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走防止装置及门窗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1135598.7

文献号 : CN11272733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梅泽奈央相泽隆介

申请人 : YKK AP 株式会社

摘要 :

一种自走防止装置(6),具备:卡合构件(7)及接收构件(100),其中该卡合构件被安装于框架及纱窗中的一方且具有与纱窗的移动方向交叉的第一卡合面(853),且该接收构件被安装于框架及纱窗中的另一方且具有与第一卡合面抵接而限制纱窗移动的第二卡合面(724)。卡合构件具备卡合构件本体(8),该卡合构件本体具有第一卡合面(853),且向下方移动而定位于第一卡合位置,向上方移动而定位于第一非卡合位置。卡合构件本体中能沿上下方向移动的长度设定为:能利用滚轮对纱窗的高度进行调整的长度,与在第一卡合位置第一卡合面、第二卡合面沿纱窗的移动方向重叠的区域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加后的长度以上。本发明能够提升便利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自走防止装置,其限制通过滚轮在框架上滚动而相对于所述框架移动的纱窗的移动,具备:卡合构件,其安装于所述框架及所述纱窗中的一方,且具有与所述纱窗的移动方向交叉的第一卡合面,以及接收构件,其安装于所述框架及所述纱窗中的另一方,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面抵接而限制所述纱窗的移动的第二卡合面,其中,所述卡合构件具备卡合构件本体,所述卡合构件本体具有所述第一卡合面,且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第一方向移动而定位于第一卡合位置,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而定位于第一非卡合位置,所述第一卡合位置是:所述卡合构件本体与所述接收构件抵接而使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被限制,且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相向的位置,所述第一非卡合位置是: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未重叠的位置,所述卡合构件本体中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长度,设定为将下列长度相加后的长度以上:能够利用所述滚轮对所述纱窗的高度进行调整的长度;以及在所述第一卡合位置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重叠的区域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走防止装置,其中,

所述接收构件具备锁扣机构,所述锁扣机构具有:接收构件本体,其具有所述第二卡合面;以及第二施力构件,其对所述接收构件本体向所述第二方向施力,所述接收构件本体在对应所述纱窗的移动而与所述卡合构件本体滑动接触,同时抵抗由所述第二施力构件施加的作用力而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并定位于第二非卡合位置后,通过所述第二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并定位于第二卡合位置,所述第二卡合位置是:所述接收构件本体与所述卡合构件本体抵接而使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被限制,且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相向的位置,所述第二非卡合位置是: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未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走防止装置,其中,

所述卡合构件具有第一施力构件,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对所述卡合构件本体向所述第一方向施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走防止装置,其中,

所述卡合构件及所述接收构件中被安装于所述框架的构件,通过固定件自室内侧安装至所述框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走防止装置,其中,

所述框架上设置有贯穿孔,

所述卡合构件及所述接收构件中被安装于所述框架的构件,具备被插入至所述贯穿孔的突起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走防止装置,其中,

所述卡合构件被安装于所述框架。

7.一种自走防止装置,其限制通过滚轮在框架上滚动而相对于所述框架移动的纱窗的移动,具备:卡合构件,其安装于所述框架及所述纱窗中的一方,且具有与所述纱窗的移动方向交叉的第一卡合面,以及接收构件,其安装于所述框架及所述纱窗中的另一方,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面抵接而限制所述纱窗的移动的第二卡合面,其中,所述卡合构件具备卡合构件本体,所述卡合构件本体具有所述第一卡合面,且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第一方向移动而定位于第一卡合位置,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而定位于第一非卡合位置,所述第一卡合位置是: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相向的位置,所述第一非卡合位置是: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未重叠的位置,所述接收构件具备锁扣机构,所述锁扣机构具有:接收构件本体,其具有所述第二卡合面;以及第二施力构件,其对所述接收构件本体向所述第二方向施力,所述接收构件本体在对应所述纱窗的移动而与所述卡合构件本体滑动接触,同时抵抗由所述第二施力构件施加的作用力而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并定位于第二非卡合位置后,通过所述第二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并定位于第二卡合位置,所述第二卡合位置是: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相向的位置,所述第二非卡合位置是: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未重叠的位置。

8.一种门窗,其具备:

框架;

纱窗,其具有在所述框架上滚动的滚轮,通过所述滚轮的滚动而相对于所述框架移动;

以及

自走防止装置,其限制所述纱窗移动,

其中所述自走防止装置是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自走防止装置。

说明书 :

自走防止装置及门窗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走防止装置、及配备有该自走防止装置的门窗,该自走防止装置限制通过滚轮在框架上滚动而相对于该框架移动的纱窗的移动。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就限制纱窗移动的自走防止装置(纱窗锁定装置)而言,已知有具备安装于框架的锁定部件、及安装于纱窗的接收部件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自走防止装置中,锁定构件具备通过使用者在上下方向移动的操作部、以及能与该操作部成为一体而在上下方向移动且可卡止设于接收构件上的钩片的卡合部。而且,使用者通过操作该操作部,使钩片卡止于卡合部。藉此使得纱窗的移动被限制。此外,在解除纱窗移动被限制的状态时,使用者通过操作该操作部而解除钩片被卡止于卡合部的状态。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2974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自走防止装置中,利用滚轮调整纱窗的高度的情形下,因锁定构件与接收构件的高度的位置关系改变,使得钩片被卡止于卡合部的长度(钩片对卡合部的卡扣范围)改变。因此,在使用者利用滚轮调整纱窗的高度的情形下,为了使该长度为适当长度,需进行调整接收构件相对于纱窗的安装位置的操作(以下,记载为第一操作)。
[0006] 此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自走防止装置中,使用者在限制纱窗移动时,需进行操作该操作部的操作(以下,记载为第二操作)。
[0007] 因此,期望无需使用者进行第一操作、第二操作而能够提升便利性的技术。
[0008]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以提供能够提升便利性的自走防止装置及门窗为目的。
[0009]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自走防止装置为限制通过滚轮在框架上滚动而相对于所述框架移动的纱窗的移动的自走防止装置,具备:卡合构件,其安装于所述框架及所述纱窗中的一方,且具有与所述纱窗的移动方向交叉的第一卡合面;以及接收构件,其安装于所述框架及所述纱窗中的另一方,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面抵接而限制所述纱窗的移动的第二卡合面,其中,所述卡合构件具备卡合构件本体,所述卡合构件本体具有所述第一卡合面,且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第一方向移动而定位于第一卡合位置,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而定位于第一非卡合位置;所述第一卡合位置是所述卡合构件本体抵接所述接收构件而使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被限制,且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相向的位置,所述第一非卡合位置是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未重叠的位置;所述卡合构件本体中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长度,设定为将下列长度相加后的长度以上:能够利用所述滚轮对所述纱窗的高度进行调整的长度;以及在所述第一卡合位置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重叠的区域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
[0010] 此外,本发明的自走防止装置为限制通过滚轮在框架上滚动而相对于所述框架移动的纱窗的移动的自走防止装置,具备:卡合构件,其安装于所述框架及所述纱窗中的一方,且具有与所述纱窗的移动方向交叉的第一卡合面;以及接收构件,其安装于所述框架及所述纱窗中的另一方,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面抵接而限制所述纱窗的移动的第二卡合面,其中,所述卡合构件具备卡合构件本体,所述卡合构件本体具有所述第一卡合面,且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第一方向移动而定位于第一卡合位置,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而定位于第一非卡合位置,所述第一卡合位置是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相向的位置,所述第一非卡合位置是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未重叠的位置,所述接收构件具备锁扣机构,所述锁扣机构具有:接收构件本体,其具有所述第二卡合面;以及第二施力构件,其对所述接收构件本体向所述第二方向施力;所述接收构件本体在对应所述纱窗的移动而与所述卡合构件本体滑动接触,同时抵抗由所述第二施力构件施加的作用力而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而定位于第二非卡合位置后,通过所述第二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而定位于第二卡合位置;所述第二卡合位置是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相向的位置,所述第二非卡合位置是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未重叠的位置。
[0011] 此外,本发明的门窗具备:框架;纱窗,其具有在所述框架上滚动的滚轮,通过所述滚轮的滚动而相对于所述框架移动;以及自走防止装置,其限制所述纱窗移动,其中所述自走防止装置是上述的自走防止装置。
[0012] 依据本发明的自走防止装置及门窗,能够提升便利性。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实施方式的门窗的纵截面图。
[0014] 图2是实施方式的门窗的横截面图。
[0015] 图3是表示自走防止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0016] 图4是表示自走防止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0017] 图5是表示卡合构件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18] 图6是表示卡合构件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19] 图7是说明卡合构件的安装方法的图。
[0020] 图8是表示接收构件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21] 图9A至图9D是说明自走防止装置的动作的图。
[0022]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图。
[0023]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图。
[0024]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图。
[0025] 符号说明
[0026] 1 门窗
[0027] 2     框架
[0028] 5     纱窗
[0029] 6     自走防止装置
[0030] 7     卡合构件
[0031] 8、8A 卡合构件本体
[0032] 40    第一施力构件
[0033] 57    滚轮
[0034] 70    接收构件本体
[0035] 100   接收构件
[0036] 101   锁扣机构
[0037] 102   第二施力构件
[0038] 112   突起部
[0039] 243   贯穿孔
[0040] 724   第二卡合面
[0041] 853   第一卡合面
[0042] SC1   固定螺钉(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以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实施方式)加以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再者,在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符号。
[0044] 门窗的概略结构
[0045]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门窗1的纵截面图。图2为本实施方式的门窗1的横截面图。
[0046] 此外,以下记载的“进深方向”为沿着门窗1的深度的方向(图1及图2的箭头Ar的方向)。关于沿着进深方向的平面,或称为进深面,关于与进深方向正交的平面,或称为主视面。
[0047] 门窗1由双向滑动窗所构成。此门窗1具备框架2、内门窗扇3、外门窗扇4、及纱窗5。
[0048] 框架2是通过将上框21、下框22、图2中位于左侧的左纵框23、及图2中位于右侧的右纵框24组成框而构成,并以沿着建筑物的开口部(附图中省略)的边缘部的方式而被安装。
[0049] 这些框构件21~24均为合成树脂制或铝等金属制的挤压型材,在整个长度上具有大致相同的截面形状。
[0050] 在这些框构件21~24中,在上框21中的室外侧的边缘部,均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室外翅部(fin part)211。此外,在下框22中的室外侧的边缘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室外翅部221。再者,在左纵框23中的室外侧的边缘部,形成有图2中向右侧突出的室外翅部231。此外,在右纵框24中的室外侧的边缘部中,形成有图2中向左侧突出的室外翅部241。这些室外翅部211、221、231、241在进深方向上的位置均相同。因此,这些室外翅部211、221、231、
241的室外侧的各主视面均大致齐平。
[0051] 此外,在各室外翅部211、221、231、241中,形成于下框22的室外翅部221具有作为本发明的导轨而引导纱窗5移动的功能。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室外翅部221记载为导轨221。
[0052] 内门窗扇3及外门窗扇4具有相同的结构,且分别以能够沿图2中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而被安装于框架2。
[0053] 纱窗5位于较外门窗扇4更靠室外侧,且以能够沿图2中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而被安装于框架2。此纱窗5具备框体51、及纱网52。
[0054] 框体51是通过将上框53、下框54、图2中位于左侧的左纵框55、及图2中位于右侧的右纵框56以纵长横短的方式组成方框而构成。而且,通过将各框构件53~56组成方框,使得在框体51中形成有连通室内外的开口。而且,纱网52以覆盖该开口的方式被安装于框体51。
[0055] 这些框构件53~56均为合成树脂制或铝等金属制的挤压型材,在整个长度上具有大致相同的截面形状。
[0056] 上框53具备基部531、及翅部532。
[0057] 基部531具有沿上框53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方筒形状。以下,将在基部531中构成上方的进深面的壁部,记载为进深面壁部533。
[0058] 翅部532具备:第一翅部534,其自进深面壁部533的室内侧的边缘部,向室内侧延伸;以及第二翅部535,其自该第一翅部534的室内侧的边缘部,相对于该第一翅部534呈大致直角地弯曲而向上方延伸。
[0059] 这里,在纱窗5被安装至框架2的状态下,第二翅部535相对于形成于上框21的室外翅部211位于室内侧。而且,该室外翅部211的下端部定位于第二翅部535与安装于第一翅部534上的安装座536之间。藉此,使得纱窗5的上部沿进深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0060] 下框54具备基部541、及翅部542。
[0061] 基部541具有沿下框54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方筒形状。以下,将在基部541中构成室内侧的主视面的壁部,记载为主视面壁部543。
[0062] 翅部542具备:第一翅部544,其自主视面壁部543的室内侧的主视面,向室内侧突出;以及第二翅部545,其自该第一翅部544的室内侧的边缘部,相对于该第一翅部544大致直角地弯曲而向下方延伸。
[0063] 这里,在纱窗5被安装至框架2的状态下,第二翅部545相对于导轨221位于室内侧。而且,该导轨221的上端部被定位于第二翅部545与主视面壁部543之间。
[0064] 此外,在由主视面壁部543及翅部542所包围的空间中,设有可在导轨221上滚动的滚轮57。
[0065] 这里,纱窗5构成为可通过利用滚轮57来调整该纱窗5的高度。此外,就利用滚轮57来调整纱窗5的高度的构造而言,可采用公知的构造。
[0066] 左纵框55具备基部551、及一对翅部552。
[0067] 基部551具有沿着左纵框55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方筒形状。以下,将在基部551中构成图2中左侧的进深面的壁部,记载为进深面壁部553。
[0068] 一对翅部552是进深面壁部553中分别自图2中左侧的进深面向图2中左侧延伸的部分,并沿着进深方向相向。
[0069] 右纵框56与左纵框55在图2中具有左右对称的形状。即,右纵框56具备分别与基部551(包含进深面壁部553)及一对翅部552相同的基部561(包含进深面壁部563)及一对翅部
562。
[0070] 在以上说明的门窗1中,在框架2及纱窗5中设置有自走防止装置6,其用于限制纱窗5相对于框架2沿图2中左右方向的移动。
[0071] 以下,针对自走防止装置6的结构进行说明。
[0072] 自走防止装置的结构
[0073] 图3及图4是表示自走防止装置6的结构的立体图。此外,在图3及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连同自走防止装置6,也图示出框架2中的右纵框24、及纱窗5中的右纵框56。
[0074] 自走防止装置6具备被安装于框架2(右纵框24)的卡合构件7、及被安装于纱窗5(右纵框56)的接收构件100。
[0075] 卡合构件的结构
[0076] 图5及图6是表示卡合构件7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77] 卡合构件7被安装于右纵框24中的室外翅部241。此卡合构件7具备:卡合构件本体8;第一、第二覆盖构件9、10;固定板30;第一施力构件40;及2个固定螺钉SC1。
[0078] 卡合构件本体8具有上下对称的形状。此卡合构件本体8具备:基部81、第一至第三突出部82~84、及镰刀部85。
[0079] 基部81是各板面配置为分别面向室内侧及室外侧的姿势的大致平板。
[0080] 此基部81的图5中左侧的边缘部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中,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缺口部811。据此,使得基部81在自室内侧观看的情形下,具有左开口框形状。以下,将缺口部811的边缘部中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边缘部,记载为边缘部812。
[0081] 此基部81具有上下各端部813、814相对于具有缺口部811的中央部分815向室内侧偏移(offset)的阶梯形状。
[0082] 此外,在中央部分815中,相对于边缘部812在图5中右侧的位置处,设置有一对第一长孔816,其贯穿该中央部分815的内外,并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且设置为分别沿上下方向隔开预定间隔。
[0083] 第一至第三突出部82~84自上方以该第一至第三突出部82~84的顺序设置于边缘部812。
[0084] 第一、第三突出部82、84是自边缘部812,相对于基部81为大致直角地弯曲而分别向室外侧延伸的板体,具有相同的形状。
[0085] 第二突出部83具备第一至第四延伸部831~834。
[0086] 第一延伸部831是自边缘部812,相对于基部81为大致直角地弯曲而向室外侧延伸的板体。
[0087] 第二延伸部832是自第一延伸部831的室外侧的边缘部,相对于该第一延伸部831大致直角地弯曲而向图6中左侧,与基部81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板体。
[0088] 第三延伸部833是自第二延伸部832的图6中左侧的边缘部,相对于该第二延伸部832为大致直角地弯曲而向室外侧延伸的板体。
[0089] 第四延伸部834是自第三延伸部833的室外侧的边缘部,相对于该第三延伸部833为大致直角地弯曲而向图6中右侧,与基部81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板体。
[0090] 此外,在第二突出部83设置有第一、第二开口部835、836。
[0091] 第一开口部835是横跨第二、第三延伸部832、833,贯穿该第二、第三延伸部832、833的内外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口部。
[0092] 第二开口部836是横跨第三、第四延伸部833、834,贯穿该第三、第四延伸部833、834的内外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口部。以下,将第二开口部836的边缘部中位于室内侧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边缘部,记载为边缘部837。
[0093] 镰刀部85为与接收构件100卡合的部分。此镰刀部85为大致T字状的板体,具有:基部851,其自边缘部837,相对于第三延伸部833为大致直角地弯曲而向图6中右侧延伸;以及一对镰刀部本体852,其自该基部851的顶端,分别沿上下方向伸出。
[0094] 而且,一对镰刀部本体852的图6中左侧的侧端部,分别由与图2中的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平坦面构成,且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卡合面853。此外,一对镰刀部本体852的图6中右侧的侧端部,分别由随着靠近上侧或靠近下侧而向第三延伸部833侧倾斜的倾斜面854构成。
[0095] 第一覆盖构件9是自室内侧覆盖基部81的构件,具有上下对称的形状。此第一覆盖构件9具备底面部91、及第一至第三侧壁部92~94。
[0096] 底面部91为各板面配置为分别面向室内侧及室外侧的姿势的大致平板,是与基部81沿进深方向相向的部分。此底面部91具有对应基部81而上下的各端部911、912相对于中央部分913向室内侧偏移的阶梯形状。此外,在中央部分913中,与一对第一长孔816沿进深方向相向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具有与该第一长孔816相同的形状的一对第二长孔914。
[0097] 此外,在底面部91的室外侧的板面中,沿着进深方向观看的情形下,在位于缺口部811内的区域中,沿上下方向分别隔开预定间隔而设置有向室外侧突出的一对钩915。
[0098] 再者,在底面部91的室外侧的板面中,一对钩915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向室外侧突出且供第一施力构件40的一端固定的第一固定用突起916。
[0099] 第一侧壁部92具备侧壁部本体921、及卡止片922。
[0100] 侧壁部本体921是自底面部91的上侧的边缘部向室外侧突出的部分。
[0101] 卡止片922是自侧壁部本体921的室外侧的边缘部,相对于该侧壁部本体921为大致直角地弯曲而向下侧与底面部91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部分。这里,卡止片922中的图6中左侧的区域向室内侧凹进。以下,将该图6中左侧的区域(向室内侧凹进的区域),记载为凹部923。
[0102] 第二侧壁部93设置于底面部91的下侧的边缘部,且具有与第一侧壁部92上下对称的形状。即,第二侧壁部93具备:分别与侧壁部本体921、卡止片922(包含凹部923)相同的侧壁部本体931、卡止片932(包含凹部933)。
[0103] 第三侧壁部94自底面部91的图6中右侧的边缘部向室外侧突出,且上下的各端部分别与第一、第二侧壁部92、93连接。
[0104] 在以上说明的第一覆盖构件9中,在底面部91的上下的各端部911、912与第一、第二侧壁部92、93的各卡止片922、932之间,分别设有自图5中右侧延伸至第三侧壁部94的槽缝SL1。
[0105] 而且,卡合构件本体8通过将上下的各端部813、814分别自图5中右侧插入槽缝SL1中而安装于第一覆盖构件9。据此,使得卡合构件本体8及第一覆盖构件9成为一体。
[0106] 第二覆盖构件10为自室外侧覆盖基部81的构件,具有上下对称的形状。此第二覆盖构件10具备底面部11、及第一至第三侧壁部12~14。
[0107] 底面部11为各板面配置为分别面向室内侧及室外侧的姿势的大致平板,是与基部81沿进深方向相向的部分。
[0108] 在此底面部11的图5中右侧的边缘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缺口部111。这里,该缺口部111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尺寸设定为,较第三延伸部833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尺寸更长。
[0109] 此外,在底面部11的室内侧的板面中,沿着进深方向观看的情形下,在位于第一开口部835内的区域中,设有向室内侧突出的大致圆柱状的突起部112。这里,在该突起部112的顶端处,设有随着靠近图5中左侧而向室内侧倾斜的倾斜面112a。
[0110] 再者,在底面部11的室内侧的板面中,沿着进深方向观看的情形下,位于缺口部811内的区域中,沿上下方向隔开预定间隔而设置有向室内侧分别突出的一对第二固定用突起113。
[0111] 此外,在底面部11的室内侧的板面中,沿着进深方向观看的情形下,位于缺口部811内的区域中,在自上下方向上的两侧夹着一对第二固定用突起113的位置上,设有一对钩接收部114。
[0112] 钩接收部114形成为具有立起部115及卡止部116的L字状,该立起部115自底面部11的室内侧的板面向室内侧突出,该卡止部116自该立起部115的顶端,相对于该立起部115大致直角地弯曲而向上侧或下侧延伸。
[0113] 第一侧壁部12为自底面部11的上侧的边缘部向室内侧突出的部分。
[0114] 此第一侧壁部12中的图5中右侧的区域,在基端部分具有自图5中右侧端部向左侧延伸的槽缝SL2,形成为截面大致L字状。此外,在第一侧壁部12中,该图5中右侧区域向室外侧凹进。以下,将该图5中右侧区域(向室外侧凹进的区域),记载为凹部121。
[0115] 第二侧壁部13设置于底面部11的下侧的边缘部,具有与第一侧壁部12上下对称的形状。即,第二侧壁部13具有分别与槽缝SL2及凹部121相同的槽缝SL2及凹部131。
[0116] 第三侧壁部14自底面部11的图5中左侧的边缘部向室内侧突出,且上下的各端部分别与第一、第二侧壁部12、13连接。
[0117] 固定板30为各板面配置为分别面向室内侧及室外侧的姿势的大致平板,具有上下对称的形状。而且,固定板30通过将上下各端部分别自图5中右侧插入槽缝SL2中而安装于第二覆盖构件10。据此,使得固定板30及第二覆盖构件10成为一体。
[0118] 在此固定板30中,沿上下方向隔开预定间隔而设置有分别贯穿其内外,且分别与一对固定螺钉SC1螺合的螺钉孔31。该固定螺钉SC1相当于本发明的固定件。
[0119] 此外,对于固定板30,在螺钉孔31、31之间的位置设有供突起部112插入的缺口部32。
[012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施力构件40由拉伸螺旋弹簧构成,一端被固定于第一固定用突起916,且另一端被固定于一对第二固定用突起113中位于下方的第二固定用突起113。而且,第一施力构件40总是对第一覆盖构件9(卡合构件本体8)向下方(第一卡合位置)施力。
[0121] 卡合构件的安装方法
[0122] 图7是说明卡合构件7的安装方法的图。
[0123] 这里,在右纵框24中的室外翅部241处,设有分别贯穿具内外且供一对固定螺钉SC1分别插入的一对螺钉插入孔242、及供突起部112插入的贯穿孔243(图5、图6)。
[0124] 首先,操作员通过分别将卡合构件本体8的上下的各端部813、814插入槽缝SL1,使该卡合构件本体8及第一覆盖构件9成为一体。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卡合构件本体8及第一覆盖构件9成为一体后的单元,记载为第一单元UT1。
[0125] 此外,操作员通过将固定板30的上下各端部分别插入槽缝SL2,使得该固定板30及第二覆盖构件10成为一体。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固定板30及第二覆盖构件10成为一体后的单元,记载为第二单元UT2。
[0126] 接着,操作员将第二单元UT2组装到第一单元UT1。
[0127] 具体而言,操作员将第一施力构件40固定于第一、第二固定用突起916、113,同时将第二单元UT2定位于由第二、第三延伸部832、833及镰刀部85所包围的空间SP1(图6)中。而且,操作员将第三延伸部833紧靠在缺口部111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边缘部,同时将第二单元UT2压靠于第一单元UT1。据此,一对钩915被卡止于一对钩接收部114(卡止部116)。即,第一、第二单元UT1、UT2通过一对钩915卡止到一对钩接收部114,而限制向彼此远离的方向的移动。此外,第一单元UT1,因一对钩915能沿着卡止部116而滑动,从而能相对于第二单元UT2,沿着该卡止部116的延伸方向而移动。而且,在此状态下,突起部112经由第一开口部
835,突出至由基部81及第一、第二延伸部831、832所包围的空间SP2(图6)。
[0128] 接着,操作员将彼此组合后的第一、第二单元UT1、UT2暂时固定到室外翅部241。
[0129] 具体而言,操作员将第一、第二单元UT1、UT2向图7中右侧压靠,以使室外翅部241挤进空间SP2。而且,突出至空间SP2的突起部112其倾斜面112a在室外翅部241的室外侧的主视面上滑动,最终被插入贯穿孔243中。即,通过将突起部112插入贯穿孔243,第一、第二单元UT1、UT2被暂时固定于室外翅部241。在该被暂时固定的状态下,第二单元UT2由于被插入至贯穿孔243的突起部112,从而向室外翅部241的主视面的面内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另一方面,第一单元UT1相对于第二单元UT2可沿上下方向(卡止部116的延伸方向)移动。此外,在该被暂时固定的状态下,室外翅部241位于凹部121、131内。
[0130] 接着,操作员利用螺丝起子DR,自室内侧经由一对第一、第二长孔816、914及一对螺钉插入孔242,将一对固定螺钉SC1分别与一对螺钉孔31螺合。
[0131] 通过以上的操作,卡合构件7被安装于室外翅部241。在此状态下,第一单元UT1在第一长孔816及第二长孔914的长边方向的长度D0(参照图9A至图9D)内,可沿上下方向移动。
[0132] 接收构件的结构
[0133] 图8是表示接收构件1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134] 接收构件100配置于右纵框56中由进深面壁部563及一对翅部562所包围的空间SP3(图4)。此接收构件100具备:支承构件60;及具有接收构件本体70和第二施力构件102的锁扣机构101。
[0135] 支承构件60是支承锁扣机构101的同时将该锁扣机构101安装于进深面壁部563的构件,具有以与进深方向正交的平面为基准而对称的形状。此支承构件60具备相向壁部61、一对引导壁部62、63、及安装壁部64。
[0136] 相向壁部61是配置为与进深面壁部563相向的平板。
[0137] 在此相向壁部61中,在上侧的边缘部设置有向下侧凹进且对应纱窗5的移动而供卡合构件7的镰刀部85插入的缺口部611。
[0138] 一对引导壁部62、63是分别自相向壁部61的室内侧及室外侧的边缘部,相对于该相向壁部61为大致直角地弯曲而向进深面壁部563(向图8中右侧)延伸,分别与一对翅部562相向的平板。
[0139] 在这一对引导壁部62、63中,设置有分别贯穿其内外,并沿上下方向分别延伸的长孔621、631。
[0140] 安装壁部64具备弹簧固定部641、及接收构件安装部642。
[0141] 弹簧固定部641是自相向壁部61的下侧的边缘部,相对于该相向壁部61为大致直角地弯曲而向进深面壁部563延伸的平板。
[0142] 接收构件安装部642是自弹簧固定部641的进深面壁部563侧的边缘部,相对于该弹簧固定部641为大致直角地弯曲而向下侧延伸的平板。
[0143] 在此接收构件安装部642中,设置有供用于将接收构件100相对于进深面壁部563固定的固定螺钉(附图中省略)插入的螺钉插入孔643。
[0144] 接收构件本体70具备移动构件71、及加强构件72。
[0145] 移动构件71具有以与进深方向正交的平面为基准而对称的形状。具体而言,移动构件71具有上侧开口的有底部的四方筒形状。而且,移动构件71配置于由相向壁部61及一对引导壁部62、63所包围的空间SP4中。
[0146] 在此移动构件71的外表面,在上侧且相向壁部61侧的角部处,设置有随着靠近上侧而向进深面壁部563侧倾斜的倾斜面711。
[0147] 此外,在移动构件71,在与一对引导壁部62、63相向的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分别被插入于长孔621、631的引导突起712。而且,移动构件71在空间SP4中,引导突起712与长孔621、631的边缘部滑动接触的同时,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0148] 再者,在移动构件71中,在底面上设置有向下侧突出的固定用突起713。
[0149] 加强构件72配置于移动构件71内,且为加强该移动构件71的构件,具有以与进深方向正交的平面为基准而对称的形状。此加强构件72具备第一至第三加强壁部721~723。
[0150] 第一加强壁部721为在与进深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板。
[0151] 在此第一加强壁部721中,进深面壁部563侧的板面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卡合面724。
[0152] 第二、第三加强壁部722、723是分别自第一加强壁部721的室内侧及室外侧的边缘部,相对于该第一加强壁部721为大致直角地弯曲而向进深面壁部563延伸的平板。
[015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施力构件102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一端被固定于固定用突起713,另一端被固定于弹簧固定部641。而且,第二施力构件102总是对接收构件本体70向上方(第二卡合位置)施力。
[0154] 自走防止装置的动作
[0155] 接着,针对上述自走防止装置6的动作,参照图9A至图9D加以说明。
[0156] 图9A至图9D是说明自走防止装置6的动作的图。具体而言,图9A及图9B是说明通过利用滚轮57将纱窗5的高度调整为最低位置的状态下的自走防止装置6的动作的图。图9C及图9D是说明通过利用滚轮57将纱窗5的高度调整为最高位置的状态下的自走防止装置6的动作的图。此外,在图9A至图9D中,图示出卡合构件本体8位于第一卡合位置,接收构件本体70位于第二卡合位置的状态。
[0157] 这里,第一卡合位置是指:卡合构件本体8(镰刀部85)与接收构件100(接收构件本体70)抵接而向下方(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方向)的移动受限制,且第一、第二卡合面853、724沿纱窗5的移动方向(图9A、图9C中的左右方向)相向的位置。此外,第二卡合位置是指:
接收构件本体70与卡合构件本体8(镰刀部85)抵接而向上方(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方向)的移动受限制,且第一、第二卡合面853、724沿纱窗5的移动方向相向的位置。
[0158] 使纱窗5(接收构件100)向右纵框24移动(图9A、图9C中,向右方向移动)时,镰刀部85中的下方的镰刀部本体852的倾斜面854,与接收构件本体70的倾斜面711抵接。进一步使纱窗5向右纵框24移动时,该倾斜面854、711彼此滑动接触的同时,卡合构件本体8抵抗由第一施力构件40施加的作用力而向上方移动,定位于第一、第二卡合面853、724沿纱窗5的移动方向未重叠的第一非卡合位置。另一方面,接收构件本体70抵抗由第二施力构件102施加的作用力而向下方移动,定位于第一、第二卡合面853、724沿纱窗5的移动方向未重叠的第二非卡合位置。而且,使纱窗5向右纵框24进一步移动的结果为,该镰刀部本体852越过该倾斜面711时,卡合构件本体8通过第一施力构件40的作用力而向下方移动,被插入至移动构件71的内部。同样地,接收构件本体70通过第二施力构件102的作用力而向上方移动。而且,卡合构件本体8及接收构件本体70分别定位于图9A或图9C所示的第一、第二卡合位置。据此,使纱窗5(接收构件100)向左纵框23移动(图9A、图9C中,向左方向移动)时,第二卡合面
724与第一卡合面853抵接,而该纱窗5的移动受限制。
[0159] 在解除图9A或图9C所示的纱窗5的向左纵框23的移动受限制的状态的情形下,使用者抵抗由第一施力构件40施加的作用力,而用手将第一覆盖构件9(卡合构件本体8)向上方推压。据此,使得卡合构件本体8定位于第一非卡合位置。即,纱窗5的向左纵框23的移动受限制的状态被解除。
[01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构件本体8中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长度D0设定为,将能够利用滚轮57对纱窗5的高度进行调整的长度D1,与在第一卡合位置第一、第二卡合面853、724沿纱窗5的移动方向重叠的区域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D2(第一、第二卡合面853、724的接合范围)相加后的长度以上。此外,就该长度D0而言,除了该长度D1及该长度D2之外,还可以加入假定的施工误差的长度。
[0161] 其他实施方式
[0162] 以上虽说明了用以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但本发明并非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0163] 图10是对应图2的图,且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图。
[0164]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卡合构件7安装于右纵框24的室外翅部241,将接收构件100配置于右纵框56中的空间SP3,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0所示,也可以使图2所示的卡合构件7的上下反转而将该卡合构件7安装于左纵框23的室外翅部231,使图2所示的接收构件
100按该图2中的左右反转而配置于左纵框55中由进深面壁部553及一对翅部552所包围的空间中。在此情形下,纱窗5通过自走防止装置6来限制向右纵框24的移动。
[0165]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卡合构件7被安装于框架2,且接收构件100被安装于纱窗5,但不限于此,相反地,亦可采用卡合构件7被安装于纱窗5,且接收构件100被安装于框架2的结构。
[0166]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第一方向设为下方,将本发明的第二方向设为上方,但不限于此,相反地,亦可将本发明的第一方向设为上方,将本发明的第二方向设为下方。
[0167]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接收构件100虽采用锁扣机构101,但不限于此,亦可采用接收构件本体70相对于支承构件60不能移动而被固定的结构。
[0168]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亦可不设置第一施力构件40。
[0169] 图11及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图。具体而言,图11及图12是表示本变形例2的卡合构件本体8A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170]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卡合构件本体8中,基部81与第二突出部83(包含镰刀部85)为一体形成,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1或图12所示的本变形例2的卡合构件本体8A,基部81与第二突出部83(包含镰刀部85)可以独立构成。此外,在该卡合构件本体8A中,未设置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第一、第三突出部82、84。
[0171] 具体而言,构成卡合构件本体8A的基部81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基部81,追加了第一安装片817。
[0172] 第一安装片817是自边缘部812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向图11中左侧伸出的板体。此外,在第一安装片817中,沿上下方向隔开预定间隔而设置有分别贯穿其内外且供一对固定件SC2分别插入的第一插入孔818。
[0173] 同样地,构成卡合构件本体8A的第二突出部83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二突出部83,追加了第二安装片838。
[0174] 第二安装片838是自第一延伸部831的室内侧的边缘部,相对于该第一延伸部831为大致直角弯曲而向图11中左侧延伸的板体。此外,在第二安装片838中,沿上下方向隔开预定间隔而设置有分别贯穿其内外且供一对固定件SC2分别插入的第二插入孔839。
[0175] 而且,第二突出部83在第一、第二安装片817、838沿进深方向重叠的状态下,在各对第一、第二插入孔818、839中分别插入一对固定件SC2后,通过分别使该一对固定件SC2的端部变形而固定(铆接固定)于基部81。
[0176] 本发明的自走防止装置是限制通过滚轮在框架上滚动而相对于所述框架移动的纱窗的移动的自走防止装置,其具备卡合构件及接收构件,所述卡合构件安装于所述框架及所述纱窗中的一方,且具有与所述纱窗的移动方向交叉的第一卡合面,所述接收构件安装于所述框架及所述纱窗中的另一方,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面抵接而限制所述纱窗的移动的第二卡合面,其中,所述卡合构件具备卡合构件本体,所述卡合构件本体具有所述第一卡合面,且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第一方向移动而定位于第一卡合位置,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而定位于第一非卡合位置,所述第一卡合位置是所述卡合构件本体与所述接收构件抵接而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受限制且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相向的位置,所述第一非卡合位置为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未重叠的位置,作为在所述卡合构件本体中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长度设定为,将能够利用所述滚轮对所述纱窗的高度进行调整的长度、以及在所述第一卡合位置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重叠的区域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加后的长度以上。
[0177] 在本发明中,卡合构件本体中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长度设定为:利用滚轮而可调整纱窗的高度的长度、与在第一卡合位置第一、第二卡合面沿纱窗的移动方向重叠的区域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第一、第二卡合面的接合范围)相加后的长度以上。因此,即使利用滚轮调整纱窗的高度,且变更卡合构件与接收构件的高度的位置关系,仍然可将第一卡合位置中的第一、第二卡合面的接合范围总是维持在同一长度。
[0178] 据此,在利用滚轮调整纱窗的高度的情形下,使用者无需进行调整卡合构件与接收构件的高度的位置关系的操作(上述第一操作),能够提升便利性。
[0179]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的自走防止装置中,所述接收构件具备锁扣机构,所述锁扣机构具有:接收构件本体,其具有所述第二卡合面;及第二施力构件,其对所述接收构件本体向所述第二方向施力,其中,所述接收构件本体在对应所述纱窗的移动而与所述卡合构件本体滑动接触,同时抵抗由所述第二施力构件施加的作用力而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并定位于第二非卡合位置后,通过所述第二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并定位于第二卡合位置,所述第二卡合位置为所述接收构件本体与所述卡合构件本体抵接而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被限制,且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相向的位置,所述第二非卡合位置为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未重叠的位置。
[0180] 在本发明中,接收构件具备上述的锁扣机构。因此,若使纱窗移动,接收构件本体会自动地由第二非卡合位置向第二卡合位置移动。因此,使用者无需进行用以限制纱窗的移动的操作(上述的第二操作),能够使便利性进一步提升。
[0181] 此外,在接收构件中的接收构件本体构成为不能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的情形下,使卡合构件与该接收构件卡合时,需要用较大的力使纱窗移动。
[0182] 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卡合构件中的卡合构件本体与接收构件中的接收构件本体双方均构成为可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因此,即使用较小的力使纱窗移动,仍可使卡合构件与接收构件卡合,可进一步提升便利性。
[0183]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的自走防止装置中,所述卡合构件具有第一施力构件,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对所述卡合构件本体向所述第一方向施力。
[0184] 在本发明中,卡合构件具有上述的第一施力构件。因此,使用者在通过使卡合构件本体向第二方向移动而解除纱窗移动被限制的状态后,因所述卡合构件本体通过第一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自动地回到原来的位置,因此可以不用使所述卡合构件本体向第一方向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便利性。
[0185]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的自走防止装置中,所述卡合构件及所述接收构件中安装于所述框架的构件,通过固定件自室内侧安装至所述框架。
[0186] 依据本发明,因卡合构件及接收构件中被安装于框架的构件是如上述被安装,所以不会使固定件掉落在室外侧,可容易地进行安装操作。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便利性。
[0187]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的自走防止装置中,在所述框架上设有贯穿孔,且所述卡合构件及所述接收构件中安装于所述框架的构件,具备被插入至所述贯穿孔的突起部。
[0188] 依据本发明,若将上述的突起部插入至上述的贯穿孔,卡合构件及接收构件中被安装于框架的构件则可暂时固定于所述框架。因此,能够使便利性进一步提升。
[0189]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的自走防止装置中,所述卡合构件被安装于所述框架。
[0190] 依据本发明,因相对于接收构件比较重的卡合构件被安装至框架,可将比较轻量的所述接收构件安装于纱窗。因此,可使纱窗重量较轻,且可平滑地进行所述纱窗的移动。
[0191] 此外,本发明的自走防止装置是限制通过滚轮在框架上滚动而相对于所述框架移动的纱窗的移动的自走防止装置,其具备卡合构件及接收构件,所述卡合构件安装于所述框架及所述纱窗中的一方,且具有与所述纱窗的移动方向交叉的第一卡合面,所述接收构件安装于所述框架及所述纱窗中的另一方,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面抵接而限制所述纱窗的移动的第二卡合面,所述卡合构件具备卡合构件本体,所述卡合构件本体具有所述第一卡合面,且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第一方向移动而定位于第一卡合位置,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为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而定位于第一非卡合位置,所述第一卡合位置是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相向的位置,所述第一非卡合位置为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未重叠的位置,所述接收构件具备锁扣机构,所述锁扣机构具有接收构件本体及第二施力构件,其中,所述接收构件本体具有所述第二卡合面,所述第二施力构件对所述接收构件本体向所述第二方向施力,所述接收构件本体在对应所述纱窗的移动而与所述卡合构件本体滑动接触,同时抵抗由所述第二施力构件施加的作用力而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并定位于第二非卡合位置后,通过所述第二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并定位于第二卡合位置,所述第二卡合位置为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相向的位置,所述第二非卡合位置为所述第一卡合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面沿所述移动方向未重叠的位置。
[0192] 在本发明中,接收构件具备上述锁扣机构。因此,若使纱窗移动,接收构件本体会自动地自第二非卡合位置向第二卡合位置移动。因此,使用者无需进行用以限制纱窗的移动的操作(上述的第二操作),能够提升便利性。
[0193] 此外,在接收构件中的接收构件本体构成为不能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的情形下,使卡合构件与所述接收构件卡合时,需要用较大的力使纱窗移动。
[0194] 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卡合构件中的卡合构件本体与接收构件中的接收构件本体双方均构成为可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因此,即使用较小的力使纱窗移动,仍可使卡合构件与接收构件卡合,能够进一步提升便利性。
[0195] 本发明的门窗具备:框架;纱窗,其具有在所述框架上滚动的滚轮,通过所述滚轮的滚动而相对于所述框架移动;以及自走防止装置,其限制所述纱窗移动,其中所述自走防止装置为上述的自走防止装置。
[0196] 本发明的门窗因具备上述的自走防止装置,所以可产生与上述的自走防止装置相同的作用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