理对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的制备过程进行阐述:
[0045] 在对所述第一墨水串103进行干燥处理得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110的过程中,第一墨水串103中含有的第一溶剂会不断挥发,而由于第一墨水串103的边缘区域的表面张力小于第一墨水串的中部区域的表面张力,导致第一墨水串103的边缘区域的第一溶剂挥发速度比第一墨水串103的中部区域的第一溶剂挥发速度快。当边缘区域的第一溶剂挥发后,中部区域的第一溶剂会带动中部区域的金属颗粒移动至第一墨水串103的边缘区域进行补给,金属颗粒在第一墨水串103的边缘区域不断堆积,第一墨水串103的中部区域的金属颗粒不断减少,进而得到第一墨水印105,此现象也称“咖啡环”效应。之后第一溶剂继续挥发,最终在所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110的边缘区域形成第一导电区113,在所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110的中部区域形成第一透光区111。
[004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对所述第一墨水串干燥处理得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中,是对所述第一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干燥,得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边缘干燥更利于形成“咖啡环”效应。
[0047] 进一步地,在对所述第一墨水串干燥处理得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中,是对所述第一墨水串的边缘区域先进行干燥,之后烧结处理,得到结构致密的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更进一步地,所述烧结的温度为120℃‑200℃,所述烧结的时间为10min‑30min。在此温度和时间范围内,更利于形成结构致密的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
[0048] 重点参阅图6,更进一步地,为更好的对所述第一墨水串103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首先取隔热板201,将所述隔热板201置于第一墨水串103的上方,调整所述隔热板201的位置以保证所述隔热板201与所述第一墨水串103之间具有间隙,用所述隔热板201遮挡住所述第一墨水串103的中部区域。
[0049] 然后取加热源210,将所述加热源210与所述第一墨水串103的边缘区域对应设置,所述加热源210位于所述隔热板201的一侧,即远离所述基板101的一侧,之后利用所述加热源210对所述第一墨水串103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
[0050] 可以理解,隔热板201可以为多个与若干第一墨水串103一一对应的隔热板。隔热板201也可以为一块整板,在隔热板201上开设有若干条可以与第一墨水串103的边缘区域相对应的条状孔隙203。
[005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源210为红外加热器,即利用红外加热器的辐射热对未被遮盖住的所述第一墨水串103的边缘区域进行红外加热,而所述第一墨水串103的中部区域被隔热板201遮挡,即在所述第一墨水串103的边缘区域和中部区域之间形成温度差。红外加热更利于所述第一墨水串103的边缘区域内的溶剂快速挥发。进一步地,红外加热器的加热温度设为60℃‑90℃。此温度范围内更利于第一溶剂携带更多的金属颗粒向第一墨水串103的边缘区域迁移。
[005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调整所述隔热板201与所述第一墨水串103之间的间隙为50μm‑70μm。此范围更适合所述第一墨水串103边缘区域内的第一溶剂挥发。
[005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所述隔热板201遮挡住所述第一墨水串103的中部区域的步骤中,遮挡住的所述第一墨水串103的中部区域面积占所述第一墨水串103面积的75%‑90%。更利于所述第一墨水串103的边缘区域内的第一溶剂快速挥发,进而携带更多的金属颗粒向所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110的第一导电区113内迁移并堆积。
[0054] S2、在所述基板的第二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所述墨水串由若干含金属颗粒的墨水相连而成,对所述墨水串干燥处理得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任意相邻所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连接。
[0055] 可以理解,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两个相交的方向。
[0056] 为便于表述,上述制备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的墨水串在本申请中称为第二墨水串,本申请中所称的“第一墨水串”、“第二墨水串”只是便于申请人清楚阐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所提出的,可以理解,第二墨水串303中的金属纳米颗粒的材质也选自导电性好的纳米银、纳米铜和纳米铝中的至少一种。更具体地,第一墨水串103和第二墨水串303选择的具体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进一步地,第二墨水串303与第一墨水串103的金属纳米颗粒的材质相同。更利于形成性能良好的金属网格电极。
[0057] 具体而言,参阅图1和图7,在所述基板101上若干所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110构成的区域内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第二墨水串303,所述第二墨水串303是由若干含金属颗粒的墨水相连而成,对所述第二墨水串303干燥处理,得到与第二墨水串303相对应的第二墨水印305,继续干燥处理,第二墨水印305形成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310,任意相邻所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110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310连接,形成金属网格电极。
[0058]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本申请中所述的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310的结构由两条平行的长边和连接两条长边的圆弧形边缘连成的封闭环形,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310的形状为跑道型。
[005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喷墨打印的方式印刷若干条状第二墨水串303。
[006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墨水串303包含第二溶剂以及可随第二溶剂发生迁移的金属颗粒。
[006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溶剂选自乙醇、苯己烷、甲苯、二甲苯和苯甲醚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溶剂为甲苯,更有利于携带金属颗粒迁移。
[006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墨水串303中的金属颗粒的粒径范围在10nm‑100nm之间。在此粒径范围内,更利于金属颗粒随溶剂发生迁移。
[006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墨水串303中的金属纳米颗粒的材质选自导电性好的纳米银、纳米铜和纳米铝中的至少一种。在常温常压的环境下,上述材料的稳定性和光透过率更好,利于形成性能优良的金属网格电极。
[006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墨水串303中的金属颗粒占所述第二墨水串303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5%。此配比关系范围内,更利于第二溶剂携带更多的金属颗粒迁移至第二墨水串303的边缘。
[0065] 重点参阅图9和图10,下面结合本申请的原理对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的制备过程进行阐述:
[0066] 在对所述第二墨水串303进行干燥处理得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310的过程中,第二墨水串303中含有的第二溶剂会不断挥发,而由于第二墨水串303的边缘区域的表面张力小于第二墨水串303的中部区域的表面张力,导致第二墨水串303的边缘区域的第二溶剂挥发速度比第二墨水串303的中部区域的第二溶剂挥发速度快。当边缘区域的第二溶剂挥发后,中部区域的第二溶剂会带动中部区域的金属颗粒移动至第二墨水串303的边缘区域进行补给,金属颗粒在第二墨水串303的边缘区域不断堆积,第二墨水串303的中部区域的金属颗粒不断减少,进而得到第二墨水印305,此现象也称“咖啡环”效应。之后第二溶剂继续挥发,最终在所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310的边缘区域形成第二导电区313,在所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310的中部区域形成第二透光区311,任意相邻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110之间通过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310连接。
[006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对所述墨水串干燥处理得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中,是对所述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干燥得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边缘干燥更利于形成“咖啡环”效应。
[006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对所述第二墨水串干燥处理得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中,是对所述第二墨水串的边缘区域先进行干燥,之后烧结处理,得到结构致密的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进一步地,所述烧结的温度为120℃‑200℃,所述烧结的时间为10min‑30min。在此温度和时间范围内,更利于形成结构致密的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
[006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对所述第二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干燥得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的步骤中,遮挡住所述第二墨水串303的中部区域,对所述第二墨水串303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得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快所述第二墨水串303的边缘区域内的溶剂挥发速度,从而增强“咖啡环”效应,使最终得到金属网格电极的导电区的宽度更小。
[0070] 更进一步地,为更好的对所述第二墨水串303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首先取隔热板201,将所述隔热板201置于第二墨水串303的上方,调整所述隔热板201的位置以保证所述隔热板201与所述第二墨水串303之间具有间隙,用所述隔热板201遮挡住所述第二墨水串
303的中部区域。
[0071] 然后取加热源210,将所述加热源210与所述第二墨水串303的边缘区域对应设置,所述加热源210位于所述隔热板的一侧,即远离所述基板101的一侧,之后利用所述加热源210对所述第二墨水串303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
[007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源为红外加热器,即利用红外加热器的辐射热对未被遮盖住的所述第二墨水串303的边缘区域进行红外加热,而所述第二墨水串303的中部区域被隔热板遮挡,即在所述第二墨水串303的边缘区域和中部区域之间形成温度差。红外加热更利于所述第二墨水串303的边缘区域内的溶剂快速挥发。进一步地,红外加热器的加热温度设为60℃‑90℃。此温度范围内更利于第二溶剂携带更多的金属颗粒向第二墨水串303的边缘区域迁移。
[007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调整所述隔热板201与所述第二墨水串303之间的间隙为50μm‑70μm。此范围更适合所述第二墨水串303的边缘区域内的第二溶剂挥发。
[007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所述隔热板201遮挡住所述第二墨水串303的中部区域的步骤中,遮挡住的所述第二墨水串303的中部区域面积占所述第二墨水串303面积的75%‑90%。更利于所述第二墨水串303的边缘区域内的第二溶剂快速挥发,进而携带更多的金属颗粒向所述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310的第二导电区313内迁移并堆积。
[007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基板的第一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的步骤,包括:在基板的第一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平行的墨水串,如第一墨水串10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基板的第二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的步骤,包括:在基板的第二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平行的墨水串,如第二墨水串303。
[0076] 进一步地,在所述在基板的第二方向上印刷若干条相互间隔的墨水串的步骤中,是在所述基板上印刷若干条与所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110相垂直的第二墨水串303。此时,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最终形成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形状为方形网格形状,即金属网格电极的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110与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310垂直交叉,参见图11。当然可以理解,也可以印刷与所述第一墨水串103不相垂直的第二墨水串303。
[0077] 上述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简单,在干燥过程中,墨水串中的金属颗粒向墨水串的边缘迁移,并最终形成跑道型导电单元,相邻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之间通过第二跑道型导电单元相互连接。此种方法形成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导电区宽度小,进而可以提升含上述金属网格电极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显示效果和透光率。
[0078]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金属网格电极,其采用本申请所述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制备而成。
[0079] 可以理解,本申请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过程中,在印刷第二墨水串时,第二墨水串可以与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垂直印刷,得到的金属网格电极的结构为图10的结构样式;第二墨水串也可以不与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垂直印刷,只需将相邻所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之间通过第二墨水串相连即可,得到的金属网格电极的结构为图12的结构样式。
[0080]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包括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而成的金属网格电极或本申请所述的金属网格电极。
[0081] 上述金属网格电极的导电区的宽度小,进而利于提高电致发光器件的显示效果和透光率。
[0082]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83] 实施例1
[0084] 一种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85] 步骤1:在基板的正面采用喷墨打印的方式印刷若干条第一墨水串,相邻第一墨水串之间相互平行,且间距为50μm。其中,第一墨水串为含0.5wt%银纳米颗粒的乙醇溶液,银纳米颗粒的粒径为50nm。
[0086] 步骤2:取具有若干孔隙的隔热板,其中,孔隙的宽度为10μm。将隔热板置于第一墨水串的一侧,调整所述隔热板与所述第一墨水串之间间距为70μm,用所述隔热板遮挡住所述第一墨水串的中部区域,此时,隔热板的孔隙区域就会与第一墨水串的边缘区域的位置对应。
[0087] 步骤3:取红外加热器,将所述红外加热器与所述第一墨水串的边缘区域对应设置,置于所述隔热板的上方,之后利用所述红外加热器对所述第一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其中,加热温度为70℃,加热时间为100s。
[0088] 步骤4:之后进行烧结得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其中,烧结的温度为120℃,烧结的时间为10min。
[0089] 步骤5:在基板的正面采用喷墨打印的方式印刷若干条第二墨水串,相邻第二墨水串之间的距离为50μm,第二墨水串与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相互垂直。其中,第二墨水串为含0.5wt%银纳米颗粒的乙醇溶液,银纳米颗粒的粒径为50nm。
[0090] 步骤6:将隔热板置于第二墨水串的上方,调整所述隔热板与所述第二墨水串之间间距为70μm,用所述隔热板遮挡住所述第二墨水串的中部区域。
[0091] 步骤7:取加热源,将所述加热源与所述第二墨水串的边缘区域对应设置,所述加热源位于所述隔热板的上方,之后利用所述加热源对所述第二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其中,加热温度为70℃,加热时间为100s。
[0092] 步骤8:之后进行烧结得到栅栏状金属网格电极。其中,烧结的温度为120℃,烧结的时间为15min。
[0093] 实施例2
[0094] 一种金属网格电极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95] 步骤1:在基板的正面采用喷墨打印的方式印刷若干条第一墨水串,相邻第一墨水串之间相互平行,且间距为20μm。其中,第一墨水串为含1wt%银纳米颗粒的乙醇溶液,银纳米颗粒的粒径为50nm。
[0096] 步骤2:取具有若干孔隙的隔热板,其中,孔隙的宽度为5μm。将隔热板置于第一墨水串的一侧,调整所述隔热板与所述第一墨水串之间间距为70μm,用所述隔热板遮挡住所述第一墨水串的中部区域,此时,隔热板的孔隙区域就会与第一墨水串的边缘区域的位置对应。
[0097] 步骤3:取红外加热器,将所述红外加热器与所述第一墨水串的边缘区域对应设置,置于所述隔热板的上方,之后利用所述红外加热器对所述第一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其中,加热温度为80℃,加热时间为80s。
[0098] 步骤4:之后进行烧结得到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其中,烧结的温度为200℃,烧结的时间为10min。
[0099] 步骤5:在基板的正面采用喷墨打印的方式印刷若干条第二墨水串,相邻第二墨水串之间的距离为20μm,第二墨水串与第一跑道型导电单元相互垂直。其中,第二墨水串为含1wt%银纳米颗粒的乙醇溶液,银纳米颗粒的粒径为50nm。
[0100] 步骤6:将隔热板置于第二墨水串的上方,调整所述隔热板与所述第二墨水串之间间距为70μm,用所述隔热板遮挡住所述第二墨水串的中部区域。
[0101] 步骤7:取加热源,将所述加热源与所述第二墨水串的边缘区域对应设置,所述加热源位于所述隔热板的上方,之后利用所述加热源对所述第二墨水串的边缘区域进行加热处理。其中,加热温度为80℃,加热时间为80s。
[0102] 步骤8:之后进行烧结得到栅栏状金属网格电极。其中,烧结的温度为200℃,烧结的时间为25min。
[0103]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104]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