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及施工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008939.2

文献号 : CN11279722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薛鸿儒余艮乐岳振吴翔张海涛芮兵杰闫雪松张凯吴新春

申请人 : 安徽省新路建设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工作井施工,中部顶压墙,斜向支撑施工,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应变片安装,泥浆循环体系、电线路系统施工,顶进设备、接收井施工,泥水平衡顶管机吊放,同步吊放管节、同步顶进施工,设备拆除,土方回填。本发明在管道中部设置工作井,在管道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接收井,让两个顶管机同时反向作业,使施工速度成倍提升,施工周期是传统方法的一半左右;且由于顶进距离的缩短,中继间的使用数量也大大减少,不仅仅降低了施工成本,还简化了施工步骤,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经济效益。

权利要求 :

1.一种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于在复杂环境超长距离下铺设管线,管线由多根管节(4)组成,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工作井施工:

在管线中部,以管线为中轴的地面(2)进行测量放线确定工作井(8)开挖线,在开挖线处挖除土体至预定深度,在工作井(8)上预留管节(4)的进洞口;

步骤二、中部顶压墙、斜向支撑施工:

在工作井(8)内浇筑混凝土形成中部顶压墙(12),在中部顶压墙(12)的侧面安装斜向支撑(17),中部顶压墙(12)通过斜向支撑(17)固定在工作井(8)内;

步骤三、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应变片安装:

在中部顶压墙(12)两侧墙面各安装一对用于实时监测中部顶压墙(12)的偏压力的压力传感器(19),在工作井(8)沿管线的轴线的两侧钻孔并安装有位移传感器(15),位移传感器(15)置于工作井(8)的四角处,在斜向支撑(17)上安装应变片(18);

步骤四、泥浆循环体系、电线路系统施工:

开挖泥浆循环池(16),用于安装泥浆分离系统和注浆系统,检查泥路循环和供电系统是否正常;

步骤五、顶进设备、接收井施工:

在中部顶压墙(12)两侧均安装顶进设备(6),在管线两端分别沿地面向下开挖接收井(1),接收井(1)施工时预留管节(4)的出洞口;

步骤六、泥水平衡顶管机吊放:

在中部顶压墙(12)两侧同步下放两部泥水平衡顶管机(3),利用顶进设备(6)同步开启两部泥水平衡顶管机(3)的反向顶进工作;

步骤七、同步吊放管节、同步顶进施工:

根据压力、位移和应变的监测数据调整两侧的顶进过程,若有一侧的顶进反力大于另一侧顶进反力的10%,则放缓反力较大一侧的顶进速度和/或加快反力较小一侧的顶进速度;

步骤八、重复步骤七直至泥水平衡顶管机(3)达到接收井(1);

步骤九、设备拆除:

拆除工作井内的中部顶压墙(12)、斜向支撑(17),吊出顶进设备(6),向工作井(8)内吊放相应的管节(4),将整个超长距离顶管连接;

步骤十、土方回填:

对工作井(8)两侧的进洞口进行密封,对工作井(8)进行土方回填(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工作井(8)包括在底部通过浇筑混凝土形成的工作井基础(10)以及工作井基础(10)向上延伸形成的工作井井壁(9),工作井基础(10)和工作井井壁(9)形成整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在开挖线处挖除土体至预定深度具体包括:沿预施工的工作井井壁(9)两侧打设U型钢板桩至设计深度,采用液压抓斗成槽机在U型钢板桩之间进行工作井井壁(9)土体的挖除施工,挖土成槽后吊放钢筋笼并浇筑混凝土成四边闭合的工作井井壁(9),然后上拔回收U型钢板桩,挖除工作井(8)内土体至预定深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工作井井壁(9)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沿管线的轴线的两侧为长边,其中管节(4)的进洞口(22)开设在两侧短边的工作井井壁(9),将位移传感器(15)置于两侧长边的工作井井壁(9),用于监测工作井(8)中轴线是否发生位移产生偏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浇筑混凝土形成中部顶压墙(12)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工作井基础(10)中部打设竖桩(14),并以竖桩(14)为中轴打设对称的斜桩(13),然后在工作井基础(10)、斜桩(13)和竖桩(14)顶部搭接绑扎钢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三中,斜向支撑(17)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井井壁(9)和中部顶压墙(12)之间,应变片(18)安装在斜向支撑(17)的中部,用于消除或降低残余的应力,防止斜向支撑(17)变形与开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五中,在施工顶进设备(6)之前,先在中部顶压墙(12)两侧的工作井基础(10)上螺栓安装支撑柱(11),再将两部顶进设备(6)分别吊放到中部顶压墙(12)两侧支撑柱(11)上,两台顶进设备(6)沿接收井(1)的方向双向将泥水平衡顶管机(3)和管节(4)分别向接收井(1)顶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工作井(8)内的管节(4)施工时,工作井基础(10)上铺设有管道基础(20),管节(4)置于管道基础(20)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顶进设备(6)包括主顶设备双节等压油缸、底盘导轨。

说明书 :

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管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地下管线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加之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顶管技术将在我国地下管线的施工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顶管技术具有经济、高效,保护环境的综合功能,在我国已得到大量地实际工程应用。
[0003] 顶管施工类型分为手掘式、挤压式、泥水平衡式、三段两铰型水力挖土式、多刀盘土压平衡式。其中泥水平衡式顶管是一种以全断面切削土体,以泥水压力来平衡土压力和地下水压力,又以泥水作为输送弃土介质的机械自动化顶管施工法。在复杂地质环境中,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机顶管较人工顶管安全。传统泥水平衡式顶管施工方法的特点是一侧工作井,一侧接收井,由一个顶管机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作业。但是这种方法应用于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的施工中存在以下问题:顶进速度慢周期长;且往往需要设置多个中继间,增加施工成本。
[0004] 因此,在复杂环境超长距离的管道施工过程中,顶管施工的顶进速度慢,施工成本高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0005]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及施工方法,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顶管施工的顶进速度慢、施工成本高的问题,采用的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结构简单,施工速度快,能有效改善施工质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技术效益。
[0006] 为了实现以上任一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的施工方法,用于在复杂环境超长距离下铺设管线,管线由多根管节组成,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 步骤一、工作井施工:
[0008] 在管线中部,以管线为中轴的地面进行测量放线确定工作井开挖线,在开挖线处挖除土体至预定深度,在工作井上预留管节的进洞口;
[0009] 步骤二、中部顶压墙、斜向支撑施工:
[0010] 在工作井内浇筑混凝土形成中部顶压墙,在中部顶压墙的侧面安装斜向支撑,中部顶压墙通过斜向支撑固定在工作井内;
[0011] 步骤三、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应变片安装:
[0012] 在中部顶压墙两侧墙面各安装一对用于实时监测中部顶压墙的偏压力的压力传感器,在工作井沿管线的轴线的两侧钻孔并安装有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置于工作井的四角处,在斜向支撑上安装应变片;
[0013] 步骤四、泥浆循环体系、电线路系统施工:
[0014] 开挖泥浆循环池,用于安装泥浆分离系统和注浆系统,检查泥路循环和供电系统是否正常;步骤五、顶进设备、接收井施工:
[0015] 在中部顶压墙两侧均安装顶进设备,在管线两端分别沿地面向下开挖接收井,接收井施工时预留管节的出洞口;
[0016] 步骤六、泥水平衡顶管机吊放:
[0017] 在中部顶压墙两侧同步下放两部泥水平衡顶管机,利用顶进设备同步开启两部泥水平衡顶管机的反向顶进工作;
[0018] 步骤七、同步吊放管节、同步顶进施工:
[0019] 根据压力、位移和应变的监测数据调整两侧的顶进过程,若有一侧的顶进反力大于另一侧顶进反力的10%,则放缓反力较大一侧的顶进速度和/或加快反力较小一侧的顶进速度;
[0020] 步骤八、重复步骤七直至泥水平衡顶管机达到接收井;
[0021] 步骤九、设备拆除:
[0022] 拆除工作井内的中部顶压墙、斜向支撑,吊出顶进设备,向工作井内吊放相应的管节,将整个超长距离顶管连接;
[0023] 步骤十、土方回填:
[0024] 对工作井两侧的进洞口进行密封,对工作井进行土方回填。
[002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工作井包括在底部通过浇筑混凝土形成的工作井基础以及工作井基础向上延伸形成的工作井井壁,工作井基础和工作井井壁形成整体。
[002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一中,在开挖线处挖除土体至预定深度具体包括:
[0027] 沿预施工的工作井井壁两侧打设U型钢板桩至设计深度,采用液压抓斗成槽机在U型钢板桩之间进行工作井井壁土体的挖除施工,挖土成槽后吊放钢筋笼并浇筑混凝土成四边闭合的工作井井壁,然后上拔回收U型钢板桩,挖除工作井内土体至预定深度。
[002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工作井井壁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沿管线的轴线的两侧为长边,其中管节的进洞口开设在两侧短边的工作井井壁,将位移传感器置于两侧长边的工作井井壁,用于监测工作井中轴线是否发生位移产生偏差。
[002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二中,浇筑混凝土形成中部顶压墙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0030] 在工作井基础中部打设竖桩,并以竖桩为中轴打设对称的斜桩,然后在工作井基础、斜桩和竖桩顶部搭接绑扎钢筋。
[003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三中,斜向支撑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井井壁和中部顶压墙之间,应变片安装在斜向支撑的中部,用于消除或降低残余的应力,防止斜向支撑变形与开裂。
[003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五中,在施工顶进设备之前,先在中部顶压墙两侧的工作井基础上螺栓安装支撑柱,再将两部顶进设备分别吊放到中部顶压墙两侧支撑柱上,两台顶进设备沿接收井的方向双向将泥水平衡顶管机和管节分别向接收井顶进。
[003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工作井内的管节施工时,工作井基础上铺设有管道基础,管节置于管道基础上。
[003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顶进设备包括主顶设备双节等压油缸、底盘导轨。
[0035]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由上述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的施工方法施工得到。
[0036] 相较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
[0037] 1、本发明在管道中部设置工作井,在管道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接收井,让两个顶管机同时反向作业,使施工速度成倍提升,施工周期是传统方法的一半左右;且由于顶进距离的缩短,中继间的使用数量也大大减少,不仅仅降低了施工成本,还简化了施工步骤,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经济效益。
[0038] 2、本发明成倍缩短了顶管机顶进距离,操作简便,运行可靠,便于掌握。通过安装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应变片可以对复杂的地下情况作出快速反应,减少顶进过程中发生偏差的可能性,提高了顶进施工精度。

附图说明

[0039] 图1是传统方法中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体系的示意图;
[0040] 图2是本发明中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体系的示意图;
[0041] 图3是工作井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0043] 图5是中部顶压墙的结构示意图;
[0044]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0045] 图7是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应变片的安装分布图;
[0046] 图8是泥浆循环池的布置图;
[0047] 图9是顶进设备的安装示意图;
[0048] 图10泥浆平衡顶管机的施工作业示意图;
[0049] 图11是管节的顶进施工示意图;
[0050] 图12是泥浆平衡顶管机连通接收井的示意图;
[0051] 图13是工作井内管道安装的示意图;
[0052] 图14是工作井土方回填的示意图。
[0053] 其中:1、接收井;2、地面;3、泥水平衡顶管机;4、管节;5、中继间;6、顶进设备;7、顶压墙;8、工作井;9、工作井井壁;10、工作井基础;11、支撑柱;12、中部顶压墙;13、斜桩;14、竖桩;15、位移传感器;16、泥浆循环池;17、斜向支撑;18、应变片;19、压力传感器;20、管道基础;21、土方回填;22、进洞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54]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认为是“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装设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0055] 本发明实施方式中钢管焊接以及切割、钢筋笼绑扎、砼浇筑等施工技术要求不再赘述,重点阐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该说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0056] 一种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参考图2~图14,用于在复杂环境超长距离下铺设管线,管线由多根管节4组成,顶管顶进结构包括沿地面2向下开挖的工作井8、接收井1,接收井1设置在管线两端,工作井8设置在管线中部,工作井8内设有中部顶压墙12、斜向支撑17,斜向支撑17上设有应变片18,中部顶压墙12通过斜向支撑17固定在工作井8内,中部顶压墙12两侧均安装有顶进设备6,工作井8上预留管节4的进洞口,两台顶进设备6沿接收井1的方向双向将泥水平衡顶管机3和管节4分别顶进接收井1。
[0057]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一个工作井8、两个接收井1,两个接收井1分别设置在管线的左、右端,顶进设备6安装在工作井8内的中部顶压墙12两侧,用于将泥水平衡顶进管同时反向作业,沿管线双向分别对称顶进。
[0058] 图1是传统方法中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体系的示意图,参考图1,顶进设备6抵靠在顶压墙7的一侧,进行单向顶进工作。本申请与传统方法不同之处还在于,传统顶压墙背靠工作井壁,单面受力。本申请通过中部依靠底部桩基础,支撑杆固定,双面受力,更稳定。
[0059] 在本实施例中,斜向支撑17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井井壁9和中部顶压墙12之间,应变片18安装在斜向支撑17的中部,用于消除或降低残余的应力,防止斜向支撑17变形与开裂。
[006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工作井8包括在底部通过浇筑混凝土形成的工作井基础10以及工作井基础10向上延伸形成的工作井井壁9,工作井基础10和工作井井壁9形成整体。
[0061] 在本实施例中,工作井井壁9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沿管线的轴线的两侧为长边,其中管节4的进洞口22开设在两侧短边的工作井井壁9,在工作井8沿管线的轴线的两侧钻孔并安装有位移传感器15,位移传感器15置于两侧长边的工作井井壁9,用于监测工作井8中轴线是否发生位移产生偏差。
[006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工作井基础10位置打设竖桩14,竖桩14沿着工作井基础10的中部向下打设,以竖桩14为中轴打设有对称的斜桩13,工作井基础10、斜桩13和竖桩14顶部搭接绑扎钢筋进行加固,通过浇筑混凝土形成中部顶压墙12,使工作井基础10、斜桩
13、竖桩14和中部顶压墙12形成整体。
[006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中部顶压墙12两侧的工作井基础10上螺栓安装有支撑柱11,两部顶进设备6分别吊放到中部顶压墙12两侧支撑柱11上。中部顶压墙12两侧墙面各安装有一对用于实时监测中部顶压墙12的偏压力的压力传感器19,并做好压力的监测工作,减少顶进过程中发生偏差的可能性,提高顶进的施工精度。
[006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工作井8内的管节4施工时,工作井基础10上铺设有管道基础20,管节4置于管道基础20上。
[0065] 在本实施例中,顶进设备6包括主顶设备双节等压油缸、底盘导轨。
[006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靠近工作井8选择合适位置开挖有泥浆循环池16,用于安装泥浆分离系统和注浆系统,泥浆池大小根据顶管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检查泥路循环和供电系统是否正常。
[0067] 针对上述实施例,参考图3‑图14,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通过开挖两个接收井1,让顶进设备6向两个方向对称顶进泥水平衡顶进管,使施工速度成倍提升,施工周期是传统方法的一半左右,且,顶进距离的缩短,使得管节4在被同步顶进施工时可以不安装或少安装中继间5,因此不仅降低了施工成本,还简化了施工步骤。具体地,
[0068] 如图3、图4所示,对长方形工作井8施工:在管线中部,以管线为中轴的地面2进行测量放线确定工作井8开挖线,沿预施工工作井井壁9两侧打设U型钢板桩至设计深度,采用液压抓斗成槽机在U型钢板桩之间进行工作井井壁9土体的挖除施工,快速挖土成槽,吊放钢筋笼并浇筑混凝土成四边闭合的工作井井壁9,然后上拔回收U型钢板桩,挖除工作井8内土体至预定深度,并将挖出的土体在附近安全区域临时堆放,最后在底部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使工作井基础10和工作井井壁9形成整体,并在短边工作井井壁9对称预留好管节4的进洞口22。
[0069] 如图5、图6所示,对中部顶压墙12、斜向支撑17施工:打设竖桩14、斜桩13,然后在工作井基础10、斜桩13和竖桩14顶部搭接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形成中部顶压墙12,使工作井基础10、斜桩13、竖桩14和中部顶压墙12形成整体,最后在中部顶压墙12两端面与工作井井壁9之间螺栓安装斜向支撑17。
[0070] 如图7所示,在中部顶压墙12两侧墙面各安装一对压力传感器19;在顺管线向的工作井井壁9靠近四角处钻孔并安装位移传感器15;在斜向支撑17中部安装应变片18。
[0071] 如图8所示,根据施工现场地形地貌情况,在靠近工作井8选择合适位置开挖泥浆循环池16。
[0072] 如图9所示,在中部顶压墙12两侧的工作井基础10上螺栓安装支撑柱11,将两部顶进设备6分别吊放到中部顶压墙12两侧支撑柱11上进行安装调试;同时开始管线两端接收井1的施工,接收井1施工时要预留好管节4的进洞口。
[0073] 如图10所示,在中部顶压墙12两侧同步下放两部泥水平衡顶管机3,利用顶进设备6同步开启两部泥水平衡顶管机3的反向顶进工作,并做好压力、位移和应变的监测工作。
[0074] 如图11所示,同步吊放管节4、同步顶进施工,根据压力、位移和应变的监测数据调整两侧的顶进过程,示例性的,若有一侧的顶进反力大于另一侧顶进反力的10%,则反力较大一侧的顶进速度可适当放缓或反力较小一侧的顶进速度可适当加快。
[0075] 如图12所示,重复吊放管节4、顶进施工直至泥水平衡顶管机3达到接收井1。
[0076] 如图13所示,拆除工作井8内的中部顶压墙12、斜向支撑17,吊出顶进设备6,做好管道基础20,向工作井8内吊放相应的管节4至管道基础20上,将整个超长距离顶管完成最后的连接。
[0077] 如图14所示,在工作井8两侧的进洞口22做好密封措施,然后对工作井8进行土方回填21,最后完成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的顶进施工。通过本申请,不仅仅施工速度快,还能有效改善施工质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技术效益。
[0078]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复杂环境超长距离顶管顶进结构的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79] 步骤一、工作井8施工:
[0080] 在管线中部,以管线为中轴的地面2进行测量放线确定工作井8开挖线,在开挖线处挖除土体至预定深度,在工作井8上预留管节4的进洞口;
[0081] 步骤二、中部顶压墙12、斜向支撑17施工:
[0082] 在工作井8内浇筑混凝土形成中部顶压墙12,在中部顶压墙12的侧面安装斜向支撑17,中部顶压墙12通过斜向支撑17固定在工作井8内;
[0083] 步骤三、压力传感器19、位移传感器15和应变片18安装:
[0084] 在中部顶压墙12两侧墙面各安装一对用于实时监测中部顶压墙12的偏压力的压力传感器19,在工作井8沿管线的轴线的两侧钻孔并安装有位移传感器15,位移传感器15置于工作井8的四角处,在斜向支撑17上安装应变片18;
[0085] 步骤四、泥浆循环体系、电线路系统施工:
[0086] 开挖泥浆循环池16,用于安装泥浆分离系统和注浆系统,检查泥路循环和供电系统是否正常;
[0087] 步骤五、顶进设备、接收井1施工:
[0088] 在中部顶压墙12两侧均安装顶进设备6,在管线两端分别沿地面向下开挖接收井1,接收井1施工时预留管节4的出洞口;
[0089] 步骤六、泥水平衡顶管机3吊放:
[0090] 在中部顶压墙12两侧同步下放两部泥水平衡顶管机3,利用顶进设备6同步开启两部泥水平衡顶管机3的反向顶进工作;
[0091] 步骤七、同步吊放管节4、同步顶进施工:
[0092] 根据压力、位移和应变的监测数据调整两侧的顶进过程,若有一侧的顶进反力大于另一侧顶进反力的10%,则放缓反力较大一侧的顶进速度和/或加快反力较小一侧的顶进速度;
[0093] 步骤八、重复步骤七直至泥水平衡顶管机3达到接收井1;
[0094] 步骤九、设备拆除:
[0095] 拆除工作井内的中部顶压墙12、斜向支撑17,吊出顶进设备6,向工作井8内吊放相应的管节4,将整个超长距离顶管连接;
[0096] 步骤十、土方回填:
[0097] 对工作井8两侧的进洞口进行密封,对工作井8进行土方回填21。
[009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工作井8包括在底部通过浇筑混凝土形成的工作井基础10以及工作井基础10向上延伸形成的工作井井壁9,工作井基础10和工作井井壁9形成整体。
[0099] 在步骤一中,在开挖线处挖除土体至预定深度具体包括:
[0100] 沿预施工的工作井井壁9两侧打设U型钢板桩至设计深度,采用液压抓斗成槽机在U型钢板桩之间进行工作井井壁9土体的挖除施工,挖土成槽后吊放钢筋笼并浇筑混凝土成四边闭合的工作井井壁9,然后上拔回收U型钢板桩,挖除工作井8内土体至预定深度。
[010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工作井井壁9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沿管线的轴线的两侧为长边,其中管节4的进洞口22开设在两侧短边的工作井井壁9,将位移传感器15置于两侧长边的工作井井壁9,用于监测工作井8中轴线是否发生位移产生偏差。
[0102] 在步骤二中,浇筑混凝土形成中部顶压墙12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0103] 在工作井基础10中部打设竖桩14,并以竖桩14为中轴打设对称的斜桩13,然后在工作井基础10、斜桩13和竖桩14顶部搭接绑扎钢筋。
[0104] 在步骤三中,斜向支撑17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井井壁9和中部顶压墙12之间,应变片18安装在斜向支撑17的中部,用于消除或降低残余的应力,防止斜向支撑17变形与开裂。
[0105] 在步骤五中,在施工顶进设备6之前,先在中部顶压墙12两侧的工作井基础10上螺栓安装支撑柱11,再将两部顶进设备6分别吊放到中部顶压墙12两侧支撑柱11上,两台顶进设备6沿接收井1的方向双向将泥水平衡顶管机3和管节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工作井8内的管节4施工时,工作井基础10上铺设有管道基础20,管节4置于管道基础20上。
[010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顶进设备6包括主顶设备双节等压油缸、底盘导轨
[0107]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