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玉米幼苗低温出苗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245935.6

文献号 : CN11320734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杨丽娟杨克军

申请人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摘要 :

一种提高玉米幼苗低温出苗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方法,它涉及农业领域,本发明要解决玉米幼苗低温出苗率低,抗氧化酶活性差的问题,本发明以产酸克雷伯氏菌和芦苇炭为主要材料结合特殊处理工艺,有效提高玉米低温出苗率,保证了玉米健康生长,有效降低了农药等高毒性物质对种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缓解低温冷害的同时,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本发明应用于玉米种植领域。

权利要求 :

1.一种提高玉米幼苗低温出苗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

步骤一,菌悬液制备

将冻干产酸克雷伯氏菌进行活化培养,取产酸克雷伯氏菌培养液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中,28℃、180rpm培养48小时,将菌悬液进行离心后弃上清液,将沉淀用无菌蒸馏水洗涤并8

重悬,重复3次后,并调配成1×10cfu/mL的菌悬液;

步骤二,芦苇炭制备

将芦苇经水洗去除表面黏附物,风干两天,并在70~80℃烘箱干燥,经粉碎,过0.2mm筛子,置于管式炉中,以10℃/min升温速率至500℃碳化2小时,得芦苇炭;

步骤三,菌炭混合液制备

8

取步骤一制备的1×10cfu/mL的菌悬液按体积质量比为6~10mL:1g的比例加入步骤二制备的芦苇炭,混合均匀后,在超声波频率为20~30kHz、功率为40~60W/L的条件下进行超声处理15min后静止2h,制备成菌炭混合液;

步骤四,处理盆栽土

将盆栽土壤进行彻底风干,过2mm筛子,置于盆内,然后放入到温度为28℃的培养箱内培养48小时,然后加入菌炭混合液;其中,盆栽土壤与菌炭混合液中的芦苇炭质量比为加入

25~35:1,盆栽土壤与菌炭混合液中的产酸克雷伯氏菌液的质量体积比为3~4g:1mL;

步骤五,种子预处理

挑选大小一致、表面无破损的玉米种子,置于步骤一的菌悬液中浸泡吸湿6h,吸湿温度为25℃,再将吸湿后的种子放置在阴凉通风处回干12h;再取步骤一的菌悬液按1:30质量比均匀喷洒在玉米种子表面进行菌剂包衣处理;

步骤六,播种

将步骤四的盆栽土每盆移出三分之一土壤,均匀播种步骤五预处理后的颗种子,在种子上方覆盖移出的土壤;

步骤七,低温培养

将盆栽盆放入光照培养箱,分别在6~16℃培养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每天光照12h,湿度为60%‑80%,培养7天,培养期间每隔48小时向各盆栽盆中加无菌水,即完成所述的提高玉米幼苗低温出苗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方法;所述的产酸克雷伯氏菌是由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获取得到的,保藏编号为CGMCC 1.1562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玉米幼苗低温出苗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玉米品种为先玉33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玉米幼苗低温出苗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B液体培养基配比为:NaCl 10.0g,蛋白胨10.0g,酵母粉5.0g,琼脂20g,蒸馏水1L,pH=7.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玉米幼苗低温出苗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方法,其特‑1

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的离心条件为6000r·min 离心15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玉米幼苗低温出苗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式炉为OTF‑1200X‑5‑III型管式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幼苗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它用于在低温条件下提高出苗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种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温条件为6~16℃。

说明书 :

一种提高玉米幼苗低温出苗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玉米幼苗低温出苗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方 法。

背景技术

[0002] 我国主要玉米产区在东北和华北,收获面积约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52%,其中,45% 左右的面积种植的是春玉米。东北和华北地区低温冷害发生频率较高,每隔3‑5年有
一 次一般性的低温冷害,减产5%‑15%;每5‑10年有一次严重冷害,减产15%以上。然而, 
玉米起源于南美,属于喜温、短日照植物,对温度要求较高。低温对玉米的影响分为延迟 型
和障碍型两类,前者发生在营养生长期,后者发生在开花授粉期。由于玉米生殖器官 的形
成和发育过程对低温的反应不敏感,所以人们关注最多的是玉米延迟型低温冷害;其 中,
生产中以芽苗期低温造成的减产最为常见。目前,农业种植领域多以添加化控药剂的 方式
提高作物低温出苗率,此种方法化学残留较多,对作物品质及生态环境有较大危害。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玉米幼苗低温出苗率低,抗氧化酶活性差的问题,而提供一 种提高玉米幼苗低温出苗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方法。
[0004] 本发明的一种提高玉米幼苗低温出苗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方法,它是按照以下步骤进 行的:
[0005] 步骤一,菌悬液制备
[0006] 将冻干产酸克雷伯氏菌进行活化培养,取产酸克雷伯氏菌培养液接种于LB液体培养 基中,28℃、180rpm培养48小时,将菌悬液进行离心后弃上清液,将沉淀用无菌蒸馏水 
8
洗涤并重悬,重复3次后,并调配成1×10cfu/mL的菌悬液;
[0007] 步骤二,芦苇炭制备
[0008] 将芦苇经水洗去除表面黏附物,风干两天,并在70~80℃烘箱干燥,经粉碎,过0.2mm 筛子,置于管式炉中,以10℃/min升温速率至500℃碳化2小时,得芦苇炭;
[0009] 步骤三,菌炭混合液制备
[0010] 取步骤一制备的1×108cfu/mL的菌悬液按体积质量比为6~10mL:1g的比例加入步骤 二制备的芦苇炭,混合均匀后,在超声波频率为20~30kHz、功率为40~60W/L的条件
下 进行超声处理15min后静止2h,制备成菌炭混合液;
[0011] 步骤四,处理盆栽土
[0012] 将盆栽土壤进行彻底风干,过2mm筛子,置于盆内,然后放入到温度为28℃的培养 箱内培养48小时,然后加入菌炭混合液;其中,盆栽土壤与菌炭混合液中的芦苇炭质量 比
为加入25~35:1,盆栽土壤与菌炭混合液中的产酸克雷伯氏菌液的质量体积比为3~4g:1 
mL;
[0013] 步骤五,种子预处理
[0014] 挑选大小一致、表面无破损的玉米种子,置于步骤一的菌悬液中浸泡吸湿6h,吸湿 温度为25℃,再将吸湿后的种子放置在阴凉通风处回干12h;再取步骤一的菌悬液按1:30 
质量比均匀喷洒在玉米种子表面进行菌剂包衣处理;
[0015] 步骤六,播种
[0016] 将步骤四的盆栽土每盆移出三分之一土壤,均匀播种步骤五预处理后的颗种子,在种 子上方覆盖移出的土壤;
[0017] 步骤七,低温培养
[0018] 将盆栽盆放入光照培养箱,分别在6~16℃培养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每天光照12h, 湿度为60%‑80%,培养7天,培养期间每隔48小时向各盆栽盆中加无菌水,即完成所
述 的提高玉米幼苗低温出苗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方法。
[0019] 进一步地,所述的产酸克雷伯氏菌是由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获取得到 的,保藏编号为CGMCC 1.15628。
[0020] 进一步地,所述的玉米品种为先玉335。
[0021] 进一步地,所述的LB液体培养基配比为:NaCl 10.0g,蛋白胨10.0g,酵母粉5.0g, 琼脂20g,蒸馏水1L,pH=7.0。
[0022] 进一步地,步骤一中所述的离心条件为6000r·min‑1离心15min。
[0023] 进一步地,所述的管式炉为OTF‑1200X‑5‑III型管式炉。
[0024] 本发明的玉米幼苗,它用于在低温条件下提高出苗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种植。
[0025] 进一步地,所述的低温条件为6~16℃。
[0026] 本发明包含以下有益效果:
[0027] 本发明以产酸克雷伯氏菌和芦苇炭为主要材料结合特殊处理工艺,有效提高玉米低温 出苗率,保证了玉米健康生长,有效降低了农药等高毒性物质对种植环境的污染和破
坏, 在缓解低温冷害的同时,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本发明处理的玉米的出苗率在6℃条件
下 与对照组相比提高116.67%。11℃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提高90.91%。16℃条件下与对
照 组相比提高17.50%。可见在较低的低温下出苗率提高非常显著。低温条件下本发明处
理 的玉米幼苗的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提高106.43%。P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提高
89.11%。 CA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提高45.57%。经过大田试验表明,本发明处理的玉米能显
著提高 低温早播环境下的玉米产量。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各处理对SOD活性的影响图;其中,J为KB处理组,F为K处理组,G为B 处理组,E为CK处理组;
[0029] 图2为各处理对POD活性的影响图;其中,J为KB处理组,F为K处理组,G为B 处理组,E为CK处理组;
[0030] 图3为各处理对CAT活性的影响图;其中,J为KB处理组,F为K处理组,G为 B处理组,E为CK处理组;
[0031] 图1至3中a、b、c、d表示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性(P<0.05),数值为3次重复 均值。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 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
围。
[0033]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将详细叙述清楚说明 本发明所揭示内容的精神,任何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发明内容的实施例
后,当 可由本发明内容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的精神与
范围。
[0034] 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0035] 通过以下实施例验证本发明的效果:
[0036] 实施例
[0037] 一、试验材料及方法
[0038] 1.菌悬液制备
[0039] 将冻干产酸克雷伯氏菌进行活化培养24h,取20mL产酸克雷伯氏菌培养液接种于LB 液体培养基中(NaCl 10.0g,蛋白胨10.0g,酵母粉5.0g,琼脂20g,蒸馏水1L,pH=7.0), 
‑1
28℃、180rpm培养48小时,将菌悬液进行离心,6000r·min 离心15min,离心后弃上清液, 
将沉淀用无菌蒸馏水洗涤并重悬,重复3次后,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并调配成 1×
8
10cfu/mL的菌悬液。
[0040] 2.芦苇炭制备
[0041] 本实施例采用芦苇为试验材料,经水洗4次去除表面黏附物,风干两天,并在70‑80℃ 烘箱干燥,经粉碎,过0.2mm筛子。通过亚高温厌氧干馏技术制备芦苇炭,置于 OTF‑
1200X‑5‑III型管式炉中,以10℃/min升温速率至500℃碳化2小时。
[0042] 3.菌炭混合液制备
[0043] 取步骤1制备的1×108cfu/mL的菌悬液80mL,加入10g步骤2制备的芦苇炭,进行 超声处理15min,超声波频率26kHz,功率50W/L,超声处理15min后静止2h,再超声 处理
15min静止2h,制备成菌炭混合液。
[0044] 4.处理盆栽土
[0045] 将盆栽土壤进行彻底风干,过2mm筛子,每盆(规格:长×宽×高为10cm×10cm×12cm) 装土300g。盆栽土壤为常规大田土壤,取自黑龙江省肇东市境内。将不同处理分别加
入 300g土壤中混拌均匀,放置培养箱内28℃培养48小时,使得菌细胞充分繁殖。
[0046] 处理分别为:对照组(CK)加入无菌水80mL;芦苇炭组(B)加入步骤2制备的芦 苇炭10g;产酸克雷伯氏菌组(K)加入步骤1制备的菌悬液80mL;产酸克雷伯氏菌+芦 苇炭组(KB)
加入步骤3制备的菌炭混合液80mL。每个培养温度设4个处理,每个处 理3次重复。
[0047] 5.种子预处理
[0048] 挑选大小一致、表面无破损的玉米种子,将菌组(K)和菌+炭组(KB)所用种子放置于 步骤1制备的菌悬液中充分浸泡,吸湿6h,吸湿温度25℃,再将吸湿后的种子放置在阴凉 
通风处回干12h。再取步骤1制备的菌悬液按1:30质量比均匀喷洒在玉米种子表面进行菌剂 
包衣处理。对照组(CK)和芦苇炭组(B)的玉米种子,以无菌蒸馏水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吸湿 
回干及包衣处理。
[0049] 6.播种
[0050] 将步骤4的盆栽土每盆移出100g土壤,均匀播种预处理后的9颗种子,在种子上方 覆盖移出的100g土壤。
[0051] 7.低温培养
[0052] 将盆栽盆放入光照培养箱,分别在不同培养温度6℃、11℃、16℃条件下进行培养, 每天光照12h,湿度为60%‑80%,培养7天,培养期间每隔48小时向各盆栽盆中加无菌 水
30mL。
[0053] 8.指标测定方法:
[0054] 播种3天后,以幼苗出土1cm为出苗标准,出苗率%=出苗数/播种种子数×100%。
[0055] 本实施例的产酸克雷伯氏菌:拉丁学名Klebsiella oxytoca,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 管理中心,CGMCC 1.15628。
[0056] 玉米品种:先玉335,本品种为黑龙江玉米种植主栽品种,购自黑龙江富尊农业综合 服务连锁有限公司。
[0057] 二、测试方法
[0058] 1、株高测量方法:在盆栽盆中测量,分别选取各个处理中长势一致的玉米幼苗,将
[0059] 2、叶片拉直,用直尺测量土壤表面到最高叶片顶端的长度。
[0060] 3、茎粗:用游标卡尺测定茎基部直径。
[0061] 4、初生胚根长:从种胚长出的一条幼根,即为初生胚根,用直尺测量其长度。
[0062] 5、次生胚根数:在中胚轴基部长出的根即为次生胚根,对其数目进行计数。
[0063] 6、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0064] 6.1、SOD活性测定:称取样品1g,放入预冷的研钵中,用10mL预冷的提取缓冲液研磨 匀浆,15000g于4℃离心20min,上清液即为酶粗提液。参照Giannopolitis和Ries的方
‑1 ‑1 ‑1
法,反 应体系3mL含50mmol·L 磷酸钾缓冲液(pH 7.8),75μmol·L 氮蓝四唑,2μmol·L
‑1 ‑1
核黄素, 13mol·L 甲硫氨酸,0.1mmol·L EDTA‑Na2,100μl酶粗提液,振动后置于智能光
照培养箱 内照光30min,调零对照管不照光,于560nm处比色。
[0065] 6.2、POD活性测定:称取样品1g,放入预冷的研钵中,用10mL预冷的提取缓冲液研 磨匀浆,15000g于4℃离心20min,上清液即为酶粗提液。参照Hernandez的方法,反应混合 
‑1 ‑1
液包含100mmol·L pH 6.0的磷酸钾缓冲液,28mmol·L 愈创木酚,30%的H2O2。测定时取 
反应混合液3mL,研磨液1mL作为对照调零,另外加入反应混合液3mL,以粗酶液1mL 启动反
应,每隔30s读出OD470的增加值,时间段取30s‑90s,比色用蒸馏水调零。
[0066] 6.3、CAT活性测定:称取样品1g,放入预冷的研钵中,用10mL预冷的提取缓冲液研 磨匀浆,15000g于4℃离心20min,上清液即为酶粗提液。参照Aebi的方法,一组管分别加 入
粗酶液0.2mL,磷酸钾缓冲液1.5mL,蒸馏水1mL作为对照,沸水浴1‑2min杀死酶液并 冷却;
‑1
另一组管分别加入上述试剂,测定时加入0.3mL 0.1mol·L 的H2O2,加完立即计时, 每隔
1min读出OD240的减小值,共测定4min,蒸馏水调零。
[0067] 三、结果与分析
[0068] 低温严重影响玉米出苗率,当受到不同程度低温胁迫时(6℃,11℃,16℃),KB处 理,K处理,B处理与CK处理相比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玉米幼苗出苗率,其中,KB处 理提高效
果最为显著(P<0.05)。6℃时KB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116.67%,K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
66.67%,B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44.44%。11℃时KB处理与CK处 理相比提高90.91%,K处
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43.18%,B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 20.45%。16℃时KB处理与CK处理
相比提高17.50%,K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7.50%, B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2.50%。
[0069] 表1 各处理对出苗率情况的影响
[0070]
[0071] 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性(P<0.05),数值为3次重复均值。
[0072] 低温抑制玉米幼苗地上部生长,当受到不同程度低温胁迫时,各处理组与CK处理相 比能不同程度的提高玉米幼苗株高及茎粗,其中,KB处理提高株高和茎粗效果最为显著 
(P<0.05)。株高方面,6℃时KB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46.51%,K处理与CK处理相 比提高
35.66%,B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16.28%;11℃时KB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 高65.02%,K处
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30.80%,B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14.26%;16℃ 时KB处理与CK处理
相比提高27.14%,K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16.53%,B处理与 CK处理相比提高0.10%。茎
粗方面,6℃时KB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15.38%,K处 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3.85%,B处理
与CK处理相比提高3.85%;11℃时KB处理与CK 处理相比提高24%,K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
高16%,B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4%; 16℃时KB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33.33%,K处理与
CK处理相比提高29.17%,B处 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4.17%。KB处理在不同低温处理下效果
最好。
[0073] 表2 各处理对植株地上部生长情况的影响
[0074]
[0075] 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性(P<0.05),数值为3次重复均值。
[0076] 低温抑制玉米幼苗地下部生长,当受到不同程度低温胁迫时,各处理与CK处理相比 能不同程度的提高玉米幼苗初生胚根长及次生胚根数,其中,KB处理提高玉米幼苗初生 
胚根长及次生胚根数效果最为显著(P<0.05)。在初生胚根长方面,6℃时KB处理与CK 处理
相比提高63.64%,K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47.19%,B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 1.73%;11
℃时KB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38.07%,K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21.4%, B处理与CK处理
相比提高1.93%;16℃时KB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20.15%,K处理 与CK处理相比提高
15.29%,B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8.68%。次生胚根数方面,6℃ 时KB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
高40.19%,K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34.58%,B处理与 CK处理相比提高11.21%;11℃时KB
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48.45%,K处理与CK处 理相比提高34.47%,B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
高17.39%;16℃时KB处理与CK处理相 比提高31.36%,K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28.53%,B
处理与CK处理相比提高14.14%。 KB处理在不同低温处理下效果最好。
[0077] 表3 各处理对根系生长情况的影响
[0078]
[0079] 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性(P<0.05),数值为3次重复均值
[0080] 6℃时SOD活性总体水平显著低于11℃和16℃,菌+炭处理组(KB)和菌处理组(K) 显著高于(P<0.05)对照组(CK)。其中,KB处理较CK处理高106.43%,K处理较CK 处理高
66.89%。11℃时KB处理组SOD活性显著高于(P<0.05)其他处理组,其中,KB 处理较CK处理
高55.82%,K处理较CK处理高21.79%,B处理较CK处理高12.64%。 16℃时SOD活性表现为
KB处理>K处理>B处理>CK处理,KB处理SOD活性较CK处 理高66.13%,K处理较CK处理高
37.58%,B处理较CK处理高13.94%。由图可知在不 同程度低温胁迫下,KB处理组较CK处理
组相比均能显著提高(P<0.05)SOD活性,提 高幅度大于K处理组及B处理组。在不同程度低
温胁迫下,除6℃时B处理组与CK处 理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外,其他K处理组和B处理组与CK处
理组相比SOD活性均有不同 程度提高。
[0081] POD活性受温度影响较大,在不同程度低温胁迫下表现为6℃时总体水平显著低于 11℃和16℃。6℃时,菌+炭处理组(KB)和菌处理组(K)显著高于(P<0.05)对照组 (CK),其
中,KB处理较CK处理高89.11%,K处理较CK处理高20.06%。11℃时KB 处理组POD活性最高
显著高于(P<0.05)其他处理组,其中,KB处理较CK处理高41.25%, K处理较CK处理高
11.61%。16℃时POD活性表现为KB处理>K处理>B处理>CK处理, KB处理POD活性较CK处理高
67.89%,K处理较CK处理高50.46%,B处理较CK处 理高12.37%。由图可知在不同程度低温
胁迫下,KB处理组较CK处理组相比均能显著提 高(P<0.05)POD活性,提高幅度大于K处理组
及B处理组。K处理组较CK处理组相 比在不同低温胁迫下均能提高POD活性。B处理组在16℃
时较CK处理组相比可以提高 POD活性。
[0082] CAT活性在6℃时,菌+炭处理组(KB)显著高于(P<0.05)其他处理组,其中,KB 处理较CK处理高45.57%,KB处理较K处理高25.58%,KB处理较B处理高39.74%。 11℃时KB处理
组CA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P<0.05)其他处理组,其中,KB处理较CK 处理高26.52%,K处理较
CK处理高11.41%,B处理较CK处理高9.01%。16℃时,KB 处理CAT活性较CK处理高21.08%,
K处理较CK处理高8.55%。由图可知在不同程度 低温胁迫下,KB处理组较CK处理组相比均
能显著提高(P<0.05)CAT活性,提高幅度 大于K处理组及B处理组。K处理组较CK处理组相比
在11℃和16℃时能提高POD活 性。B处理组在11℃时较CK处理组相比能够提高POD活性。
[0083] 四、大田试验部分
[0084] 一、实验地点
[0085]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试验实习基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如下:碱解氮103.67g·‑1 ‑1 ‑1 ‑1
kg , 速效磷5.69g·kg ,速效钾78.62g·kg ,有机质15.11g·kg ,pH=8.06。
[0086] 二、实验时间
[0087] 共进行2批实验。
[0088] 第一批播种时间:2019年4月26日,播种当日土壤温度9.5℃,收获时间:2019年10月 7日。
[0089] 第二批播种时间:2020年4月25日,播种当日土壤温度9.7℃,收获时间:2020年10月 6日。
[0090] 三、实验方法
[0091] 1、在播种前对地块统一进行旋耕灭茬、翻后耙耢、施肥、起垄、镇压等常规连续田 间作业。
[0092] 2、种子预处理
[0093] 挑选大小一致、表面无破损的玉米种子,将菌组(K)和菌+炭组(KB)所用种子放置于 步骤1制备的菌悬液中充分浸泡,吸湿6h,吸湿温度25℃,再将吸湿后的种子放置在阴凉 
通风处回干12h。再取步骤1制备的菌悬液按1:30质量比均匀喷洒在玉米种子表面进行菌剂 
包衣处理。对照组(CK)和芦苇炭组(B)的玉米种子,以无菌蒸馏水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吸湿 
回干及包衣处理。
[0094] 3、按照如下分组进行操作:
[0095] 对照组(CK):常规播种预处理后的玉米种子,播种后向土壤中加入160mL水。
[0096] 芦苇炭组(B):在每个播种处土壤中混拌20g芦苇炭,再常规播种预处理后的玉米种子。
[0097] 菌组(K):常规播种预处理后的玉米种子,播种后向土壤中加入160mL浓度为 1×8
10cfu/mL的产酸克雷伯氏菌悬液。
[0098] 菌+炭组(KB):常规播种预处理后的玉米种子,播种后向土壤中加入160mL菌炭混合 液。
[0099] 上述每个处理设6行,每行长20m,宽0.6m,播种间距0.5m,每穴播种1粒种子,每个 处理3次重复。
[0100] 上述各处理组田间管理方法一致,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分别按照常规方法追施2
氮肥 70kg/hm ,在玉米两叶期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间苗,根据降雨量及大田土壤含水量进行
灌 溉。
[0101] 4、播种3天后,取3个30m2样方,以幼苗出土1cm为出苗标准,出苗率%=出苗 数/2
播种种子数×100%;收获时每处理均取3个30m 样方,并查样方内有效穗数,人工脱 粒后
测定鲜粒重和含水率,折算出14%含水量下的产量。各处理组取10穗进行考种,测 定穗行
数、行粒数及百粒重。
[0102] 结果如表4所示,芦苇炭组(B),产酸克雷伯氏菌组(K),产酸克雷伯氏菌+芦苇炭 组(KB)较对照组(CK)相比均能提高低温早播环境下的玉米产量,其中产酸克雷伯氏 菌+芦
苇炭组(KB)效果最显著。
[0103] 表4 各处理对玉米出苗率及产量指标的影响
[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