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流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797366.9

文献号 : CN11244859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黄华坤王婷刘斐郭世慧邓明李嘉杨卓李宇刘雨欣阳兴

申请人 :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流器,包括变流器本体和控制装置,变流器本体、控制装置和压缩机均布置在电机上。其中,变流器本体布置在电机的顶部,控制装置布置在电机的内腔中。本发明提供的变流器,结构紧凑、接线便捷。

权利要求 :

1.一种变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变流器本体和控制装置,所述变流器本体、所述控制装置和压缩机均布置在电机上;其中,所述变流器本体布置在电机的顶部,所述控制装置布置在电机的内腔中,所述变流器本体包括电容组件、冷却除湿组件、风机组件、电气板组件、接线座组件、过流保护器件、整流功率器件、直流软充器件和逆变功率器件;

所述变流器本体为分层结构;

所述电容组件布置在最底层;

所述冷却除湿组件布置在第二层;

所述风机组件、所述接线座组件、所述过流保护器件、所述整流功率器件、所述直流软充器件和所述逆变功率器件布置在第三层;

所述电气板组件布置在第四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器本体底部设有主回路接口、控制回路接口、冷却接口和排放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回路接口和所述控制回路接口分别位于所述变流器本体底部的两侧;所述冷却接口和所述排放接口位于所述主回路接口的后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器本体包括上部盖罩和背部盖罩,所述上部盖罩和所述背部盖罩均以可拆卸的方式与电机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组件位于靠近所述变流器本体背部内侧的位置,所述电容组件的下端安装在电机上,所述电容组件的上端分别与所述过流保护器件、所述整流功率器件、所述直流软充器件和所述逆变功率器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除湿组件包括水冷板、布置在所述水冷板上的散热器、分别布置在所述水冷板底部的排放水嘴和冷却介质进出口;

所述水冷板为所述变流器本体的第二层结构,所述风机组件位于所述散热器的正后方。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座组件与水平方向呈确定倾角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板组件为整体结构,并且包括至少两层活动式电气板。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器本体还包括两组两端分别与所述接线座和所述过流保护器件连接的导电组件,两组所述导电组件呈互相垂直的方向布置,并且两组所述导电组件上与所述过流保护器件连接的端部互相靠近。

说明书 :

一种变流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工业传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流器。

背景技术

[0002] 一些大型机组通常是由多个较大部件组合而成,其体积庞大,要求安装空间大,制约了机组的广泛应用。为了解决机组体积大的问题,一些行业内做法是将各个部件分散开
来布置,再通过线缆、管路将其对接起来,此种布置形式相对灵活,增强了机组对空间的适
应性,但是此种设计形式只是将机组拆分,各部件加在一起的体积还是较大,没有从根本上
解决机组体积较大的问题。此外,由于部件分开布置,不利于线缆接线的集中管理。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接线便捷的变流器。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0005] 一种变流器,包括变流器本体和控制装置,变流器本体、控制装置和压缩机均布置在电机上。其中,变流器本体布置在电机的顶部,控制装置布置在电机的内腔中。
[0006] 根据本发明的变流器,将变流器本体直接安装在电机上,并且将压缩机和控制装置集中在一起,变流体本体采用无柜体式设计形式,所有器件均安装在电机顶部平面上。相
比现有技术,这种集中布置形式,结构更加紧凑,能够尽可能减小整个变流器的体积。变流
器、电机和控制装置集中布置,使得电气接线更为便捷。
[0007] 对于上述技术方案,还可进行如下所述的进一步的改进。
[0008] 根据本发明的变流器,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变流器本体底部设有主回路接口、控制回路接口、冷却接口和排放接口。
[0009] 将主回路接口、控制回路接口、冷却接口和排放接口都布置在变流器本体底部,结构更为紧凑和美观。
[0010]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主回路接口和控制回路接口分别位于变流器本体底部的两侧。冷却接口和排放接口位于主回路接口的后面。
[0011] 将主回路接口和控制回路接口分开设置,能够实现强电接口和弱电接口分开,能够使得EMC设计更为合理。
[0012]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变流器本体包括上部盖罩和背部盖罩,上部盖罩和背部盖罩均以可拆卸的方式与电机连接。
[0013] 通过设置上部盖罩和背部盖罩,能够对变流器本体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从而提高变流器本体的防护等级。另外,由于上部盖罩和背部盖罩与电机为拆卸式连接,因此变流
器本体内部器件维护更为便捷,并且便于变流器外壳工业造型设计,提高产品识别度。
[0014] 具体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变流器本体包括电容组件、冷却除湿组件、风机组件、电气板组件、接线座组件、过流保护器件、整流功率器件、直流软充器件和逆变功率
器件。变流器本体为分层结构。电容组件布置在最底层。冷却除湿组件布置在第二层。风机
组件、接线座组件、过流保护器件、整流功率器件、直流软充器件和逆变功率器件布置在第
三层。电气板组件布置在第四层。
[0015] 变流器本体内部器件采用分层布局结构形式,层次清晰,能够进一步使得变流器结构紧凑,极大地减小了变流器体积。上述功率器件的布局结构形式,使得电流路径最短,
导电件长度最短,有利于柜内散热,以及降低成本。
[0016]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电容组件位于靠近变流器本体背部内侧的位置。电容组件的下端安装在电机上,电容组件的上端分别与过流保护器件、整流功率器
件、直流软充器件和逆变功率器件连接。电容组件的这种安装形式,能够方便电容组件从变
流器本体背部拆卸和安装,进行维护时无需拆卸电容组件上部器件,从而能够缩短维护时
间。
[0017] 具体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冷却除湿组件包括水冷板、布置在水冷板上的散热器、分别布置在水冷板底部的排放水嘴和冷却介质进出口。水冷板为变流器本体的第
二层结构,风机组件位于散热器的正后方。
[0018] 水冷板表面布置变流器内主要发热器件,变流器内部其他发热器件的热量通过水冷板上的散热器带走,当散热器翅片温度较低时,可作为柜内凝露部位,将凝露的水滴汇聚
到排放水嘴,排放水嘴通过软管与排放接口相连接,将凝露水排到变流器本体外。底部冷却
介质进出口通过软管与冷却接口相连接,变流器内的热量全部由冷却介质带走,降低对外
界环境温度的要求。由于风机组件安装在散热器的正后方,变流器本体内热风在风机驱动
下吹向散热器,经散热器冷却后的风再吹向变流器本体内,从而实现了变流器的高效散热。
[0019]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接线座组件与水平方向呈确定倾角布置。
[0020] 接线座采用倾斜式设计,极大提高了接线的便捷性。
[0021] 具体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电气板组件为整体结构并且包括至少两层活动式电气板。
[0022] 电气板组件设计为一个整体,满足整体安装和整体拆卸,且电气板组件分多层结构,可实现单层电气板的打开,此种布局使结构更为紧凑,并且提高了维护的便利性。
[0023]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变流器本体还包括两组两端分别与接线座和过流保护器件连接的导电组件,两组导电组件呈互相垂直的方向布置,并且两组导电组
件上与过流保护器件连接的端部互相靠近。
[0024] 外部线缆通过主回路接口进入变流器本体内部,连接到其中一个导电组件上,再从另一个导电组件上出来连接到电机上,这种布局结构使得电流路径最短。
[0025]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结构紧凑、接线便捷。

附图说明

[0026]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0027] 图1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第一个方向的整体结构;
[0028] 图2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第二个方向的整体结构;
[0029] 图3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的局部结构。
[0030]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32] 图1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10第一个方向的整体结构。图2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10第二个方向的整体结构。图3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
变流器10的局部结构。
[0033]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10,包括变流器本体1和控制装置2,变流器本体1、控制装置2和压缩机3均布置在电机4上。其中,变流器本体1布置在电机4的顶部,
控制装置2布置在电机4的内腔中,压缩机3布置在电机4的其中一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
变流器,将变流器本体直接安装在电机上,并且将压缩机和控制装置集中在一起,变流体本
体采用无柜体式设计形式,所有器件均安装在电机顶部平面上。相比现有技术,这种集中布
置形式,结构更加紧凑,能够尽可能减小整个变流器的体积。变流器、电机、压缩机和控制装
置集中布置,可以将体积做得更小更紧凑,并且使得电气接线更为便捷。
[0034] 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地,变流器本体1底部设有主回路接口11、控制回路接口12、冷却接口13和排放接口14。将主回路接口、控制回路接口、冷却接口和排放接口都布置在变
流器本体底部,通过安装板安装在电机4底部上,结构更为紧凑和美观。进一步地,在本实施
例中,如图1所示,主回路接口11和控制回路接口12分别位于变流器本体1底部的两侧。冷却
接口13和排放接口14位于主回路接口11的后面。将主回路接口和控制回路接口分开设置,
能够实现强电接口和弱电接口分开,能够使得EMC设计更为合理。
[0035]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变流器本体1还包括两组两端分别与接线座111和过流保护器件112连接的导电组件116、117,两组导电组件116、117呈互相垂直的方向
布置,并且两组导电组件116、117上与过流保护器件112连接的端部互相靠近。外部线缆通
过主回路接口11进入变流器本体1内部,连接到导电组件116或117上,再从导电组件117或
116上出来连接到电机4上,此种布局结构使得电流路径最短。
[0036] 如图3所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变流器本体1包括上部盖罩15和背部盖罩16,上部盖罩15和背部盖罩16均以可拆卸的方式与电机4连接。通过设置上部盖罩和背部盖罩,
能够对变流器本体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从而提高变流器本体的防护等级。另外,由于上部
盖罩和背部盖罩与电机为拆卸式连接,因此变流器本体内部器件维护更为便捷,并且便于
变流器外壳工业造型设计,提高产品识别度。
[0037]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变流器本体1包括电容组件17、冷却除湿组件18、风机组件19、电气板组件110、接线座组件111、过流保护器件112、整流功率器件113、直
流软充器件114和逆变功率器件115。变流器本体1为分层结构。电容组件17布置在最底层。
冷却除湿组件18布置在第二层。风机组件19、接线座组件111、过流保护器件112、整流功率
器件113、直流软充器件114和逆变功率器115件布置在第三层。电气板组件110布置在第四
层。变流器本体内部器件采用分层布局结构形式,层次清晰,能够进一步使得变流器结构紧
凑,极大地减小了变流器体积。上述功率器件的布局结构形式,使得电流路径最短,导电件
长度最短,有利于柜内散热,以及降低成本。
[0038]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电容组件17位于靠近变流器本体1背部盖罩16内侧16的位置。电容组件17的下端通过过渡板安装在电机4上,电容组件17的上端分别与过流保护器
件112、整流功率器件113、直流软充器件114和逆变功率器件115连接。电容组件的这种安装
形式,能够方便电容组件从变流器本体侧面拆卸和安装,进行维护时无需拆卸电容组件上
部器件,从而能够缩短维护时间。
[0039]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冷却除湿组件18包括水冷板181、布置在水冷板181上的散热器182、分别布置在水冷板181底部的排放水嘴183和冷却介质进出口184。水
冷板181为变流器本体1的第二层结构,风机组件19位于散热器182的正后方。水冷板表面布
置变流器内主要发热器件,变流器内部其他发热器件的热量通过水冷板上的散热器带走,
底部冷却介质进出口通过软管与冷却接口相连接,变流器内的热量全部由冷却介质带走,
降低对外界环境温度的要求。由于风机组件安装在散热器的正后方,变流器本体内热风在
风机驱动下吹向散热器,经散热器冷却后的风再吹向变流器本体内,从而实现了变流器的
高效散热。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182为铜管翅片散热器,水冷板181表面包裹隔热
层,当铜管翅片散热器的散热翅片温度较低时,翅片部位裸露作为集中凝露点,水冷板181
底部水管引导凝露的水滴汇聚到排放水嘴183,排放水嘴183通过软管与排放接口14相连
接,将凝露水排到变流器本体1外,而不会流到电机4表面。
[0040]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接线座组件111与水平方向呈确定倾角布置。接线座采用倾斜式设计,极大提高了接线的便捷性。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电气板组件
110为整体结构并且包括至少两层活动式电气板。电气板组件设计为一个整体,满足整体安
装和整体拆卸,且电气板组件分多层活动式结构,可实现单层电气板的打开,此种布局使结
构更为紧凑,并且提高了维护的便利性。具体地,每层电气板在其中一侧设计旋转结构或者
抽拉结构,可实现单层电气板的旋转或抽拉打开,结构更为紧凑,可维护性更好。
[0041]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见,本发明涉及的变流器,结构紧凑、接线便捷。
[0042]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
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
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