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风道送风机构、头戴护具及电动防护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021960.6

文献号 : CN11271729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高为人

申请人 : 常州迅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头戴护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风道送风机构、头戴护具及电动防护设备,该机构包括:帽带结构和上送风组件,上送风组件包括一弧形通风管;弧形通风管的前端具有出风口、设置在出风口底侧且朝向出风方向延伸的底板以及可拆卸地固定在底板上且在出风方向一端开口设置的盖板,盖板与底板之间构成出风腔,且底板前端扩口设置,出风腔的出风区域覆盖佩戴者的整个面部区域;本发明通过将上送风组件固定在帽带结构上,从上送风机构的后部输入空气从前端吹出,通过在弧形通风管的前端设置的底板以及在底板上导流件的设置,使得吹至人脸上的空气一部分转移至人脸正面的两侧位置处,减轻了直吹正面的不适感,提高了佩戴操作时的舒适程度。

权利要求 :

1.一种上风道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帽带结构和上送风组件;

所述帽带结构包括水平环形紧固帽带和横向帽带,所述水平环形紧固帽带用于固定佩戴者头部四周位置,所述横向帽带的两端与所述水平环形紧固帽带连接,且朝向远离所述水平环形紧固帽带的方向弯折设置;

所述上送风组件包括一弧形通风管,所述弧形通风管整体与所述横向帽带垂直设置,所述弧形通风管的前端与后端均与所述水平环形紧固帽带连接,且所述弧形通风管的底部与所述横向帽带的顶部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弧形通风管的前端具有出风口、设置在出风口底侧且朝向出风方向延伸的底板以及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底板上且在出风方向一端开口设置的盖板,所述盖板与底板之间构成出风腔,且所述底板前端扩口设置,所述出风腔的出风区域覆盖佩戴者的整个面部区域;

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导流件,所述导流件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前端中间位置,所述导流件具有两对称设置的导流翼,两所述导流翼朝向所述底板前端的两侧延伸设置,且延伸长度不超过所述出风口宽度的1/4,以使得大部分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风吹向人脸两侧区域;

还包括两导流板,两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与盖板构成的出风腔内部的前端位置,且位于两所述导流翼的延长线上,两所述导流板与两所述导流翼之间具有间距,两所述导流板固定在所述底板和/或盖板上;

还包括风向调节组件,所述风向调节组件包括两导向板和驱动两所述导向板的同一端互相靠近或者远离的驱动组件,所述导向板设置在所述导流翼与所述导流板之间,且所述导向板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导流翼与所述导流板之间的连线上,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两所述导向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当两所述导向板处于第一位置时,两所述导向板处于基本竖直平行的状态,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风大部分从两所述导向板之间吹出;

当两所述导向板处于第二位置时,两所述导向板与其对应的导流翼和导流板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以将大部分风导向所述出风腔的两侧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风道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在两所述导流翼中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风道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前端中央位置设置有压缩口,所述压缩口与所述支撑板的位置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风道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两所述导向板中间的转动件和两个传动件,两所述传动件一端与所述转动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相应侧的导向板的内侧转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盖板上且与所述转动件固定连接的旋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风道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上还设置有弧形定位槽,所述底板或者盖板上具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设置在所述弧形定位槽内,用以限制所述转动件的转动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风道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在其铰接点处设置有齿轮,所述驱动组件为设置在两所述导向板之间的轮组,所述轮组至少包括主齿以及与其中一个齿轮连接的副齿,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盖板上且与所述主齿固定连接的旋钮。

7.一种头戴护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上风道送风机构和防护头罩,所述防护头罩与所述上风道送风机构的所述帽带结构连接,所述防护头罩内部具有用于容纳佩戴者头部的内部空间,所述防护头罩的前端具有半开放式窗口,所述窗口的上半部分与所述上风道送风机构的盖板连通,所述窗口的下半部分固定有透镜。

8.一种电动防护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戴护具和与所述头戴护具连接的空气过滤器,所述空气过滤器与所述头戴护具连接,以将过滤后的空气输入至所述头戴护具内。

说明书 :

一种上风道送风机构、头戴护具及电动防护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头戴护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风道送风机构、头戴护具及电动防护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在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需要佩戴头戴护具的焊接、磨削等领域,随着职业健康及个人防护规范意识的提高,电动防护设备也来越被重视。因为在空气质量糟糕的工作
环境中,电动防护设备能够过滤掉危害人体健康的空气,从而降低人体使用伤害。
[0003] 相关技术中,多采用直吹方式将过滤掉后的空气送入至头戴护具内,使得空气流直接对着操作人员的面部正面区域直吹,从而为操作人员提供新鲜的空气。然而上述直吹
的方式,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不适感,尤其是眼、口、鼻位置,长期直吹会引起眼干
涩、口干舌燥等问题。
[0004]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上风道送风机构、头戴护具及电动防护设备,提高操作人员佩戴的舒适性。
[0006]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上风道送风机构,包括帽带结构和上送风组件;
[0008] 所述帽带结构包括水平环形紧固帽带和横向帽带,所述水平环形紧固帽带用于固定佩戴者头部四周位置,所述横向帽带的两端与所述水平环形紧固帽带连接,且朝向远离
所述水平环形压紧帽带的方向弯折设置;
[0009] 所述上送风组件包括一弧形通风管,所述弧形通风管整体与所述横向帽带垂直设置,所述弧形通风管的前端与后端均与所述水平环形紧固帽带连接,且所述弧形通风管的
底部与所述横向帽带的顶部固定连接;
[0010] 其中,所述弧形通风管的前端具有出风口、设置在出风口底侧且朝向出风方向延伸的底板以及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底板上且在出风方向一端开口设置的盖板,所述盖板与
底板之间构成出风腔,且所述底板前端扩口设置,所述出风腔的出风区域覆盖佩戴者的整
个面部区域;
[0011] 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导流件,所述导流件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前端中间位置,所述导流件具有两对称设置的导流翼,两所述导流翼朝向所述底板前端的两侧延伸设置,且延
伸长度不超过所述出风口宽度的1/4,以使得大部分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风吹向人脸两侧
区域。
[0012]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件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在两所述导流翼中间。
[0013]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前端中央位置设置有压缩口,所述压缩口与所述支撑板的位置相对应。
[0014] 进一步地,还包括两导流板,两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与盖板构成的出风腔内部的前端位置,且位于两所述导流翼的延长线上,两所数导流板与两所数导流翼之间具
有间距,两所述导流板固定在所述底板和/或盖板上。
[0015] 进一步地,还包括风向调节组件,所述风向调节组件包括两导向板和驱动两所述导向板的同一端互相靠近或者远离的驱动组件,所述导向板设置在所述导流翼与所述导流
板之间,且所述导向板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导流翼与所述导流板之间的连线上,所述驱动组
件用于驱动两所述导向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0016] 当两所述导向板处于第一位置时,两所述导向板处于基本竖直平行的状态,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风大部分从两所述导向板之间吹出;
[0017] 当两所述导向板处于第二位置时,两所述导向板与其对应的导流翼和导流板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以将大部分风导向所述出风腔的两侧区域。
[0018]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两所述导向板中间的转动件和两个传动件,两所述传动件一端与所述转动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相应侧的导向板的内侧转动连接,
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盖板上且与所述转动件固定连接的旋钮。
[0019]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件上还设置有弧形定位槽,所述底板或者盖板上具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设置在所述弧形定位槽内,用以限制所述转动件的转动角度。
[0020]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板在其铰接点处设置有齿轮,所述驱动组件为设置在两所述导向板之间的轮组,所述轮组至少包括主齿以及与其中一个齿轮连接的副齿,所述驱动组
件还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盖板上且与所述主齿固定连接的旋钮。
[0021] 又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头戴护具,包括上述上风道送风机构和防护头罩,所述防护头罩与所述上风道送风机构的所述帽带结构连接,所述防护头罩内部具有用于容纳
佩戴者头部的内部空间,所述防护头罩的前端具有半开放式窗口,所述窗口的上半部分与
所述上风道送风机构的盖板连通,所述窗口的下半部分固定有透镜。
[0022] 再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动防护设备,包括上述头戴护具和与所述头戴护具连接的空气过滤器,所述空气过滤器与所述头戴护具连接,以将过滤后的空气输入至所
述头戴护具内。
[002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将上送风组件固定在帽带结构上,从上送风机构的后部输入空气从前端吹出,利用帽带结构固定上送风组件同时也提高了头戴护具的强
度,通过在弧形通风管的前端设置的底板以及在底板上导流件的设置,使得吹至人脸上的
空气一部分转移至人脸正面的两侧位置处,与现有技术相比,减轻了直吹正面所带来的不
适感,提高了操作人员佩戴操作时的舒适程度。

附图说明

[002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风道送风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6]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图1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0027]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风向调节组件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风向调节组件中另一种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风向调节组件打开时的风流向示意图;
[0031]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佩戴上风道送风机构时风向调节组件闭合时的风流向示意图;
[0032]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头戴护具的透视图;
[0033]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头戴护具的侧视图;
[0034]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头戴护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5]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型空气过滤器的剖视图;
[0036]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型过滤器中振动膜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8]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
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
“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39]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
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
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40] 如图1至图7所示的上风道送风机构,包括帽带结构10和上送风组件20;
[0041] 帽带结构10包括水平环形紧固帽带11和横向帽带12,水平环形紧固帽带11用于固定佩戴者头部四周位置,横向帽带12的两端与水平环形紧固帽带11连接,且朝向远离水平
环形紧固帽带11的方向弯折设置;帽带结构10为本领域常用的结构,其作用在于将与帽带
结构10连接的头罩或者面罩等连接从而牢靠地固定在佩戴者头上。
[0042] 上送风组件20包括一弧形通风管21,弧形通风管21整体与横向帽带12垂直设置,弧形通风管21的前端与后端均与水平环形紧固帽带11连接,且弧形通风管21的底部与横向
帽带12的顶部固定连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如图1中所示,弧形通风管21可以是矩形管,通
过折弯成型使得弧形通风管21底部与佩戴者的头顶大致贴合;弧形通风管21可以是金属材
质也可以是塑料等其他材质;在具体进行固定时,如图1中所示,可以在前端采用紧固件固
定,在后端采用固定在帽带结构10后端的固定套,弧形通风管21的后端穿过固定套后使用
紧固件固定。
[0043] 其中,弧形通风管21的前端具有出风口21a、设置在出风口21a底侧且朝向出风方向延伸的底板22以及可拆卸地固定在底板22上且在出风方向一端开口设置的盖板23,盖板
23与底板22之间构成出风腔,且底板22前端扩口设置,出风腔的出风区域覆盖佩戴者的整
个面部区域;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将底板22扩口设置,覆盖到人面部的前面和侧面的大
部分区域,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而且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底板22的形状并非直板状,而是从
内朝外的方向具有一定弧度,从而使得底板22也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底板22的两侧还具
有安装盖板23的卡槽,在具体安装时,盖板23上具有卡口,而出风口21a的上方具有卡扣,在
底板22上还具有螺纹盲孔,通过卡槽、卡扣以及螺纹盲孔的设置,使得盖板23的安装更加便
捷可靠。
[0044] 底板22上设置有导流件24,导流件24设置在出风口21a的前端中间位置,导流件24具有两对称设置的导流翼24a,两导流翼24a朝向底板22前端的两侧延伸设置,且延伸长度
不超过出风口21a宽度的1/4,以使得大部分从出风口21a吹出的风吹向人脸两侧区域。这里
需要指出的是,如图3中所示,导流件24可以为一体成型,通过这种设置,一方面可以提高导
流件24的固定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加工效率。
[0045]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上送风组件20固定在帽带结构10上,从上送风机构的后部输入空气从前端吹出,利用帽带结构10固定上送风组件20同时也提高了头戴护具30的强
度,通过在弧形通风管21的前端设置的底板22以及在底板22上导流件24的设置,使得吹至
人脸上的空气一部分转移至人脸正面的两侧位置处,与现有技术相比,减轻了直吹正面所
带来的不适感,提高了操作人员佩戴操作时的舒适程度。
[0046]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导流件24的稳定性,请继续参照图3,导流件24还包括支撑板24b,支撑板24b固定在两导流翼24a中间。通过支撑板24b的设置,一方面在固
定导流件24时提高了导流件24与底板22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粘接时的强度,另一方面通过
支撑件的设置,可以抵抗出风口21a处风流的冲击,提高导流件24的使用寿命。
[0047] 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导流件24的使用可靠性,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中所示,出风口21a前端中央位置设置有压缩口21b,压缩口21b与支撑板24b的位置相对
应。通过压缩口21b的设置,可以减少直吹向导流件24顶端的风量,以降低导流件24受到的
冲击,另一方面通过压缩口21b的设置,还可以提高出风口21a的结构强度,此外,还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降低噪声。
[0048]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不对吹向中央位置的风向造成过大的影响,导流翼24a的长度往往设置的比较短,在远离导流翼24a边缘的区域,由于风的冲击,依然会导致部分风
从中间吹入,为了克服该问题,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还包括两导流板23a,
两导流板23a设置在底板22与盖板23构成的出风腔内部的前端位置,且位于两导流翼24a的
延长线上,两导流板23a与两所数导流翼24a之间具有间距,两导流板23a固定在底板22和/
或盖板23上。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导流板23a的固定位置可以是如图4中所示的固定在底板
22上,也可以是如图1中所示固定在盖板23内侧,也可以二者各固定一个。通过导流板23a的
设置,对正面吹入人面部的风向进一步进行了调节,从而提高了操作人员佩戴的舒适性。
[0049]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具有风向调节功能,以便于对设置在人脸前端起雾的透镜进行去雾操作,具体的,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中所示,包括风向调节组件
25,风向调节组件25包括两导向板25a和驱动两导向板25a的同一端互相靠近或者远离的驱
动组件,导向板25a设置在导流翼24a与导流板23a之间,且导向板25a的一端铰接在导流翼
24a与导流板23a之间的连线上,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两导向板25a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
间切换;这里的第一位置如图2中所示,当两导向板25a处于第一位置时,两导向板25a处于
基本竖直平行的状态,从出风口21a吹出的风大部分从两导向板25a之间吹出;如图6中所
示,通过这种设置,可以使得从风的主流从中间部分吹向人脸的正面部分,从而将人眼正对
着的透镜上的雾吹散,不影响操作人员的正常观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此时从出风口21a
吹出的风大部分从中间部分吹出,但仍然有少部分从两侧吹出。
[0050] 第二位置如图4所示,当透镜去雾结束后,操作人员可以将两导向板25a调整至第二位置,如图7所示,当两导向板25a处于第二位置时,两导向板25a与其对应的导流翼24a和
导流板23a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以将大部分风导向出风腔的两侧区域。此时大部分的风从两
侧吹出,中间只有少部分残留吹出,通过这种设置,减少了人眼口鼻直吹造成的不适感,提
高了佩戴舒适度。
[0051]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两种调节导向板25a的驱动组件,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两导向板25a中间的转动件25c和两个
传动件25b,两传动件25b一端与转动件25c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相应侧的导向板25a的内侧
转动连接,驱动组件还包括转动设置在盖板23上且与转动件25c固定连接的旋钮25d。请参
照图2和图4,当往右拧动转动件25c时,右侧的传动件25b被往下拉,而左侧的转动件25c被
往右拉,从而使得两导向板25a均被往中间拉动;为了防止拉动距离过大导致的无法反向推
动两传动件25b,请继续参照图2,转动件25c上还设置有弧形定位槽25c1,底板22或者盖板
23上具有定位柱,定位柱设置在弧形定位槽25c1内,用以限制转动件25c的转动角度。通过
定位槽的设置,保证了转动件25c的正反向正常驱动;
[0052]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向板25a在其铰接点处设置有齿轮,驱动组件为设置在两导向板25a之间的轮组,轮组至少包括主齿以及与其中一个齿轮连
接的副齿,驱动组件还包括转动设置在盖板23上且与主齿固定连接的旋钮25d。在上述两个
实施例中,旋钮25d均设置在盖板23外侧,通过转动旋钮25d即可实现对风向的调节,无需借
助外部设备,也无需脱下头戴护具30,提高了操作人员的操作便捷性。
[0053]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如图8至图10所示的头戴护具30、上风道送风机构和防护头罩,防护头罩与上风道送风机构的帽带结构10连接,防护头罩内部具有用于容
纳佩戴者头部的内部空间,防护头罩的前端具有半开放式窗口31,窗口31的上半部分与上
风道送风机构的盖板23连通,窗口31的下半部分固定有透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实
施例中的头戴护具30可以是半封闭式头戴护具30,也可以是全封闭式头戴护具30,或者面
罩。
[0054]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请求保护一种电动防护设备,包括上述头戴护具30和与头戴护具30连接的空气过滤器(图中未示出),空气过滤器与头戴护具30连接,以将过滤后的
空气输入至头戴护具30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具备空气动力的空气过滤器为现有技术,其
包括一个过滤网和吸风机构,将从外部吸入的空气经过滤网过滤后即可送入至头戴护具30
内部。
[0055]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减轻现有技术中空气过滤器的重量,减轻佩戴者的承重,还涉及了一种微型空气过滤器,如图11和图12所示,其通过螺纹可拆卸的固定在弧形通风
管21的后端,包括一与弧形通风管21尾端连接的壳体、固定在壳体一端用于过滤空气的过
滤网、固定在壳体内部的振动膜、固定在振动膜中间的陶瓷压电片以及设置在壳体外部与
陶瓷压电片连接的驱动电源;其中,在振动膜上开设有孔位,孔位朝向外侧的面上具有阻挡
网,孔位上还设置有可自由摆动的挡风片,当陶瓷压电片通电时带动振动膜朝向靠近或者
远离弧形通风管21的方向振动,当远离弧形通风管21时,由于压力作用,振动膜孔位上的挡
风片打开,外部空气进入至膜内侧;当振动膜靠近弧形通风管21时,由于阻挡网的设置,挡
风片被固定在孔位中,此时振动膜无法使空气通过,从而压迫空气进入至弧形通风管21中,
当振动膜不停的振动时,就构成了一个单向吹风片,从而使得空气源源不断的被吹入至上
风道送风机构中。
[0056]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
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
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