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059975.7

文献号 : CN11314161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彭国文李铁钧吴忠杨中华

申请人 : 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对目标区域中每一基础小区划分适当大小的子区域。在子区域范围内,通过各叠加小区的小区方位角,与基础小区的小区方位角的方位角差值确定同覆盖小区集合,根据确定的各同覆盖小区集合生成同覆盖小区清单。通过子区域的划分,只需要对子区域内的小区进行同覆盖小区的判断,而不需要对目标区域内的所有小区均进行同覆盖小区的判断,减少了确定同覆盖小区的计算量,缩短了计算耗时。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子区域的大小和预设差值,增加了同覆盖小区确定过程的可调整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目标区域内的每一基础小区,确定包含所述基础小区的子区域,所述子区域内两点间的最大间距为预设距离,其中,所述预设距离小于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时的最小站址规划距离要求;

根据所述子区域内各叠加小区的小区方位角,与所述基础小区的小区方位角的方位角差值,确定所述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其中,同覆盖小区集合包括所述基础小区,以及方位角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的叠加小区;

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生成同覆盖小区清单;

其中,基础小区为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时确定的小区;叠加小区为在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之后,对基础小区扩容建立的小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目标区域内的每一基础小区,确定包含所述基础小区的子区域,所述子区域内两点间的最大间距为预设距离,包括:对目标区域内的每一基础小区,确定以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为圆心的圆形区域,将所述圆形区域作为所述子区域,所述圆形区域的直径作为所述子区域内两点间的最大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经度和所述预设距离确定所述圆形区域内点的经度取值范围,并根据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纬度和所述预设距离确定所述圆形区域内点的纬度取值范围;

获取所在站址的经度在所述经度取值范围内,且纬度在所述纬度取值范围内的叠加小区,作为待验证小区,根据各待验证小区所在站址与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距离,确定站址在所述子区域内的待验证小区,作为所述子区域内的叠加小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循环执行参数调整操作,直到本次执行所述参数调整操作时,纳入同覆盖小区集合的纳入小区数量占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总数的比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比值,存储本次执行所述参数调整操作时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

其中,所述参数调整操作包括:

首次执行时,获取对预设距离设置的初始值作为本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并获取对预设差值设置的初始值作为本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非首次执行时,对前一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预设距离作为本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并前一次执行时的预设差值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预设差值作为本次执行时的预设差值;

根据本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判断本次执行时纳入同覆盖小区集合的纳入小区数量占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总数的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比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生成同覆盖小区清单,包括:对所述目标区域内每一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确定由所述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中任意两个小区,以不同排列顺序组成的小区对,将确定的各小区对添加到所述同覆盖小区清单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判断所述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中,属于同一频段的叠加小区中是否存在站址标识不相同的叠加小区;

若属于同一频段的叠加小区中存在站址标识不相同的叠加小区,则对所述频段中不是出现次数最多的站址标识进行标记,并发出核查提示信息;所述核查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核查每一标记叠加小区与异址叠加小区是否属于同覆盖小区;

其中,所述标记叠加小区为任一进行了标记的站址标识对应的叠加小区,异址叠加小区为任一站址标识不同于所述标记叠加小区对应的站址标识的叠加小区;同覆盖小区为同一子区域内,小区方位角之间的方位角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差值的小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判断是否接收到根据所述核查提示信息确定的异常核查结果,其中,所述异常核查结果包括由不属于同覆盖小区的标记叠加小区和异址叠加小区,以不同排列顺序组成的异常小区对;

若接收到所述异常核查信息,则清除所述同覆盖小区清单中与任一异常小区对相同的小区对。

8.一种同覆盖小区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对目标区域内的每一基础小区,确定包含所述基础小区的子区域,所述子区域内两点间的最大间距为预设距离,其中,所述预设距离小于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时的最小站址规划距离要求;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子区域内各叠加小区的小区方位角,与所述基础小区的小区方位角的方位角差值,确定所述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其中,同覆盖小区集合包括所述基础小区,以及方位角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的叠加小区;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生成同覆盖小区清单;

其中,基础小区为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时确定的小区;叠加小区为在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之后,对基础小区扩容建立的小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覆盖小区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对目标区域内的每一基础小区,确定以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为圆心的圆形区域,将所述圆形区域作为所述子区域,所述圆形区域的直径作为所述子区域内两点间的最大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同覆盖小区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经度和所述预设距离确定所述圆形区域内点的经度取值范围,并根据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纬度和所述预设距离确定所述圆形区域内点的纬度取值范围;

获取所在站址的经度在所述经度取值范围内,且纬度在所述纬度取值范围内的叠加小区,作为待验证小区,根据各待验证小区所在站址与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距离,确定站址在所述子区域内的待验证小区,作为所述子区域内的叠加小区。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覆盖小区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参数设置模块,所述参数设置模块用于:循环执行参数调整操作,直到本次执行所述参数调整操作时,纳入同覆盖小区集合的纳入小区数量占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总数的比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比值,存储本次执行所述参数调整操作时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

其中,所述参数调整操作包括:

首次执行时,获取对预设距离设置的初始值作为本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并获取对预设差值设置的初始值作为本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非首次执行时,对前一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预设距离作为本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并前一次执行时的预设差值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预设差值作为本次执行时的预设差值;

根据本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判断本次执行时纳入同覆盖小区集合的纳入小区数量占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总数的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比值。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覆盖小区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模块还用于:对所述目标区域内每一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确定由所述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中任意两个小区,以不同排列顺序组成的小区对,将确定的各小区对添加到所述同覆盖小区清单中。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覆盖小区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模块还用于:判断所述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中,属于同一频段的叠加小区中是否存在站址标识不相同的叠加小区;

若属于同一频段的叠加小区中存在站址标识不相同的叠加小区,则对所述频段中不是出现次数最多的站址标识进行标记,并发出核查提示信息;所述核查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核查每一标记叠加小区与异址叠加小区是否属于同覆盖小区;

其中,所述标记叠加小区为任一进行了标记的站址标识对应的叠加小区,异址叠加小区为任一站址标识不同于所述标记叠加小区对应的站址标识的叠加小区;同覆盖小区为同一子区域内,小区方位角之间的方位角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差值的小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同覆盖小区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模块还用于:判断是否接收到根据所述核查提示信息确定的异常核查结果,其中,所述异常核查结果包括由不属于同覆盖小区的标记叠加小区和异址叠加小区,以不同排列顺序组成的异常小区对;

若接收到所述异常核查信息,则清除所述同覆盖小区清单中与任一异常小区对相同的小区对。

15.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的步骤。

16.一种非暂态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的步骤。

说明书 :

一种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网络优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0002]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网络优化工作中经常需涉及到同覆盖多制式多频段小区间重选切换等互操作参数与负荷均衡优化需求,但现有工程参数无法根据单一机房共址等信息索引得出全网同覆盖小区清单,且人工录入信息时容易出现错误,给网优工作带来不便。
[0003] 现有的方法主要利用两个模型来确定同覆盖小区,这两个模型分别为Great‑circle distance(大圆距离)与Haversine formula(半正矢公式)。这两个模型中,Great‑circle distance用到了大量余弦函数,而两点间距离很短时(比如地球表面上相距几百米的两点),余弦函数会得出0.999...的结果,会导致较大的舍入误差。Haversine formula公式采用了正弦函数,即使距离很小,也能保持足够的有效数字。但是,通过Haversine formula确定同覆盖小区时,通常需要评估范围内所有小区间两点距离,当两个站点位于两端超远边界时,需考虑天线方位角对角线角度,是否存在相关重叠度。当计算评估的小区数量增多时,通过Haversine formula计算的模型运行速度缓慢,且当最近的两点距离站间距在1千米以上时,需考虑两个小区对角线影响,增加了评估算法复杂性。
[0004] 因此,现有的确定同覆盖小区的方法计算复杂,耗时较长,计算模型可调整性较差。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确定同覆盖小区的方法计算复杂,耗时较长,计算模型可调整性较差的问题。
[0006]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包括:
[0007] 对目标区域内的每一基础小区,确定包含所述基础小区的子区域,所述子区域内两点间的最大间距为预设距离,其中,所述预设距离小于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时的最小站址规划距离要求;
[0008] 根据所述子区域内各叠加小区的小区方位角,与所述基础小区的小区方位角的方位角差值,确定所述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其中,同覆盖小区集合包括所述基础小区,以及方位角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的叠加小区;
[0009] 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生成同覆盖小区清单;
[0010] 其中,基础小区为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时确定的小区;叠加小区为在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之后,对基础小区扩容建立的小区。
[0011]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同覆盖小区确定装置,包括:
[0012]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对目标区域内的每一基础小区,确定包含所述基础小区的子区域,所述子区域内两点间的最大间距为预设距离,其中,所述预设距离小于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时的最小站址规划距离要求;
[0013]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子区域内各叠加小区的小区方位角,与所述基础小区的小区方位角的方位角差值,确定所述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其中,同覆盖小区集合包括所述基础小区,以及方位角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的叠加小区;
[0014]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生成同覆盖小区清单;
[0015] 其中,基础小区为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时确定的小区;叠加小区为在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之后,对基础小区扩容建立的小区。
[0016]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上所述的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的步骤。
[0017]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暂态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的步骤。
[0018]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对目标区域中每一基础小区划分适当大小的子区域。在子区域范围内,通过各叠加小区的小区方位角,与基础小区的小区方位角的方位角差值确定同覆盖小区集合,根据确定的各同覆盖小区集合生成同覆盖小区清单。通过子区域的划分,只需要对子区域内的小区进行同覆盖小区的判断,而不需要对目标区域内的所有小区均进行同覆盖小区的判断,减少了确定同覆盖小区的计算量,缩短了计算耗时。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子区域的大小和预设差值,增加了同覆盖小区确定过程的可调整性。

附图说明

[001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小区的分布示意图;
[0021] 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22]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对基础小区确定子区域的示意图;
[0023]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前台用于设置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的界面示意图;
[0024]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同覆盖小区的算法原理示意图;
[0025]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同覆盖小区的算法流程示意图;
[0026]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同覆盖小区确定装置的结构框图;
[0027] 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实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9] 现有的同覆盖小区的方法中,通常需要先确定各小区的距离,如表1所示,对任意两个小区(例如,小区1和小区2),根据的小区所在站址的经度(如表1中小区1对应的经度long1,和小区2对应的经度long2)和纬度(如表1中小区1对应的纬度lat1,和小区2对应的纬度lat2)计算两个小区之间的距离(如表1中的Distance)。
[0030] 表1根据两个小区的经纬度计算的小区之间的距离
[0031] long1 lat1 long2 lat2 Distance119.211 26.07744 119.2045 26.07747 654
119.2115 26.07694 119.204 26.07697 754
119.212 26.07644 119.2035 26.07647 854
119.2125 26.07594 119.203 26.07597 954
119.213 26.07544 119.2025 26.07547 1054
119.2135 26.07494 119.202 26.07497 1154
119.214 26.07444 119.2015 26.07447 1253
119.2145 26.07394 119.201 26.07397 1353
119.215 26.07344 119.2005 26.07347 1453
119.2155 26.07294 119.2 26.07297 1553
119.216 26.07244 119.1995 26.07247 1653
119.2165 26.07194 119.199 26.07197 1753
119.217 26.07144 119.1985 26.07147 1853
119.2175 26.07094 119.198 26.07097 1953
119.218 26.07044 119.1975 26.07047 2053
119.2185 26.06994 119.197 26.06997 2152
… … … … …
[0032] 在确定了两个小区之间的距离后,现有的方法在确定同覆盖小区时,针对两端超远边界时,需考虑天线方位角对角线角度,是否存在相关重叠度。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小区的分布示意图,参见图1,现有的方法在确定同覆盖小区时,除了计算小区之间的距离外,还需要判断如图1所示的位置关系中,小区B1与小区A4,小区C2与小区A3等小区的相关重叠度。例如,确定表示小区B1方位角的线和表示小区A4方位角的线延长相交的点,是否在两个小区的信号覆盖范围内。这一判断同覆盖小区的过程计算量较大,在小区数量较多的情况下,计算过程缓慢。例如,当小区数为10000个,使用Excel辅助工具计算所有小区站间距离,预计在1小时左右。同时当最近的两点距离站间距在1千米以上时,需考虑两个小区对角线影响,增加了评估算法复杂性。
[0033]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简化确定同覆盖小区的计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由任一设备执行,该设备可以是计算机、服务器或专用于确定同覆盖小区的设备,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同覆盖小区指的是信号覆盖范围存在重叠的小区。在设置邻区关系时,同覆盖小区应该互相添加到对方的邻区关系中,作为网络优化的参考。
[0034] 参见图2,该方法包括:
[0035] 步骤201:对目标区域内的每一基础小区,确定包含所述基础小区的子区域,所述子区域内两点间的最大间距为预设距离,其中,所述预设距离小于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时的最小站址规划距离要求;基础小区为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时确定的小区。
[0036] 目标区域为预先划分的,需要对属于该目标区域中的基础小区确定同覆盖小区的区域,例如,目标区域为某城市的某个区所在的区域,或者某省的县所在的区域。首次规划站址通常指的是,第一次对目标区域规划小区(或者基站)所在位置的规划过程,根据首次规划站址建立的小区通常为基础小区。最小站址规划距离要求指的是首次规划站址时,规划的各小区所在站址之间的最小距离。
[0037] 子区域为包含基础小区的任意形状,且满足子区域内两点间的最大间距小于最小站址规划距离要求的区域,例如,子区域可以为圆形区域、矩形区域、多边形区域或不规则形状区域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例如,最小站址规划距离要求为200米,则所确定的子区域的各点中,两点间的最大间距应小于200米。
[0038] 步骤202:根据所述子区域内各叠加小区的小区方位角,与所述基础小区的小区方位角的方位角差值,确定所述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其中,同覆盖小区集合包括所述基础小区,以及方位角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的叠加小区;叠加小区为在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之后,对基础小区扩容建立的小区。
[0039] 其中,小区方位角为小区的天线所在方向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0040] 其中,根据所述子区域内各叠加小区的小区方位角,与所述基础小区的小区方位角的方位角差值,具体包括:对所述子区域内各叠加小区中任一叠加小区,计算所述叠加小区的小区方位角与所述基础小区的小区方位角的差值的绝对值,将计算的差值的绝对值,作为所述叠加小区的小区方位角与所述基础小区的小区方位角的方位角差值。
[0041] 需要说明的是,在根据首次规划站址时规划的站址建立了基础小区之后,随着业务或者用户的增加,可能存在基础小区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对基础小区进行扩容,扩容通常通过在基础小区的基础上增加小区来实现,增加的小区即为叠加小区。通常某一基础小区的叠加小区所在的站址与该基础小区所占站址相同,或者与该基础小区所占站址距离较近。
[0042] 步骤203: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生成同覆盖小区清单。
[0043] 同覆盖小区集合中每一叠加小区均与基础小区互为同覆盖小区。由于同覆盖小区集合中任意两个叠加小区均与基础小区存在信号重叠区域,因此通常同覆盖小区集合内任意两个叠加小区也互为同覆盖小区。因此,根据某一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能够表示出该基础小区所在子区域中所有同覆盖小区,进而生成表示目标区域内所有同覆盖小区的同覆盖小区清单。
[004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对目标区域中每一基础小区划分适当大小的子区域。在子区域范围内,通过各叠加小区的小区方位角,与基础小区的小区方位角的方位角差值确定同覆盖小区集合,根据确定的各同覆盖小区集合生成同覆盖小区清单。通过子区域的划分,只需要对子区域内的小区进行同覆盖小区的判断,而不需要对目标区域内的所有小区均进行同覆盖小区的判断,减少了确定同覆盖小区的计算量,缩短了计算耗时。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子区域的大小和预设差值,增加了同覆盖小区确定过程的可调整性。
[0045]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步骤201包括:
[0046] 对目标区域内的每一基础小区,确定以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为圆心的圆形区域,将所述圆形区域作为所述子区域,所述圆形区域的直径作为所述子区域内两点间的最大间距。
[0047] 具体来说,在对每一基础小区生成子区域的过程中,以该基础小区所在站址为圆心,以最小站址规划距离要求为直径作圆,将得到的圆形区域作为该基础小区的子区域。
[0048] 本实施例以小于所述最小站址规划距离要求的预设距离作为直径,生成圆形区域,将圆形区域作为子区域,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地生成子区域的方法,提高了对各基础小区确定子区域的效率,有利于提高同覆盖小区确定过程的效率。
[0049]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步骤201之后还包括:
[0050] 根据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经度和所述预设距离确定所述圆形区域内点的经度取值范围,并根据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纬度和所述预设距离确定所述圆形区域内点的纬度取值范围;
[0051] 获取所在站址的经度在所述经度取值范围内,且纬度在所述纬度取值范围内的叠加小区,作为待验证小区,根据各待验证小区所在站址与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距离,确定站址在所述子区域内的待验证小区,作为所述子区域内的叠加小区。
[0052] 进一步地,根据各待验证小区所在站址与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距离,确定站址在所述子区域内的待验证小区,作为所述子区域内的叠加小区,包括:对任一待验证小区,根据所述待验证小区所在站址的经度和纬度,以及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经度和纬度,计算所述待验证小区所在站址与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距离,若计算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的一半,则所述待验证小区的站址在所述子区域内;获取站址在所述子区域内的待验证小区,作为所述子区域内的叠加小区。
[0053]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经度和所述预设距离确定所述圆形区域内点的经度取值范围,包括:计算在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正西方向,且与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距离等于所述预设距离的点对应的第一经度,以及在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正东方向,且与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距离等于所述预设距离的点对应的第二经度,将由所述第二经度和所述第一经度组成的闭区间作为所述经度取值范围。
[0054]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纬度和所述预设距离确定所述圆形区域内点的纬度取值范围,包括:计算在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正北方向,且与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距离等于所述预设距离的点对应的第一纬度,以及在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正南方向,且与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距离等于所述预设距离的点对应的第二纬度,将由所述第二纬度和所述第一纬度组成的闭区间作为所述纬度取值范围。
[0055]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对基础小区确定子区域的示意图,在图3所示的目标区域内,对某一基础基站生成圆形区域,确定该圆形区域内点纬度取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纬度取值的Max(纬度)和Min(纬度),即确定纬度取值范围。以及该圆形区域内点经度取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经度取值的Max(经度)和Min(经度),即确定经度取值范围。通过纬度取值范围和经度取值范围,缩小了需要计算与基础小区所在站址距离的叠加小区的范围,减小了计算量。
[0056] 本实施例在确定哪些叠加小区所在站址属于圆形区域的过程中,通过经度取值范围和纬度取值范围进一步限定,缩小了需进行运算的范围,有助于提高计算效率。
[0057] 具体来说,在确定同覆盖小区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按照图3所示的过程计算距离。即计算距离内经纬度取值范围,返回Min(经度),Min(纬度),Max(经度),Max(纬度),减少小区对计算工作量。在确定了属于子区域内的叠加小区之后,需要计算方位角差值。表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各叠加小区与基础小区之间方位角差值表。参见表2,中心小区即基础小区,中心小区cellA对应的小区方位角为方位角1,邻小区即叠加小区,邻小区cellB对应的小区方位角为方位角2,在确定同覆盖小区的过程中,设置的预设差值为20度或‑20度,若表2中某一方位角2与方位角1的方位角差值大于或等于‑20度,且小于或等于20度,则该方位角2对应的邻小区,与该方位角1对应的中心小区互为同覆盖小区,如表2中用TURE表示的邻小区cellB(若不满足方位角差值,则用FALSE表示)。可见,通过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确定同覆盖小区,摒弃了对角线方位角的考虑,可以通过缩小距离与方位角差值补偿损失,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0058] 表2各叠加小区与基础小区之间方位角差值表
[0059]
[0060]
[0061]
[0062] 在上述确定同覆盖小区的过程中,需要设置两个参数,分别是子区域的预设距离(即子区域内两点间的最大间距,当以圆形区域作为子区域时,圆形区域的直径为预设距离),以及在方位角差值进行判断过程中的预设差值。关于这两个参数的确定过程,进一步地,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
[0063] 循环执行参数调整操作,直到本次执行所述参数调整操作时,纳入同覆盖小区集合的纳入小区数量占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总数的比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比值,存储本次执行所述参数调整操作时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
[0064] 其中,所述参数调整操作包括:
[0065] 首次执行时,获取对预设距离设置的初始值作为本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并获取对预设差值设置的初始值作为本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非首次执行时,对前一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预设距离作为本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并前一次执行时的预设差值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预设差值作为本次执行时的预设差值;
[0066] 根据本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判断本次执行时纳入同覆盖小区集合的纳入小区数量占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总数的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比值。
[0067] 进一步地,还包括:输出存储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
[0068] 进一步地,首次执行时,从前台获取对预设距离设置的初始值和对预设差值设置的初始值,其中,预设距离的初始值和预设差值的初始值通过调用前台的窗口输入。具体地,通过内置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Visual Basic的一种宏语言,其中,Visual Basic是基于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从前台获取预设距离的初始值和预设差值的初始值。
[0069] 其中,预设比值为设定值,例如,80%。
[0070] 其中,在参数调整操作中,根据本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即根据本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执行上述步骤201‑步骤203,得到至少一个同覆盖小区集合。
[0071] 纳入小区数量等于确定的各同覆盖小区集合中小区数量的总和,例如,确定了1000个同覆盖小区集合,则将这1000个同覆盖小区集合中每一集合包含的同覆盖小区数量相加,得到纳入小区数量。
[0072] 通过循环执行参数调整操作后,会存储某次执行参数调整操作时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在后续的计算过程中,将以存储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进行同覆盖小区的判断过程。
[0073] 需要说明的是,后台在通过上述步骤201‑203确定同覆盖小区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默认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确定同覆盖小区,也可以获取通过前台输入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例如,从前台的浏览器界面输入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前台用于设置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的界面示意图,参见图4,通过Access数据库平台,通过窗口参数设置方式,提供用于设置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的窗口,如图4中右边的“设置选项”所示。
[0074]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后台执行上述步骤201‑203,通过前台设置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实现了将算法与参数设置进行前后台分离,避免人工操作时误删程序核心代码,导致程序奔溃的情况。同时,通过提供的“设置选项”的窗口,使得可以对“设置选项”中的参数进行调整,从而根据各地市基站小区密度与方位角差值范围输出不同精度结果。
[0075] 本实施例通过循环执行参数调整操作实现了对最合适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的确定过程,保证后续根据调整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确定的同覆盖小区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0076] 进一步地,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生成同覆盖小区清单,包括:
[0077] 对所述目标区域内每一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确定由所述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中任意两个小区,以不同排列顺序组成的小区对,将确定的各小区对添加到所述同覆盖小区清单中。
[0078] 进一步地,还包括:输出、显示和/或发送所述同覆盖小区清单,以根据所述同覆盖小区清单进行邻区关系优化和/或覆盖提升优化。
[0079] 进一步地,进行邻区关系优化的过程包括:对所述同覆盖小区清单中的每一小区对,判断所述小区对中排列顺序在前的中心小区是否将排列顺序在后的目标小区添加为邻小区,若否,使得在OMC(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er,网络运维管理后台数据库)中,所述将所述目标小区添加为所述中心小区的邻小区,若是,不做处理。进一步地,通过OMC更新所述目标小区中存储的邻区关系列表。
[0080] 进一步地,进行覆盖提升优化的过程包括:根据所述同覆盖小区清单,调整互为同覆盖小区的小区参数,实现合理规划网络资源的目的。
[0081]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对所述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中任意两个小区,生成以任意两个小区中的第一小区排列顺序在前作为中心小区的小区对,以及以任意两个小区中的第二小区排列顺序在前作为中心小区的小区对,将生成的两个小区对均添加到所述同覆盖小区清单中;其中,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是任意两个小区中的不同小区。
[0082] 本实施例通过生成同覆盖小区清单,能够补充各小区的邻小区,有利于在进行网络优化的过程中全面考虑每一邻小区的影响。
[0083] 进一步地,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
[0084] 判断所述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中,属于同一频段的叠加小区中是否存在站址标识不相同的叠加小区;
[0085] 若属于同一频段的叠加小区中存在站址标识不相同的叠加小区,则对所述频段中不是出现次数最多的站址标识进行标记,并发出核查提示信息;所述核查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核查每一标记叠加小区与异址叠加小区是否属于同覆盖小区;
[0086] 其中,所述标记叠加小区为任一进行了标记的站址标识对应的叠加小区,异址叠加小区为任一站址标识不同于所述标记叠加小区对应的站址标识的叠加小区;同覆盖小区为同一子区域内,小区方位角之间的方位角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差值的小区。
[0087] 进一步地,还包括:获取各叠加小区对应的CGI(Cell Global Identifier,全球小区识别码)的前13位字符,作为叠加小区的站址标识。例如,移动运营商LTE小区CGI规范为460‑00‑123456‑1,则以460‑00‑123456作为该LTE小区的站址标识。
[0088] 通常情况下,在同一同覆盖小区集合中,同一频段下的各叠加小区的站址标识是相同的,因此,通常同覆盖小区集合中的各叠加小区也是同覆盖小区。但是为了避免存在异常的情况,保证同覆盖小区清单的准确性,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对同一频段下各叠加小区的站址标识,对各叠加小区是否属于同覆盖小区进行验证。
[0089] 具体来说,当同覆盖小区清单中出现站址标识的种类大于基础层与叠加层总数(即频段的总数)时,无法断定同覆盖小区集合内各叠加小区是否互为同覆盖小区。出现这种情况时,通过在同一频段下将少数比例站址标识标记为“待人工核实”,进而通过人工核实确认这些叠加小区与其它叠加小区是否为同覆盖小区。例如,如果同覆盖小区中的频段构成为F频段+D频段+FDD频段,则正常情况下站址标识的种类应小于或等于3个。若在同一频段内出现了2个不同的站址标识的叠加小区,将增加区分难度,需要请求人工核实。
[0090] 本实施例通过对叠加小区站址标识的检测,有利于进一步确认叠加小区之间是否存在信号覆盖范围的重叠,避免误认同覆盖小区。
[0091] 进一步地,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
[0092] 判断是否接收到根据所述核查提示信息确定的异常核查结果,其中,所述异常核查结果包括由不属于同覆盖小区的标记叠加小区和异址叠加小区,以不同排列顺序组成的异常小区对;
[0093] 若接收到所述异常核查信息,则清除所述同覆盖小区清单中与任一异常小区对相同的小区对。
[0094] 本实施例中,通过异常核查结果清除同覆盖小区清单中的异常小区对,保证了,保证了同覆盖小区清单的准确性。
[0095]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确定所述子区域内各叠加小区之前,还包括:剔除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室分站和传输带宽小于20MHz的小区。其中,传输带宽小于20MHz的小区包括FDD(Frequency‑division Duplex,频分双工模式)900MHz、A频段或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
[0096] 由于运行机制的不同和带宽差异剔除室分站和传输带宽小于20MHz的小区,这些室分站和特定场景的小区被剔除后,减少了不必要的运算过程,简化了计算。
[0097]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同覆盖小区的算法原理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同覆盖小区的算法流程示意图,参见图5和图6,在进行同覆盖小区确定之前,首先进行“工程参数信息准备”,即如图6所示,循环的进行算法参数设定(即参数调整操作),直到确定合适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然后进行“平台参数设置”,即将通过“工程参数信息准备”确定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设置为后续同覆盖小区确定的参数。再然后,进行“模型算法计算”,即通过图6所示的小区组筛选(小区组筛选即为筛选出子区域内的叠加小区),组内方位角差值比较进行同覆盖小区的确定过程。最后,进行“结果输出”,即输出同覆盖小区清单,以根据这一同覆盖小区清单进行网络参数的设置和优化。
[0098] 本实施例提供的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可以通过与SQL(数据库查询语言)等相关语言实现,便于移植到类似数据库平台应用。采用内置VBA编程方式,使得用于设置参数的前台操作界面与后台代码分离。该方法较现有方法可节省3/4运行时间,算法移植性与可扩展性强。适用于各厂家网优线条工程师使用,操作技术要求低。
[0099] 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同覆盖小区确定装置的结构框图,参见图7,该装置包括第一确定模块701、第二确定模块702和生成模块703,其中,
[0100] 第一确定模块701,用于对目标区域内的每一基础小区,确定包含所述基础小区的子区域,所述子区域内两点间的最大间距为预设距离,其中,所述预设距离小于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时的最小站址规划距离要求;
[0101] 第二确定模块702,用于根据所述子区域内各叠加小区的小区方位角,与所述基础小区的小区方位角的方位角差值,确定所述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其中,同覆盖小区集合包括所述基础小区,以及方位角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的叠加小区;
[0102] 生成模块703,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生成同覆盖小区清单;
[0103] 其中,基础小区为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时确定的小区;叠加小区为在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之后,对基础小区扩容建立的小区。
[0104] 本实施例提供的同覆盖小区确定装置适用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同覆盖小区确定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010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同覆盖小区确定装置,对目标区域中每一基础小区划分适当大小的子区域。在子区域范围内,通过各叠加小区的小区方位角,与基础小区的小区方位角的方位角差值确定同覆盖小区集合,根据确定的各同覆盖小区集合生成同覆盖小区清单。通过子区域的划分,只需要对子区域内的小区进行同覆盖小区的判断,而不需要对目标区域内的所有小区均进行同覆盖小区的判断,减少了确定同覆盖小区的计算量,缩短了计算耗时。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子区域的大小和预设差值,增加了同覆盖小区确定过程的可调整性。
[0106] 优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
[0107] 对目标区域内的每一基础小区,确定以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为圆心的圆形区域,将所述圆形区域作为所述子区域,所述圆形区域的直径作为所述子区域内两点间的最大间距。
[0108] 优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
[0109] 根据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经度和所述预设距离确定所述圆形区域内点的经度取值范围,并根据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纬度和所述预设距离确定所述圆形区域内点的纬度取值范围;
[0110] 获取所在站址的经度在所述经度取值范围内,且纬度在所述纬度取值范围内的叠加小区,作为待验证小区,根据各待验证小区所在站址与所述基础小区所在站址的距离,确定站址在所述子区域内的待验证小区,作为所述子区域内的叠加小区。
[0111] 优选地,还包括参数设置模块,所述参数设置模块用于:
[0112] 循环执行参数调整操作,直到本次执行所述参数调整操作时,纳入同覆盖小区集合的纳入小区数量占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总数的比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比值,存储本次执行所述参数调整操作时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
[0113] 其中,所述参数调整操作包括:
[0114] 首次执行时,获取对预设距离设置的初始值作为本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并获取对预设差值设置的初始值作为本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非首次执行时,对前一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预设距离作为本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并前一次执行时的预设差值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预设差值作为本次执行时的预设差值;
[0115] 根据本次执行时的预设距离和预设差值,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判断本次执行时纳入同覆盖小区集合的纳入小区数量占所述目标区域内小区总数的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比值。
[0116] 优选地,所述生成模块还用于:
[0117] 对所述目标区域内每一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确定由所述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中任意两个小区,以不同排列顺序组成的小区对,将确定的各小区对添加到所述同覆盖小区清单中。
[0118] 优选地,所述生成模块还用于:
[0119] 判断所述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中,属于同一频段的叠加小区中是否存在站址标识不相同的叠加小区;
[0120] 若属于同一频段的叠加小区中存在站址标识不相同的叠加小区,则对所述频段中不是出现次数最多的站址标识进行标记,并发出核查提示信息;所述核查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核查每一标记叠加小区与异址叠加小区是否属于同覆盖小区;
[0121] 其中,所述标记叠加小区为任一进行了标记的站址标识对应的叠加小区,异址叠加小区为任一站址标识不同于所述标记叠加小区对应的站址标识的叠加小区;同覆盖小区为同一子区域内,小区方位角之间的方位角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差值的小区。
[0122] 优选地,所述生成模块还用于:
[0123] 判断是否接收到根据所述核查提示信息确定的异常核查结果,其中,所述异常核查结果包括由不属于同覆盖小区的标记叠加小区和异址叠加小区,以不同排列顺序组成的异常小区对;
[0124] 若接收到所述异常核查信息,则清除所述同覆盖小区清单中与任一异常小区对相同的小区对。
[0125] 图8示例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实体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processor)801、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802、存储器(memory)803和通信总线804,其中,处理器801,通信接口802,存储器803通过通信总线8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处理器801可以调用存储器803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如下方法:对目标区域内的每一基础小区,确定包含所述基础小区的子区域,所述子区域内两点间的最大间距为预设距离,其中,所述预设距离小于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时的最小站址规划距离要求;根据所述子区域内各叠加小区的小区方位角,与所述基础小区的小区方位角的方位角差值,确定所述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其中,同覆盖小区集合包括所述基础小区,以及方位角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的叠加小区;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生成同覆盖小区清单;其中,基础小区为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时确定的小区;叠加小区为在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之后,对基础小区扩容建立的小区。
[0126]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803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127]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计算机能够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例如包括:对目标区域内的每一基础小区,确定包含所述基础小区的子区域,所述子区域内两点间的最大间距为预设距离,其中,所述预设距离小于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时的最小站址规划距离要求;根据所述子区域内各叠加小区的小区方位角,与所述基础小区的小区方位角的方位角差值,确定所述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其中,同覆盖小区集合包括所述基础小区,以及方位角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的叠加小区;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生成同覆盖小区清单;其中,基础小区为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时确定的小区;叠加小区为在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之后,对基础小区扩容建立的小区。
[0128]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非暂态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执行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方法,例如包括:对目标区域内的每一基础小区,确定包含所述基础小区的子区域,所述子区域内两点间的最大间距为预设距离,其中,所述预设距离小于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时的最小站址规划距离要求;根据所述子区域内各叠加小区的小区方位角,与所述基础小区的小区方位角的方位角差值,确定所述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其中,同覆盖小区集合包括所述基础小区,以及方位角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的叠加小区;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各基础小区对应的同覆盖小区集合,生成同覆盖小区清单;其中,基础小区为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时确定的小区;叠加小区为在对所述目标区域首次规划站址之后,对基础小区扩容建立的小区。
[0129]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0130]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013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