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断路器自动分合闸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299236.X

文献号 : CN11292799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凤雏杨志许文专朱君昌

申请人 : 江苏斯菲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智能断路器自动分合闸装置,包括:转动板为Z型结构,转动板的两端开设两个通孔,连接件为互为90°且对称的Z型结构,联动手柄包括联动杆和手柄,手柄套设固定在联动杆上,联动杆上开设通孔,手柄上开设通孔;驱动外壳内固定减速电机组,驱动外壳的顶部嵌设断路器本体,转动板的一端通孔套设固定在减速电机组的转动杆上,连接件的一端插设固定在转动板的另一端通孔内,连接件的另一端插设固定在手柄的通孔内,联动杆的通孔套设固定在与断路器本体联动的转轴上。结构简单,零件容易成型,节约生产成本,装配简单,占用空间小,驱动壳体内部实现更多的功能。也可防止由于传统齿轮结构损坏空转不能带动分合闸而产生事故。

权利要求 :

1.一种智能断路器自动分合闸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驱动外壳、减速电机组、转动板、连接件、联动手柄、转轴和断路器本体,所述转动板为Z型结构,所述转动板的两端开设有两个通孔,所述连接件为互为90°且对称的Z型结构,所述联动手柄包括联动杆和手柄,所述手柄套设固定在联动杆上,所述联动杆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手柄上开设有通孔;

所述减速电机组的转动杆为半圆形,所述半圆形上设有第一平面侧,所述转动板的一端通孔为与减速电机组的转动杆形状相匹配的半圆形通孔、另一端通孔为圆通孔,所述转动板的半圆形通孔设有与第一平面侧相匹配的第二平面侧;

所述驱动外壳内固定有减速电机组,所述驱动外壳的顶部嵌设有断路器本体,所述转动板的半圆形通孔套设在减速电机组的转动杆上,所述减速电机组的转动杆的第一平面侧与转动板的半圆形通孔的第二平面侧相接触,使得减速电机组的转动杆与转动板相对固定、不能相对运动,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插设固定在转动板的圆通孔内,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插设固定在手柄的通孔内,所述联动杆的通孔套设固定在与断路器本体联动的转轴上;

合闸过程:所述减速电机组逆时针正转带动转动板,所述转动板带动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带动联动手柄,所述联动手柄通过转轴带动断路器本体进行合闸,所述转动板逆时针带动连接件最大可运动90°;

分闸过程:所述减速电机组顺时针正转带动转动板,所述转动板带动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带动联动手柄,所述联动手柄通过转轴带动断路器本体进行分闸,所述转动板顺时针带动连接件最大可运动9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断路器自动分合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外壳内固定有固定卡槽,所述固定卡槽内卡设有减速电机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断路器自动分合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的通孔为圆形通孔、所述联动杆的通孔为三角形通孔,所述转轴为截面为三角形的转轴,所述转轴与联动杆的三角形通孔形状相匹配,所述联动杆的三角形通孔套设在转轴上。

说明书 :

一种智能断路器自动分合闸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智能断路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断路器自动分合闸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根据我国供电网络智能化的需求,很多行业要求供电网络智能化,自动重合闸装置应运而生,自动重合闸驱动机构是将因故障跳闸后的断路器按需求自动投入使用的一种
自动装置。现有技术的自动重合闸装置均是由电机、多个塑料齿轮进行减速控制分合闸,齿
轮在驱动壳体内占用空间大,组装复杂,装配效率低,生产成本高(见图1)。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智能断路器自动分合闸装置,组装简单,装配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占用驱动空间小。
[0004]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0005]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断路器自动分合闸装置,其特点在于,其包括驱动外壳、减速电机组、转动板、连接件、联动手柄、转轴和断路器本体,所述转动板为Z型结构,所述转动板
的两端开设有两个通孔,所述连接件为互为90°且对称的Z型结构,所述联动手柄包括联动
杆和手柄,所述手柄套设固定在联动杆上,所述联动杆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手柄上开设有通
孔。
[0006] 所述减速电机组的转动杆为半圆形,所述半圆形上设有第一平面侧,所述转动板的一端通孔为与减速电机组的转动杆形状相匹配的半圆形通孔、另一端通孔为圆通孔,所
述转动板的半圆形通孔设有与第一平面侧相匹配的第二平面侧。
[0007] 所述驱动外壳内固定有减速电机组,所述驱动外壳的顶部嵌设有断路器本体,所述转动板的半圆形通孔套设在减速电机组的转动杆上,所述减速电机组的转动杆的第一平
面侧与转动板的半圆形通孔的第二平面侧相接触,使得减速电机组的转动杆与转动板相对
固定、不能相对运动,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插设固定在转动板的圆通孔内,所述连接件的另一
端插设固定在手柄的通孔内,所述联动杆的通孔套设固定在与断路器本体联动的转轴上。
[0008] 合闸过程:所述减速电机组逆时针正转带动转动板,所述转动板带动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带动联动手柄,所述联动手柄通过转轴带动断路器本体进行合闸,所述转动板逆时
针带动连接件最大可运动90°。
[0009] 分闸过程:所述减速电机组顺时针正转带动转动板,所述转动板带动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带动联动手柄,所述联动手柄通过转轴带动断路器本体进行分闸,所述转动板顺时
针带动连接件最大可运动90°。
[0010] 较佳地,所述驱动外壳内固定有固定卡槽,所述固定卡槽内卡设有减速电机组。
[0011] 较佳地,所述手柄的通孔为圆形通孔、所述联动杆的通孔为三角形通孔,所述转轴为截面为三角形的转轴,所述转轴与联动杆的三角形通孔形状相匹配,所述联动杆的三角
形通孔套设在转轴上。
[0012]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0013]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的智能微型断路器重合闸结构,结构简单,零件容易成型,节约生产成本,装配简单,占用空间小,驱动壳体内部实现更多的功能。也可防
止由于传统齿轮结构损坏空转不能带动分合闸而产生事故。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现有重合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智能断路器自动分合闸装置的分闸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智能断路器自动分合闸装置的合闸结构示意图。
[0017]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智能断路器自动分合闸装置的爆炸图。
[0018]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减速电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转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7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8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联动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
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3] 如图2所示,一种智能断路器自动分合闸装置,主要由:减速电机组1、转动板2、连接件3、联动手柄4、转轴5、驱动外壳6、断路器本体7组成。驱动外壳6只需在相应位置设计安
装减速电机组1的固定卡槽8。
[0024] 如图5所示,减速电机组1的转动杆为半圆形,半圆形设有第一平面侧1‑1。
[0025] 如图6所示,转动板2设计为Z型结构,转动板2的两端设计两个通孔,一端为圆通孔2‑3,另一端为与减速电机组1的转动杆形状相匹配的半圆形通孔2‑1,半圆形通孔2‑1设有
与第一平面侧1‑1相匹配的第二平面侧2‑2。
[0026] 如图7所示,连接件3设计为互为90°且对称的Z型结构,连接件3的一端3‑1用于与转动板2连接,另一端3‑2用于与联动手柄4连接。
[0027] 如图8所示,联动手柄4包括联动杆和手柄,手柄套设固定在联动杆上,联动杆上开设有通孔4‑2,手柄上开设有通孔4‑1,联动杆的通孔4‑2主要用于连接与断路器本体7联动
的转轴5,手柄的通孔4‑1主要用于与连接件3配合。手柄的通孔4‑1为圆形通孔、联动杆的通
孔4‑2为三角形通孔,转轴5为截面为三角形的转轴,转轴5与联动杆的三角形通孔形状相匹
配,所述联动杆的三角形通孔套设在转轴上。
[0028] 如图4所示,减速电机组1装入驱动外壳6对应位置的固定卡槽8内;转动板2的半圆形通孔2‑1套在减速电机组1的转动杆上,其中减速电机组1的转动杆的第一平面侧1‑1与转
动板2的半圆形通孔2‑1的第二平面侧2‑2相对应,使得减速电机组1的转动杆与转动板2相
对固定、不能相对运动;将连接件3的一端3‑1装入转动板2的圆通孔2‑3中;联动手柄4的通
孔4‑2先通过转轴5与断路器本体7装配完成,再将连接件3的另一端3‑2装入联动手柄4的通
孔4‑1内。
[0029] 产品驱动部分进行合闸过程由减速电机组1逆时针正转带动转动板2,转动板2带动连接件3、连接件3带动联动手柄4,联动手柄4通过转轴5带动断路器本体7进行合闸,合闸
后断路器本体7的手柄位置为7‑1a所示(图2),转动板2逆时针带动连接件3最大可运动90°。
[0030] 产品驱动部分进行分闸过程由减速电机组1顺时针正转带动转动板2,转动板2带动连接件3、连接件3带动联动手柄4,联动手柄4通过转轴5带动断路器本体7进行分闸,分闸
后断路器本体7的手柄位置为7‑1b所示(图3),转动板2顺时针带动连接件3最大可运动90°。
[0031]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
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
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