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板及其网点布点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166853.2

文献号 : CN11296516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黄爱群阮绪红张晓睿

申请人 : 东莞市元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涉及导光板生产加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导光板及其网点布点方法,其方案包括导光板本体,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表面分别设置为入光侧和出光侧,导光板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表面分别设置为出光面以及反射面,出光面上设置有多个出光切槽,多个出光切槽沿导光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反射面沿着导光板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有多排网点,相邻两排网点的间距与相邻两个出光切槽之间的间距相等,每排网点之间的间距不相等,同时建立二维坐标系,使网点沿X轴方向分布,沿着Y轴方向间距随机分布,并利用斥力原理使网点排斥分布,使导光板出光时形成多条增亮条纹,从而对导光板内的白点或异物进行遮盖。

权利要求 :

1.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1),所述导光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表面分别设置为入光侧(2)和出光侧(3),所述入光侧(2)为光源入射方向,所述导光板本体(1)的两侧表面分别设置为出光面(5)以及反射面(4),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5)通过多个出光切槽(7)形成出光曲面,多个所述出光切槽(7)沿所述导光板本体(1)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反射面(4)沿着所述导光板本体(1)的宽度方向设置有多排网点(6),相邻两排所述网点(6)的间距与相邻两个所述出光切槽(7)之间的间距相等,每排相邻所述网点(6)之间的间距不全相等, 所述网点(6)的密度自入光侧(2)至出光侧(3)沿所述导光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 所述反射面(4)通过多个反射切槽(10)形成多个反射曲面(11),多个所述反射曲面(11)沿所述导光板本体(1)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所述反射曲面(11)均为圆弧形,所述出光曲面由多个第一曲面(8)与第二曲面(9)构成,相邻的所述第一曲面(8)的两侧边与第二曲面(9)的两侧边分别为第一曲线(12)与第二曲线(13),所述第一曲线(12)靠近所述导光板本体(1)的入光侧(2),所述第二曲线(13)靠近所述导光板本体(1)的出光侧(3),所述第一曲线(12)的曲率半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曲线(13)的曲率半径;

所述网点的布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导光板的宽度方向为X轴,以导光板的长度方向为Y轴,建立二维坐标平面,确定导光板的发光区域;

基于所述导光板的发光区域,确定所述导光板的发光区域的密度分布,所述基于所述导光板的发光区域,确定所述导光板的发光区域的密度分布的步骤,包括:将所述导光板的发光区域划分成多个小区域;

根据所述导光板所需的出光照度,赋予每个小区域的密度分布,以获得每个小区域所需的网点(6)数量;

基于所述导光板的发光区域的密度分布,将多个网点(6)沿X轴方向规则分布,所述将网点(6)X轴方向规则分布的步骤,包括:确定相邻两个设置于出光面(5)上的出光切槽(7)的间距,将多个所述网点(6)沿X轴方向排列,以使相邻两个所述出光切槽(7)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排所述网点(6)之间的间距相等将多个网点(6)沿Y轴方向无规则分布,所述将网点(6)沿Y轴方向无规则分布的步骤,包括:

根据公式N= 可知,网点(6)的密度随着光源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发光区域的密度变化需从导光板的入光侧至出光侧沿Y轴方向逐渐增大,基于导光板的发光区域的密度分布以及以多个网点(6)沿X轴方向设置的位置,将多个网点(6)沿着Y轴方向移动,使每排相邻两个网点(6)的间距不全相等,以获得网点(6)的初次排列位置,以得出网点(6)的初次排列位置;

基于所述网点(6)的初次排列位置,沿Y轴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所述网点(6)相斥移动一段距离,以得出所述网点(6)的最终排列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6)均为半球状的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网点(6)的半径相等。

说明书 :

一种导光板及其网点布点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导光板生产加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导光板及其网点布点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导光板作为侧向入光的背光模块的主要构件之一,使位于其一侧的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点状光线通过转换成均匀的面状光线,以作为液晶显示器所需的平面光源。
[0003] 导光板的常规设计中,一般会在导光板的反射面上设置多个网点,网点采用规则分布以及随机分布等方式进行网点分布,通过如此的网点分布,光源光线折射于入光侧并
进入导光板本体内,网点能够将光源光线在多个方向折射、反射以及散射,并出射于出光
面。
[0004]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白点或异物而使导光板出光时产生条纹干涉或亮点,通过上述方式进行布点,对于这些白点或异物难以掩盖,使导
光板出光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对导光板上的白点或异物进行遮盖,本申请提供一种导光板及网点布点方法。
[0006]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导光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 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表面分别设置为入光侧和出光侧,所述入光侧为光源入射方向,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表面
分别设置为出光面以及反射面,所述出光面用于折射出光,所述出光面通过多个出光切槽
形成出光曲面,多个所述出光切槽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反射面沿
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有多排网点,相邻两排所述网点的间距与相邻两个所述出
光切槽之间的间距相等,每排所述网点之间的间距不全相等。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光面通过多个出光切槽使出光面形成多个第一曲面与第二曲面,光源光线在第一曲面与第二曲面上多方向折射出光,同时,反射面增设多排网
点,相邻两排的网点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出光切槽的间距相等,由此使光源光线经网点
反射或散射出射至出光面时,第一曲面与第二曲面对光源光线阻挡,改变光源光线的出光
方向,使光源光线集中在该位置,从而使导光板出光时形成多条具有高亮度增亮条纹,如此
减少光源光线在白点或异物上进行反射或散射,从而对因白点或异物所产生的条纹或亮点
的亮度弱化,以减少目视导光板时肉眼看到辉度不匀的现象,从而对导光板内的白点或异
物进行遮瑕。
[0009] 优选的,所述网点的密度自入光侧至出光侧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度自入光侧至出光侧沿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如此能够使靠近出光侧的一侧网点数量增多,光源光线入射于入光侧且沿着导光板长
度方向传导,如此设置能够提高靠近出光侧的亮度,以使导光板整体出光均匀,从而提高导
光板对白点或异物的遮瑕能力。
[0011] 优选的,所述网点均为半球状的凸起。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网点为半球状的凸起,对光源光线起到了聚光作用,如此能够减少光源光线的光能损失,以提高导光板的出光亮度,使光源光线指向于出光面的有
效视区,减少对反射膜的吸附力和磨损。
[0013] 优选的,各所述网点的半径相等。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网点的半径相等,使网点反射面积相等,如此能够导光板本体出光时的均匀性,也便于工作人员对网点进行加工。
[0015] 优选的,所述出光曲面由多个第一曲面与第二曲面构成,相邻的所述第一曲面的两侧边与第二曲面的两侧边分别为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所述第一曲线靠近所述导光板本
体的入光侧,所述第二曲线靠近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出光侧,所述第一曲线的曲率半径小于
或等于所述第二曲线的曲率半径。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曲线的曲率半径小于或等于第二曲线的曲率半径,使出光面靠近出光侧的第一曲面与第二曲面的受光面增大,当光源光线在导光板本体上传
导时,更多的越靠近出光侧的光源光线折射出光,从而能够增大导光板靠近出光侧的出光
亮度,以使导光板本体的亮度更均匀。
[0017] 优选的,所述反射面通过多个反射切槽形成多个反射曲面,多个所述反射曲面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所述反射曲面均为圆弧形。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反射曲面沿着导光板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通过反射曲面呈圆弧形设置,能够将在网点反射或散射出光的光源光线的出光角度收窄,以
使光源光线能够集中在导光板的有效视区中出光,提高导光板的光能利用效率。
[0019]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网点布点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20] 一种导光板网点布点方法,包括:
[0021] 以导光板的宽度方向为X轴,以导光板的长度方向为Y轴,建立二维坐标平面,确定导光板的发光区域;
[0022] 基于所述导光板的发光区域,确定所述导光板的发光区域的密度分布;
[0023] 基于所述导光板的发光区域的密度分布,将多个网点沿X轴方向规则分布,将多个网点沿Y轴方向无规则分布,以得出网点的初次排列位置;
[0024] 基于所述网点的初次排列位置,沿Y轴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所述网点相斥移动一段距离,以得出所述网点的最终排列位置。
[002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建立二维平面坐标系,根据导光板的发光区域照度确定密度分布,而后在导光板反射面分布网点,使多个网点沿着X轴规则排列,多个网点沿
着Y轴无规则排列,以获得网点的初次排列位置,以使网点能够根据光能分布来对网点进行
初次调整,如此能够使导光板出光时的亮度保持均匀,最后将网点沿Y 轴方向相斥移动至
一段距离,减少网点簇拥或重叠,如此能够获得网点的最终排列位置,这样的布点方式使导
光板出光时能够多条形成高亮度的条纹,以对因导光板上的白点或异物而产生的干涉条纹
或亮点的亮度进行弱化,从而对导光板的白点或异物进行遮盖。
[0026] 优选的,所述将网点X轴方向规则分布的步骤,包括:
[0027] 确定相邻两个设置于出光面上的出光切槽的间距,将多个网点沿X轴方向排列,
[0028] 以使相邻两个所述出光切槽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排所述网点之间的间距相等。
[002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确定出光面相邻两个出光切槽的间距,同时将多个网点沿着X轴方向排列,由此在导光板的反射面上形成多排,并使相邻两个出光切槽之间的间距
与相邻两排的网点之间的间距相等,如此能够将网点反射出光的光源光线在相邻两个出光
切槽之间的位置折射出光,由此控制光源光线出光的位置并使光源光线集中于该位置,从
而使导光板出光时形成增亮条纹。
[0030] 优选的,所述将网点沿Y轴方向无规则分布的步骤,包括:
[0031] 基于导光板的发光区域的密度分布以及以多个网点沿X轴方向设置的位置,将多个网点沿着Y轴方向移动,使每排相邻两个网点的间距不全相等,以获得网点的初次排列位
置。
[003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网点密度来调节网点沿Y轴方向的位置,使多个网点沿Y轴方向形成随机排列的方式并获得网点的初次排列位置,由此合理的调节网点沿Y轴方
向的密集程度,从而能够合理的控制导光板内的光能分布,以便于使后续的导光板整体出
光均匀。
[0033] 优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导光板的发光区域,确定所述发光区域的密度分布的步骤,包括:
[0034] 将所述发光区域划分成多个小区域;
[0035] 根据所述导光板所需的出光照度,赋予每个小区域的密度分布,以获得每个小区域所需的网点数量。
[003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将发光区域划分成多个小区域,根据导光板所需的出光照度,对每个小区域赋予网点密度,并根据这个网点密度确定每个小区域所需含有的
网点数量,从而有利于后续的网点分布,使导光板出光均匀。
[0037]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38] 1.在导光板的反射面上增设多个网点,使多个网点从入光侧至出光侧沿着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分布,使相邻两排的网点间距与相邻两个出光切槽的间距相等,同时在每
排两个网点之间的间距不全相等,光源光线集中在相邻的两个出光切槽之间的间距中,导
光板出光时形成增亮条纹,由此将白点或异物因反射形成的条纹或亮点的亮度弱化,从而
将白点或异物进行遮瑕;
[0039] 2.建立坐标系,确定发光区域,在发光区域内分布网点密度,根据网点密度使网点沿X轴方向规则排列分布,沿Y轴无规则排列分布以形成网点的初次排列位置,并根据斥力
原理使网点沿Y轴方向相斥移动,减少网点重叠或簇拥,以为导光板存在异物或白点时提供
网点布点方法,解决导光板出光时产生的干涉条纹或亮点,从而实现对异物或白点进行遮
瑕。

附图说明

[0040]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导光板的侧视图;
[0041]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导光板的光路原理图;
[0042]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导光板本体结构示意图;
[0043]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点密度与导光板长度关系示意图;
[0044]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导光板本体结构示意图;
[0045]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2中的导光板光路原理图;
[0046]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3中的反射面平面示意图;
[0047]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点布点方法的原理流程图;
[0048]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点分布示意图;
[0049]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点相斥移动的原理图;。
[0050] 附图标记说明:1、导光板本体;2、入光侧;3、出光侧;4、反射面;5、出光面;6、网点;7、出光切槽;8、第一曲面;9、第二曲面;10、反射切槽;11、反射曲面;12、第一曲线;13、第二
曲线;14、第一重合边;15、第二重合边;16、第三重合边;17、第四重合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51] 以下结合附图1‑10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52]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导光板及网点布点方法。
[0053] 本申请公开一种导光板,以下根据实施例1‑3进行详细说明。
[0054] 实施例1:
[0055] 参照图1,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1,导光板本体采用PMMA材料制成。导光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为入光侧2以及出光侧3,入光侧2为光源入射方向,导光板本
体1的厚度方向的两侧表面分别为反射面4以及出光面5,其中出光面5为导光板本体1的有
效视区。
[0056] 参照图2,导光板本体1的出光面5上设置有出光切槽7,出光切槽7沿导光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与光源入射方向一致,出光切槽7的深度需大于或等于3um。在本实施例
中,出光切槽7在出光面5可设置多个,多个出光切槽7沿导光板本体1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
设置,由此使出光面5通过多个出光切槽7形成出光曲面。
[0057] 在本实施例中,出光曲面由多个第一曲面8与第二曲面9,多个第一曲面8与第二曲面9沿导光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列。相邻的第一曲面8与第二曲面9的相对的两侧
边重合以分别形成第一重合边14以及第二重合边15,第一重合边14位于第一曲面8与第二
曲面9远离反射面4的一端,第二重合边15位于第一曲面8与第二曲面9靠近反射面4的一端。
此外,第一曲面8与第二曲面9均自第一重合边14至第二重合边15向远离反射面4的一端圆
弧过渡,第一曲面8与第二曲面9的曲率半径相等。
[0058] 参照图2和图3,反射面4为平面,反射面4沿导光板本体1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有多排网点6,相邻两排网点6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出光切槽7之间的间距相等,同时每排相邻
两个网点6之间的间距不全相等,如此使网点6在反射面4沿着导光板长度方向随机排列,从
而能够根据实际亮度分布所需对网点6的位置进行调整。
[0059] 如,网点D、网点E以及网点F位于同排,网点D与网点E之间的间距大于网点D与网点E之间的间距,可以是网点D与网点E之间的间距等于网点D与网点E之间的间距,也可以是网
点D与网点E之间的间距小于网点D与网点E之间的间距。
[0060] 多个网点6均呈半球状的凸起,如此能够减少反射膜对导光板本体1的磨损。多个网点6的半径均相等,由此使网点6的反射面积相等,在本实施例中,网点6的半径范围为40‑
60um。在实际生产加工过程中,可采用激光打点、喷砂或机械撞点的方式对导光板的反射面
4进行打点以形成所需的网点6。
[0061] 参照图2和图3,由于导光板本体1安装于背光源使用时,导光板本体1靠近入光侧2的亮度较大,导光板本体1靠近出光侧3的一侧的亮度较小,因此为使导光板本体1整体出光
均匀,网点6的密度自入光侧至出光侧沿导光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逐渐递增。
[0062] 如图4所示的网点密度与导光板长度关系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横坐标为导光板长度,该长度也为网点6所在导光板位置与光源的距离,纵坐标为网点密度。网点密度自入
光侧2至出光侧3沿导光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逐渐递增,因此距离光源越远,网点6密度越大,
所需网点数量越多,使更多的光源光线集中在导光板本体1靠近出光侧3的一侧,以增大导
光板本体1靠近出光侧3一侧的聚光效果,从而提高导光板本体1靠近出光侧3的亮度。
[0063] 回看图2,需说明的是,若导光板本体1在加工时形成异物或白点,这些异物或白点会破坏光源光线的传导路径,使导光板本体1出光时会产生干涉条纹或亮点。在本实施例
中,光源光线入射至导光板本体1内并传导至反射面4,网点6对光源光线进行反射或散射,
当光源光线传导至出光面5,第一曲面8与第二曲面9以及网点6的共同配合下对光源光线聚
光,使更多的光源光线集中在相邻两个出光切槽7之间的间距中,并经第一曲面8与第二曲
面9折射出光,从而形成具有高亮度的增亮条纹,使因白点或异物形成的干涉条纹或亮点的
亮度弱化,由此对导光板本体1上的白点或异物进行遮盖,以减少目视导光板时出现辉度不
匀现象。
[0064] 本申请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在反射面4沿导光板的宽度方向增设多排网点6,相邻两排网点6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出光切槽7之间的间距相等,同时每排相邻的两个网点
6之间的间距不全相等,并从入光侧2至出光侧3沿导光板的长度方向逐渐递增,网点6与第
一曲面8与第二曲面9的共同配合下,使更多的光源光线聚光,从而使导光板本体1在出光时
形成多条具有高亮度的增亮条纹,从而对导光板本体1在加工所形成的白点或异物进行遮
盖。
[0065] 实施例2:参照图5,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反射面4上设置有反射切槽10,反射切槽10沿导光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与光源入射方向一致,反射切槽10的深度小于或等于
4um。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切槽10可设置有多个,多个反射切槽10沿导光板的宽度方向依次
排列设置,以使反射面4形成多个反射或散射光源光线的反射曲面11。
[0066] 多个反射曲面11沿着导光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相邻两个反射曲面11相对的两侧边可重合连接分别形成第三重合边16与第四重合边17,设定出光面5为参考
平面,第三重合边16位于反射曲面11远离出光面5的一端,第四重合边17位于反射曲面11靠
近出光面5的一端。相邻两个反射曲面11均自第三重合边16至第四重合边17沿远离出光面5
的一端圆弧过渡。需说明的是,相邻的两个反射曲面11相对的两侧边也可间隔设置,且反射
曲面相对的两侧边之间的间距相等。
[0067] 参照图6,多个反射曲面11沿着导光板的宽度方向设置,使光源光线入射至导光板本体1内并传导至反射面4的网点6时,光源光线经网点6形成漫反射或散射并从网点6中出
射,此时反射曲面11对形成漫反射或散射的光源光线进行阻挡,以改变光源光线的传导方
向,从而将光源光线的出光角度沿导光板本体1的宽度方向收窄,并使光源光线反射至出光
面5的有效视区内,由此能够减少光损,提高光能利用率。
[0068]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曲面8与第二曲面9的曲率半径需大于反射曲面11的曲率半径,如此能够降低反射曲面11对光源光线的传导路径的破坏程度。
[0069] 本申请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反射面4通过多个反射切槽10形成多个反射曲面,如此能够将经网点6形成漫反射或散射的光源光线在导光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进行阻挡,将光
源光线的出射角度收窄,以减少光源光线在导光板本体1内的光损,提高光能利用率。
[0070] 实施例3:参照图7,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第一曲面8与第二曲面9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边分别为第一曲线12与第二曲线13,第一曲线12的曲率半径与第二曲线13的曲率半径
小,且第一曲线12的曲率半径与第二曲线13的曲率半径均位于0‑25um内,第一曲面8与第二
曲面9靠近出光侧3相对的两端重合连接。因此在第一曲面8与第二曲面9自入光侧2至出光
侧3沿导光板的长度方向的曲率半径逐渐增大,如此设置能够使第一曲面8与第二曲面9的
受光面沿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以使光源光线在导光板本体1越靠近出光侧3的
光源光线更多的折射出光,从而使导光板本体1出光时的亮度更均匀出光。此外,第一曲面8
与第二曲面9靠近入光侧2的一端面与入光侧2距离为0.01mm,第一曲面8与第二曲面9靠近
出光侧3的一端与出光侧3的距离为0.03mm,从而使入光侧2和出光侧3不易出现亮边的情
况。
[0071] 本申请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为:第一曲线12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二曲线13的曲率半径,从而使第一曲面8与第二曲面9靠近入光侧2的曲率半径较小,靠近出光侧3的曲率半径
较大,如此能够改善导光板本体1靠近出光侧3的一端的出光亮度,使导光板本体1出光更为
均匀。
[0072] 另外,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导光板网点布点方法,如图8所示,其具体步骤如下:
[0073] S1、以导光板的宽度方向为X轴,以导光板的长度方向为Y轴,建立导光板的二维坐标平面,确定导光板的发光区域。
[0074] 在导光板的反射面4布点之前,利用模具对导光板的出光面5加工多个出光切槽7,以使多个出光切槽7沿着导光板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同时,反射面4可为平面,也可为
利用模具加工多个反射切槽10形成的曲面。而后在反射面4上开始对网点6布点。
[0075] 导光板的发光区域是指导光板出光的平面,其可以是整个导光板平面,也可是导光板平面的一部分。发光区域的形状是任意的几何规则图形,也可是任意的非规则图形。在
本实施例中,可采用激光雕刻以及机械撞点等方式在反射面4进行打点。
[0076] S2、基于导光板的发光区域,确定发光区域的密度分布。
[0077] (1)将发光区域划分成多个小区域。
[0078] 发光区域可划分多个小区域,在本实施例中,小区域可为正方形、长方形任意的几何规则图形,且每个小区域的面积可根据导光板实际加工的面积决定,在本实施例中,小区
域采用长方形来划分。
[0079] (2)根据导光板所需的出光照度,赋予每个小区域密度分布,以获得每个小区域所需的网点6数量。
[0080] 导光板的出光照度是指导光板的出光面5的照度,在本实施例中,为使导光板能够出光均匀,在对每个小区域进行密度分布时,首先设定每个小区域的出光照度是相同的。同
时假设一个单位面积的长方形,其内部包含一列的网点6,将长方形的面积近似于该长方形
内所有网点6的面积之和,其面积为  ,N为长方形面积内的网点6个数, 为单个
网点的面积。因此每个小区域的网点密度为 ,其中, 为小区域的面积。
[0081] 与此同时,根据公式B=kEf可知,导光板的出光照度与网点6的密度相关,其中,k为比例系数,B为导光板的出光照度,E为导光板出光面的光亮度。当导光板和LED灯源距离一
定时,导光板的出光面的照度与该小区域的网点6的密度呈正比。因此,根据公式N=
可知,网点6的密度随着光源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发光区域的密度变化需从导光板的入光侧
至出光侧沿Y轴方向逐渐增大。具体的说,网点的分布密度可从2‑36个/ 进行递增,以下
将进行举例说明:
[0082] 设定发光区域为15 20 ,设定1 面积为一个小区域,因此在发光区域内可划分有300个小区域,在本实施例中,沿着X轴方向的各个小区域的密度分布相同,沿着
Y轴方向的小区域密度分布逐渐递增,如网点6的密度分布分布可以从2个/ 、3个/ 、
3个/ 、4个/ 、4个/ 、4个/ 、5个/ 、5个/ 、6个/ 、7个/ 、8个/
、9个/ 、11个/ 、13个/ 、16个/ 、20个/ 、25个/ 、30个/ 、34
个/ 、36个/ 逐渐递增,根据每个小区域的网点的密度获得整个发光区域的网点所
需数量以及每个小区域所需的网点数量。
[0083] S3、基于导光板的发光区域的密度分布,将多个网点6沿X轴方向规则分布,将多个网点6沿Y轴方向无规则分布,以得出网点6的初次排列位置。
[0084] (1)确定相邻两个位于出光面5上的出光切槽7的间距,将多个网点6沿X轴方向排列,使相邻两个出光切槽7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排网点6之间的间距相等,以获得多个网点6
沿X轴方向设置的位置。
[0085] 相邻两排网点6的间距是根据设置于出光面5上的相邻两个出光切槽7之间的间距确定的,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排网点6之间的间距与出光面5的相邻两个出光切槽7之间的
间距一致,如此能够为后续导光板出光时所形成增亮条纹提供前期条件。
[0086] 如,设定相邻两个反射切槽10之间的间距为W,设定三个网点6沿X轴方向依次排列,且第一个网点6的坐标为(X1,Y1),第二个网点6的坐标为(X2,Y2)以及第三个网点6的坐
标为(X3,Y3),且三个网点6之间的间距分别为X2‑X1=X3‑X2=W。
[0087]  (2) 基于导光板的发光区域的密度分布以及以多个网点6沿X轴方向设置的位置,将多个网点6沿着Y轴方向移动,使每排相邻两个网点6的间距不全相等,以获得网点6的
初次排列位置。
[0088] 如图9所示,根据整个发光区域的网点6密度设定每排网点6的数量。为了满足每个小区域的网点6密度,每个小区域内的网点6数量自入光侧2至出光侧3沿Y轴方向逐渐增多,
以满足每个小区域的密度需求。以下进行举例说明:设定第一个小区域的密度为20个/
,第二个小区域的密度为30个/ ,且第一个小区域与第二个小区域自入光侧2至出光侧3
沿Y轴方向依次设置,网点6沿着X轴方向的坐标不变,则需要移动网点6使沿Y轴方向的坐标
变化,并进入第一个小区域与第二个小区域,使第一个小区域满足有20个网点6的数量,第
二个小区域满足30个网点的数量,第二个区域的网点6数量比第一个小区域的网点6数量
多,第二个小区域内每排的网点6密集程度比第一个小区域内的每排网点6的密集程度要
大。
[0089] S4、基于网点6的初次排列位置,沿y轴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网点6相斥移动一段距离,以得出网点6的最终排列位置。
[0090] 将上述步骤S3中产生的网点6初期排列位置作为初期条件,同时利用斥力原理将相邻网点6进行相斥移动至一段距离,以获得网点6的最终位置,如此能够使相邻两个网点6
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网点重叠或簇拥的现象。
[0091] 在本实施例中,斥力原理是指将相邻网点6视为相互具有斥力的可移动的粒子,以进行网点6布点动力学的最佳化设计,其网点运动方程为 ,其
中m与c为定数,Fi是网点6所受到的合力。
[0092] 如图10所示,设定一网点6为中心点A,在中心点两端的两个网点6为移动点B以及移动点C。设定中心点A对移动点B之间具有F1的斥力,移动点C对中心点A之间具有F2的斥
力,因此根据动力学的合力计算公式可计算得出中心点A的合力为F,而后根据运动方程计
算得出中心点的平衡间距R,以该中心点作为中心设定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当移动点B与C
与该中心点A之间的间距小于R时,根据运动方程计算出两个移动点B和C所需移动的距离,
使位于圆形区域内的移动点B沿F1方向远离中心点A移动,使位于圆形区域内的移动点C沿
F2方向远离中心点移动。
[0093] 当导光板应用于背光源模组时,光源光线入射于导光板内,如此的布点方法使更多光源光线集中在相邻两个出光切槽7之间的间距中,以提高该位置的出光亮度,使导光板
出光时能够形成多条增亮条纹,由此对导光板内的白点或异物产生的条纹或亮点弱化,从
而对导光板的白点或异物进行掩盖,以减少目视导光板时看到辉度不匀的现象。
[0094]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