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圆纬机编织具有两面割圈绒双面布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260133.2

文献号 : CN11274637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黄小龙

申请人 : 江阴市鑫富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针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以圆纬机编织具有两面割圈绒双面布的方法,其包括针织第一布层步骤:所述第一编织机构上的织钩喂入毛纱,然后所述第一编织机构上的织针同时吃入毛纱和底纱,该所述织针织出第一布层即底纱组织,并通过织钩形成连接底纱的纱圈并驱动第一编织机构上的织刀对所述纱圈进行切纱,形成连接底纱组织的割圈绒,通过气体驱使割圈绒的绒毛通过所述第一编织机构的针床上的贯通槽,进入所述针床内。本发明具有方便编织具有双面割圈绒的双面布的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以圆纬机编织具有两面割圈绒双面布的方法,所述具有割圈绒双面布由一第一布层(41)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布层(41)连接的第二布层(42)所组成,所述第一布层(41)和第二布层(42)相背的一侧均成形多个割圈绒,所述圆纬机具有对应设置的第一编织机构(1)和第二编织机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含步骤:针织第一布层(41)步骤:所述第一编织机构(1)上的织钩(14)喂入毛纱(31),然后所述第一编织机构(1)上的织针(12)同时吃入毛纱(31)和底纱(32),该所述织针 (12)织出第一布层(41)即底纱组织,并通过织钩(14)形成连接底纱(32)的纱圈(45)并驱动第一编织机构(1)上的织刀(13)对所述纱圈(45)进行切纱,形成连接底纱组织的割圈绒(44),通过气体驱使割圈绒(44)的绒毛通过所述第一编织机构(1)的针床(11)上的贯通槽(112),进入所述针床(11)内;

针织第二布层(42)步骤:所述第二编织机构(2)上的织钩(24)喂入毛纱(34),然后所述第二编织机构(2)上的织针(22)同时吃入毛纱(34)和底纱(35),该所述织针(22)织出第二布层(42)即底纱组织,并通过织钩(24)形成连接底纱(35)的纱圈(48)并驱动第二编织机构(2)上的织刀(23)对所述纱圈(48)进行切纱,形成连接底纱组织的割圈绒(47),通过气体驱使割圈绒(47)的绒毛通过所述第二编织机构(2)的针床(21)上的贯通槽(212),进入所述针床(21)内;以及交织步骤:使用所述第一编织机构(1)的织针(12)和所述第二编织机构(2)的织针(22)同时交织,而以多个连接纱(33)将所述第一布层(41)与所述第二布层(42)连接,编成所述具有割圈绒双面布;

第一编织机构(1)包括针床(11)、多个吹气装置(15)、设置在针床(11)上的多个织针(12)、多个织钩(14)以及多个织刀(13),该针床(11)上的部分槽口(111)内设有贯通槽(112),设置贯通槽(112)的目的是当织刀(13)割纱圈(45)形成割圈绒(44),割圈绒(44)的绒毛由吹气装置(15)驱使进入针床(11)内部,装配时则需要将织钩(14)与织刀(13)的组合件装配在具有贯通槽(112)的槽口(111)内,织针(12)则装配在不具有贯通槽(112)的槽口(111)内;

第二编织机构(2)同样包括针床(21)、多个吹气装置(25)、设置在针床(21)上的多个织针(22)、多个织钩(24)以及多个织刀(23),该针床(21)上的部分槽口(211)内设有贯通槽(212),设置贯通槽(212)的目的是当织刀(23)割纱圈(48)形成割圈绒(47),割圈绒(47)的绒毛由吹气装置(25)驱使进入针床(21)内部,装配时则需要将织钩(24)与织刀(23)的组合件装配在具有贯通槽(212)的槽口(211)内,织针(22)则装配在不具有贯通槽(212)的槽口(211)内。

说明书 :

以圆纬机编织具有两面割圈绒双面布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针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以圆纬机编织具有两面割圈绒双面布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当今以圆纬机织成布料具有割圈绒的布料均仅具有单面,导致从业者如欲增加布料的丰厚感、保暖性或组织多样性,便需以黏合另一单面布料的方式,才可完成需求。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一是提供一种以圆纬机编织具有两面割圈绒双面布的方法,其具有方便编织具有双面割圈绒的双面布的效果。
[0004]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5] 一种以圆纬机编织具有两面割圈绒双面布的方法,所述具有割圈绒双面布由一第一布层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布层连接的第二布层所组成,所述第一布层和第二布层相背的一侧均成形多个割圈绒,所述圆纬机具有对应设置的第一编织机构和第二编织机构,所述方法包含步骤:
[0006] 针织第一布层步骤:所述第一编织机构上的织钩喂入毛纱,然后所述第一编织机构上的织针同时吃入毛纱和底纱,该所述织针织出第一布层即底纱组织,并通过织钩形成连接底纱的纱圈并驱动第一编织机构上的织刀对所述纱圈进行切纱,形成连接底纱组织的割圈绒,通过气体驱使割圈绒的绒毛通过所述第一编织机构的针床上的贯通槽,进入所述针床内;
[0007] 针织第二布层步骤:所述第二编织机构上的织钩喂入毛纱,然后所述第二编织机构上的织针同时吃入毛纱和底纱,该所述织针织出第二布层即底纱组织,并通过织钩形成连接底纱的纱圈并驱动第二编织机构上的织刀对所述纱圈进行切纱,形成连接底纱组织的割圈绒,通过气体驱使割圈绒的绒毛通过所述第二编织机构的针床上的贯通槽,进入所述针床内;以及
[0008] 交织步骤:使用所述第一编织机构的织针和所述第二编织机构的织针同时交织,而以多个连接纱将所述第一布层与所述第二布层连接,编成所述具有割圈绒双面布;
[0009] 第一编织机构包括针床、多个吹气装置、设置在针床上的多个织针、多个织钩以及多个织刀,该针床上的部分槽口内设有贯通槽,设置贯通槽的目的是当织刀割纱圈形成割圈绒,割圈绒的绒毛由吹气装置驱使进入针床内部,装配时则需要将织钩与织刀的组合件装配在具有贯通槽的槽口内,织针则装配在不具有贯通槽的槽口内;
[0010] 第二编织机构同样包括针床、多个吹气装置、设置在针床上的多个织针、多个织钩以及多个织刀,该针床上的部分槽口内设有贯通槽,设置贯通槽的目的是当织刀割纱圈形成割圈绒,割圈绒的绒毛由吹气装置驱使进入针床内部,装配时则需要将织钩与织刀的组合件装配在具有贯通槽的槽口内,织针则装配在不具有贯通槽的槽口内。
[0011]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12] 本发明该方法令该具割圈绒双面布直接由该圆纬机编织完成,简化了该具割圈绒双面布的生产程序。除此之外,本发明该具割圈绒双面布无需使用胶水黏合两布层,避免胶水残留物质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实施例中具有割圈绒双面布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是实施例中针筒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3是实施例中图1的局部示意图;
[0016] 图4是实施例中刀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5是实施例中织针吃入底纱和毛纱以及刀钩组件吃入毛纱的动作示意图;
[0018] 图6是实施例中刀钩组件拉伸毛纱的动作示意图;
[0019] 图7和图8是实施例中织针编织第一布层或第二布层的动作示意图;
[0020] 图9是实施例中织刀切割纱圈的动作示意图;
[0021] 图10是实施例中编织具有割圈绒双面布的步骤示意图;
[0022] 图1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0023] 图12为针筒的组件示意图;
[0024] 图13为本发明的运动位移轨迹示意图;
[0025] 图14为织针的运动位移轨迹示意图;
[0026] 图15为第一织钩和第二织钩的运动位移轨迹示意图;
[0027] 图16为织刀的运动位移轨迹示意图;
[0028] 图17为织针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18为第一织钩和第二织钩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19为织刀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20为三角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21为下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22为实施例3~实施例5各参数汇总表。
[0034] 图中,1、第一编织机构;11、针床;111、槽口;112、贯通槽;12、织针;13、织刀;14、织钩;15、吹气装置;2、第二编织机构;21、针床;211、槽口;212、贯通槽;22、织针;23、织刀;24、织钩;25、吹气装置;31、毛纱;32、底纱;33、连接纱;34、毛纱;35、底纱;41、第一布层;42、第二布层;43、连接层;44、割圈绒;45、纱圈;46、绒毛层;47、割圈绒;48、纱圈;49、绒毛层;100、针筒;101、上体;102、下体;103、插片;104、护齿;200、织针;201、针头;202、针舌;203、针脚;300、第一织钩;301、第一钩头;302、第一钩杆;303、第一钩脚;400、第二织钩;401、第二钩头;402、第二钩杆;403、第二钩脚;500、织刀;501、刀头;502、刀杆;601、第一段;602、第二段;603、第三段;604、第四段;605、第五段;606、第六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6] 实施例1:
[0037] 请参阅图1至图10,本发明提供一种以圆纬机针织具有割圈绒双面布的方法,首先解释本发明欲织成的该具有割圈绒双面布,该具有割圈绒双面布是由一第一布层41以及一与该第一布层41连接的第二布层42所组成,进一步地,第一布层41和第二布层42均是由一底纱组织以及多个连接该底纱组织的割圈绒组成。此外,本文于此所称该底纱组织是由一纱线交织产生,而该些割圈绒则分别是由另一纱线成环后割开形成。再者,用以实施本发明该方法的一圆纬机包含第一编织机构1和第二编织机构2,第一编织机构1和第二编织机构2为对应设置。
[0038] 第一编织机构1包括针床11、多个吹气装置15、设置在针床11上的多个织针12、多个织钩14以及多个织刀13,该针床11上的部分槽口111内设有贯通槽112,设置贯通槽112的目的是当织刀13割纱圈45形成割圈绒44,割圈绒44的绒毛由吹气装置15驱使进入针床11内部,装配时则需要将织钩14与织刀13的组合件装配在具有贯通槽112的槽口111内,织针12则装配在不具有贯通槽112的槽口111内。一实施例中,一把织刀13和两个织钩14组合在一起,形成刀钩组件,织刀13设置在两个织钩14之间,两个织钩14的底部叠合并焊接在一起。
[0039] 第二编织机构2同样包括针床21、多个吹气装置25、设置在针床21上的多个织针22、多个织钩24以及多个织刀23,该针床21上的部分槽口211内设有贯通槽212,设置贯通槽
212的目的是当织刀23割纱圈48形成割圈绒47,割圈绒47的绒毛由吹气装置25驱使进入针床21内部,装配时则需要将织钩24与织刀23的组合件装配在具有贯通槽212的槽口211内,织针22则装配在不具有贯通槽212的槽口211内。一实施例中,一把织刀23和两个织钩24组合在一起,形成刀钩组件,织刀23设置在两个织钩24之间,两个织钩24的底部叠合设置。
[0040]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第一编织机构1的织针12、织刀13、织钩14和第二编织机构2中的织针22、织刀23、织钩24由相应的三角座驱动运动,三角座上设置相应的路径,织针22、12,织刀23、13,织钩24、14的等部件沿各自相应的路径运动。
[0041] 进一步需要说的是,第一编织机构1与第二编织机构2的不同之处在于若第一编织机构1的针床11为上盘,则第二编织机构2的针床21则为下筒,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编织机构1与第二编织机构2的织针数量、织钩数量、织刀数量以及贯通槽的数量根据实际第一布层41和第二布层42绒毛的稀疏程度而有所不同。再进一步需要说的是,第一编织机构1和第二编织机构2中刀钩组件的数量相同或者相差整数倍。
[0042] 以下就圆纬机针织具有割圈绒双面布的方法加以说明,该方法包括:
[0043] 针织第一布层41步骤:第一编织机构1上的织钩14喂入毛纱31,然后第一编织机构1上的织针12同时吃入毛纱31和底纱32,该织针12织出第一布层41即底纱组织,并通过织钩
14形成连接底纱32的纱圈45并驱动第一编织机构1上的织刀13对纱圈45进行切纱,形成连接底纱组织的割圈绒44,吹气装置15产生气体,通过气体驱使割圈绒44的绒毛通过第一编织机构1的针床11上的贯通槽112,进入针床11内;
[0044] 针织第二布层42步骤:第二编织机构2上的织钩24喂入毛纱34,然后第二编织机构2上的织针22同时吃入毛纱34和底纱35,该织针22织出第二布层42即底纱组织,并通过织钩
24形成连接底纱35的纱圈48并驱动第二编织机构2上的织刀23对该纱圈48进行切纱,形成连接底纱组织的割圈绒47,通过气体驱使割圈绒47的绒毛通过第二编织机构2的针床21上的贯通槽212,进入针床21内;以及
[0045] 交织步骤:使用第一编织机构1的织针12和第二编织机构2的织针22同时交织,而以多个连接纱33将第一布层41与第二布层42连接,编成具有割圈绒双面布。
[0046]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针织第一布层41步骤和针织第二布层42步骤的针织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两个针织步骤织出的割圈绒绒毛的稀疏程度有所不同。
[0047] 进一步说明本发明该方法的实施经过,以第一编织机构1进行该第一布层41的针织,在针织过程中,该第一编织机构1的针床11被喂入毛纱31和底纱32,其中底纱32被该些织针12织成该底纱组织,毛纱31则除被该些织钩14作用而连接该底纱32组织之外,更被施予勾纱,也就是说,该毛纱31受其中一该织钩14下拉,进而形成前述所称该些纱圈45的其中之一。此后,该针床11驱动该些织刀13的其中之一,对挂于该织钩14的该纱圈45实施切纱,令该纱圈45被割开而形成连接该底纱32组织的该些割圈绒44的其中之一。进一步地,该割圈绒44的长度是取决于该纱圈45成形时受其中一织钩14的勾纱长度。
[0048] 随后,进入该针织第二布层42步骤,以第二编织机构2进行该第二布层42的针织,针织第一布层41的步骤可参照针织第二布层42步骤。
[0049] 于该第二布层42针织完成后,即进入该交织步骤,于此步骤进行时,该圆纬机的第一编织机构1和第二编织机构2被同时驱动,令该些连接纱33以半针交织或全针交织的方式,将该第一布层41及该第二布层42连接。
[0050] 此处需要的说明的是,若第一编织机构1的针床11为上盘,第一编织机构1的织针12相应的装配在该上盘上,则相应的第二编织机构2的针床21则为下筒,第二编织机构2的织针22、织刀23以及织钩24相应的装配在该下筒上;而如果第一编织机构1的针床11为下筒,第一编织机构1的织针12相应的装配在该下筒上,则相应的第二编织机构2的针床21为上盘,第二编织机构2的织针22、织刀23以及织钩24相应的装配在该上盘上。本实施例的附图中,以第一编织机构1的针床11为上盘,第二编织机构2的针床21则为下筒进行附图说明。
[0051] 综上所述,本发明该方法令该具割圈绒双面布可直接由该圆纬机编织完成,解决了习用制造方式衍生的生产程序繁琐问题。除此之外,本发明该具割圈绒双面布无需使用胶水黏合两布层,避免胶水残留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健康的危害。
[0052] 实施例2:
[0053] 图1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图12为针筒的组件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的运动位移轨迹示意图。结合图11、图12和图13,一种汗布贴合割绒布的针织圆纬机用针织工艺,包括针织圆纬机和编织动作。针织圆纬机包括编织机构。编织机构包括上盘组件和下盘组件。
[0054] 图17为织针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第一织钩和第二织钩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织刀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三角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下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7~图21,上盘组件和下盘组件均包括针筒100。针筒100包括一体成型的上体101和下体102。针筒100开设埋置弹簧用孔,孔内埋置弹簧。针筒口与弹簧之间的距离为15。针筒100开设缺口。缺口的深度为18。缺口贯穿针筒100的筒体,缺口用于插入第一织钩300和第二织钩400。下体102安装插片103。插片103内安装多组编织元件。上体101焊接一对护齿104。每组编织元件包括织针200、第一织钩300和第二织钩400。织针200包括针头201、针舌202和至少一个针脚203。针舌202和针脚203之间设置多个第一台阶204。针舌202的动程为11。针头201到从针头201往下第一个的第一台阶204的距离为14mm。第一织钩300包括第一钩头301、第一钩杆302和第一钩脚303。第一钩杆302上设置多个第二台阶304。第一钩头301到从第一钩头
301往下第一个的第二台阶304的距离为16mm,第二织钩400包括第二钩头401、第二钩杆402和第二钩脚403。第二钩杆402上设置多个第三台阶404。第二钩头401到从第二钩头401往下第一个的第三台阶404的距离为17mm,并且,l6=l7。第一钩杆302和第二钩杆402均开设凹槽。凹槽内插入织刀500。织刀500包括刀头501和刀杆502。初始工作状态时,第一钩脚303和第二钩脚403之间的距离为12。初始工作状态时,第一钩头301或第二钩头401和刀头501之间的距离为13。上盘组件的运动位移轨迹包括第一针段和第二针段。下盘组件的运动位移轨迹包括第一段601、第二段602、第三段603、第四段604、第五段605和第六段606。
[0055] 图14为织针的运动位移轨迹示意图,图15为第一织钩和第二织钩的运动位移轨迹示意图,图16为织刀的运动位移轨迹示意图。结合图14~图16,编织机构包括以下动作步骤:
[0056] 第一路:起半针,起刀。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一段601。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的织针200起半针与下盘组件的织针200起半针形成对拉,起到连接上盘线圈和下盘线圈的作用。同时下盘组件的织刀500向上挺Xmm,切断钩上的线圈。X≥l3。
[0057] 第二路:起针,起钩。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和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浮线。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二段602。下盘组件的织针200起针。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起钩。
[0058] 第三路:收针,收钩,挂毛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三段603。当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和第一织钩300达到最高点时,最高点和针筒口之间的垂直距离为Ymm,Y≤l2。此时,下盘组件的织针
200和第一织钩300同时挂毛纱。此时,下盘组件的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的状态。
[0059] 第四路:下盘完成挂毛纱,针不脱圈。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和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浮线。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四段604。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到达距针筒口的距离为11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开始平移。同时,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继续收钩,第一织钩300下沉且到达最低点。
[0060] 第五路:上盘挂纱,下盘第一次挂底纱。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的针和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的针起针,挂好纱后收针,完成上盘挂纱任务。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五段605。此时,下盘组件的织针
200、第一织钩300、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状态。当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到达最低点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挂一根底纱。下盘组件的第一次挂底纱完成后,收针脱圈。此时,下盘组件的的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的状态。上盘组件和下盘组件在第五路时为单独工作。
[0061] 第六路:下盘第二次挂底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六段606。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第二次挂一根底纱,可固定毛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第二次挂底纱完成后收针,完成绑毛纱。此时,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状态。
[0062] 第七路:第一织钩300更换为第二织钩400。第二织钩400按照第一织钩300的第一路→第六路循环。第一织钩300按照第二织钩400的第一路→第六路循环。上盘组件、下盘组件的其它的部件均照第一路→第六路循环,上盘组件和下盘组件的工作十二路为一个工作循环。
[0063] 在第四路或第十路中,第一织钩300或第二织钩400下沉的最低点为第一钩头301或第二钩头401距针筒的弹簧的距离Zmm,计算公式如下:Z=l4‑Y‑W‑N,式中,W为第一织钩300或第二织钩400不工作时,第一钩头301或第二钩头401和针筒口之间的距离,N为针筒
100的弹簧宽度。同时,l8≤W,使织刀500割断的毛纱可以达到针筒100的背面位置。
[0064] 图20为下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0所示,编织机构还包括三角、上三角座和下三角座。上三角座的三角有两条针道。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和第二针段运动由上三角座上的三角控制,可控制上盘组件的织针200在第一针段或第二针段起针或浮针。下三角座上安装四个三角。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第一织钩300、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对应在四个三角内运动。
[0065] 实施例3:
[0066] 上盘组件和下盘组件均包括针筒100。针筒100包括一体成型的上体101和下体102。针筒100开设埋置弹簧用孔,孔内埋置弹簧。针筒口与弹簧之间的距离为15。本实施例中,l5=28mm。下体102安装插片103。插片103内安装多组编织元件。上体101焊接一对护齿
104。每组编织元件包括织针200、第一织钩300和第二织钩400。
[0067] 织针200的规格为150mm,第一织钩300的规格为72mm,第二织钩400的规格为108.5mm,织刀500的规格为22.63m。织针200包括针头201、针舌202和至少一个针脚203。针舌202和针脚203之间设置多个第一台阶204。针舌202的动程为11=6mm。针头201到从针头
201往下第一个的第一台阶204的距离为14=50mm。第一织钩300包括第一钩头301、第一钩杆302和第一钩脚303。第一钩杆302上设置多个第二台阶304。第一钩头301到从第一钩头
301往下第一个的第二台阶304的距离为16mm,第二织钩400包括第二钩头401、第二钩杆402和第二钩脚403。第二钩杆402上设置多个第三台阶404。第二钩头401到从第二钩头401往下第一个的第三台阶404的距离为17mm,并且,l6=l7=46mm。第一钩杆302和第二钩杆402均开设凹槽。凹槽内插入织刀500。织刀500包括刀头501和刀杆502。初始工作状态时,第一钩脚
303和第二钩脚403之间的距离为12=31mm。初始工作状态时,第一钩头301或第二钩头401和刀头501之间的距离为13=4mm。上盘组件的运动位移轨迹包括第一针段和第二针段。下盘组件的运动位移轨迹包括第一段601、第二段602、第三段603、第四段604、第五段605和第六段606。
[0068] 编织机构包括以下动作步骤:
[0069] 第一路:起半针,起织刀。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一段601。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的织针200起半针与下盘组件的织针200起半针形成对拉,起到连接上盘线圈和下盘线圈的作用。同时下盘组件的织刀500向上挺Xmm,X≥l3,即X≥4mm,切断钩上的线圈。本实施例中优选,X=4mm。即盘组件的织刀500向上挺4mm,切断钩上的线圈。
[0070] 第二路:起针,起钩。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和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浮线。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二段602。下盘组件的织针200起针。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起钩。
[0071] 第三路:收针,收钩,挂毛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三段603。当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和第一织钩300达到最高点时,最高点和针筒口之间的垂直距离为Ymm,Y≤l2即Y≤31mm。本实施例中优选,Y=16mm。此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和第一织钩300同时挂毛纱。此时,下盘组件的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的状态。
[0072] 第四路:下盘完成挂毛纱,针不脱圈。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和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浮线。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四段604。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到达距针筒口的距离为4mm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开始平移。同时,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继续收钩,第一织钩300下沉且到达最低点。第一织钩300下沉的最低点为第一钩头301距针筒的弹簧的距离Zmm,计算公式如下:Z=l4‑Y‑W‑N,式中,W为第一织钩300或第二织钩400不工作时,第一钩头301或第二钩头401和针筒口之间的距离,N为针筒100的弹簧宽度。本实施例中,W=20mm,N=4mm,Z=50‑16‑20‑4=
10mm.
[0073] 第五路:上盘挂纱,下盘第一次挂底纱。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的针和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的针起针,挂好纱后收针,完成上盘挂纱任务。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五段605。此时,下盘组件的织针
200、第一织钩300、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状态。当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到达最低点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挂一根底纱。下盘组件第一次挂底纱完成后,收针脱圈。
此时,下盘组件的的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的状态。
[0074] 第六路:下盘第二次挂底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第二次挂一根底纱,可固定毛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第二次挂底纱完成后收针,完成绑毛纱。此时,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状态。
[0075] 第七路:第一织钩300更换为第二织钩400。第二织钩400按照第一织钩300的第一路→第六路循环。第一织钩300按照第二织钩400的第一路→第六路循环。上盘组件、下盘组件的其它的部件均照第一路→第六路循环,上盘组件和下盘组件的工作十二路为一个工作循环。
[0076] 具体地,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一段601。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的织针200起半针与下盘组件的织针200起半针形成对拉,起到连接上盘线圈和下盘线圈的作用。同时下盘组件的织刀500向上挺Xmm,X≥5mm,切断钩上的线圈。本实施例中优选,X=4mm。即盘组件的织刀500向上挺4mm,切断钩上的线圈。
[0077] 第八路:起针,起钩。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和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浮线。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二段602。下盘组件的织针200起针。下盘组件的第二织钩400起钩。
[0078] 第九路:收针,收钩,挂毛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三段603。当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和第一织钩300达到最高点时,最高点和针筒口之间的垂直距离为Ymm,Y≤l2即Y≤33mm。本实施例中优选,Y=13.5mm。此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和第二织钩400同时挂毛纱。此时,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的状态。
[0079] 第十路中,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四段604。第二织钩400下沉的最低点为第二钩头401距针筒的弹簧的距离Zmm,计算公式如下:Z=l4‑Y‑W‑N,式中,W为第一织钩300或第二织钩400不工作时,第一钩头301或第二钩头401和针筒口之间的距离,N为针筒100的弹簧宽度。本实施例中,W=20mm,N=4mm,Z=50‑16‑20‑4=10mm。
[0080] 第十一路:上盘挂纱,下盘第一次挂底纱。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的针和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的针起针,挂好纱后收针,完成上盘挂纱任务。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五段605。此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第一织钩300、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状态。当下盘组件的第二织钩400到达最低点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挂一根底纱。下盘组件的第一次挂底纱完成后,收针脱圈。此时,下盘组件的的第一织钩3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的状态。
[0081] 第十二路:下盘第二次挂底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第二次挂一根底纱,可固定毛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第二次挂底纱完成后收针,完成绑毛纱。此时,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状态。
[0082] 实施例4:
[0083] 上盘组件和下盘组件均包括针筒100。针筒100包括一体成型的上体101和下体102。针筒100开设埋置弹簧用孔,孔内埋置弹簧。针筒口与弹簧之间的距离为15。本实施例中,l5=30mm。下体102安装插片103。插片103内安装多组编织元件。上体101焊接一对护齿
104。每组编织元件包括织针200、第一织钩300和第二织钩400。
[0084] 织针200的规格为152mm,第一织钩300的规格为74mm,第二织钩400的规格为110.5mm,织刀500的规格为22.63mm。织针200包括针头201、针舌202和至少一个针脚203。针舌202和针脚203之间设置多个第一台阶204。针舌202的动程为11=8mm。针头201到从针头
201往下第一个的第一台阶204的距离为14=52mm。第一织钩300包括第一钩头301、第一钩杆302和第一钩脚303。第一钩杆302上设置多个第二台阶304。第一钩头301到从第一钩头
301往下第一个的第二台阶304的距离为16mm,第二织钩400包括第二钩头401、第二钩杆402和第二钩脚403。第二钩杆402上设置多个第三台阶404。第二钩头401到从第二钩头401往下第一个的第三台阶404的距离为17mm,并且,l6=l7=48mm。第一钩杆302和第二钩杆402均开设凹槽。凹槽内插入织刀500。织刀500包括刀头501和刀杆502。初始工作状态时,第一钩脚
303和第二钩脚403之间的距离为12=33mm。初始工作状态时,第一钩头301或第二钩头401和刀头501之间的距离为13=5mm。上盘组件的运动位移轨迹包括第一针段和第二针段。下盘组件的运动位移轨迹包括第一段601、第二段602、第三段603、第四段604、第五段605和第六段606。
[0085] 编织机构包括以下动作步骤:
[0086] 第一路:起半针,起织刀。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一段601。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的织针200起半针与下盘组件的织针200起半针形成对拉,起到连接上盘线圈和下盘线圈的作用。同时下盘组件的织刀500向上挺Xmm,X≥l3,即X≥5mm,切断钩上的线圈。本实施例中优选,X=5mm。即盘组件的织刀500向上挺5mm,切断钩上的线圈。
[0087] 第二路:起针,起钩。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和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浮线。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二段602。下盘组件的织针200起针。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起钩。
[0088] 第三路:收针,收钩,挂毛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三段603。当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和第一织钩300达到最高点时,最高点和针筒口之间的垂直距离为Ymm,Y≤l2即Y≤33mm。本实施例中优选,Y=18mm。此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和第一织钩300同时挂毛纱。此时,下盘组件的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的状态。
[0089] 第四路:下盘完成挂毛纱,针不脱圈。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和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浮线。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四段604。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到达距针筒口的距离为4mm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开始平移。同时,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继续收钩,第一织钩300下沉且到达最低点。第一织钩300下沉的最低点为第一钩头301距针筒的弹簧的距离Zmm,计算公式如下:Z=l4‑Y‑W‑N,式中,W为第一织钩300或第二织钩400不工作时,第一钩头301或第二钩头401和针筒口之间的距离,N为针筒100的弹簧宽度。本实施例中,W=20mm,N=4mm,Z=52‑18‑20‑4=
10mm.
[0090] 第五路:上盘挂纱,下盘第一次挂底纱。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的针和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的针起针,挂好纱后收针,完成上盘挂纱任务。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五段605。此时,下盘组件的织针
200、第一织钩300、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状态。当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到达最低点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挂一根底纱。下盘组件第一次挂底纱完成后,收针脱圈。
此时,下盘组件的的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的状态。
[0091] 第六路:下盘第二次挂底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第二次挂一根底纱,可固定毛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第二次挂底纱完成后收针,完成绑毛纱。此时,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状态。
[0092] 第七路:第一织钩300更换为第二织钩400。第二织钩400按照第一织钩300的第一路→第六路循环。第一织钩300按照第二织钩400的第一路→第六路循环。上盘组件、下盘组件的其它的部件均照第一路→第六路循环,上盘组件和下盘组件的工作十二路为一个工作循环。
[0093] 具体地,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一段601。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的织针200起半针与下盘组件的织针200起半针形成对拉,起到连接上盘线圈和下盘线圈的作用。同时下盘组件的织刀500向上挺Xmm,X≥5mm,切断钩上的线圈。本实施例中优选,X=5mm。即盘组件的织刀500向上挺5mm,切断钩上的线圈。
[0094] 第八路:起针,起钩。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和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浮线。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二段602。下盘组件的织针200起针。下盘组件的第二织钩400起钩。
[0095] 第九路:收针,收钩,挂毛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三段603。当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和第一织钩300达到最高点时,最高点和针筒口之间的垂直距离为Ymm,Y≤l2即Y≤33mm。本实施例中优选,Y=18mm。此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和第二织钩400同时挂毛纱。此时,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的状态。
[0096] 第十路中,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四段604。第二织钩400下沉的最低点为第二钩头401距针筒的弹簧的距离Zmm,计算公式如下:Z=l4‑Y‑W‑N,式中,W为第一织钩300或第二织钩400不工作时,第一钩头301或第二钩头401和针筒口之间的距离,N为针筒100的弹簧宽度。本实施例中,W=20mm,N=4mm,Z=52‑18‑20‑4=10mm。
[0097] 第十一路:上盘挂纱,下盘第一次挂底纱。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的针和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的针起针,挂好纱后收针,完成上盘挂纱任务。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五段605。此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第一织钩300、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状态。当下盘组件的第二织钩400到达最低点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挂一根底纱。下盘组件的第一次挂底纱完成后,收针脱圈。此时,下盘组件的的第一织钩3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的状态。
[0098] 第十二路:下盘第二次挂底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第二次挂一根底纱,可固定毛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第二次挂底纱完成后收针,完成绑毛纱。此时,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状态。
[0099] 实施例5:
[0100] 上盘组件和下盘组件均包括针筒100。针筒100包括一体成型的上体101和下体102。针筒100开设埋置弹簧用孔,孔内埋置弹簧。针筒口与弹簧之间的距离为15。本实施例中,l5=32mm。下体102安装插片103。插片103内安装多组编织元件。上体101焊接一对护齿
104。每组编织元件包括织针200、第一织钩300和第二织钩400。
[0101] 织针200的规格为154mm,第一织钩300的规格为76mm,第二织钩400的规格为112.5mm,织刀500的规格为22.63mm。织针200包括针头201、针舌202和至少一个针脚203。针舌202和针脚203之间设置多个第一台阶204。针舌202的动程为11=8mm。针头201到从针头
201往下第一个的第一台阶204的距离为14=54mm。第一织钩300包括第一钩头301、第一钩杆302和第一钩脚303。第一钩杆302上设置多个第二台阶304。第一钩头301到从第一钩头
301往下第一个的第二台阶304的距离为16mm,第二织钩400包括第二钩头401、第二钩杆402和第二钩脚403。第二钩杆402上设置多个第三台阶404。第二钩头401到从第二钩头401往下第一个的第三台阶404的距离为17mm,并且,l6=l7=50mm。第一钩杆302和第二钩杆402均开设凹槽。凹槽内插入织刀500。织刀500包括刀头501和刀杆502。初始工作状态时,第一钩脚
303和第二钩脚403之间的距离为12=35mm。初始工作状态时,第一钩头301或第二钩头401和刀头501之间的距离为13=4mm。上盘组件的运动位移轨迹包括第一针段和第二针段。下盘组件的运动位移轨迹包括第一段601、第二段602、第三段603、第四段604、第五段605和第六段606。
[0102] 编织机构包括以下动作步骤:
[0103] 第一路:起半针,起织刀。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一段601。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的织针200起半针与下盘组件的织针200起半针形成对拉,起到连接上盘线圈和下盘线圈的作用。同时下盘组件的织刀500向上挺Xmm,X≥l3,即X≥4mm,切断钩上的线圈。本实施例中优选,X=4mm。即盘组件的织刀500向上挺4mm,切断钩上的线圈。
[0104] 第二路:起针,起钩。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和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浮线。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二段602。下盘组件的织针200起针。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起钩。
[0105] 第三路:收针,收钩,挂毛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三段603。当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和第一织钩300达到最高点时,最高点和针筒口之间的垂直距离为Ymm,Y≤l2即Y≤35mm。本实施例中优选,Y=18mm。此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和第一织钩300同时挂毛纱。此时,下盘组件的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的状态。
[0106] 第四路:下盘完成挂毛纱,针不脱圈。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和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浮线。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四段604。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到达距针筒口的距离为4mm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开始平移。同时,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继续收钩,第一织钩300下沉且到达最低点。第一织钩300下沉的最低点为第一钩头301距针筒的弹簧的距离Zmm,计算公式如下:Z=l4‑Y‑W‑N,式中,W为第一织钩300或第二织钩400不工作时,第一钩头301或第二钩头401和针筒口之间的距离,N为针筒100的弹簧宽度。本实施例中,W=22mm,N=4mm,Z=54‑18‑22‑4=
10mm.
[0107] 第五路:上盘挂纱,下盘第一次挂底纱。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的针和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的针起针,挂好纱后收针,完成上盘挂纱任务。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五段605。此时,下盘组件的织针
200、第一织钩300、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状态。当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到达最低点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挂一根底纱。下盘组件第一次挂底纱完成后,收针脱圈。
此时,下盘组件的的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的状态。
[0108] 第六路:下盘第二次挂底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第二次挂一根底纱,可固定毛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第二次挂底纱完成后收针,完成绑毛纱。此时,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状态。
[0109] 第七路:第一织钩300更换为第二织钩400。第二织钩400按照第一织钩300的第一路→第六路循环。第一织钩300按照第二织钩400的第一路→第六路循环。上盘组件、下盘组件的其它的部件均照第一路→第六路循环,上盘组件和下盘组件的工作十二路为一个工作循环。
[0110] 具体地,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一段601。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的织针200起半针与下盘组件的织针200起半针形成对拉,起到连接上盘线圈和下盘线圈的作用。同时下盘组件的织刀500向上挺Xmm,X≥4mm,切断钩上的线圈。本实施例中优选,X=4mm。即盘组件的织刀500向上挺4mm,切断钩上的线圈。
[0111] 第八路:起针,起钩。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和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浮线。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二段602。下盘组件的织针200起针。下盘组件的第二织钩400起钩。
[0112] 第九路:收针,收钩,挂毛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三段603。当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和第一织钩300达到最高点时,最高点和针筒口之间的垂直距离为Ymm,Y≤l2即Y≤35mm。本实施例中优选,Y=18mm。此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和第二织钩400同时挂毛纱。此时,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的状态。
[0113] 第十路中,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四段604。第二织钩400下沉的最低点为第二钩头401距针筒的弹簧的距离Zmm,计算公式如下:Z=l4‑Y‑W‑N,式中,W为第一织钩300或第二织钩400不工作时,第一钩头301或第二钩头401和针筒口之间的距离,N为针筒100的弹簧宽度。本实施例中,W=22mm,N=4mm,Z=54‑18‑22‑4=10mm。
[0114] 第十一路:上盘挂纱,下盘第一次挂底纱。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的针和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的针起针,挂好纱后收针,完成上盘挂纱任务。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的位置、第一织钩300的位置、第二织钩400的位置和织刀500的位置均位于第五段605。此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第一织钩300、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状态。当下盘组件的第二织钩400到达最低点时,下盘组件的织针200挂一根底纱。下盘组件的第一次挂底纱完成后,收针脱圈。此时,下盘组件的的第一织钩3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的状态。
[0115] 第十二路:下盘第二次挂底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第二次挂一根底纱,可固定毛纱。下盘组件的织针200第二次挂底纱完成后收针,完成绑毛纱。此时,上盘组件的第一针段、上盘组件的第二针段、下盘组件的第一织钩300、第二织钩400和织刀500均处在不工作状态。
[0116] 图22为实施例3~实施例5各参数汇总表,11、l2、l3、l4、l5、l6、l7、X、Y和W的数值均为变量,N为定量,满足Z=l4‑Y‑W‑N=10mm即可。
[0117]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