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1326233.X

文献号 : CN11301293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金子正邵智金范丽娜贾德星陈学燕蔡程周俊

申请人 : 宁波新容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包括多组电容器内芯和两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多组电容器内芯组合成具有2排多列电容器单芯子的排列分布结构,每列电容器单芯子由两个电容器单芯子端面电连接组成;两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分别对应连接多个电容器内芯的内芯芯子两个引出电极;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具有提高封装后空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第二、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相同数量的导电引出端子,第二、第一导电引出端子平齐排列。提高电容器芯子工作热量的散热传递效率,提高电容器工作性能效率,保证电容器产品质量,提高使用寿命,避免导致系统故障出现。

权利要求 :

1.一种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组电容器内芯和两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多组电容器内芯组合成具有2排多列电容器单芯子的排列分布结构,每列电容器单芯子由两个电容器单芯子端面电连接组成;两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分别对应连接两组并联或串联的多个电容器内芯的内芯芯子两个引出电极;其中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具有提高封装后空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第二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设有与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第一导电引出端子相同数量的第二导电引出端子,第二导电引出端子与第一导电引出端子平齐排列;所述的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包括上导电引出主体和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侧边上延伸设有多个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上导电引出主体连接设在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上方位置处,上导电引出主体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间形成具有提高空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上导电引出主体上设有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和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共同组成电容器的同极性导电引出端子。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隧道的通风高度尺寸为8~20mm。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包括设于电容器封装壳短边方向的一对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和设电容器封装壳长边方向的2~7对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且数量为2~7个中奇位数数量。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导电引出主体短边截断面形状为倒U字型体截断面结构,倒U字型体截断门面结构的两立边底端向外翻折延伸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连接,倒U字型体结构的上导电引出主体连接在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上方形成具有提高空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在短边方向截断面为具有向下翻折成L字形的截断面结构,在L字形结构的上边体侧边延伸设有多个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从上边体侧边向上向外翻折成L字形状侧边导电引出端子,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之间具有相同的垂直距离高度尺寸。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字形结构在竖向立边上设有多个间隔排列分布的过线通孔。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隧道的隧道上端通风散热宽度尺寸为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宽度尺寸的50~

70%。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隧道在隧道顶端部设有多道通风长形通孔,多道通风长形通孔沿隧道短边方向平行排列分布设置。

说明书 :

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容器,尤其是涉及一种使用在汽车等产品上功率电容器上的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电容器结构中通常包括壳体、导电片和填充材料,电容器芯子设于壳体内腔中,电极导电引出端的端脚与电容器芯子端面的喷金属层相焊接电连,壳体内腔、电容器芯子和电极导电引出端的端脚之间设置有环氧树脂填充料;上述结构电容器通常存在着:由于大容量电容器内芯或多个电容器内芯在同一个封装壳内同时工作,而电容器工作时本身容易产生热量,而现有大容量电容器封装通常仅是在电极导电引出端子具有一定的传热散热效果,对于电容器工作产生的绝大部分热量依然只能是通过电容器封装壳来进行散热,而电容器内芯子本身由于在封装时候,考虑到需要对电容器内芯固定及绝缘性能要求会采用在电容器内芯子与封装散热壳之间使用绝缘填充料的封装固定方案结构,而这也就因此决定了电容器芯子本身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需要通过中间封装填充料的传热才能将工作热量传递到散热封装外壳结构上进行散热,也由此导致存在电容器芯子工作温度热量传热效率低,散热效果差,而电容器的工作性能效率很大程度上也与其本身工作时的散热效果好坏有着很大直接的正向关联性,散热效果越好,工作性能效率越好,反之也则越差,也不利于有效保证电容器产品的使用寿命;现有电容器电极导电引出端不能更好的保证电容器处于更佳的工作散热效率状态下,不能更好保证工作性能效率,最终导致产品质量较低,产品使用寿命降低,导致系统故障等问题出现。另外将电极导电引出端的端脚与电容器芯子两侧喷金层焊接时,难以保证两端导电端子的上端水平高度相互平行,给芯子固定带来困难;而这种情况特别是对于同时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引出的大容量电容器来说,多个电极导电引出端的上端高度水平及各电极导电引出端的整齐排列安装定位控制就显得更加难以控制,更别谈是进行有效控制定位精准度了,这使得同时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引出的大容量电容器存在着各电极导电引出端的封装生产定位控制质量难度增加,导致产品质量较低,产品合格率较低,成本高等缺陷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电容器电极导电引出端不能更好的保证电容器处于更佳的工作散热效率状态下,不能更好保证工作性能效率,最终导致产品质量较低,产品使用寿命降低,导致系统故障等问题出现等现状而提供的一种可更大程度上的提高电容器芯子工作热量的散热传递效率,提高电容器工作性能效率,更好保证电容器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使用寿命,避免导致系统故障出现的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
[0004]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组电容器内芯和两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多组电容器内芯组合成具有2排多列电容器单芯子的排列分布结构,每列电容器单芯子由两个电容器单芯子端面电连接组成;两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分别对应连接两组并联或串联的多个电容器内芯的内芯芯子两个引出电极;其中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具有提高封装后空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第二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设有与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第一导电引出端子相同数量的第二导电引出端子,第二导电引出端子与第一导电引出端子平齐排列;所述的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包括上导电引出主体和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侧边上延伸设有多个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上导电引出主体连接设在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上方位置处,上导电引出主体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间形成具有提高空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上导电引出主体上设有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和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共同组成电容器的同极性导电引出端子。将多个电容器内芯的导电电极直接电连接到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而上导电引出主体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间形成的具有提高空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可以更好的使得电容器内芯即便是在环氧封装填充料的封装固定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散热隧道本身的导电材质结构直接将电容器内芯工作热量传递到环氧封装料之外的上导电引出主体上,并通过上导电引出主体的上表面及隧道侧连接外壁面与外围空气流通散热,而上导电引出主体的下表面和隧道内侧表面与散热隧道内的内流通空气进行流通散热,而不是只能通过中间填充料的环氧封装填充料传热到电容器封装壳后再进行通过封装壳散热,提高电容器工作性能效率,更好保证电容器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使用寿命,避免导致系统故障出现。
[0005] 将多个电容器内芯的导电电极直接电连接到两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而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具有提高封装后空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可以更好的使得电容器内芯即便是在环氧封装填充料的封装固定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散热隧道本身的导电材质结构直接将电容器内芯工作热量传递到环氧封装料之外的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并通过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形成的散热隧道上表面及隧道侧连接外壁面与外围空气流通散热,而散热隧道的下表面和隧道内侧表面与散热隧道内的内流通空气进行流通散热,而不是只能通过中间填充料的环氧封装填充料传热到电容器封装壳后再进行通过封装壳散热,可更大程度上的提高电容器芯子工作热量的散热传递效率,提高电容器工作性能效率,更好保证电容器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使用寿命,避免导致系统故障出现。
[0006] 作为优选,所述的散热隧道的通风高度尺寸为8~20mm。提高散热隧道的散热通风可靠有效性,提高散热隧道对电容器内芯工作热量的散热传递效率,提高电容器工作使用寿命。
[0007] 作为优选,所述的两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包括设于电容器封装壳短边方向的一对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和设电容器封装壳长边方向的2~7对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且数量为2~7个中奇位数数量。提高电容器内芯导电引出使用灵活便捷可靠有效性,提高多个电极导电引出端的上端高度水平及各电极导电引出端的整齐排列安装定位控制简单便捷可靠有效性。
[0008] 作为优选,所述的上导电引出主体短边截断面形状为倒U字型体截断面结构,倒U字型体截断门面结构的两立边底端向外翻折延伸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连接,倒U字型体结构的上导电引出主体连接在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上方形成具有提高空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提高上导电引出主体的散热通风可靠有效性,提高上导电引出主体对电容器内芯工作热量的散热传递效率,提高电容器工作使用寿命。
[0009] 作为优选,所述的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在短边方向截断面为具有向下翻折成L字形的截断面结构,在L字形结构的上边体侧边延伸设有多个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从上边体侧边向上向外翻折成L字形状侧边导电引出端子,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之间具有相同的垂直距离高度尺寸。提高了多个电极导电引出端的上端高度水平及各电极导电引出端的整齐排列安装定位控制简单便捷可靠有效性。
[0010] 作为优选,所述的L字形结构在竖向立边上设有多个间隔排列分布的过线通孔。提高电容器内芯电极引出连接分布统一整齐有效性与传热分布均匀有效性,提高电容器内芯工作热量散热传递效率,提高电容器工作使用寿命。
[0011] 作为优选,所述的散热隧道的隧道上端通风散热宽度尺寸为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宽度尺寸的50~70%。在保证电容器整体电极引出安全性基础上,提高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的散热通风可靠有效性,提高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对电容器内芯工作热量的散热传递效率,提高电容器工作使用寿命。
[0012] 作为优选,所述的散热隧道在隧道顶端部设有多道通风长形通孔,多道通风长形通孔沿隧道短边方向平行排列分布设置。进一步提高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的散热隧道的散热通风可靠有效性,提高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对电容器内芯工作热量的散热传递效率,提高电容器工作使用寿命。
[0013] 本发明申请的另一个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容器,包括电容器封装壳及电容器封装填充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之一所述的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封装在电容器封装壳内后,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中的上导电引出主体顶端与封装后的电容器封装填充料上表面之间具有提高空气流通散热的空气流通空间高度,形成裸露在电容器封装填充料上表面上方的裸露散热隧道。可以更好的使得电容器内芯即便是在环氧封装填充料的封装固定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散热隧道本身的导电材质结构直接将电容器内芯工作热量传递到环氧封装料之外的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并通过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形成的散热隧道上表面及隧道侧连接外壁面与外围空气流通散热,而散热隧道的下表面和隧道内侧表面与散热隧道内的内流通空气进行流通散热,而不是只能通过中间填充料的环氧封装填充料传热到电容器封装壳后再进行通过封装壳散热,可更大程度上的提高电容器芯子工作热量的散热传递效率,提高电容器工作性能效率,更好保证电容器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使用寿命,避免导致系统故障出现。
[001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多个电容器内芯的导电电极直接电连接到两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而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设有露出封装填充料的封装料上表面的散热隧道,可以更好的使得电容器内芯即便是在环氧封装填充料的封装固定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散热隧道本身的导电材质结构直接将电容器内芯工作热量传递到环氧封装料之外的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并通过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形成的散热隧道上表面及隧道侧连接外壁面与外围空气流通散热,而散热隧道的下表面和隧道内侧表面与散热隧道内的内流通空气进行流通散热,而不是只能通过中间填充料的环氧封装填充料传热到电容器封装壳后再进行通过封装壳散热,可更大程度上的提高电容器芯子工作热量的散热传递效率,提高电容器工作性能效率,更好保证电容器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使用寿命,避免导致系统故障出现。另外由于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及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的分布排列固定一致性,也有效提高了多个电极导电引出端的上端高度水平及各电极导电引出端的整齐排列安装定位控制简单便捷可靠有效性。
[0015] 附图说明: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7] 图1是本发明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本发明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是本发明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中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图3的另一方向观察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是本发明电容器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6是本发明电容器从又一方向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7是本发明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的进一步改进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实施例1:
[0025] 图1、图3、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种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包括多组电容器内芯和两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多组电容器内芯组合成具有2排多列电容器单芯子组的排列分布结构,每列电容器单芯子由两个电容器单芯子端面电连接组成;每排电容器由多个电容器芯子单体构成,进一步的第一排电容器组01和第二排电容器组02均设置4个电容器芯子单体,每列电容器组由两个电容器芯子单体端面对向电连接构成;当然也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需求采用第一排电容器组01和第二排电容器组02均设置3~8个电容器芯子单体,每列电容器组由两个电容器芯子单体端面对向电连接构成;两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分别对应连接两组并联或串联的多个电容器内芯的内芯芯子两个引出电极;其中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具有提高封装后空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22,第二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42连接有与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第一导电引出端子相同数量的第二导电引出端子,第二导电引出端子42与第一导电引出端子平齐排列。散热隧道22的通风高度尺寸为10mm。当然散热隧道22的通风高度尺寸为8~20mm。两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包括设于电容器封装壳短边方向的一对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和设电容器封装壳长边方向的2~7对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且数量为2~7个中奇位数数量。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包括上导电引出主体20和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
10,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10侧边上延伸延伸连接有多个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
11,上导电引出主体20导电连接固定在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上方位置处,上导电引出主体20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10上表面间形成具有提高空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22,上导电引出主体上设有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和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共同组成电容器的同极性导电引出端子。进一步的,在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10侧边上延伸连接有3个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当然也可以是在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
10侧边上延伸连接有2~7个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上导电引出主体10短边截断面形状为倒U字型体截断面结构,倒U字型体截断门面结构的两立边底端向外翻折延伸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导电连接固定,倒U字型体结构的上导电引出主体20固定连接在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10上表面上方形成具有提高空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22。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10在短边方向截断面为具有向下翻折成L字形的截断面结构,在L字形结构的上边体侧边延伸设有多个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11;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从上边体侧边向上向外翻折成L字形状侧边导电引出端子,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之间具有相同的垂直距离高度尺寸。L字形结构在竖向立边30上开有多个间隔排列分布的过线通孔31。过线通孔31的孔位数量为8个;当然过线通孔31的孔位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需要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和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数量情况,采用为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和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总合数量的两倍数量;也即过线通孔31的孔位数量与两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上的内芯芯子两个引出电极总数量相同。散热隧道22的隧道上端通风散热宽度尺寸为电容器封装壳内电容器封装填充料上外表面60宽度尺寸的60%。当然散热隧道22的隧道上端通风散热宽度尺寸也可以根据产品实际情况需求设计为电容器封装壳内电容器封装填充料上外表面60宽度尺寸的50~70%。进一步的上导电引出主体20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10为一体式导电引出体结构,导电引出主体20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10可以通过冲压或焊接固定连接成一体式导电引出体结构,或者是一次性成型出具有上导电引出主体20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10的一体式导电引出体结构,提高上导电引出主体20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10的导电连接与导电散热通风效率,形成稳定可靠牢固的散热隧道通风结构,提高电容器工作性能效率,更好保证电容器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使用寿命,避免导致系统故障出现。
[0026] 实施例2:
[0027] 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散热隧道在隧道顶端部设有多道通风长形通孔23,多道通风长形通孔23沿隧道短边方向平行排列分布设置, 多道通风长形通孔23的数量采用为3~10道沿隧道短边方向平行排列分布设置的散热长形通孔结构,多道通风长形通孔23的通孔长度可以是贯穿散热隧道短边尺寸也可以是不贯穿散热隧道短边尺寸空间,可根据实际工艺制作需求及成本综合考虑,更大程度上的提高利用多道通风长形通孔对散热隧道形成的风流散热通风效果来提升对多组电容器内芯的散热效果,散热风流在流通整个散热隧道内同时还会有散热风流从多道通风长形通孔中流通,提高电容器工作性能效率,更好保证电容器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使用寿命,避免导致系统故障出现。其他同实施例1相同。
[0028] 实施例3:
[0029] 图2、图5、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种电容器,包括电容器封装壳50及电容器封装填充料,还包括实施例1所述的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封装在电容器封装壳内后,第一组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中的上导电引出主体顶端与封装后的电容器封装填充料上表面60之间具有提高空气流通散热的空气流通空间高度23,形成裸露在电容器封装填充料上表面上方的裸露散热隧道。电容器封装壳50外壁面的四角位置上连接有四个齿型状定位连接座52,四个齿型状定位连接座52连接在电容器封装壳长边方向上,且与长边方向上的导电引出端子位置同侧,提高电容器封装壳50的准确定位操作便捷有效性。在电容器封装壳50短边方向上以及与四个齿型状定位连接座52相背向的电容器封装壳50外壁面上连接有电容器封装壳安装固定孔座51,电容器封装壳安装固定孔座51上开有安装固定孔位。空气流通空间高度23尺寸为9mm。当然空气流通空间高度23尺寸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为5~15mm。其他同实施例1或实施例2相同。
[0030] 使用时,将本发明多组电容芯子电极导电引出组件内芯与需要封装固定的电容器封装壳安装固定后,使用环氧封装了进行环氧封装固定,环氧封装后的电容器在环氧封装上表面60与上导电引出主体20之间具有提高空气流通散热的空气流通空间高度23(见图2、图5、图6)。
[0031] 在本发明位置关系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的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32] 以上内容和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产品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属于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之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