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817048.4

文献号 : CN11244396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赵仁壮

申请人 :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送风设备。本发明所述的送风设备包括蜗壳、蜗舌、风轮和发热体,蜗壳和蜗舌间形成风道,风轮与蜗壳相连并设于风道内,发热体包括发热部,发热部设于风轮的内部,其中,蜗舌设有与风轮的外周面相对设置的导流板,导流板距风轮中心的距离为L1,发热部距风轮的中心的最大距离为L2,发热部围成的区域距导流板的最小距离为L3,L2大于L1与L3的差值。根据本发明的送风设备,能够使发热部处于空气流速较快的区域,通过气流加速发热部的散热,从而最大限度地将发热部产生的热量通过气流进行排出,提高散热效率,同时能够减少发热部的损伤,提高送风设备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 :

1.一种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蜗壳;

蜗舌,所述蜗壳和所述蜗舌间形成风道;

风轮,所述风轮与所述蜗壳相连并设于所述风道内;

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所述发热部设于所述风轮的内部;

其中,所述蜗舌设有与所述风轮的外周面相对设置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距所述风轮的中心的距离为L1,所述发热部距所述风轮的中心的最大距离为L2,所述发热部围成的区域距所述导流板的最小距离为L3,L2大于L1与L3的差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包括第一发热管和第二发热管,所述第一发热管和所述第二发热管交叉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管和所述第二发热管的弯折半径相等,所述第一发热管和所述第二发热管间形成的最大夹角为钝角,且所述钝角的角平分线朝向所述导流板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热管的弯折半径小于所述第一发热管的弯折半径,所述第二发热管包括第一直线段、第二直线段和弯折段,其中所述第二直线段距所述导流板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发热管上任一点距所述导流板的最小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线段距所述风轮的中心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直线段距所述风轮的中心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管和所述第二发热管垂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管和所述第二发热管的交叉位置位于所述风轮的中心轴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包括第一发热管和第二发热管,所述第一发热管和所述第二发热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发热管设于所述第二发热管和所述导流板之间,所述第一发热管的两个直线段与所述风轮的中心轴线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所述钝角的角平分线朝向所述导流板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管和所述第二发热管平行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设备还包括轴承、轴承座和减振单元,所述轴承套设于所述风轮的第一端,所述轴承座套设于所述轴承,所述轴承座与所述蜗壳的第一端部相连,所述减振单元设于所述轴承座与所述蜗壳的第一端部之间。

说明书 :

送风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送风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0003] 一般的发热体由于尺寸原因,发热管都是做成均匀分布的,如左右对称或中心轴对称的。如发热体呈中心对称地设于风轮的内部,这样的安装方式可以让电热管分别形成
两个回路,两进两出。但是在风道内部气流不均匀的情况下,需要尽量避开气流速度较低的
区域。若发热管处于气流流速较低的区域工作时,由于发热管产生的热量不能够及时随气
流进行扩散,长期使用后会造成发热管的损伤,从而影响发热管及送风设备的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解决发热管散热不及时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送风设备,所述送风设备包括:
[0006] 蜗壳;
[0007] 蜗舌,所述蜗壳和所述蜗舌间形成风道;
[0008] 风轮,所述风轮与所述蜗壳相连并设于所述风道内;
[0009] 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所述发热部设于所述风轮的内部;
[0010] 其中,所述蜗舌设有与所述风轮的外周面相对设置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距所述风轮的中心的距离为L1,所述发热部距所述风轮的中心的最大距离为 L2,所述发热部围成
的区域距所述导流板的最小距离为L3,L2大于L1与L3 的差值。
[0011] 根据本发明的送风设备,将风轮置于蜗壳和蜗舌形成的风道内,并将发热体置于风轮的内部,由于风轮内部的空气流速在风轮内部不同的位置是不相等的,越靠近蜗舌的
导流板的空气流速越慢,通过调整发热部的内部结构,使导流板距风轮中心的距离为L1,发
热部距风轮的中心的最大距离为L2,发热部围成的区域距导流板的最小距离为L3,且L2大
于L1与L3的差值,从而使发热部远离导流板,使发热部处于空气流速较快的区域,通过高速
气流加速发热部的散热,从而最大限度地将发热部产生的热量通过气流进行排出,提高散
热效率,同时能够减少发热部的损伤,提高送风设备的使用寿命。
[0012]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送风设备,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13] 所述发热部包括第一发热管和第二发热管,所述第一发热管和所述第二发热管交叉设置。
[0014]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热管和所述第二发热管的弯折半径相等,所述第一发热管和所述第二发热管间形成的最大夹角为钝角,且所述钝角的角平分线
朝向所述导流板设置。
[0015]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发热管的弯折半径小于所述第一发热管的弯折半径,所述第二发热管包括第一直线段、第二直线段和弯折段,其中所述第二直线段距
所述导流板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发热管上任一点距所述导流板的最小距离。
[0016]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直线段距所述风轮的中心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直线段距所述风轮的中心的距离。
[0017]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热管和所述第二发热管垂直设置。
[0018]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热管和所述第二发热管的交叉位置位于所述风轮的中心轴线上。
[0019]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部包括第一发热管和第二发热管,所述第一发热管和所述第二发热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发热管设于所述第二发热管和所述导流板
之间,所述第一发热管的两个直线段与所述风轮的中心轴线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所述钝
角的角平分线朝向所述导流板设置。
[002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热管和所述第二发热管平行设置。
[002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送风设备还包括轴承、轴承座和减振单元,所述轴承套设于所述风轮的第一端,所述轴承座套设于所述轴承,所述轴承座与所述蜗壳的第
一端部相连,所述减振单元设于所述轴承座与所述蜗壳的第一端部之间。

附图说明

[0022]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
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23]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送风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4] 图2为图1中送风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5] 图3为图2中风轮内部的气流分布示意图;
[0026]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中的送风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7] 图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中的送风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 图6为图5中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9] 附图中各标记表示如下:
[0030] 10:蜗壳、11:导风板、12:第一端部、13:第二端部、101:风道、102:进风口、103:出风口;
[0031] 20:蜗舌、21:导流板、22:迎风板;
[0032] 30:风轮;
[0033] 40:发热体、41:连接部、42:发热部、421:第一发热管、422:第二发热管、4221:第一直线段、4222:第二直线段、4223:弯折段;
[0034] 50:电机;
[0035] 60:轴承;
[0036] 70:轴承套;
[0037] 80:减振单元;
[0038] 90:出风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
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
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40]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
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
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
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
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
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0041]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
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
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
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
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0042]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
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
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
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
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
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
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0043]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送风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送风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送风设备,该送风设
备包括蜗壳10、蜗舌20、风轮30和发热体40。蜗壳 10和蜗舌20间形成风道101,风轮30与蜗
壳10相连并设于风道101内,发热体40包括发热部42,发热部42设于风轮30的内部。其中,蜗
舌20设有与风轮30的外周面相对设置的导流板21,导流板21距风轮30中心的距离为L1,发
热部42距风轮30的中心的最大距离为L2,发热部42围成的区域距导流板 21的最小距离为
L3,L2大于L1与L3的差值。
[0044] 现有技术中,通过将发热管对称设置,当发热管中处于对角线位置的两个管体的连线垂直于导流板时,L2等于L1与L3的差值。而根据本发明的送风设备,将风轮30置于蜗壳
10和蜗舌20形成的风道101内,并将发热体 40置于风轮30的内部,由于风轮30内部的空气
流速在风轮内部不同的位置是不相等的,越靠近蜗舌20的导流板21的空气流速越慢,通过
调整发热部42的内部结构,使导流板21距风轮30中心的距离为L1,发热部42距风轮30的中
心的最大距离为L2,发热部42围成的区域距导流板21的最小距离为L3,且 L2大于L1与L3的
差值,从而使发热部42远离导流板21,使发热部42处于空气流速较快的区域,如图3所示,其
中风轮30内部的黑色区域表示气流流速较低的区域,风轮30内部的白色区域表示气流流速
较高的区域。通过高速气流加速发热部42的散热,从而最大限度地将发热部42产生的热量
通过气流进行排出,提高散热效率,同时能够减少发热部42的损伤,提高送风设备的使用寿
命。
[0045] 本实施方式中的风轮30既可以是贯流风轮,也可以是涡流风轮。发热体 40包括连接部41和发热部42,连接部42通过螺栓连接于蜗壳10,从而将发热体40固定连接于蜗壳10,
并将发热部42置于风轮30的内部。通过发热部 42散热对风轮30的出风进行加热,从而使本
发明中的送风设备具有暖风功能。当发热体42不工作时,也可以将本发明中的送风设备充
当塔扇使用。
[0046] 按照本发明中的发热部42的布置形式,可以使发热部42处于空气流速较高的区域,提高发热部42的散热效率。其中,蜗壳10包括第一端部12、第二端部13和导风板11,导风
板11用于连接第一端部12和第二端部13。蜗舌20 包括导流板21和迎风板22。蜗壳10和蜗舌
20间通过螺栓连接,二者之间形成风道101,风轮30设于风道101内。如图2所示,蜗壳10的一
端设有进风口102,另一端设有出风口103,风轮30转动时能够带动空气从进风口102流入至
风道101内,通过迎风板22对空气的流入方向进行调节,并通过导风板11和导流板21对空气
的流动方向进行调节,最后将空气通过出风口103进行排出,从而形成出风气流。
[0047]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部42包括第一发热管421 和第二发热管422,第一发热管421和第二发热管422交叉设置。本发明中的第一发热管421和第二发
热管422均为电热管,电热管需要来回的通路才能够形成闭环进行发热,因此第一发热管
421和第二发热管422均各自包括两个直线段和一个用于连接直线段的弯折段。交叉设置即
第一发热管421的两个直线段和弯折段所围成的形状与第二发热管422所围成的形状有重
合的位置。为了便于第一发热管421和第二发热管422的布置,以及保证发热部42的散热量
均匀,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发热管421和第二发热管422的交叉位置位于风轮30 的中心轴
线上。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导流板21距风轮30中心的距离为L1,发热部42距风轮30的中
心的最大距离为L2,即风轮30中心距发热部42的直线段的最外侧的距离为L2,发热部42围
成的区域距导流板21的最小距离为 L3,且L2大于L1与L3的差值,与背景技术中发热管对称
设置的形式相比,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发热管421与第二发热管422距朝向远离导流板21的
方向转动,从而将第一发热管421和第二发热管422远离空气流速较慢的区域,并处于空气
流速较快的区域,如图4所示。通过高速气流加速发热部42的散热,从而最大限度地将第一
发热管421与第二发热管422产生的热量通过气流进行排出,提高散热效率,同时能够减少
第一发热管421与第二发热管422的损伤,提高送风设备的使用寿命。
[0048]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发热管421和第二发热管422的弯折半径相等,第一发热管421和第二发热管421间形成的最大夹角为钝角,且钝角的角平分线朝向导流板
21设置。
[0049] 通过改变第一发热管421与第二发热管422的相对位置结构,使第一发热管421和第二发热管422间形成的朝向导流板21的夹角变大,即第一发热管 421所在平面和第二发
热管422所在平面间的形成的朝向导流板21的夹角变大,成为钝角A,从而将第一发热管421
和第二发热管422远离导流板21设置,增大发热部42围成的区域距导流板21的最小距离为
L3,减小了L1与L3的差值,从而在L2定值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地保证了L2大于L1与L3的差
值,从而提高第一发热管421和第二发热管422的散热速度。其中,钝角A的角平分线即为L1
指示线所在的直线的位置。
[005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二发热管422的弯折半径小于第一发热管421的弯折半径,第二发热管422包括第一直线段4221、第二直线段4222和弯折段4223,
其中第二直线段4222距导流板21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一发热管421上任一点距导流板21的最
小距离。
[0051] 通过工艺调整改变第二发热管422的弯折半径,使第二发热管422的弯折半径小于第一发热管421的弯折半径,从而使第二发热管422的整体径向尺寸变小。其中,第二 直线
段4222 距导流板21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一发热管421上任一点距导流板21的最小距离,发热
部42围成的区域距导流板21的最小距离为L3即为导流板21距第二直线段4222的距离,由于
第二发热管422的径向尺寸减小,从而增大L3,从而通过调整第二发热管422的径向尺寸使
第二发热管 422远离导流板21,提高发热部42的散热效率。
[005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直线段4222距风轮30的中心的距离小于第一直线段4221距风轮30的中心的距离。
[0053] 由于第二直线段4222较第一直线段4221更加靠近导流板21,将第二直线段4222距风轮30的中心的距离设置成小于第一直线段4221距风轮30的中心的距离,即相当于将第二
发热管422的中心朝向远离导流板21的方向移动,进一步地增大了发热部42围成的区域距
导流板21的最小距离为L3,减小了L1 与L3的差值,从而在L2定值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地保
证了L2大于L1与L3 的差值,使第一发热管421和第二发热管422远离导流板21设置,从而提
高第一发热管421和第二发热管422的散热速度。
[0054]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发热管421和第二发热管422垂直设置,第一发热管421所在平面和第二发热管422所在平面相互垂直。
[0055] 当第一发热管421和第二发热管422相互垂直设置时,发热体42围成的面积最大,即发热部42围成的区域距导流板21的最小距离L3处于最小值。由于第二发热管422的整体
径向尺寸变小,已增大了发热部42围成的区域距导流板 21的最小距离为L3,故此实施方式
中可以将第一发热管421和第二发热管422 相互垂直设置,从而便于组装。在本发明的其它
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二发热管422和第一发热管421间设置成其它角度。
[0056]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发热部42包括第一发热管421和第二发热管422,第一发热管421和第二发热管422间隔设置,第一发热管421设于第二发热管
422和导流板21之间,第一发热管421的两个直线段与风轮30的中心轴线所形成的夹角为钝
角,钝角的角平分线朝向导流板21 设置。
[0057] 此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发热管421设于第二发热管422和导流板21之间,且第一发热管421的两个直线段与风轮30的中心轴线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B,钝角的角平分线
朝向导流21板设置,使发热部42围成的区域距导流板21 的最小距离即为导流板21距第一
发热管421所在平面的距离,从而较现有技术中增大了发热部42围成的区域距导流板21的
最小距离L3,减小了L1与L3 的差值,从而保证L2大于L1与L3的差值,使第一发热管421和第
二发热管 422远离导流板21设置,从而提高第一发热管421和第二发热管422的散热速度。
其中,钝角B的角平分线即为图5中虚线所在直线位置。
[0058]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散热量的均匀,第一发热管421和第二发热管422平行设置。
[0059]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送风设备还包括轴承60、轴承座70和减振单元80,轴承套60设于风轮30的第一端,轴承座70套设于轴承60,轴承座 70与蜗壳10的第一端部12相
连,减振单元80设于轴承座70与蜗壳10的第一端部12之间。
[0060] 当风轮30为贯流风轮时,风轮30的一端通过轴承60和轴承座70连接于蜗壳10的第一端部12,其中,轴承60的内表面与风轮30的一端的外表面通过间隙配合,轴承60的外表面
与轴承座70的内表面间通过过盈配合,轴承座 70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蜗壳10的第一端部
12。风轮30的另一端与电机50的输出轴相连并将电机50与蜗壳10的第二端部13相连,从而
通过电机50驱动风轮30转动,形成出风。并且在轴承座70与蜗壳10的第一端部12之间设有
减振单元80,通过在轴承座70与第一端部12之间设置减振单元80 ,风轮30 工作过程中产
生的振动能够通过轴承座70传递至减振单元80 ,并通过减振单元80 减小风轮30振动的传
递,从而减少由于风轮30振动引起的送风设备的抖动,减少噪音的产生,提高产品质量和客
户使用满意度。
[0061] 本发明中蜗壳10可以单独设置于壳体中,也可以作为壳体的一部分与壳体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本发明中的送风设备还包括出风格栅90。出风格栅90 通过螺栓连接于蜗壳
10,从而对风轮30产生的气流进行调节和导向。
[006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
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