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造基因BBD29_11265产L-谷氨酸的重组菌株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1631250.7

文献号 : CN11262599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魏爱英孟刚赵春光贾慧萍苏厚波杨立鹏郭小炜田斌马风勇周晓群

申请人 : 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棒杆菌中BBD29_11265基因编码序列引入点突变或改进其表达的方法,所述方法可以使带有所述突变的菌株提高谷氨酸的发酵产量。所述点突变是使BBD29_11265基因序列第70位碱基由鸟嘌呤(G)突变为腺嘌呤(A),使编码的相应氨基酸序列第24位丙氨酸被苏氨酸。

权利要求 :

1.一种生产L‑谷氨酸的细菌,其特征在于,具有编码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的多核苷酸的改善的表达,所述改善的表达是编码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的多核苷酸的表达增强,或者编码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的多核苷酸具有点突变,或者编码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的多核苷酸具有点突变且表达是增强的,所述编码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的多核苷酸的点突变使得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的第24位丙氨酸被苏氨酸所取代,所述细菌是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菌,其特征在于,编码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的多核苷酸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点突变的多核苷酸是由SEQ ID NO:

1所示多核苷酸序列第70位碱基发生突变而形成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变是SEQ ID NO:1所示多核苷酸序列第70位碱基由鸟嘌呤(G) 突变为腺嘌呤(A)。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点突变的多核苷酸的序列是SEQ ID NO:2所示的多核苷酸序列。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细菌是谷氨酸棒杆菌CGMCC No. 21220或ATCC 13869。

7.一种多核苷酸,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核苷酸是编码SEQ ID NO: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的多核苷酸。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核苷酸,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核苷酸的序列是由SEQ ID NO:1所示多核苷酸序列第70位碱基发生突变而形成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核苷酸,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变是SEQ ID NO:1所示多核苷酸序列第70位碱基由鸟嘌呤(G) 突变为腺嘌呤(A)。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核苷酸,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核苷酸的序列是SEQ ID NO:2所示的多核苷酸序列。

11.一种蛋白,其特征在于,所述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

12.一种重组载体,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7‑10任一项所述的多核苷酸。

13.一种重组菌株,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7‑10任一项所述的多核苷酸。

14.一种生产L‑谷氨酸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培养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细菌,并从所述培养物中回收L‑谷氨酸。

说明书 :

一种改造基因BBD29_11265产L‑谷氨酸的重组菌株及其构建

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和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产L‑谷氨酸的重组菌株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L‑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被应用于食品、临床药物及其它方面。
[0003] 传统上,L‑谷氨酸主要是通过发酵,用属于短杆菌属、棒状杆菌属或微菌属等菌属的生产L‑谷氨酸的细菌或其突变体进行生产。
[0004] L‑谷氨酸是由微生物细胞内柠檬酸循环的中间产物α‑酮戊二酸通过生物合成而来的。由α‑酮戊二酸通过铵离子的同化作用来形成L‑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有两条。其中一条途径是在有高浓度的铵离子存在的情况下,通过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DH)的催化来合成L‑谷氨酸。另一条途径(GS/GOGAT途径)是由谷氨酰胺合成酶及谷氨酰胺‑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来合成L‑谷氨酸。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催化L‑谷氨酸和铵离子转化为谷氨酰胺的反应;谷氨酰胺‑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glutamine‑oxoglutaric acid amino transferase,也称“谷氨酸合成酶”(glutamate synthase,GOGAT)催化L‑谷氨酸合成反应,在该反应中,由已经由GS合成的一分子的谷氨酰胺和一分子的α‑酮戊二酸分子合成两分子的L‑谷氨酸。
[0005] 对发酵法生产L‑氨基酸的改进可以涉及发酵技术如搅拌和供应氧气;或涉及营养培养基的组成,例如发酵过程中的糖浓度;或涉及将发酵液加工成合适的产品形式,例如通过干燥和造粒发酵液或离子交换色谱;或可以涉及相关微生物本身的固有性能性质。
[0006] 用于改善这些微生物的性能性质的方法包括诱变、突变体的选择和筛选。以这种方式获得的菌株对抗代谢物具有抗性或对于具有调节重要性的代谢物是营养缺陷型并产生L‑氨基酸等。
[0007] 虽然已有大量方法可以提高L‑谷氨酸的生产能力,但是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仍需要发展生产L‑谷氨酸的方法。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目的是开发用于改善细菌的L‑谷氨酸生产能力的新技术,从而提供一种有效生产L‑谷氨酸的方法。
[0009]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对细菌中的基因BBD29_11265或其同源基因,可以通过修饰所述基因或改善其表达,能够改善细菌的L‑谷氨酸生产能力。基于这些发现,完成了本发明。
[0010] 本发明提供了生成L‑谷氨酸的细菌,其中编码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或其同源序列的多核苷酸的表达改善。本发明还提供了通过使用所述微生物生产L‑谷氨酸的方法。
[0011]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生成L‑谷氨酸的细菌,其具有编码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或其同源序列的多核苷酸的改善的表达。根据本发明,所述改善的表达是所述多核苷酸表达增强,或者编码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或其同源序列的多核苷酸具有点突变,或者编码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或其同源序列的多核苷酸具有点突变且表达是增强的。
[0012] 所述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或其同源序列是基因BBD29_11265或其同源基因编码的蛋白。
[0013] 所述细菌与未修饰菌株相比具有增强的L‑谷氨酸生产能力。
[0014] 在本发明中,术语“具有L‑谷氨酸生产能力的细菌”是指具有在培养基和/或细菌的细胞中以下述程度产生并累积目的L‑谷氨酸的能力,使得当细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时可以收集L‑谷氨酸的细菌。具有L‑谷氨酸生产能力的细菌可以是能够以比未修饰菌株可获得的量更大的量在培养基和/或细菌的细胞中积累目的L‑谷氨酸的细菌。
[0015] 术语“未修饰菌株”是指尚未以使得具有特定特征的方式进行修饰的对照菌株。即,未修饰菌株的实例包括野生型菌株和亲本菌株。
[0016] 具有L‑谷氨酸生产能力的细菌可以是能够在培养基中以优选0.5g/L以上,更优选1.0g/L以上的量积累目标L‑谷氨酸的细菌。
[0017]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L‑谷氨酸”是指游离形式的L‑谷氨酸、其盐或其混合物。
[0018] 所述多核苷酸可以编码与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具有约90%或更高、约92%或更高、约95%或更高、约97%或更高、约98%或更高、或约99%或更高的序列同源性的氨基酸序列。如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同源性”指两种多核苷酸或两种多肽模块之间的百分比同一性。可以通过使用本领域中已知的方法测定一种模块和另一种模块之间的序列同源性。例如,可以通过BLAST算法测定此类序列同源性。
[0019] 可以如下增强多核苷酸的表达:通过取代或突变表达调节序列、对多核苷酸序列引入突变、通过经由染色体插入或载体导入的多核苷酸拷贝数的增加、或其组合等。
[0020] 可以修饰多核苷酸的表达调节序列。表达调节序列控制与其可操作连接的多核苷酸的表达,并且例如可以包括启动子、终止子、增强子、沉默子等。多核苷酸可以具有起始密码子的变化。可以将多核苷酸掺入染色体的特定位点中,从而增加拷贝数。在本文,特定的位点可以包括例如转座子位点或基因间位点。另外,可以将多核苷酸掺入表达载体中,将所述表达载体导入宿主细胞中,从而增加拷贝数。
[0021]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多核苷酸或者具有点突变的多核苷酸掺入微生物染色体的特定位点中,从而增加拷贝数。
[0022]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带有启动子序列的多核苷酸或者带有启动子序列的具有点突变的多核苷酸掺入微生物染色体的特定位点中,从而过表达所述核酸序列。
[0023]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将多核苷酸或者具有点突变的多核苷酸掺入表达载体中,将所述表达载体导入宿主细胞中,从而增加拷贝数。
[0024]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将带有启动子序列的多核苷酸或者带有启动子序列的具有点突变的多核苷酸掺入表达载体中,将所述表达载体导入宿主细胞中,从而过表达所述氨基酸序列。
[0025]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多核苷酸可以包含SEQ ID NO:1的核苷酸序列。
[0026]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编码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的多核苷酸的具有点突变,使得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的第24位丙氨酸被不同的氨基酸所取代。
[0027] 根据本发明,优选第24位丙氨酸被苏氨酸所取代。
[0028] 根据本发明,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其中第24位丙氨酸被苏氨酸所取代后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
[0029]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具有点突变的多核苷酸序列是由SEQ ID NO:1所示多核苷酸序列第70位碱基发生突变而形成的。
[0030] 根据本发明,所述突变包括SEQ ID NO:1所示多核苷酸序列第70位碱基由鸟嘌呤(G)突变为腺嘌呤(A)。
[003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具有点突变的多核苷酸序列包括SEQ ID NO:2所示的多核苷酸序列。
[0032] 如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可操作连接”指调节序列和多核苷酸序列之间的功能性连接,由此调节序列控制多核苷酸序列的转录和/或翻译。调节序列可以是能提高多核苷酸的表达水平的强启动子。调节序列可以是源自属于棒杆菌属的微生物的启动子或者可以是源自其它微生物的启动子。例如,启动子可以是trc启动子、gap启动子、tac启动子、T7启动子、lac启动子、trp启动子、araBAD启动子或cj7启动子。
[0033]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启动子是编码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的多核苷酸(BBD29_11265基因)的启动子。
[0034] 如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载体”指含有基因的调节序列和基因序列并且配置为在合适的宿主细胞中表达靶基因的多核苷酸构建体。或者,载体又可以指多核苷酸构建体,其含有可用于同源重组的序列,从而由于对宿主细胞导入的载体,可以改变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的内源基因的调节序列,或者可以将可以表达的靶基因插入宿主的基因组的特定位点中。在这点上,本发明中使用的载体可以进一步包含选择标志物以确定载体对宿主细胞的导入或者载体对宿主细胞的染色体的插入。选择标志物可以包含赋予可选择表型,诸如药物抗性、营养缺陷型、针对细胞毒剂的抗性、或表面蛋白的表达的标志物。在用此类选择剂处理的环境中,由于仅表达选择标志物的细胞可以存活或者显示不同表型性状,可以选择经转化的细胞。
[0035]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载体是pK18mobsacB质粒,pXMJ19质粒。
[0036] 如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转化”指将多核苷酸导入宿主细胞中,从而多核苷酸可以作为基因组外元件或者以插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能复制。转化本发明中使用的载体的方法可以包括将核酸导入细胞的方法。另外,如相关技术中公开的,可以根据宿主细胞实施电脉冲方法。
[0037] 根据本发明,所述细菌可以是属于棒杆菌属的微生物,例如嗜乙酰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acetoacidophilum)、醋谷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acetoglutamicum)、美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callunae)、谷氨酸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乳糖发酵短杆菌(Brevibacterium lactofermentum)、产氨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ammoniagenes)、北京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pekinense)、解糖短杆菌(Brevibacterium saccharolyticum)、玫瑰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roseum)、生硫短杆菌(Brevibacterium thiogenitalis)等。
[0038]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属于棒杆菌属的微生物是谷氨酸棒杆菌ATCC 13869。
[0039]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属于棒杆菌属的微生物是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YPGLU001,该菌高产谷氨酸,保藏信息如下:菌种名称:谷氨酸棒杆菌;拉丁名: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菌株编号:YPGLU001;保藏机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机构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日期:2020年11月23日;保藏中心登记入册编号:CGMCC No.21220。。
[0040] 根据本发明,所述细菌还可以具有与提高L‑谷氨酸产量有关的其他改进,例如,谷氨酸脱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酰胺‑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等酶的活性或基因的增强或降低的表达,或者可以使基因被外来基因取代。
[0041]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多核苷酸序列,由该多核苷酸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包括所述多核苷酸序列的重组载体,含有所述多核苷酸序列的重组菌株。
[0042] 根据本发明,所述多核苷酸序列包括编码含有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的多肽的多核苷酸,所述序列的第24位丙氨酸被不同的氨基酸所取代。
[0043] 根据本发明,优选第24位丙氨酸被苏氨酸所取代。
[0044] 根据本发明,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其中第24位丙氨酸被苏氨酸所取代后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
[0045] 根据本发明,优选所述编码含有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的多肽的多核苷酸序列含有如SEQ ID NO:1所示的多核苷酸序列。
[0046]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核苷酸序列是由SEQ ID NO:1所示多核苷酸序列第70位碱基发生突变而形成的。
[0047] 根据本发明,所述突变是指所述位点的碱基/核苷酸发生变化,所述突变方法可以选自诱变、PCR定点突变法、和/或同源重组等方法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发明中,优选采用PCR定点突变法和/或同源重组。
[0048] 根据本发明,所述突变包括SEQ ID NO:1所示多核苷酸序列第70位鸟嘌呤(G)突变为腺嘌呤(A)。
[0049]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核苷酸序列包括SEQ ID NO:2所示的多核苷酸序列。
[0050] 根据本发明,所述氨基酸序列包括如SEQ ID NO: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0051] 根据本发明,所述重组载体是将所述多核苷酸序列导入质粒构建而成。
[0052]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质粒为pK18mobsacB质粒。
[0053]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质粒为pXMJ19质粒。
[0054] 具体地,可以将所述多核苷酸序列和所述质粒通过NEBuider重组系统构建成重组载体。
[0055] 根据本发明,所述重组菌株含有所述的多核苷酸序列。
[0056]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重组菌株的出发菌为谷氨酸棒杆菌CGMCC No.21220。
[0057]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重组菌株的出发菌为ATCC 13869。
[0058]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生成L‑谷氨酸的重组菌株的构建方法。
[0059] 根据本发明,所述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60] 改造宿主菌株中如SEQ ID NO:1所示的野生型BBD29_11265基因的多核苷酸序列,使其第70位碱基发生突变,得到包含突变BBD29_11265编码基因的重组菌株。
[0061] 根据本发明的构建方法,所述改造包括诱变、PCR定点突变法、和/或同源重组等方法中的至少一种。
[0062] 根据本发明的构建方法,所述突变是指SEQ ID NO:1中第70位碱基由鸟嘌呤(G)突变为腺嘌呤(A);具体地,所述包含突变BBD29_11265编码基因的多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0063] 进一步地,所述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64] (1)改造如SEQ ID NO:1所示的野生型BBD29_11265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使其第70位碱基发生突变,得到突变的BBD29_11265基因多核苷酸序列;
[0065] (2)将所述突变的多核酸序列与质粒连接,构建重组载体;
[0066] (3)将所述重组载体导入宿主菌株,得到所述包含突变BBD29_11265编码基因的重组菌株。
[0067] 根据本发明的构建方法,所述步骤(1)包括:点突变的BBD29_11265基因构建:根据未修饰菌株的基因组序列,合成两对扩增BBD29_11265基因片段的引物P1和P2及P3和P4,通过PCR定点突变法在野生型BBD29_11265基因SEQ ID NO:1中引入点突变,得到点突变的G70ABBD29_11265基因核苷酸序列SEQ ID NO:2,记为BBD29_11265 。
[0068]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未修饰菌株基因组可以来源于ATCC13869菌株,其基因组序列可以从NCBI网站获取。
[0069]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引物为:
[0070] P1:5'CAGTGCCAAGCTTGCATGCCTGCAGGTCGACTCTAGCGGTGCCAGA CACTGTCAAG3'(SEQ ID NO:5)
[0071] P2:5'ACGATGACAA TCGTTGCGAT CCCGCCCATG 3'(SEQ ID NO:6)
[0072] P3:5'CATGGGCGGG ATCGCAACGA TTGTCATCGT 3'(SEQ ID NO:7)
[0073] P4:5'CAGCTATGACCATGATTACGAATTCGAGCTCGGTACCCCGTCAGCCCC TGACCGTTCT 3'(SEQ ID NO:8)
[0074]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PCR扩增按如下方式进行: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2℃退火30s,以及72℃延伸45s(30个循环),72℃过度延伸10min。
[0075]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重叠PCR扩增按如下方式进行: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2℃退火30s,以及72℃延伸90s(30个循环),72℃过度延伸10min。
[0076] 根据本发明的构建方法,所述步骤(2)包括重组质粒的构建,包括:将分离纯化后G70A的BBD29_11265 和pK18mobsacB质粒,通过NEBuider重组系统组装,获得重组质粒。
[0077] 根据本发明的构建方法,所述步骤(3)包括重组菌株的构建,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宿主菌株,得到重组菌株。
[0078]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步骤(3)的转化为电转化法。
[0079]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宿主菌株是ATCC 13869。
[008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宿主菌株是谷氨酸棒杆菌CGMCC No.21220。
[008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重组是通过同源重组实现的。
[0082] 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生成L‑谷氨酸的重组菌株的构建方法。
[0083] 根据本发明,所述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84] 扩增BBD29_11265的上下游同源臂片段、BBD29_11265基因编码区及其启动子区序G70A列,以同源重组的方式在宿主菌株的基因组中引入BBD29_11265或BBD29_11265 基因,以G70A
实现所述菌株过表达BBD29_11265或BBD29_11265 基因。
[0085]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扩增上游同源臂片段的引物是:
[0086] P7:5'CAGTGCCAAGCTTGCATGCCTGCAGGTCGACTCTAG GACCCGCTTGCCATACGAAG 3'(SEQ ID NO:11)
[0087] P8:5'CCCAGAACAC GACAAAAGGT ATCTACTCAT CTGAAGAATC 3'(SEQ ID NO:12)[0088]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扩增下游同源臂片段的引物是:
[0089] P11:5'ACTGGCCTCC TACGCAATAA TTCGTGGGCA CTCTGGTTTG 3'(SEQ ID NO:15)[0090] P12:5'CAGCTATGACCATGATTACGAATTCGAGCTCGGTACCC CATAAGAAACAACCACTTCC 3'(SEQ ID NO:16)
[009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扩增所述基因编码区及其启动子区序列的引物是:
[0092] P9:5'GATTCTTCAG ATGAGTAGAT ACCTTTTGTC GTGTTCTGGG 3'(SEQ ID NO:13)[0093] P10:5'CAAACCAGAG TGCCCACGAA TTATTGCGTA GGAGGCCAGT 3'(SEQ ID NO:14)[0094]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再以前述P7/P12为引物,以扩增的上游同源臂片段、下游同源臂片段、基因编码区及其启动子区序列片段的三个片段混合为模板进行扩增,获得整合同源臂片段。
[0095]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采用的PCR体系:10×Ex Taq Buffer 5μL,dNTP 2+
Mixture(各2.5mM)4μL,Mg (25mM)4μL,引物(10pM)各2μL,ExTaq(5U/μL)0.25μL,总体积50μL;PCR扩增按如下方式进行: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2℃退火30s、72℃延伸120s(30个循环),72℃过度延伸10min。
[0096]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采用NEBuider重组系统,将穿梭质粒PK18mobsacB和整合同源臂片段组装,获得整合质粒。
[0097]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将整合质粒转染宿主菌株,以同源重组的方式在宿G70A主菌株的基因组中引入BBD29_11265或BBD29_11265 基因。
[0098]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宿主菌株是谷氨酸棒杆菌CGMCC No.21220。
[0099]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宿主菌株是ATCC 13869。
[010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宿主菌株是携带有SEQ ID NO:2所示多核苷酸序列的菌株。
[0101] 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生产L‑谷氨酸的重组菌株的构建方法。
[0102] 根据本发明,所述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103] 扩增BBD29_11265基因编码区及启动子区序列,或BBD29_11265G70A基因编码区及启动子区序列,构建过表达质粒载体,将所述载体转入宿主菌株中,以实现所述菌株过表达G70ABBD29_11265或BBD29_11265 基因。
[0104]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扩增所述基因编码区及其启动子区序列的引物是:
[0105] P17:5'GCTTGCATGCCTGCAGGTCGACTCTAGAGGATCCCCACCTTTTGTCGTGTTCTGGG 3'(SEQ ID NO:21)
[0106] P18:5'ATCAGGCTGAAAATCTTCTCTCATCCGCCAAAAC TTATTGCGTA GGAGGCCAGT3'(SEQ ID NO:22)。
[0107]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PCR体系:10×Ex  Taq Buffer  5μL,2+
dNTPMixture(各2.5mM)4μL,Mg (25mM)4μL,引物(10pM)各2μL,ExTaq(5U/μL)0.25μL,总体积50μL;所述PCR扩增按如下方式进行: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2℃退火30s、72℃延伸45s(30个循环),72℃过度延伸10min。
[0108]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采用NEBuider重组系统,将穿梭质粒pXMJ19和带有G70A自身启动子的BBD29_11265或BBD29_11265 片段组装,获得过表达质粒。
[0109]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宿主菌株是谷氨酸棒杆菌CGMCC No.21220。
[011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宿主菌株是ATCC 13869。
[011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宿主菌株是携带有SEQ ID NO:2所示多核苷酸序列的菌株。
[0112] 本发明获得重组菌株可以单独应用于发酵生产L‑谷氨酸中,也可以和其他产L‑谷氨酸的细菌混合发酵生产L‑谷氨酸。
[0113]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生产L‑谷氨酸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培养所述细菌;并且从培养物中获得L‑谷氨酸。
[0114] 可以在本领域中已知的培养条件下在合适的培养基中进行细菌的培养。培养基可以包含:碳源、氮源、微量元素、及其组合。在培养中,可以调节培养物的pH。此外,培养时可以包括防止气泡产生,例如通过使用消泡剂进行气泡产生的防止。此外,培养时可以包括将气体注射入培养物中。气体可以包括能够维持培养物的需氧条件的任何气体。在培养中,培养物的温度可以是20至45℃。可以从培养物回收生成的L‑谷氨酸,即用硫酸或氢氯酸等处理培养物,接着进行诸如阴离子交换层析、浓缩、结晶和等电点沉淀的方法的组合。
[0115] 在本发明中:
[0116] SEQ ID NO:1:BBD29_11265野生型ORF序列
[0117]
[0118]
[0119] SEQ ID NO:2:BBD29_11265G70A ORF序列
[0120]
[0121] SEQ ID NO:3:BBD29_11265野生型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MALGGAELLI LFILFILFMG GIAAIVIVIV KLTQRSNSRG ASTTSTINIDPSIHAALTEI AARDGVPASS VVNGLLNDYI NKRRYWPPTQ[0122] SEQ ID NO:4:BBD29_11265 A24T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MALGGAELLI LFILFILFMG GIATIVIVIV KLTQRSNSRG ASTTSTINIDPSIHAALTEI AARDGVPASS VVNGLLNDYI NKRRYWPPTQ[0123] 有益效果
[0124] 本发明通过对BBD29_11265基因的弱化或敲除,发现该基因编码的产物对L‑谷氨酸生产能力产生影响,通过在编码序列引入点突变,或者增加该基因的拷贝数或过表达获得重组菌株,所获得的菌株与未改造的菌株相比,有利于生产高浓度的谷氨酸。
[0125] 保藏信息:菌种名称:谷氨酸棒杆菌;拉丁名: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菌株编号:YPGLU001;保藏机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机构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日期:2020年11月23日;保藏中心登记入册编号:CGMCC No.21220。

具体实施方式

[0126] 下文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下列实施例仅为示例性地说明和解释本发明,而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涵盖在本发明旨在保护的范围内。除非另有说明,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原料和试剂均为市售商品,或者可以通过已知方法制备;所进行的操作都是本领域已知的,或者按照市售商品的用户手册进行。
[0127] 以下实施例中培养所述菌株使用的基础培养基组成相同,在此基础培养基组成上添加相应需要的蔗糖、卡那霉素或氯霉素等,基础培养基组成如下:
[0128] 成分 配方蔗糖 10g/L
多聚蛋白胨 10g/L
牛肉膏 10g/L
酵母粉 5g/L
尿素 2g/L
氯化钠 2.5g/L
琼脂粉 20g/L
pH 7.0
培养温度 32度
[0129] 实施例1构建包含点突变的BBD29_11265基因编码区的转化载体pK18‑BBD29_G70A11265
[0130] 依据NCBI公布的谷氨酸棒杆菌ATCC13869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两对扩增BBD29_11265基因编码区序列的引物,以等位基因置换的方式在菌株谷氨酸棒杆菌CGMCC No.21220中(经测序确认该菌株染色体上的BBD29_11265基因编码区与ATCC13869是一致的)引入点突变,对应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SEQID NO:3,BBD29_11265基因的核苷酸序G70A列第70位鸟嘌呤(G)变为腺嘌呤(A)(SEQ ID NO:2:BBD29_11265 ),对应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第24位丙氨酸(A)变为苏氨酸(T)(SEQ ID NO:4:BBD29_11265A24T)。引物设计如下(上海invitrogen公司合成):
[0131] P1:5'CAGTGCCAAGCTTGCATGCCTGCAGGTCGACTCTAGCGGTGCCAGA CACTGTCAAG3'(SEQ ID NO:5)
[0132] P2:5'ACGATGACAA TCGTTGCGAT CCCGCCCATG 3'(SEQ ID NO:6)
[0133] P3:5'CATGGGCGGG ATCGCAACGA TTGTCATCGT 3'(SEQ ID NO:7)
[0134] P4:5'CAGCTATGACCATGATTACGAATTCGAGCTCGGTACCCCGTCAGCCCC TGACCGTTCT 3'(SEQ ID NO:8)
[0135] 构建方法:以谷氨酸棒杆菌ATCC13869为模板,分别以引物P1和P2,P3和P4,进行PCR扩增.
[0136] PCR体系:10×Ex Taq Buffer 5μL,dNTP Mixture(各2.5mM)4μL,Mg2+(25mM)4μL,引物(10pM)各2μL,Ex Taq(5U/μL)0.25μL,总体积50μL。
[0137] 所述PCR扩增按如下方式进行: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2℃退火30s、72℃延伸45s,30个循环,72℃过度延伸10min,获得两条大小分别为775bp和798bp,含有BBD29_11265基因编码区的DNA片段(BBD29_11265Up和BBD29_11265 Down)。
[0138] 将上述两条DNA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纯化后,再以上述两条DNA片段为模板,以P1和P4为引物,通过重叠PCR扩增长为1553bp的片段。
[0139] PCR体系:10×Ex Taq Buffer 5μL,dNTP Mixture(各2.5mM)4μL,Mg2+(25mM)4μL,引物(10pM)各2μL,Ex Taq(5U/μL)0.25μL,总体积50μL。
[0140] 所述重叠PCR扩增按如下方式进行: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2℃退火30s、72℃延伸90s,30个循环,72℃过度延伸10min。
[0141] 此DNA片段导致菌株谷氨酸棒杆菌CGMCC No.21220中BBD29_11265基因编码区的第70位鸟嘌呤(G)变为腺嘌呤(A),最终导致编码蛋白的第24位氨基酸由丙氨酸(A)变为苏氨酸(T)。
[0142] 将pK18mobsacB质粒(购自Addgene公司)用Xba I酶切后,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G70A纯化BBD29_11265 和线性化的pK18mobsacB质粒,再通过NEBuider重组系统组装,获得载G70A G70A
体pK18‑BBD29_11265 ,该质粒上含有卡那霉素抗性标记。并将载体pK18‑BBD29_11265G70A
送测序公司测序鉴定,将含有正确点突变(G‑A)的载体pK18‑BBD29_11265 保存备用。
[0143] 实施例2构建包含点突变的BBD29_11265G70A的工程菌株
[0144] 构建方法:将等位替换质粒pK18‑BBD29_11265G70A通过电击转化入谷氨酸棒杆菌CGMCC No.21220中,对培养产生的单菌落分别通过引物P1和通用引物M13R进行鉴定,能扩增出大小约1560bp条带的菌株为阳性菌株。将阳性菌株在含15%蔗糖的培养基上培养,对培养产生的单菌落分别在含有卡那霉素和不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在不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而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不生长的菌株进一步采用如下引物(上海invitrogen公司合成)进行PCR鉴定:
[0145] P5:5'TTTTCTGACT GCTCTGAACC 3'(SEQ ID NO:9)
[0146] P6:5'GACCGTTAAC CACGCTAGAC 3'(SEQ ID NO:10)
[0147] 上述PCR扩增产物通过高温变性、冰浴后进行SSCP电泳(以质粒pK18‑BBD29_G70A11265 扩增片段为阳性对照,ATCC13869扩增片段为阴性对照,水作为空白对照),由于片段结构不同,电泳位置不同,因此片段电泳位置与阴性对照片段位置不一致且与阳性对照片段位置一致的菌株为等位替换成功的菌株。以引物P5和P6再次通过PCR扩增等位替换成功的菌株目的片段,并连接到PMD19‑T载体进行测序,通过序列比对,碱基序列发生突变的序列验证菌株的等位替换成功,并被命名为YPG‑013。
[0148] SSCP电泳PAGE的制备及条件
[0149]
[0150] 实施例3构建基因组上过表达BBD29_11265或BBD29_11265G70A基因的工程菌株[0151] 依据NCBI公布的谷氨酸棒杆菌ATCC13869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三对扩增上下游同源臂片段及BBD29_11265基因编码区及启动子区序列的引物,以同源重组的方式在菌G70A株谷氨酸棒杆菌CGMCC No.21220中引入BBD29_11265或BBD29_11265 基因。
[0152] 引物设计如下(上海invitrogen公司合成):
[0153] P7:5'CAGTGCCAAGCTTGCATGCCTGCAGGTCGACTCTAG GACCCGCTTGCCATACGAAG 3'(SEQ ID NO:11)
[0154] P8:5'CCCAGAACAC GACAAAAGGT ATCTACTCAT CTGAAGAATC 3'(SEQ ID NO:12)[0155] P9:5'GATTCTTCAG ATGAGTAGAT ACCTTTTGTC GTGTTCTGGG 3'(SEQ ID NO:13)[0156] P10:5'CAAACCAGAG TGCCCACGAA TTATTGCGTA GGAGGCCAGT 3'(SEQ ID NO:14)[0157] P11:5'ACTGGCCTCC TACGCAATAA TTCGTGGGCA CTCTGGTTTG 3'(SEQ ID NO:15)[0158] P12:5'CAGCTATGACCATGATTACGAATTCGAGCTCGGTACCC CATAAGAAACAACCACTTCC 3'(SEQ ID NO:16)
[0159] 构建方法:分别以谷氨酸棒杆菌ATCC13869或YPG‑013为模板,分别以引物P7/P8,P9/P10,P11/P12,进行PCR扩增,获得上游同源臂片段约807bp,BBD29_11265或BBD29_G70A11265 基因编码区及启动子区片段约490bp及下游同源臂片段约787bp。再以P7/P12为引物,以以上扩增的三个片段混合为模板进行扩增,获得整合同源臂片段。PCR反应结束后,对扩增的产物进行电泳回收,采用柱式DNA凝胶回收试剂盒(TIANGEN)进行回收所需要的约
2004bp的DNA片段,采用NEBuider重组系统与经Xba I酶切回收的穿梭质粒PK18mobsacB相G70A
连接,获得整合质粒PK18mobsacB‑BBD29_11265或PK18mobsacB‑BBD29_11265 ,质粒上含有卡那霉素抗性标记,可以通过卡那霉素筛选获得质粒整合到基因组上的重组子。
[0160] PCR体系:10×Ex Taq Buffer 5μL,dNTP Mixture(各2.5mM)4μL,Mg2+(25mM)4μL,引物(10pM)各2μL,Ex Taq(5U/μL)0.25μL,总体积50μL。
[0161] 所述PCR扩增按如下方式进行: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2℃退火30s、72℃延伸120s(30个循环),72℃过度延伸10min。
[0162] 将2个整合质粒分别电转化入菌株谷氨酸棒杆菌CGMCC No.21220中,对培养产生的单菌落通过P13/P14引物进行PCR鉴定,PCR扩增出含有大小约1190bp的片段的为阳性菌株,扩增不到片段的为原菌。阳性菌株经15%蔗糖筛选后分别在含有卡那霉素和不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在不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而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不生长的菌株进一步采用P15/P16引物进行PCR鉴定,扩增出大小约1200bp的菌为BBD29_11265G70A或BBD29_11265 基因整合到谷氨酸棒杆菌CGMCC No.21220基因组上的菌株,其被命名为YPG‑014(不含突变点)和YPG‑015(含突变点)。
[0163] P13:5'GTCCAAGGTG ACGGCCGCAC 3'(SEQ ID NO:17)
[0164] P14:5'TGCGATCTCT GTCAATGCAG 3'(SEQ ID NO:18)
[0165] P15:5'CTGGGATAGT TTCAAGCCTT 3'(SEQ ID NO:19)
[0166] P16:5'ATATTCGGCC CAGCAGCAGC 3'(SEQ ID NO:20)
[0167] 实施例4构建质粒上过表达BBD29_11265或BBD29_11265G70A基因的工程菌株[0168] 依据NCBI公布的谷氨酸棒杆菌ATCC13869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扩增BBD29_11265基因编码区及启动子区序列的引物,引物设计如下(上海invitrogen公司合成):
[0169] P17:5'GCTTGCATGCCTGCAGGTCGACTCTAGAGGATCCCCACCTTTTGTCGTGTTCTGGG 3'(SEQ ID NO:21)
[0170] P18:5'ATCAGGCTGAAAATCTTCTCTCATCCGCCAAAAC TTATTGCGTA GGAGGCCAGT3'(SEQ ID NO:22)
[0171] 构建方法:分别以YPG‑0014或YPG‑0013为模板,以引物P17/P18进行PCR扩增,获得G70ABBD29_11265或BBD29_11265 基因及其启动子片段520bp,对扩增的产物进行电泳回收,采用柱式DNA凝胶回收试剂盒进行回收所需要的520bp的DNA片段,采用NEBuider重组系统与经EcoR I酶切回收的穿梭质粒pXMJ19相连接,获得过表达质粒pXMJ19‑BBD29_11265或G70A
pXMJ19‑BBD29_11265 。质粒上含有氯霉素抗性标记,可以通过氯霉素筛选获得质粒转化到菌株中。
[0172] PCR体系:10×Ex Taq Buffer 5μL,dNTP Mixture(各2.5mM)4μL,Mg2+(25mM)4μL,引物(10pM)各2μL,Ex Taq(5U/μL)0.25μL,总体积50μL。
[0173] 所述PCR扩增按如下方式进行: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2℃退火30s、72℃延伸45s(30个循环),72℃过度延伸10min。
[0174] 将2个质粒分别电转化入菌株谷氨酸棒杆菌CGMCC No.21220中,对培养产生的单菌落通过M13R(‑48)和P18引物进行PCR鉴定,PCR扩增出含有大小约569bp的片段的为转入菌株,其被命名为YPG‑016(不含点突变)和YPG‑017(含点突变)。
[0175] 实施例5构建基因组上缺失BBD29_11265基因的工程菌株
[0176] 根据NCBI公布的谷氨酸棒杆菌ATCC13869的基因组序列,合成两对扩增BBD29_11265基因编码区两端片段的引物,作为上下游同源臂片段。引物设计如下(上海英俊公司合成):
[0177] P19:5'CAGTGCCAAGCTTGCATGCCTGCAGGTCGACTCTAG GATTTCGCCACGCCATCTAC 3'(SEQ ID NO:23)
[0178] P20:5'AGCCCCTTTTAGATGGGGTGGTTTTCTCCTTAAATAACGG 3'(SEQ ID NO:24)[0179] P21:5'CCGTTATTTAAGGAGAAAACCACCCCATCTAAAAGGGGCT 3'(SEQ IDNO:25)[0180] P22:5'CAGCTATGACCATGATTACGAATTCGAGCTCGGTACCC CGAGGGTGAGCCGGGTGCAT 3'(SEQ ID NO:26)
[0181] 构建方法:以谷氨酸棒杆菌ATCC13869为模板,分别以引物P19/P20和P21/P22进行PCR扩增,获得上游同源臂片段773bp及下游同源臂片段778bp。再用引物P19/P22进行重叠PCR得到整个同源臂片段1511bp。PCR反应结束后,对扩增的产物进行电泳回收,采用柱式DNA凝胶回收试剂盒进行回收所需要的1511bp的DNA片段,并通过NEBuider重组系统与经Xba I酶切回收的穿梭质粒pk18mobsacB质粒相连接,获得敲除质粒。该质粒上含有卡那霉素抗性标记。
[0182] 将敲除质粒电转化入菌株谷氨酸棒杆菌CGMCC No.21220中,对培养产生的单菌落分别通过如下引物(上海英俊公司合成)进行PCR鉴定:
[0183] P23:5'GATTTCGCCA CGCCATCTAC 3'(SEQ ID NO:27)
[0184] P24:5'CGAGGGTGAG CCGGGTGCAT 3'(SEQ ID NO:28)
[0185] 上述PCR扩增出大小1437bp及1710bp的条带的菌株为阳性菌株,只扩增出1710bp条带的菌株为原菌。阳性菌株在15%蔗糖培养基上筛选后分别在含有卡那霉素和不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在不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而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不生长的菌株进一步采用P23/P24引物进行PCR鉴定,扩增出大小为1437bp条带的菌株为BBD29_11265基因编码区被敲除的基因工程菌株,其被命名为YPG‑018。
[0186] 实施例6L‑谷氨酸发酵实验
[0187] 将实施例构建的菌株和原始菌株谷氨酸棒杆菌CGMCC No.21220在BLBIO‑5GC‑4‑H型号的发酵罐(购自上海百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以表1所示的培养基和表2所示的控制工艺进行发酵实验。每个菌株重复三次,结果如表3所示。
[0188] 表1 发酵培养基配方
[0189]试剂名称 配比
葡萄糖 5.0g/L
磷酸 0.38g/L
硫酸镁 1.85g/L
氯化钾 1.6g/L
生物素 550μg/L
维生物素B1 300μg/L
硫酸亚铁 10mg/L
硫酸锰 10g/dL
KH2PO4 2.8g/L
维生素C 0.75mg/L
维生素B12 2.5μg/L
对氨基苯甲酸 0.75mg/L
消泡剂 0.0015mL/dL
甜菜碱 1.5g/L
甘蔗糖蜜 7mL/L
玉米浆 77mL/L
天冬氨酸 1.7g/L
毛发粉 2g/L
[0190] 表2 发酵控制工艺
[0191]
[0192] 表3 L‑谷氨酸发酵实验结果
[0193]
[0194]
[0195] 结果如表3所示,在谷氨酸棒杆菌中对BBD29_11265基因过表达,或者对BBD29_G70A11265基因编码区进行点突变BBD29_11265 和/或过表达,有助于L‑谷氨酸产量的提高,而对基因进行弱化或敲除,不利于L‑谷氨酸的积累。
[0196]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