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电梯与分散维保人员自动匹配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461781.4

文献号 : CN11321329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郑方伟佘山虎刘伟

申请人 : 重庆青云电梯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目标电梯与分散维保人员自动匹配方法,包括:S1:目标电梯获取维保人员的位置,并获取各维保人员到目标电梯位置的最短路径,根据最短路径选取可分配人员;S2:目标电梯获取第一时间段内可分配人员的维保任务;S3:根据第一时间段内可分配人员的维保任务得到可分配人员在第一时间段内的工作量,同时预定义在第一时间段内的合理工作量;S4:比较可分配人员在第一时间段内的工作量与合理工作量,若合理工作量大,则该可分配人员匹配为目标电梯的维保人员,反之,则根据各维保人员到目标电梯位置的最短路径选择下一个可分配人员重复S2‑S4,直到找到匹配的维保人员。该方法能智能匹配维保人员,及时响应电梯维护。

权利要求 :

1.一种目标电梯与分散维保人员自动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待维修的目标电梯获取各维保人员的位置,并通过各维保人员的位置获取各维保人员到所述目标电梯位置的最短路径,根据最短路径选取可分配人员;

S2:所述目标电梯获取第一时间段内可分配人员的维保任务,所述维保任务包括已维保电梯与可分配人员的最短路径、已维保电梯楼层、已维保电梯的维保人员数量、已维保电梯的维保项;

S3: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可分配人员的维保任务得到可分配人员在第一时间段内的工作量,同时预定义在第一时间段内的合理工作量;

S4:比较可分配人员在第一时间段内的工作量与合理工作量,若合理工作量大,则该可分配人员匹配为目标电梯的维保人员,反之,则根据各维保人员到目标电梯位置的最短路径选择下一个可分配人员重复步骤S2‑S4,直到获得所述目标电梯匹配的维保人员;

所述工作量通过以下方式得到:

其中,n为所述维保任务中的已维保电梯数量,p(n)为已维保电梯的维保人员数量,j(n)为已维保电梯的维保项,C(n)为已维保电梯楼层,f(n)为所述已维保电梯与可分配人员的最短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A‑Star获取最短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短路径通过以下方式得到:f(m)=g(m)+h(m)

其中,f(m)为节点m从初始点到目标点的估价函数,g(m)为在状态空间中从初始状态到状态m的实际代价,h(m)为从状态m到目标状态的最佳路径的估计代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理工作量可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定义每个楼层对应的单量,根据第一时间段内可分配人员的已维保电梯楼层获取第一时间段内的总单量;

根据第一时间段内的总单量与已维保电梯楼层获得所述合理工作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理工作量为:t(n)=n/t

其中,n为第一时间段内已维保电梯数量,t为第一时间段内的总单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已维保电梯的维保项通过以下方式得到:获取所述已维保电梯的维保项类型,根据所述维保项类型得到不同维保项类型对应的维保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维保项类型包括半月保、季度保、半年保、年保。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总单量根据第一时间段内已维保电梯数量的楼层得到。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电梯与所述维保人员为一对多。

说明书 :

目标电梯与分散维保人员自动匹配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梯信息技术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目标电梯与分散维保人员自动匹配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电梯是以人或货物为服务对象的重要运输设备,而电梯失保失修导致的带病运行是电梯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的五大原因之一。电梯庞大的保有量让电梯维保工作变得格外重要,对电梯进行及时维修、合理保养,不仅可以延长电梯的使用寿命,而且可以确保电梯安全运行。
[0003] 电梯维保工作常由物业公司经过商业规则(如价低者得)筛选电梯维保企业,再由电梯维保企业选择时间充裕的维修工人进行目标电梯的维护保养。目前,还没有目标电梯根据自身情况匹配最优维修人员的模型和方法。
[0004] 专利号为ZL201810191554.2的中国发明授权专利介绍了一种电梯救援用智能终端,包括人员被困检测模块、智能求救模块,人员被困检测模块发送自动求救信息,智能求救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自动求救信息生成查找信息,并根据查找信息在第三方电梯维保平台内部查找与困人电梯匹配的救援维保信息,智能求救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救援维保信息中记载的维保联系电话进行自动呼叫。该专利的触发节点为人员被困时人为触动,主要用于救急场景,没有考虑以预防为主的维保场景的电梯智能化。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电梯维保工作时长数据库及时长模型,并通过系统将模型与工作站维修工作量模型进行匹配,以实现高效、及时、稳定的维保工作。

发明内容

[0006]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目标电梯与分散维保人员自动匹配方法,该方法通过目标电梯与多个分散的维保人员进行匹配,获得目标电梯对应的维保人员。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0008] 一种目标电梯与分散维保人员自动匹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 S1:获取目标电梯的位置、与各维保人员的位置,得到各维保人员到目标电梯位置的最短路径,根据最短路径选取可分配人员;
[0010] S2:获取第一时间段内可分配人员的维保任务,所述维保任务包括已维保电梯与可分配人员的最短路径、已维保电梯楼层、已维保电梯的维保人员数量、已维保电梯的维保项;
[0011] S3: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可分配人员的维保任务得到可分配人员在第一时间段内的工作量,同时预定义在第一时间段内的合理工作量;
[0012] S4:比较可分配人员在第一时间段内的工作量与合理工作量,若合理工作量大,则选择该可分配人员为目标电梯的维保人员,反之,则根据各维保人员到目标电梯位置的最短路径选择下一个可分配人员重复步骤S2‑S4,直到找到目标电梯的维保人员。
[0013] 进一步地,通过A‑Star方法获取最短路径。
[0014]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量通过以下方式得到:
[0015]
[0016] 其中,n为所述维保任务中的已维保电梯数量,p(n)为已维保电梯的维保人员数量,j(n)为已维保电梯的维保项,C(n)为已维保电梯楼层,f(n)为所述已维保电梯与可分配人员的最短路径。
[0017] 进一步地,所述最短路径通过以下方式得到:
[0018] f(m)=g(m)+h(m)
[0019] 其中,f(m)为节点m从初始点到目标点的估价函数,g(m)为在状态空间中从初始状态到状态m的实际代价,h(m)为从状态m到目标状态的最佳路径的估计代价。
[0020] 进一步地,所述合理工作量可通过以下方式获得:
[0021] 定义每个楼层对应的单量,根据第一时间段内可分配人员的已维保电梯楼层获取第一时间段内的总单量;
[0022] 根据第一时间段内的总单量与已维保电梯数量获得所述合理工作量。
[0023] 进一步地,所述合理工作量为:
[0024] t(n)=n/t
[0025] 其中,n为第一时间段内已维保电梯数量,t为第一时间段内的总单量。
[0026] 进一步地,所述已维保电梯的维保项通过以下方式得到:
[0027] 获取所述已维保电梯的维保项类型,根据所述维保项类型得到不同维保项类型对应的维保项;所述维保项类型包括半月保、季度保、半年保、年保。
[0028] 进一步地,第一时间段内的总单量根据第一时间段内已维保电梯数量的楼层得到。
[0029] 进一步地,所述目标电梯与所述维保人员为一对多。
[003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目标电梯与分散维保人员自动匹配方法,该方法中目标电梯根据各维保人员的位置获取适合的待分配人员,同时通过综合待分配人员的工作量,匹配最优的维保人员,解决目标电梯发送维保请求后,由于随机匹配的维保人员维保任务较重、不适配导致不能及时响应维保请求造成效率低的问题,以达到安全、高效、及时响应电梯维保任务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3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32]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目标电梯与分散维保人员自动匹配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4] 参考图1,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目标电梯与分散维保人员自动匹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5] S1:待维修的目标电梯获取各维保人员的位置,并通过各维保人员的位置获取各维保人员到目标电梯位置的最短路径,根据最短路径选取可分配人员;
[0036] 本步骤中,目标电梯与维保人员为一对多,如,一个目标电梯,可获取y各维保人员的位置,目标电梯可以通过地图、或预先存储在系统中的数据通过维保人员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定位得到获得各维保人员的位置,然后通过A‑Star(A*)方法获取最短路径,其是静态路网中求解最短路最有效的方法,具体为:
[0037] f(m)=g(m)+h(m)
[0038] 其中,f(m)为节点m从初始点到目标点的估价函数,g(m)为在状态空间中从初始状态到状态m的实际代价,h(m)为从状态m到目标状态的最佳路径的估计代价。
[0039] 进一步地,根据各维保人员到目标电梯位置的最短路径,获取可分配人员,如在多个维保人员与目的电梯的最短路径表中按路径长短进行排序,选取前10个维保人员为可分配人员。
[0040] S2:目标电梯获取第一时间段内可分配人员的维保任务;
[0041] 本步骤中,根据步骤S1中选取的可分配人员,系统或智能终端获得他们的维保任务,包括已维保电梯与可分配人员的最短路径、已维保电梯楼层、已维保电梯的维保人员数量、已维保电梯的维保项;
[0042] 进一步地,已维保电梯楼层数量根据电梯的类型不同,其楼层也不同,比如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液压驱动电梯、杂物电梯等具有多个楼层,而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可能仅有一层,而维保人员数量可能根据维保电梯类型、维保项目的不同,其数量不同,如维保项目多、时间久的电梯需要2‑4个,而其他的只要1‑2个;而维保项则根据述已维保电梯的维保项类型、不同维保项类型对应的维保项获得,维保项类型包括半月保、季度保、半年保、年保,一实施例中,半月保包括44项维保项、季度保59项、半年保76项、年保95项;而第一时间段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定义,如一个星期,一个月等;
[0043] 在一具体实施中,维保人员A在一个星期内维护了5个电梯,总的最短路径为8km,n个电梯的楼层总和为150层,n个电梯的维保项总和为150层,A每次维保任务均为2人共同完成。
[0044] S3:根据第一时间段内可分配人员的维保任务得到可分配人员在第一时间段内的工作量,同时预定义在第一时间段内的合理工作量;
[0045] 本步骤中,工作量通过以下方式得到:
[0046]
[0047] 其中,n为维保任务中的已维保电梯数量,p(n)为已维保电梯的维保人员数量,j(n)为已维保电梯的维保项,C(n)为已维保电梯楼层,f(n)为所述已维保电梯与可分配人员的最短路径;如维保人员A在一星期内的工作量为:T=(150/200)*(8/(5*2))=0.6;
[0048] 本实施例中,合理工作量获取方式为:定义每个楼层对应的单量,根据第一时间段内可分配人员的已维保电梯楼层获取第一时间段内的总单量;根据第一时间段内的总单量与已维保电梯数量获得所述合理工作量;其具体为:
[0049] 不同的维保楼层对应不同的单量,第一时间段内的总单量根据第一时间段内已维保电梯数量的楼层得到在一具体实施例中:
[0050] 当已维保的一个电梯楼层c≤10层,上限t=10单;
[0051] 当已维保的一个电梯楼层10<c≤20,上限t=8单;
[0052] 当已维保的一个电梯楼层c>20,上限t=7单;
[0053] 当同一天维保电梯中,不同电梯的楼层既有c1≤10层又有10<c2≤20层,上限t=9单;
[0054] 当同一天维保电梯中,不同电梯的楼层既有c1≤10层又有c2>20层,上限t=8单;
[0055] 当同一天维保电梯中,不同电梯的楼层既有10<c1≤20又有c2>20层,上限t=7单;
[0056] 则合理工作量为:
[0057] t(n)=n/t
[0058] 其中,n为第一时间段内已维保电梯数量,t为第一时间段内的总单量,[0059] S4:比较可分配人员在第一时间段内的工作量与合理工作量,若合理工作量大,则该可分配人员匹配为目标电梯的维保人员,反之,则根据各维保人员到目标电梯位置的最短路径选择下一个可分配人员重复步骤S2‑S4,直到找到目标电梯匹配的维保人员。
[0060] 本步骤中,比较可分配人员A在第一时间段内的工作量与合理工作量,若合理工作量大,则选择该可分配人员为目标电梯的维保人员,否则,在最短路径表中选择下一个可分配人员,重复步骤S2‑S4,直到找到目标电梯的维保人员,如在最短路径表中,前几位人员为A、B、C……如果A第一时间段内的工作量大于合理工作量,则选择B,并重复步骤S2‑S4,如果合理工作量大则选择B,反之,则对C进行步骤S2‑S4,直到获得最佳维保人员,在选择会最佳维保人员后,电梯或者处理系统向该维保人员发送信息,提醒该维保人员对目标电梯进行维护,信息中可包括维保内容,地址等。
[0061] 本实施例中,目标电梯在发布维保请求后,获取各维保人员的位置,如可以获取y个维保人员的位置,然后计算目标电梯与维保人员的最短路径,此时,可筛选出最短路径比较考前的维保人员,路程较长的可记为备选,即按照最短路径获取(y1
[0062] 所举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并不是本发明的内容仅局限于所举实施例。所以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发明内容对实施方案进行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63]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