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霉变水果为碳源发酵合成ε-聚赖氨酸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618602.3

文献号 : CN11323476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曾昕李峰曾化伟徐大勇信丙越张标李珊珊

申请人 : 淮北师范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霉变水果为碳源发酵合成ε‑聚赖氨酸的方法,是以霉变水果为碳源,在ε‑聚赖氨酸的发酵过程中采用补料分批发酵的方式投加,以促进ε‑聚赖氨酸的生物合成。与传统ε‑聚赖氨酸液态发酵相比,本发明所示的以染霉水果为碳源的ε‑聚赖氨酸发酵方法能够显著提高ε‑聚赖氨酸产量、生产强度,在染霉水果无害化、资源化以及ε‑聚赖氨酸工业化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权利要求 :

1.一种利用霉变水果为碳源发酵合成ε‑聚赖氨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霉变水果为碳源,在ε‑聚赖氨酸的发酵过程中采用补料分批发酵的方式投加,以促进ε‑聚赖氨酸的生物合成;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染霉水果浓缩物的制备

将霉变水果进行充分匀浆,压榨取清液,置于旋转蒸发仪中浓缩,并在80℃烘箱中烘干获得染霉水果浓缩物;所述霉变水果的霉变总面积为20%‑25%;霉变病原菌包括链格孢霉、灰葡萄孢菌、黑曲霉、青霉;

步骤2:ε‑聚赖氨酸发酵种子培养将小白链霉菌接种于固体贝塔纳培养基上,于3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0天,直至长出孢子;用接种环挑取2环孢子置于装液量80mL的M3G培养基摇瓶中,于30℃恒温振荡培养箱中200rpm培养1天,获得可用于ε‑聚赖氨酸发酵的成熟小白链霉菌种子液;所述小白链霉菌购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CICC 11022;

步骤3:以染霉水果为碳源的ε‑聚赖氨酸发酵将ε‑聚赖氨酸发酵培养基配好加入到5L发酵罐中,总装液量设置为3L,于115‑121℃灭菌20‑30min;结束冷却至室温后向发酵罐中添加葡萄糖作为初始碳源;以8%的接种量接种小白链霉菌成熟发酵种子培养发酵,在发酵24h后不断流加补充预灭菌的染霉水果浓缩物,并以预灭菌的600 g/L的硫酸铵溶液流加补充氨氮使其浓度位于0.5‑1g/L之间,直至发酵液中总糖消耗殆尽;待发酵pH值自发下降到4.0时,采用自动流加12.5%氨水的方式控制pH值为4.0直至发酵结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霉变水果包括柑橘、梨、葡萄、草莓、猕猴桃、水蜜桃中的一种或几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霉变水果为葡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初始碳源葡萄糖的添加量为15‑20g/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培养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6.8、温度30℃、溶氧保持在30%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在发酵24h后不断流加补充预灭菌的染霉水果浓缩物,以控制碳源浓度在5‑

15g/L。

说明书 :

一种利用霉变水果为碳源发酵合成ε‑聚赖氨酸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ε‑聚赖氨酸的生物合成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霉变水果为碳源发酵合成ε‑聚赖氨酸的方法,属于工业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我国水果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水果在生长及采摘储存过程中极易感染霉菌,导致水果腐烂,腐烂水果含有动物生物毒性物质,难以作为饲料被重新利用。当前,腐烂水果的
处理方式大多和其他有机固废一样,即直接填埋。然而,此种方式缺陷明显,不仅造成了有
机质浪费,且其中病原真菌不会消亡,条件合适将逸出造成二次真菌污染。目前,处理这类
腐烂水果主要以下几种方式,即堆/沤肥发酵生产有机肥,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氢气等。此类
处理方式的优点在于能有效杀死原料中的病原菌、获得易利用的有机肥回用于田、获得部
分可燃气体产品,缺点在于发酵时间过长、发酵过程受环境影响较大、产物单一且附加值
低,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如何将染霉水果进行高值利用”是农业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0003] ε‑聚赖氨酸是一种同型阳离子聚合物(聚合度约为25‑35,赖氨酸残基),主要通过链霉菌属经液态深层发酵而合成,其生产菌包括小白链霉菌、禾粟链霉菌、灰褐链霉菌、北
里孢菌等。鉴于其强大的广谱抑菌效果(抑制细菌、霉菌、酵母生长以及病毒复制)、较高的
安全性(GRAS,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定)、较好的水溶性、较强的热稳定性及pH稳定性,目
前ε‑聚赖氨酸在食品防腐、医药载体、生物芯片、水凝胶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具有较大的社
会需求和经济价值。ε‑聚赖氨酸目前的市场价为1200‑1500元/kg,是一种高附加值产品。
[0004] 发明人前期研究发现,霉变水果中的主要病原真菌(链格孢霉、灰葡萄孢菌、黑曲霉、青霉)能够合成一类促进ε‑聚赖氨酸合成的物质,同时霉变水果中的还原糖能够作为碳
源被ε‑聚赖氨酸生产菌利用。本发明基于此开发出一种以小白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IFO 14147)为生产菌,以霉变水果浓缩液为碳源,液态发酵合成ε‑聚赖氨酸的方
法。该方法不仅可解决霉变水果固废问题,还可将该固废“变废为宝”作为碳源用于发酵合
成高值产品——ε‑ 聚赖氨酸,其技术效果更是促进了ε‑聚赖氨酸的生物合成,因此本发明
在霉变水果固废处理和ε‑聚赖氨酸工业化生产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0005] 为有效处理霉变水果固废,并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本发明以“变废为宝”的思路,对可作为ε‑聚赖氨酸发酵碳源的霉变水果种类进行筛选,并以最适宜的霉变水果为
原料,经预处理后作为碳源经三角瓶分批发酵、5L发酵罐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发酵合成ε‑聚
赖氨酸,由此提出了一种利用霉变水果为碳源发酵合成ε‑聚赖氨酸的方法。
[0006] 本发明利用霉变水果为碳源发酵合成ε‑聚赖氨酸的方法,是以霉变水果为碳源,在ε‑聚赖氨酸的发酵过程中采用补料分批发酵的方式投加,以促进ε‑聚赖氨酸的生物合
成。
[0007]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08] 步骤1:染霉水果浓缩物的制备
[0009] 将霉变水果进行充分匀浆,压榨取清液,置于旋转蒸发仪中浓缩,并在80℃烘箱中烘干获得染霉水果浓缩物。
[0010] 步骤2:ε‑聚赖氨酸发酵种子培养
[0011] 将小白链霉菌接种于固体贝塔纳培养基上,于3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0天,直至7
长出孢子;用接种环挑取2环孢子(约7×10个)置于装液量80mL的500mLM3G培养基摇瓶中,
于30℃恒温振荡培养箱中200rpm培养1天,获得可用于ε‑聚赖氨酸发酵的成熟小白链霉菌
种子液。
[0012] 步骤3:以染霉水果为碳源的ε‑聚赖氨酸发酵
[0013] 选择5L液态发酵罐,其中装配2组圆盘六直页涡轮搅拌器。将ε‑聚赖氨酸发酵培养基配好加入到5L发酵罐中,总装液量设置为3L,于115‑121℃灭菌20‑30min;结束冷却至室
温后向发酵罐中添加20g/L葡萄糖作为初始碳源;以8%的接种量接种小白链霉菌成熟发酵
种子,于初始pH值6.8、温度30℃、溶氧保持在30%以上(调控转速控制)的培养条件下发酵,
在发酵24h时不断流加补充预灭菌的60%总糖的染霉水果浓缩物,以控制碳源浓度在5‑
15g/L 之间,并以预灭菌的600g/L的硫酸铵溶液流加补充氨氮使其浓度位于0.5‑1g/L之
间,直至发酵液中总糖消耗殆尽;待发酵pH值自发下降到4.0时,采用自动流加12.5%氨水
的方式控制 pH值为4.0直至发酵结束。
[0014] 本发明中,所述霉变水果包括柑橘、梨、葡萄、草莓、猕猴桃、水蜜桃等,优选为葡萄;霉变病原菌包括链格孢霉、灰葡萄孢菌、黑曲霉、青霉等。所述霉变水果的霉变总面积为 
20%‑25%。
[0015] 本发明采用的ε‑聚赖氨酸产生菌为小白链霉菌IFO14147(Streptomyces albulus IFO14147, Streptomyces albulus CICC 11022),购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CICC)。
[0016] 本发明采用的培养基配方:
[0017] (1)贝塔纳培养基(g/L):葡萄糖10,酵母粉1,蛋白胨2,琼脂20,pH 7.5;
[0018] (2)ε‑聚赖氨酸发酵种子培养基(g/L):葡萄糖50,酵母粉5,(NH4)2SO4 10,MgSO4·7H2O 0.5,K2HPO4·3H2O 0.8,KH2PO4 1.36,FeSO4·7H2O 0.03,ZnSO4·7H2O 0.04,pH 6.8;
[0019] (3)ε‑聚赖氨酸发酵培养基(g/L):碳源(总糖60),酵母粉5,(NH4)2SO4 10,MgSO4·7H2O 0.5,K2HPO4·3H2O 0.8,KH2PO4 1.36,FeSO4·7H2O 0.03,ZnSO4·7H2O 0.04,pH 6.8。
[0020] 以上凡涉及到葡萄糖,均将含糖物与其他成分分开配制,121℃高温灭菌20min后再合并于同一体系培养基中。
[0021] 与传统ε‑聚赖氨酸液态发酵相比,本发明所示的以染霉水果为碳源的ε‑聚赖氨酸发酵方法能够显著提高ε‑聚赖氨酸产量、生产强度,在染霉水果无害化、资源化以及ε‑聚赖
氨酸工业化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0022]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的物料配比、工艺条件以及结果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
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具体实施时的反应器包括250mL三角瓶、5L液态发酵罐两种。
[0024] 霉变水果筛选实验均在250mL三角瓶中完成,以霉变水果为碳源的ε‑聚赖氨酸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发酵在5L发酵罐中进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0025] (一)菌种:
[0026] ε‑聚赖氨酸产生菌,小白链霉菌IFO14147(Streptomyces albulus IFO14147,Streptomyces albulus CICC 11022),购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ICC);水果病
原真菌,链格孢霉、灰葡萄孢菌、黑曲霉、青霉,分离于多种霉变水果。
[0027] (二)培养基配方:
[0028] 1、贝塔纳培养基(g/L):葡萄糖10,酵母粉1,蛋白胨2,琼脂20,pH 7.5;
[0029] 2、ε‑聚赖氨酸发酵种子培养基(g/L):葡萄糖50,酵母粉5,(NH4)2SO4 10,MgSO4·7H2O 0.5,K2HPO4·3H2O 0.8,KH2PO4 1.36,FeSO4·7H2O 0.03,ZnSO4·7H2O 0.04,pH 6.8;
[0030] 3、ε‑聚赖氨酸发酵培养基(g/L):碳源(总糖60),酵母粉5,(NH4)2SO4 10,MgSO4·7H2O 0.5,K2HPO4·3H2O 0.8,KH2PO4 1.36,FeSO4·7H2O 0.03,ZnSO4·7H2O 0.04,pH 6.8。
[0031] 以上凡涉及到葡萄糖,均将含糖物与其他成分分开配制,121℃高温灭菌20min后再合并于同一体系培养基中。
[0032] (三)实验步骤:
[0033] 1、固态平板制备霉菌孢子:
[0034] 将链格孢霉、灰葡萄孢菌、黑曲霉、青霉孢子接种于贝塔纳固体培养基中,在28℃培养箱培养5‑10天直至长出孢子,其中灰葡萄孢菌以22℃培养。
[0035] 2、不同染霉水果浓缩物的制备:
[0036] 将水果(柑橘、梨、葡萄、草莓、猕猴桃、水蜜桃)洗净,75%酒精浸泡10min,烘干剩余乙醇和表面水分,将链格孢霉、灰葡萄孢菌、黑曲霉、青霉孢子穿刺接种于水果中,统一在
23℃培养直至约20‑25%水果表面长出霉菌菌斑/块。将霉变水果进行充分匀浆,压榨取清
液,置于旋转蒸发仪中浓缩,并在80℃烘箱中烘干获得水果浓缩物。此浓缩物复溶于水中,
加入终浓度70%乙醇沉淀蛋白,10000rpm离心10min,上清液用液相色谱(Dionex,U‑3000, 
USA)测定其中的糖组分和含量。硬件配置:有机酸柱(BIO‑RAD,Aminex HPX‑87H 300×7.8 
mm,USA)及示差检测器(Shodex,RI‑101,Japan)。样品物质由5mM H2SO4流动相载负,以 
0.6mL/min流速通过柱温为60℃的有机酸分析柱,所分离得到的各组分分别由示差检测器
测定其含量。
[0037] 3、ε‑聚赖氨酸发酵种子培养:
[0038] 将小白链霉菌接种于固体贝塔纳培养基上,于3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0天,直至7
长出孢子;用接种环挑取2环孢子(约7×10个)置于装液量80mL的500mLM3G培养基摇瓶中,
于30℃恒温振荡培养箱中200rpm培养1天,获得可用于ε‑聚赖氨酸发酵的成熟小白链霉菌
种子液。
[0039] 4、以染霉水果为碳源的ε‑聚赖氨酸三角瓶发酵:
[0040] 本部分ε‑聚赖氨酸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为不同染霉水果浓缩物,以之调整培养基终总糖浓度为60g/L。往装有30mL以上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添加8%接种量的成熟小白
链霉菌种子液,在30℃200rpm环境下培养24h,此后在超净台中加入终浓度为20g/L的柠檬
酸钠缓冲液(pH 4.0)以控制三角瓶发酵中的pH为3.5‑4.5,继续发酵至48h结束,取出发酵
液测定其中的ε‑聚赖氨酸浓度。
[0041] 5、以染霉葡萄为碳源的5L发酵罐中ε‑聚赖氨酸分批发酵:
[0042] 本部分按照两种情况进行:(1)发酵至始至终均采用染霉葡萄浓缩物为碳源,终总糖浓度为60g/L;(2)0h添加终浓度15g/L葡萄糖作为碳源,在24h时加入终浓度45g/L总糖的
霉变葡萄浓缩物作为碳源,发酵至碳源全部消耗完。
[0043] 选择5L液态发酵罐,其中装配2组圆盘六直页涡轮搅拌器。将ε‑聚赖氨酸发酵培养基配好加入到5L发酵罐中,总装液量设置为3L,于115‑121℃灭菌20‑30min,结束冷却至室
温后将以115‑121℃单独灭菌20‑30min的染霉葡萄浓缩物加入发酵罐。以8%的接种量接种
小白链霉菌成熟发酵种子,于初始pH值6.8、温度30℃、溶氧保持在30%以上(调控转速控
制) 的培养条件下发酵,直至发酵液中总糖消耗殆尽;待发酵pH值自发下降到4.0时,采用
自动流加12.5%氨水的方式控制pH值为4.0直至分批发酵结束。对照组发酵罐碳源为等浓
度的葡萄糖,同样分开灭菌并待体系冷却后于发酵前加入。本发酵过程中,每隔12h取样测
定ε‑聚赖氨酸浓度、菌体干重和残糖浓度。
[0044] 6、以染霉葡萄为碳源的5L发酵罐中ε‑聚赖氨酸补料分批发酵:
[0045] 本部分按照两种情况进行:(1)发酵至始至终均采用染霉葡萄浓缩物为碳源;(2)发酵初期利用葡萄糖(添加20g/L葡萄糖),在24h时以染霉葡萄浓缩物为碳源进行补料,直
至发酵结束。
[0046] 情况(1),选择与上述分批发酵相同的发酵罐及相关培养基、培养条件,不同之处在于在碳源耗完后立即补充预灭菌的60%总糖的染霉葡萄浓缩液,以控制碳源浓度在5‑
15g/L之间,并以预灭菌的600g/L的硫酸铵溶液流加补充氨氮使其浓度位于0.5‑1g/L之间。
发酵持续 168h(7d),本发酵过程中,每隔12h取样测定ε‑聚赖氨酸浓度、菌体干重和残糖浓
度。
[0047] 情况(2),选择与上述分批发酵相同的发酵罐、培养条件,不同之处在于初始培养基碳源为20g/L葡萄糖,在24h时补充预灭菌的60%总糖的染霉葡萄浓缩液,以控制碳源浓
度在5‑15g/L之间,并以预灭菌的600g/L的硫酸铵溶液流加补充氨氮使其浓度位于0.5‑1g/
L之间。发酵持续168h(7d),本发酵过程中,每隔12h取样测定ε‑聚赖氨酸浓度、菌体干重和
残糖浓度。
[0048] 7、样品的检测:
[0049] 发酵液样品经4500rpm离心10min后,上清液用于测定ε‑聚赖氨酸浓度和总糖浓度,下层菌体用于测定菌体干重。ε‑聚赖氨酸浓度采用甲基橙法测定,即用0.7mM pH 7.0磷
酸钠缓冲液将发酵上清液适当稀释,取2mL稀释液与2mL 1mM甲基橙溶液进行反应,混合液
在 30℃条件下反应30min后4,500×g离心15min。上清经上述磷酸缓冲液稀释20倍后在
465nm 处测定吸光度,并参照预先制备得到的吸光度与ε‑聚赖氨酸标准品对应的标准曲线
计算得到ε‑聚赖氨酸的浓度。葡萄糖采用HPLC法测定,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Dionex,U‑
3000,USA) 测定发酵上清液中的葡萄糖浓度。硬件配置:有机酸柱(BIO‑RAD,Aminex HPX‑
87H 300×7.8 mm,USA)及示差检测器(Shodex,RI‑101,Japan)。样品物质由5mM H2SO4流动
相载负,以 0.6mL/min流速通过柱温为60℃的有机酸分析柱,所分离得到的各组分分别由
示差检测器测定其含量。菌体干重(DCW)采用滤纸差量测重法。菌体沉淀加蒸馏水洗涤两
次,用预先105℃烘干并称重的滤纸进行抽滤,之后滤纸置于105℃烘干至恒重后称重,计算
前后重量差值。
[0050] 实施例1:各水果染霉前后主要含糖组分对比
[0051] 将水果(柑橘、梨、葡萄、草莓、猕猴桃、水蜜桃)洗净,75%酒精浸泡10min,烘干剩余乙醇和表面水分,将链格孢霉、灰葡萄孢菌、黑曲霉、青霉孢子穿刺接种于水果中,统一在
23℃培养直至约20‑25%水果表面长出霉菌菌斑/块。将霉变水果加水后进行充分匀浆,保
留匀浆液。匀浆液适当稀释后和无水乙醇以3:7体积混合,静置1h,10000rpm离心10min,上
清液用液相色谱(Dionex,U‑3000,USA)测定其中的糖组分和含量。硬件配置:有机酸柱 
(BIO‑RAD,Aminex HPX‑87H 300×7.8mm,USA)及示差检测器(Shodex,RI‑101,Japan)。样品
物质由5mM H2SO4流动相载负,以0.6mL/min流速通过柱温为60℃的有机酸分析柱,所分离得
到的各组分分别由示差检测器测定其含量,最终获得数据如表1、2、3、4、5所示。可知,不同
水果含糖量不同,其中葡萄的总糖含量最高,且大多由单糖组成(葡萄糖:果糖≈1: 1);被
不同霉菌侵染的水果在主要糖含量上均有一定的减少,但仍然存在大量未被利用的糖,其
中染霉后含糖量最多,且单糖比例最高的水果仍然是葡萄。
[0052] 表1各水果中的主要糖含量
[0053]
[0054] 表2被链格孢霉侵染20‑25%面积的各水果中主要糖含量
[0055]
[0056] 表3被灰葡萄孢菌侵染20‑25%面积的各水果中主要糖含量
[0057]
[0058] 表4被黑曲霉侵染20‑25%面积的各水果中主要糖含量
[0059]
[0060] 表5被青霉侵染20‑25%面积的各水果中主要糖含量
[0061]
[0062] 实施例2:三角瓶中添加各霉菌菌体诱导物分批发酵合成ε‑聚赖氨酸
[0063] 选取链格孢霉、灰葡萄孢、黑曲霉、青霉孢子,分别接种于YPD培养基中,链格孢霉、黑曲霉、青霉在28℃下160rpm培养2天,灰葡萄孢菌在24℃160rpm下培养3天,离心收集菌体
细胞。细胞用去离子水洗涤3遍后,加入终浓度为75%乙醇,用研钵研磨菌体,并浸泡 6h,
45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旋转蒸发浓缩后置于烘箱干燥,提取物用适量水复溶后 115
℃灭菌15min,置于4℃冷藏。
[0064] 以上不同真菌提取物以终浓度为36g细胞湿重/L的量添加进三角瓶中进行ε‑聚赖氨酸分批发酵,添加时间分为0h和24h。发酵过程如下,往装有30mL发酵培养基的250mL三角
瓶中添加8%接种量的成熟小白链霉菌种子液,在30℃200rpm环境下培养24h,此后在超净
台中加入终浓度为20g/L的柠檬酸钠缓冲液(pH 4.0),继续发酵至48h结束,取出发酵液测
定其中的ε‑聚赖氨酸浓度。对照(不添加任何物质)产量为0.62g/L,而真菌提取物添加产量
分别为:链格孢霉0.89g/L(0h),1.12g/L(24h)添加;灰葡萄孢菌0.92g/L(0h),1.18g/L
(24h) 添加;黑曲霉0.97g/L(0h),1.32g/L(24h)添加;青霉0.99g/L(0h),1.45g/L(24h)添
加。可以发现,0h和24h添加不同的水果主要霉变致病菌提取物,均能够提高ε‑聚赖氨酸生
物合成水平,其中24h添加最优。
[0065] 实施例3:三角瓶中以各染霉水果浓缩液为碳源分批发酵合成ε‑聚赖氨酸
[0066] 将不同染霉水果(约20‑25%面积)充分匀浆,4500rpm离心10min,上清液置于旋转蒸发仪中加热浓缩,浓缩物在4℃冰箱保存3‑7天。以不同染霉水果浓缩物为碳源,配制ε‑聚
赖氨酸发酵培养基,使得其总糖为60g/L。往装有30mL发酵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添加8%
接种量的成熟小白链霉菌种子液,在30℃200rpm环境下培养24h,此后在超净台中加入终浓
度为20g/L的柠檬酸钠缓冲液(pH 4.0),继续发酵至48h结束,取出发酵液测定其中的ε‑聚
赖氨酸浓度。最终结果为:葡萄糖为碳源的对照实验组(0.61g/L);(1)柑橘组:无霉菌污染 
(0.33g/L),链格孢霉(0.46g/L),灰葡萄孢(0.42g/L),黑曲霉(0.47g/L),青霉(0.52g/L); 
(2)梨组:无霉菌污染(0.52g/L),链格孢霉(0.78g/L),灰葡萄孢(0.87g/L),黑曲霉(0.93 
g/L),青霉(1.04g/L);(3)葡萄组:无霉菌污染(0.87g/L),链格孢霉(0.94g/L),灰葡萄孢
(0.95g/L),黑曲霉(1.24g/L),青霉(1.25g/L);(4)草莓组:无霉菌污染(0.57g/L),链格孢
霉(0.68g/L),灰葡萄孢(0.73g/L),黑曲霉(0.81g/L),青霉(0.87g/L);(5)猕猴桃组:无霉
菌污染(0.74g/L),链格孢霉(0.81g/L),灰葡萄孢(0.92g/L),黑曲霉(1.05g/L),青霉
(1.14g/L);(6)水蜜桃组:无霉菌污染(0.12g/L),链格孢霉(0.21g/L),灰葡萄孢 (0.23g/
L),黑曲霉(0.24g/L),青霉(0.29g/L)。由此可知,相比为染霉的水果浓缩物,染霉后水果作
为碳源均能够一定程度促进ε‑聚赖氨酸合成;葡萄中含有大量的糖分,且绝大部分为单还
原糖,相比单一葡萄糖碳源,能获得更高的ε‑聚赖氨酸合成水平;当染霉葡萄作为碳源时,
ε‑聚赖氨酸产量相比对照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以感染黑曲霉、青霉的葡萄为甚,48h
产量分别达到1.24g/L、1.25g/L,提高幅度显著。因此,染霉葡萄可视为ε‑聚赖氨酸合成的
优秀碳源。
[0067] 实施例4:5L发酵罐中以染霉葡萄浓缩液为碳源分批发酵合成ε‑聚赖氨酸
[0068] 霉变葡萄浓缩物制备:选择霉变葡萄,霉变真菌菌斑主要为灰葡萄孢、黑曲霉、青霉的一种或几种,霉变总面积约20%‑25%,充分匀浆,压榨取清液,置于旋转蒸发仪中浓
缩,并在80℃烘箱中烘干获得霉变葡萄浓缩物。
[0069] 分批发酵对比:选择5L液态发酵罐,其中装配2组圆盘六直页涡轮搅拌器。将ε‑聚赖氨酸发酵培养基配好,加入到5L发酵罐中,总装液量设置为3L,于115‑121℃灭菌20‑
30min,结束冷却至室温后将以115‑121℃单独灭菌20‑30min的霉变葡萄浓缩物或葡萄糖加
入发酵罐作为碳源使用。以8%的接种量接种小白链霉菌成熟发酵种子,于初始pH值6.8、温
度30℃、溶氧保持在30%以上(调控转速)的培养条件下发酵,直至发酵液中糖消耗殆尽;待
发酵pH 值自发下降到4.0时,采用自动流加12.5%氨水的方式控制pH值为4.0,直至分批发
酵结束。此部分分为三组实验,分别为:实验组1,霉变葡萄浓缩物在发酵起始加入培养基
中,终总糖浓度60g/L;实验组2,起始添加终浓度20g/L葡萄糖,24h后一次性加入终浓度为
40g/L 霉变葡萄浓缩物作为碳源直至所有碳源耗尽;对照组,起始添加60g/L葡萄糖,发酵
至所有碳源消耗殆尽。本发酵过程中,每隔12h取样测定ε‑聚赖氨酸浓度、菌体干重。
[0070] 其中,实验组1发酵总时间为58.1h,ε‑聚赖氨酸产量为3.12g/L,菌体干重为14.51g/L,生产强度为0.054g/L/h;实验组2发酵总时间为50.1h,ε‑聚赖氨酸产量为4.72g/
L,菌体干重为18.50g/L,生产强度为0.094g/L/h;对照组(添加等体积水)发酵总时间为
61.7h,ε‑聚赖氨酸产量为2.83g/L,菌体干重为12.21g/L,生产强度为0.046g/L/h。可知,相
比对照组,实验组1的ε‑聚赖氨酸产量提高了10.24%,菌体干重提高18.75%,发酵时间缩
减3.6h,生产强度提高17.39%,发酵水平提升;实验组2的ε‑聚赖氨酸产量提高了66.78%,
菌体干重提高51.51%,发酵时间缩减11.6h,生产强度提高了104.34%,发酵水平大幅提
升。
[0071] 实施例5:5L发酵罐中以染霉葡萄浓缩液为碳源补料分批发酵合成ε‑聚赖氨酸
[0072] 霉变葡萄浓缩物制备:选择霉变葡萄,霉变真菌菌斑主要为灰葡萄孢、黑曲霉、青霉的一种或几种,霉变总面积约20%‑25%,充分匀浆,压榨取清液,置于旋转蒸发仪中浓
缩,并在80℃烘箱中烘干获得霉变葡萄浓缩物。
[0073] 补料分批发酵对比:选择与上述分批发酵相同的发酵罐及相关培养基、培养条件,不同之处在于在碳源耗完后立即补充预灭菌的60%葡萄糖溶液,以控制碳源浓度在5‑15g/
L之间,以预灭菌的600g/L的硫酸铵溶液流加补充氨氮使其浓度位于0.5‑1g/L之间。发酵持
续168h (7d),本发酵过程中,每隔12h取样测定ε‑聚赖氨酸浓度、菌体干重和残葡萄糖浓
度。本实施例分为两组:(1)实验组,即起始添加终浓度20g/L葡萄糖作为唯一碳源,24h后不
断流加霉变葡萄浓缩物作为碳源直至发酵结束,除前期24h发酵使用葡萄糖为唯一碳源外,
其余时间均采用霉变葡萄浓缩物作为唯一碳源;(2)对照组,起始添加60g/L葡萄糖作为唯
一碳源,后期不断流加预灭菌葡萄糖直至发酵结束,全过程只有葡萄糖一种碳源。最终,实
验组发酵ε‑聚赖氨酸最终产量为37.75g/L,菌体干重为33.28g/L;对照组发酵ε‑聚赖氨酸
最终产量为 22.14g/L,菌体干重为22.78g/L;可知,相比对照组,实验组ε‑聚赖氨酸产量为
对照的1.70 倍,这说明染霉水果能够“变废为宝”,作为有效碳源在ε‑聚赖氨酸补料分批发
酵中促进产物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