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463418.6

文献号 : CN11323715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涂旭炜许鸿焦玉洗张勇高耀宏张鹏

申请人 :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涉及城市轨道交通供暖领域,供暖系统使用设备用房的余热对人员用房进行供暖,包括:设备用房排风风道,设备用房排风风道与设备用房连通,通过设备用房排风风道排出设备用房内的气体;人员用房送风风道,人员用房送风风道与人员用房连通,气体通过人员用房送风风道送入至人员用房内;全热交换器,全热交换器能够将设备用房排风风道内的气体与人员用房送风风道内的气体进行换热,过对新风加热和排风余热利用来实现为人员房间供暖从而能够替代传统的电暖器供暖系统或多联机供暖系统,可有效降低设备的初投资,适用于现有车站改造及新建车站。

权利要求 :

1.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所述供暖系统使用所述设备用房的余热对人员用房进行供暖,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用房排风风道,所述设备用房排风风道与所述设备用房连通,通过所述设备用房排风风道排出所述设备用房内的气体;

人员用房送风风道,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与所述人员用房连通,气体通过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送入至所述人员用房内;

全热交换器,所述全热交换器能够将所述设备用房排风风道内的气体与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内的气体进行换热;

设备用房送风风道,所述设备用房送风风道与所述设备用房连通,气体通过所述设备用房送风风道送入至所述设备用房内;

人员用房排风风道,所述人员用房排风风道与所述人员用房连通,通过所述人员用房排风风道排出所述人员用房内的气体;

还包括第三风量调节阀和第四风量调节阀;

所述第三风量调节阀设于所述设备用房排风风道上,所述第三风量调节阀用于调节气体由所述设备用房排风风道排出的速率;

所述第四风量调节阀设于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上,所述第四风量调节阀用于调节气体由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进入所述人员用房的速率;

还包括第一混风箱、第一混风风道和第七风量调节阀;

所述第一混风箱设于所述设备用房送风风道上,且所述第一混风箱位于第一风量调节阀和所述设备用房之间,所述第一混风箱包括第一进气口、第一出气口和第一回气口,所述第一混风箱的第一出气口与所述设备用房送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一混风箱的第一回气口与所述第一混风风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混风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设备用房排风风道连通,且所述第一混风风道位于所述第三风量调节阀和所述设备用房之间;

从所述第一风量调节阀排出的气体经所述第一混风箱的第一进气口进入所述第一混风箱,所述第一混风箱内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一混风箱的第一出气口排出,其中,所述第一混风箱的第一出气口将气体通过所述设备用房送风风道排入至所述设备用房中,所述设备用房排出的气体能够经所述第一混风箱的第一回气口进入至所述第一混风箱中;

所述第七风量调节阀设于所述第一混风风道上,所述第七风量调节阀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混风风道内的气体向所述第一混风箱排入的速率;

还包括第二混风箱、第二混风风道、第三混风风道、第八风量调节阀和第九风量调节阀;

所述第二混风箱设于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上,所述第二混风箱位于所述第四风量调节阀与所述人员用房之间,所述第二混风箱包括第二进气口、第三进气口、第三出气口和第二回气口,所述第二混风箱的第三进气口与所述第二混风风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混风箱的第三出气口与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混风箱的第二回气口与所述第三混风风道的一端连通;

所述第二混风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设备用房排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三混风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人员用房排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混风风道位于所述第三风量调节阀与所述设备用房之间;

所述第八风量调节阀设于所述第二混风风道上,所述第九风量调节阀设于所述第三混风风道上;

从所述第四风量调节阀排出的气体经过所述第二混风箱的第二进气口进入所述第二混风箱,所述第二混风风道内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二混风箱的第三进气口进入所述第二混风箱,所述第二混风箱内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二混风箱的第三出气口排出,其中,所述第二混风箱的第三出气口将气体通过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送至所述人员用房中,所述人员用房内的气体能够经所述第二混风箱的第二回气口排入至所述第二混风箱中;

还包括第五风量调节阀和第六风量调节阀;

所述第五风量调节阀设于所述设备用房换热进气通道,所述第五风量调节阀用于调节所述设备用房换热进气通道内的气体的流速;

所述第六风量调节阀设于所述人员用房换热进气通道,所述第六风量调节阀用于调节所述人员用房换热进气通道内的气体的流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风量调节阀,所述第一风量调节阀设于所述设备用房送风风道上,所述第一风量调节阀用于调节室外气体由所述设备用房送风风道进入所述设备用房的速率;

第二风量调节阀,所述第二风量调节阀设于所述人员用房排风风道上,所述第二风量调节阀用于调节气体由所述人员用房排风风道排出的速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备用房换热进气通道、设备用房换热排气通道、人员用房换热进气通道和人员用房换热出气通道;

所述全热交换器包括送风进气口、送风出气口、热风进气口和热风出气口,所述设备用房换热进气通道与所述热风进气口连通,所述设备用房换热排气通道与所述热风出气口连通,所述人员用房换热进气通道与所述送风进气口连通,所述人员用房换热出气通道与所述送风出气口连通,所述送风进气口和所述送风出气口通过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内部的管路连通,所述热风进气口和所述热风出气口通过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内部的管路连通;

所述设备用房换热进气通道和所述设备用房换热排气通道均与所述设备用房排风风道连通,且所述设备用房换热进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三风量调节阀的进气口的一侧,所述设备用房换热排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三风量调节阀的出气口的一侧;

所述人员用房换热进气通道和所述人员用房换热出气通道均与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连通,且所述人员用房换热进气通道位于所述第四风量调节阀的进气口的一侧,所述人员用房换热出气通道位于所述第四风量调节阀的进气口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空调和第二空调;

所述第一空调设于所述设备用房送风风道上,所述第一空调用于改变所述第一混风箱排出的气体的温度;

所述第二空调设于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上,所述第二空调用于改变所述第二混风箱排出的气体的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回排风机和第二回排风机;

所述第一回排风机设于所述设备用房排风风道上,所述第一回排风机用于排出所述设备用房内的气体;

所述第二回排风机设于所述人员用房排风风道上,所述第二回排风机用于排出所述人员用房内的气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于所述第二混风风道,所述过滤器能够对所述第二混风风道内的气体进行过滤。

说明书 :

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城市轨道交通供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区人员管理用房供暖季热舒适要求,供暖区域地铁车站人员管理用房现主要采用电暖器供暖系统和多联机供暖系统。
[0003] 电暖器供暖系统即根据人员管理用房计算热负荷,在房间设置数量不等的电暖器。电暖器供暖系统虽然能够满足供暖季地铁车站人员管理用房供暖需求,但仍存在以下
问题:电能作为高品位能源,直接转化为低品位的热能进行供暖,能源利用效率低,不符合
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的追求;电暖器供暖系统以房间计算热负荷为依
据进行设备选型。系统运行过程中始终以设计功率运行,无法根据供暖房间热负荷的变化
实现房间温度的自动控制。这种运行模式很大程度的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同时也无法满足
室内人员热舒适的需求;电暖器供暖主要表现为热辐射与热对流。地铁车站人员管理用房
通常为非全天供暖,系统运行初期房间预热时间相对较长,不利于人员热舒适的需求;人员
管理用房电暖器多采用落地分散布置,且电暖器表面温度通常在85℃左右,占用房间面积
的同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0004] 多联机供暖系统即根据人员管理用房计算热负荷,在房间内设置不同规格的多联机室内机,在室外设置多联机室外机。多联机供暖系统可有效满足房间供暖需求,同时可根
据房间热负荷的变化进行自动调节。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多联机供暖系
统供暖季制热能力随着室外温度的降低而下降,而地铁车站人员房间系统热负荷随着室外
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供暖系统制热量与房间需热量匹配性较差;地铁车站设备区末端供暖
房间距多联机室外机有效管线长度通常远大于100m,修正后系统设计容量通常远大于系统
设计热负荷,导致系统运行效率较低;多联机供暖系统设备初投资、安装成本等远大于电暖
器供暖系统;多联机供暖系统末端设备、冷媒管线等占用较大的空间,对于设备区层高有一
定的影响。同时,设置在地面的多联机室外机对周边环境的协调有较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通过对牵引变电等设备用房的高温气体进行多次热回收,实现供暖季对人员用房的热舒适的需求。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所述供暖系统使用所述设备用房的余热对人员用房进行供暖,包括:设备用房排
风风道,所述设备用房排风风道与所述设备用房连通,通过所述设备用房排风风道排出所
述设备用房内的气体;人员用房送风风道,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与所述人员用房连通,气
体通过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送入至所述人员用房内;全热交换器,所述全热交换器能够
将所述设备用房排风风道内的气体与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内的气体进行换热。
[0007]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中,还包括:设备用房送风风道,所述设备用房送风风道与所述设备用房连通,气体通过所述设备用房送风风
道送入至所述设备用房内;人员用房排风风道,所述人员用房排风风道与所述人员用房连
通,通过所述人员用房排风风道排出所述人员用房内的气体;第一风量调节阀,所述第一风
量调节阀设于所述设备用房送风风道上,所述第一风量调节阀用于调节室外气体由所述设
备用房送风风道进入所述设备用房的速率;第二风量调节阀,所述第二风量调节阀设于所
述人员用房排风风道上,所述第二风量调节阀用于调节气体由所述人员用房排风风道排出
的速率。
[0008]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中,还包括第三风量调节阀和第四风量调节阀;所述第三风量调节阀设于所述设备用房排风风道上,所述第
三风量调节阀用于调节气体由所述设备用房排风风道排出的速率;所述第四风量调节阀设
于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上,所述第四风量调节阀用于调节气体由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
进入所述人员用房的速率。
[0009]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中,还包括设备用房换热进气通道、设备用房换热排气通道、人员用房换热进气通道和人员用房换热出气通
道;所述全热交换器包括送风进气口、送风出气口、热风进气口和热风出气口,所述设备用
房换热进气通道与所述热风进气口连通,所述设备用房换热排气通道与所述热风出气口连
通,所述人员用房换热进气通道与所述送风进气口连通,所述人员用房换热出气通道与所
述送风出气口连通,所述送风进气口和所述送风出气口通过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内部的管
路连通,所述热风进气口和所述热风出气口通过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内部的管路连通;所
述设备用房换热进气通道和所述设备用房换热排气通道均与所述设备用房排风风道连通,
且所述设备用房换热进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三风量调节阀的进气口的一侧,所述设备用房换
热排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三风量调节阀的出气口的一侧;所述人员用房换热进气通道和所述
人员用房换热出气通道均与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连通,且所述人员用房换热进气通道位
于所述第四风量调节阀的进气口的一侧,所述人员用房换热出气通道位于所述第四风量调
节阀的进气口的一侧。
[0010]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中,还包括第五风量调节阀和第六风量调节阀;所述第五风量调节阀设于所述设备用房换热进气通道,所述
第五风量调节阀用于调节所述设备用房换热进气通道内的气体的流速;所述第六风量调节
阀设于所述人员用房换热进气通道,所述第六风量调节阀用于调节所述人员用房换热进气
通道内的气体的流速。
[0011]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中,还包括第一混风箱、第一混风风道和第七风量调节阀;所述第一混风箱设于所述设备用房送风风道上,且
所述第一混风箱位于所述第一风量调节阀和所述设备用房之间,所述第一混风箱包括第一
进气口、第一出气口和第一回气口,所述第一混风箱的第一出气口与所述设备用房送风风
道连通,所述第一混风箱的第一回气口与所述第一混风风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混风风
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设备用房排风风道连通,且所述第一混风风道位于所述第三风量调节阀
和所述设备用房之间;从所述第一风量调节阀排出的气体经所述第一混风箱的第一进气口
进入所述第一混风箱,所述第一混风箱内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一混风箱的第一出气口排出,
其中,所述第一混风箱的第一出气口将气体通过所述设备用房送风风道排入至所述设备用
房中,所述设备用房排出的气体能够经所述第一混风箱的第一回气口进入至所述第一混风
箱中;所述第七风量调节阀设于所述第一混风风道上,所述第七风量调节阀用于调节所述
第一混风风道内的气体向所述第一混风箱排入的速率。
[0012]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中,还包括第二混风箱、第二混风风道、第三混风风道、第八风量调节阀和第九风量调节阀;所述第二混风箱
设于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上,所述第二混风箱位于所述第四风量调节阀与所述人员用房
之间,所述第二混风箱包括第二进气口、第三进气口、第三出气口和第二回气口,所述第二
混风箱的第三进气口与所述第二混风风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混风箱的第三出气口与所
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混风箱的第二回气口与所述第三混风风道的一端连
通;所述第二混风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设备用房排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三混风风道的另一
端与所述人员用房排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混风风道位于所述第三风量调节阀与所述设备
用房之间;所述第八风量调节阀设于所述第二混风风道上,所述第九风量调节阀设于所述
第三混风风道上;从所述第四风量调节阀排出的气体经过所述第二混风箱的第二进气口进
入所述第二混风箱,所述第二混风风道内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二混风箱的第三进气口进入所
述第二混风箱,所述第二混风箱内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二混风箱的第三出气口排出,其中,所
述第二混风箱的第三出气口将气体通过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送至所述人员用房中,所述
人员用房内的气体能够经所述第二混风箱的第二回气口排入至所述第二混风箱中。
[0013]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中,还包括第一空调和第二空调;所述第一空调设于所述设备用房送风风道上,所述第一空调用于改变所述
第一混风箱排出的气体的温度;所述第二空调设于所述人员用房送风风道上,所述第二空
调用于改变所述第二混风箱排出的气体的温度。
[0014]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中,还包括第一回排风机和第二回排风机;所述第一回排风机设于所述设备用房排风风道上,所述第一回排
风机用于排出所述设备用房内的气体;所述第二回排风机设于所述人员用房排风风道上,
所述第二回排风机用于排出所述人员用房内的气体。
[0015]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中,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于所述第二混风风道,所述过滤器能够对所述第二混风风道内的气体进行过
滤。
[0016] 分析可知,本发明公开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本发明在原有通风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了设备用房的余热回收功能,通过对新风加热和排风余热利用
来实现为人员房间供暖从而能够替代传统的电暖器供暖系统或多联机供暖系统,可有效降
低设备的初投资,适用于现有车站改造及新建车站,同时,新增的设备与管路均设置在风道
或机房内,无需占用设备区管线安装空间,消除了现有供暖系统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17]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其中:
[0018] 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风量调节阀;2‑第一混风箱;3‑第一空调;4‑第七风量调节阀;5‑第一回排风机;6‑第三风量调节阀;7‑第五风量调节阀;8‑全热交换器;9‑第八风量调
节阀;10‑过滤器;11‑第六风量调节阀;12‑第四风量调节阀;13‑第二混风箱;14‑第二空调;
15‑第九风量调节阀;16‑第二风量调节阀;17‑第二回排风机;18‑设备用房送风风道;19‑设
备用房排风风道;20‑人员用房排风风道;21‑人员用房送风风道;22‑设备用房;23‑人员用
房;24‑第一混风风道;25‑第二混风风道;26‑第三混风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各个示例通过本发明的解释的方式提供而非限制本发明。实际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或精
神的情况下,可在本发明中进行修改和变型。例如,示为或描述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特
征可用于另一个实施例,以产生又一个实施例。因此,所期望的是,本发明包含归入所附权
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此类修改和变型。
[002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
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
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可以是有
线电连接、无线电连接,也可以是无线通信信号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
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2] 所附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示例。详细描述使用了数字和字母标记来指代附图中的特征。附图和描述中的相似或类似标记的已经用于指代本发明的相似或类似
的部分。如本文所用的那样,用语“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等可互换地使用,以将
一个构件与另一个区分开,且不旨在表示单独构件的位置或重要性。
[0023]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铁车站设备用房余热回收供暖系统,供暖系统使用设备用房22的余热对人员用房23进行供暖,包括:设备用房排风风道19,
设备用房排风风道19与设备用房22连通,通过设备用房排风风道19排出设备用房22内的气
体;人员用房送风风道21,人员用房送风风道21与人员用房23连通,气体通过人员用房送风
风道21送入至人员用房23内;全热交换器8,全热交换器8能够将设备用房排风风道19内的
气体和人员用房送风风道21内的气体进行换热,提高进入人员用房23的气体的温度。
[0024] 优选地,还包括:设备用房送风风道18,设备用房送风风道18与设备用房22连通,气体通过设备用房送风风道18送入至设备用房22内;人员用房排风风道20,人员用房排风
风道20与人员用房23连通,通过人员用房排风风道20排出人员用房23内的气体;第一风量
调节阀1,第一风量调节阀1设于设备用房送风风道18上,第一风量调节阀1用于调节室外气
体由设备用房送风风道18进入所述设备用房22的速率;第二风量调节阀16,第二风量调节
阀16设于人员用房排风风道20上,第二风量调节阀16用于调节气体由人员用房排风风道21
排出的速率。本发明能够通过现有的车站BAS系统的温度测点对需要供暖的人员用房23的
温度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变频器调节人员用房23的送风量,通过风量调节阀调节新风预热
后的温度及二次热回收的风量,从而实现对需要供暖的人员用房23的实时控制。
[0025] 优选地,还包括第三风量调节阀6和第四风量调节阀12;第三风量调节阀6设于设备用房排风风道19上,第三风量调节阀6用于调节气体由设备用房排风风道19排出的速率;
第四风量调节阀12设于人员用房送风风道21上,第四风量调节阀12用于调节气体由人员用
房送风风道21进入人员用房23的速率,在具体使用时,第六风量调节阀11和第四风量调节
阀12可以选用开关阀,当第六风量调节阀11和第四风量调节阀12为开关阀时,使用者通过
控制第六风量调节阀11和第四风量调节阀12能够控制新风是进入全热交换器8换热还是直
接进入第二混风箱13。
[0026] 优选地,还包括设备用房换热进气通道、设备用房换热排气通道、人员用房换热进气通道和人员用房换热出气通道;全热交换器8包括送风进气口、送风出气口、热风进气口
和热风出气口,设备用房换热进气通道与热风进气口连通,设备用房换热排气通道与热风
出气口连通,人员用房换热进气通道与送风进气口连通,人员用房换热出气通道与送风出
气口连通,送风进气口和送风出气口通过位于全热交换器8内部的管路连通,热风进气口和
热风出气口通过位于全热交换器8内部的管路连通;设备用房换热进气通道和设备用房换
热排气通道均与设备用房排风风道19连通,且设备用房换热进气通道位于第三风量调节阀
6的进气口的一侧,设备用房换热排气通道位于第三风量调节阀6的出气口的一侧;人员用
房换热进气通道和人员用房换热出气通道均与人员用房送风风道21连通,且人员用房换热
进气通道位于第四风量调节阀12的进气口的一侧,人员用房换热出气通道位于第四风量调
节阀12的进气口的一侧。
[0027] 优选地,还包括第五风量调节阀7和第六风量调节阀11;第五风量调节阀7设于设备用房换热进气通道,第五风量调节阀7用于调节设备用房换热进气通道内的气体的流速;
第六风量调节阀11设于人员用房换热进气通道,第六风量调节阀11用于调节人员用房换热
进气通道内的气体的流速。
[0028]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混风箱2、第一混风风道24和第七风量调节阀4,第一混风箱2设于设备用房送风风道18上,且第一混风箱2位于第一风量调节阀1和设备用房22之间,第
一混风箱2包括第一进气口、第一出气口和第一回气口,第一混风箱2的第一出气口与设备
用房送风风道18连通,第一混风箱2的第一回气口与第一混风风道24的一端连通,第一混风
风道24的另一端与设备用房排风风道19上的节点连通,且第一混风风道24位于第三风量调
节阀6和设备用房22之间;从第一风量调节阀1排出的气体经第一混风箱2的第一进气口进
入第一混风箱2,第一混风箱2内的气体通过第一混风箱2的第一出气口排出,其中,第一混
风箱2的第一出气口将气体通过设备用房送风风道18排入至设备用房22中,设备用房22排
出的气体能够经第一混风箱2的第一回气口进入至第一混风箱2中;第七风量调节阀4设于
第一混风风道24上,第七风量调节阀4用于调节第一混风风道24的气体排出的速率,第一混
风风道24的气体排入至第一混风箱2内。设备用房22的一部分排风,送入至第一混风箱2中,
从而再次送入设备用房22中使用,减少室外新风进入设备用房22的风量,避免送风温度过
低导致设备用房22的风口结露;同时能够有效提升设备用房22的排风温度,保证余热回收
的排风侧温度,进一步的提高余热回收系统的效率。
[0029] 设备用房22的排风从第一回排风机5依次进入第一混风风道24、第一混风箱2、第一空调3。这是设备用房22采用一次回风模式下的通路,此目的是提高设备用房22的房间温
度,提高余热回收温度,提高余热回收效率。
[0030]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混风箱13、第二混风风道25、第三混风风道26、第八风量调节阀9和第九风量调节阀15;第二混风箱13设于人员用房送风风道21上,第二混风箱13位于第
四风量调节阀12与人员用房23之间,第二混风箱13包括第二进气口、第三进气口、第三出气
口和第二回气口,第二混风箱13的第三进气口与第二混风风道25的一端连通,第二混风箱
13的第三出气口与人员用房送风风道21,第二混风箱13的第二回气口与第三混风风道26的
一端连通;第二混风风道25的另一端与设备用房排风风道19连通,第三混风风道26的另一
端与人员用房排风风道20连通,第二混风风道25位于第三风量调节阀6与设备用房22之间;
第八风量调节阀9设于第二混风风道25上,第九风量调节阀15设于第三混风风道26上;从第
四风量调节阀12排出的气体经过第二混风箱13的第二进气口进入第二混风箱13,第二混风
风道25内的气体通过第二混风箱13的第三进气口进入第二混风箱13,第二混风箱13内的气
体通过第二混风箱13的第三出气口和排出,其中,第二混风箱13的第三出气口将气体通过
人员用房送风风道21送至人员用房23中,所述人员用房23内的气体能够经所述第二混风箱
13的第二回气口排入至所述第二混风箱13中,冬季供暖时,第九风量调节阀15关闭,人员用
房23的排风经第二回排风机17、第二风量调节阀16、人员用房排风风道20直接排出;夏季供
冷时,第九风量调节阀15开启,由人员用房23排出的气体部分经第九风量调节阀15进入第
二混风箱13,并与由人员用房送风风道21送入的新风混合送入人员用房23中。
[0031] 第二混风箱13作用是混风,设备用房22空调系统的高温排风气体通过第二混风风道25直接接入第二混风箱13内,作用是提高第二空调14的送风温度,保证人员用房23采暖
所需要的温度。
[0032]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空调3和第二空调14;第一空调3设于设备用房送风风道18上,且第一空调3位于设备用房22与第一混风箱2之间,第一空调3用于改变第一混风箱2排出的
气体的温度;第二空调14设于人员用房送风风道21上,且第二空调14位于设备用房22与第
二混风箱13之间,第二空调14用于改变第二混风箱13排出的气体的温度。
[0033]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回排风机5和第二回排风机17;第一回排风机5设于设备用房排风风道19上,第一回排风机5用于排出设备用房22内的气体;第二回排风机17设于人员用
房排风风道20上,第二回排风机17用于排出人员用房23内的气体。
[0034] 优选地,还包括过滤器10,过滤器10设于第二混风风道25,过滤器10能够对第二混风风道25内的气体进行过滤,此过滤器10为中效过滤器10。
[0035] 本发明在使用时能够对人员用房送风风道21内的气体进行预热,具体的使用方式为,在供暖季关闭第四风量调节阀12,打开第六风量调节阀11。同时根据人员用房23的新风
需求管理第六风量调节阀11和第四风量调节阀12的开度,通过全热交换器8设备用房22排
出至设备用房排风风道19内的气体的部分余热,预热后人员用房送风风道21内的新风(气
体)温度可达到20℃以上,从而不需要对进入人员用房23的新风进行二次加热,节省了电
能。
[0036] 本发明还能对设备用房22的余热进行回收,具体的使用方式如下:供暖季关闭第九风量调节阀15,打开第二风量调节阀16,从而使人员用房23能够在供暖季进行排风。根据
人员用房23需求的热负荷与进入人员房间的新风所承担房间热负荷的差值,调节第八风量
调节阀9的开度,设备用房22的高温排风进入第二混风箱13,并与全热交换器8预热后的新
风混合后送入人员用房23。为保证人员用房23的送风质量,在第八风量调节阀9之后设置过
滤器10,以提升从设备用房22排出气体的空气质量。
[0037] 本发明可利用现有地铁车站BAS系统温度测点等对室内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在满足人员热舒适的同时,更好的实现供暖系统节能运行。本发明大大降低了进行供暖工作时
对电能的消耗,有效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属于一种绿色节能型供暖系统。
[0038] 地铁车站牵引变电等设备用房22的余热排除量通常在50~200kW之间,不受室外气象条件影响,余热排除量较稳定,可有效保证系统余热回收量,保证余热回收供暖系统的
高效运行。
[0039] 本发明属于热风供暖系统,系统运行后房间升温较快,温度分布均匀,更符合室内人员对热舒适的需求。
[0040] 本发明在原有通风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增设新风预热和设备用房22的余热回收,从而能够替代传统的电暖器供暖系统或多联机供暖系统,可有效降低设备的初投资,适用于
现有车站改造及新建车站。同时,新增的设备与管路均设置在风道或机房内,无需占用设备
区管线安装空间,消除了现有供暖系统的安全隐患。
[0041]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
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