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用锚的维修工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075598.0

文献号 : CN11289645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叶沃均李达李新

申请人 : 东莞市中联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船体维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船用锚的维修工艺,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将船用锚的锚冠夹紧在两个夹块之间,将船用锚的锚杆尾部搭在升降杆处,此时通过升降杆进行升降,在升降过程中,锚卸扣可分别与两个锚爪上剧锚尖的1/3处水平对齐,当锚卸扣和锚爪水平对齐后,通过控制摆杆的摆动以及对位杆的滑移,使得对位杆抵紧锚爪上距锚尖的1/3处,随后通过拉动还对位杆以及锚卸扣,便能对船用锚进行拉力试验,并通过测距传感测定数据,在该船用锚的维修工艺的拉力试验过程中,无需反复将船用锚进行翻动,本发明的一种船用锚的维修工艺具有提高拉力试验的效率的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船用锚的维修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对锚杆、锚爪的弯曲变形进行校正,并对裂纹进行修补;

S2:对锚冠心轴进行修理或更换;

S3:对锚杆和锚爪之间的转角处进行检修;

S4:对锚卸扣进行检修;

S5:利用拉力试验机对锚进行拉力试验;

S51:通过气缸(45)的伸缩,将锚冠夹紧在两个夹块(44)之间,并将锚杆的尾部搭在升降杆(8);

S52:调节升降杆(8)的高度,使其中一根锚爪上距锚尖1/3处与锚卸扣水平对齐;

S53:调节摆杆(5)的摆动和对位杆(6)的滑移,使得对位杆(6)抵紧锚爪上距锚尖1/3处,随后拉紧对位杆(6)的扣环(63)和锚卸扣,对锚进行拉力试验;

S54:再次调节升降杆(8)的高度,使另一锚爪上距锚尖1/3处于锚卸扣水平对齐,随后重复S53的步骤;

步骤S5中的一种船用锚维修用拉力试验机包括第一支柱(11)、第二支柱(12)、第三支柱(13)和底座(1),所述第一支柱(11)、所述第二支柱(12)和所述第三支柱(13)沿所述底座(1)的长度方向排列于所述底座(1)顶部;

所述第一支柱(11)的数量为一根,所述第一支柱(11)背离所述第二支柱(12)的侧壁连接有第一限位板(2),所述第一限位板(2)的顶部滑移设置有第一移动块( 41),所述第一移动块( 41)通过滑移可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支柱(11),所述第一支柱(11)的顶部连接有第二限位板(3),所述第二限位板(3)朝向所述第二支柱(12)的一面滑移设置有第二移动块(42)和第三移动块(43),所述第二移动块(42)和第三移动块(43)水平滑移,所述第二移动块(42)和第三移动块(43)通过滑移可相互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第一移动块( 41)与第二移动块(42)、第三移动块(43)之间连接有联动组件,所述第二移动块(42)远离所述第二限位板(3)的一端和所述第三移动块(43)远离第二限位板(3)的一端均铰接有夹块(44),两个所述夹块(44)之间用于夹紧锚的锚冠,两个所述夹块(44)的旋转轴(71)线与其之间的排列方向平行;

所述第二支柱(12)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所述第二支柱(12)沿所述底座(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两个所述第二支柱(12)的上部分别之间和下部分之间均铰接有对位结构,所述对位结构包括分别铰接于两根所述第二支柱(12)的摆杆(5),两根所述摆杆(5)的旋转轴(71)线与两根所述第二支柱(12)之间的排列方向平行,两根所述摆杆(5)之间连接有对位杆(6),所述对位杆(6)可沿所述摆杆(5)的长度方向滑移,所述对位杆(6)用于抵紧锚爪,两根所述摆杆(5)上远离所述第二支柱(12)的端部之间连接有控制杆(7),所述控制杆(7)控制所述对位杆(6)滑移;

所述第三支柱(13)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所述第三支柱(13)沿所述底座(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两根所述第三支柱(13)之间连接有升降杆(8),所述升降杆(8)可沿竖直方向滑移,所述升降杆(8)用于调节锚杆尾部的高度,两根所述第三支柱(13)之间还设置有测距传感器(89),所述测距传感器(89)用于测定其与锚爪受拉处之间的距离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用锚的维修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板(2)的顶部设置有气缸(45),所述气缸(45)控制所述第一移动块( 41)滑移;

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411)和第二连杆(412),所述第一连杆(411)和所述第二连杆(412)均水平设置,所述第一连杆(411)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移动块( 41)和所述第二移动块(42),所述第二连杆(412)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移动块( 41)和所述第三移动块(4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船用锚的维修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摆杆(5)呈空心状,所述摆杆(5)内转动设置有螺杆(51),所述螺杆(51)的轴线与所述摆杆(5)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摆杆(5)内滑移有螺块(52),所述螺块(52)的滑移方向与所述摆杆(5)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螺块(52)与所述对位杆(6)之间连接有连接块(53),所述摆杆(5)开设有供所述连接块(53)活动的条形口(54),所述螺块(52)与所述螺杆(51)螺纹连接;

所述控制杆(7)呈空心状,所述控制杆(7)内转动设置有两条转轴(71),两条所述转轴(71)之间沿所述控制杆(7)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两条所述转轴(71)的轴线均与控制杆(7)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转轴(71)远离所述摆杆的一端同轴连接有第一从动齿轮(91),所述转轴(71)远离所述第一从动齿轮(91)的一端伸入所述摆杆(5)内并同轴连接有第二从动齿轮(92),所述螺杆(51)同轴连接有第三从动齿轮(93),所述第二从动齿轮(92)与所述第三从动齿轮(93)啮合,所述控制杆(7)穿入有转动设置的驱动轴(72),所述驱动轴(72)的外端连接有拧块(73),所述驱动轴(72)的内端同轴连接有主动齿轮(9),所述主动齿轮(9)同时与两根所述转轴(71)的所述第一从动齿轮(91)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船用锚的维修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杆(6)为圆杆,所述对位杆(6)的杆身开设有两个第一嵌槽(61),所述第一嵌槽(61)绕对位杆(6)的轴线周向开设于所述对位杆(6)的杆身,两个所述第一嵌槽(61)在所述对位杆(6)上对称排列,两个所述第一嵌槽(61)内均套设有拉环(62),所述拉环(62)呈圆环状,所述拉环(62)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一嵌槽(61)的直径,所述拉环(62)的外径等于所述对位杆(6)的直径,所述拉环(62)的圆周外壁连接有扣环(6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船用锚的维修工艺,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第三支柱(13)之间相互朝向的面均开设有升降槽(81),所述升降槽(81)的上端贯穿所述第三支柱(13)的顶部,所述升降槽(81)内竖直滑移有升降块(82),所述升降块(82)连接在所述升降杆(8)长度方向的一端;

所述升降杆(8)长度方向的两端侧壁均连接有固定块(83),所述固定块(83)螺纹连接固定螺钉(84),所述固定螺钉(84)的端部通过旋转可抵紧或远离所述第三支柱(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船用锚的维修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杆(8)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立杆(85),两根立杆(85)均为圆杆,两根所述立杆(85)的轴线均与竖直方向平行,两根所述立杆(85)的杆身均开设有第二嵌槽(86),所述第二嵌槽(86)绕所述立杆(85)的轴线周向开设,所述第二嵌槽(86)内套设有套环(87),所述套环(87)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二嵌槽(86)的直径,所述套环(87)的圆周外壁连接有安装板(88),所述安装板(88)供所述测距传感器(89)进行安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船用锚的维修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板(2)开设有第一限位槽(21),所述第一移动块( 41)的底部连接有第一限位块(22),所述第一限位块(22)滑移于所述第一限位槽(21)内,所述第一限位槽(21)内穿入有第一限位杆(23),所述第一限位杆(23)由所述第一限位板(2)的侧壁穿入,所述第一限位杆(2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限位槽(21)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限位杆(23)穿透所述第一限位块(22);

所述第二限位板(3)开设有第二限位槽(31),所述第二移动块(42)和所述第三移动块(43)均连接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滑移于所述第二限位槽(31)内,所述第二限位槽(31)为T形槽,所述第二限位块对应第二限位槽(31)呈T形块状。

说明书 :

一种船用锚的维修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船体维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船用锚的维修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船舶越来越向大型化发展,港作拖船的性能越来越优良,港口配备的拖轮条件越来越完善,船长及引航员们主要依靠拖轮协助完成靠离泊作业,而锚是船舶操纵中的
重要工具,是安全操作船舶基本必备的要素,锚在船舶操纵也别是中小船舶操纵中还有着
广泛的用途,因此,锚的强度能够达到要求,对于船舶的安全至关重要。
[0003] 在船用锚的维修工艺中,需要分别对锚杆、锚爪、锚冠心轴和锚卸扣进行检修,并且在检修的最终环节,需要对锚进行拉力试验,在锚的拉力试验中,一端拉力作用点在锚卸
扣处,另一端拉力作用点在锚爪上距锚尖的1/3L处。相关技术中,两端拉力的施力点不变,
在进行拉力试验时,先将一侧锚爪上距锚件的1/3处与锚卸扣水平对齐随后进行拉动,之后
将另一侧锚爪转过来,再做同样的试验。
[0004]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往往船用锚的重量比较大,若在船用锚的维修过程中反复将船用锚进行翻动较为麻烦,容易降低船用锚在维修过程中
进行拉力试验的效率。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在船用锚在维修过程中提高拉力试验的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船用锚的维修工艺。
[0006] 本申请提供一种船用锚的维修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 一种船用锚的维修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08] S1:对锚杆、锚爪的弯曲变形进行校正,并对裂纹进行修补;
[0009] S2:对锚冠心轴进行修理或更换;
[0010] S3:对锚杆和锚爪之间的转角处进行检修;
[0011] S4:对锚卸扣进行检修;
[0012] S5:利用拉力试验机对锚进行拉力试验;
[0013] S51:通过气缸的伸缩,将锚冠夹紧在两个夹块之间,并将锚杆的尾部搭在升降杆;
[0014] S52:调节升降杆的高度,使其中一根锚爪上距锚尖1/3处与锚卸扣水平对齐;
[0015] S53:调节摆杆的摆动和对位杆的滑移,使得对位杆抵紧锚爪上距锚尖1/3处,随后拉紧对位杆的扣环和锚卸扣,对锚进行拉力试验;
[0016] S54:再次调节升降杆的高度,使另一锚爪上距锚尖1/3处于锚卸扣水平对齐,随后重复S53的步骤。
[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船用锚的维修工艺的拉力试验过程中,无需反复将船用锚进行翻动,具有提高拉力试验的效率的效果。
[0018]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船用锚维修用拉力试验机,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9] 一种船用锚维修用拉力试验机,包括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和底座,所述第一支柱、所述第二支柱和所述第三支柱沿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排列于所述底座顶部;
[0020] 所述第一支柱的数量为一根,所述第一支柱背离所述第二支柱的侧壁连接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的顶部滑移设置有第一移动块,所述第一移动块通过滑移可靠近
或远离所述第一支柱,所述第一支柱的顶部连接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朝向所述
第二支柱的一面滑移设置有第二移动块和第三移动块,所述第二移动块和第三移动块水平
滑移,所述第二移动块和第三移动块通过滑移可相互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第一移动块与第
二移动块、第三移动块之间连接有联动组件,所述第二移动块远离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一端
和所述第三移动块远离第二限位板的一端均铰接有夹块,两个所述夹块之间用于夹紧锚的
锚冠,两个所述夹块的旋转轴线与其之间的排列方向平行;
[0021] 所述第二支柱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所述第二支柱沿所述底座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两个所述第二支柱的上部分别之间和下部分之间均铰接有对位结构,所述对位结构包
括分别铰接于两根所述第二支柱的摆杆,两根所述摆杆的旋转轴线与两根所述第二支柱之
间的排列方向平行,两根所述摆杆之间连接有对位杆,所述对位杆可沿所述摆杆的长度方
向滑移,所述对位杆用于抵紧锚爪,两根所述摆杆上远离所述第二支柱的端部之间连接有
控制杆,所述控制杆控制所述对位杆滑移;
[0022] 所述第三支柱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所述第三支柱沿所述底座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两根所述第三支柱之间连接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可沿竖直方向滑移,所述升降杆用于
调节锚杆尾部的高度,两根所述第三支柱之间还设置有测距传感器,所述测距穿杆器用于
测定其与锚爪受拉处之间的距离变化。
[002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船用锚的维修工艺中进行拉力试验时,将船用锚的锚冠夹紧在两个夹块之间,夹紧过程为:通过操作第一移动块,使第一移动块通过联动组件带
动第二移动块和第三移动块相互靠近,从而使得两个夹块夹紧船用锚的锚冠;将船用锚的
锚杆尾部搭在升降杆处,此时通过升降杆进行升降,在升降过程中,锚卸扣可分别与两个锚
爪上剧锚尖的1/3处水平对齐,当锚卸扣和锚爪水平对齐后,通过控制摆杆5的摆动以及对
位杆的滑移,使得对位杆抵紧锚爪上距锚尖的1/3处,随后通过拉动还对位杆以及锚卸扣,
便能对船用锚进行拉力试验,并通过测距传感测定数据,在该船用锚的维修工艺的拉力试
验过程中,无需反复将船用锚进行翻动,具有提高拉力试验的效率的效果。
[0024]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板的顶部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控制所述第一移动块滑移;
[0025] 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均水平设置,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所述第二连杆的
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三移动块。
[002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移动块滑移远离第一支柱时,第一移动块通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带动第二移动块和第三移动块相互靠近,第一移动块靠近第一支柱时,第
一移动块通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带动第二移动块和第三移动块相互远离,以实现第一移
动块与第二移动块、第三移动块之间的联动,从而控制两个夹块之间的夹紧状态。
[0027] 优选的,所述摆杆呈空心状,所述摆杆内转动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的轴线与所述摆杆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摆杆内滑移有螺块,所述螺块的滑移方向与所述摆杆的长度方
向平行,所述螺块与所述对位杆之间连接有连接块,所述摆杆开设有供所述连接块活动的
条形口,所述螺块与所述螺纹连接;
[0028] 所述控制杆呈空心状,所述控制杆内转动设置有两条转轴,两条所述转轴之间沿所述控制杆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两条所述转轴的轴线均与控制杆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
转轴远离所述摆杆5的一端同轴连接有第一从动齿轮,所述转轴远离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的
一端伸入所述摆杆内并同轴连接有第二从动齿轮,所述螺杆同轴连接有第三从动齿轮,所
述第二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三从动齿轮啮合,所述控制杆穿入有转动设置的驱动轴,所述驱
动轴的外端连接有拧块,所述驱动轴的内端同轴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同时与两
根所述转轴的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啮合。
[002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拧动拧块时,拧块通过驱动轴驱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啮合,第一从动齿轮通过转轴带动第二从动齿轮转动,第
二从动齿轮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三从动齿轮啮合,第三从动齿轮带动螺杆转动,螺杆带动与
其螺纹连接的螺块滑移,从而使得对位杆沿摆杆的长度方向滑移,以使得控制杆控制对位
杆的滑移,从而控制对位杆抵紧锚爪上距锚尖的1/3处。
[0030] 优选的,所述对位杆为圆杆,所述对位杆的杆身开设有两个第一嵌槽,所述第一嵌槽绕对位杆的轴线周向开设于所述对位杆的杆身,两个所述第一嵌槽在所述对位杆上对称
排列,两个所述第一嵌槽内均套设有拉环,所述拉环呈圆环状,所述拉环的内径等于所述第
一嵌槽的直径,所述拉环的外径等于所述对位杆的直径,所述拉环的圆周外壁连接有扣环。
[003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位杆地抵紧在锚爪上后,通过拉紧对位杆的两个拉环上的扣环,便能对锚爪施加拉力,从而进行拉力试验。
[0032] 优选的,两根所述第三支柱之间相互朝向的面均开设有升降槽,所述升降槽的上端贯穿所述第三支柱的顶部,所述升降槽内竖直滑移有升降块,所述升降块连接在所述升
降杆长度方向的一端;
[0033] 所述升降杆长度方向的两端侧壁均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螺纹连接固定螺钉,所述固定螺钉的端部通过旋转可抵紧或远离所述第三支柱。
[003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降杆通过升降块在升降槽内的滑移从而竖直滑移在两根第三支柱之间,当固定螺钉抵紧第三支柱时,升降杆稳定固定在某一高度上,当固定螺钉
远离所述第三支柱时,升降杆可进行升降,以对锚杆尾部进行高度调节。
[0035] 优选的,所述升降杆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立杆,两根立杆均为圆杆,两根所述立杆的轴线均与竖直方向平行,两根所述立杆的杆身均开设有第二嵌槽,所述第二嵌槽绕所
述立杆的轴线周向开设,所述第二嵌槽内套设有套环,所述套环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二嵌槽
的直径,所述套环的圆周外壁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供所述测距穿杆器进行安装。
[003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方的锚爪与锚卸扣进行拉力试验时,利用上方安装板的测距传感器进行数据记录,当下方的锚爪与锚卸扣进行拉力试验时,利用下方安装板
的测距传感器进行数据记录。
[0037]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板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移动块的底部连接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滑移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所述第一限位槽内穿入有第一限位杆,
所述第一限位杆由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侧壁穿入,所述第一限位杆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限位槽
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限位杆穿透所述第一限位块;
[0038] 所述第二限位板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移动块和所述第三移动块均连接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滑移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所述第二限位槽为T形槽,所述第
二限位块对应第二限位槽呈T形块状。
[003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移动块通过第一限位块在第一限位槽内的滑移从而滑移在第一限位板上,第一限位杆对第一移动块的滑移起导向作用,第二移动块和第三移
动块通过第二限位块在第二限位槽内的滑移从而滑移在第二移动块上,呈T形的第二限位
块盖合第二限位槽对第二移动块和第三移动块的滑移起导向作用。
[0040]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41] 1.在该船用锚的维修工艺的拉力试验过程中,无需反复将船用锚进行翻动,具有提高拉力试验的效率的效果;
[0042] 2.第一移动块通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带动第二移动块和第三移动块相互远离,以实现第一移动块与第二移动块、第三移动块之间的联动,从而控制两个夹块之间的夹紧
状态;
[0043] 3.控制杆控制对位杆的滑移,从而控制对位杆抵紧锚爪上距锚尖的1/3处。

附图说明

[0044]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拉力试验机的整体示意图;
[0045] 图2是图1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46]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位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0047]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位结构的结构剖视图;
[0048] 图5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49]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拉力试验机的另一视角的整体示意图。
[0050] 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11、第一支柱;12、第二支柱;13、第三支柱;2、第一限位板;21、第一限位槽;22、第一限位块;23、第一限位杆;3、第二限位板;31、第二限位槽; 41、第一
移动块;411、第一连杆;412、第二连杆;42、第二移动块;43、第三移动块;44、夹块;45、气缸;
5、摆杆;51、螺杆;52、螺块;53、连接块;54、条形口;6、对位杆;61、第一嵌槽;62、拉环;63、扣
环;7、控制杆;71、转轴;72、驱动轴;73、拧块;8、升降杆;81、升降槽;82、升降块;83、固定块;
84、固定螺钉;85、立杆;86、第二嵌槽;87、套环;88、安装板;89、测距传感器;9、主动齿轮;
91、第一从动齿轮;92、第二从动齿轮;93、第三从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51]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52]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船用锚维修用拉力试验机。参照图1,船用锚维修用拉力试验机包括第一支柱11、第二支柱12、第三支柱13和底座1,第一支柱11、第二支柱
12、第三支柱13均呈矩形柱状,底座1呈矩形座状,第一支柱11、第二支柱12和第三支柱13的
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平行,第一支柱11、第二支柱12和第三支柱13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排列
于底座1顶部,第一支柱11、第二支柱12和第三支柱13均通过其底部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顶
部。
[0053] 参照图1和图2,第一支柱11的数量为一根,第一支柱11背离第二支柱1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板2,第一限位板2呈矩形板状,第一限位板2呈水平设置。第一限位板2的
顶部滑移设置有第一移动块 41,第一移动块 41呈矩形块状,第一移动块 41通过滑移可靠
近或远离第一支柱11。
[0054] 参照图1和图2,第一支柱1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板3,第二限位板3呈矩形板状,第二限位板3呈竖直设置。第二限位板3朝向第二支柱12的一面滑移设置有第二移动
块42和第三移动块43,第二移动块42和第三移动块43均呈矩形块状。第二移动块42和第三
移动块43水平滑移,第二移动块42和第三移动块43通过滑移可相互靠近或者远离。
[0055] 参照图1和图2,第一移动块 41与第二移动块42、第三移动块43之间连接有联动组件,第二移动块42远离第二限位板3的一端和第三移动块43远离第二限位板3的一端均铰接
有夹块44,夹块44呈圆饼状,两个夹块44之间用于夹紧锚的锚冠,两个夹块44的旋转轴71线
与其之间的排列方向平行。
[0056] 参照图1和图3,第二支柱12的数量为两根,两根第二支柱12沿底座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两个第二支柱12的上部分别之间和下部分之间均铰接有对位结构。结合图4,对位
结构包括分别铰接于两根第二支柱12的摆杆5,两根摆杆5的旋转轴71线与两根第二支柱12
之间的排列方向平行,两根摆杆5之间连接有对位杆6,对位杆6可沿摆杆5的长度方向滑移,
对位杆6用于抵紧锚爪,两根摆杆5上远离第二支柱12的端部之间连接有控制杆7,控制杆7
控制对位杆6滑移。
[0057] 参照图1和图5,第三支柱13的数量为两根,两根第三支柱13沿底座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两根第三支柱13之间连接有升降杆8,升降杆8呈矩形杆状,升降杆8可沿竖直方向
滑移,升降杆8用于调节锚杆尾部的高度,两根第三支柱13之间还设置有测距传感器89,测
距穿杆器用于测定其与锚爪受拉处之间的距离变化。
[0058] 参照图1和图2,在船用锚的维修工艺中进行拉力试验时,将船用锚的锚冠夹紧在两个夹块44之间,夹紧过程为:通过操作第一移动块 41,使第一移动块 41通过联动组件带
动第二移动块42和第三移动块43相互靠近,从而使得两个夹块44夹紧船用锚的锚冠;将船
用锚的锚杆尾部搭在升降杆8处,此时通过升降杆8进行升降,在升降过程中,锚卸扣可分别
与两个锚爪上剧锚尖的1/3处水平对齐,参照图1和图3,当锚卸扣和锚爪水平对齐后,通过
控制摆杆5的摆动以及对位杆6的滑移,使得对位杆6抵紧锚爪上距锚尖的1/3处,随后通过
拉动还对位杆6以及锚卸扣,便能对船用锚进行拉力试验,并通过测距传感测定数据,在该
船用锚的维修工艺的拉力试验过程中,无需反复将船用锚进行翻动,具有提高拉力试验的
效率的效果。
[0059] 参照图2,第一限位板2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气缸45,气缸45的伸缩杆与水平方向平行且与第一移动块 41的滑移方向平行,气缸45的伸缩杆末端与第一移动块 41固定连接,
气缸45通过伸缩杆的伸缩控制第一移动块 41滑移。
[0060] 参照图2,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411和第二连杆412,第一连杆411和第二连杆412均水平设置,第一连杆411的两端分别铰接于第一移动块 41和第二移动块42,第二连杆412
的两端分别铰接于第一移动块 41和第三移动块43。第一移动块 41滑移远离第一支柱11
时,第一移动块 41通过第一连杆411和第二连杆412带动第二移动块42和第三移动块43相
互靠近,第一移动块 41靠近第一支柱11时,第一移动块 41通过第一连杆411和第二连杆
412带动第二移动块42和第三移动块43相互远离,以实现第一移动块 41与第二移动块42、
第三移动块43之间的联动,从而控制两个夹块44之间的夹紧状态。
[0061] 参照图3和图4,摆杆5呈空心状,摆杆5内为矩形腔,摆杆5内转动设置有螺杆51,螺杆51的轴线与摆杆5的长度方向平行,摆杆5内滑移有螺块52,螺块52呈矩形块状,螺块52的
外壁与摆杆5的内壁贴合,螺块52的滑移方向与摆杆5的长度方向平行,螺块52与对位杆6之
间连接有连接块53,连接块53呈矩形块状,摆杆5开设有供连接块53活动的条形口54,螺块
52与螺纹连接。
[0062] 参照图3和图4,控制杆7呈空心状,控制杆7内同样为矩形腔,控制杆7内转动设置有两条转轴71,两条转轴71之间沿控制杆7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两条转轴71的轴线均与控
制杆7的长度方向平行,转轴71远离摆杆5的一端同轴连接有第一从动齿轮91,即第一从动
齿轮91的轴线与转轴71的轴线共线,转轴71远离第一从动齿轮91的一端伸入摆杆5内并同
轴连接有第二从动齿轮92,即第二从动齿轮92的轴线与转轴71的轴线共线,螺杆51同轴连
接有第三从动齿轮93,即第三从动齿轮93与螺杆51的轴线共线,第二从动齿轮92与第三从
动齿轮93啮合,控制杆7穿入有转动设置的驱动轴72,驱动轴72的外端连接有拧块73,拧块
73呈圆饼状,拧块73的轴线与驱动轴72的轴线共线,驱动轴72的内端同轴连接有主动齿轮
9,即主动齿轮9的轴线与驱动轴72共线,主动齿轮9同时与两根转轴71的第一从动齿轮91啮
合。主动齿轮9、第一从动齿轮91、第二从动齿轮92和第三从动齿轮93均为锥齿轮。拧动拧块
73时,拧块73通过驱动轴72驱动主动齿轮9转动,主动齿轮9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
91啮合,第一从动齿轮91通过转轴71带动第二从动齿轮92转动,第二从动齿轮92带动与其
啮合的第三从动齿轮93啮合,第三从动齿轮93带动螺杆51转动,螺杆51带动与其螺纹连接
的螺块52滑移,从而使得对位杆6沿摆杆5的长度方向滑移,以使得控制杆7控制对位杆6的
滑移,从而控制对位杆6抵紧锚爪上距锚尖的1/3处。
[0063] 参照图3和图4,对位杆6为圆杆,对位杆6的杆身开设有两个第一嵌槽61,第一嵌槽61绕对位杆6的轴线周向开设于对位杆6的杆身,两个第一嵌槽61在对位杆6上对称排列,即
两个第一嵌槽61距离对位杆6的中心的距离相等。两个第一嵌槽61内均套设有拉环62,拉环
62呈圆环状,拉环62的内径等于第一嵌槽61的直径,拉环62的外径等于对位杆6的直径。拉
环62的圆周外壁连接有扣环63,扣环63可用于扣入绳索,此时,对位杆6地抵紧在锚爪上后,
通过拉紧对位杆6的两个拉环62上的扣环63,便能对锚爪施加拉力,从而进行拉力试验。
[0064] 参照图1和图5,两根第三支柱13之间相互朝向的面均开设有升降槽81,升降槽81为矩形槽,升降槽81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平行,升降槽81的上端贯穿第三支柱13的顶部。
升降槽81内竖直滑移有升降块82,升降块82对应升降槽81的形状呈矩形块状,升降块82固
定连接在升降杆8长度方向的一端,升降杆8通过升降块82在升降槽81内的滑移从而竖直滑
移在两根第三支柱13之间。
[0065] 参照图1和图6,升降杆8长度方向的两端侧壁均连接有固定块83,固定块83呈矩形块状,固定块83螺纹连接固定螺钉84,固定螺钉84的端部通过旋转可抵紧或远离第三支柱
13,当固定螺钉84抵紧第三支柱13时,升降杆8稳定固定在某一高度上,当固定螺钉84远离
第三支柱13时,升降杆8可进行升降,以对锚杆尾部进行高度调节。
[0066] 参照图1和图5,升降杆8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立杆85,两根立杆85均为圆杆,两根立杆85的轴线均与竖直方向平行。两根立杆85的杆身均开设有第二嵌槽86,第二嵌槽86
绕立杆85的轴线周向开设,第二嵌槽86内套设有套环87,套环87的内径等于第二嵌槽86的
直径。套环87的圆周外壁固定连接有安装板88,安装板88供测距穿杆器进行安装。当上方的
锚爪与锚卸扣进行拉力试验时,利用上方安装板88的测距传感器89进行数据记录,当下方
的锚爪与锚卸扣进行拉力试验时,利用下方安装板88的测距传感器89进行数据记录。
[0067] 参照图1和图2,第一限位板2开设有第一限位槽21,第一限位槽21的矩形槽,第一限位槽21的长度方向与底板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一移动块 4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
块22,第一限位块22对应第一滑槽的形状呈矩形块状,第一限位块22滑移于第一限位槽21
内。第一限位槽21内穿入有第一限位杆23,第一限位杆23为圆杆,第一限位杆23由第一限位
板2的侧壁穿入,第一限位杆2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限位槽21长度方向平行,第一限位杆23穿
透第一限位块22。第一移动块 41通过第一限位块22在第一限位槽21内的滑移从而滑移在
第一限位板2上,第一限位杆23对第一移动块 41的滑移起导向作用。
[0068] 参照图1和图2,第二限位板3开设有第二限位槽31,第二移动块42和第三移动块43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图中未示出),第二限位块滑移于第二限位槽31内,第二限位槽
31为T形槽,第二限位块对应第二限位槽31呈T形块状,第二移动块42和第三移动块43通过
第二限位块在第二限位槽31内的滑移从而滑移在第二移动块42上,呈T形的第二限位块盖
合第二限位槽31对第二移动块42和第三移动块43的滑移起导向作用。
[0069]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船用锚的维修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70] S1:对锚杆、锚爪的弯曲变形进行校正,并对裂纹进行修补;
[0071] S2:对锚冠心轴进行修理或更换;
[0072] S3:对锚杆和锚爪之间的转角处进行检修;
[0073] S4:对锚卸扣进行检修;
[0074] S5:利用拉力试验机对锚进行拉力试验;
[0075] S51:通过气缸45的伸缩,将锚冠夹紧在两个夹块44之间,并将锚杆的尾部搭在升降杆8;
[0076] S52:调节升降杆8的高度,使其中一根锚爪上距锚尖1/3处与锚卸扣水平对齐;
[0077] S53:调节摆杆5的摆动和对位杆6的滑移,使得对位杆6抵紧锚爪上距锚尖1/3处,随后拉紧对位杆6的扣环63和锚卸扣,对锚进行拉力试验;
[0078] S54:再次调节升降杆8的高度,使另一锚爪上距锚尖1/3处于锚卸扣水平对齐,随后重复S53的步骤。
[0079]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船用锚的维修工艺的实施原理为:在船用锚的维修工艺中进行拉力试验时,将船用锚的锚冠夹紧在两个夹块44之间,夹紧过程为:通过操作第一移动块 
41,使第一移动块 41通过联动组件带动第二移动块42和第三移动块43相互靠近,从而使得
两个夹块44夹紧船用锚的锚冠;将船用锚的锚杆尾部搭在升降杆8处,此时通过升降杆8进
行升降,在升降过程中,锚卸扣可分别与两个锚爪上剧锚尖的1/3处水平对齐,当锚卸扣和
锚爪水平对齐后,通过控制摆杆5的摆动以及对位杆6的滑移,使得对位杆6抵紧锚爪上距锚
尖的1/3处,随后通过拉动还对位杆6以及锚卸扣,便能对船用锚进行拉力试验,并通过测距
传感测定数据,在该船用锚的维修工艺的拉力试验过程中,无需反复将船用锚进行翻动,具
有提高拉力试验的效率的效果。
[0080]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