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宽幅碳纤维布的自动生产线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247638.5

文献号 : CN11297661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袁中春

申请人 : 韩塑希埃孚黑色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宽幅碳纤维布的自动生产线,沿碳纤维的移动方向顺次衔接有纤维纱架、纤维上浆剂脱浆炉、浸胶槽、热处理炉、热定型模、冷却模、牵引装置、收卷装置;多股碳纤维原丝从所述纤维纱架牵引而出且并排而设,经过生产线后凝结成一大宽幅碳纤维布。本发明所提供的生产线,可实现最大宽幅600mm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的预浸料制备。

权利要求 :

1.一种大宽幅碳纤维布的自动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沿碳纤维的移动方向顺次衔接有纤维纱架(1)、纤维上浆剂脱浆炉(2)、浸胶槽(3)、热处理炉(4)、热定型模(5)、冷却模(6)、牵引装置(7)、收卷装置(8);

多股碳纤维原丝从所述纤维纱架(1)牵引而出且并排而设,经过生产线后凝结成一大宽幅碳纤维布;

所述浸胶槽(3)上设有双面涂胶装置(9),所述双面涂胶装置(9)包括:引导轮(91),所述浸胶槽(3)上方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引导轮(91),所述引导轮(91)用于将碳纤维布引入和引出所述浸胶槽(3);

变向轮(92),固定设置于所述浸胶槽(3)上方,且位于两个所述引导轮(91)的中间,所述变向轮(92)用于实现碳纤维布具有折返的走向;

展平轮(93),两个展平轮(93)固定设置于所述浸胶槽(3)内,所述展平轮(93)用于将碳纤维布展平在浸胶槽(3)内;

第一盛胶槽(94),将两个所述展平轮(93)包纳其中;

第二盛胶槽(95),被所述第一盛胶槽(94)包纳其中,且所述第二盛胶槽(95)位于碳纤维布折返部分的下方;

切换上胶刷(96),所述第一盛胶槽(94)、第二盛胶槽(95)的上方均设置有切换上胶刷(96),两个所述切换上胶刷(96)用于对碳纤维布的双面进行上胶。

所述切换上胶刷(96)包括:

内壳体(961),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筒状结构;

同步端头(962),所述内壳体(961)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同步端头(962),所述同步端头(962)用于和外部动力装置传动连接;

震荡半圆柱(963),两个所述同步端头(962)的内部开设有安装缺口(9621),所述震荡半圆柱(963)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缺口(9621)内;

涂胶外壳(964),为全封闭的中空筒状结构,所述涂胶外壳(964)将所述内壳体(961)包纳其中,且所述涂胶外壳(964)与所述同步端头(962)一体成型,所述涂胶外壳(964)的外周面上固接有固定刷毛(965);

活动刷毛(966),所述涂胶外壳(964)上还活动设置有至少一列活动刷毛(966),所述活动刷毛(966)通过转速切换组件(97)与所述震荡半圆柱(963)配合。

所述转速切换组件(97)用于根据所述切换上胶刷(96)的转速进行上胶模式的切换,所述转速切换组件(97)包括:抵接板(971),与所述震荡半圆柱(963)的侧壁平面部位抵接;

连接杆(972),一端与所述抵接板(971)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内壳体(961)并延伸至外部空间,所述连接杆(972)上还套设有第一弹簧(973),所述第一弹簧(973)位于所述震荡半圆柱(963)和内壳体(961)的内壁之间;

配重平板(974),所述连接杆(97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配重平板(974),所述活动刷毛(966)固定设置在所述配重平板(974)上,所述活动刷毛(966)的长度大于所述固定刷毛(965)的长度;

止转槽(9631),所述震荡半圆柱(963)的侧壁平面部位开设有止转槽(9631),所述止转槽(9631)与所述抵接板(971)配合;

定速拉杆(975),所述内壳体(961)上还滑动设置有定速拉杆(975),所述定速拉杆(975)一端插接于所述震荡半圆柱(963)上,另一端固接有转速限定重块(976),所述定速拉杆(975)上还套设有第二弹簧(977),所述第二弹簧(977)位于所述震荡半圆柱(963)和内壳体(961)的内壁之间;

所述定速拉杆(975)与所述连接杆(972)相对而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宽幅碳纤维布的自动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上浆剂脱浆炉(2)用于将碳纤维原丝上的浆剂去除,包括:脱浆炉体(21),所述脱浆炉体(21)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允许碳纤维原丝贯穿通过的开口;

脱浆加热器(22),通过螺杆水平固定设置于所述脱浆炉体(21)的内顶壁;

脱浆风机(23),固定设置于所述脱浆炉体(21)上方,且所述脱浆风机(23)与脱浆炉体(21)的内腔连通;

脱浆进风口(24),所述脱浆炉体(21)下方设置有脱浆进风口(24),所述脱浆进风口(24)与脱浆炉体(21)的内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宽幅碳纤维布的自动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浸胶槽(3)用于对除浆剂后的碳纤维进行浸胶,包括:底架(31);

槽体(32),为上端开口的槽形结构,固定在所述底架(31)上,所述槽体(32)内横向转动连接有压轴(33)、刷辊(34);

浸胶电机(35),所述底架(31)上还设置有浸胶电机(35),所述浸胶电机(35)与所述刷辊(34)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宽幅碳纤维布的自动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处理炉(4)用于对浸胶后的碳纤维烘干,包括:热炉本体(41),所述热炉本体(41)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允许碳纤维贯穿通过的开口;

热处理加热器(42),通过螺杆水平固定设置于所述热炉本体(41)的内顶壁;

热处理风机(43),固定设置于所述热炉本体(41)上方,且所述热处理风机(43)与热炉本体(41)的内腔连通;

热处理进风口(44),所述热炉本体(41)下方设置有热处理进风口(44),所述热处理进风口(44)与热炉本体(41)的内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宽幅碳纤维布的自动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模(6)对于对碳纤维布进行冷却,包括:模具底架(61);

冷却下模(62),通过压板固定于所述模具底架(61)的上端面;

冷却上模(63),位于所述冷却下模(62)的上方,且冷却上模(63)与冷却下模(62)通过铰链连接;

进水口(64)、出水口(65),所述冷却下模(62)、冷却上模(63)均开设有进水口(64)、出水口(65);

碳纤维布经过冷却下模(62)、冷却上模(63)之间的缝隙从而得到冷却。

说明书 :

一种大宽幅碳纤维布的自动生产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碳纤维材料制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宽幅碳纤维布的自动生产线。

背景技术

[0002] 热塑性预浸料制备常用的方法包括溶液法、 热熔法、 粉末法浸渍法、 悬浮浸渍法、纤维混杂法、原位聚合法等。目前碳纤维产品在民用上主要用于广泛应用于钓具、运动器材、体育用品、航空航天等领域,军事上用于国防科研、制造火箭、导弹、卫星、雷达、防弹车、防弹衣等重要军工产品。
[0003] 由于目前常用的生产工艺存在节拍不一致、展纱力不均匀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导致现在的生产线无法实现碳纤维布的宽幅大于600mm的大宽幅碳纤维布的生产工艺。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宽幅碳纤维布的自动生产线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宽幅碳纤维布的自动生产线,[0006] 沿碳纤维的移动方向顺次衔接有纤维纱架、纤维上浆剂脱浆炉、浸胶槽、热处理炉、热定型模、冷却模、牵引装置、收卷装置;
[0007] 多股碳纤维原丝从所述纤维纱架牵引而出且并排而设,经过生产线后凝结成一大宽幅碳纤维布。
[0008]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纤维上浆剂脱浆炉用于将碳纤维原丝上的浆剂去除,包括:
[0009] 脱浆炉体,所述脱浆炉体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允许碳纤维原丝贯穿通过的开口;
[0010] 脱浆加热器,通过螺杆水平固定设置于所述脱浆炉体的内顶壁;
[0011] 脱浆风机,固定设置于所述脱浆炉体上方,且所述脱浆风机与脱浆炉体的内腔连通;
[0012] 脱浆进风口,所述脱浆炉体下方设置有脱浆进风口,所述脱浆进风口与脱浆炉体的内腔连通。
[0013]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浸胶槽用于对除浆剂后的碳纤维进行浸胶,包括:
[0014] 底架;
[0015] 槽体,为上端开口的槽形结构,固定在所述底架上,所述槽体内横向转动连接有压轴、刷辊;
[0016] 浸胶电机,所述底架上还设置有浸胶电机,所述浸胶电机与所述刷辊传动连接。
[0017]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热处理炉用于对浸胶后的碳纤维烘干,包括:
[0018] 热炉本体,所述热炉本体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允许碳纤维贯穿通过的开口;
[0019] 热处理加热器,通过螺杆水平固定设置于所述热炉本体的内顶壁;
[0020] 热处理风机,固定设置于所述热炉本体上方,且所述热处理风机与热炉本体的内腔连通;
[0021] 热处理进风口,所述热炉本体下方设置有热处理进风口,所述热处理进风口与热炉本体的内腔连通。
[0022]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冷却模对于对碳纤维布进行冷却,包括:
[0023] 模具底架;
[0024] 冷却下模,通过压板固定于所述模具底架的上端面;
[0025] 冷却上模,位于所述冷却下模的上方,且冷却上模与冷却下模通过铰链连接;
[0026] 进水口、出水口,所述冷却下模、冷却上模均开设有进水口、出水口;
[0027] 碳纤维布经过冷却下模、冷却上模之间的缝隙从而得到冷却。
[0028]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浸胶槽上设有双面涂胶装置,所述双面涂胶装置包括:
[0029] 引导轮,所述浸胶槽上方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引导轮,所述引导轮用于将碳纤维布引入和引出所述浸胶槽;
[0030] 变向轮,固定设置于所述浸胶槽上方,且位于两个所述引导轮的中间,所述变向轮用于实现碳纤维布具有折返的走向;
[0031] 展平轮,两个展平轮固定设置于所述浸胶槽内,所述展平轮用于将碳纤维布展平在浸胶槽内;
[0032] 第一盛胶槽,将两个所述展平轮包纳其中;
[0033] 第二盛胶槽,被所述第一盛胶槽包纳其中,且所述第二盛胶槽位于碳纤维布折返部分的下方;
[0034] 切换上胶刷,所述第一盛胶槽、第二盛胶槽的上方均设置有切换上胶刷,两个所述切换上胶刷用于对碳纤维布的双面进行上胶。
[0035]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切换上胶刷包括:
[0036] 内壳体,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筒状结构;
[0037] 同步端头,所述内壳体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同步端头,所述同步端头用于和外部动力装置传动连接;
[0038] 震荡半圆柱,两个所述同步端头的内部开设有安装缺口,所述震荡半圆柱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缺口内;
[0039] 涂胶外壳,为全封闭的中空筒状结构,所述涂胶外壳将所述内壳体包纳其中,且所述涂胶外壳与所述同步端头一体成型,所述涂胶外壳的外周面上固接有固定刷毛;
[0040] 活动刷毛,所述涂胶外壳上还活动设置有至少一列活动刷毛,所述活动刷毛通过转速切换组件与所述震荡半圆柱配合。
[0041]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转速切换组件用于根据所述切换上胶刷的转速进行上胶模式的切换,所述转速切换组件包括:
[0042] 抵接板,与所述震荡半圆柱的侧壁平面部位抵接;
[0043] 连接杆,一端与所述抵接板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内壳体并延伸至外部空间,所述连接杆上还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震荡半圆柱和内壳体的内壁之间;
[0044] 配重平板,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配重平板,所述活动刷毛固定设置在所述配重平板上,所述活动刷毛的长度大于所述固定刷毛的长度;
[0045] 止转槽,所述震荡半圆柱的侧壁平面部位开设有止转槽,所述止转槽与所述抵接板配合;
[0046] 定速拉杆,所述内壳体上还滑动设置有定速拉杆,所述定速拉杆一端插接于所述震荡半圆柱上,另一端固接有转速限定重块,所述定速拉杆上还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位于所述震荡半圆柱和内壳体的内壁之间;
[0047] 所述定速拉杆与所述连接杆相对而设。
[0048]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0049]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50] 图1为本发明的正视图;
[0051]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52] 图3为本发明纤维上浆剂脱浆炉的结构示意图;
[0053] 图4为本发明纤维上浆剂脱浆炉的内部剖视图;
[0054] 图5为本发明浸胶槽的结构示意图;
[0055] 图6为本发明浸胶槽的正视图;
[0056] 图7为本发明冷却模的结构示意图;
[0057] 图8为本发明冷却模的侧视图;
[0058] 图9为本发明浸胶槽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59] 图10为本发明切换上胶刷的正面剖视图;
[0060] 图11为本发明切换上胶刷处于低速淋胶模式的侧面剖视图;
[0061] 图12为本发明切换上胶刷处于快速淋刷模式的侧面剖视图;
[0062] 图13为本发明切换上胶刷处于快速淋刷模式的侧面剖视图。
[0063] 在走布速度较低时其涂胶模式为低速淋胶模式,在走布速度较高时其涂胶模式为快速淋刷模式,在走布速度更高时其涂胶模式为高速震荡模式
[0064] 图中各构件为:
[0065] 1、纤维纱架,
[0066] 2、纤维上浆剂脱浆炉,21、脱浆炉体,22、脱浆加热器,23、脱浆风机,24、脱浆进风口,
[0067] 3、浸胶槽,31、底架,32、槽体,33、压轴,34、刷辊,35、浸胶电机,[0068] 4、热处理炉,41、热炉本体,42、热处理加热器,43、热处理风机,44、热处理进风口,[0069] 5、热定型模,
[0070] 6、冷却模,61、模具底架,62、冷却下模,63、冷却上模,64、进水口,65、出水口,[0071] 7、牵引装置,
[0072] 8、收卷装置,
[0073] 9、双面涂胶装置,91、引导轮,92、变向轮,93、展平轮,94、第一盛胶槽,95、第二盛胶槽,
[0074] 96、切换上胶刷,961、内壳体,962、同步端头,9621、安装缺口,963、震荡半圆柱,9631、止转槽,964、涂胶外壳,965、固定刷毛,966、活动刷毛,
[0075] 97、转速切换组件,971、抵接板,972、连接杆,973、第一弹簧,974、配重平板,975、定速拉杆,976、转速限定重块,977、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76]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77] 请参阅所有附图,一种大宽幅碳纤维布的自动生产线,
[0078] 沿碳纤维的移动方向顺次衔接有纤维纱架1、纤维上浆剂脱浆炉2、浸胶槽3、热处理炉4、热定型模5、冷却模6、牵引装置7、收卷装置8;
[0079] 多股碳纤维原丝从所述纤维纱架1牵引而出且并排而设,经过生产线后凝结成一大宽幅碳纤维布。
[0080]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了实现将若干股碳纤维原丝并合呈一整张的碳纤维布,本发明提供一种大宽幅碳纤维布的自动生产线,该生产线的各个装置在工作过程中主要工艺流程为:胶液配制、牵引展纱、毛刺去除、碾压浸渍、烘干固化与熔融浸渍、模具预热与高温压制、辊筒收卷。首先,配制悬浮胶液,将胶液输送到浸渍槽内,将浸渍槽装满胶液。然后经过牵引展纱装置使碳纤维丝均匀排列,并在红外烘箱中去除碳纤维表面的毛刺。在浸渍槽中对连续碳纤维丝束进行碾压浸渍,同时挤压出多余的悬浮液。接着经过加热固化炉烘干碳纤维丝束,同时使树脂熔融浸渍到碳纤维丝束中,得到碳纤维增强的单向带熔融预浸料;再经过模具预热、高温压制得到碳纤维增强单向带;最后经过卷取机对单向带进行收卷缠绕,从而得到连续碳纤维增强单向带复合材料产品 。
[0081]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所提供的生产线,可实现最大宽幅 600mm 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的预浸料制备。同时可用于小批量试制不同纤维(如玻璃纤维、碳纤维等)、不同耐高温热塑性树脂(如PEEK、PEKK、TPI、PPS 等) 预浸料,应用于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模压成型、缠绕成型和铺放加工,以满足科研项目的研究需要。生产的产品具有强度高、密度小的特点碳纤维预浸料的强度可以达到钢材的6‑12倍,密度只有钢材四分之一。而且可塑性好, 可根据模具形状做成任何形状,成型容易便于加工,同时具有耐腐蚀、寿命长的特点。
[0082]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纤维上浆剂脱浆炉2用于将碳纤维原丝上的浆剂去除,包括:
[0083] 脱浆炉体21,所述脱浆炉体21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允许碳纤维原丝贯穿通过的开口;
[0084] 脱浆加热器22,通过螺杆水平固定设置于所述脱浆炉体21的内顶壁;
[0085] 脱浆风机23,固定设置于所述脱浆炉体21上方,且所述脱浆风机23与脱浆炉体21的内腔连通;
[0086] 脱浆进风口24,所述脱浆炉体21下方设置有脱浆进风口24,所述脱浆进风口24与脱浆炉体21的内腔连通。
[0087]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碳纤维原丝在生产过程需要涂上环氧树脂进行保护,需要在线将环氧树脂去除,因此要配备脱浆炉进行高温烧除,纤维碳纤维丝束经过纤维脱浆炉的红外加热区域去除表面环氧树脂和多余的毛刺。
[0088] 脱浆加热器22带有独立的测温和控温装置,温度可调。炉门可通过把手打开关闭,密封性能良好。炉体下方的脱浆进风口24配有进风口可调风量风罩,上方配有可调转速的脱浆风机23,来排除去除环氧树脂时产生的废气。生产过程中可根据机组的运行速度,相应调整加热板的工作温度及脱浆加热器22与碳纤维丝束的距离,实现炉体功率可调。
[0089]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浸胶槽3用于对除浆剂后的碳纤维进行浸胶,包括:
[0090] 底架31;
[0091] 槽体32,为上端开口的槽形结构,固定在所述底架31上,所述槽体32内横向转动连接有压轴33、刷辊34;
[0092] 浸胶电机35,所述底架31上还设置有浸胶电机35,所述浸胶电机35与所述刷辊34传动连接。
[0093]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浸胶装置用于纤维的浸胶,使碳纤维丝浸渍充分,达到工艺要求。浸胶槽3为可移动式,轴安装于胶槽固定板上,可手工拆卸调节位置,按不同树脂需求进行位置的改变,使碳纤维浸渍充分。溢流孔位于槽体32两侧并配有水管,防止胶液溢出。通过链条将刷辊与电机连接,通过调整刷辊的转速,来控制浸胶槽里面胶液的流动速度,防止胶液的沉淀,并且配有相应数量的阀门、金属水管、快速接头等。
[0094]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处理炉4用于对浸胶后的碳纤维烘干,包括:
[0095] 热炉本体41,所述热炉本体41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允许碳纤维贯穿通过的开口;
[0096] 热处理加热器42,通过螺杆水平固定设置于所述热炉本体41的内顶壁;
[0097] 热处理风机43,固定设置于所述热炉本体41上方,且所述热处理风机43与热炉本体41的内腔连通;
[0098] 热处理进风口44,所述热炉本体41下方设置有热处理进风口44,所述热处理进风口44与热炉本体41的内腔连通。
[0099]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热处理炉4用于碳纤维丝束的烘干,同时使树脂熔融浸渍到碳纤维丝束中。得到碳纤维增强的单向带熔融预浸料。
[0100] 炉子加热由热处理加热器42,通过螺杆、加热器底架固定在热炉本体41上。热处理加热器42带有独立的测温和控温装置,温度可调。炉门可通过把手打开关闭,密封性能良好。炉体下方的热处理进风口44配有进风口可调风量风罩,上方配有可调转速的热处理风机43,来排除去产生的废气。生产过程中可根据机组的运行速度,相应调整加热板的工作温度及加热器与碳纤维丝束的距离,炉体功率可调。
[0101] 热炉本体41靠近出口处有红外测温装置,可实时测量产品表温度数据。出口处还安装了出口加热器,以便产品有足够的加热长度,使产品始终达到工艺所需的温度。
[0102]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冷却模6对于对碳纤维布进行冷却,包括:
[0103] 模具底架61;
[0104] 冷却下模62,通过压板固定于所述模具底架61的上端面;
[0105] 冷却上模63,位于所述冷却下模62的上方,且冷却上模63与冷却下模62通过铰链连接;
[0106] 进水口64、出水口65,所述冷却下模62、冷却上模63均开设有进水口64、出水口65;
[0107] 碳纤维布经过冷却下模62、冷却上模63之间的缝隙从而得到冷却。
[0108]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用于将产品冷却、压实,从而保证产品的尺寸。
[0109] 冷却下模62通过压板固定在模具底架61上,人工通过模具把手和铰链使冷却模具上模开启和关闭,模具开启的高度通过模具垫块调整。冷却模6通过冷却水冷却,并配有进水口64、出水口65,并使冷却水循环。
[0110]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设置有第一展纱辊组和第二展纱辊组,第一展纱辊组设置在纤维纱架1、纤维上浆剂脱浆炉2之间,第二展纱辊组设置在纤维上浆剂脱浆炉2、浸胶槽3之间。
[0111]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第一展纱辊组和第二展纱辊组为纺织领域常见的展纱装置,其目的是提供一个纤维平铺站,让纤维均匀分开。 纤维的展丝装置为于分纱梳的后面。抛光的展丝棒,能够调节纤维张力, 让纤维得到最大展开。展纱棒人工可调,装于机器的操作侧。采用变配电机进行速度调节,在操作台触摸屏上进行操作控制,用于把所需要数量的纤维束展开到所需宽度,碳纤维丝束在牵引辊的牵引作用下经过展纱装置完成牵引展纱,主动、从动、固定展纱辊数量若干主动辊表面线速度可调。
[0112]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浸胶槽3上设有双面涂胶装置9,所述双面涂胶装置9包括:
[0113] 引导轮91,所述浸胶槽3上方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引导轮91,所述引导轮91用于将碳纤维布引入和引出所述浸胶槽3;
[0114] 变向轮92,固定设置于所述浸胶槽3上方,且位于两个所述引导轮91的中间,所述变向轮92用于实现碳纤维布具有折返的走向;
[0115] 展平轮93,两个展平轮93固定设置于所述浸胶槽3内,所述展平轮93用于将碳纤维布展平在浸胶槽3内;
[0116] 第一盛胶槽94,将两个所述展平轮93包纳其中;
[0117] 第二盛胶槽95,被所述第一盛胶槽94包纳其中,且所述第二盛胶槽95位于碳纤维布折返部分的下方;
[0118] 切换上胶刷96,所述第一盛胶槽94、第二盛胶槽95的上方均设置有切换上胶刷96,两个所述切换上胶刷96用于对碳纤维布的双面进行上胶。
[0119]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切换上胶刷96包括:
[0120] 内壳体961,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筒状结构;
[0121] 同步端头962,所述内壳体961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同步端头962,所述同步端头962用于和外部动力装置传动连接;
[0122] 震荡半圆柱963,两个所述同步端头962的内部开设有安装缺口9621,所述震荡半圆柱963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缺口9621内;
[0123] 涂胶外壳964,为全封闭的中空筒状结构,所述涂胶外壳964将所述内壳体961包纳其中,且所述涂胶外壳964与所述同步端头962一体成型,所述涂胶外壳964的外周面上固接有固定刷毛965;
[0124] 活动刷毛966,所述涂胶外壳964上还活动设置有至少一列活动刷毛966,所述活动刷毛966通过转速切换组件97与所述震荡半圆柱963配合。
[0125]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速切换组件97用于根据所述切换上胶刷96的转速进行上胶模式的切换,所述转速切换组件97包括:
[0126] 抵接板971,与所述震荡半圆柱963的侧壁平面部位抵接;
[0127] 连接杆972,一端与所述抵接板971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内壳体961并延伸至外部空间,所述连接杆972上还套设有第一弹簧973,所述第一弹簧973位于所述震荡半圆柱963和内壳体961的内壁之间;
[0128] 配重平板974,所述连接杆97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配重平板974,所述活动刷毛966固定设置在所述配重平板974上,所述活动刷毛966的长度大于所述固定刷毛965的长度;
[0129] 止转槽9631,所述震荡半圆柱963的侧壁平面部位开设有止转槽9631,所述止转槽9631与所述抵接板971配合;
[0130] 定速拉杆975,所述内壳体961上还滑动设置有定速拉杆975,所述定速拉杆975一端插接于所述震荡半圆柱963上,另一端固接有转速限定重块976,所述定速拉杆975上还套设有第二弹簧977,所述第二弹簧977位于所述震荡半圆柱963和内壳体961的内壁之间;
[0131] 所述定速拉杆975与所述连接杆972相对而设。
[013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传统的浸胶方式是将待浸胶的碳纤维布或者其它材料完全浸入粘胶中,即碳纤维布在走布过程中某一段途径浸胶槽内,然后通过辊轮将多余的粘胶再挤回浸胶槽中,这样碳纤维布在浸入粘胶内再挤压一遍后就实现了双面涂胶。但是这种方式的双面涂胶存在很明显的弊端,就是粘胶会不可避免的被碳纤维布带着滴落到各处,不仅浪费粘胶,而且也会沾污工作环境,此外这种双面涂胶的方式往往会导致碳纤维布的各个部位的粘胶厚度不一致,严重影响了碳纤维布的最终抗拉抗剪等物理属性。
[0133] 为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涂胶装置9,可根据碳纤维布的走布速度而决定涂胶的方式,即三种涂胶模式:在走布速度较低时其涂胶模式为低速淋胶模式,在走布速度较高时其涂胶模式为快速淋刷模式,在走布速度更高时其涂胶模式为高速震荡模式。
[0134] 各模式的工作过程如下:
[0135] 低速淋胶模式:当碳纤维布的走布速度较慢时,切换上胶刷96在电机的驱动下低速转动,此时涂胶外壳964上的固定刷毛965与碳纤维布还存在一定间隙,由此在切换上胶刷96的转动过程中每根固定刷毛965在浸入粘胶槽后携带少量的粘胶,然后在转动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少量的粘胶被甩向碳纤维布,在数量足够的固定刷毛965作用下从而实现淋胶效果。此时,由于切换上胶刷96的转速较慢,转速切换组件97所具备的离心力不够(具体就是配重平板974的离心力较小,在第一弹簧973的作用下抵接板971与震荡半圆柱963处于接触状态,活动刷毛966缩回涂胶外壳964并不参与涂胶工作)。
[0136] 快速淋刷模式:当碳纤维布的走布速度加快到一定程度时,切换上胶刷96在电机的驱动下中速转动,此时涂胶外壳964上的固定刷毛965与碳纤维布还存在一定间隙,由此在切换上胶刷96的转动过程中每根固定刷毛965在浸入粘胶槽后携带少量的粘胶,然后在转动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少量的粘胶被甩向碳纤维布,在数量足够的固定刷毛965作用下从而实现淋胶效果。此时,由于切换上胶刷96的转速加快,转速切换组件97所具备的离心力增加(具体就是配重平板974的离心力增大,在第一弹簧973的作用下抵接板971与震荡半圆柱963处于分离状态,活动刷毛966从涂胶外壳964伸出,此时活动刷毛966与碳纤维布直接接触。但同时转速限定重块976的离心力不够,此时定速拉杆975在第二弹簧977的作用下依然插接在震荡半圆柱963内)。此时,由于碳纤维布的走速较快,单单淋胶已经无法满足双面涂胶的需求,因此在此种模式下固定刷毛965淋胶和活动刷毛966刷胶同时进行。
[0137] 高速震荡模式:当碳纤维布的走布速度加快到更高速度时,切换上胶刷96在电机的驱动下中速转动,此时涂胶外壳964上的固定刷毛965与碳纤维布还存在一定间隙,由此在切换上胶刷96的转动过程中每根固定刷毛965在浸入粘胶槽后携带少量的粘胶,然后在转动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少量的粘胶被甩向碳纤维布,在数量足够的固定刷毛965作用下从而实现淋胶效果。此时,由于切换上胶刷96的转速更快,转速切换组件97所具备的离心力增加(具体就是配重平板974的离心力增大,在第一弹簧973的作用下抵接板971与震荡半圆柱963处于分离状态,活动刷毛966从涂胶外壳964伸出,此时活动刷毛966与碳纤维布直接接触。同时转速限定重块976的离心力也够大,此时定速拉杆975从震荡半圆柱963内抽出,震荡半圆柱963处于半自由状态,这种半自由状态主要是由于止转槽9631的存在,此时震荡半圆柱963在内壳体961的转动幅度并不是360度而是大致在0‑90度。在内壳体961以360度的幅度转动,而震荡半圆柱963以90度的幅度转动时就会产生震荡的效果,这种震荡效果会更有利于将粘胶甩向碳纤维布)。此时,由于碳纤维布的走速更快,单单淋胶已经无法满足双面涂胶的需求,因此在此种模式下固定刷毛965淋胶和活动刷毛966刷胶同时进行,同时震荡半圆柱963产生的震荡更利于甩胶。
[0138]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