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跖骨远端截骨术后的固定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268044.2

文献号 : CN11305778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郭俊超王振泽樊瑜波常程温建民

申请人 :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跖骨远端截骨术后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带和分趾垫,该固定带包括对应第一脚趾的医用绷带、对应前脚掌的内层医用绷带和对应前脚掌与第一跖骨的外层医用玻璃纤维绷带,该医用玻璃纤维绷带包括对应前脚掌的长方形的本体带,在对应第一跖骨的该本体带的前方设有防止第一脚趾跖曲的限位带,该限位带靠近该本体带的外侧边,该分趾垫位于第一、二趾蹼间,该分趾垫的后端压在外层医用玻璃纤维绷带和内层医用绷带之间。

权利要求 :

1.一种跖骨远端截骨术后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带和分趾垫,该固定带包括对应第一脚趾的医用绷带、对应前脚掌的内层医用绷带和对应前脚掌与第一跖骨的外层医用玻璃纤维绷带,该医用玻璃纤维绷带包括对应前脚掌的长方形的本体带,在对应第一跖骨的该本体带的前方设有防止第一脚趾跖曲的限位带,该限位带靠近该本体带的外侧边,该分趾垫位于第一、二趾蹼间,该分趾垫的后端压在外层医用玻璃纤维绷带和内层医用绷带之间;所述限位带包括底托片以及在该底托片两侧的外包片和内包片,该外包片与该本体带之间留有间隙,该底托片的顶边与该本体带的顶边之间为外包片的外斜顶边,该底托片的顶边与该内包片的外侧边之间为该内包片的内斜顶边,该限位带的底托片的顶边伸至第一跖骨的远节上,并距离第一跖骨的近节8‑12mm处;还包括足后跟衬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跖骨远端截骨术后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趾垫为圆柱形,材质为泡沫棉或医用绷带。

说明书 :

一种跖骨远端截骨术后的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康复工程领域,用于拇外翻患者的一种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后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矫拇外翻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表现为足部骨骼大拇趾处向外侧偏移,跖趾关节处出现粗的隆起凸出,骨赘不断增大,和外部鞋面的摩擦形成拇囊
炎、局部红肿,表面皮肤形成胼胝体神经炎,引发疼痛和拇趾的感觉异常,形成较大的胼胝
体结构。患者常常伴有疼痛、红肿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患者步态不稳,影响正常的运动和
生活。
[0003] 拇外翻畸形矫正大概分为物理矫形和手术矫形两种。物理矫形是通过热、光、电、矫形辅具等方法,减轻或矫正拇外翻畸形的严重程度;手术矫形是通过手术方法改变肌肉、
韧带、骨骼等结构的形态和功能,从而矫正畸形程度。不管用何种截骨手术,截骨后通常采
用固定的方法保持跖骨解剖位置稳定,有利于成骨细胞的分化,成骨细胞是骨骼生长发育
的重要功能细胞。在骨折或骨骼断裂后,有效刺激成骨细胞分化将有利于促进骨折或骨骼
断裂的愈合,减少康复的时间,这对患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0004] 矫正拇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案大约有150多种。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是其中一种,截骨后截骨端的固定是影响骨愈合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上没有统一的固定方法,有些采用
螺钉、克氏针固定,但固定后患者前足的活动范围受限,且疼痛指数较高,大部分时间需要
卧床休息,并且需要再次手术取出固定物,延长了康复时间;有些采用绷带、粘膏带、纱布或
织物进行包扎固定,这种方式操作简单便捷,并且容易清洗伤口和更换方便,但此类织物质
软易变形,包扎稍松则固定作用不明显,容易造成术后跖骨端脱落,包扎稍紧则影响足部血
流的运行,延长截骨端的恢复时间;有些利用矫正支具或鞋类,辅助术后的康复,但这种支
具往往是批量化生产,主要适用于轻度症状患者,目的是减缓拇外翻程度的加重,对术后的
跖骨端稳定起不到固定保持的作用。与以往的拇外翻固定方式,总是通过足踝缠绕起到固
定、绑定、扎结的作用,操作繁琐,且效果不明显,患者一般需要三天之后才能下地慢走,因
此此种固定方式延缓了患者的康复时间。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后的固定装置,可使患者术后一天就可下地走路,可有效的促进截骨面的愈合和生长,利于手术后跖
骨截骨处的快速恢复。
[0006]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跖骨远端截骨术后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带和分趾垫,该固定带包括对应第一脚趾的医用绷带、对应前脚掌的内层医用绷带和对应前脚掌与第一跖骨的外层医用玻璃
纤维绷带,该玻璃纤维绷带包括对应前脚掌的长方形的本体带,在对应第一跖骨的该本体
带的前方延设有防止第一脚趾跖曲的限位带,该限位带靠近该本体带的外侧边,该分趾垫
位于第一、二趾蹼间,该分趾垫的后端压在外层医用玻璃纤维绷带和内层医用绷带之间。
[0008] 优选地,所述限位带包括底托片以及在该底托片两侧的外包片和内包片,该外包片与该本体带之间留有间隙,该底托片的顶边与该本体带的顶边之间为外包片的外斜顶
边,该底托片的顶边与该内包片的外侧边之间为该内包片的内斜顶边,该限位带的底托片
的顶边伸至第一跖骨的远节上,并距离第一跖骨的近节8‑12mm处。
[0009] 优选地,该固定装置还包括足后跟衬垫。
[0010] 优选地,所述分趾垫为圆柱形,材质为泡沫棉或医用绷带。
[001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2] 本发明的固定装置在效果上能大大降低患者卧床时间,临床试验表明术后一天就可下地走路,与普通的固定结构相比,卧床时间可缩短六天,大大降低拇外翻患者的卧床时
间。但前脚掌不能承受太多重量,5°—8°的前脚掌被屈角度将有助于截骨伤口的快速恢复,
因为这种被屈运动有助于促进截骨端的成骨纤维细胞分化,即有利于截骨端的愈合;
[0013] 从手术前后的足底压力测试数据比较图7看,术前的足底压力最大值0.233MPa,集中在后足底部后侧;通过术后的固定装置的固定,测试发现术后的足底压力峰值降低到
0.204MPa,且压力集中的区域靠近后足底中心位置,这符合正常足的足底压力分布情况,有
利于患者足承重时的压力分布,避免术后足跟疼、跖筋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0014] 足跟垫衬垫的配套使用,将大大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并缩短了患者的卧床休息时间;
[0015] 本发明的固定装置有利于手术后很好的稳定截骨端,促使成骨纤维细胞分化,有利于截骨端的愈合和快速恢复,既不影响跖骨端的活动范围,又能有利于截骨端的生长,缩
短康复恢复时间,利于患者尽早的恢复正常生活。

附图说明

[001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描述。
[0017] 图1为拇外翻畸形状态示意图。
[0018] 图2为拇外翻术后状态示意图。
[0019] 图3为本发明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为本发明的医用玻璃纤维绷带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为分趾垫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6为后衬垫使用状态的侧视图。
[0023] 图7为术后患者使用本发明的固定装置前后的脚底压力情况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适用的对象为第一跖骨远端进行截骨手术的拇外翻患者的术后固定;一般手术患者为拇外翻畸形程度较重,已经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
行走等。第一趾骨向外翻的程度超过35°以上,甚至第一趾骨过度向外移动,会挤压第二、
三、四趾骨区域,造成第二、三、四趾骨的外翻畸形。此外,第一跖骨2的骨赘3区域的凸起较
大,其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日常生活中鞋类跖侧边缘对骨赘3的挤压作用力会加重,造成
患者疼痛加剧。不得不进行第一跖骨远端5的截骨,截骨位置为第一跖骨的远端位置,截骨
形式为斜面截骨,如图1中标记4所示的截骨斜面,斜面截骨目的是为了完成第一跖骨远端
和第一趾骨向外侧错位移动,形成第一跖骨远端5和第一跖骨近端6的位置状态,矫正图1所
示的拇外翻畸形状态,达到图2的拇外翻术后状态,保持第一跖列的正确位置力线,即在纵
向方向上,第一趾骨和第一跖骨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术后,可明显看到第一、二趾蹼间的缝
隙7增大,减少了对第二趾骨的压迫。
[0025] 术后患者使用本发明的固定装置,保持第一趾骨1和第一跖骨2远端的稳定性和正常的受力状态,有效的促进截骨面的愈合和生长,有利于手术后跖骨截骨处的快速恢复,还
能保证患者可以随时下地,不影响去卫生间或简单的步行。如图3至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
跖骨远端截骨术后的固定装置,包括分趾垫8和固定带,该固定带包括对应第一脚趾的医用
绷带、对应前脚掌的内层医用绷带和对应前脚掌与第一跖骨的外层医用玻璃纤维绷带10,
该玻璃纤维绷带10包括对应前脚掌的长方形的本体带101,在对应第一跖骨的该本体的前
方设有防止跖曲的限位带102,该限位带102靠近该本体带的外侧边A,该分趾垫8位于第一、
二趾蹼间的间隙7,该分趾垫8的后端压在外侧玻璃纤维绷带和内侧医用绷带之间;分趾垫8
的作用是建立第一、二趾骨间的支撑力,避免第一趾骨向外侧再次移动,对第一趾骨内侧提
供支撑力;所述限位带102包括底托片1021以及在该底托片两侧的外包片1022和内包片
1023,该外包片与该本体带之间留有间隙103,该底托片1021的顶边102A与该本体带的顶边
之间为外包片1023的外斜顶边104A,该底托片1021的顶边102A与该内包片1022的外侧边
101A之间为该内包片的内斜顶边103A,该限位带的底托片的顶边伸至第一跖骨的远节上,
并距离第一跖骨的近节8‑12mm处。缠绕后,该外包片压紧在该内包片的下方,对防止跖曲起
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该分趾垫8的内端11压紧在该内包片的下方,该限位带102的底托片
的顶边伸至第一跖骨的远节上,并距离第一跖骨的近节8‑12mm处。
[0026] 术后拇外翻患者前足缠绕固定后,其前足足底增加了一定厚度,与后脚跟产生了前后不平整的差异,为了减少患者下地行走时的前足和后足高低起伏的差距,在后足垫上
一定厚度的楔形后跟垫12,达到与前足平整一致的目的,将大大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
并缩短了患者的卧床休息时间。
[0027] 所述分趾垫8为圆柱形,材质为泡沫棉或使用医用绷带缠绕而成。
[0028] 拇外翻术后的这种固定装置,使截骨远端受到上下左右的均衡力作用,维持截骨端的稳定,效果上能大大降低患者卧床时间,临床试验表明术后一天就可下地走路,与普通
的固定结构相比,卧床时间可缩短六天,大大降低拇外翻患者的卧床时间。但前脚不能承受
太多重量,5°—8°的前脚掌被屈角度将有助于截骨伤口的快速恢复,因为这种被屈运动有
助于促进截骨端的成骨纤维细胞分化,即有利于截骨端的愈合。
[0029] 此外,从手术前后的足底压力测试数据比较看,如图7,术前的足底压力最大值0.233MPa,集中在后足底部后侧;通过术后的固定装置的固定,测试发现术后的足底压力峰
值降低到0.204MPa,且压力集中的区域靠近后足底中心位置,这符合正常足的足底压力分
布情况,有利于患者足承重时的压力分布,避免术后足跟疼、跖筋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0030] 下面介绍本发明的固定装置的固定方式;
[0031] 术后为了保持第一趾骨和第一跖骨远端的稳定性和正常的受力状态,采用通用的医用棉质绷带、刚度较大的医用玻璃纤维绷带混合使用,在缠绕医用玻璃纤维绷带之前,先
在大脚趾和前脚掌处包裹几层质地较软的医用绷带作为基地,目的是为了防止刚度较大的
医用玻璃纤维绷带损伤脚面皮肤;医用玻璃纤维绷带的限位带的中部压在第一趾骨的底
部,中部的两侧腰边分别交叉缠绕在第一趾骨的背面,外侧腰边压在内侧腰边的下方,该本
体自前脚掌的底部经内侧绕过前脚掌的背部缠绕,并压实趾蹼间分趾垫的后端即虚线部分
11,继续缠绕过前足足底至足背数圈,直到缠绕力方向9能稳定第一跖骨远端和第一跖骨近
端为止。
[0032] 根据不同患者足型结构的特点,第一、二趾蹼间分趾垫大小和厚度可适应不同的足型结构,同时根据拇外翻的严重程度,不同厚度或层数的玻璃纤维绷带具有不同的刚度,
刚度可很好的维持趾骨端的稳定,大大降低趾骨远端脱落或再次断裂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